⑴ 伊朗這根刺,扎了美國43年為何不倒背後哪些布局讓人稱贊
一提到伊朗,美國就恨的咬牙切齒。畢竟作為石油大國的伊朗,憑借自己的石油儲量,在中東地區混的風生水起。盡管美國多次實行大動作,想要制伊朗於死地,卻沒有一次成功過。伊朗這根刺扎了美國整整43年仍然不倒,這與伊朗的硬核政策和戰略布局有巨大關系。
除此之外,伊朗看得清楚局勢,懂得運用自己的優勢。作為一個小國家,伊朗的財力不行、政治不行、軍事力量也不穩固,但是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石油。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石油都依靠中東地區的供給,而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伊朗有控制石油的天然優勢。因此它趁機用自己的優勢,和那些需要大量資源的國家進行友好合作和交流,建立相當穩固的經濟貿易體系和產業鏈。這不僅能穩定國內的經濟局勢,還能獲得更多幫助。這一政策也非常不錯,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就是最好的證明。
⑵ 「英國在直布陀螺海峽扣押伊朗船隻的做法是愚蠢的」,這個說法從何而來
英國這樣做會激怒伊朗,所以這種做法是愚蠢的。對於伊朗來說即將面臨的是美國和英國的聯合夾擊。在美國和英國聯合把伊朗的油輪扣押以後,英國更是拒絕釋放被扣押的油輪,這激怒了伊朗揚言會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打擊報復美國和英國。
英國扣押了伊朗的油輪在背後是由美國所進行主導的,是英國和美國利益一致的結果,但是伊朗為了打擊報復扣押了英國的一艘游輪,這使得英國現在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所以說英國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⑶ 英國為何要拒絕,和美國一起打擊伊朗的第三次海灣戰爭
由於目前的英國經濟,這場戰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英國人的願望是沒有戰爭。還有就是英國自己有很多的原因,有可能英國自己都麻煩不少。
英國政府消息人士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說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毋庸置疑會受到美國的要求參與軍事行動,但是2003年英國聽信美國方面指控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參戰,最後證明是個烏龍事件,讓英國方面不得不多加個心眼。
⑷ 英國是美國的鐵桿朋友,為何要在特朗普對伊朗發動戰爭威脅的時候潑冷水
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都是利益連接起來,特朗普對伊朗發動戰爭威脅影響了英國額利益。伊朗的資源對於英國還是很重要,英國沒有什麼理由去支持美國,特朗普這種無理的要求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
特朗普口出狂言,聲稱美國已經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備,可以在1分鍾之內打擊伊朗的很多個軍事設施,但是特朗普並不敢下令開戰,特朗普亂說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只是在胡說八道。伊朗國防部長哈塔米5月14日在德黑蘭的一場退役軍人集會上發表講話稱,伊朗國防力量目前處於最高級別的軍事防禦狀態,已做好應對各種威脅的准備。對於美國來說伊朗根本就夠不上對它的威脅。
⑸ 英法德加入到美國譴責伊朗行列,是將伊朗推向戰爭邊緣嗎
確實是想把伊朗推向戰爭邊緣,但是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國家和美國之間的利益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美國現在根本不想和伊朗之間發生軍事沖突,這樣的話將會導致美國國內的經濟出現非常糟糕的情況。而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國家則是為了能夠擴大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才會選擇譴責伊朗這種行為。
而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分歧,因為歐洲國家想要在中東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才會選擇制裁伊朗這一個地區大國。因為伊朗想要成為中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這恰恰是歐洲國家非常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⑹ 相距遙遠的伊朗與英國為啥有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朗與英國相距甚遠,直線距離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麼,這兩個根本就不搭界的國家是怎麼結下的仇?而且給人的感覺它們之間的仇恨是乎不亞於美國。
此後伊朗和英國幾乎再無往來。但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室被推翻,並與美國斷交後,伊朗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英國對伊朗品頭品足、說三道四,大國情結溢於言表,對此,伊朗當然十分憤怒,新仇老恨湧上心頭,所以常常是以牙還牙,使兩國事端不斷。
⑺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⑻ 美國與伊朗正在緊張對峙,英國為什麼要扣押伊朗油輪
美國與伊朗正在緊張對峙,英國之所以扣押伊朗的油輪。是因為英美是一夥一丘之貉。他們想聯合打壓伊朗。以達到他們想奪取伊朗石油的目的。
⑼ 為什麼制裁伊朗
1,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11月27日在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下,以絕大多數票通過贊成制裁伊朗的決議案,以懲罰它暗地裡興建第二座鈾加工設施。
2,奧巴馬說,伊朗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對美國的安全與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為此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將延長一年。美國眾議院10月14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一項制裁伊朗的法案,該法案將允許美國地方政府和一些基金會停止對和伊朗能源領域有業務往來企業的投資。
3,2008年3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但同時表示將繼續加大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外交努力。
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今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於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准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⑽ 公開指責伊朗,英國如何選擇「後脫歐時代」國際站位
英國此次公開表態指責伊朗,跟風美國,這個舉動可能是他們向美國示好的一個信號,不過這也將使原本緊張的海灣局勢再度變得復雜起來。前不久沙特石油設施遭遇無人機襲擊的事件中,美國堅持認為是伊朗作為幕後推手,而伊朗則一直否認此事並堅持,美國要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而此時英國卻選擇了站隊美國。
在這個問題上,約翰遜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立場並不難理解。出於對「無協議脫歐」的堅持,約翰遜正在遭受來自全歐洲的抗議,而美國是唯一公開表示支持英國「無協議脫歐」的國家,並宣稱一旦英國脫歐美國將優先考慮與英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只是,相比於此前英國在捲入沖突時一般所持的謹慎態度,此次約翰遜的公開表態卻令人稍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