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貳』 為什麼說美軍攻打伊朗是一種「 外科手術式打擊」
外科手術式打擊(Surgical strike)
Surgical strike 譯成外科手術式打擊,指精確而迅速的襲擊,一般為空襲。
例如:U.S. forces launched a surgical military strike against a target near Baghdad Wednesday night.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04/1_20040413_78320.html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07/2007-02-20/8/44493.shtml
針對伊朗,美國最願意的當然是「外科手術」式的作戰方式;但伊朗的抵抗,卻有可能會使戰爭演變成「空中戰爭」,甚至是「全面戰爭」
★本刊特約/遠林
近期,美國攻打伊朗的風聲又起。
美國和歐洲國家一直公開表示,絕對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阻止核計劃,有軍事和非軍事兩種行動方式。針對伊朗的非軍事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主要是以國際制裁的手段,迫使伊朗完全放棄核計劃。
軍事行動大體有「外科手術」「空中戰爭」和「全面戰爭」三種選擇方式。其中「外科手術」屬於軍事沖突范疇,「空中戰爭」屬於有限戰爭,二者均屬於自我剋制的「有限」軍事行動,雖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可以解決當前最迫切的政治問題;特徵是代價小,成果大。國際上普遍認為美國和以色列的首選應該是「外科手術」和「空中戰爭」。
長期以來,美國在對伊朗動武問題上顯得異常謹慎,不像解決伊拉克時那麼「瀟灑」。這證明預期攻擊有難度。最近美國當局更公開否認將對伊朗動武,但戰爭的危險隨時存在。
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
伊朗內賈德總統的前任採取完全合作的政策,開放了核設施讓西方核查,所以伊朗核設施的主要部分,美國和以色列了解得一清二楚。納坦茲的核設施、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施和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是三處重點目標,如果這3處核設施被摧毀,伊朗的核計劃將遭到致命打擊。
歷史上,以色列曾秘密突然地發動「外科手術」式小規模精確打擊,以幾顆普通炸彈炸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極大地延緩了伊拉克的核計劃,讓薩達姆最後來不及研製出核彈對付入侵美軍。現在,以色列已經多次公開威脅要炸毀伊朗的核設施。如果在美國的情報支持和電子干擾掩護下,以色列摧毀伊朗核設施,延緩其核計劃還是可能的。
不過以色列是一個微型軍事強國,遠程戰機數量畢竟有限,更無美軍那樣的戰斧巡航導彈和隱身戰機。剛剛向美國訂購的能穿透堅固掩體的制導炸彈似乎還沒有全部交貨,而伊朗核設施的規模和堅固程度都遠遠超過伊拉克,以色列要想一次常規攻擊便將其根除,難度很大。
最近俄羅斯向伊朗交付了一批道爾-M1防空導彈系統,這是一種低空高效的防空武器,可以攔截入侵者的巡航導彈或傑達姆制導炸彈。以色列的飛航式核導彈技術水平自然不及美國,道爾導彈應該也可以攔截。在道爾導彈部署到核設施周圍後,以色列想用一波攻擊便根除伊朗核設施,就越發困難了。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遠遠超出了伊朗防空系統能夠應付的能力。如果美國突然大規模轟炸伊朗核設施,只用能穿透堅固掩體的常規精確制導彈葯,就可以將其主要部分摧毀;伊朗即使有個別秘密核設施漏網,也難在十年內生產出可用的核武器。
如果美國和以色列的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成功,他們就可以用相對很小的代價,達到強行粉碎伊朗核計劃的政治目標。
科索沃戰爭式空中戰爭
很快,在海灣附近將有美軍兩個航母大隊和其他戰艦,以及能夠發動巡航導彈攻擊的核潛艇;在伊朗西面伊拉克境內約有15萬美軍地面部隊;在伊朗東面阿富汗約有2萬美軍;在海灣國家和中亞地區的美海空軍基地也駐有相當數量的戰機。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足夠發動一場「外科手術」式戰爭,但發動一場「空中戰爭」,力量略顯單薄,更不足以發動一場伊拉克戰爭式全面戰爭。不過,目前美軍仍在繼續加強該地區的攻擊力量。
如果伊朗在遭到攻擊後實施報復性反擊——比如以色列或美國多波次大規模攻擊伊朗核設施,處於絕對劣勢的伊朗空軍敢於冒死攔截,那麼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就會升級成科索沃戰爭那樣大規模的空中戰爭。
近年來,伊朗一直在竭盡所能地加強軍事防衛力量,特別是海空軍和遠程導彈,但和以色列和美國相比,裝備仍有巨大的差距。例如伊朗新展示的國產戰斗機,以國際標准看來是很落後的。伊朗從俄羅斯等國新購進的防空武器,如果正確使用,即使在美軍強大的電子干擾下,也完全能夠擊落美軍先進戰機,但命中率要比廠家提供的、無干擾情況下的數據低得多。
美國和以色列的情報表明,伊朗軍隊如果敢於像「人肉炸彈」那樣拚命一搏,即使伊朗最後損失全部武器,那麼以色列就要准備損失多達1/4的戰機和飛行員,美國就要准備損失1/40的戰機和飛行員。如此結局,可能嚴重動搖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的統治地位,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和美國將可能放棄戰爭企圖。
伊拉克式的全面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有漫長的邊界。如果美國發動大規模的空中戰爭,伊朗-伊拉克邊界恐怕難以平靜;另一方面,歷史上,戰爭期間伊朗曾攻擊和封鎖過霍爾木茨海峽重要的國際油船航路。如果受到猛烈攻擊的伊朗故技重演,美國就不得不把戰爭擴大到地面和海上,最終很可能擴大為伊拉克式的全面戰爭。
美軍先進戰機原先的設計思想主要是應對正規戰,用最先進的電子戰裝備嚴密保衛自己,同時遠距離發射導彈擊毀對方戰機或裝甲車輛,這樣戰機一般不會遭到反擊。所以美軍的F-16等戰機沒有裝甲,F-15E和A-10戰機,以及最先進的AH-64D武裝直升機只是局部有薄薄的裝甲。
然而面對恐怖式襲擊或者民眾的抵抗,戰場格局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最先進的電子戰「盔甲」根本無用,遠戰優勢也盪然無存。如果被攻擊目標有膽量與美戰機和武裝直升機迎面對射,此時命中率將達到最高值。最近,伊拉克武裝分子用落後武器幾天之內連續擊落4架美機就是一個證明。
越戰期間,美機的速度和機動性遠遠超出了二戰高炮的瞄準具刻度,根本不可能正常瞄準射擊美機。但地面高炮部隊與發動攻擊的美機迎面對射,獲得了極高的命中率,同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實踐也已經一再證明,用50年前設計的步槍、機槍和反坦克火箭確實可以大量擊落美軍最先進的F-16等戰機和AH-64武裝直升機。只是不知道伊朗軍隊的勇氣是像伊拉克和阿富汗武裝,還是更像薩達姆的正規軍。
伊朗陸軍近期展示過許多新型坦克、火炮和反坦克導彈,然而和美軍1對1作戰,他們根本不是美國陸軍的對手。伊朗海軍還引進了許多新型導彈艇和微型潛艇,以及先進的導彈、魚雷,作戰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海灣這樣的近海作戰,也對伊朗有利。
一般認為,除非伊朗國內生變,否則向伊朗發動伊拉克戰爭式的全面戰爭,美國目前恐怕難下這個決心。
伊朗的抵抗能力
如今伊朗已經具備能夠打到以色列首都以及美軍中東軍事基地的「流星系列」和「扎爾扎爾」彈道導彈等遠程反擊手段,可能還有從伊拉克軍隊繳獲的化學武器。但在近幾年內伊朗尚無用核武器及遠程導彈威脅美國本土的能力。目前,美國和以色列以及在中東地區的盟國部署了「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可以攔截伊朗實施報復的彈道導彈和戰機,但總會有一部分導彈和戰機突破攔截。
如果以色列和美國用武力給伊朗「動手術」,以色列就有可能會招致可怕的報復。在目前,美國和以色列要給世界表演一次漂亮的「外科手術」有極大風險。美國和以色列如果把戰爭擴大成為科索沃戰爭式空中戰爭,那麼伊朗大規模報復以色列城市的可能性更將大幅度上升,而美國很難在第一波攻擊中消滅全部伊朗遠程導彈。
2006年11月20日,伊朗革命衛隊司令葉哈亞強調:「伊朗的戰略是防禦性的,但我們一旦遭受到侵略和軍事襲擊,我們的軍事行動就絕不僅限於伊朗邊界以內……伊朗有能力對任何侵略者進行還擊,即便是遠離伊朗邊境2000公里也要對敵人進行反擊。」《海灣報》稱:「葉哈亞所說的是,伊朗有能力對以色列進行打擊。」★
『叄』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3)英美法為什麼對伊朗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肆』 為什麼美英要發動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啊
伊拉克戰爭前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勞倫斯·林賽就估計美國打這次戰爭就需要1000億到2000億美元,也有人估計需要500億到1000億美元,這對於年預算達2.1萬億美元的美國政府算不了什麼,但是還要考慮到戰後的費用,如果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不能在伊拉克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那麼美國就必須長期在伊駐軍,要保持一支7.5萬人的軍隊,一年的開支就高達165億美元。而重建伊拉克經濟的開支又需要500億到1500億美元,而且,除了英國之外,美國其它沒有未必會像海灣戰爭中那樣慷慨解囊,這對高居不下的美聯邦政府財政預算赤字無疑是雪上加霜。[①] 現在來看,這種預見正在走向現實。那麼,我們回頭再看,當初,美國對伊動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國學者高祖貴和展學習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定的論述,國外也有很多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有所突破。
一、圖謀建立美國一統天下的世界秩序
美國在外交上自海灣戰爭以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中東地區,這一方面是因為阿以沖突,另一方面是因為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中東地區一直是美國戰略的要點,但是中東出以色列外的大多數國家在政治體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伊拉克,雖然遭受連續十多年的經濟制裁,但是並沒有削弱薩達姆政權的鬥志,不斷的給美國政府製造麻煩,使美國在外交上陷入困境,推翻薩達姆政權,將大大緩解這一情況,為美國推行對外戰略提供很大的空間,研究海灣問題的專家波拉克對此有精闢的論述:「僅憑戰略上的益處也能表明入侵伊拉克的正確性。鏟除薩達姆爭取將給美國的對外政策帶來巨大的好處……我們不必馬上考慮薩達姆可能如何加以利用的問題。我們在聯合國范圍內的外交努力,也不必圍繞著解決對伊經濟制裁和武器核查的問題打轉,不必花費資源和力量……保衛科威特。」[②]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存在,無疑是布希政府的一塊心病,但是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背後的是整個穆斯林世界,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沒有改變佔世界總人口1/5的穆斯林世界,美國所倡導的自由生活方式很難在中東找到市場,這是美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他們是「上帝選民」,他們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急於想把這種生活方式推行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2003年2月26日晚,布希總統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發表講話時就直言不諱的說:「只有在伊拉克建立新政權,才能成為其它中東國家的自由的典範。」[③]從他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並不是僅僅改變伊拉克政權,而是通過改變伊拉克政權,在中東樹立自由民主的榜樣,來改造整個的穆斯林世界,將「美國式的民主」移植到中東,繼而推向整個世界,實現美國所倡導的世界新秩序。
二、優越的戰略位置,復雜的中東形勢
中東是全球戰略的重點,而伊拉克恰恰又位於中東的核心,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東位居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各大洲由於地緣上的關系,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控制了這一地區,對於推行美國式的民主和價值觀念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二戰以來,美國一直企圖把它的勢力深入中東也是這個原因之一,但是從現實來看,美國在中東只有以色列這一個比較鞏固的盟友。
從交通上來看,中東是連接三大洲的橋梁和交通樞紐,西北有地中海出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東南出波斯灣或紅海入印度洋。伊拉克位居中東最關鍵的中心,北接敘利亞到地中海,南連波斯灣入阿拉伯海,是控制三大洲結合部的重要支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一地區的重要性也就日趨明顯,特別是控制了這一地區,美國想控制整個世界,就無需處處駐軍了。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形勢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也是美國重要的戰略利益所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的政權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改變伊拉克政權,可以在中東建立除以色列和土耳其以外的第三個戰略支撐點。可以在導彈和核開發問題上對伊朗施加壓力,由戰略上的西遏兩伊改為一個,迫使敘利亞終止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支持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東促和平的戰略也將在伊拉克問題與阿以沖突之間的聯系將被斷絕而更為有利,同時可以使以色列的頑固右翼勢力失去一些反對推進阿以和平進程的理由,改變伊拉克政權還將為調整與埃及、沙特等國的關系創造條件。沙特和埃及雖然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9·11」事件使美國認識到這兩個盟友國內反美呼聲很高,而科威特、卡達、巴林等國,軍事實力都較弱,難以發揮重要作用。改變伊拉克政權,推行美國的民主價值觀及相應制度,把伊拉克重建成為一個民主、繁榮的國家,可以使所謂的阿拉伯人聚居區認為,發動「聖戰」的不良後果超過一切潛在的好處,會對整個伊斯蘭世界產生強烈的沖擊波。
三、戰爭形式的不對稱改變了美國人的安全觀
9·11事件的發生,大大改變了傳統的戰爭形式,使美國把原來的「先發制人」的策略,發揮到了極致。即只要是認為國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脅,可以繞開聯合國,直接對潛在的敵人發動進攻,這是因為戰爭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副總統切尼就深切的感到,如果恐怖分子使用的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美國遭受的傷亡將更加慘重,甚至不堪設想。2002年6月1日,布希在美國西點軍校發表講話時指出:「自由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在於激進主義與技術的結合。當化學、生物和核武器同彈道導彈技術一起擴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即使是弱小的國家和小集團也可能獲得打擊大國並造成災難的能力。我們的敵人已經宣告了這種意圖,並且已經在尋求獲得這些可怕武器的過程中被抓住。他們想用這種能力來訛詐我們,或者傷害我們,或者傷害我們的朋友——我們將使用我們的一切力量來反對他們。[④] 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清楚的寫道:「我們所受海軍艦隊和陸軍的威脅,小於被激怒的極少數人手中所掌握的能夠造成災難的武器。」[⑤] 2002年10月,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更為明確的重申,美國面臨的主要障礙,或危及生存的最嚴峻的威脅,使極端主義與技術的結合,「這個威脅與美國在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或冷戰時期所面臨的威脅同等重大。」[⑥]
2002年10月7日,布希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說:「伊拉克可以決定在某一天向恐怖組織或個人提供生化武器,與恐怖分子聯合可以使伊拉克政權能夠對美國發動攻擊而不留下任務痕跡。」「盡管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危險,但來自伊拉克的威脅尤為突出,因為它在一個地方集中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危險,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已被一位殺人暴君所控制,他已經使用化學武器殺死了成千上萬人。」[⑦]
海灣戰爭後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和政治上的全面封鎖的遏制政策是失敗的,薩達姆作為一個狂人,曾經使用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積極謀求地區霸權,給所在地區造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不穩定,在9·11事件後,薩達姆公然對這個事件表示了慶賀,十多年來,伊拉克政權一直在策劃發展炭疽病菌和神經性毒氣及核武器。並且拒絕接受聯合國的核查。繼續採取有限遏制的戰略是不足以防範和消除薩達姆政權的威脅的,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薩達姆政權對美國的威脅性和緊迫性。因此,只要這個政權存在,威脅就無法消除。因此,美國對伊動武只是遲早的事。
9·11事件改變了大多數美國人的安全觀,改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已成為布希政府大多數成員的共識,特別是阿富汗戰爭後,布希在多個公開場合就伊拉克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談話,,尤其是2002年1月29日在首份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列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使之與恐怖主義聯系起來,仔細閱讀這些談話,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薩達姆政權必須改變,伊拉克戰爭不可避免。2002年6月1日,布希在西點軍校發表講話時將伊拉克的威脅提升為美國面臨的最大的安全威脅,公開表明了對付此類威脅的戰略,即「先發制人」。
四、.控制中東石油
波斯灣素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已探明儲量約為6710億桶,佔世界探明儲量1萬億桶的67%。伊拉克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以上,辦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00億桶,約佔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12%。不僅如此,伊拉克石油極易開采,成本很低。[⑧] 2003年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出席亞洲安全高峰會時也公開承認了這一點,他在比較美國對伊拉克和朝鮮的政策差異時說到,「讓我們簡單的來看,朝鮮與伊拉克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經濟方面。我們在伊拉克別無選擇,這個國家浮游在石油的海洋上。」伊拉克石油對於美國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方面,美國可以藉此減少自身對沙特石油的依賴,抑制甚至削弱沙特隊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對於不滿歐佩克的美國人來說,還可以由此進一步削弱歐佩克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美國重建伊拉克的部分費用可以從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中得到補償,也就是說,伊拉克新政府可以用石油收入來支付重建費用,進而減輕美國的負擔,甚至在長遠意義上還將給美國公司帶來利益。
可見,只要美國控制了世界石油龍頭,就可以控制油源,操縱油價,確保本國經濟發展的「血液」,卡住對手和盟國的「油脖子」,扼控世界經濟的命脈,把法、德、日、俄等大國的經濟命脈拿捏在手,必要時,還可操縱國際油價來打亂它們正常的經濟秩序。尤其重要的是,一旦發生國際危機時,美國就可以利用手中的國際石油市場操控權來卡住其對手的「油脖子」,嚴重減殺其戰略能力。
『伍』 美國與伊朗正在緊張對峙,英國為什麼要扣押伊朗油輪
美國與伊朗正在緊張對峙,英國之所以扣押伊朗的油輪。是因為英美是一夥一丘之貉。他們想聯合打壓伊朗。以達到他們想奪取伊朗石油的目的。
『陸』 英美法為什麼對敘利亞空襲
5、法國作為歐洲大陸的大國,是歐盟的雙核之一。此前法國政治家曾經有著與德國一樣的想法,要緩和與俄羅斯的關系,這即是出於穩定中東、減少難民的自身需要,也是出於法國經濟的考量。但馬克龍上台後,有一個更龐大的「地中海計劃」,法國希望將包括歐洲部分國家、北非、西亞的整個地中海沿岸國家都拉進法國的戰略圈,形成法國的勢力范圍,而俄羅斯和伊朗在敘利亞及中東的滲透直接影響到了法國的「地中海計劃」,因此當美國提出要軍事打擊從前是法國殖民地的敘利亞時,馬克龍立即響應,因為如果能夠將俄羅斯和伊朗的勢力趕出敘利亞,趕出中東,必然增加法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柒』 美國為什麼伊朗核協議
事實非常清楚,美國是為了滿足以色列的請求!
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在中東生存下去,一方面是因為有美國的強大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內強大的國家危機感和民族凝聚力。但是以色列畢竟是只有幾百萬人的一個小國,它的周圍都是極端仇視它,視它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伊斯蘭國家,以色列的危險局面一直難以改善。
美國在的中東政策在相當的程度上都與以色列相關。2003年美國攻打伊打克,現在美國攻敘利亞,包括美國制裁伊朗,都是不想讓中東出現可以威脅到以色列的強大國家,這些行動實質上是在替以色列消滅潛在敵人。但是國際局勢是相當復雜的。雖然美國把伊拉克打倒了,但是沒有了伊拉克這個宿敵的制衡,伊朗的強大一下子就凸現出來。
伊朗的強大,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它有七八千萬人口和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較大的戰略縱深和復雜的地形,二是波斯民族非常凝聚,國家內部雖然政治斗爭,但是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和反政府武裝斗爭,美國插不上手;三是伊朗有較為發達的完整的工業和國防科工體系,具有較強大的導彈系列,難以在短時間內摧毀它;四是伊朗處在核武器研發的大門口,一邁腳就有可能進去。
當年中俄英美法德參與調停簽伊核協議,就是為了防止伊朗研發核武器,為此多國都作出了讓步,比如不禁止伊朗研發中遠程導彈,並解除對伊朗的制裁,這個條約一出現就引發以色列的強列不滿。作為親以色列的特朗普, 為了以色列的利益退出伊朗協議,具有具大的風險:一但伊朗硬著頭皮開發出核武器,中東的局面大為改變;美國與中俄英法德的關系會惡化;美國的信譽大大降低,不利於解決朝核問題;美國過於親以色列,可能導致美國至上右翼的強烈反彈。
『捌』 英美想通過什麼方式對伊朗發動「代理人戰爭」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2日首次就伊朗國內近期發生的示威遊行發表談話。他說,敵對勢力為打擊伊朗而煽動騷亂,伊朗人民應提高警惕。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阿里·沙姆哈尼2日說,美國、英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妄圖通過社交媒體和網路對伊朗發動「代理人戰爭」。
『玖』 英法德伊四國外長重申維護伊核協議,美國退出做到心安理得了嗎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清楚什麼是「伊核協議」。「伊核協議」指的是中,法,德,英美以及歐盟等國家同意取消對伊朗的制裁,讓伊朗更多地進入經濟全球化,並以此換來伊朗在核試驗上的延緩。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一切都由於美國的單方面退出協議而變了味兒。
一、美國常常自毀諾言,毀約也早已是家常便飯。
自從美國撤出「伊核協議」起,就不斷的對伊朗施壓,出台各種國策對伊朗實施制裁,這明顯是跟「伊核協議」所不符合的,現今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已經逼近極限,因此中東局勢也愈發緊張,海灣沖突也更加頻繁。雖說,雙方都一直保持克制,但是戰爭一觸即發。再加上美國毀約在先,所以伊朗在倫理道德上來說是占理的。
由此看來,美國退出「伊核協議」自然不會有什麼愧疚之感。
『拾』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
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演。此次世界大戰與前二次世界大戰不同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列強對第三世界國家伊朗(穆斯林世界)發動的戰爭,力量懸殊,但結局不好說,如果有人把伊朗看做利比亞那是大錯特錯。,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朗人在造核子武器,其實我並不這樣認為。以色列是美國的戰略盟友肯定沒有錯,但美國高層對於以色列也一直感到很棘手,美國的國際威望也因為以色列的不聽話,幾十年來在中東地區一直很被動,此次借勢攻打伊朗,就是要激起伊朗的大舉反擊,讓以色列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最後形成美國一家得勝,伊朗、以色列兩敗俱傷,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我相信,睿智的以色列人會明白這一點的,伊朗也不是中東的魚腩,總之,此次大戰,箭在弦上,關鍵是美國奧巴馬總統什麼時候扣動扳機 剛剛聽了一個美國地緣政治教授的爆料,綜合他對一些內幕的了解,下面簡單分析如下: 對伊作戰早已經預謀好了 自從布希定下了「邪惡軸心國家黑名單」以後,名單上的伊拉克,利比亞,葉門已經或多或少相繼倒下,而最大的眼中釘伊朗,朝鮮,敘利亞還沒有殲滅。這既符合美國的戰略預期,同時也超越了他們的戰略預期。不管你相信不相信911是美國一手策劃的苦肉計(參考7號樓倒塌事件),可以說911的確給予了美國大張旗鼓的常駐中東的契機。美軍在那裡不僅虐囚,經營鴉片,建立長久的軍事基地,還在一定程度上軍事包圍了伊朗這個中東唯一的獨立自主的大國。只可惜沙特與伊朗分屬不同的教派,再加上科威特,卡達這類西方傀儡政權的存在,造成了伊朗在中東世界及其被動,唯一能夠比較合的來的,就是敘利亞,甚至利比亞。所以可以說伊拉克和阿富汗,還有阿拉伯春天都在一定程度試圖百般壓制,恐嚇,顏色革命伊朗的局勢 對伊作戰必須被美化為「人民戰爭」才能起到輿論陣地的制高點 所以美國和以色列是非常重視心理戰的,尤其是春天的陰謀,差一點就顏革了伊朗,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伊朗和那些嬌奢淫慾的沙特皇室不同,它是一個比較有現代化氣息的國家。可以說伊朗人有點像被西方圍堵時的中國人,眼光實際, 敢說敢幹,能吃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受到西方宣傳的蠱惑,哪怕是不待見自己國家的種種缺點,在對待以色列和美國的霸權主義問題上,都還是一條心的。所以伊朗很清楚,不擁有核武器,那麼其後果肯定比伊拉克還要殘,堂堂波斯帝國有可能就如同今天的埃及,古巴比倫一樣,被西方徹底炸的四分五裂。並徹底退出歷史的民族之林。傳言在2004年,對伊朗的作戰計劃已經啟動,只不過當時的以色列內部慾望還不高,美國認為還為時已早,就暫時作罷。直到今天,這個像謎一樣的伊朗核問題被搬上舞台,來來去去幾年,被西方媒體炒來炒去,輿論的心理准備慢慢傾向於伊朗的核動機,再加上一些毫不相關的恐怖襲擊給西方民眾帶來的沖擊,那麼伊朗擁有的核武器就註定成為了西方民眾攻擊對象,哪怕那些所謂的恐怖襲擊和伊朗八桿子打不著。 打伊拉克需要一個編造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阿富汗需要一個死無全屍的本拉登,打利比亞需要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保護平民」的借口,那麼打伊朗就是一個醞釀已久的核陰謀。美國打伊朗其實也是受到了沙特的指示,由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恩怨,中東敗類沙特,阿聯酋可以通過犧牲自己的同胞換取美國對他們的地緣做大做強的保證,可以說是醜陋至極。而以色列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敘利亞和伊朗,所以很自然的可以看到,為什麼美國把這兩個國家列為首要的流氓國家。由於之前對伊拉克戰爭的口碑太臭,美國國內的反戰勢力越來越大,那麼美國先發制人就不可能獲得國內的支持,唯一的前提就是製造另一場911,催發美國的愛國熱情,不過經濟太差,佔領華爾街之類的運動已經嚴重打亂了美國輿論洗腦計劃,再上美國新出來的超級元老院即將公布大幅度削減預算計劃,這將嚴重損害軍工業的利益,同時奧巴馬承諾要在年底前撤軍伊拉克,那麼通過挑撥第三國趕緊打造出一個國際軍事行動,就是最合適的計劃,這就是為什麼出現了一個漏洞百出的伊朗僱用墨西哥黑幫刺殺沙特駐美大使的鬧劇。這意味著伊朗不僅得罪了以色列,連沙特這樣中東大國都敢實施陰謀,那麼全世界不教訓一下不聽話的伊朗是不行了。最後我們看到內塔尼亞胡故意泄漏對伊作戰計劃,其目的就是釣魚,讓伊朗在軍事部署上蠢蠢欲動,而美國可以在大後方嚴密監視伊朗的方方面面,為下一步精準打擊做好准備。同時不排除沙特,阿聯酋這些國家的軍隊也加入戰爭攻打伊朗。然後就是什麼聯合國的報告,不知道通過暗殺了多少伊朗核科學家,而編造出的廢話或者是謊言。總之伊朗在各方面都屬於理屈詞窮級別。非常被動 中東暴力破局,難免一場巨能戰爭 敘利亞本身是先於伊朗的攻打目標,不過出乎西方意料之外的是,普金的歸來。敘利亞有俄羅斯常駐的海軍基地,這是俄羅斯絕對不能容忍的底線,再加上中國的反對,英美並不認為這劃得來,因為以色列並沒有得罪俄羅斯的意思,以及中國的意思,所以作罷。不過伊朗就不一樣了,雖然中俄都多多少少暗地支持伊朗的聲音,但是在好幾次制裁法案中,都投了贊成票,也就是說中俄並不是伊朗最親密的盟友,同時伊朗也不想臣服於中俄的控制之下。所以這段曖昧的關系完全是為了平衡地區的發展。而以色列一旦攻打伊朗,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東世界的全面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問題上,中東世界對以色列極其反感,敘利亞和伊朗都有相當數量的導彈,並會反撲,這是利比亞,阿富汗,伊拉克不能同日而語的,美國清楚,以色列可以攔截一部分,但是不可能攔截萬箭齊下的態勢,肯定會大規模出兵。甚至不惜使用僅次於核彈頭的遠程打擊。到時候,再加上普金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俄國有可能會採用某種方式嚴防事態嚴重惡化。。。到時候將是一場規模非常龐大的戰爭。 另外,伊朗這個產油大國一旦被攻打,全球油價將會飆升,美元會趁機走強,歐元人民幣受到嚴重打壓,中國在這一問題是否坐視不管,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石油供給國被打垮,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