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

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

發布時間:2022-08-05 11:24:05

㈠ 口中歷史,絲綢之路傳來哪些食物

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享譽世界。但其實今天很多市面上常見的食物,他們的發源地並不是中國,而是通過絲綢之路被帶到中國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路,也是一條文化路、美食路。 比如我們熟悉的芝麻、葡萄、無花果、甜瓜、石榴、綠豆、黃瓜、蒜、香菜、核桃等都是經由絲綢之路陸續傳入中原,然後種植到現在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胡蘿卜姓“洋”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就是因為它姓胡。農學家石漢生先生有過這樣精闢的總結:大凡姓“胡”的蔬菜很多是兩漢西晉時由西北傳入的,如胡姜、胡桃等。胡蘿卜原產於亞洲西南部,祖先是阿富汗的紫色胡蘿卜,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 到了中國後又入鄉隨俗,漸漸變成現在的長根形的中國胡蘿卜。

無花果,漢朝時從西域傳到中原,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鮮果,還可以製成果脯食用。

菠菜是從波斯傳到唐都長安。唐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介紹道:“菜之菠棱者,本西國中有僧人自彼將其子來,如苜蓿、葡萄因張騫而至也。”

葡萄,原產於地中海及中亞地區,漢朝時,葡萄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原。葡萄的果實富含大量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核桃是一種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堅果,原產於中亞地區,漢朝時稱為“胡桃”。

㈡ 古絲綢之路上除了交換商品,還交換什麼更重要的東西

絲綢之路在我國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絲綢之路除了交換商品,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交流國家之間的文化,因為文化之間的交流其實是特別重要的,中國文化也因此在西方有了非常大的地位,並且他們外國也向我們中國宣揚一些文化和藝術,比如說他們西方傳到中國了特別是醫學,對於我們中國的幫助也是特別大的,西方的醫學確實是非常的厲害,可以說當時他們那些先進的醫學概念,還有科學的探究精神,都是非常好的。
這一項技術可以說對於整個世界的發展也都是非常有利的,因為這些寶貴的思想文化知識,被激勵在紙上可以更好的傳承下去,而我們也收獲到了西方文化中的醫學,還有一些科學的探究精神,這些也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㈢ 絲綢之路帶回哪些物品

中國商人用絲綢,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製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製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鑽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而由此路東傳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㈣ 絲綢之路在伊朗運載的主要物品是什麼

胡桃,即核桃,它與扁桃、腰果、榛子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乾果。《西京雜記》卷一「上林苑」:「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胡桃原產於伊朗和阿富汗,後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_瘢竦腦厥槍糯ㄋ?,古代中國人稱石榴為安石榴,確切地說是「安國和石國的榴」或「安石國的榴」。後來就簡稱為石榴了。
_俎#步凶憲俎!T諦⊙竅稈恰⒁晾省⑼飧嘸鈾骱屯量飴叩亍\俎?鼓嫘鄖?,耐寒、熱、旱、鹽鹼、薄,適應范圍廣,潛在產量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後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㈤ 絲綢之路上中國和伊朗換了什麼

人民網北京6月4日電 (杜明明) 「21世紀中國-伊朗絲綢之路研討會」於6月3日下午在北京回民學校舉辦。中國前駐伊朗大使劉振堂在研討會上表示:「在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歷史上,伊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了特別獨特的作用,一直到今天,這種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這個觀點:

第一,絲綢之路公認的起點是西安,終點是羅馬,位於中間的就是波斯,因此波斯扮演了橋梁的角色。中國大量的考古發現都證實了這一點,中國出土的外國錢幣中95%以上都是來自當時波斯的薩珊王朝(公元3世紀至7世紀)時期。

第二,波斯是一個盛產宗教的國度,幾乎所有與波斯相關的宗教都傳到了中國,還有一些本來不是波斯創造的,但是被波斯人傳到了中國。例如,由波斯創造的祆教和摩尼教,都傳到了中國,而且在中國有了相當的影響。而景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波斯人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第三,福建的歷史名城泉州見證了波斯人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者。泉州曾經是海上香料之路、絲綢之路的重要口岸。泉州海交館里的石棺石碑及雕刻遺物,超過一半是用波斯文書寫。泉州山崖上的摩尼教雕像至今保存的相當完好。

劉振堂指出,中國和伊朗雖然制度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卻擁有共同的普世價值觀:相互尊重,公正平等,獨立自主,互利共贏,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他表示,這種共同價值觀應該成為真正的普世價值觀。

劉振堂認為,中國和伊朗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沒有簽訂書面協議的戰略夥伴關系,伊朗在絲綢之路新的構建努力當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獨特作用。

㈥ 新航道絲綢之路,中國用絲綢、瓷器、茶葉換回來的是什麼物品

古代絲綢之路中國用絲綢、瓷器、茶葉換回來的是:和田玉;汗血馬;金銀、珠寶、葯物、奇禽異獸、香料、竹布等商品;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

1、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 。

2、歐州和中、西亞商人一般都攜帶大量金銀、珠寶、葯物、奇禽異獸、香料、竹布等商品來中國或在沿途出售。

3、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漢又與烏孫王和親,聯合挾制匈奴。同時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並取得大宛的優秀馬種汗血馬,漢武帝派李廣利領兵數次進攻大宛(今烏茲別克),在付出沉重代價後,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漢在西域的聲威大振,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至此暢通。

4、唐代,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漢代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卜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

5、對於草原絲綢之路來說,大宗商品交換的需求起源於原始社會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

中原旱作農業地區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製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等。

這種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系,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 。因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6)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出現的原因,在於亞歐大陸其他文明區域與東亞文明軸心——古代中國的交流溝通。

具體而言,世界早期文明區域分別是東亞的中國文明、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非洲的埃及文明、南亞半島的印度河文明、歐洲的地中海文明。相關研究表明,亞歐大陸最早只有兩個文明核心地區:一個是中國,大概在1萬年前開始;另一個是在差不多同一時代的西亞美索不達米亞開始。

這兩個文明的核心內容完全不同:東亞農業以粟黍、水稻的種植和豬、狗馴養為主;西亞則是小麥、大麥的種植與黃牛的馴養為主。最早的絲綢之路是距今1萬年前後東亞、西亞的早期農業文化慢慢地向世界各地傳播,因而中國文明具有非常明確的絲綢之路原生性,起始就是人類文明的高地。

在亞歐大陸兩個農業核心地區之間,有一個大范圍的荒漠綠洲與草原地區,從而把中國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連接起來。國際學術界的主要觀點是,上述兩個文化系統共同推動了世界文明早期歷史進程。在亞歐大陸或者在古代世界歷史中,中國史前歷史的厚重身影不可迴避。

㈦ 絲綢之路古代商人主要運送什麼貨物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

西方商人的貨物主要是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版印刷術)也經由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而西方國家的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也相繼傳到中國。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沿途還發現了一批製作精美的銅器、骨器、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及炭化了的農作物果實等。

(7)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

有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㈧ 絲綢之路上主要交換的物品

絲綢之路從一開始就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古絲綢之路起始於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的背後是文化溝通。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

在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術和造紙術以外,中國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較高的地位。以中國風為例,500年前,歐洲大批傳教士來華,回國後他們向歐洲人傳播了中國文化。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歐洲又掀起了一場中國風,既包含了琴棋書畫等修身的藝術,又泛指一種東方神韻,滲透到建築和瓷器等外觀設計里。

(8)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旅遊注意事項:

1、新疆、甘肅、西寧、寧夏等西北地區早晚溫差較大,溫差達到10至15度左右,因此,游絲路需帶一件長袖外衣及秋衣秋褲等衣物,已備早晨天冷時穿。

2、因絲綢之路線路長,坐車時間較長,在有些景點如天池、南山牧場、鳴沙山等地,需旅遊者下車行走或親自體驗騎馬騎駱駝的樂趣。所以一雙適腳的鞋顯得尤為重要。旅遊者在出發前應帶一雙舒適、合腳、便於行走的鞋,最好是平底鞋或軟底鞋。

3、西北地區氣溫雖較內地略低,但因很多地區海拔較高,紫外線照射強烈,所以旅遊者應准備充足有效的防曬品,同時配備清熱、解渴、滋潤的葯物或沖劑,如夏桑菊沖劑、十滴水等,以免一時難以承受過於乾燥和酷熱的氣候。

㈨ 絲綢之路交換的東西

南絲路早期的商品貿易活動,可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以成都為起始點和集散地,貫穿南北,穿越緬印,直至中亞、西亞地區的遠程貿易活動;其二為南絲路沿線眾多土著民族之間的短程貿易活動,其三為南絲路沿線各土著民族內部的貿易活動,根據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貿易活動所交換的商品也不盡相同.第一個層次所交換的商品主要有從蜀地向南輸送的商品,如蜀布、邛竹杖、絲綢、臨邛鐵器(鍤、劍、削、環首刀等)、漢式銅器(如鏡、壺、鎏金扣器、弩機、帶鉤等)等等;從南向北輸送的商品則有漆料、銅料、丹砂、金砂、珠璣(蜻蜓眼琉璃珠、玉石、瑪瑙肉紅蝕髓珠等)、犀象(犀皮與象牙)、笮馬、僰僮和珍禽異獸等等.第二個層次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用青銅製作的各類兵器和裝飾品,如滇墓中出現的屬於石棺葬文化的山字格銅劍;大石墓中出現的蜀式虎頭帶鉤、蟬形扣飾、鹽源風格的雙柄銅刀;鹽源盆地出土的蜀式銅戈、滇式銅戈、滇西北弧刃銅戈、靴形鉞;滇西地區出現的滇式劍等等,雖然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來源於戰爭中的繳獲,但不排除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商品交換獲得的.第三個層次交換的商品主要是生活資料,這是土著民族內部人群所處的自然生存環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經濟類型之間的商品交換活動,交換的商品有糧食、瓜果、蔬菜、漁獵產品等. 我這位好心人可幫了you

㈩ 在絲綢之路上西域向中國交換了哪些物質

中國獲得了苜蓿
石榴
核桃
葡萄
中國向西域輸出了茶葉
稻米
生鐵
絲綢
瓷器

閱讀全文

與絲綢之路在伊朗換了什麼東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29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399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2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
印尼甜餅怎麼做 瀏覽:508
伊朗擊落的客機上都是什麼人 瀏覽:620
巴沙爾和伊朗哪個厲害 瀏覽:911
日本人最不敢去的中國城市有哪些 瀏覽:191
中國怎麼當獵人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