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幫我介紹一下波斯(伊朗)人的起源和歷史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穆斯林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早在中古時代開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曾經在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征服,不過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分崩瓦解,給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機會。自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羅馬人的侵襲。
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阿拉伯,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在第三、第四世紀之間,羅馬人數度企圖征服波斯。在364年,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容許波斯人加強他們在東方與北方的勢力。從第六世紀開始,波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區,展開對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兩個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拉鋸中。在626年,波斯人圍攻拜占庭失敗,拜占庭人隨即在第二年對波斯人發動反攻。直到628年,兩個帝國才在筋疲力竭的情況下達成和平。
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636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此時於戰亂中結束。由於波斯人沒有一個在防禦功能上可以與君士坦丁堡相比擬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回教徒徹底征服。
② 伊朗在七十年代非常開放,為何現在卻越來越封閉了呢
因為伊朗的宗教階級推翻了君主立憲政體,推行了伊斯蘭教法。所以伊朗整個國家在宗教階級的治理下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整個國家給外界的感覺就是又封閉又落後。
最後,霍梅尼等教士們成功上台之後,他們沒有想著把國家往更加好的方面帶領,而是建立封建迷信的政教合一政權,推行伊斯蘭教法,一下子國家從開放慢慢過渡到了封閉落後。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伊朗國民都是清一色的黑袍,還有宗教階級發動這次革命,就把國家從前掙下來的家底都打沒有,國家經濟一下就倒退幾十年,慢慢就變成中東最落後、最封閉的國家。
③ 伊朗在地球儀的哪裡
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時區是東三區。地理位置是東經35~55度 北緯15~32度。
④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
⑤ 從愛到恨,移民大國的美國和文明古國的伊朗,有著怎樣的歷史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備受全球關注。今天,不說政治,只談談歷史文化。美國和伊朗,確實是移民國家和文明古國的比照,這兩國的歷史相差甚遠。
一、伊朗
伊朗,一個人口低於1億,國土面積為164.5萬平方公里的伊斯蘭國家,和大國相比,其數據聽起來不算太響亮,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文明古國。
美國,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伊朗,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兩個國家,兩種意識形態,不能相提並論。
【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⑥ 伊朗的簡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西部,北接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庫曼,瀕臨裏海,西與土耳其、伊拉克接壤,東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南隔波斯灣、阿曼灣與阿拉伯半島諸國相望。面積1 6 4 .8 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 8 3 0 千米。
伊朗是個古國。我國古代史書上稱其為「安息」國。公元前6 世紀稱波斯,是個大帝國。7 世紀後,異族先後入浸。1 8 世紀前期,納第爾汗領導伊朗人民推翻了異族統治。1 9 世紀後期起,英國、俄國和美國不斷侵入。1 9 2 5 年,建立起巴列維王朝。1 9 7 9 年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 9 7 1 年8 月1 6 日同我國建交。
居民
波斯人約佔6 6 %,還有阿寒拜疆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巴赫蒂亞爾人、盧爾人、阿拉伯人、加什蓋伊人、土庫曼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等。西北部人口較密,大部分地區每平方千米1 0 —5 0 人,信伊斯蘭教,什葉派佔大多數。波斯語為官方語言。
自然環境
伊朗是一個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大部分位於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 0 0 —1 5 0 0 米之間。中央部分大部為較平坦的高原,佔全部領土的 1 /2 。高原上多小型內陸盆地。北部有厄爾布爾士山脈,海拔2 4 0 0 —3 0 0 0 千米,主峰達馬萬德山海拔5 6 7 1 米,是一座死火山,為伊朗最高峰。裏海沿岸狹窄的平原上,覆蓋著肥沃的沖積土。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間盆地,有全國最大的烏爾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為許多平行的山嶺,把伊朗內地與海隔開。東部地區是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沙漠和荒地佔全國面積的1 /3 ,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部在伊朗境內。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寒暑變化劇烈,夏熱,冬冷多風,內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鹽沼。西部山地區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年平均降水量達5 0 0 毫米以上,東部沙漠地區減少到1 0 0 毫米左右,沿裏海一帶年平均降水量達1 0 0 0 毫米以上,炎熱潮濕,可生長亞熱帶植物。
自然資源
伊朗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現已探明的儲量達9 5 0 億桶。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以西南部胡齊斯坦省的卡倫河流域最豐富。主要油田有加奇薩蘭、馬倫、阿加賈里、比比—哈基梅等。此外還有大量天然氣、煤以及銅、鐵、鋁、鉻、石棉、磷酸鹽、石墨、硫磺等。在亞塞拜然和呼羅珊省還發現有鈾礦。
經濟概況
伊朗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4 5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稻子、棉花、甜菜等。畜牧業相當重要。地毯織造業很普遍。石油是經濟的命脈。年產原油1 億多噸,居世界前列;年產天然氣約 5 0 0 —6 0 0 億立方米。西南部是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產區。在各工業部門中,紡織工業居第二位,其它還有建築材料、鋼鐵、汽車裝配、機械製造、制葯、采礦等。主要外貿對象是德國、日本、義大利、土耳其、法國等。石油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外還出口棉花、地毯、干鮮果品、皮張、礦石、天然氣等。進口以機器、鐵和鐵製品、化工產品、葯品、電機、汽車、糖、茶、棉布等為主。
卡倫河是境內唯一的通航河流。輸油管把石油從產區輸往各出口港及提煉中心。
重要城市
德黑蘭:首都。1 1 世紀建立的古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鐵路樞紐。有紡織、石油提煉、汽車裝配、制葯、水泥等工業。
阿巴丹:著名的石油城。有規模很大的煉油廠和設備完善的石油化工廠。波斯灣上的哈爾克島,是伊朗原油的輸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港之一。
阿瓦士:位於石油蘊藏豐富的胡齊斯坦省。伊朗縱貫鐵路上的要站之一。為石油提煉中心和轉運站。大不里士:人口約6 0 萬。8 世紀起曾長期為伊朗首都。農畜產品重要貿易中心。以織毯、製革等手工業著名。地震較頻繁。
伊斯法罕:伊朗古都,古代「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國最大紡織工業中心,金屬製品亦著名。
馬什哈德:是伊朗橫貫鐵路的東部終點。向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蘭間的商隊貿易中心。是黃麻、絲、茶和麵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為什葉派伊斯蘭教聖地。
其它
重要節日:國慶日2 月1 1 日。春節(新年)3 月2 1 日。
與我國建交日:1 9 7 1 年8 月1 6 日。
貨幣:伊朗里亞爾。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3 小時3 0 分;比北京時間晚4 小時3 0 分。
國花:玫瑰。
國名釋義:古波斯語意為「光明」。
⑦ 地球的所有時期順序
埃迪卡拉紀
前寒武紀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至此為古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至此為中生代)
第三紀
第四紀(至今為新生代)
地球是人類的發源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行星。詩人們常常親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親。的確,地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太密切了。地球不僅以它那無盡的寶藏養育著我們,為我們提供生殖繁衍的環境,而且可以說連人類本身也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著地球的奧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復的,有著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間一切事物一樣,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時期、童年時期、現階段的青壯年時期,未來的地球也必將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總的歷史已有46億年,但人類產生才300萬年左右,人類文明史卻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人類對漫長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觀測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周期系統,因而地球史呈現明顯的階段性,根據各種類型的岩石、化石、岩層變形的跡象、岩層或岩體之間關系等地質紀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測定法、氨基酸消旋測定法、古地磁法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探測研究,可把地球演變發展史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地球的誕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它跟太陽系的起源有密切的關系。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顆恆星的演化可以大體上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彌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第二階段為核反應階段,原始星雲間相互碰撞發熱,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第三階段是衰老階段,即作為核聚變燃料氫和氮等逐步耗盡。
根據恆星演化一般規律,可推測大約在距今50~60億年以前,一團星雲開始集中,在引力收縮的過程中,這團星雲的大部分物質進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陽,開始有了形體,並開始發光。之後,由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時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熱。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雲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7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這時候的地球還只是許多微星的集合體,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的作用下,不斷受熱,當原地球內部溫度達到足以使鐵、鎳等元素熔融時,鐵、鎳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億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殼初步分異作用。原始地殼比較薄弱,而地球內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頻繁活動,從火山噴出的許多氣體,構成原始大氣,如CH4、NH3、H2、H2O(水蒸氣)、H2S、HCH等,但無游離的氧(現在大氣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藍藻和綠色植物出現後長期積累起來的)。這種還原性大氣在閃電、紫外線、沖擊波、射線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這已被美國科學家米勒設計的模擬雷鳴閃電的火花放電裝置使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個實驗得到證實)。這些有機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經由湖泊、河流匯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層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進一步縮合成結構原始、功能不專一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積累,濃度不斷增加,凝聚成小滴狀,形成多分子體系。在一定的進化概率和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再經過長期不斷進化,大約在35億年前終於形成了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體。此為生命演化的第一階段,即非細胞生命階段,實現了從非生命到生命轉變的過程。
地球的童年,從距今46億年形成時期起,大約延續到距今30億年左右,一共15.16億年。當然,對於地球的童年,現在知道的還不多,仍然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二、地球的少年時期
從距今30億年左右到5.7億年這段時間,地球進入了少年時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時期。雖然這個時期延續時間十分漫長,大氣、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發展,可是生物界的進化卻很緩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還只是有菌類、藻類和一些低等原生動物、腕足類動物等。這跟寒武紀以後生物界突飛猛進的發展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地球進入少年時期是以最早出現小塊陸核作為標志的,後來大陸就是由陸核逐漸擴大而形成的,地球上發現的有確鑿證據的小塊穩定陸核形成於距今28億年前,地點在非洲南部。直到25億年前,各大陸內相繼形成若干個小塊穩定陸地。後來在距今17億年左右,地球經歷了一次最有意義的穩定大陸形成事件,穩定大陸的面積在相對比較短的歷史階段里大大增加,大陸差不多接近了它現在的規模。但形成的大陸岩石圈(也稱原地台)還比較薄弱,保留有相當的活動性,沒有達到真正的穩定。
從原地台到地台的轉變時期是從距今17億年到距今14億年左右,根據科學家對資料的研究分析來看,原地台曾多次被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斷被下面湧上來的岩漿物質所膠結,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穩定,因此,距今14億年左右是穩定大陸最終形成時期,地球岩石圈的演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此時期,生物界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即原核細胞階段,這一階段生命已經有了細胞形態,有真正的細胞膜,但是還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億年前最為盛行的藍藻為代表,它能進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早期地球的還原性大氣逐步被氧化型大氣所替代,其後接著進入到第三階段的進化,出現了真核細胞,從原核細胞發展到真核細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進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時期
古生代時期的地層可分成早、晚兩期,早古生代分為寒武、奧陶、志留三個紀,從距今大約5.7億年到4億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疊三個紀,距今4億年到2.3億年。這3.4億年時間是最古老生命的時代,地球到這個時期已經歷了幾十億年的演變。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和結構跟今天地球情況差不嗔恕U飧鍪逼謁�⑸�牡刂首饔茫�蘼勰諏Φ幕故峭飭Φ模��裉斕厙蟣礱婧屯斂閼�誚�械南啾齲�慘丫�芟嘟�恕I�鍀�肟漲胺筆⑹逼冢��俊⒅秩嚎漲暗卦齔ぃ�聳逼謚瀉篤謁��派�鐧鍬匠曬Α?
從寒武紀開始,地台經過長期風化、剝蝕、搬運等外力地質作用,地球表面高低差異減少(即平夷作用),低窪區域屢遭海水浸漫,淺海面積不斷擴大。此時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現可利用的煤的時期,如我國南方的一種煤—石煤,就是由生活在濱海、淺海的海生植物遺體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紀末期,地台周圍和地台之間的地槽區發生了加里東(英國的一個山名)運動的大變動,延續時間為幾百萬年。原來低平地區重新被抬高,簡單地貌復雜起來。經過這場變動之後,有的地方發生了傾斜、褶皺,有的地方發生斷裂,大陸總面積擴大。隨著平夷作用的又一次進行,地球地勢又逐漸趨向平緩,太平洋若乾地區重新發生海浸,在石炭紀中期,海浸規模達到最大。從石炭紀晚期開始,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地槽里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層產生劇烈的褶皺,轉化成褶皺山系,構造運動此起彼伏,一直延續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這個運動叫華力西(阿爾卑斯山脈中的華力西山)運動。
華力西運動使位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槽,東歐地台和西伯利亞地台之間的烏拉爾地槽、西伯利亞、中亞、中國地台之間的廣大地槽區、北美、東緣的阿巴拉契亞地槽都轉化成褶皺山系,海水退出,使歐亞大陸連成一片。全球大陸塊達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這就形成了全球統一大陸——潘加亞大陸,大陸總面積已經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陸總面積相差無幾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動物已經分化。在植物界中,藍藻和菌類繁盛;在動物界中,已經出現低等無脊椎動物,進入寒武紀,植物界中的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動物界中,若干門類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突發性開始繁榮。奧陶紀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類廣泛發育,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頭足類居多,在奧陶紀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的沒有頜的圓口魚形脊椎動物——無頜類。真正的魚類是出現在志留紀晚期。到了泥盆紀時,魚類已經很繁盛,是當時最高等的動物。其中有一種總鰭魚,以後發展成為兩棲類。
由於加里東運動,使大陸面積擴大,某些海洋消失,環境劇烈變化,使那些適應性強的生物種類生存了下來。在泥盆紀中期,陸生植物得到很大的發展,許多種屬已經長成大樹,並且出現了昆蟲、兩棲類。到石炭紀中期,出現了森林,昆蟲也進一步向空中發展,同時由兩棲類進化而來的爬行類也出現了,後來的華力西運動,使海水退去,大陸面積更加擴大,使生物界向大陸進軍的進程又大大推進了一步,總的來說,在古生代時期,植物界從低等的水生藻類進化成比較高等的陸生植物,動物界從比較低等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進化到魚類和陸生爬行類動物,完成了向大陸進軍。
四、地球的中生代時期
中生代時期分為三疊、侏羅、白堊三個紀,從距今2.3億年起到6700萬年前結束,延續時間大約1.6億年。
中生代開始以後,地球史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潘加亞大陸逐步解體,各個陸塊漸漸趨向於漂移到現代所處的位置,岩石圈又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動。中生代開始經二三千萬年,到了三疊紀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間和歐亞、非洲之間發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幾個陸塊之間也發生分裂,開始互相移開;到了侏羅紀晚期,各個陸塊進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南美和非洲之間產生了一條大體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陸塊向兩邊移開,海水浸進去,這就是未來的大西洋;又過了七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晚期,情況又進一步變化,各大陸繼續互相移開,最顯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間的距離加大,也就是說南大西洋有了明顯的擴張。
以上所說的中生代時期大陸分裂的歷史根據是什麼?分裂原因又是什麼?這得從下面的假說說起。
首先是奧地利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A.L.Wegenge,1880~1930)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地球是一個由熱變冷的天體,它的表層先冷卻,凝結成固體的地殼,地殼的上層是較輕的硅鋁層,它的下層是較重的硅鎂層,處於熔融狀態。如同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大陸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鎂層之上的。潘加大陸由於地球向東自轉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陸緩慢地向西移動,以後出現了裂縫,崩解。他還認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陸一起存在,後來因為美洲大陸向西漂移,它的范圍逐漸縮小,縮小面積等於大西洋擴大的面積,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亞和南極大陸分離後才出現的,至於北冰洋,它原來就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文獻資料中找到了大陸漂移的論據:南美洲東岸的西依拉山脈和非洲西岸的開普山脈,不僅地質構造相同,而且它們的礦層成份和年齡都一樣;其次是古生物資料,那時代的古生物研究證明,南半球的幾個大陸上,石炭紀時期的爬行動物中,有64%的種是共同的,到了三疊紀時,也就是推測南半球的幾個大陸已經分裂了一段時間之後,幾個大陸爬行動物中共同種已經下降到34%;再次是根據古氣候資料,用古氣候條件的特殊沉積物,如反映古赤道氣候的由熱帶植物形成的煤層、反映乾熱氣候條件的鹽類沉積等進行分析,發現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緯度地區,而反映古極區的冰磧卻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區,也稱為極移。但是,這個假說在盛行一時之後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學的興起,研究證明大陸漂移的軌跡與古地磁學是吻合的。地球磁場分南北兩極,億萬年前形成的岩石層中,保留著當時的磁性紀錄,利用精密儀器,對岩石剩餘磁性的測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陸在不同地質時代的地磁北極的位置及其移動,研究表明,各大陸測定地磁北極在相應地質時代移動路線不同,最終都在今天會合於磁北極。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國學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這個假說的基本思想是:熱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質從下面的軟流圈裡上涌,通過岩石圈裡的裂縫,在未來的洋脊軸部侵入,湧出的岩漿冷凝成新的洋底,並推動原始洋底向二側擴張,大陸隨之漂移。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新的洋底不斷加寬,已經裂開的大陸殼被帶到離大洋裂谷更遠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斷地從每個大洋里產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開,大洋在擴張,長此下去,地球體積不是越來越膨大了嗎?直到後來海底擴張假說和大陸漂移假說相互結合後,才說明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不斷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軟流圈裡去而消亡了,這跟全球性地震活動帶的研究密切相關。從而使地球科學中形成一個完整而系統的,能從宏觀上闡述地球上層發生的各種運動的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此學說把地殼分為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每板塊又分成幾個小塊。所有的這些板塊構成一層岩石圈。各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的活動地帶,板塊隨著洋底擴張而移動。洋脊附近是板塊生長帶,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東太平洋隆起這三處。海溝附近是板塊消減帶,就是太平洋東、西邊緣海溝部分。當密度較大的板塊向密度較小的板塊俯沖時,引起強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沖則形成島嶼或高大山系。
中生代的氣候條件總的說來是有利於動植物發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蘇鐵、銀杏以及某些真蕨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現了能夠真正開花結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門類,它們在傳播和繁殖後代方面具有顯著優越性。在動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其中以恐龍最為繁盛,到侏羅紀時期成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堊紀卻突然絕滅了,究其原因,至今還是得不到恰當解釋的科學之迷。從爬行動物發展而來的兩類更高級脊椎動物——鳥類和哺乳類,也在中生代時出現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時期
新生代時期是地質歷史時期中最新的一個時代,包括現代在內整個新生代大約為6700萬年,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組成。
雖然新生代延續時間相對較短,但就在這個時期,地球表面海陸分布、氣候狀況,生物界面貌逐漸演變到現代的樣子。
新生代時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歐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陸跟亞洲的相撞,其結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層物質互相推擠,形成了橫亘於南北半球之間,綿延幾乎達到地球半周的最雄偉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經南歐的阿爾卑斯山,東延是喀爾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爾高原和山地,向東就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東南去,中南半島和印尼諸島的山脈也都跟它相連。這就是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產物。
太平洋跟周邊大陸的相互擠壓作用也使大陸邊緣的構造帶持續發生了強烈的變形和岩漿作用,並且伴有強烈的地震活動,這些作用一直到現代還在進行。以及被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運動所形成的斷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斷塊,在大陸邊緣各種作用和岩石圈物質運動的影響之下,發生了互相推擠,拉開或相對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動物主要有兩大類:古有蹄類和古食肉類,隨著它們的進化,到了第三紀中、晚期,古有蹄類先是有奇蹄類,如馬、犀等,後有偶蹄類,如羊、牛等;古食肉類也漸漸進化成各種猛獸,如獅、豹、虎等。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許多發展階段,終於在最新地質歷史時期產生了生命之花——人類。人類的進化是生物界長期演變的結果。
促成地球演變的因素,總的來說,不外乎內外兩個方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裡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就是風化、剝蝕、沉積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陽能、地球的重力。另外還有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時期歷史中的隕石沖擊作用等。內部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一是由重力能轉變而來的能。內外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決定著地球表層和內部的物質運動。
如果從十九世紀中葉賴爾的名著《地質學原理》出版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經過許多地球科學家的努力,再上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對其的促進,地球演變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然而由於問題的復雜性,科學家們在一些涉及地球演淅�返鬧卮笪侍饃先勻淮嬖諮現胤制紜?
縱觀科學地球史這門學科的發展,可以這樣說:地球科學家正處在取得認識上新的飛躍的前夕。未來的地球科學家們一定能把科學地球史這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推向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⑧ 美國什麼打伊朗,都叫了這么多年了。
首先,敘利亞問題發展成什麼樣現在美國很難插手,所謂一個月完事不知道是誰說的,我只能說敢這么肯定下結論的不是神學預言家就是張召忠。完全不靠譜。事件發展是很難預料的。就像敘利亞爆發內亂之前,誰也不會想到突然爆發內亂。所以所謂什麼時候結束基本都是在胡扯。
關於問題補充:
不會,首先要明白一點,不是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就開打,而是面臨戰爭的時候封鎖庫耳木茲海峽,這個是一定要明白的。其次,即便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最多是北約不再挑釁,伊朗解除封鎖,雙方「和解」。因為伊朗和利比亞不同,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典型大國,甚至是第一強國,現在的伊朗已經不是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無論經濟軍事還是政治影響力都有著非常大的提高,其電子戰能力和導彈實力也非常之強,而且伊朗是上合組織觀察員國,伊朗是迫切要加入上合像中、俄靠攏對抗美國。所以就這一層關系來講美國也不會撕破臉和伊朗開戰,否則就又回到冷戰時期劍拔弩張地球和人類隨時滅亡於核大戰的時代。
關於敘利亞美國就更不敢打,美國幾場戰爭還在收尾,觸角卻又想伸向敘利亞,想以聯合國名義打敘利亞,其實大家都明白美國是想建立一個不親俄親美的新敘利亞政權,但中俄雙雙投反對票以後美國出師無名,只能再利用北約對敘動武,但美國心理最明白敘利亞的作用,朝鮮是進入俄羅斯和中國的東大門,而敘利亞正是西大門,美國在東大門曾經嚴重受挫,他知道如果美軍進入敘利亞,那麼很可能重蹈覆轍,俄羅斯,伊朗,甚至中國軍隊進入敘利亞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俄羅斯,可以說美國敢進敘利亞,俄羅斯就會派兵支援,伊朗支援的可能性也很大。加之北約成員國內也意見不統一,在金融危機的時刻多個國家正在和「東方」尋求合作,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而很明顯對於一些國家合作的利益遠大於對敘動武,所以美國想開戰面臨著重重困難。
現在情況而言,美國隊敘利亞對伊朗都不太可能動武,如果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美國動武的可能性也極低。
⑨ 伊朗在1900年是獨立的國家嗎我需要史實,如果不是獨立的那他受誰的殖民呢
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伊朗愷加王朝
(1779年至1921年)
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之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簽訂不平等條約。伊朗雖然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往昔波斯帝國的輝煌與今日的恥辱形成鮮明對照,伊朗在追求復興強國的路上必然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而強烈的民族主義又很容易導致極端主義和盲目的排外思潮。」[1]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