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十二生肖排名中沒有鴨\鵝而只有雞呢
排生肖的時候,鴨和鵝還在睡懶覺,雞早早就起來了,所以雞趕上了,它們沒趕上。
B. 鴨與鵝的區別
1、外貌:鵝的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鴨,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3、叫聲: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
4、膽子:鴨比較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但是鵝卻傲然地站著。
5、步調: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鴨子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6、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
7、鴨科動物繁雜,我們常說的大雁、天鵝、鴨、鴛鴦等都是鴨科動物。
(2)為什麼印尼沒有鴨和鵝擴展閱讀:
1、鵝被認為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家禽,它來自於野生的鴻雁或灰雁。中國家鵝來自於鴻雁,歐洲家鵝則來自灰雁。家鵝大致分中國鵝和歐洲鵝兩個系統,歐洲鵝起源灰雁,中國鵝是由鴻雁馴養而成。中國鵝起源於東北,在《爾雅》里有記載,遠在四千年前就已飼養,是一個很古老的鵝種。
2、鴨是雁形目鴨科鴨亞科水禽的統稱,或稱真鴨。鴨的體型相對較小,頸短,一些屬的嘴要大些,腿位於身體後方,因而步態蹣跚。大多數真鴨(包括由於個體大小和體形原因而被不正確地稱為雁的幾種鳥)與天鵝、雁不同,具有下列特徵:雄鳥每年換羽兩次,雌鳥每窩產卵數亦較多,卵殼光滑;腿上覆蓋著相搭的鱗片;叫聲和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性別差異。
網路-鵝
C. 為什麼十二生肖中沒有鴨、鵝等,而且有雞等呢
老鼠是人類發明農業的功臣,而十二生肖動物的組成明顯具有農業社會的特點,例如有牛馬耕田,有狗看家,有雞報曉,有豬肉羊肉可吃,有猴可耍,有老鼠偷食,等等。《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這個烈山氏就是神農炎帝,他和他的後裔發明了燒山開荒種五穀菜蔬的農業生產技術。相傳炎帝嘗百草,不僅找到了優良的五穀種籽,還發明了草葯。其實,當初先民放火燒山,最初的目的乃是用火把野獸從山林里趕出來,以便捕獵(這種方法特別適宜在春天使用)。然而,放火燒山卻在客觀上把原始生態的山林變成了處女地,或者說對原有的植被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人工篩選。有趣的是,在這些被人燒山後的處女地上,得到生長發展的植物品種正是老鼠愛吃的草籽豐滿的植物,包括野菽、野粟、野黍等野谷。在北方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老鼠(田鼠)有秋季儲存食物的習俗,屆時老鼠們兩只一組,一隻倒躺著抱著野谷,另一隻拖著同伴的尾巴往洞里拉,臨冬前把老鼠洞里的儲藏室填得滿滿的,這些野穀食物通常可以吃到春暖花開前。多少萬年來老鼠都是過著這樣的快樂生活,那時人類並沒有發明農業。但是,當人類開始在春天放火燒山捕獵以來,老鼠往往來不及吃光老鼠洞里儲藏的野谷,這些野谷在燒山後的處女地就得到了更好的生存機會(陽光、水、肥更充足)。久而久之,這些被老鼠優先選擇的顆粒飽滿的野谷,在燒荒後的田野上的密度越來越高,它們的顆粒也越來越飽滿。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了這些野谷的味道和營養價值(燒山時,有可能聞到某些老鼠洞里穀物被燒焦後的香味),開始有目的的種植並收獲這些野谷,在這個劃時代的一刻,人類最偉大的創舉之一的農業就誕生了。眾所周知,農業生產更需要對季節的把握,因此農業社會對天文歷法有著更迫切更精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當農業社會的人們觀察到氣候變化的12年周期,並形成十二獸歷和十二生肖文化時,便順理成章地把老鼠排在了第一位。這不僅因為老鼠對農業的發明有功,而且也是因為在農業生產初期,老鼠的大量出現,預示著氣候開始向著有利於農作物豐收方向轉化。在十二生肖年裡,鼠年牛年和馬年羊年是水水草豐美五穀豐登的年頭,農諺雲「牛馬年,好種田」。第二個特殊生肖動物是龍,因為龍這個動物在自然界里找不到原形,許多人都相信並不存在龍這樣一種動物,龍是許多種動物的合成,是人想像出來的神話動物。其實,在十二生肖文化里,雞(原本是鳳凰)是飛禽類動物的代表,龍是水族類(包括兩棲類)動物的代表(其形象原本是水族類動物的集成),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主體動物或原形動物,而不是人的大腦虛構出來的。我們知道,鳳凰的原形是一種尾羽特別長和色彩特別鮮艷的長尾雉(野山雞)。那麼,龍的原形是什麼動物呢?眾說紛紜。我們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是卻搞不清龍為何物,實在有點尷尬。大體而言,學者的意見可歸納為:1、龍是虛構的神異動物。2、龍是若干種圖騰動物的集合圖騰,象徵著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3、龍是閃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物的神化。4、龍與農音近,代表著農業的起源。5、多種動物均可稱為龍,例如豬龍、龍馬、龍狗、龍蛇等。6、龍的原形是某種具體的動物,例如蛇、蜥蜴、鱷魚、鯉魚等。筆者在《龍的原形是娃娃魚》一文中力主龍的原形更可能是娃娃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圖典》(廣西教育出版社)西北卷(下),介紹有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屬於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器物;其鯢魚圖形,臉似人面,頜下有須,造型人格化,有學者認為此即人類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實上,古史傳說所謂「伏羲蛇軀」,實際上當初很可能是指「鯢軀」,亦即後來所說的「龍軀」,表明龍的原形出自大鯢,龍的傳人實出於此。娃娃魚學名為鯢,分小鯢和大鯢兩種,大鯢又稱瑕(魚字旁),目前發現的大鯢體長1·8米,是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前肢四指,後肢五趾,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皺,以魚、蛙、蝦為食,分布在山西、陝西、河南、四川等地。或許幾千年前的大鯢,它們的體型更長大,因此具有被後人神化為龍的資格。有意思的是,人們很少見到鯢魚如何進食,而在龍的傳說里也幾乎沒有提及龍吃什麼食物。在古人的眼裡鱷魚和娃娃魚,都是非常有用的動物。鱷魚皮可以蒙鼓,娃娃魚脂可以點燈。在油脂類作物和礦物質油料發現前,我國古人點燈照明用的正是娃娃魚油,因為這是自然界里唯一能夠在常溫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的動物油。根據《經典圖讀山海經》,舜與登比氏所生的兩個女兒,名叫宵明和燭光,表明帝舜時代已經廣泛使用照明燈具,而秦始皇陵地宮里的長明燈用的也是娃娃魚油。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正是那些發現娃娃魚油可以點燈的部落把娃娃魚尊稱之為「龍」。此後,人們為了獲得點燈用油,幾乎把娃娃魚捕殺殆盡,以致後來的人們忘掉了被尊稱為龍的動物是什麼樣子。再以後,人們發現了油料作物和能夠點燈用的植物
D. 十二生肖怎麼沒有鴨子和鵝
網上的說法是這樣的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長期以來,不少人將《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是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刀。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配屬如此完整,且與現今相同。 生肖為何取數十二? 《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後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農架地區發現了漢族創世史詩《黑暗傳》。其中有一個講述干支來歷的故事:「開天闢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遊,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里有十個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個女子。玄黃說:『這是天幹革命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於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統稱天干,女的則為地支。」這一創世神話故事,講干支,講玄黃神、女媧神,講乾坤陰陽,將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遠。 天乾地刊,古代歷來以天為主、地為從。十天干又叫十母,對應的十二地支則別稱十二子。漢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橈是黃帝時代的大臣,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干與支按順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為第六十對,正好乾、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開始,這一循環稱為一個甲子。其中,每個天干出現六次,每個地支出現五次。 十二生肖的產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干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子鼠丑牛……戌狗亥豬。天下動物很多,古人為何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為屬相?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嚙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本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水量太陽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另一種說法,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採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面三刀個小時,夜晚十一時到凌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凌晨一時到三時,是丑時,牛正在反芻。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游盪覓食,最為兇猛。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葯正忙。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鼾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列,還有各種傳說,這類故事,或似開心解悶的笑談,或似貶惡揚善的寓言,文學成分較濃。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決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種,也許只有四五個,也許曾有過超額的局面,後來優勝劣汰,定額定員並定位了,一直傳至今日。
E. 鴨子和鵝有什麼區別
1、外貌不同
鵝的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鴨,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2、體型不同
鵝的體型通常比鴨大。
3、叫聲不同
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
4、膽子不同
鴨比較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但是鵝卻傲然地站著。
5、步調不同
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鴨子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鴨子圖片如下:
(5)為什麼印尼沒有鴨和鵝擴展閱讀:
種群分布
綠頭鴨(Mallard;一種典型的鑽水鴨)是大部分家鴨(參閱家禽〔Fowl〕條)的祖先,是最受歡迎的獵禽之一。
綠頭鴨春天從南方飛到北方產卵,秋天再飛到南方越冬。它們被人類馴養後,便失去了遷徙的飛性,而且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鴨蛋,不讓它們停產抱孵。時間一長,家鴨就失去了孵蛋的本領。分布全世界,主要在內陸水域,最常見於北半球溫帶地區。
雛鵝的飼養管理
1、育雛密度及濕度。 為有效利用鵝舍設施 ,一般雛鵝的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0~25隻 ,最好用高為35cm的圍欄將雛鵝分群,舍內濕度控制在60%~65%,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雛鵝的體質下降,影響生長,所以應勤添墊草,換氣排濕,降低濕度。
2、挑選雛鵝。挑選健壯的鵝苗,健鵝苗的特徵是卵黃吸收好,臍部收縮完全,腹部松軟,腿部粗壯有力,體重適中,精神活潑,眼睛有神 ,用力一抓感到其掙扎有力 ,有彈性。 如發現卵黃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燈泡放在雛鵝腹部烘5~10分鍾,促進卵黃吸收。
F. 為什麼神話故事裡沒有鴨精和鵝精
在中國的歷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歷法上。
十二生肖始於紀元前六世紀,初期跟地支一組的數字互相應用,到後來才變成的紀年的年號。但是,在十二生肖中,為何人人喊打的老鼠能獨占鰲頭,領袖群倫呢?這里有一個民間傳說:玉皇大帝召集眾生肖開排名大會,豬鼠牛馬羊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一齊趕著赴會,牛大哥憨厚,早早啟程 結果一馬當先佔了首位,本來冠軍非它莫屬,可是機靈的老鼠在關鍵時刻,看準時機,悄悄躍上牛背,站在牛頭上,結果排名時牛大哥就只有讓位於鼠老弟了,屈居第二。當然,這只是傳說,近年來,流行另一種較合理可信的說法,我們知道,動物的足趾有單雙即奇偶之分,不管是二足或是四足,它的足趾數目前後或者左右都是相同的,但唯獨鼠是例外,它是前足四趾而後足五趾,所以在排列十二生肖時,按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列,鼠足因為奇偶同體,無法安排,所以因異得福名列前茅。接下來是牛,足有四趾,屬偶數,虎足有五趾,屬奇數,免足有四趾,偶數,龍足有五趾, 奇數,蛇呢,因為無足無趾,實同偶數,馬足有一趾,奇數,羊足有四趾,偶數,猴足有五趾,奇數,雞足有四趾,偶數,狗足有五趾,奇數,豬足有四趾,偶數。這種按足趾奇偶數來分的說法,終於為鼠老弟伸張了正義,洗刷了蒙受多年的「佔位」之冤,使鼠能揚眉吐氣,來年再展風采。
這個故事的另外一章講述的是貓鼠為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是好朋友,在赴群眾大會前,它們一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就叫醒誰。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然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將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
當然傳說歸傳說,中國生肖源於古人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紀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以動物紀年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如《事物紀原》載:「黃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命獸屬之。」1997年考古人員在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中發掘了一批記有《日書》的竹簡,記載了秦國先擇吉凶日子以便行事的內容,其中有十二生肖的詳述,但同今天的生肖獸的種類有些不同。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一文中據《陶齋·卷四·新莽嘉量銘文》認為,十二生肖始見於東漢,但非創於王充,亦不始於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巳,火也,
G. 鴨子和鵝的區別是
1、外觀不同:鵝的脖子比鴨長。鵝的顏色中白色的部分比鴨更多。
2、體型不同:鵝的體型比鴨的體型更大一些。
3、食性不同:鵝是草食性家禽,主要的食物就是草。而鴨的食性較雜,可以吃動物也可以吃植物。
(7)為什麼印尼沒有鴨和鵝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鴨子品種選擇:選用抗逆性強,既適於圈養,又可在低山丘陵區放養,食性廣,食量大、肌胃發達、消化能力強的品種。
放養時間:在4月中旬至10月底。
場地選擇:土壤和水源條件較好,主幹較高或老齡的山楂、柿樹、蘋果、梨、杏、核桃等園地均可放養。
注意事項:降低飼養密度、減少陽光輻射、加快鴨舍散熱及做好日常消毒等。
H. 鴨子和鵝怎樣區別,
一、外貌區別:
1、鵝的額部有橙黃色或黑褐色肉質突起,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
二、體型區別:
鵝的體型通常比鴨大。
三、叫聲區別:
1、鵝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
2、但鵝的厲聲喝斥有別於鴨的小心翼翼。
四、膽子區別:
1、鴨比較懼怕人,當人走近時一定讓步逃走。
2、但是鵝卻傲然地站著。
五、步調區別:
1、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
2、鴨子步調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I. 歐洲那些國家養鵝,養鴨前三名國家,
根據這里的說法,黑海地區最多。中國、匈牙利和埃及三國2002年鵝出欄數為5.04億只,佔世界總數的96.36%。
鴨前三,第一肯定是中國,下面是越南,印尼
J. 十二生肖中為什麼沒有鴨和鵝.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就是這類說法的反映,學者們認為這里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學者趙翼則認為生肖最早源於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參見清·趙翼《陔余叢考》)。有的學者甚至持生肖外來說的觀點,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講「 十二肖象於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 。」認為生肖為中東地區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而制定,其傳入中國的時間,當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以上觀點見仁見智,作者不敢主觀判斷是非,但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是華夏先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系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
《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說法完全一致的是東漢王充的記載,王充《論衡·物勢》載: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動物談到了十一種,唯獨缺了辰龍。該書《言毒篇》說:
「辰為龍,已為蛇。辰、已之位在東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齊了,且與現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屬完全相同,這的確算是古文獻中關於生肖的較早的最完備的記載。。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已經有具體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南朝·陳·詩人沈炯,曾創作了一首十二屬相詩,其言曰: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明確生肖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依據生肖外來說的觀點,生肖是漢代由中東傳入中國,與佛教傳入時間差不多,我們從以上文獻中已證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便有有關生肖的記載(《日書》、《詩經》),說明生肖的產生以及生肖與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漢以前就產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產生於我國本土的一種古老文化。那麼生肖的由來究竟是怎樣的呢?古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呢?這個問題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做出了種種解釋。
部分學者認為生肖起源於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便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已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如馬、羊、牛、雞、犬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 懼感(如虎、蛇),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十二種生肖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原始人的動物崇拜還表現在儺舞等原始舞蹈上,儺大約產生於周代前後,大儺儀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獸。驅儺舞蹈選中十二獸,是原始人對動物崇敬心理的表現。大儺儀式上選中的十二獸(或十二神)是為照應一年十二個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驅除四方疫鬼,照應十二個方位的。對十二個方位的照應當然牽涉到十二支,於是與十二生肖掛鉤,在驅儺儀式中的十二屬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場。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獸、十二生肖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共同的來源都是原始動物崇拜。
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認為十二生肖與彝族「十二獸」紀日及「十月歷」法有關。居住於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有以十二獸紀日的歷法,他們以十二種動物紀日,今日為鼠日,明日為牛日,以此類推三輪為一個月,計三十六天,一個月三十六天,一年便為十個月,這就是後來的「十月歷」法。劉堯漢先生認為以十二屬相紀日的十月歷法產生於夏禹時代,(參見劉堯漢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與原始的圖騰崇拜有關,漢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歷法」的影響,彝族十二獸歷後來發展為十二生肖。
講生肖的淵源,必然要將生肖與天乾地支聯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干支表,說明在殷商時代干支紀日已嫻熟自如。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它作為充當時間單位的標號,一方面擴大了,用於紀年;一方面縮小了,用於紀時(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根據歷史記載及研究證明,生肖是繼「干支紀年法」創立後才出現的 ,十二種動物是對十二地支的一一對應,以動物作地支標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屬的動物,由此以十二種動物用來紀年、紀日和計算每一個人的屬相。從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來有學者發現十二支的古字里隱含著生肖的信息,他們將十二支與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較,發現十二支的古字形與十二種動物有一些聯系。細致觀察可以發現其中確有大同小異之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即講到「已」字為蛇的象形,同樣的還有「亥」、「豕」。近人還考證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與生肖字有相近之處,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動物的象形字,由於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記混,民間便用十二種動物代替,以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成為紀年的符號系統。雖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細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斷,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種動物的象形字,因為前面已經講到十二支在殷商時已嫻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時期才產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時,地支便與生肖有關的話,生肖豈不是與地支同時產生了嗎 ?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肖的產生晚於十二地支,但與十二地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肖是對十二地支的附會,至於選擇了十二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又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