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03年到20年的重大事件
圖為8月20日,美軍士兵守衛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的鐵絲網一側。圖源新華社/法新
「9·11」恐襲事件發生20年了。
20年過去,美國紐約雙子塔的烈火濃煙彷彿仍在眼前,恐怖主義的陰霾依舊籠罩在世界上空。20年間,美國的「反恐」進程「把阿富汗政權從塔利班換成塔利班」,這種頗具反諷意味的「輪回」,宣告了美國所謂「反恐戰爭」的失敗。
「美式反恐」為何越反越恐?自詡為「正義之師」的美國為何沒給世界帶來和平與安全?在「9·11」事件2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海外版邀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德剛等國際問題專家就這些問題進行對話。
「9·11」事件為何發生?20年間,美國內政外交發生哪些變化?
2001年9月11日上午,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向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另一組劫機者迫使第三架民航客機撞入華盛頓五角大樓,造成2977名平民遇難及19名劫機者死亡,美國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這是美國遭受的最為嚴重的恐怖主義災難。2001年10月7日,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阿富汗戰爭。
李海東:「9·11」事件的發生基於多方面因素:一是美國沒有處理好與伊斯蘭國家的關系。多年來,美國的中東政策總體而言是「一邊倒」地偏袒以色列,導致其與伊斯蘭國家關系持久緊張,中東地區的諸多宗教極端主義者更是對美國充滿仇恨。二是美國沒有處理好自身問題。盡管美國已經擁有十分發達的情報系統,但20世紀90年代其整體安全情報和外交資源主要用於籌劃如何與其他大國開展大國地緣政治對抗,並未足夠重視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直接威脅的伊斯蘭世界中存在的極端主義者。美國情報系統誤導了決策者,使其出現重大政策失誤。「9·11」事件打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
有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策劃「9·11」事件的「基地」組織正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在阿富汗大力支持伊斯蘭世界中的反蘇力量,其中就包括「基地」組織。由於美國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和判斷,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李偉:「9·11」事件給美國造成巨大打擊,並對其國家安全觀念產生極大沖擊。在此之前,美國認為對其構成威脅的對手以國家行為體為主,但「9·11」事件表明,作為非國家行為體的「基地」組織,也能對美國造成幾乎致命性的打擊。
之後一段時期,美國整體國內政策圍繞「反恐」進行。例如,「9·11」事件發生不久,美國以「反恐」名義頒布了《愛國者法案》。同時,美國實施了大規模的政府改組,包括成立國土安全部、設立國家反恐中心等,並在一定時期內修改了與留學、移民相關的一系列政策。
在外交領域,美國從小布希政府時期開始採取以「反恐」立場劃分敵友的對外政策,即誰支持美國「反恐」,誰就是美國的朋友,反之就是美國的敵人。
「9·11」事件後,美國給國際社會造成最大影響的舉措是發動了兩場所謂「反恐」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孫德剛:「9·11」事件發生以來的20年間,美國對外戰略發生多次重大轉變。事件發生後至2011年的10年間,美國相繼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對外戰略重心從大國博弈轉向「反恐」。從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間,「反恐」和大國博弈同時處於美國對外戰略的重要位置。隨著美國正式結束20年阿富汗戰爭,其對外戰略重心回歸地緣政治的大國博弈。
在所謂「反恐」方面,美國主要採取以下舉措:一是以政權更迭為目的組建「志願者聯盟」,發動阿富汗戰爭,並糾集一撥「小兄弟」發動伊拉克戰爭;二是發起「反跨國恐怖主義論壇」,並把打擊反美力量一並納入「反恐」行動之中,給朝鮮、伊朗、敘利亞等國「貼標簽」,將其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三是將高科技應用於「反恐」行動,在中東、中亞等地區建立多個無人機基地,對恐怖分子進行定點清除。
所謂「反恐戰爭」為何慘淡收場?美國「反恐」政策出了哪些問題?
據外媒報道,美國布朗大學的戰爭成本項目發布報告顯示,美國在「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的預算成本和未來債務總額,「以當前美元計算約為8萬億美元」;此外,約92.9萬人在美國的「反恐戰爭」中喪生。
然而,無數的金錢和死亡並未換來美國人期待的和平與安寧。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民調顯示,近七成美國民眾認為美國未能在阿富汗實現目標。
李偉:美國摧毀「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訓練營地後,其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步入歧途。一方面美國以「反恐」為名「夾帶私貨」。2003年,在發動阿富汗戰爭僅兩年後,美國為了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捏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與「基地」組織有聯系的虛假情報,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其根本目的是在中東國家推行「美式民主」。最終,事與願違,反而在伊拉克催生了另一個新的國際恐怖勢力——「伊斯蘭國」極端組織。
另一方面,2011年擊斃本·拉登後,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便只有「反恐」之名,而無「反恐」之實。此後10年,美國的對手不再是恐怖組織,而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其目的是在阿富汗扶植一個親美的傀儡政權。而這一政權並不符合阿富汗的整體國家利益。
美國看似高舉「反恐」旗幟,實質卻在不斷製造新的恐怖主義,並使恐怖主義發展蔓延的土壤更加肥沃,恐怖活動日益猖獗。
孫德剛:美國的「反恐」政策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沒有弄清恐怖主義具有多重根源,如思想層面的意識形態極端化、社會層面的族群對立和分裂主義、經濟層面的貧窮導致極端分子鋌而走險,而是簡單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引發新的矛盾。
二是錯誤地認為民主是根治恐怖主義的良方,將二戰後對日本、德國的民主化改造用於伊斯蘭國家,企圖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打造「民主樣本」,結果出現「水土不服」。同時,美國簡單地將民主治理等同於民主選舉,導致這些國家在選舉中以部落、教派、族群等劃線、抱團,原有的國家認同和內部平衡被打破,族群之間的對立進一步加劇。
三是過於迷信高科技「反恐」手段,無人機「斬首」行動常因情報失誤而造成平民傷亡,加劇中東地區反美情緒,讓美國大失民心。
李海東:美國在「9·11」事件後的一系列「反恐」行動遠未達到其預期目標,決策者一再犯錯,政策失敗成為20年來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鮮明特點。
例如,美國以塔利班庇護「9·11」事件幕後主使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為由,發動阿富汗戰爭,在推翻塔利班政權後,基於新的戰略考慮,不僅未從阿富汗撤軍,反而將北約力量帶入阿富汗。在此期間,美國還盲目地開辟了伊拉克戰場,把顛覆薩達姆政權作為其「反恐」的一個目標。此後,美國還加大對利比亞、敘利亞等中東北非其他國家內政的干預。事實上,美國並未將心思真正用於反恐,而是將大量資源用於顛覆其他國家政權,試圖借「反恐」之名對相關國家進行美式改造,並利用美國在不同地區的軍事存在搞大國地緣政治角逐把戲。但美國的能力與目標不相匹配,致使其政策反復失敗。可以看到,「9·11」事件之後,美國外交政策錯誤迭出,錯上加錯,最終導致其在阿富汗的狼狽大潰敗。
美國在中東釀成哪些惡果?給世界留下多少隱患?
日前,伊朗國家電視台援引國際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的數據稱,美國入侵阿富汗的20年間,近3.3萬名兒童被殺害或致殘,且這一數字不包括因飢餓、貧困和疾病而死亡的兒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月31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今天,1800萬人,也就是阿富汗幾乎一半的人口需要靠人道主義援助才能倖存。」
如世人所見,「9·11」事件發生20年後,高舉「反恐」這面「正義大旗」的美國,留給中東乃至世界的是更多苦難和安全隱患。
孫德剛:「9·11」事件發生之後,世界各國普遍同情美國人民,國際社會也一致認為恐怖主義活動與反恐怖主義活動是一對主要矛盾。然而,美國錯誤地發動兩場所謂「反恐戰爭」,從受害者變為加害者和佔領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造成大規模的無辜平民傷亡,導致國際社會尤其是伊斯蘭國家對美國的看法發生轉變。
在美國發動戰爭之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國家認同較強。然而,美國試圖「嫁接」西方選舉政治,導致兩個國家內部族群矛盾上升,部分失去資源和權力的前政府官員、軍人轉而加入極端組織。美國發動所謂「反恐戰爭」的另一個結果是,地區民族主義抬頭,包括極端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反美主義上升,並為新的暴力和恐怖主義活動提供了土壤。
此外,近年來歐美國家頻繁發生的「獨狼式」恐怖襲擊事件,也是美國「反恐」行動產生的衍生品。其中大部分「獨狼式」恐怖分子都受到「伊斯蘭國」極端意識形態的影響。
李海東:過去20年,國際恐怖主義危害並未減弱,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政策失誤導致多個國家、相關地區以及美國自身的深刻混亂。美國在「反恐」中的雙重標准和三心二意,還增加了國際反恐協調與合作的難度,恐怖主義始終未能被徹底清除。
對世界而言,美國越來越危險了,其以「反恐」之名不斷顛覆其他國家政權,並在不同地區反復製造危機和動盪,非但沒有給其自身和世界帶來安全,反而使其所到之處盡是混亂,並由此催生出更多恐怖分子,讓世界變得更不安全。可以說,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混亂的製造者和散播者。
透過美國20年的所謂「反恐」行動,越來越多人看清美國對外政策損人害己的本質,也看清了美國對外行動的危險性。世界各國對美國更加警覺和抵觸。
李偉:除了在發動兩場戰爭期間催生出新的恐怖組織之外,美國還試圖利用恐怖組織遏制圍堵其他國家。例如,眾多證據表明,美國為了推翻敘利亞的巴沙爾·阿薩德政權,暗中為「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在敘利亞的活動提供武器。種種行為表明,美國並未將反恐作為真正目標,而只是將其作為維系自身霸權地位的工具。這種做法導致恐怖活動愈演愈烈,並且反噬美國自身。當下,無論美國還是國際社會,都在承擔美國「反恐」釀成的惡果。
當前,國際反恐面臨哪些新挑戰?美國應當如何發揮應盡作用?
8月2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國際機場發生兩起爆炸襲擊,致使大量阿富汗平民和13名美軍士兵死亡,成為10年來駐阿美軍傷亡最慘重的事件。「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發表聲明宣稱實施了此次襲擊。美媒稱,美國和盟友花了20年時間試圖挫敗阿富汗境內的恐怖主義,但這次襲擊表明恐怖主義仍是一個威脅。
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並沒有根本消除,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仍然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李海東:接下來,國際反恐還將面臨諸多新挑戰。一方面,盡管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掌權,並宣布組建新政府,但阿富汗局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在其他國家難以生存發展的部分極端主義者會利用阿富汗未來一段時間內部治理薄弱局面,將其作為庇護所或集結地,從而加劇全球反恐形勢的復雜程度。此外,美國20年來的所謂「反恐戰爭」產生大批難民,給許多國家造成困擾。難民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也給極端組織煽風點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對反恐的態度存在嚴重分歧,部分政治精英想繼續推行所謂「反恐」政策,而美國民眾則希望將更多資源用於國內發展,這意味著未來美國「反恐」行動將缺少更多國內支持,相關投入勢必相應減少。美國在製造出更多恐怖主義力量之後,卻在全球反恐進程中逐漸減少自身的努力和投入,這將給國際反恐合作進程帶來更多困難。
李偉:美國政府應當摒棄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准,放棄將反恐「政治化」「工具化」的錯誤做法,真正從本國民眾利益以及國際利益出發,而不是僅僅服務於國內大資本集團,以「反恐」為名來謀取一己私利,助長恐怖主義的囂張氣焰。
美國政府必須認識到,無論打著什麼旗號的恐怖主義都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和危害,絕不能為了所謂「大國競爭」戰略,而去支持或縱容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的恐怖組織,這樣只會損害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世界各國只有堅持以建設促穩定、以發展促安全的思路,聯合開展有效的反恐行動,縮小恐怖組織的活動空間,鏟除恐怖主義的滋生土壤,才是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根本出路。
孫德剛:美國從阿富汗撤軍表明,美國所謂的「反恐戰爭」是失敗的。失敗的根源在於美國始終戴著有色眼鏡,不願與其他大國在反恐領域開展真正的多邊合作,而只是建立了一個「偽多邊」的「反恐」聯盟。美國一方面希望藉助中國、俄羅斯等大國以及伊朗、沙特、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的力量,打擊恐怖主義;另一方面卻對這些國家的內政指指點點,並打著所謂「宗教自由」、「少數民族人權」的旗號反對這些國家的反恐與去極端化行動,暴露出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功利性和雙重標准。
美國政府必須在反恐問題上改弦更張,應當與其他國家的反恐進程保持一致步調,借鑒別國的反恐與去極端化經驗,推動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概念定義盡快達成共識,避免在反恐進程中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宗教掛鉤。同時,應當堅持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展國際反恐合作,在打擊恐怖主義融資及網路恐怖主義方面形成合力。
更重要的是,反恐應當回歸治理這一根源。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葉門、索馬里等動盪國家,加強安全治理,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是國際社會當務之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應當施以援手,尤其是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更多責任,幫助這些動盪的國家實現穩定和發展,多管齊下推動反恐與去極端化工作。
","force_purephv":"0","gnid":"97d6df6c4673748e6","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24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d0ac41816d242b7.jpg","width":"400"}]}],"original":"0","pat":"mass_vulgar,art_src_3,socialc,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3133352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911f99341036493a","src":"大眾網","tag":[{"clk":"kinternational_1:阿富汗","k":"阿富汗","u":""},{"clk":"kinternational_1:伊斯蘭國家","k":"伊斯蘭國家","u":""},{"clk":"kinternational_1:恐怖主義","k":"恐怖主義","u":""},{"clk":"kinternational_1:9·11","k":"9·11","u":""},{"clk":"kinternational_1:美國","k":"美國","u":""}],"title":"「9·11」事件20年:「美式反恐」為何越反越恐?
03年到20年都發生過什麼大事? - : 03年的非典禽流感,04年神舟5號飛船,06年免除農業稅,07年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08年雪災,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毒奶粉,美國赤貸危機...
2003 .3.20號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 :(1)非典中的伊朗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伊拉克戰爭期間的著名戰役介紹: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2004年11月7日—12月23日,聯軍稱為幻影狂怒行動,伊政府稱為破曉行動),是2004年底美國、英國和伊拉克軍隊聯合發起的軍事行動,...
2003世界十大事件有哪些 : 2003世界十大事件有哪些 全部 好評回答 2005-03-09 20:51:16 2003年的世界大事1、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的途中解體爆炸.2、3月20日美以戰爭, 4月9日...
...請回答:(1)「三年以來」是指歷史上哪三年?中國處於什麼時期?(2)「三十年以來」是指哪一革命時期?它以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為開始的標志?(3... - :[答案]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民英雄紀念碑中的「三年以來」指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國民黨20多萬人,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解放戰爭開始.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
列舉2003 - 2012年間我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並思考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 : 2003到2012年間我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有,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2年發生禽流感.
2003年我國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 : 2003 非典爆發
2003年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 : 非典 對於這種型傳染病,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概念也漸趨正確.起初人們認為,致病原因是衣原體病毒,直到20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體是「冠狀病毒」.我國廣東醫生在與病魔的搏鬥中,根據其臨床上有發燒、咳嗽、肺部...
中國03年後的重大事件: 汶川地震! 神7上天 嫦娥一號繞月衛星
03年重大事件??: 非典
② 新冠肺炎病死率遠低於SARS,為何死亡人數去遠多於SARS
病死率和死亡人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病死率是死亡人數和總發病人數所決定的,非典時期的SARS病毒無論是殺傷力還是致死率都相對較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死亡人數之所以明顯少於病死率更低的新冠病毒,則是因為當時被傳染的總人數是相對較少的,全球范圍內統計的患病人數8422例,最終919例確診病例死亡,反觀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則十倍於SARS病毒,在目前依然全球蔓延的情況下已經不低於8萬例確診,因此即便病死率遠低於SARS也會造成更多病人的死亡。
通過對現有數據的對比分析,不難發現SARS和新冠肺炎兩種疫情還是存在不同之處的,雖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和殺傷力遠低於SARS病毒,但傳染力卻遠遠強於SARS病毒,不過相比較SARS病毒主要是青壯年易感並且為主要的病死人群來說,新冠肺炎雖然全民易感,但死亡病例主要來自患有基礎病的老年人,這也是病死率雖然相對較低,但死亡人數多於SARS的客觀原因。
③ 「非典,吾命休矣」中的非典是什麼意思
語出:《三國演義》張綉擊曹公,典韋捨命相救,曹公言:"非典,吾命休矣"。
願意思:如果不是典韋,我就死了。
引申為,得了非典病情,我就死定了。
④ 伊朗是發達國家嗎
不是
伊朗是發展中國家。伊朗雖然是一個產油國,但是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迪拜(迪拜是阿聯酋國家下的一個酋長國)那樣富得流油。伊朗因為核問題被美國制裁,這些年伊朗的經濟狀況並不好,石油出口也屢屢受阻。2017年,伊國內生產總值427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250美元。經濟產業
伊朗以石油開采業為主,另外還有煉油、鋼鐵、電力、紡織、汽車製造、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電器、化工、冶金、造紙、水泥和製糖等,但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工業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賴進口。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伊朗
⑤ 新冠病毒為什麼不能像非典一樣突然消失呢
這個問題最好的答復就是:因為新冠疫情不是非典疫情,新冠病毒也不是非典SARS病毒,所以這次新冠疫情便不會像2002年的非典一樣來去匆匆。但可以確信的一點是,從2002年抗擊非典疫情,我們從中獲得的很多經驗都可以用到抗擊新冠疫情上,畢竟引起非典和新冠疫情的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都是主要以呼吸道傳染傳播為主,但新冠病毒更勝一籌。
只能希望全人類能夠盡快從根本上遏制新冠病毒,以及變異毒株,期待美好的明天!
⑥ 伊朗疫情中,為何患病中有大量部級以上的高官
新冠疫情從2020年初開始在中國傳播,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斗之後,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疫情突然開始在國外大面積出現。很多國家及時做出了應對措施,可是依舊無法避免人員感染。特別是伊朗,在患病中出現了大量部級以上的高官。出現這一情況,實際上是很正常的,我們看看伊朗的新聞就知道。
3、官員們年齡很大
在中國疫情蔓延的時候,人們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被傳染者年齡都很大。這也就說明,年齡越大的人越容易被感染。而在伊朗被感染的官員中,大多數都是年齡很高的存在。他們經常性的出現在公共場所,又沒有口罩的保護,患上新冠的概率是很高的。
⑦ 97年香港回歸和金融危機,03年伊拉克戰爭和非典,13年朝鮮半島核試驗和H7N9.他們各有什麼聯系懸賞答案
給你個連接你看了就有思路了,希望能幫到你吧 http://tieba..com/p/2252042612
⑧ 「非典」中的雙引號是什麼意思
這個引號的意思是表示人們熟知的縮寫或者簡稱。
在這里,非典所指的就是非典型性肺炎,而非典兩個字已經基本為大眾所熟知和認同,但因這兩個字不能作為專業用語,所以加引號進行標注說明。
⑨ 伊朗在中東地區而且信伊斯蘭教,為何不在阿拉伯國家行列中
伊朗在中東地區而且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但是他們卻不在阿拉伯國家行列中,因為他們雖然都是伊斯蘭教,但是所屬的教派不一樣,所以他們不屬於阿拉伯國家。
伊朗的波斯帝國與周邊的國家矛盾很深,除了戰爭就戰爭,幾乎沒有友好過去。而且最後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所滅,雖然後來復國重建,但歷史的積怨和仇恨難以化解,延續到現在,仍然是今天彼此矛盾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