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垃圾
電子垃圾是指已經報廢的各類計算機、列印機和手機、家用電器等電子產品。
電子垃圾是困擾全球環境的大問題。特別是發達國家,由於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電子垃圾的產生速度更快。據統計,德國每年產生電子垃圾180萬噸,法國150萬噸,整個歐洲約600萬噸。而美國更驚人,僅淘汰的電腦很快將達到3億至6億台。
電子垃圾不僅量大而且危害嚴重。如果處理不當對人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特別是電視、電腦、手機、音響等產品,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廢舊家用電器中主要含有六種有害物質:鉛、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劑。電視機陰極射線管、印刷電路板上的焊錫和塑料外殼等都是有毒物質。一台電視機的陰極射線管中含有4至8磅鉛。製造一台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含有300多種對人類有害的化學物質。一台電腦顯示器中鉛含量平均達1公斤多。鉛元素可破壞人的神經、血液系統和腎臟。20多年前,美國政府就禁止在建築中使用含鉛油漆。電腦的電池和開關含有鉻化物和水銀,鉻化物透過皮膚,經細胞滲透,可引發哮喘;水銀則會破壞腦部神經;機箱和磁碟驅動器中的鉻、汞等元素對人體細胞的DNA和腦組織有巨大的破壞作用。如果將這些電子垃圾隨意丟棄或掩埋,大量有害物質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如果進行焚燒,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造成空氣污染。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也只是,如何才能解決這個世紀難題?難道真的要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回收總是觸目驚心
2月25日,矽谷防止有毒物質聯盟(SVTC)和巴塞爾行動網路聯合公布了對於亞洲電子垃圾進口情況的調查報告。這份長達50多頁的報告中提到,每年美國大約有50%到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到了亞洲,主要是出口到了中國,還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向外國出口這些危險的垃圾被冠以了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名字:回收。然而這種「回收」卻完全不符合環保的標准。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不負責任的傾倒危險垃圾的行為。
但是國內的電子垃圾又如何處理呢?說來也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調查,現在的舊電器主要湧向了兩個渠道:收垃圾的小販和拆解作坊。小販收來的舊電器一般有兩個出路:能用的改裝之後再賣到農村;不能用的,把玻璃、塑料等能賣錢的賣了,其餘的當垃圾扔掉。這些包括大量有害物質的東西最終會被當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燒。
拆解作坊相對於小販來說比較高級一些,我們先來看看「電子垃圾」的價值:有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1噸隨意搜集的電子板卡中,可以分離出286磅銅、1磅黃金、44磅錫,其中僅1磅黃金的價值就是6000美元。所以在這堆垃圾中蘊藏著重大的商機,聰明的人就想到了利用垃圾來發財,把「電子垃圾」中含有的金、銀、銅、錫、鉻、鉑、鈀等貴重金屬「拆」出來。
但是環保調查者Clement Lam等人卻在中國廣東一個叫做貴嶼的地方上看到了駭人的一幕:村莊前後遍布著大堆大堆的廢舊計算機等電子產品,人們正忙著把計算機拆開,電路板被投入酸溶液,從中提煉金銀等貴金屬,隨後廢液傾入河中;激光列印機的墨粉盒、顯像管都被敲碎。到了晚上,人們焚燒塑料電線以回收金屬銅,一時間濃煙滾滾。「處理」後的廢料就被隨意的丟棄。貴嶼的人們還在使用19世紀的方法處理這些21世紀的「文明產品」!而根據Clement Lam等人的調查,貴嶼的電子垃圾已經導致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已經找不到可飲用的水。同時土壤也被徹底毒化,變成了不毛之地。如果我們日益增長的電子垃圾都只有這兩條出路的話,我國環境遭受的破壞將是災難性的。
立法控制
面對嚴峻的形勢,國家立法控制是唯一的途徑,目前在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法規來控制電子垃圾。比如日本,2000年頒布的《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規定製造商和進口商負責自己生產和進口產品的回收、處理。德國的《循環經濟法》中規定,電子垃圾的處理原則上由生產者和使用者負責。瑞典的法律規定處理費用由製造商和政府承擔。而法國更強調全社會共同盡責,規定每人每年要回收4公斤電子垃圾。據悉,有關部門已經在起草有關回收利用電子垃圾的草案,該草案有望明年出台。草案將體現以下特點:1、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規范電子垃圾回收這個新興產業。2、國家給予電子垃圾回收業政策上的扶持。3、電子垃圾處理費用考慮由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但具體比例仍沒有確定。確立製造商責任制,明確製造商有義務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明確零售商有回收舊電子產品並交給製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舊電子產品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等。
國家環保總局污染控制司固體廢物管理處負責人表示,今後一段時間,將發布新的目錄,禁止進口污染環境的廢舊電器及拆散件、破碎件,增強監督執法力度,特別是打擊以夾帶、偽報等方式走私廢物的非法行為,堅決取締用落後工藝提取貴金屬的小作坊和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國家批準的可進口廢五金電器的加工利用企業,進行經營業務范圍的清理整頓,防止進口夾帶違禁廢電器。此前,國家環保總局、海關總署等部門曾聯合發文,明確規定自2000年4月1號起,禁止進口廢電視機及顯像管、廢計算機、廢顯示器及顯示管、廢復印機、廢攝(錄)像機、廢家用電話機等十一類廢電器。同時,我國將充分利用《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的國際會議和其他場合,要求有關國家加強廢物出口的管理,防止我國禁止進口的廢物轉移至我國境內。國家環保總局等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和《廢舊家用電器回收利用管理》的辦法,加快建立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和示範點,促進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的健康發展。
另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我國《報廢電子電器產品環境管理的有關情況》顯示,電子廢棄物在固體廢物中所佔的比例還比較低,只要處置得當,廢舊電器對環境的污染完全可以避免。 據國家環保總局介紹,我國固體廢物的環境污染,最大的還是生活垃圾和工業廢物。目前,生活垃圾年產量約為1.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8億噸,其中化學品等危險廢物近1000萬噸。社會關注的廢棄計算機的年淘汰總量,主機約為6到10萬噸,顯示器約為3到5萬噸,共占固體廢物總量的萬分之一到二,從環境的危害看,廢計算機,只有顯示器和線路板,回收處置需要較高的工藝,回收不當將造成環境污染。 由於銅、鋁、鋼鐵、塑料等占廢計算機的90%。這些材料的回收,如果是以手工方式拆解和分揀,不涉及化學過程,不僅對環境不造成污染,而且資源回收率較高。
回收業有待開發
目前,許多生產企業還是不願意投入回收產業,概因前期投入成本較高,需要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藝,但其產品回收利用具有廣闊前景。專家測算說,一般一個初具規模的拆解企業,投入期後至少要五六年才會贏利。在中國加入WTO後,電器生產商不但要面對國內的競爭,而且要面對國外電器的競爭。所以對於回收再利用很多正規的企業有心而無力。
不過,回收產業卻早已成了「黃金產業」。就美國而言,電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達到97%以上,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年利潤就已經達到了2500萬到3000萬美元。這表明,電子垃圾的回收並不是無利可圖。例如:戴爾回收廢舊電腦一則保護環境,在消費者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二來贏得政府了的信任,對於做直銷的戴爾來說非常值得。
回收電子垃圾的過程中蘊藏著很大的商機。據環保方面的有關專家介紹,廢舊電子電器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塑料、玻璃以及一些仍有使用價值的零部件等,其回收利用具有廣闊前景。而且,在國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廢舊電腦回收工作的公司,按照政府的法規也可以得到來自政府或者生產廠商的豐厚報酬。並且,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受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影響,廢舊的電腦也還有用武之地,很多在經濟發達的省市已經列入被淘汰的產品,在一些偏遠地區依然還有市場。
因此,如果想從根本上杜絕野蠻處理電子垃圾情況的產生,除了制定法律法規嚴格規定之外,還需要開發或引進適合中國國情、經濟實用高效的回收利用技術,建立廢家電處理關鍵技術小型示範項目,向家電企業推廣國外先進實用的處理技術,還要建立、規范廢舊家電回收渠道,在回收中要建立生產商負責制度,使生產企業成為回收利用工作的主力軍。只要有相關的技術和設備,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這個行業將會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錢」景十分看好。另外,從國家制訂的草案來看,國家的會有政策支持。只要企業首先考慮環保和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將會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⑵ 印度街頭幾乎看不到垃圾桶,當地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怎麼處理
在印度的首都城市新德里,是很少見到垃圾桶的,他們的廢棄塑料,都會進行回收再利用。本國的自然保護組織,也都會使用這些被丟棄的那些塑料袋用來生產一些高科技類的時裝原料亦或是日常時使用的比較精美的日用品。
當地無數的科學們,在他們經過長達6年的不斷探索,終於研發出了一套,非常適合印度本國國情的能夠使垃圾成為生活燃料的關鍵的方法。印度當地的科學家們,也研發出了一種方法,能夠將落葉還有一些樹枝,打碎以後再進行燃燒、利用燃燒垃圾進而進行發電,甚至還研製出了,能將垃圾轉化成燃燒氣體的,高端轉化儀器,這一研發成功的使昔日的垃圾廢料,變身成了一種十分高效的清潔型能源。
⑶ 印度經濟高歌猛進,欲趕超中國,為何數萬富豪仍要攜款「逃離」
其實這就跟國情有關了,印度的經濟確實是高歌猛進預感朝中國,但是印度本身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樣。再加上宗教信仰的關系,他們對自由更加嚮往。而不像中國人。自古以來接受的就是封建思想的熏陶。更加的勤奮努力,認為靠雙手就能創造出未來。而印度是更加相信信仰的力量。
印度很多工人工作效率相對較低,一提加班就辭職,夏季電力設施還不穩定,如此一來,很多公司在印度的利潤可能比很多地方要低。並且,很多富豪,也會追求更高享受,這也就成為了很多「富豪」逃離的原因。
⑷ 印尼將洋垃圾退回美國,為何發展中國家以前會接收洋垃圾
2019年6月14日印度尼西亞環境和林業部發表聲明,已向美國退回5個集裝箱的垃圾,並表示印尼將不會成為另一個「世界垃圾場」。據了解,這批垃圾早在今年3月就由加拿大公司從美國西雅圖運到了印度尼西亞。原本應該是紙質可回收材料的「貨物」,卻被印尼環境和林業部發現了當中摻雜了許多「不純物」,比如各類塑料垃圾、碎木頭、織物和尿布。
但隨著時間的進展,洋垃圾帶來的危害已經遠遠勝過他帶來的利潤。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中國開始明令禁止洋垃圾的進口!!!
我是小小夜月4,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⑸ 印度的環境明明很差,但是為什麼從未爆發過殺傷力大的
印度的環境確實非常差,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動物滿街走,處處人滿為患。不過,環境衛生會引起健康問題,腸道感染居多。傳染病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條件。印度的環境條件,隱患最大的是廁所和飲水問題,通過糞便傳播的疾病很容易中招,所以印度是霍亂的重災區之一。另外一個問題是由動物傳播的疾病,最典型的是老鼠。
並且印度人有一個大國情懷,他們一直堅信整個印度洋只有他們一個超級大國印度洋是印度人說了算,因此印度這個國內一旦出現任何事情都會覺得是給自己臉上抹黑,所以對於這些發生的事情,他會選擇避開不談,或者說找一些其他理由把他搪塞過去。
⑹ 印度的衛生怎麼樣,垃圾多不多
印度的衛生是出了名的差的,基本上是垃圾圍城。
去印度旅遊,估計上廁所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前不久,有個准備去印度旅遊的朋友特地問我,印度那邊上廁所是不是真的跟傳說中的一樣。我非常肯定地告訴他,傳說是真的!那邊公用廁所不單止少,絕大多數還沒有區分男女,非常的臟、臭。廁所邊上往往會放著裝著水的桶子或罐子,那是他們用來便後清潔手。只有高級場所的廁所備有紙巾,或者能噴水的清潔器。
好在這里糟糕的一切與遊客無關,到孟買旅遊的人們不需要光顧垃圾場,他們會去的是印度門、象島、海濱大道這些風光好的地方。在這里,筆者也鄭重地告誡各位遊客,去印度旅遊真的需要注意安全,最好別為了好奇去逛所謂的貧民窟,那些地方一般都充滿危險。
⑺ 印度是不是全世界最垃圾的國家
印度GDP增幅高於中國,意味著按照發展速率不出10年即可趕超中國,印度大部分地區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但核心城市先進,人口增長率很高,底層人口對於生活和政策的耐受性很強,即時貧富差距大,但依舊認同種姓制度。印度在各國的移民偏精英化,對於印度的認同感較高,在政治上活躍,統一度高,群體算是團結。
雖然印度今天依舊垃圾遍地,窮的窮死,村縣交通幾乎為零,設備落後老化,但只要時機合適,印度的發展會很驚人,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是一窮二白,短短十幾年的建設還裹挾了大量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阻礙,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所以不可小覷印度,當今時代下,一個國家十年間可以飛黃騰達也可以淪為二流水準,看看新加坡 韓國這些近鄰就知道了。
⑻ 印度那麼窮,為什麼技術那麼的發達尤其是IT產業。。。
一,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處於閉關鎖國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許多國家、企業集中精力開發電腦硬體,對於軟體,當時人們認為是附加的、免費的而且不能獲利的。但是,柯理認為軟體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軟硬體是一體的,硬體達到某種規模之後,軟體勢必有大量需求。」同時,柯理發現開發硬體需要基礎設施和資本,而印度沒有足夠的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因此,印度的貧窮迫使它不得不從事軟體開發,因為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學頭腦,絕對可以編寫出最好的軟體。」根據《開啟印度信息革命》一書的介紹,當時印度全國電腦不超過20部。今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開始以軟體開發作為國家的支撐產業時——的艱辛狀況。
第二,印度的落後體制與先進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我們都知道,印度仍然處於僵化落後的管理體制下,正如旅行文學大師奈波爾所描寫的,「官僚體制與種性制度共同交織成的幽暗國度」。可以說,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是不斷地突破僵化管理體制的歷程,比如柯理游說政府解除電腦硬體進口的管制。1991年印度軟體協會主席米塔鍥而不舍,登門16次,才與財政部長會面半小時,為軟體業爭取到租稅優惠。這種不斷的碰撞,終於使政府意識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過來政府傾力扶持軟體業,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當年有16個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個省成立專職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事實證明,這些機構不是擺設,而是印度軟體業發展實實在在的引擎。
第三,兩極分化下催生軟體王國。印度的兩極分化有目共睹,去過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樓的下面,成群結隊的乞丐肆無忌憚地乞討,甚至搶奪遊人的提包。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帕茲所形容的:印度充滿「兩極化對照形成的歧異」。因此,國內許多IT名流據此認為印度的「軟體大國」地位不足掛齒。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時它有41萬軟體技術人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印度全國有1832個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每年大約培養7萬個計算機軟體專業人員。如今在美國,1/3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有25萬人深入矽谷,這足以讓世人吃驚。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帶動98%的平民。難怪比爾·蓋茨在第一次訪問印度後,就斷言:在未來幾年中,「印度有希望成為一個軟體超級大國」。盡管文盲、人口與貧窮仍然是印度當前的三大難題,而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在2008年造就「百萬軟體人才」。
第四,軟體業的外銷策略的成功應用是印度軟體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節。印度發展軟體業主要有兩種外銷策略,第一種是所謂的「到岸服務」,即由印度軟體公司外派工程師,駐扎在國外客戶處,完成設計;第二種是所謂的「離岸服務」,即在印度完成軟體程序開發,傳輸到客戶端進行測試、安裝。這兩種業務分別佔印度軟體產值的57%和35%。換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製式的軟體服務,有品牌的套裝軟體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有人稱印度的軟體業模式是「軟體代工」,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加工業。
當然,看到印度軟體業奇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印度軟體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產業鏈無法形成;過於依賴產業導向的教育,導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機構的低效率;各邦之間在推動軟體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惡性競爭,導致資源浪費;以及其他深層的社會問題。我們呼喚中國的「柯理」,我們不希望我們今天所說的IT,僅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軟體業總產值為2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0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出口,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據麥肯錫預測,印度IT服務業在未來五年將增長五倍,年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目前印度的軟體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了印度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全印度GDP份額超過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軟體公司,前四名分別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這些公司規模都超過萬人。TCS是印度頭號財團Tata下屬的咨詢公司,財團總資產超過100億美元;Infosys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強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對集權的公司,創始人阿芝姆·普萊姆傑擁有超過八成的股份,普萊姆傑也成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們中第一個在中國投資的。
「四大金剛」在中國落戶,還處於觀望狀態,投資也不大,像Infosys在華投資尚未定案,不過另外兩家來自印度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和APTECH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IT長期培訓市場。NIIT成立於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開發達到CMM 5級的教育機構。這兩家公司用類似於培訓中國廚師的方法培訓軟體工程師:招生、培訓,直到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兩家公司的學費也一樣:1.8萬元。
在軟體開發和出口創匯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基礎的IT培訓方面,印度人更是殺到了中國家門口來。目前,中國的IT企業只有華為在印度有一家規模不大的軟體公司,該公司甚至因為被誣陷「為塔利班編寫軟體」而被印度政府調查,事實證明純屬莫須有。
分析一下印度軟體模式的成功因素,關鍵在於引進CMM認證,CMM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學會搞的一套軟體工程標准,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共分五級,印度人對此標准異常熱心,全球獲得CMM5認證的軟體公司不過幾十家,印度佔了60%以上。
前兩年,一批中國軟體企業老總去印度考察一番,回國後掀起了一股CMM初級認證熱潮,很多中國人對CMM認證也不以為然,但有一點無法迴避,那就是CMM是硬文憑、是護照,沒有它,連軟體國際市場的門都難以邁入,它實際上也是美國標准。
不過,印度模式是處於全球軟體業價值鏈的最底層,在孟加拉的女工為沃爾瑪的血汗工廠努力工作時,班加羅爾的程序員們也在為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軟體訂單埋頭苦幹。這些訂單可能已經被倒手好幾次,利潤被層層盤剝,而且這種代工受美國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美國經濟不景氣,班加羅爾的工程師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對西方列強而言,班加羅爾是軟體業的血汗工廠,而中國連成為「血汗工廠」都很艱難,因為中國的軟體業是一盤散沙,各有各的標准,標准太多則造成沒有標準的現實局面,照搬CMM是一條路子,但不妨換個思路,能不能制訂中國自己的軟體業標准?畢竟中國是21世紀最大的市場。
⑼ 在印度臭氣熏天的垃圾場,為何會成為了印度窮人的最愛
垃圾場對印度窮人來說就是一個寶藏,因為他們可以從裡面找一些塑料瓶金屬片去賣,如果當天運氣好的話可以掙到兩美元,對於印度窮人來說,已經算是一個高薪職業了。
印度這個國家人口密集,且貧富差距很大,富人區和貧民窟雖然只有一條街道之隔卻是天差地別的景象。那些印度平民除了靠政府補貼維持生活或者自己打工賺錢,有一些人還會去垃圾場撿垃圾,這種情況在中國其實也時常發生,經常看見一些老婆婆老爺爺沒有體力去干那些體力活,每天就走到一些廣場或者操場,撿學生和上班族扔掉的塑料瓶去賣,也算是一種職業吧。
這個垃圾場除了人之外,你還可以看到一種比人還要大的鳥,這種鳥就是大禿鶴。這可不是我們以為的吃死人的鳥,這些鳥本來是以魚蝦為食物,可是由於環境的污染,政府的不治理,導致河流被污染,這些鳥找不到食物,也只能前往垃圾場吃一些腐肉。
所以在垃圾場你可以看到非常奇怪卻又和諧的一幕,貧窮的人在翻找垃圾,旁邊的鳥也在垃圾山裡面戳戳點點。人不會殺鳥來吃,娘也不會去打擾人,形成了一種很和諧且怪異的景象。
⑽ 印度環境問題挺大,花錢「講衛生」,結果如何呢
很多人都在噴中國遊客的素質,常常說中國遊客素質差。但很少有人對中國人生活的環境和場所,抱有不滿或者微詞。不論是在發達的一線城市,還是在落後的小鎮鄉村,都很少會看見街道雜亂無章。說不上一塵不染、但一定做到了井然有序,農村有農村的特色,城市有城市的美觀。這可能是由於中國有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良好衛生習慣,令環境始終不至於淪落到臟亂差的地步。而在印度大街上,沒有點心理准備的遊客,很難擁有一個良好的旅途體驗。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環境問題挺大,花錢“講衛生”,結果“呵呵噠”!
結果“呵呵噠”
效果還是有點的,大批量不識字、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民開始懂得細菌的存在,不衛生會給身體帶來疾病。但在男權至上的印度,男性們隨處大小便的習慣仍然十分普遍,露天的廁所比起封閉式的更加受到歡迎。新蓋的廁所和浴室一直無人使用,並且還拆了不少,這個結果,是不是“呵呵噠”。顯然,基礎建設要跟上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習慣要徹底改變更需要幾代人的時間,而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