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梵蒂岡只有500多居民,為什麼能和200多個國家建交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
㈡ 梵蒂岡有沒有和伊斯蘭國家建交
有啊,比如,埃及、馬來西亞、伊朗、等等,都已經建交了。雖然這些國家的人群中信伊教的占絕大多數,但也有一部分信基督教,那麼梵蒂岡就有理由與其建交。
㈢ 瑞典是一個中立國家,為何它會有瑞士軍團駐扎在梵蒂岡
雖然瑞士是永久中立國,但是瑞士軍團駐扎焚帝岡的原因是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的安全,本來189人的衛兵隊最後只剩下42人,大部分都死在教堂外,這讓教皇非常感動,決定今後焚帝岡只選用瑞士青年來保衛教皇。
教皇選擇瑞士軍團作為護衛隊,不僅是因為瑞士軍團救了教皇的命,還因為瑞士軍團忠誠勇敢、重榮譽、驍勇善戰 ,雖然瑞士成為了永久中立國家 ,但是瑞士軍團依然承擔作為梵蒂岡侍衛的使命。 他們的使命就像焚帝岡的神職人員說的,你們來此不是為了做肉體犧牲的英雄,是為了更艱鉅的任務:為信仰的力量服務。 瑞士青年大都以加入梵蒂岡教廷衛隊為榮 ,保護教皇、保護梵蒂岡一直都是瑞士衛隊真正的使命。 如果大家去焚帝岡的話,千萬別忘了去看看左邊大門口的瑞士軍團的衛兵。
㈣ 可不可以說下梵蒂岡教皇國的簡介(由來、發展、現狀)
他來源於義大利統一之前的羅馬教皇國。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方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後,由於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得以飛速增長。君士坦丁大帝將拉特蘭宮贈給教會,這成為教會最早收到的一筆重大捐贈。除了房產之外,在義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捐贈給教會的地產和財富也不斷增加。不過,教會是作為私人領主佔有這些土地的,並不擁有這些贈土的主權。
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導致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義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義大利展開了一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倫巴底人將拜占庭勢力逐出義大利。雖然此時的羅馬主教(教皇)在名義上還要臣服於拜占庭皇帝,但是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資本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羅馬主教格歷高里二世甚至開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義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對拜占庭勢力所不及的羅馬城周圍地區展開統治,並利用軍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來抵抗倫巴底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倫巴底人停止南下,轉而集中攻打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文納城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的一些鄉村和城鎮捐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皇國的立國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義大利的領土最終全部淪喪於倫巴底人之手。羅馬地區(此時已經發展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過向法蘭克人領袖「矮子」丕平大獻殷勤,從而解除了倫巴底人的威脅。司提反採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動,包括批准後者廢黜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而自立為王。司提反還封丕平為羅馬貴族。作為回報,丕平率軍在754年進入義大利。在此後的兩年中,他平定了義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然後將其作為對教會的奉獻贈送給羅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丕平奉獻的土地包括拉文納的原拜占庭總督轄區,貝內文托公國的一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中義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區——里米尼(Rimini)、佩薩羅(Pesaro)、法諾(Fano)、西尼加利亞(Senigallia)和安科納(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獻土擴大了教皇的統治區域,然而也帶來一個法理上的問題:既然教皇所統治的領土是由法蘭克帝國所贈,那麼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為了提高教皇國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繼承人日後利用這一獻土行為來控制教廷的可能,羅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間大膽偽造了一份被稱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拉丁語: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試圖宣布教皇國所擁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時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該文獻說,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通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後接受了洗禮,並在受洗後的第四天就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庭營建新都。該文獻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義大利中部地區,而且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並授予教皇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治的權力。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從另一方面解決了教皇國法律地位的難題。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在9世紀分裂為三部分。雖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以法蘭克國王直系繼承人自居的歷代法國國王往往宣布自己為教廷的世俗保護者,甚至將教廷和教皇由羅馬搬遷至阿維尼翁,但是在歐洲卻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國王可以以法蘭克帝國唯一繼承者的身份對教皇國提出宗主權要求。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了頂峰。在此之前,像東方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一樣,羅馬教皇和羅馬教會的地位(至少在名義上)是從屬於羅馬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即東羅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基督教會和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廢,以及其母親伊琳娜皇太後自立為羅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羅馬教會有理由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堡統治者的最高權威。羅馬教會宣稱,羅馬皇帝的名義在希臘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羅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蘭克元老元和羅馬城的所有長老經過商議,決定把法蘭克國王加冕為皇帝,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將查理曼大帝加冕為「受上帝委託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皇帝奧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聖羅馬帝國誕生(此時尚無「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名,至康拉德二世時始稱「羅馬帝國」,至腓特烈一世時,為了與「神聖羅馬教會」的名稱相抗衡,方始稱「神聖羅馬帝國」)。
羅馬教會認為,將查理曼加冕為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並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從此與東羅馬帝國分庭抗禮。在他們看來,476年西羅馬末帝被廢黜,並不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是標志著羅馬帝國的歸一,東羅馬帝國重新成為單一的、沒有分裂的羅馬帝國。查理曼加冕為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意味著羅馬帝國的正統皇統從「新羅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羅馬城。
但是,因為東羅馬帝國的皇統並未就此中斷,所以此後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兩個並立的最高統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一個在羅馬。他們並不像過去的東西羅馬帝國皇帝那樣和平並立,而是彼此指責對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會和人民的領袖。從這一點來說,利奧三世通過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羅馬教會(及其領地)擺脫了臣服於東羅馬皇帝的從屬地位。從此之後,羅馬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領袖。
㈤ 梵蒂岡這個小國家是怎麼來的
梵蒂岡在羅馬城台伯河西岸,留存有許多古羅馬人建築與生活遺跡。從 4世紀開始,利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城主教乘機掠奪土地。到6世紀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宣稱為「教皇」,並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 8世紀又增建加洛林宮。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矮子)為酬謝教皇協助自己奪取王位,於754和756年兩度出兵義大利,打敗倫巴德人,並於 756年將羅馬城及其四周區域送給教皇。史稱「丕平贈土」。嗣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達 4萬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岡宮成為教皇的主要住所。
15世紀建造了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牆,16~17世紀初重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義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加了這些建築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了大量文藝復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和圖書文獻。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
19世紀中葉,義大利開始逐步統一,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地的存在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於1869年12月舉行了第 1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 700餘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
會議經過討論爭辯,於1870年通過了「信仰信條」,反對「現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力神授,高於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在會議進行時,義大利王國於1870年9月佔領了羅馬,宗教公會於10月休會。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義大利王國的公職。同年義大利收復教皇占據的其他地區,完成國家的統一,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
1871年義大利政府頒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給予年金。但為教皇所拒絕。
19世紀,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朗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義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議》,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庇護十二世。義大利王國對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城國擁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及民政機構,是政教合一的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克服教會危機,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於1962年10月召開了第 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並邀請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
大會經過4次會期〔後3次由教皇保羅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於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了16個文件,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心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採取和解態度,強調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開始逐步修改,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
1983年公布了修改的教會法典。
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布以後不再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㈥ 關於梵帝岡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元首——即教皇,由80歲以下的樞機們在西斯廷教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Conclave)上選舉產生的,任期終身。
教廷雖有國家型態,但其存在乃建立於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礎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於一般國家。其中樞組織包括:
國務院(Secretariat of State):綜理教廷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院長。現任國務院長蘇達諾樞機主教(Angelo Card. SODANO)為義大利籍。
國務院下設:一般事務處(掌內政)及外交處;九個聖部(Sacred Congregations):教義部、東方教會部、聖事禮儀部、冊封聖人部、主教部、萬民福音部、聖職部、修會部及教育部。
宗教法院(Tribunals):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十一教務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s):平信徒委員會、基督徒合一促進委員會、家庭委員會、正義暨和平委員會、一心委員會、移民暨觀光委員會、醫療牧靈委員會、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宗教協談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及大眾傳播委員會(以上各機關首長多由樞機擔任,任期五年)。
另有事務機關:宗座財務局、教廷財產管理局、教廷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此外,教宗為治理梵蒂岡城邦,另設有「梵蒂岡城國管理委員會」(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
梵國有三個法院:聖赦院、最高法院及聖輪法院
教廷(Sancta Sedes)是教宗及其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羅馬天主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教廷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皇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的教規,當天主教教規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梵蒂岡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設大使館。這樣做所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是設在本國境內的。
㈦ 未與梵蒂岡建交的國家有哪些,具體名單
未與梵蒂岡建交的國家有:
1、中國:
中國同梵蒂岡無外交關系。2018年9月2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同梵蒂岡代表團團長、教廷與各國關系部副部長卡米萊利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
2、美國:
美國與梵蒂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有關系,無外交。美國從1776年建國開始,到2004年200多年的時間里,只有短短70多年的外交關系。
不過即使在沒有外交關系的時期,美國和梵蒂岡兩國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媒介是美國天主教。美國與梵蒂岡之間建立關系的過程中,雖然在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攙雜有宗教事務和宗教因素,美國是把梵蒂岡當作正常國家來交往的。
(7)伊朗為什麼有駐梵蒂岡擴展閱讀: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農業、工業、礦產資源。
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通通由義大利供給。梵蒂岡建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聯結羅馬城內。
這個國家沒有工農業生產,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宗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
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義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余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
㈧ 為什麼會有梵蒂岡這個國家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 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編輯本段]
政治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宗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宗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教宗由參加教宗選舉的樞機主教中的2/3選票選出,終身任職。樞機主教團是教宗的咨詢機構。教宗的選舉是梵蒂岡神聖而庄嚴的事情。由於教皇的任職是終身制,新任教皇的選舉均在前任教皇去世後才慎重舉行。新任教皇必須得到2/3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
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托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於教皇。教皇自稱為「基督在世代表」,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不能世襲。教皇死後,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義大利人教皇,登基後不久,他便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編輯本段]
生活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礦產資源。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統統由義大利供給。梵蒂岡建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聯結羅馬城內。這個國家沒有工農業生產,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皇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梵蒂岡有它自己的一整套機構和部門。教皇的咨詢機構是紅衣主教團,由紅衣主教、副主教和神父共145名組成。梵蒂岡和近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是世界各國天主教會的領導中心。教皇下設有教廷國務卿並設有10個聖部,每個聖部負責處理一項宗教專門任務。此外還有秘書處、法庭、專門辦公室等。
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民政機構。在許多國家有大量的土地和投資,又有大量黃金和外匯儲備,是一個龐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境內有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等宮廷建築,內有米開朗琪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和天頂畫《創世紀》;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與美術館藏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珍貴文物和藝術作品。
梵蒂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暫無外交關系。
㈨ 與梵蒂岡有外交關系的國家
梵蒂岡與175國家(地區)建立外交關系。
阿爾巴尼亞
阿爾及利亞
安道爾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澳大利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國
巴布達
比拉羅斯
比利時
貝里斯
比寧
玻利維亞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巴西
保加利亞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卡麥隆
加拿大
維德角
中非共和國
查德
智利
中國(台灣)
哥倫比亞
剛果(金)
剛果共和國
庫克群島
格斯達里加
克羅埃西亞
古巴
塞普勒斯
捷克
丹麥
吉布地
多米尼加
多明尼加
厄瓜多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
斐濟
芬蘭
法國
加彭
甘比亞共和國
喬治亞
德國
迦納
希臘
格林那達
瓜地馬拉
基尼
幾內亞-比紹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匈牙利
冰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愛爾蘭
以色列
義大利
象牙海岸
牙買加
日本
喬丹
卡扎克斯坦
肯亞
吉里巴斯共和國
朝鮮
科威特
吉爾吉斯共和國
拉脫維亞
黎巴嫩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前南斯拉夫的共和國)
馬達加斯加
馬拉維
馬里
馬爾他
馬紹爾群島
模里西斯
墨西哥
密克羅西亞島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古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諾魯
尼泊爾
荷蘭
紐西蘭
尼加拉瓜
尼日
奈及利亞
挪威
巴基斯坦
帛琉
巴拿馬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拉圭
秘魯
菲律賓
波蘭
葡萄牙
卡達
羅馬尼亞
盧安達
狀態和Nevis
聖徒Lucia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薩摩亞
聖馬利諾
聖多美島和普林西比島
塞內加爾
塞席爾群島
塞阿里昂
新加坡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索羅門群島
南非
西班牙
斯里南卡
蘇丹
蘇利南
史瓦濟蘭
瑞典
瑞士
敘利亞
塔吉克
坦尚尼亞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湯加
千里達與多貝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土庫曼
烏干達
烏克蘭
英國
美國
烏拉圭
烏茲別克
萬那杜
委內瑞拉
葉門
南斯拉夫
尚比亞
辛巴威
參考資料(英文):http://www.vatican.va/news_services/press/documentazione/documents/corpo-diplomatico/corpo-diplomatico_stati_elenco_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