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政府已經對遊行示威見怪不怪,為何會這樣
伊朗政府對伊朗的遊行示威已經見怪不怪,因為在政局相對動盪不安的伊朗,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企圖通過遊行示威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行為。
伊朗政府已經習慣了群眾的遊行示眾,但是我們希望有一天,遊行示威能夠少一點,和平幸福能夠多一點。有一天,伊朗人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遊行示威來反映表達自己的訴求。世界能夠更加和平美好。
② 伊朗受美國制裁貨幣暴跌有什麼影響
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恢復對伊朗的制裁。這使得伊朗的經濟形勢自5月份美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之後-進一步惡化,貨幣呈現大規模暴跌的態勢。伊朗持續的經濟動盪也給在伊的阿富汗移民造成了巨大打擊。
綜合雅虎新聞網和法-新-社報道,最近一段時間,阿富汗西部總是呈現這樣一幅景象,大批在伊的阿富汗移民擠進破舊的計程車,被載到阿富汗西部邊境的四季自-由酒店中暫時居住。他們只是伊朗貨幣暴跌後被迫回家的一部分阿富汗移民。
阿卜杜勒·穆薩維爾(Abl Mussawir)三年前前往伊朗,在中心城市伊斯法罕的一家汽車廠工作,每月能拿到18000阿富汗尼(相當於260美元)。22歲的他,每月要向父母和9個弟弟妹妹匯款,貼補父親做計程車司機賺的微薄收入。但隨著伊朗貨幣里亞爾暴跌,現在的月收入已經萎-縮到6000阿富汗尼(相當於87美元)。
據悉,從邊境乘坐計程車前往赫拉特市的四季自-由酒店,大約140公里的路程,穆薩維爾希望能在阿富汗找到更好的工作。「回到家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但我不得不這樣做。」穆薩維爾說。
據國際移民組織(IOM)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8年前7個月從伊朗返回阿富汗的人數是2017年同期的兩倍還多。該組織發言人伊娃·斯戈沃爾(Eva Schwoerer)表示,2018年,?從伊朗回國的阿富汗人數前所未有。統計出的44萬人中,有大約20萬是自願返回,剩下的24萬人是因為伊朗加強邊境管制被驅逐出境。
國際移民組織預計,由於美國對伊朗在貨幣、重點工業以及石油銷-售等方面的制裁,該國的經濟將持續陷入困境,返回阿富汗的人數也將繼續增加。而他們也將對阿富汗當地的經濟造成影響。阿富汗當地很多家庭長期依賴在伊朗工作的親人的收入,現在這部分家庭的生活會更加困難。加之受旱災影響缺少水和食物,阿富汗目前有超7萬人被迫搬到城市,加劇了城市求職的競爭壓力。
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市黃瓜農場工作了一年的小伙告訴法-新-社記者,由於貨幣貶值,他的收入暴跌60%。如果回到阿富汗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將前往另一個國家,有可能是土耳其或者德國。
和平共處吧。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③ 美伊關系陷入僵局,做為伊朗破除目前困境的突破點會是哪裡
改變對美國的敵對態度,最好是能跟美國合作,一起在中東地區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且美國也知道伊朗並不像伊拉克或者敘利亞這幾個國家,伊朗國內民眾反美情緒非常高,而且國內也是團結一致對外的,加上伊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比較好的經濟情況,如果跟伊朗開戰我想美國也不一定能佔到多大便宜,所以此次的與伊朗談判應該也是美國給自己的一個台階吧。
④ 西亞和北非動盪的原因與影響有哪些
1、經濟問題
(1)北非西亞各國大多屬於外向型經濟,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遊業、外資支撐其發展,但因為長期受外國干預,經濟結構單一,長期依賴世界市場,形成了以出口石油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在國際分工中處於邊緣位置,經濟發展勢必受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波動,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導致了這些國家面臨著國際市場需求大幅減少的窘境,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
(2)地區發展極不平衡,還有貧富分化懸殊。所以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加上物價飛漲,原本就業不足的狀況就更為嚴重,民眾生存處境更為困難,致使不滿情緒高漲,求變心理驟升。
(3)很多國家國內失業率非常高,青年的就業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業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營企業中從事低薪酬、臨時性的、沒有社會保障的工作。
2、政治問題
北非西亞地區各國都面臨政治僵化的問題,這些國家大多是強人把持政權,普遍缺乏民主,採用家族統治,實行世襲制、終身制,統治者獨裁專制,突出表現在兩方面。
(1)一個是強人執政,長期把持政權,如像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統治23年,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統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統治利比亞40多年;第二個方面是世襲制,典型代表是沙烏地阿拉伯。這種僵化的政治體制導致了政治參與渠道單一,政府腐敗問題嚴重,最終使社會矛盾積累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來自外界的民主、民權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國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強烈,而當地各國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體制僵化、改革嚴重滯後局面,加之政府嚴重腐敗,家族和朋黨壟斷利益,貪污嚴重,民怨沸騰,引發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3、文化問題
北非西亞地區國家大都屬於阿拉伯國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所以思想文化「營養不良」,畸形發展。
(1)北非西亞很多國家受到落後的思想觀念和現實條件的影響,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國家大國心態很濃厚,或者出於部落的保守觀念,不願意採取合理的方式「敞開胸懷」。
(3) 受長期的世界形勢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念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亞地區發生了激烈碰撞,導致人們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混亂。
4、宗教問題
從宗教問題、民族問題上看,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中東的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有其深刻歷史根源,錯綜復雜,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又分化出諸多教派,可謂教派林立,教派之間的信仰難以妥協,談不上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更為嚴重的是存在嚴重的宗教歧視乃至欺壓,這就是中東動盪的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自2010年年底以來,發端於突尼西亞的動盪席捲了整個北非西亞地區,突尼西亞、埃及政府相繼垮台,利比亞動盪、內戰還引來了法英等國家的軍事打擊,葉門接近內戰邊緣,巴林、約旦、阿爾及利亞、沙特、伊朗等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動盪,北非西亞地區陷入了30多年來罕見的政治動盪時期,地區局勢動盪不安。這種動盪局勢出現的原因何在? 啟示一、西亞北非動盪的原因北非西亞局勢動盪的內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具有條件性,當條件具備時事物的變化發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亞局勢的動盪也不例外,表面看來其動盪是由一個失業大學生的水果小攤被城管沒收憤而自焚導致的,其實這只是一個導火線,決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無非是由西亞北非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及歷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經濟問題(1)北非西亞各國大多屬於外向型經濟,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遊業、外資支撐其發展,但因為長期受外國干預,經濟結構單一,長期依賴世界市場,形成了以出口石油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在國際分工中處於邊緣位置,經濟發展勢必受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波動,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導致了這些國家面臨著國際市場需求大幅減少的窘境,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2)地區發展極不平衡,還有貧富分化懸殊。所以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加上物價飛漲,原本就業不足的狀況就更為嚴重,民眾生存處境更為困難,致使不滿情緒高漲,求變心理驟升。(3)很多國家國內失業率非常高,青年的就業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業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營企業中從事低薪酬、臨時性的、沒有社會保障的工作。 2、政治問題北非西亞地區各國都面臨政治僵化的問題,這些國家大多是強人把持政權,普遍缺乏民主,採用家族統治,實行世襲制、終身制,統治者獨裁專制,突出表現在兩方面。(1)一個是強人執政,長期把持政權,如像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統治23年,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統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統治利比亞40多年;第二個方面是世襲制,典型代表是沙烏地阿拉伯。這種僵化的政治體制導致了政治參與渠道單一,政府腐敗問題嚴重,最終使社會矛盾積累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來自外界的民主、民權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國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強烈,而當地各國長期以來普遍存在著體制僵化、改革嚴重滯後局面,加之政府嚴重腐敗,家族和朋黨壟斷利益,貪污嚴重,民怨沸騰,引發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3、文化問題北非西亞地區國家大都屬於阿拉伯國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所以思想文化「營養不良」,畸形發展。(1)北非西亞很多國家受到落後的思想觀念和現實條件的影響,人口出生率奇高。(2)有的國家大國心態很濃厚,或者出於部落的保守觀念,不願意採取合理的方式「敞開胸懷」。(3) 受長期的世界形勢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念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亞地區發生了激烈碰撞,導致人們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混亂。 4、宗教問題從宗教問題、民族問題上看,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中東的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有其深刻歷史根源,錯綜復雜,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又分化出諸多教派,可謂教派林立,教派之間的信仰難以妥協,談不上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更為嚴重的是存在嚴重的宗教歧視乃至欺壓,這就是中東動盪的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⑤ 伊朗最近發生了什麼具體原因是什麼
在伊拉克倒下之後,伊朗很快就成長為中東最強大的國家,這對美國來說並不是好事。因此現在伊朗成為了美國在中東最大的對手,去年美國就以伊朗不願意修改核協議為理由,單方面撕毀了條約。前段時間,美國更是聲稱自己已經截獲了伊朗的軍事計劃,為了應對伊朗的舉動,他們派遣了轟炸機機群跟航母編隊前往波斯灣,對伊朗進行圍堵。
如今伊朗周邊已經被美國的軍事力量圍得跟水桶一樣。美國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們不會對伊朗開戰,也不希望跟伊朗發生戰爭。然而伊朗官員卻在近日表示,美國根本就是一個騙子。伊朗一名官員在5月22日聲稱,美國口口聲聲稱他們沒有跟伊朗發生戰爭,但事實上他早就單方面發動了全方位的「戰爭」。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戰爭,甚至這場戰爭是美國單方面引起的,伊朗只能夠被迫迎戰。美國從去年開始就對伊朗進行制裁,今年的5月初更是開始了全面制裁。石油一直都是伊朗的經濟命脈,整個國家幾乎就依靠這個生活。可是現在美國卻禁止任何國家進口伊朗石油,這比戰爭更加可惡。
伊朗官員稱,美國正在對伊朗進行嚴厲制裁,施加如此大的壓力,這難道還不能算是戰爭嗎?美國雖然說他們不會跟伊朗開戰,但是他們現在正在「以壓促談」。
大量的美國軍艦部署在伊朗周邊,其實他們就是想要藉此逼迫伊朗跟他們進行談判,簽署新的核協議,而這個協議自然是對美國更有利的。
⑥ 石油大國伊朗為什麼還會窮困潦倒百姓吃不上飯
伊朗身為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石油大國,石油儲量世界第四!每年出口石油、天然氣等礦物就高達了上千億美金,但是就是這樣的石油大國,為什麼現在一直處於貧困潦倒的局面?
在特朗普上台後,更是加強了對伊朗石油的控制,而且沙特在搞石油的價格戰,對一直靠石油出口的伊朗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再加上沉重的軍事支出。可以說把伊朗壓的死死的!想要爬起來應該很難了!
⑦ 「通貨膨脹率超過40%」,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伊朗為何會這樣
伊朗受到美國的通信制裁,以及伊朗自身國內油價大幅度上漲,引起伊朗國內人員的不滿。讓伊朗處於現在困窘的境地。
美國對伊朗的通信制裁就是因為伊朗的油價上漲,讓伊朗國內的人員對這個舉措不滿意。他們會拍視頻傳到網上,美國對他們伊朗實行通訊制裁就是為了以防視頻被傳到網上。受到通訊制裁的影響伊朗的通貨膨脹,也讓伊朗損失了不少的經濟。如果伊朗有自己獨立的通信設備,那麼將不會受到美國的控制。伊朗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只能去研究更高端的通訊設備,或者等美國的通訊制裁結束
⑧ 敘利亞戰爭中,為何伊朗成了除敘利亞之外,最慘的國家
伊朗陷入危機的原因除了因為自身核問題導致的美國的制裁,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朗是一個傳統的反美國家,遭到了美國和北約國家的圍追堵截。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伊朗對敘利亞援助了大量的兵力和資金。這幾個因素,讓伊朗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這樣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伊朗的社會局勢開始變得動盪不堪,目前各種示威遊行仍在繼續,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持續下去,很難說會不會有反對派產生,一旦有反對派產生,美國是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的。到時候伊朗恐怕會成為下一個敘利亞。
⑨ 伊朗的動亂僅僅是因為汽油漲價嗎
伊朗的動亂絕對不僅僅是因為汽油漲價引起的,作為一個產油國,汽油大幅度漲價是非常令人詫異的一件事。
這次伊朗的油價從配額內每升10000里亞爾上漲到了15000里亞爾,同時超出部分的價格也漲到了30000里亞爾,每個家庭用戶的60升配額額度也讓所有人都感覺到非常的拮據,按照一台車8升油可以跑100公里來算,這60升配額只能供人們行駛750公里左右,這是理想情況下,如果算上堵車等各個因素,這樣的價格的確非常讓人難以接受。
當內部開始內亂之後,美國會扶持反對派,給予武器和彈葯,實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態勢,等雙方的資源和精力都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美國再派出部隊進入伊朗,伊朗就如同砧板上的魚肉了一樣。等將伊朗政府徹底搗毀之後,美國再重新扶持自己的傀儡。
⑩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