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美國公民怎麼看待伊朗事件

美國公民怎麼看待伊朗事件

發布時間:2022-07-01 06:13:20

『壹』 美國一旦和敘利亞、伊朗開戰,美國人的動機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B選項僅僅是美國開戰的口號罷了,美國要的是個有能力的親美政權。A項是正確的。美國利益有很多,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有。經濟上主要是指石油,如控制伊朗,波斯灣沿岸產油國就全歸美國掌控了,世界石油資源會被美國控制,控制世界經濟命脈,進而控制世界的政治,這其中包括了政治利益。伊朗北部與俄羅斯接壤,佔領伊朗可進一步削弱俄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削弱俄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軍事上可對俄羅斯本土產生威脅,以便削弱俄羅斯——美國的老對手。對於中國,可控制中國石油資源命脈,抑制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起抑製作用。
我認為攻打敘利亞主要動機是維護美國的盟友——以色列的利益。還有讓美國的勢力深入到巴爾乾地區,擴大對該地區的影響。減少敘利亞對歐洲的威脅,削弱俄國海軍力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貳』 美國到底敢不敢入侵伊朗本土

敢是敢,但代價會很大,所以美國會克制自己不直接入侵伊朗本土。很有人可能覺得美國是一個失控的國家,但實際上美國也許算是世界上自控能力最好的國家之一,因為按照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全世界到處都是它的敵人,同時它又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自控力不好,早就開幹了。
哈梅內伊視察伊朗核設施

除此之外,即使川普昏了頭腦執意攻打伊朗,也很難通過國會的授權。伊朗導彈固然打不到美國本土,但依然能夠夠得著美軍的軍事基地,這意味著美國軍人的生命時刻處於危險中。甚至伊朗有可能直接針對普通美國公民採取行動。這可不是開玩笑的。要是讓美國人民得時刻警惕著自己腦袋會不會搬家,那他們手中的選票會讓特朗普明白,美國總統不是那麼好當的。

『叄』 美駐伊拉克大使館附近遭襲,為何美國政府卻把鍋甩給伊朗

因為石油問題,或許製造打擊伊朗的借口,把鍋甩給伊朗更好掌握國際輿論,也有可能是美國的苦肉計。也使得本來在蠢蠢欲動的石油戰爭危險情勢進一步升級。所以美駐伊拉克大使館附近遭襲,美國政府才把鍋甩給伊朗,使得國際輿論站自己有利的一方。

美方要實施這種栽贓陷害行動,能輕易找到很多組織機構來具體操作,實施這次襲擊事件的最大可能性,是美方操縱的一次戰略性戰術行動,一個小小的苦肉計。目的並不是為了製造打擊伊朗的借口,而是為了在該地區保持或升級緊張狀態,緩解美國國內的非法戰爭抨擊,和國際社會的反戰壓力,以維持在該地區大量駐軍,甚至增派軍隊,以實施後續戰略行動。所以美駐伊拉克大使館附近遭襲,美國政府才把鍋甩給伊朗,使得國際輿論站自己有利的一方,製造打擊伊朗的借口,把鍋甩給伊朗更好掌握國際輿論。

『肆』 如何看待美國與伊朗的沖突

美國是為了避免原子戰爭。到目前為止,美國核武器是最強大的,但是他沒有向任何國家投置核武器。二戰投給日本的不是原子彈,而是常規超巨型炸彈,使用的是心理戰。現在才解密。美國認為伊朗國家會真正使用核武器,他認為伊朗國家沒有道德底線承擔風險。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第六感官。所以美國要掃除伊朗的核武器設施。

『伍』 美國制裁伊朗高官是怎麼制裁的

美國財政部10日宣布制裁伊朗8名高官和礦業公司等,以回應此前伊朗對駐有美軍的伊拉克軍事基地實施導彈襲擊,進一步減少伊朗資金來源。

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說,被制裁的8名伊朗高官包括伊朗最高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阿里·沙姆哈尼和伊朗武裝部隊副總參謀長穆罕默德·禮薩·阿什蒂亞尼等人。制裁還涉及17家伊朗金屬生產商和礦業公司等。

美財政部長姆努欽當天在白宮記者會上說,被制裁高官均涉嫌參與此前伊朗導彈襲擊駐有美軍的伊拉克軍事基地事件,對伊朗金屬礦業等實施制裁會大幅減少伊朗政府的資金來源。

根據美方相關規定,受制裁對象在美國境內的資產將被凍結,美國公民不得與其進行交易。

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特朗普當天簽署行政令,授權財政部制裁包括建築、礦業、製造業和紡織業在內的多個伊朗經濟行業。聲明稱,此舉旨在進一步減少伊朗可用於發展核項目、資助「恐怖主義」、施加「惡意地區影響力」的資金來源。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外遭美軍空襲身亡。據伊朗媒體報道,伊斯蘭革命衛隊8日凌晨向駐有美軍的兩個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了數十枚導彈以示報復。特朗普隨後表示,伊朗襲擊並未造成美方人員傷亡,美國將對伊朗實施新的經濟

制裁。

『陸』 有人說美國絕不敢打伊朗,為何這樣說

因為對於現在的美國來說,如果美國去攻打伊朗,對於美國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會覺得一身騷。

美國一直以來都看伊朗不順眼,一方面是想要掠奪資源,另一方面伊朗想要研究核武器,讓美國很不滿意,但是他們也不會直接出兵攻打伊朗,因為美國如果直接重新攻打伊朗,一方面是會讓自己的經濟倒退,另一方面那些和美國競爭的國家,一定會在這個大亂的時候趁機反抗美國。

另一方面本來就有很多國家看美國不順眼,在這個時候如果美國真的直接和伊朗對戰,一定會有很多國家開始支援伊朗,那麼美國估計就真的得和伊朗打下去了。

『柒』 美國和伊朗的問題,中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1:肯定不能鼓勵任何一方開戰。這是最大的方向
2:敦促伊朗更加公開其核設施,證明其沒有發展核武器,消除戰爭發生的緣由。也防止伊朗擦槍走火給美國開戰的理由。
3:警告美國不要對伊朗開戰。
4:不能答應美國和歐盟的要求去停止進口伊朗原油。應該繼續不中斷的進口伊朗原油。這樣伊朗就有了敢於和美國對峙的底牌。

『捌』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玖』 美國將如何對待伊朗

可能美國也會平了伊朗in
no
time
有時候美國人誤把伊朗人當伊拉克人看
在美國歧視還是有的

『拾』 美國和伊朗的對峙問題的社會觀點

美伊對峙實際上是美國為維護自身國際霸主地位,應對他國挑戰不得已而採取的措施。是冷戰格局的一種延續,如果不遏制伊朗的發展,則美國就無法將能源作為控制世界各國的一種手段,美國頻繁對中東國家出手的原因就在於此。在地緣關繫上,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相比有著先天的劣勢,要讓波斯灣沿岸的幾大石油國加入自己的陣營,如果不動用武力威脅,則大部分國家都會傾向於同鄰居俄羅斯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而一旦動用武力,打擊伊拉克,阿富汗,則會引起同為什葉派穆斯林領導的伊朗等國的反感,當前美伊對峙的局面也是先前美國強硬幹預留下的後遺症。從美國的國際立場來看,這場對峙是有必要的;但從美國的國家發展角度來看,對峙勢必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兩國沖突一旦爆發,沒有一方能夠毫發無損。其實這也是美國從二戰結束到現在的種種舉措我們國家都能過理解,卻又不置可否、甚至公然反對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美國公民怎麼看待伊朗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人為什麼認可最高領袖 瀏覽:144
中國國土面積相當於哪些國家 瀏覽:453
英國綠卡怎麼領取 瀏覽:381
街頭采訪看中國多少人參軍 瀏覽:227
印尼人怎麼捕鳥 瀏覽:395
伊朗紙幣叫什麼 瀏覽:105
伊朗憑什麼不能擁有核武 瀏覽:295
伊朗的國土面積有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61
印尼黑酸枝豪華版沙發多少錢 瀏覽:210
越南海防特產有哪些工藝值得買 瀏覽:640
二戰義大利佔領哪些地方 瀏覽:570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如何實現中國夢 瀏覽:39
美國為什麼不和伊朗和解 瀏覽:339
越南戰爭美國損失多少元 瀏覽:865
中國在英國哪裡設置總領事館 瀏覽:964
中國身價上億的有多少個人 瀏覽:347
越南語4c是什麼尺寸 瀏覽:905
額溫槍出口伊朗需要什麼認證 瀏覽:13
印尼香煙里加的什麼 瀏覽:696
義大利什麼時候解除管控措施 瀏覽: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