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高官為啥在伊拉克被炸
伊朗高官在伊拉克被炸
那是因為美國
要達到目的
不惜讓整個世界動盪
所以做出的這個行為
Ⅱ 伊朗和伊拉克現在關系怎麼樣
從兩伊關系變化看伊拉克戰爭
一、兩伊關系由敵對到友國
伊拉克與伊朗是海灣地區國家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對本地區局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影響了整個海灣地區,兩伊敵對關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隨著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海灣地區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兩伊關系也發生了由敵對到友國的重大轉變。美國在9·11事件後,推出「先發制人」的戰爭理論,該理論針對三個敵對目標:伊拉克、伊朗和朝鮮。隨著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什葉派勢力在中東明顯增強,從伊朗到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什葉派勢力一路走強。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後,真主黨和哈馬斯等強硬勢力在阿拉伯政壇崛起,這一系列的變化都以伊朗為中心,伊朗的勢力明顯在增強,而伊朗是美國圈定的「邪惡軸心」國家,內賈德在伊朗執政後堅持強硬的政策,這些新形勢使美國尷尬不已,無疑對美國的中東政策形成了嚴峻挑戰,可以說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導致了什葉派崛起,這是美國先發制人戰爭政策的最大失策之一。
二、兩伊化敵為友令美國不安
1991年海灣戰爭之前,美國奉行「以伊制伊」的海灣地區戰略,即通過伊拉克與伊朗相互制約,保持一種地區平衡並從中漁利。1993年美國推出「雙重遏制兩伊」政策,在對伊拉克進行遏制的同時,對伊朗也加以遏制,目的是保持美國霸權優勢地位不受挑戰。現在,兩伊這一對被美國遏制的冤家已經變成了朋友加兄弟關系。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取而代之的是什葉派掌握了伊拉克國家大權,什葉派與遜尼派權力和地位角色發生轉換。戰爭改變了伊拉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什葉派成為現今政治權力結構的基礎,伊拉克與伊朗由敵對變為朋友關系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這嚴重影響了美國在海灣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也與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標背道而馳。伊拉克戰爭後,什葉派政權增多了,中東地區出現了什葉派弧形地帶,這令美國如坐針氈。
三、伊拉克離內戰越來越近
伊拉克戰爭結束三年多了,但它仍是戰亂國家,無穩定下來的任何跡象。不論美國或伊拉克政府是否敢於承認伊拉克已經陷入內戰,伊拉克局勢的現實是越來越糟。2006年以來教派沖突慘烈,每天都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集體死於教派仇殺或教派沖突。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境內各類暴力活動還在呈擴大趨勢。除反美、反政府襲擊以及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沖突外,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什葉派內部派別之間的爭斗也在逐漸惡化,波及北部基爾庫克和摩蘇爾及南部一些城市,這進一步加劇了伊拉克局勢的惡化程度。美軍對於改善伊拉克安全局勢的行動經常招致更猛烈的反抗和襲擊。伊拉克離陷入內戰的危險越來越大。亂象叢生的伊拉克局勢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考慮調整對伊策略,以擺脫困境。這其中包括與伊朗私下談判,要求伊朗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一同討論解決伊拉克問題,以使教派沖突平息下來。美國的這一舉動只能表明布希政府對治理伊拉克亂局已力不從心,處於一種無奈的尷尬境地,已被動到求助伊朗的地步。
四、美國有求於伊朗
美國有求於伊朗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伊拉克什葉派政治上得勢,伊朗的鄰國不再是威脅性極強的薩達姆政權,而是換上了一脈相承的什葉派兄弟執政,伊拉克戰後兩屆總理都來自於什葉派政黨「達瓦黨」,該黨與伊朗關系密切。其二是在伊拉克當今領導層中,多數人都曾在伊朗避過難,他們與伊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國的政治合作日益增多。其三是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西斯塔尼是伊朗人,至今是伊朗國籍。於是,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伊拉克內政外交等問題上不僅有影響力,還有發言權。
雖然伊拉克不會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但同為什葉派政權的密切聯系足以使兩伊關系更加親密。一個什葉派的伊朗政府已足夠美國頭痛,再加上另一個什葉派政府的伊拉克,這令美國痛上加痛。美國原本以為推翻了薩達姆,海灣地區的事情就好辦多了,但事與願違,事情反而越來越棘手。伊拉克戰後安全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一直困擾布希不得安寧,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難有作為,伊朗的強硬態度令美國拿不出有效的良策,在伊拉克戰後局勢問題上更是一籌莫展,眼下不得不有求於伊朗幫忙。
由此,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成敗,結果已顯現。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的確錯了。美國深陷伊拉克戰後泥潭難以自拔,不僅偏離了反恐戰爭的軌道,而且還招致全球恐怖活動越來越多,伊拉克變成了恐怖分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不僅如此,美國本土也越來越不安全。布希總統本人因此不斷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眼下,布希對制止伊拉克的暴力活動已經無牌可出,求助伊朗幫忙勢必也要調整對伊朗的政策,這等於宣布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削弱了,同時也暴露了美國力量的局限性,而且,求助伊朗的結果會是,美國將被迫與伊朗分享其對伊拉克的影響力。
Ⅲ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Ⅳ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Ⅳ 伊拉克明明是受美國控制,那伊朗究竟是如何在伊拉克做大做強的
伊拉克從海灣戰爭之後,就被美國徹底佔領。所以對於伊拉克來說,美國對其的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每天都有大量的美軍日夜進行巡邏,對反美武裝和恐怖分子進行打擊。但是伊朗卻成為了一個特例,伊朗卻在伊拉克做大做強。
之所以伊朗能夠做成這樣,筆者認為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雙方有一個共同敵人,那就是美國。其次伊朗和伊拉克都是阿拉伯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位置非常近,伊朗想在伊拉克獲得一定的利益,自然就將觸手深入了伊拉克境內。
最後就是伊拉克和伊朗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在伊拉克被美軍摧毀之後,伊朗也想從這個昔日的老對手手中分一杯羹,獲取部分利益。自然伊朗就在伊拉克做大了。
Ⅵ 伊朗少將在伊拉克遇襲身亡,遇刺「聖城旅」將軍為何成為美國目標
之所以美國會不顧國際社會的意見和輿論,悍然對伊朗軍隊進行襲擊。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伊朗國內最精銳的部隊非聖城旅莫屬。其次就是伊朗對這支部隊也非常的其中,所有先進裝備優先進行裝備。最後就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是伊朗的蘇萊曼尼少將,其指揮能力非常強大。
最後就是因為蘇萊曼尼的指揮能力了。對於美國和以色列來說,蘇萊曼尼已經是一塊心頭病了。他不僅僅是聖城旅的旅長,還是伊朗情報機構的領導者,其一手策劃了大量輕松獲勝的戰役。是公認的伊朗部隊中指揮領導能力最強悍的將軍。而且美國和以色列都在其手中吃過大虧,而且蘇萊曼尼還奇跡般的躲過了許多次西方國家針對他進行的刺殺行動。
Ⅶ 蘇萊曼尼不允許離開伊朗,那又是怎樣到達伊拉克的呢
這其實以蘇來曼尼本身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他從事的就是間諜工作,經常需要在各個國家去探索情報,到達伊拉克也是為了實現他的間諜目的。而之所以會讓他不允許離開伊朗,這也是聯合國的決議,但實際上在目前許多國家中,不聽從聯合國的有許多,伊朗就包括其中。所以伊朗本身也沒有對蘇萊曼尼進行過多約束,而他的工作目的又是完全為伊朗探取情報自然也會受到伊朗的支持。
對於聯合國來說的話,他的許多決議本身就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去依託和維護,即便是像我們熟知的日內瓦公約,虐待俘虜的相關條款對於某些國家的約束力就沒有那麼強。所以這個世界仍然是誰的拳頭硬,誰說的話就算數。
Ⅷ 伊朗將軍為什麼在伊拉克被打死
據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3日發表聲明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馬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美軍襲擊喪生。
Ⅸ 伊拉克與伊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很少復制粘貼來進行回答,不過這個問題可以用新華社的通用新聞資料來解釋,就不費力自己敲鍵盤了。
(以下為引用內容)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二是領土爭端,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一,兩伊同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五千多萬居民信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拉克一千六百萬人口中有半數以上為什葉派,但當政者是遜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的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毛拉們(宗教專職人員)掀起宗教狂熱,公開鼓吹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鄰國,什葉派穆斯林又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因此首當其沖。伊朗領袖霍梅尼從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現總統、當時的第二號領導人薩達姆·海珊以煽動當地什葉派叛亂的罪名驅逐到巴黎,為此,雙方結下了「一箭之仇」。二,領土爭端的兩個問題: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復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權。這個問題本來根據薩達姆同伊朗已故國王巴列維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已經解決了,協議規定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劃界。但薩達姆簽約後一直感到後悔,趁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動亂之機廢除了協議。另一領土爭端問題是間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將其在1971年英國實行撤出蘇伊士以東政策時被伊朗佔領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布穆薩、大通布和小通布3島歸還給阿拉伯國家。三,由於雙方領導人都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互不讓步,激起了歷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導致爆發了戰爭。
Ⅹ 伊朗和伊拉克的歷史有何關聯,何時分裂
歷史上,兩國間一直存在著民族矛盾、教派沖突、領土糾紛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爭端。1980年9月,兩伊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共造成100多萬人死亡,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伊拉克和伊朗先後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8月20日,長達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兩國仍然處於敵對狀態。1990年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拉克於當年8月17日正式宣布從伊朗領土撤軍,10月兩國恢復外交關系。盡管此後兩國為改善關系作出積極努力,但雙方在一些領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後,伊朗和伊拉克關系明顯改善,特別是「9·11」事件後,因被美國列入「邪惡軸心」國名單,雙方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
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伊朗強烈反對美國的武力行動以及美國在海灣地區的軍事存在,呼籲聯合國在伊拉克重建和未來政府組建上發揮主導作用。伊拉克戰爭後,伊朗積極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對方提供援助,並加強與其的經濟合作。兩伊政治經濟關系逐漸升溫。
2005年,兩伊關系發展步伐加快。當年5月,伊拉克過渡政府成立。親伊朗的什葉派達瓦黨領導人賈法里執掌政府。為表示對賈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長哈拉齊5月中旬訪問伊拉克,成為薩達姆政權垮台後訪問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級別官員。7月,伊拉克過渡政府總理賈法里訪問伊朗。11月,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訪問伊朗,成為近40年來首位訪問伊朗的伊拉克國家元首。
2006年以後,兩伊關系持續升溫。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於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後兩度訪問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時隔一年之後再度訪問伊朗,尋求擴大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兩國高層互訪進一步促進了雙邊關系的發展。
歷史上,兩國間一直存在著民族矛盾、教派沖突、領土糾紛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爭端。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