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關系
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鄰國,又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大國,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國以後,巴基斯坦與伊朗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系,兩國關系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但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使兩國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今天銘蘇先生就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兩國關系發生轉變的具體歷程和原因:
一、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蜜月期
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建國後的巴基斯坦與印度由於領土爭端問題爆發了三次戰爭,巴基斯坦由於國家實力比印度弱,所以巴基斯坦就需要加強同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關系,以便獲得他們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並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伊朗之所以積極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一方面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二來伊朗也面臨北部蘇聯的威脅,這使伊朗加強了同為伊斯蘭兄弟鄰國的巴基斯坦合作。早在1950年兩國就簽署了《友好條約》,1956年兩國成立了邊界委員會,共同勘測邊界,並簽署了兩國邊界劃分協定。
伊朗和巴基斯坦發展友好關系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那就是兩國都同美國建立了密切的盟友關系。二戰後,美國為了阻止蘇聯南下,美國同巴基斯坦建了密切的盟友關系,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同樣,在中東地區美國扶持伊朗巴列維王朝,使伊朗和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由於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國的盟友,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更為密切。
在7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增長,伊朗獲得了巨額的石油收益,經濟實力增強後,通過購買西方國家先進武器裝備,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軍事大國。而巴基斯坦由於在第三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自身實力大幅削弱,這一時期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伊朗認為,如果巴基斯坦實力削弱,那麼印度和蘇聯就會威脅到伊朗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巴基斯坦也是為了減少印度和蘇聯對自身的威脅。伊朗作為當時的地區大國,積極參與調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矛盾沖突,並對印度和阿富汗進行經濟援助,這個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繫上伊朗明顯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兩國的關系卻依然非常密切。
二、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巴伊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進入八十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加速了伊斯蘭化進程,伊朗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齊亞.哈克政權深受沙烏地阿拉伯瓦哈比教義影響,巴基斯坦伊斯蘭化過程中瓦哈比教義特徵引發了國內什葉派的不滿,從而加深了教派沖突。伊朗作為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自然對巴基斯坦不滿。而且巴基斯坦與美國、沙特等國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這也使巴伊關系惡化。
八十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對巴伊關系產生了影響,一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二是兩伊戰爭。
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因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會影響巴伊兩國的國家安全。但是兩國在是否直接同納吉布政權談判以及蘇聯撤軍條件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伊朗八十年代與鄰國伊拉克進行了8年的戰爭,這牽制了伊朗大量的精力,使伊朗對外活動處於低谷。而巴基斯坦被西方國家當作抵抗蘇聯南下的屏障,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的物資都要經過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時也接受了國際社會的大量援助。這一時期,盡管巴基斯坦和伊朗存在分歧,但是還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
90年代,伊朗調整了對南亞過國家的政策,開始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印度是一個南亞大國,也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而且國防基礎要比巴基斯坦雄厚,伊朗同印度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所以伊朗在尊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利益關切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政治、經濟合作,這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滿。事實證明,伊朗同印度的合作為伊朗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此後印度變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對象。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問題上分歧也比較嚴重。伊朗在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時期就支持阿境內的什葉派武裝,在蘇聯撤軍以後,阿富汗遜尼派的普什圖人掌握國家政權,沙特和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政權,引發伊朗的擔憂。美國和沙特在阿富汗實力的壯大會危及自己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加強自己在阿富汗的存在。在希克馬蒂亞爾競選失敗以後,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塔利班武裝,這也引起伊朗的不滿。
這一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系沒有以前那麼密切了,兩國教派沖突、阿富汗問題、伊朗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巴基斯坦同沙特和美國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導致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再是密切的盟友關系,兩國變成了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不過,近期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伊朗的處境非常不好,這也使伊朗不得不加強同周邊鄰國的合作,以化解美國的制裁。美國在反恐和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巴基斯坦在美國的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已經下降,美國削減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加大對印度的扶持,這也使巴基斯坦對美國不滿。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鄰國,還是有合作的現實需要。
⑵ 埃蘭米底和波斯不是一個民族為什麼伊朗歷史沒有斷層
融合過程中的變革,
埃蘭(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公元前兩千年,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的統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歐民族,他們在西元前兩千年後期通過一系列的遷徙,移民和侵略,從今俄國境內的草原地區走出,到了歐洲,中亞,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⑶ 世界上帶「斯坦」的國家有幾個
世界上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有8個,他們是: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哈薩克、巴勒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
在古波斯語中,「斯坦」(-stan)就是某某「之地」或者某某「之國」。與英語里的stand,stay,state同源,也就是」所站立的地方「之意。
「斯坦」一詞最早來源於波斯語,而因為波斯文化在歷史上曾經長期對周邊的中亞、印巴、西亞乃至俄羅斯地區產生過重要影響,所以這些地區都廣泛地接受了用斯坦來代指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理區域的用法。
(3)伊朗為什麼沒有斯坦擴展閱讀:
帶「斯坦」的國家中中亞的五個斯坦國家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
其中有兩個世界之最:哈薩克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烏茲別克盛產棉花,被稱為「白金之國」。中亞地區還有一個唯一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地區性國際組織——上合組織。中亞五國除了土庫曼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
⑷ 土庫曼本國只有600萬土庫曼人,為何伊朗卻有300萬土庫曼人
因為他們本身是一家,但是後來爆發了戰爭,就直接分家了。以前的土庫曼人是非常的強大的,雖然在他們那一塊是土霸王,但是遇到了沙皇,還是被打敗了。
但是後來,強大的土庫曼人還是沒能把自己的政權延續下去。當時的俄羅斯,也就是沙皇,他的強大程度也不需要我們多說了。俄羅斯直接是盯上了伊朗這塊肥肉,然後就我們所熟悉的派兵入侵,然後伊朗戰敗,然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國土局勢。
⑸ 為什麼阿富汗翻譯沒有斯坦
因為「阿富汗」這個譯名是舊譯名,而其他國名里帶「斯坦」的,都是20世紀產生的新譯名。也就是說是否攜帶斯坦,在於不同時代翻譯,並形成了常用習慣,所以阿富汗不叫阿富汗斯坦。
阿富汗,即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位於亞洲中西部的西亞高原內陸國,北鄰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西接伊朗,南和東連巴基斯坦,東北與中國接壤。阿富汗面積64.75萬平方千米,氣候以大陸性氣候為主,秋季多「阿富汗風」,東北部是高原山地氣候區。
⑹ 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關系怎樣
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既有對抗也有合作
1、對抗
巴基斯坦和伊朗兩國在歷史上就有恩怨,雙方在卑路支地區的歸屬上一直有爭議;此外雙方都在阿富汗有代理人勢力。
目前最主要的矛盾症結,在於巴基斯坦在資金上高度依賴沙特,而沙特是中東地區最為反伊朗的國家,巴基斯坦必須與沙特站在一起。
2、合作
兩個最主要的合作就是核計劃。巴基斯坦在上世紀發展核武器受到美國制裁,與此同時伊朗也受到美國制裁,雙方就有了合作基礎。巴基斯坦曾通過前首席核科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的網路,把核機密出售給伊朗。伊朗的離心機項目也受益於巴基斯坦的設計。
當然我依然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兩國能夠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⑺ 亞洲許多穆斯林地區及地名常以斯坦結尾,而非洲穆斯林地區一個以斯坦結尾的地名都沒有,為何
STINE和STAN都音譯為斯坦。有人說「斯坦」是伊斯蘭國家的意思,事實上,是先有波斯語中的-stan,然後才是中亞地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在古波斯語語中,-stan的原意為「某物或人聚集之處」,而在古閃語中,-stin的原意為「人」。
絕大多數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並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羅斯坦」(那時候還沒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印度斯坦」(Hinstan,波斯語的寫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絕非政治上的「國家」,它很多情況下指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地理區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時指的是印度北部說印地語的地方,有時又指整個印度次大陸,或者指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有個報就叫《印度斯坦時報》)。
巴勒斯坦的「斯坦」來自古閃語
它的原名為PALESTINE,但是這個地名的最後音節TINE,本來不是一個後綴,其中的字母T為詞乾的一部分,更無地區,國家的含義。這個地名歷史淵源甚為古老,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曾幾經滄桑,並牽涉到古今好多種語言。一般認為,它最初出於希伯來語。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紀,從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來了一批外來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但從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來語的外來者,卻把從海上入境的外來者稱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實際就是外來者的意思。由此可見,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這個地名後來經過希臘人引用,有兩種轉寫形式,之後古羅馬人又根據拉丁語轉寫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語為PHILISTINE,PALESTINE,漢語分別譯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兩種轉寫形式,原以第一種比較通用,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佔領地中海東岸後,根據希臘人對這個地區的專門稱呼:PHILISTIA腓力斯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