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8年美國和伊朗交火事件
【歷史解密】1988年美國軍艦擊落伊朗客機內幕
「轟隆」「轟隆」兩聲響,兩枚「標准—2」防空導彈從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射入空中。「打中了!」「直接命中!」「飛機墜落了!」巡洋艦上響起美國海軍的一片歡呼聲。突然,「文森斯」號巡洋艦瞭望員喊了一句:「糟了,目標不象是F-14戰斗機。」
導彈擊中的目標確實不是F-14戰斗機,而是從伊朗的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客機。導彈響處,機毀人亡,655次班機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這是1988年7月3日發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難事故。那麼,美國軍艦為什麼要針對伊朗目標進行打擊?一架大型客機怎麼會被美軍誤認為是體積小得多的戰斗機?這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這起災難事件最終又是怎樣收場的呢?
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A300型,機長是穆爾辛?禮薩揚,他是一位擁有7,000小時飛行經驗的資深機師。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
655航班起飛後,飛機由阿巴斯港機場塔台指揮開啟應答器,向海灣前進。飛行航線是慣常編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0英里,直線飛往迪拜機場,航程總計只有28分鍾。因為距離短,飛機採用簡單的飛行模式,先爬升至4300米,巡航片刻後在迪拜降落。
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655次航班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的航線相交叉,而讓人詫異的是,「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竟然處在伊朗領海內。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了兩枚「標准——2型」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655次客機機翼,飛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
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追問,美國軍艦為什麼要擊落伊朗民航客機?兩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美國是不是有意擊落伊朗客機的呢?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系密切。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巴列維王朝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號召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而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從此,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1979年11月4日,伊朗數百名穆斯林學生攻佔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把其中的60餘人扣為人質,以迫使美國把前國王巴列維引渡到伊朗,並且歸還在美國的伊朗資產。一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國人質才獲釋離開伊朗。
在此期間的1980年4月7日,美伊斷交。斷交後,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美國都對伊朗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從此,兩國關系處於嚴重的敵對狀態。
1988年,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灣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先是1987年中,伊朗用導彈擊中美國油輪和掛美國旗的科威特油輪多嫂,美軍則隨後進行報復,擊沉伊登陸艦一艘、採油平台兩座。
1988年4月,美軍一艘護衛艦觸雷,造成19名官兵受傷,美國軍艦隨即摧毀伊朗兩座採油平台、擊沉擊傷伊朗軍艦6艘。因此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軍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朗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不能排除美國故意擊落伊朗民航客機的可能性。
那麼,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為什麼會出現在伊朗海域呢?
2012年,美國《新聞周刊》披露了這起災難事件的有關內幕。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6時33分,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威爾.羅傑斯,接到正駛過海峽西面入口的美國海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報告,6艘伊朗革命衛隊炮艦離開海島基地。羅傑斯隨即下令「文森斯」號巡洋艦進入作戰狀態,以每小時30海里的速度向伊朗炮艦接近。
據美國海軍後來提供的官方說法,「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當時發現13艘伊朗炮艦。據說,其中幾艘正圍著一艘名叫「斯托瓦爾」號的賴比瑞亞油輪轉。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又報告:賴比瑞亞油輪附近發出5到7聲爆炸聲。聽到這些神秘爆炸聲的報告後,設在巴林的美國艦隊指揮部立即與「文森斯」號巡洋艦聯系,中東聯合特遣隊司令安東尼.萊斯少將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前去支援「蒙哥馬利」號護衛艦。
「文森斯」號巡洋艦上一架「海鷹」式直升機奉命出擊,20分鍾後飛到伊朗炮艦上空盤旋。直升機駕駛員馬克.科利爾發現,伊朗炮艦正圍著一艘德國貨輪轉,沒有射擊,只是一般的騷擾。
這時,美伊兩國軍艦都已進入阿曼海域。阿曼海岸警備隊通過無線電命令伊朗革命衛隊炮艦返航,並希望美國的「文森斯」號巡洋艦也離開。文森斯號和伊朗炮艇隨後被一艘阿曼軍艦驅逐。當時,美國軍艦賽茨號和蒙哥馬利號都在附近。
此時,美軍巴林指揮部的水面戰斗指揮官理查德.麥肯納上校回到指揮中心,看到「文森斯」號巡洋艦越過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即將進入伊朗領海,非常吃驚。他很惱火,問艦長羅傑斯搞什麼名堂。羅傑斯回答稱,在支援「海鷹」式直升機,追擊伊朗炮艇,還說通訊聯絡出了故障。
隨後,「海鷹」式直升機機長羅傑.赫夫報告,直升機受攻擊,正在逃避。羅傑斯當即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加速前進。
在東北200海里處的阿曼灣口,美國「福雷斯特爾」號航空母艦指揮官萊頓.史密斯獲悉「海鷹」式直升機受攻擊以及「文森斯」號巡洋艦正在追蹤進攻者的消息後,命令兩架F-14戰斗機和兩架A-7攻擊機出擊。
剛好在10時45分時,伊朗的阿巴斯港機場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機准備起飛,目的地是阿聯酋的迪拜。殊不知,兩周一次往返於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間的伊朗民航班機的航線正好處於「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上空。
此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雷達也測到阿巴斯港機場有飛機起飛的信號。阿巴斯港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從該機場飛往海灣的飛機自然就成了美國海軍艦艇的「假想敵」。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文森斯」號巡洋艦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飛機究竟是軍用飛機還是民航客機,結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機的判斷信號,但他在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上卻漏看了655次航班。安德森對戰友約翰.里奇說,雷達預測的訊號可能是伊朗的美製F-14戰斗機。這話被他的上司佐契爾上尉聽到,佐契爾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
當伊朗飛機距離「文森斯」號巡洋艦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伸手按了發射「標准-2」型導彈的指示按鈕。於是,從「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射的兩枚「標准-2」型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了飛機,290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出一片歡呼聲的同時,附近的「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的機翼掉進了海里。
「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也察覺情況不妙,官兵們一個個都驚呆了。艦上死一般沉寂。羅傑斯只好下令巡洋艦駛離伊朗水域。
那麼,對這次誤擊事件,美國方面有什麼樣的解釋?他們的解釋又是否站得住腳呢?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天下午1時30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威廉.克勞告訴記者,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據「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羅傑斯向他報告,伊朗民航班機偏離商業航線,無視「文森斯」號巡洋艦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號巡洋艦飛去。羅傑斯是為保護軍艦才向飛機開火的。
隨後,克勞任命中央司令部負責中東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威廉.福格蒂調查此事。一段時間後,福格蒂提交了調查報告。
報告中說,文森斯號嘗試聯絡正在接近中的飛機但失敗,他們四次使用了軍用航空緊急頻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緊急頻道。但這個說法很難說得通,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民航飛機一般都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頻道,是不會使用緊急頻道的。
這份報告還聲稱,文森斯號錯誤地把伊朗客機當成了一架攻擊戰機,是因為客機起飛的阿巴斯港機場,除了服務商用民航機外,也用作伊朗F-14戰機的基地。而空客A300的飛行剖面類似於F-14雄貓式戰斗機,於是,文森斯巡洋艦上的雷達操控員把民航客機當成了戰斗機。
但是,這一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A300型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大型寬體客機,翼展44米,機長54米,機高16.62米;而F-14則是一種雙座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最大翼展不到20米,機長只有19米,機高不到5米。從外形和體積上來說,二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A300與F-14相比是一個龐然大物,怎麼會弄錯?
再從速度上來說,A300雖然是噴氣式客機,但其飛行速度最大在每小時640公里左右,而F-14是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先進戰斗機,其最大平飛速度可達每小時2490公里。因此,對於擁有宙斯盾系統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太牽強了。
最關鍵的是,威廉.福格蒂的調查報告還掩蓋了一個事實真相,他在地圖上把當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位置標在遠離伊朗水域的地方。而事實上,當時該艦已經侵入了伊朗領海。
災難發生後,伊朗人民在等待美國的道歉。但令人詫異的是,伊朗人民沒有等來道歉和賠償,等來的僅僅是一句「遺憾」!
時至今日,美國對於當年擊落伊朗客機仍舊拒絕認錯、拒絕負責、拒絕道歉。
美國政府在伊朗航空公司655號班機空難後發出照會,對人命損失表示遺憾;卻從來不認錯、不負責、不道歉。美國政府官方甚至繼續指責伊朗的敵意行動造成這次事件。
面對全世界的指責和質疑,里根決定派當時的副總統喬治.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辯解。7月14日,老布希在聯大的講話中辯解說,擊落事件屬戰時事故,「文森斯」號巡洋艦當時是趕去保護受到伊朗襲擊的一艘商船的。而在1988年8月2日老布希向共和黨領導人發言時提到「我絕不會為美國道歉,永遠都不會!我不管美國幹了什麼,我不理會什麼事件真相!」
因為美國的這一態度,美國政府飽受指責。《新聞周刊》記者約翰?巴里和羅傑?查爾斯在1992年7月13日的報導中寫道,艦長羅傑斯行動時無視後果,缺少應有的謹慎。同時他還指責美國政府掩蓋事件真相。
就連美國海軍自己都在自我嘲諷。文森斯號船員和其他美國海軍船員為文森斯號起了個綽號「機械戰艦」,這個名字來自科幻電影《機械戰警》,除了因為文森斯號巡洋艦配備宙斯盾系統,也因為艦長羅傑斯被視為具有攻擊傾向。
那麼,這起誤擊事件真的是由羅傑斯的個人攻擊傾向導致的嗎?
事發當天在附近海域的美國賽茨號護衛艦是由大衛?卡爾森艦長指揮的。卡爾森指責說,摧毀客機「標志著文森斯號艦長羅傑斯有強烈的攻擊傾向,這種傾向在四個星期前就已經顯露出來」。
卡爾森指的是6月2日發生的事件,那天羅傑斯指揮文森斯號過度抵近一艘伊朗軍艦,而這艘艦艇正在合法執行搜尋散裝貨輪的任務。
而在擊落民航客機當天,羅傑斯派出一架直升機飛到一隻小型伊朗船隻的2至3英里范圍內,不理會交戰規則中要求保持4英里距離的規定,並向數只小型伊朗炮艦開火。
卡爾森評論這些事件說「為什麼要一艘宙斯盾艦出去射擊小艇?這不是聰明的做法。」當羅傑斯向上級指揮官報告說,他將要把飛機擊落時,卡爾森當時像受雷擊般驚呆了,他跟旁邊的人說:「為什麼?他究竟要干什麼?」
在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春季製作的「文森斯號事件」投影片報告中,認為羅傑斯艦長出於自己的意思把文森斯號向東北前進50英里。當時,美軍水面戰斗指揮官麥肯納上校指令羅傑斯退回去,但文森斯號直升機機師馬克?科利爾一直跟隨向北撤的伊朗快艇,終於交火。
文森斯號隨即加入到混戰中,他駛向伊朗多艘炮艇,但找不到一個清晰目標。而且伊朗炮艇當時不過是在本國水域內緩慢繞圈。雖然各種信息表明文森斯號已經犯了錯,但羅傑斯仍然報告美軍指揮部,說:伊朗炮艇在加速並且懷有敵意,並最終,向民航客機發射了導彈。
事件發生後3年,威廉?克勞海軍上將在美國一檔電視節目中承認,文森斯號發射導彈時在伊朗水域內,與之前的海軍聲明相反。
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6180萬美元,作為對248名遇難伊朗人的賠償,但美國沒有為被擊落客機支付任何賠償。這是雙方同意的和解,以撤消伊朗1989年在國際法院向美國提出的起訴。美國明確標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
2. 為什麼美國調查伊朗禁運
因為伊朗正在進行核研究,並且也確實在尋求製造核武器,所以美國要制裁伊朗。一旦伊朗擁有核武,勢必會打破中東地區各國軍力的平衡,而且以伊朗的實力和其獨特的政體,將核武器投入使用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其他胸有核武的國家。美國只要國會通過相關決議,就可以依靠自己國際經濟金融中心和政治強國的地位進行制裁,包括凍結對方在本國銀行中的資產、對其出口禁運、甚至是限制該國人員入境等,這些是美國一個國家的行為。而且聯合國安理會也通過了決議來制裁伊朗,以警告其發展核武的野心
3. 歷史上美國航母擊落民航客機,是那國家的客機
不是美國航母擊落的民航客機,而是巡洋艦擊落的。擊落的是伊朗客機。至使655次航班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包括38名非伊朗人,婦女、兒童118人,其中66名兒童,1名孕婦全部罹難。
被擊落的客機為空中客車A300B2型,注冊編號EP-IBU ,由穆爾辛·禮薩揚駕駛,他是一位擁有7,000小時飛行經驗的資深機師。此架飛機在德黑蘭時間(UTC+0330)的上午 10:17 於阿巴斯港離開,比原定的起飛時間遲27分鍾,原本應該是總計28分鍾的航程。在起飛之後,這架飛機由阿巴斯港塔台指揮開啟其應答器,向波斯灣前進。飛行航線是慣常編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英里,直線飛往迪拜機場。因為距離短,飛機採用簡單的飛行模式,先爬升至14000英尺(約4300米),巡航一會兒後在迪拜降落。
美國政府說法,文森斯號錯誤地把伊朗客機辨認為一架攻擊戰機。軍官認為空中客車A300B2的飛行部面類似開始攻擊的F-14雄貓式戰斗機。客機起飛的阿巴斯港機場,除了服務商用民航機外,也用作伊朗F-14戰機的基地。同一份報告稱,文森斯號嘗試聯絡正在接近中的飛機但失敗,四次使用了軍用航空緊急頻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緊急頻道,卻從未用空中交通管制頻道。正常情況民航機不會監察緊急頻道。7月3日上午10:24,民航機在11海浬遠,文森斯號發射兩枚SM-2MR地對空導彈,都擊中了655號客機。開火後,文森斯號艦員發現飛機原來是民航機。
美國海軍調查報告由威廉·福格蒂海軍上將最後定稿,標題為「伊朗航空655號班機在1988年7月3日墜落時周圍情況的正式調查」(Form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Downing of Iran Air Flight 655 on 3 July 1988)。這份報告只公開了一部份(1988年第一部份,1993年第二部份),受到很多觀察員批評。福格蒂報告指「文森斯號磁帶的數據,賽茨號的資料和可靠的情報資料,確證伊朗航空655號班機是在正常的商用飛機飛行剖面,在編定的航道上,應答機模式III 6760,從阿巴斯港起飛到被擊落時高度在連續上升中。」
美國政府回應,副總統老布希在1988年8月2日向共和黨領導的發言,提到「我絕不會為美國道歉,永遠都不會!我不管美國幹了什麼,我不理會什麼事件真相!」
伊朗政府指出,伊朗客機被文森斯號擊落是一次蓄意的非法行動。即使假設了伊朗不接受的說法,即事件肇因於辨認錯誤,伊朗政府指這種嚴重的疏忽和罔顧後果,構成國際罪行,而不是所謂的意外。
Craig, Morales & Oliver在麻省理工學院2004 年春季出版的「航空與航天」(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題為「文森斯號事件」(USS Vincennes Incident)的報告中,「雖然有清晰的相反訊息,羅傑斯通知指揮部炮艇在加速和懷有敵意,在0939獲准開火。最後他又作了一個關鍵性決定,穿越離岸12英里界線,非法闖入伊朗領海。」
這一事件表明,正如英國官方廣播電台BBC在電視二台節目於2000年3月4日宣布的那樣,世人都知道是誰向伊朗民航客機發動了襲擊,導致機上所有人員全部遇難。然而任何人都沒有因此受到審判。根據國際航空公約規定,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國家和政府都不能用武力威脅出於和平目的的航空運輸工具。然而美國領導人下令,擊毀伊朗航班是蓄謀已久的陰謀。文森號戰艦艦長羅傑斯在發動此次導彈襲擊之前就已宣布,他將在伊朗沿海20海里內擊毀伊朗的民航客機。正就是羅傑斯下令文森號向伊朗655號民航客機發動的導彈襲擊。然而這位劊子手不但沒有遭到審判,而且還受到了美國當時總統里根的特別嘉獎。里根總統親手授予羅傑斯這位殺人惡魔榮譽勛章。在此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各國際組織對美國擊落伊朗航班所持的立場。因為美國在此次事件中犯了兩大罪行,第一用導彈擊落了伊朗的民航客機,犯下了反人類罪行,第二在導彈襲擊伊朗民航客機時,美國文森號戰艦侵犯了伊朗海域,就此,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格雷希克說道:擊落伊朗民航客機是美國領導人的一大恥辱,也是美國軍事歷史上的一大污點。盡管如此,國際社會面對美國的這一反人類罪行保持了沉默。盡管這一事件已經過去十三年的時間了,但是,仍然沒有對美國的侵略與反人性罪行提出譴責。國際航空組織只是在1989年3月17日發表的一項聲明中,對美國用導彈襲擊伊朗民航客機事件表示遺憾。國際航空組織面對伊朗政府對美國政府提出的訴訟保持了沉默態度。最終伊朗政府於1989年5月17日同時向海牙國際法庭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控告美國的訴訟。伊朗要求安理會就此次事件召開緊急會議,然而安理會這個肩負有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職責的權威組織,卻猶如國際航空組織一樣保持了沉默。事實上,安理會對美國用導彈襲擊伊朗民航客機以及美國在伊朗和其它國家所犯下的反人道罪惡均說明了這一事實,即:美國在世界各地所犯下的任何一種罪行,如向一些國家發動進攻,對各民用設施和居民區發動襲擊。這一切均說明,美國政府才是國際社會上的最大恐怖組織!
引用來源
1. Military Blunders, History.com.
2. Fogarty, William M.(July 28 1988年).Form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Downing of Iran Air Flight 655 on 3 July 1988.
3. 《Perspectives》,Newsweek,1988年8月15日.
4.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erial Incident of 3 July 1988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Iranian submission: Part IV B, The shooting down of flight IR 655, para. 4.52-4.54. Accessed 2007-01-20.
5. 《Newsweek》,July 13, 1992.
6. "... contrary to Koppel's very serious charge of some type of conspiracy, the appropriate committees of Congress were kept informed throughout." Crowe Refutes ABC/Newsweek Charges on Vincennes
7. A Look at the Naval Lessons Available to the US from the Iraq War(May 5, 2003年).
8.Lieutenant Colonel David Evans, U.S. Marine Corps (Retired). Vincennes - A Case Study.
9.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Oil Platforms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cessed December 12, 2006.
10. 11.0 11.1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Aerial Incident of 3 July 1988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cessed December 12, 2006.
11. The USS Vincennes: Public War, Secret War(July 1, 1992年).
12. USS Vincennes Incident,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Spring 2004, MIT, MA, USA.
13. Iran Air flight timetable
4. 為什麼那麼多人知道蘇聯擊落韓國客機,美國擊落伊朗客機事件卻鮮...
是1988年,不是1987年
一樓到底懂不懂,1996年美國方面給伊朗方面支付6180萬美元,以賠償遇難者,不過,飛機損失沒賠
5. 美國為什麼制裁伊朗
從伊朗革命之後,就一直與美對著干,就跟隔壁的朝,古(巴)一樣。現在的借口是核問題,鬧了幾十年了。
6. 為什麼美國要制裁伊朗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當地時間8月7日零時起,美國正式啟動對伊朗新一輪的經濟制裁。這是作為今年5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的回應。制裁消息一出即引起伊朗強烈反彈,伊朗擬在特殊情況下「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並就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的演習。
7. 美國和伊朗敵對的歷史根源在哪裡
應該是兩伊戰爭。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綜上所述,伊朗門事件和伊朗導彈攻擊美國護衛艦可能是導致美伊敵對的歷史根源。
8. 1988年美國擊落伊朗客機,為什麼沒人受到懲罰
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和伊拉克都開始對進出霍爾木茲海峽的中立國船隻進行攻擊。美國出動艦隊,以武力護送進出海峽的盟國及中立國船隻。在這期間,美國和伊朗多次發生交火,因此在1988年7月3日慘劇發生前,海峽里彌漫著濃濃的火葯味。事發當日上午10時17分(伊朗時間),伊朗航空公司655號航班客機從阿巴斯港國際機場升空,預計在28分鍾後抵達迪拜。這次飛行任務非常簡單:爬升到4300米的高空,飛行很短一段距離,然後在海峽對面的迪拜著陸。只不過這次飛行有一些特殊——由於一名乘客遲到,客機比預計時間晚了27分鍾。就在655號航班飛越霍爾木茲海峽之際,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也進入霍爾木茲海峽。當時從「文森斯」號上起飛的一架直升機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遭到伊朗巡邏艇攻擊,「文森斯」號緊急趕到事發海域支援。這時,「文森斯」號的雷達屏幕上出現一架從阿巴斯港起飛的飛機,而且正迅速向「文森斯」號接近。「文森斯」號的美軍官兵立刻綳緊神經——阿巴斯港的機場屬於軍民兩用,從該機場起飛的飛機很可能是伊朗空軍派來對「文森斯」號採取作戰行動的軍用飛機。從雷達訊號判斷,這架飛機可能是當初美國在伊斯蘭革命爆發前出售給伊朗的F-14戰斗機,也有可能是一架民用客機。「文森斯」號官兵翻開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查閱後發現,「那段時間不應該有民航客機越過霍爾木茲海峽」。基於這個判斷,「文森斯」號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判斷雷達屏幕上顯示的是一架伊朗F-14戰斗機。當655號航班距離「文森斯」號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按下發射防空導彈的指示按鈕。兩枚防空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目標,飛機凌空爆炸。「文森斯號」巡洋艦上的美軍官兵一片歡呼,慶祝自己精確命中目標。但附近美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機翼掉進了海里。不久,「文森斯」號的官兵也發現大事不妙,但一切為時已晚。遇難人員包括238名伊朗乘客、13名阿聯酋乘客、10名印度乘客、6名巴基斯坦乘客、6名南斯拉夫乘客、1名義大利乘客和16名伊朗籍機組人員。美國政府在空難發生後發出照會,對機上有乘客遇難表示遺憾,但拒絕認錯,拒絕負責,也拒絕道歉。伊朗於1989年提交訴狀,將美國告上國際法院。這場官司一直打到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伊朗6180萬美元作為賠償,從而與伊朗達成庭外和解。但美國明確表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看完這報道, 你認為誰該受到懲罰...?
9. 美國為什麼向伊朗禁運
美國對伊朗執行高科技產品出口禁運是美國對伊朗一系列制裁的一部分,美國對伊朗制裁的原因分析如下:
自從1979年伊朗發生重大變化之後,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就從原來親密盟友成為深仇大恨的仇人。美國不僅支持仇視伊朗的阿拉伯國家對伊朗進行打擊,比如就想方設法支持薩達姆打擊伊朗勢力。與此同時還對伊朗執行一系列的制裁。數十年來,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基本沒有改善。特別是21世紀以來,伊朗為了民用以及防衛發展核武器的時候,美國率領西方國家對伊朗進行一步步的制裁。高科技產品禁運屬於制裁的一部分。
關於為什麼要執行高科技產品的禁運,主要是因為高科技會大大促進伊朗民用技術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變革。民用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伊朗的經濟,如果封殺了伊朗的高科技產業,可以讓伊朗的工業水平被先進國家來開代差,從而對經濟發展更加不利。而軍用技術就更明顯了,可以讓伊朗軍隊戰鬥力倍增的技術當然要想盡一些辦法封鎖了。
至於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比如美國和西方國家近期和伊朗簽署了協議。伊朗放棄發展核技術,採取一些實際手段,比如接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監督,拆除部分離心機。而美國和西方國家放鬆對伊朗的制裁。但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並沒有就此改變,美國解除部分制裁之後不久,又以伊朗發展遠程導彈為由重新制裁伊朗。所以伊朗的制裁問題很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持續下去。
10. 有人能給科普一下當年美國軍艦在伊朗把民航飛機擊落的是么
1988年7月3日 USS CG-49 Vincennes 在波斯灣擊落伊朗航空 IR655 空客A300飛機一架...艦上雷達誤判爬升中的A300為俯沖並准備發起攻擊的伊朗空軍F-14...文森斯號艦長就是這么解釋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軍事法庭信了~~~但是同一時間在同一水域的美國海軍佩里級護衛艦Sides和另一艘義大利軍艦的雷達記錄都表明A300是在爬升而不是俯沖。最狗血的是發起攻擊前美國海軍通過無線電語音警告並要求伊朗客機改變航向,但是用的121.5MHz根本就TM不是民用空管通訊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