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色列同伊朗開戰了么
100%不會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和伊朗本土境內)只會在敘利亞境內小規模開戰(以色列和伊朗最近幾十年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 兩國互相言論攻擊表示敵對符合各自的利益一個是演給美國看一個是演給中東地區看)
(伊朗以色列在敘利亞境內開打符合俄羅斯現階段的利益 俄羅斯剛好藉助以色列打壓伊朗在敘利亞的擴張 伊朗前期在敘利亞是俄羅斯的幫手但現在是後敘利亞時代俄羅斯肯定會控制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 在看以色列的飛機是怎麼到的敘利亞縱深俄羅斯的s300、s400和其他防空導彈都是擺設嗎? 我認為以色列肯定通知過俄羅斯得到默許後才開始 幾十架F15F16啊)
以軍還稱,在空襲敘利亞之前,已經通知了俄羅斯。以軍當著俄羅斯的面對敘利亞狂轟濫炸,而俄羅斯按兵不動,似乎已經表明自己不想趟渾水的態度,除非牽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否則可能只會隔岸觀火吧。
B. 發射衛星的前五個國家
火箭衛星是高科技產品,也是國家品牌高大尚產品,是國家實力的體現,到現在為止,也不是美國國家都能發射火箭衛星的,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標志了航天工業的正式誕生,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
航天工業是技術密集、高度綜合、廣泛協作、研製周期長和投資費用大,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作用的工業部門之一,足以帶動一些新興產業和新興學科的發展。航天工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和科技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航天工業是人類向太空發展的新興工業部門,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工業將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太空的新階段,
目前,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獨立的航天工業體系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瑞典、挪威、西班牙、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韓國、朝鮮、巴基斯坦、伊朗、南非、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航天工業的規模和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上面提到的國家之中,也不是都能發射火箭衛星,目前能獨立自主發射火箭的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印度、以色列,朝鮮、伊朗。
在朝鮮宣布成功發射衛星之前,已經有11個國家用本國火箭發射了衛星,按時間順序分別為:蘇聯(1957)、美國(1958)年、法國(1965)年、日本(1970)、中國(1970)、英國(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俄羅斯(1992)、烏克蘭(1992)年、伊朗(2009)年.由於俄羅斯和烏克均繼承了蘇聯的發射能力,所以朝鮮自稱為第九個能夠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C. 以色列與伊朗目前的狀況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和伊朗有比較密切的合作關系。兩國在對抗蘇聯的控制,和反對阿拉伯人有共同利益。兩國在軍事,外交,貿易上有很多的友好合作,伊朗也是以色列石油的重要來源地。1979年伊朗革命後,親美派沙阿(伊朗君主)領導的伊朗君主立憲政體在過程中被推翻,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兩國關系開始改變。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後,伊朗得不到西方國家支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以色列購買武器,彈葯,但這個在提升雙方關繫上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之後因為伊朗經常不能按時付款,雙方終止了交易。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在貝魯特成立了親以政府。但幾天內,伊朗就在黎巴嫩地區部署了『革命衛隊』支持敵對以色列的什葉派。
伊朗訓練了一個什葉派組織,之後發展成了很強大的『真主黨民兵』,對以色列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真主黨民兵在黎巴嫩對以色列駐軍發動過多次襲擊。到了2010年,以色列和伊朗關系更加緊張,以色列擔心伊朗研發核武器會對其產生巨大威脅,甚至考慮過單方面發動軍事打擊消滅伊朗的核計劃,不過還是把更多希望寄託於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控制。近日川普退出伊核協議,並把美國使館搬遷到耶路撒冷無疑像以色列表示更堅決的支持。伊朗會更加強化其軍事防範及各種措施,以色列對伊朗支持的老敵人敘利亞打擊也更加激進。
D. 伊朗跟以色列為什麼有那麼大仇恨有什麼淵源嗎
伊朗跟以色列都是屬於中東國家他們兩個是屬於宗教之間的沖突。
E. 以色列為什麼這么恨伊朗呢
都是宗教惹的禍,事實上伊朗和以色列沒有什麼深仇大恨。
伊朗是古代波斯人的後代,以色列人則是古老猶太人的傳承,波斯人和猶太人都是中東的古老民族,而且兩個民族很早就有很深的淵源,並一度十分的友好。
猶太人在公元前6世紀被新巴比倫王國給征服,猶太人被全部遷往現在伊拉克地區接受巴比倫人的統治和壓迫,這在猶太人的歷史上被稱作是"巴比倫之囚",後來波斯人崛起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人摧毀了新巴比倫王國,並拯救了猶太人,因此猶太人對波斯人感恩戴德,心甘情願的接受波斯人的統治,而波斯人也比較尊重猶太人的生活傳統和宗教信仰,兩個民族相安無事。
伊朗的宗教意識形態終於讓伊朗和以色列徹底交惡
在伊朗當前這種意識形式的指導下,美國、以色列是敵人,遜尼派的阿拉伯人比如沙特等國也成為伊朗的敵人,而什葉派則是兄弟。當國外什葉派勢力受到影響,比如敘利亞政府、黎巴嫩真主黨等受到威脅,伊朗則全力以赴的支持,葉門的什葉派勢力崛起(胡塞武裝)伊朗也全力以赴的支持。特別是伊朗接入伊朗內戰後,使得伊朗勢力直接滲透到以色列的後院,對以色列形成巨大威脅,於是以色列一方面軍事打擊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勢力,另一方面鼓動美國老大哥加大對伊朗的制裁,要斷伊朗的財路,而伊朗與以色列、美國關系更趨惡化。
當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意識形態作為伊朗的唯一對外政策標准後,伊朗和以色列的仇恨就開始不共戴天了。
F. 伊朗和以色列打仗了嗎
現在只是在敘利亞過過招而已,類似與武俠高手動手之前先探探底;但是最終打起來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1、美國已經退出伊核協議,現在正在逼歐洲也退出;歐洲退出是必然的選擇(因為歐洲和美國的貿易遠大於伊朗歐洲貿易)!而歐美退出,則伊核協議有什麼意思呢?只不過限制了伊朗自身的手腳。
2、所以歐美退出後,伊朗也必然退出。退出後則要重啟濃縮油計劃。要不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做什麼呢?
3、一旦重啟濃縮油計劃,以色列必然打擊。【因為以色列有打擊伊拉克、敘利亞以及巴基斯坦(未果)核 設 施的前科!】而以色列有了F35戰斗機,正好用來打擊伊朗。
而伊朗被打擊後,一定會反擊以色列的。
所以————以色列和伊朗在敘利亞的戰爭財剛剛開始,不過是什麼時候發生而已!
G. 以色列和伊朗的歷史淵緣。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從地緣政治看,「9·11事件」後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國和以色列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對伊朗的包圍態勢,從而導致了伊朗的地緣安全環境急劇惡化,隨著伊朗安全環境的惡化,伊朗國內保守派勢力進一步加強。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2004年11月底,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這使得伊朗核問題一度緩解。
可是到了2006年年初,伊朗再次恢復了已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伊朗核問題再次引發局勢緊張。
H. 以色列和伊朗,何時會大打出手
很快了,原因如下:
1、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現在正在逼歐洲也退出;歐洲退出是必然的選擇(因為歐洲和美國的貿易遠大於伊朗歐洲貿易)!而歐美退出,則伊核協議有什麼意思呢?只不過限制了伊朗自身的手腳。
2、所以歐美退出後,伊朗也必然退出。退出後則要重啟濃縮油計劃。要不伊朗退出伊核協議做什麼呢?
3、一旦重啟濃縮油計劃,以色列必然打擊。【因為以色列有打擊伊拉克、敘利亞以及巴基斯坦(未果)核 設 施的前科!】而以色列有了F35戰斗機,正好用來打擊伊朗。
而伊朗被打擊後,一定會反擊以色列的。
所以————以色列和伊朗在敘利亞的戰爭必然爆發,不過是什麼時候發生而已!
I. 以色列和伊朗的歷史過結到底是怎麼樣的
其實曾經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還不錯,只是在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才開始惡化,我找了一段資料,你自己看一下。
親密的准同盟——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
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備受歧視與迫害,雖然猶太人在經濟、教育與科技領域成績斐然,但歐洲反猶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猶太人便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替罪羊。19世紀末,作為一種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移居曾經的故土——巴勒斯坦。納粹興起後大肆迫害猶太人,二戰期間有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屠殺。民族的悲慘命運使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曾經的故土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進入自己的家園。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雙方沖突不斷。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者」——英國面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壓力左右為難,乾脆把這個難題丟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這個猶太國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國的次日,阿拉伯聯軍就發動軍事進攻要把這個國家扼殺在搖籃中。以色列軍民浴血奮戰終於站穩腳跟。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則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出於同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的考慮,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沖突。摩薩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認以色列。摩薩台倒台後,巴列維國王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實權。巴列維想實現伊朗的現代化,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光榮。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輝煌成就吸引了國王,認為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他實現「白色革命」。美國猶太社團對國會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朗與以色列搞好關系,可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猶太社團的力量敲開美國國會的大門,幫助伊朗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藉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維護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與伊朗搞好關系,擺脫在中東的政治孤立,從伊朗獲得必需的石油。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密切,雙方人員來往絡繹不絕,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梅厄、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訪問過伊朗。雙方的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也開花結果。政治上,雙方共同致力於遏制納賽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同在葉門對抗納賽爾,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游擊隊,並通過伊朗把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轉往以色列。在軍事上,以色列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有趣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甚至認為擁有核武器對伊朗來說是很危險的,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並批評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提倡建立「中東無核區」。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在經濟方面,以色列幫助伊朗在農業、軍工等方面進行建設,而伊朗則在阿拉伯對以色列實行嚴格的經濟貿易禁運時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從伊朗進口,到1976年伊朗則提供了大約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對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幫了大忙。面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指責,伊朗聲稱「我們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六·五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十月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
冰河時代——以色列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了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必然發生逆轉。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講中,呼籲伊斯蘭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團結一致,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認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對伊朗國王與以色列政權建立友好關系。在巴列維時期,霍梅尼通過演講、發表聲明和撰寫文章向穆斯林闡述以色列政權對伊斯蘭世界構成的威脅,認為以色列政權是伊斯蘭世界心臟的毒瘤,如果不鏟除,其後患無窮。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兩國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駐伊朗的機構、專家全部撤出,伊朗駐以色列的機構也關門閉市,許多合作項目半途而廢,其中包括「鮮花工程」。革命後的伊朗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政策,號召伊斯蘭世界鏟除以色列這個「毒瘤」,把每年的齋月最後一個周五主麻日定為「古都斯日」,旨在喚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滅以色列政權。自此後,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政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但他不是個反猶主義者。在伊斯蘭革命時期,他曾許諾保護伊朗的猶太社團,不許傷害生活在伊朗的猶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許願意離開伊朗的猶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目前,在伊朗還生活著數萬猶太人。伊朗憲法保護他們的宗教習慣和風俗,並在議會留有一個席位。
革命後的伊朗雖然激烈反對以色列,但是兩國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國際上極其孤立,武器彈葯缺乏。這時,被伊朗視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動拉了死對頭伊朗一把,向伊朗輸送了大量軍火。一來,以色列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極端主義是暫時的現象,會很快退燒,兩國可以重溫舊好。198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前總理伊扎克·拉賓總結以色列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策時說,「伊朗現在從其奉行的哲學上來說是以色列的危險的敵人。……但同時,伊朗28年或者37年後將會是以色列的朋友。」兩伊戰爭時期,以色列不僅自己賣軍火給伊朗,而且還在美伊之間穿針搭線,幫助伊朗藉助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美國軍火。霍梅尼時期,伊朗雖然購買以色列的軍火,但其反以思想並未軟化,積極支持巴解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反以行動,並與敘利亞在反以問題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強烈譴責伊朗的反以言論和行為。
以色列經過多年的奮戰,終於基本擺平了阿拉伯國家,老對頭巴解組織也逐漸軟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國以來所處的艱險環境。面對現實,一種新的和平主義之風吹拂阿以政壇。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伊朗卻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當時的和平進程是公正的,認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談判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旗幟鮮明地要求「公正」——解決1948年以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權利、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問題。伊朗表示原則上接受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協議》,因為這個協議是「不公正的、傲慢的,歸根結底是荒謬的」。在人們對巴以和談寄予厚望,憧憬中東和平美景之際,伊朗的特立獨行顯得與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態度十分惱怒,認為伊朗是「最危險的敵人」,但對伊朗也無可奈何。
繼巴以和談之後,伊朗核計劃又成為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嚴重問題。兩伊戰爭後,伊朗重新啟動巴列維時期的核計劃。這時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對巴列維核計劃的支持,強烈反對伊朗重啟核計劃,指責伊朗尋求核武器,並力促美國、歐盟等國家向伊朗施壓,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伊朗核問題成為核危機,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也進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內賈德上台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還牙要求聯合國開除伊朗。內賈德還對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表示置疑,以色列則指責內賈德犯了反人類罪,雙方你來我往,口水戰不休。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內賈德的言論無非是要轉移阿拉伯對伊朗的核計劃的擔心,並借反以言論,凝聚國內共識,獲得政治支持。內賈德嚴辭反以但他並不是反猶太主義者,2006年12月,他本人還向德黑蘭一猶太醫院捐款。伊朗的猶太人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內賈德言論的影響。
總起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爭並非出於直接的國家利益之爭,而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伊朗反以無非是把以色列視為西方代理人,認為以色列建國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陰謀。可以說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響,維護伊斯蘭利益的表象,其實質是反以色列後面的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其實,以色列也不願與伊朗為敵,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J. 伊朗和以色列的歷史關系
歷史上敵人關系 伊朗是伊斯蘭國家 在他們眼裡以色列是外來入侵者 我相信他們現在不會打仗 因為伊朗還不夠強大 而以色列是個吃不起敗仗的小國 不過突然轟炸伊朗敏感設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