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歷史上說的蒙古帝國是怎麼一回事
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是蒙古人的民族英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的。
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在50多年的時間里,以總數不到40萬人的軍隊,先後滅亡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數目達六億,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其穩定時期版圖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千米,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500萬平方千米,占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還多.而現在整個亞洲的陸地面積(包括所有島嶼)不過4400萬。
蒙古族古已有之,唐朝之後,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公元10世紀到12世紀,蒙古高原先後臣服於遼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不再向金朝進貢。公元1206年,首領鐵木真率蒙古乞顏色統一了原本分裂、互相攻伐的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公元1205年起,成吉思汗率蒙古軍三次征討西夏。公元1211年蒙古軍征討金朝,公元1234年佔領金朝首都中都,金朝滅亡。公元1218年,蒙古軍滅亡西遼政權,並在此處建立窩闊台汗國。
公元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為報復蒙古商隊500人被枉殺,率軍隊征討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一帶),攻佔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蘇丹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繼續西征,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討西夏,次年西夏國王投降。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後此處建立察合台汗國。
忽必烈遷都大都(現北京)之後,支持阿裡布哥的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察合台汗國被忽必烈、阿裡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這兩個汗國位於新疆、中亞一帶。欽察汗國為拔都所創,位於現在的保加利亞、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北高加索、和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藩屬國。伊利汗國為旭烈兀所創,包括現在的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欽察汗國在忽必烈與阿裡布哥爭奪汗位時已事實上獨立,而伊利汗國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蒙古帝國分裂,「大蒙古國」不復存在。這四大汗國雖然是原屬於大蒙古帝國,但已互不隸屬、各自為政,也不屬於忽必烈的大元帝國,即元朝。
蒙古帝國與元朝,是容易被許多中國人混淆的、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元朝是中國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國其它的四大汗國。
⑵ 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蒙古帝國的擴張
一。蒙古帝國不等於元朝。
1。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那個時候沒有統一宋朝,只是滅了金朝,不算中國的
2。元朝是忽必烈創造的,滅了南宋,定都北京,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文化,比如元
曲等等,因此元朝是中國的一部份。忽必烈沒有象日本那樣讓中國的東北學習日語,
沒有試圖滅絕中國的文化,而是自己學習和採用了漢文化,這是和日本侵略的本質
不同。
3。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後來攻佔了俄國,但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沒有用俄國的文化統
治俄國,成吉思汗的子孫沒有接受和發展俄國的文化,因此,俄國不把他們當作俄
國歷史的一部份。也就是說,關鍵是看文化繼承。
4。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聯合發表的《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
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以下稱公開信)中有一段很清晰的論述。文中寫道:"我們不
准備評論成吉思汗的歷史作用,也不準備評論蒙古、俄羅斯、中國等民族發展和國
家形成的過程。我們只提醒蘇共領導一下,當你們造這種謠言的時候,溫習一下歷
史還是必要的。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
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國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羅斯。成吉思
汗死了以後,他的繼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羅斯,過了三十幾年以後,一二七九
年征服了全中國。"(注2)
對四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說的沒錯,但是不要誤解,開始是侵略,但後來學習,
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化,所以元朝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一部份。
5。公開信中又寫道: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寫的一篇文章中,講過
一段關於成吉思汗的話,對你們可能有些用處。我們順手抄下,供給你們參考。 他
說:他在二十歲的時候,"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
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
我們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里,因為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
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汗還不是
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
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魯迅全集》第六卷,第一百零九頁。)(注3)
魯迅並非完人,個人覺得他被捧的太高了。這里魯迅的話沒有錯,成吉思汗時期不
屬於中國,見我的第一點。不過,我還看到魯迅說滿族清朝也不是中國的,這就有
點漢奸言論了,因為西方為了七分中國而鼓吹滿族西藏等不是中國的,魯迅竟然和
這些人一個調子,一嘆。 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現在是公認的,而魯迅竟然有
這樣的論調。所以,不要迷信所謂的名人。
二。成吉思汗的偉大是把東方的文明傳給了西方,西方後來的文藝復興很大程度上
是成吉思汗的功勞。而他兒子在中國的元朝,也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元朝是中國文
化科技最好的朝代.遺憾的是,元朝退回蒙古成為「北元」之後。明朝卻又玩起獨尊
儒術了,所謂的鄭和七下西洋,不是去經商,而是轉播伊斯蘭教,因為明朝的皇帝
是回回。不只如此,日本的浪人,明朝都收拾不了,開始鎖國了。而元朝呢?元朝
兩次打倒日本的本土。和明朝比,元朝強的太多了。讓人痛心的是,在明朝鎖國的
時候,西方部份因為成吉思汗,出現了文藝復興。因此,中國的近代落後責任是明朝
的獨尊儒術。有趣的是,現在某些人又開始妄自尊大,又要大興儒術,有的甚至歧
視婦女,說什麼女人站起來撒尿才是男女平等之類的。中國現在少有的優勢是婦女
的地位高。這和明朝的時候有什麼差別呢?
三。十論:元朝是中國的正統朝代
http://post..com/f?kz=88706928
一。文化論:
與日本侵略的差別,日本在佔領區搞日語教育,這是在文字上消滅中國,而文化上的消滅才是滅絕一個民族的辦法。 而元朝不是這樣的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意思是, 夷狄到了中原,慣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族,而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慣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為了夷狄,是夷狄還是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所慣用的文化,就是說華夷之辯不是血統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差異。
1.因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漢族文化致使四大汗國與元朝本身脫離宗主國關系
請看: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後,命旭烈兀統領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兒(埃及)之境,建立汗國。其領土東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麵包括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亞塞拜然馬臘格)為都城,設宰相掌管全國政務,任命了各省長官。
1265年,旭烈兀子阿八哈繼立,元朝賜他"輔國安民之寶"方印。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桃里寺(今伊朗亞塞拜然大不里土),以蔑剌哈為陪都。1284年,忽必烈遣孛羅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國,阿魯渾汗將他留在汗庭參議政事。
第七代伊利汗合贊統治時期,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國勢頗盛。1298年,合贊遣使入元朝,貢珠寶等物。"
權爭影響顯然亦未波及伊兒汗國. 更徨論因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漢族文化致使其與元朝本身脫離宗主國關系
2.元朝為什麼定名為"元"?為什麼要以易經中「大哉乾元」的文義命名?為什麼不去用可蘭經某經中某文義命名? 滅了宋朝也可以建立華夏汗國, 為什麼要取名自易經?
直書的文字格式、授時歷,,在顯示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其中一個朝代,元朝失敗的地方是統治手法的低劣,不及滿族精明。
3.等級制度大體是根據歸附蒙古征服者的時間先後建立的,先歸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較高,後歸附者則較低。第3等級的漢人是指蒙古滅金以後獲得的人口,包括生活在這一區域里的漢人和普通的契丹與女真等人,第4等級的南人,主要指南宋滅亡以後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內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事實上,4個等級中是存在著不同的集團的。例如,漢人地主同蒙古統治者的根本階級利益是一致的,而普通漢人同蒙古平民則共同處於同被統治的境地。
蒙古統治階級出身於游牧民族,自身對於中原的農耕文化,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並非在行。這就決定了蒙古統治階級在發展國家經濟與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諸方面必須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與勞動,而等級制度毫無疑問是與之不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等級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國人的極大反抗。也許這是元朝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仁宗的"漢法"政治
武宗海山即位不滿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即皇帝位,是為仁宗,蒙古號普顏篤汗。
仁宗曾隨李孟學習儒學,倚重漢人文臣。即位後,革除武宗舊政,力行"漢法"。武宗死後,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間廢尚書省,並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脫虎脫、三寶奴、樂實等處死。各地行尚書省仍恢復為行中書省。
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詔罷廢至大銀鈔及銅錢。民間行使者至行用庫倒換。依舊印造中統鈔及至元鈔。凡官司出納,一準中統鈔數。同時派官焚毀至大鈔。 仁宗通過對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綱常之道作為統治思想。漢人儒士被任用,儒學在元朝得到重視。
1313年(皇慶二年)下詔正式實行科舉。自1314年八月,各州縣推舉年在二十五歲以上的舉人(參加考試的文士)經鄉試後,次年二月在禮部會試,然後御試。以後,科場每三年開試一次。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別考試出榜。科舉實行後,在政治上多少滿足漢人地主要求廣開仕途的願望,也使漢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進一步傳播。
二。基因論
從遺傳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漢族、蒙古族、藏族,甚至包括北美印第安人,他們的祖先都是一個,蒙古利亞人!這個蒙古利亞人的名詞是西方人類學上的專業術語,它並不就是現先在的蒙古人。這個蒙古利亞人的祖先到底是北京的周口店猿人還是遠在西伯利亞的還未發現的蒙古猿人,目前無從考證。
三。血統論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如果漢族人是以此為標准,那麼後來的隋朝,唐朝,明朝(回回族創立),清朝都是異族?顯然不是的。實際上是漢族不
斷有新鮮的血液加入。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種的民族,只有相對純種的民族。相對純種的民族有漢族、藏族、大和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雜種有印度斯坦族、英格蘭族、法蘭西族、韃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亞族等。
四。地域論
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如果以哪個時候的地域為標准,中國除了被元朝滅亡外,還被秦,隋,唐等等滅亡很多次了。這樣的結論顯然是錯的。「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五。道德論
首先糾正一個概念,元朝是包括蒙古和中原,面積約1200 ,少於清朝的最大面積1300-1400. 元朝不同於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有四大漢,元朝是其中之一,四大漢相互戰爭,激烈而殘酷的內斗是元朝短命(~100年)的主要原因.元朝屬於中國的一個朝代,中國人當然可以自豪. 戰爭沒有正義和道德這一說,如今的美國的伊拉克戰爭是正義的?中國不允許英國販賣鴉片搞慢性種族滅絕,導致鴉片戰爭,這么無恥的戰爭,你見過英國人懺悔了么?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人是心甘情願的么? 戰爭就是戰爭,把道德這類因素參和在裡面,是不適當的。
六。首都論:元朝為什麼用中國的地方做首都?大可繼續在和林,撒馬爾罕在地理上更加是帝國的中心。日本敢放棄東京來北京定都嗎? 元朝的首都定在大都(現在的北京)所以元朝是中國的元朝,因為看朝代的主要標志是其首都的位置,而不是民族,再說,蒙古族也是我國的一個民族之一,所以元朝是我國的元朝.美國如果按民族來說那它應該的算是英,法,西班牙等國的一部分了,因為美利堅民族的主要的統治者是那些國家的移民,而不是本土的印地安人,但因為其首都在北美的美國土地上,所以才稱為獨立的美國.
七. 祖先論:蒙古族和漢族其實有共同的祖先. 蒙古是東胡人有一支,東胡來源於九夷,九夷來源於東夷,東夷與炎黃同祖--同是古羌人!
夷: 中國古族名。東夷族的自稱為「人」,夷從人從弓,「弓」古意為穹。夷即天底下的人或天底下的大人,本與炎黃同祖,戰敗後,與華夏族融合,被歧視所以成為古代華夏族對住在東方和東北方以鳥為圖騰的各少數民族的貶稱,為夷。廣義的東夷還包括住在東北方的肅慎系諸部。(徐夷)、萊夷、玄兔、樂浪、高驪、滿飾、鳧夷、索家、束屠、倭人等。九夷又分為畎夷、於夷、陽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等。「九」是言其多,實為許多東方族類相近的民族的統稱。商代時的人方為商所滅,後來大部分淮夷小國均被魯所滅。萊夷為齊所並。太昊就是遠古東方地區夷族的一個大酋長。是伏羲第四代居陳(今河南睢陽縣)。其後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東濟寧市),宿(今山東東平市),須句(在今東平縣境),顓臾(在今山東費縣)等,均在洛水流域。少昊、舜、皋陶出自東夷,少昊的後裔著名的有郯氏、莒氏、萊夷等,以上均在今山東,商的遠祖也是東夷。以後的淮夷、南夷、徐夷均為東夷南遷後之別稱或其支系。傳說蚩尤亦屬東夷族遠古時之首領,戰敗後,一部分被迫退居南方,留北方的曾建立過黎國,後亦被炎、黃兩族消滅,被俘之民在兩周時稱「黎民」。漢時,又把西南各少數民族統稱西南夷。
東胡: 古族名。其先為玄夷、奚夷。又稱山戎、北戎,因居匈奴以東而名。相傳最早實名鮮卑,曾建無終國於屠何(徒河)城(今遼寧錦西西北)在燕趙之北,為燕之勁敵。春秋戰國以來常常侵擾燕地,後為燕將秦開所破,活動在今西遼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倫河流域。秦末東胡日漸強盛,曾向匈奴要馬,向閼氏要土地,後為匈奴冒(音mo)頓單於擊敗,退居烏桓山(在今內蒙阿魯科爾沁旗)一帶的稱鳥桓,退居鮮卑山(在今內蒙古呼倫敗爾盟大興安嶺東北或洮兒河之南)一帶的稱鮮卑。當時在東胡之側還有林胡、樓煩、肸(音西),貊等族。趙武靈王和趙將李牧曾大破林胡、樓煩、滅煩、襤破東胡,東胡退卻千餘里、燕築長城以御之。當時北方的匈奴尚未強盛起來,寇邊之事尚不多見。
八。朱元璋論:朱元璋說:「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這說明,明朝取代元朝是通常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胡漢一家」的局面沒有改變。 朱元璋還下令編寫《元史》,從成吉思汗開始,就承認其正統地位,編寫了《本紀》,並且沿用中國傳統,進行「避諱」。《元史,本紀第一,太祖》開篇雲:「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 誰見過給日本天皇寫過本紀?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祭祀從伏羲到忽必烈的16個中國帝王,自稱繼承了他們的大統;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國歷代名臣37人,包括關羽、岳飛等漢族名將,也包括木黎華、博爾忽、博爾術、赤佬溫、伯顏等蒙古族將領。嘉靖11年(1532年)又在北京建立歷代帝王廟,同樣包括元朝的忽必烈。朱元璋始終把大漠和東北看作中國的版圖,六次北伐,意圖統一,而不是對外國的侵略。最後終於控制了東北。 以上都說明,朱元璋是承認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的。
九。正統論: 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文化民族區別觀念,進一步提出「中國聖王無種說」,認為中國的任何一個民族只要他有志氣有才能,都可以統治中華成為聖王正統,他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文王生於歧周,卒於郢,西夷人也。」
十。屠殺論:
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殺戮以及滿族是明朝人的證據
有人對元朝的殘暴不滿,指責元朝殺戮太過。可哪個封建王朝不沾血腥的? 就連高喊三民主義的孫中山,在武昌起義時對滿族百姓進行屠殺。我到要問一問對那些糾纏元朝殘暴的人,難道漢族殺人也有特權么?下面是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殺戮.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廣苗蒙能,圍攻龍里,懷化、銅鼓諸地,天順五年,大軍深入苗疆,攻破幾百餘寨 ,焚毀三千家,斬首三千三百餘人。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於把珠等起義失敗後,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殺,五千五百個婦女被俘往他鄉,萬曆年間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揚應龍之亂時,許多苗族、仡佬族橫遭屠殺,被迫逃走,戰後倖存者僅「十之二」。為了「開邊」,明王朝在黔東和貴陽、安順等地大量安屯設堡,強使許多苗族人民遷居。(《邱北縣志》第二冊)
貴州軍務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摺子,左一個「斬首一萬」,右一個「斬首3000」很是洋洋得意啊。
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志》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經過撻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跡滅絕」
明遼東總兵李成梁軍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引導下,攻克了阿台的古埒城,屠城。還把人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剛和父親塔石誤殺了。
國內的某個"歷史專家"說元朝北方人口大量的減少,有人說哪個是蒙古人屠殺造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哪個時期(~1350)發生了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 從中國歷史的記載來看,14世紀的第兩個二十五年出現了異乎尋常的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摧毀了(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那些嚙齒動物生活區的屏障,食物的短缺迫使它們與家鼠和人類接觸,因而把動物流行病傳給了人類。至1346年底,在地中海的主要港口城市中,人們都知道一種從未有過的傳染病正在席捲東方。東方空氣污濁,瘴氣迷漫,生靈被毒死。
阿拉伯作家Ibn al-wardi親歷了Aleppo的黑死病並死於1349年。他敘述這場疾病是從「黑土地」上開始的。這一區域是中亞或蒙古,但不是中國。這場傳染病在那裡肆虐了15年。
Al-Maqrizi是Mamluk帝國時代著名的埃及作家,寫了許多重要的關於中東黑死病的著作。盡管他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但在他關於這場傳染病起源的一些斷斷續續的描述中,他告訴我們在疾病傳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這一區域大概就是蒙古或北中國。按照Al-Maqrizi的說法,這些異教徒約有300多個部落,在夏天和冬天的放牧中,他們不明原因地死去:馬匹、野獸和人皆死去。Khitai地區大雨滂沱,淹死動物和牲畜。Khitai這塊地方,處於燕京(Yenking)和高麗(Korea)之間,變成了沙漠。三個月中,16個皇子死去了,大汗蒙古的戰士也大量死去。直到國王(文宗?,順三年八月己酉,文宗崩於上都)本自和他的兒子們也死於疾病。中國的人口在傳染病侵襲下大量減少,印度也死亡了不少人口。
Michael W.Dols(1977): The Black Death In the Middle Eas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pp39-41..
總之,蒙古是否為和日本一樣的侵略,主要看文化上繼承。從這個角度上看,元朝不過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少數民族執政而已,中國的文化並沒有在元朝消亡,相反,元朝時代有了發展。
另: 糾正一個常見的錯誤觀點。 元朝不同於蒙古,蒙古有四大漢,元朝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元朝的版圖不是中國最大的,為1200,少於清代的1300~1400
駁斥: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朝代(大元朝的罪過 )
⑶ 怎樣看待元朝版圖里的蒙古國
首先,要糾正一下的是不是元朝版圖里的蒙古國,而是蒙古帝國版圖里的元王朝。
其次,簡單介紹一下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是在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聯合組成的大帝國 ,是西方史學家對蒙古政權的統稱,與內部統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公元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舉為大可汗,標志著大蒙古國的誕生。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僅次於大英帝國的3367萬平方公里。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後,四大汗國實質上都獲得了獨立。
在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中先後在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建立了32個國家或王朝,其中最有名的印度的莫卧兒王朝。
所以,蒙古帝國其實是最早的殖民統治。
⑷ 大蒙古國的評價
成吉思汗曾夢想「讓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場」。無數古代文獻都記載,在蒙古帝國的擴張過程中,無數的古代文明遭到徹底毀滅,無數個城池被夷為平地,根據R.J.Rummel估計,在蒙古帝國的入侵下有3000萬人被殺。在蒙古帝國對西方的擴張過程中有2000萬人被屠殺;整個亞洲的人口分布亦發生重大變化。DavidNicole在TheMongolWarlords中說,「恐怖和大規模滅絕反對者是蒙古人屢試不爽的戰術」。
伊斯蘭世界的東半部經歷了恐怖的死亡與毀滅。從1219年到1260年,由於大屠殺和飢荒,波斯的總人口從1200萬下降到110萬。在中亞河中地區和大呼羅珊,自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時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統被徹底毀滅,同時也伴隨著無數良田成為荒蕪和沙漠化;在西亞,自阿卡德帝國和古巴比倫時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統被徹底毀壞,大量良田成為荒蕪。在花剌子模沙朝的城市:訛答剌、塔什干、塞格納克、真德、別納客忒、忽氈、不花剌城(今布哈拉)、撒馬爾罕、玉龍傑赤、巴里黑(巴爾克赫)、尼沙普爾(內沙布爾)、可疾雲(今伊朗德黑蘭省加茲溫)、圖斯(今伊朗霍臘散省馬什哈德北)、達蔑干(今伊朗馬贊德蘭省達姆甘〕、西模娘(今伊朗德黑蘭省塞姆南)、剌夷(今德黑蘭之南)、哈馬丹(今伊朗西部哈馬丹)、贊詹、哈侖、莫夫(馬里)、也里(赫拉特)、塔里寒城(今阿富汗木爾加布河上游以北)、范延(巴米安)、加茲尼城、八魯灣(今阿富汗查里卡東北)、內薩(土庫曼阿什哈巴德東)、庫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蔑剌合(今伊朗東亞塞拜然省馬臘格)、阿爾達比勒、沙馬哈(今亞塞拜然舍馬合)城、克里米亞蘇達克城(今烏克蘭克里米亞蘇達克)、奧可斯、、木鹿、蘇薩、納西切萬、比特利斯、阿爾吉斯、蔑剌合、迪亞巴克爾、埃爾比勒地區、剛加、尼西比斯地區、阿尼、卡爾斯城、錫瓦斯、額爾哲魯木城、埃爾津詹、托卡特、開塞利城、起剌特、阿米德、保加爾人的卡馬突厥國、蔑怯思城、里亞贊、科羅姆納、莫斯科、蘇茲達爾、弗拉基米爾城、雅羅斯拉夫城、特維爾城、切爾尼戈夫、乞瓦(基輔)、加利奇國、赫梅爾尼克、桑多梅日城、克拉科夫城、摩拉維亞、奧拉迪亞、瓊納德、佩斯城、斯普利特、科托爾、巴格達、佩斯、阿勒頗等七十多個城市,都被蒙古軍大規模屠殺和摧毀村莊,故意大量殺死當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殺,給當地造成巨大災難和痛苦記憶。
歷史學家估計匈牙利王國(1241年—1242年)當時200萬人口中的一半在拔都進攻下都死於蒙古入侵。基輔羅斯幾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毀,投降者作為奴隸,大部分因繁重的勞役很快死去,戰俘則加入蒙古軍隊繼續西征。大約一半的俄國人死於蒙古入侵。但是,Colin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圖集》(1978)估計俄國歐洲部分的人口從入侵前的750萬下降到700萬。中國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間因戰爭和包括因戰爭造成的各種原因銳減過半,在蒙古入侵以前,中國地區(包括金國、南宋、西遼、西夏、大理等國)人口約有一億四千多萬,甚至更多,而到1279年(1279年完全佔領)僅剩七千餘萬人。
⑸ 伊朗承認伊利汗國是他們歷史嗎
伊朗承認這個是他們的歷史的。
⑹ 蒙古帝國如何崩潰的
不團結
⑺ 蒙古帝國的成敗得失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顯著最驚人的發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從廣闊的原居住地中亞向四處擴張。這些游牧民幾乎佔領了除遙遠的邊緣地區現在的日本、東南亞、印度南部和西歐等地區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地區。
在這幾個世紀中,游牧民的擴張明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000—1200年)突厥人興起。突厥人先是作為阿拔斯王朝的僱傭軍,隨後便統治了這個王朝。他們賦予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並擊敗拜占廷和印度斯坦,將其疆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第二階段(1200-13O0年)蒙古人入侵。蒙古帝國當時不僅統治著今天中亞、東亞和羅斯,而且統治著今天穆斯林西亞、北非、南歐等「中東」地區,差一點滅亡了穆斯林突厥人,但是由於稍後內部爭權奪利急劇加大,放棄了該地區,使得穆斯林新的擴張。最後一個階段(13O0-150O年)蒙古帝國崩潰。蒙古帝國的崩潰為突厥人的新的崛起,為伊斯蘭教突厥人再度進入歐洲東正教和印度莫卧兒帝國掃清了道路。
本章將—一敘述這三個階段,以及它們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意義。
一、成吉思汗
在突厥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的同時,遙遠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領正在開始他的征服生涯;這一征服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成吉思汗(也可拼成Chinggis,Chingis,Jenz等),原名鐵木真,生於1167年,是一個較小部落首領的兒子。鐵木真12歲時父親中毒身亡,結果,這位未來大汗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慘。鐵木真精通部落政治這門復雜的藝術,它需要將忠誠、狡猾、無情的背叛及自身的勇猛等各種因素創造性地混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能戰勝早年的地位低下,在轉而反對他的首領,並消滅所有對手之後,最後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統一。120s年,在「庫里爾台」,即蒙古各部落酋長會議上,他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
現在,他能滿足野蠻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和掠奪慾望。據說他曾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在這方面,成吉思汗與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們沒任何區別。那麼,為什麼只有他註定成為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呢?這個問題頗為吸引人,因為,作為一個蒙古人,成吉思汗沒有其他游收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他提供12500O名軍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為近乎名副其實的「世界的統治者」呢?
成吉思汗從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內在優勢入手。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戰演習的不斷訓練。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服,外備新馬作為補充,能在極少休息、吃飯的情況下騎馬連續行軍幾天幾夜,他們將「閃電戰」引入13世紀的世界。據說,他們在匈牙利平原作戰時,三天走了270英里。他們用皮袋裝水;皮袋沒有水時,又能充氣在游泳渡河時使用。他們通常靠農村居民生活,然而,如有必要,也喝馬血、馬奶。從小學到的打獵技術,使他們能控制長距離飛奔的馬群。蒙古人最喜歡的戰術是假裝潰逃,這時,敵人很可能會一連好幾天追逐他們;結果只能是受騙中計,遭到伏擊、全軍覆沒。其他戰略戰術還有:將樹枝拴在馬尾巴上,揚起灰塵,以及讓假人騎在多餘的馬上,給人以大部隊在行軍的假象。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這種弓比英國人的長弓更具殺傷力,其穿甲箭能在60O呎內殺死敵人。這是蒙古騎兵使用的一種可怕的武器;他們能在騎馬飛奔時射出所配備的30支箭。其他裝備包括鋼盔、輕便獸皮盔甲、馬刀,有時還有一支帶掛釣的長予和一把釘頭錘。蒙古馬僅在空曠的牧區牧放,漫長的嚴冬里沒有避寒之地,沒有乾草或穀物作為補充飼科。這雖使得它們體格不很高大,但卻非常能吃苦,且適應性強。「即使今天」,一位權威人士說:「在牧區用套索捕捉一匹蒙古馬,裝上馬鞍,不需要再餵食,能連續騎100多英里,這是常見的事。但第二天就不能再騎這么遠了,得將它放牧好幾天才行。」這對蒙古人來說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們戰時備有大批新馬,能按需要連續不斷地換著騎。
成吉思汗為游牧民族傳統的技術增添了新的技能和裝備。這些技能和裝備,絕大多數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其中包括強有力的石弩、攻城槌和坑道工兵;坑道工兵能將地道挖到城牆底下,然後用火葯把城牆炸掉。這樣,成吉思汗為無與倫比的騎兵射手增加了攻城武器;這種武器在攻佔帶有防禦工事的城市時,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人還是從事間諜活動和心理戰的能手。戰前,他們盡量收集有關敵人的道路、河流、防禦工事、政治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情報。他們還派間諜散布蒙古勢力強大,任何抵抗都無濟於事的謠言,使敵人士氣低落。戰斗中,他們採用殘酷的恐怖戰術,以削弱敵人的土氣。戰俘被迫站在隊伍前列向自己人進攻;而攻城時稍遇抵抗,便將全城居民屠殺殆盡。
最後,成吉思汗的偉大戰略獨具一格:他在進攻強大的帝國之前,十分注意征服他的游牧鄰邦.他非常熟悉中國傳統的分而治之的戰略,或如中國人所說的,「以夷制夷。」過去,許多游牧部落的酋長,因同時遭到帝國軍隊和敵對部落的進攻而被消滅。因此,成吉思汗的戰略是,首先聯合「所有住在氈制圍牆的帳蓬里的人們」。
二、早期征服
即使具有軍事天才和精良的武器,如果不是恰好出現在適當的歷史關頭,成吉思汗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的征服者。若在漢朝或唐朝,團結強大的中國能輕而易舉地制止他;最強盛時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阻止他。然而13世紀初期,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卻完全不同了。中國這時已分成三個小國:統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西藏黨項人建立在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國的西面,是建立在綠洲城市如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基礎上的喀拉開國;喀拉汗國西邊,奧克蘇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國花刺子模,再往西就是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披斯王朝這時均處於衰落時期。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為附屬國。1211年進攻中國的北方,佔領了長城以北地區,然後於1213年,突破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佔領了北京,而且得到了那些知道如何圍攻城市的中國人和知道怎樣開發和管理農業社會的外國人的幫助。按照他的總戰略,這時,成吉思汗轉而進攻周圍游牧部落的領土。1216年滿洲淪陷,1218年朝鮮失守,次年喀拉汗滅亡。
完成上述地區的征服後,他已接近花刺子模邊境,並於1219至1221年,佔領了這個國家。富饒且古老的城市如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巴爾赫均慘遭搶劫,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中國一位道士當時旅經此地,這樣記載道:「我們經過偉大的城市巴爾赫,這里的居民前不久因反抗成吉思汗而慘遭屠殺,不過在街上,我們仍能聽到狗叫聲。」其實,巴爾赫已變成一座鬼城,而且是遭到如此厄運的許多的城市中的第一個。花刺子模的受侵害的統治者躲到裏海的一座小島上避難,並死於那裡,而他的兒子則向東逃到印度。但在印度河上游沿岸,他又被無情的蒙古軍打敗,於是逃亡德里;這里的突厥人蘇丹因被殘殺嚇呆,准許他在此避難。
蒙古人並不滿足在中東和印度取得的這些驚人的勝利。他們轉而向北進攻高加索,在那裡打敗了喬治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挺進,1223年,打垮了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80O00羅斯軍隊。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因西夏反對他的統治而返回蒙古高原,再次指揮對西夏王朝的戰役,並獲得勝利。這是他的最後一次功績,不久以後,即1227年,他去世了。遵照遺囑,他被埋葬在家鄉,他生前選擇的一棵大樹下。為了確保墳墓的位置不被發現,護送屍體到現場的人全被殺。
三、蒙古帝國
王位空缺兩年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他繼續對歐亞大陸兩端約相距5000英里的中國和歐洲征戰。在中國,1234年蒙古人殲滅了北方金朝的殘兵,隨即進攻南宋。宋兵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45年,最終被徹底消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被派往歐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過今天叫做伏爾加河的中游,進攻羅斯等國家,佔領了一個又一個城鎮,其中包括當時不太重要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他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但他擔心春雪可能將騎兵困在泥濘中,因而突然撤兵南下。
兩年以後,1240年夏,中華民族的蒙古族軍隊從高加索基地再次進攻俄羅斯南部,到12月,佔領了羅斯公國首都基輔。蒙古人對當地居民極為殘暴,當時一位僧侶記載說,倖存者寥寥無幾,他們「非常羨慕死者。」第二年,蒙古人繼續西侵,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軍3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里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利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廣大地區。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污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乾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
這些來自東方的陌生的騎手影響甚大,以致在遙遠的、倫敦附近的聖奧爾本斯,馬修·帕里斯修立在其編年史中這樣記敘道:
象成群的煌蟲撲向地面,他們徹底劫掠了歐洲東部;焚燒與屠殺使這里變成一片廢墟。經過薩拉森人的國度後,他們鏟平城市、伐光林木、推倒堡壘、拔掉蔓藤、搗毀公園、屠殺市民和農民。如果他們偶爾饒恕了某些哀求者,還要強迫這些淪為最低層的奴隸站在隊伍的前列,去同自己的鄰邦作戰。那些假裝打仗或幻想逃跑的人,被韃靼人追回後統統殺個掉;而〔為他們」勇敢征戰的人,卻也得不到任何酬謝。可見,他象對待牲口一樣虐待俘虜。他們野蠻殘忍,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鬼;他們酷愛喝血,撕吞狗肉人肉,身穿牛皮,手持鐵盾;他們身材矮胖,體格健壯,不屈不撓,戰無不勝;他們的背後毫無遮蓋,胸前披掛鎧甲;他們非常喜歡喝純羊血,騎高大健壯的馬;這些馬吃樹枝樹葉;他們由於腿短,只有藉助於三級階梯才能騎上這些馬。他們沒有人類的法律,不懂得任何安慰,比獅子熊羆還要兇猛;他們擁有牛皮船,一般10至12人一條;他們會游泳,又會駕船,因此,他們能無阻礙地渡過最寬、最急的河流;他們在沒有血〔作飲料」時,就喝濁水、泥水。他們配有單刃劍和匕首,是出色的弓箭手,當遇到敵人時,不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饒恕。他們除本族語言外,不懂得其他任何語言,而他們的語言也無人知道。因為時至今日,沒有任何途徑可接近他們,他們也未曾離開過自己的國家,所以,無法通過人類的普通交往,了解他們的習俗或人們。他們同妻子一起,帶著羊群到處游牧;妻子們也象男人一樣學習打仗。因此,他們閃電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燒殺搶掠,使每個人膽戰心驚,無比恐懼。
這些令人懼怕、帶來災難的人是否會撤退是歐洲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蒙古的政治發展過程回答了這個問題。窩闊台去世五年後,其子貴由才繼位為大汗。在這一動盪時期不可能有較大的遠征,而在嗜酒如命的貴由統治的短短兩年間。遠征也不可能。貴由之後,王位又空缺了三年,最後,成吉思汗的有才能的孫子蒙哥(1251—1259年)繼位。魯伯魯克的威廉曾談到這位新大汗打算繼續入侵歐洲。他說蒙哥的大臣曾問過他「法蘭西王國的情況,那裡是否有許多羊、牛和馬,他們是否最好立即進攻那裡,並完全佔領它。」最後的決定是,完成對中國南部的征服和攻佔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蒙哥把這兩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交給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旭烈兀;前者被派往中國,後者派往中東。
蒙古人迅猛地掃盪了中亞、中東和東歐,可是,在中國則陷入困境:同中國人的大規模戰鬥打打停停地持續了數十年。按照中國人的標准,宋朝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王朝,但對蒙古人來說,征服宋朝卻比征服中東的穆斯林統治者要艱難得多,盡管後者離蒙古權力中心更遠。在對中國的征戰中,蒙古人再度顯示了他們從事大規模戰略包圍戰的完善戰術。除沿長江推進並攻取宋朝首府杭州外,忽必烈還從西、南兩翼包圍宋朝。經過大規模戰役,他侵佔了四川、雲南、安南和東京,從四面八方將來王朝團團圍住。1277年,佔領南方大港廣州,三年後,在海南島沿海消滅宋朝海軍,從而完成了對中國的征服。
1259年,在進攻四川期間蒙哥去世,忽必烈當選為繼承人。作為大汗,他將帝國首都從蒙古的哈拉和林遷到華北的北京。他忠實於成吉思汗最初提出的征服世界的計劃,在戰勝宋朝後,又發動了新的戰爭,從陸路侵略印度愛貓撲.愛生活和緬甸,經水路進攻爪哇和日本。難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馬可·波羅這樣寫道:忽必烈是「從我們的祖先亞當到現在,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廣闊,財富最充裕。」
與此同時,旭烈兀已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8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沾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里被馬活活踩死。在以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征服。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政利亞發源地),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大敗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污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殲別爾克的反對。實際上,別爾克已皈依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致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渡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一支精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多數是非蒙古人。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志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
四、蒙古帝國的衰落
盡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南方。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斗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斗勝利的對手所逃脫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歌利亞發源地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群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台風所營救;這股台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裡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對蒙古人來說,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屬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並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里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斗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著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斗。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著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著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⑻ 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現在變的這么衰敗了
你好:
因為當忽必烈做為蒙古帝國大汗的繼承人准備繼位時他的弟弟旭烈兀已經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阿拉伯阿撥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6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玷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里被馬活活踩死.在一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政府.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打敗了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汗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汗別兒克的反對.實際上,別兒克已皈依了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至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度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了一支筋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部分是非蒙古人.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志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始.
盡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南方。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斗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斗勝利的對手所逃脫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歌利亞發源地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群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台風所營救;這股台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裡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對蒙古人來說,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屬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並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里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斗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著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斗。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著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著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⑼ 當時蒙古帝國雄霸歐亞大陸,別得被打垮得國家如波斯、伊朗等有像大天朝一樣可愛得把屈辱史當做本國史嗎
你說得對,是哪個專家稱道的?歷史書在哪?明明就是被虐,被虐還那麼開心。
不過,看問題要往大了看。我們現在是中華民族。當時蒙古帝國用的是什麼稱霸的呢?用的都是鐵器啊,火葯等。這些東西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漢民族了。蒙古族已然漢化了。現在已經融合在中華民族當中了。畢竟蒙古的中心在中國么(元朝),他的主力也在中國。馬可波羅去的元朝的首都,也是在中國境內么。所以說都是中國,只不過換了民族來統治罷了。
⑽ 伊朗在蒙古帝國時期,為何颳起中國風
蒙古帝國時期的伊朗之所以颳起中國風,這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伊朗是亞洲西部地區的織製品發源地。2、伊朗為當時蒙古國向西擴張的必經之地。3、伊朗特產的納石失深受蒙古帝國貴族的喜愛。
早在公元前六百年,伊朗就出現了有關於製作織製品的記載,而波斯人於三世紀初遠赴中國學習了養蠶育絲的技術,並且大肆發展養蠶業,向中亞等地區大量的出口自己產的織製品,由於伊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絲織品貿易越發發達,甚至還影響了中國的紡織品市場。
伊朗身處作為兩河流域的交匯點,歷史文化淵源都極其地悠久,因此其文化的兼容性十分的強大。追其伊朗與中國文化的溝通交流,最早可溯源到西漢。而進一步發展則是唐朝時期,唐朝唐玄宗對西域人話十分喜愛,曾鼓勵伊朗與國內的絲織品文化進行交流,所以使伊朗文化吸收到了中國文化的藝術特點,於此產生了濃厚的中國風。
以上便是蒙古帝國時期伊朗盛行中國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