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寺廟有什麼神像

印度寺廟有什麼神像

發布時間:2022-10-11 07:10:15

㈠ 印度的神廟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哪個是最值得一去的

卡帕里士窪爾神廟天而上的三角塔廟震攝到,威武雄壯如同一隻雄獅盤踞在上面,走近看上面雕刻了許多密密麻麻的神像,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十分壯觀!

㈡ 印度有個象鼻子的佛像叫什麼啊

象頭神Ganesha(伽內什)

象頭財神也稱象鼻天或障礙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為婆羅門之神,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後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消滅災禍,後變為一尊授與富貴之有德善神。

梵名Gan!es/a, Gan!apati 。為印度教所信奉之智慧神,乃將人與象之智慧相結合,尤為印度教中的濕婆派與毗濕奴派所崇奉。因其統御一群善於作祟之小神,故又稱『群主』。

其造型為人身、象頭,及一根象牙;性格和善仁慈,而於戰爭中則勇敢堅定,特有之標幟為象鉤與念珠。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激進派領袖蒂拉克曾利用對象頭神之祭祀掀起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之運動,使象頭神成為民族神之象徵。

(2)印度寺廟有什麼神像擴展閱讀:

起源:

來自《濕婆往世書》的版本。濕婆沉醉於修行,經常外出修行N年也不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帕爾瓦蒂在一次濕婆外出修行期間,利用凈身用的姜黃黏土做出一個小男孩並賦予其生命,這便是最初的「男孩Ganesh」。

22年後,濕婆終於回家了,剛到家門口,就看見一個他不認識的英俊帥氣的男孩兒守在那裡,濕婆告知自己是帕爾瓦蒂的丈夫,誰知只聽從母親吩咐的男孩兒就是不肯放其入內,濕婆失去耐性,說話間便與男孩兒開戰,不料這個小子力大無窮。

這下濕婆可急了,為了盡快取勝,使出殺手鐧三叉戟(Trishula)一下子就把男孩兒的頭顱給砍下了。待帕爾瓦蒂沐浴完畢後發現兒子居然在看家護院時被自己不知情的父親所害,萬分傷心難過並且氣憤,隨即要求濕婆救活他們的兒子。

然而威力強大的三叉戟早已將Ganesh的頭顱砍飛到不知去向。濕婆只好向創造神梵天求助。梵天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過程中所遇到的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便可將其首級拿來代替做Ganesh的腦袋,於是濕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

於是待大象死後便取下其首級裝到了Ganesh身上,男孩Ganesh復活了,也從此,男孩Ganesh正式化身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象頭神。世界第一長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創作經過也與象頭神密不可分,今天的印度神話,幾乎都包括在這本巨著裡面。

智慧女神薩拉絲瓦蒂(Saraswati)送給Ganesh神筆和墨水,使他成為學識之神。傳說《摩訶婆羅多》的構思者廣博仙人在經歷了班度與俱盧兩個王族的爭權戰爭後,悟得真理,在腦海中浮現出史詩詞曲,可他卻無法做到邊口述邊記錄,便求助於創造神梵天。

經梵天指點,仙人找到Ganesh幫忙,用Ganesh的神筆記錄下廣博仙人的口述內容,但由於這篇史詩的長度有如海量,以至於把Ganesh的神筆都寫壞了,為了不打斷仙人的思路,Ganesh急中生智,折斷自己的右牙,沾上墨水,繼續聽著廣博仙人的口述,不斷書寫。

最終完整記錄下了這篇被譽為印度最偉大經典之一的巨作。也從此,Ganesh變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只有左象牙而沒有右象牙的模樣。 Ganesh那隻被折斷的象牙也無時無刻的告誡著人們:世上不會有完好理想的命運,凡要達到成功,身體和心靈,知識和智慧,都會要做出犧牲。

喜歡Ganesh,喜歡他憨厚可愛的外在,更喜歡他蘊含於心的內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象頭神

㈢ 印度的守護神有哪些

印度教眾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觀念認為梵天是眾神之首,宇宙的構造者和世界的守護者.他被認為是從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來的;也有的說他是從毗濕奴肚臍上生出的蓮花中誕生的。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體現,但是當其演化為與其他神一樣具有了肉體的時候這個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墮落.
八部眾:婆羅門神話中有八種不同部類的神,是佛教八類護法天神。其中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稱「天龍八部」,亦稱「八部眾」。

天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他們在佛前演唱的時候 『三千世界皆為之震動『。

毗濕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維持的神毗濕奴.掌管世界的繁榮並維護世界.在《吠陀》中,毗濕奴僅僅以「三步」著稱,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諸天的大小。這一行為的意義後來在史詩中被引申為包括其他職能,毗濕奴等同於創造者和最高神。
毗濕奴的天國韋昆塔在世界之山梅盧正的山坡上,方圓八萬英里,全部用黃金和寶石築造。韋昆塔有五個池塘,塘中長著藍色的、紅色的和白色的蓮花;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置身於白色蓮花之中。

與強調暴力的濕婆不同,毗濕奴的神話更多地體現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濕奴經常通過化身的辦法來尋找不可動的法則的空子從而達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跡都是通過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濕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組合之一,破壞神濕婆.當一個時代結束時他毀滅世界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備.吠陀時代濕婆的前身魯陀羅,是紅色的風暴和閃電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們必須好言撫慰的牲畜和醫葯之神。作為閃電之神。由於魯陀羅是濕婆的前身,濕婆作為他的後繼者可以要求得到眾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權候補者的地位。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 「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佛教中的金翅神鳥,極其龐大,據說兩翅展開就有 336萬里。 密宗中 迦樓羅 象徵勇健菩提心。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緊那羅與乾逹婆的聯姻 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羅剎女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過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請賜教)

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㈣ 印度神廟有哪些神

稱為印度教,19世紀稱為印度教,19世紀

㈤ 印度艾拉瓦特斯瓦拉寺廟,為何被稱為是「雕像藝術的殿堂」

說到印度這個國家的社會基礎建設、社會治安方面不是很完善。但是印度畢竟是一個古老的國度,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明,境內還遺留著很多歷史文化遺跡。而且印度還是一個受宗教影響非常深的一個國家,境內的宗教流派也很多。因此留下了很多擁有不同建築特色、風格迥異的宗教寺廟,這些寺廟也成為了印度的一大景點特色。

見到這座寺廟建築就會發現這座建築的高度比例都剛剛好,使寺廟看起來非常的整潔利落。Airavatesvara寺廟還被稱為是「雕像藝術的殿堂」,因為寺內有很多精美的雕像、浮雕。有戰車式的雕像;有金字塔式的雕像;有神社式的雕像等等,這些精細的石雕占據了寺廟的絕大部分。

雕刻者還會把關於寺廟的一些神話傳說,用雕刻的方式記錄。在主殿堂的建築底部,就用精緻的浮雕敘述著六十三個聖徒的故事。主殿外牆上每邊有五個雕塑壁龕,裡面供奉著印度教各種各樣的神靈。而主殿裡面則供奉著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據說之所以建造這座寺廟就是為了獻給濕婆神。

這座寺廟之所以能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其實並不是因為建築的歷史多悠久,寺內雕像多精緻。當然這也是寺廟出名的一個原因,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座寺廟存在著非常令人震驚的神秘現象。這種神秘現象就來自於寺廟入口處,一個七米門框下的石階。可能是因為石階兩側錯綜復雜的雕刻欄桿,與石階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東西產生了奇怪的反應。如果有人輕踩或者是敲擊石階就會產生音符,如同鋼琴的琴鍵一樣。所以有人把台階稱為「音樂台階」或者是「會唱歌的步驟」,讓人感到非常的神奇。

㈥ 印度的克勒妮瑪塔神廟信奉老鼠為神靈,究竟有何典故

在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有一個叫德薩努克的地方,一位虔誠的印度都徒卡爾尼在公元十五世紀時興建了一座老鼠廟。五百多年來,這座老鼠廟的香火極盛,前來朝拜老鼠的善男信女絡驟不絕。

寺廟中有成千上萬只老鼠,它們在這里得到特別的保護和餵食。克勒妮瑪塔神廟是為了紀念克勒妮-瑪塔,她是焦特布爾與比卡內爾的皇室正式認可的女神,過著苦行的生活,於1538年消失。據說在廟宇里成千上萬只老鼠中,有五隻白色老鼠是格外神聖的,是克勒妮·瑪塔本人和她的四個兒子的化身

每天都有許多餐點供老鼠們食用,光新鮮牛奶就有很多桶。為了避免貓來搗亂,當地人還特意在廟宇的周圍建造密網,細心保衛老鼠的安全。

㈦ 關於印度佛(我會追加分的哦)

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後來也稱為印度教,19世紀後逐漸改革為新印度教。

婆羅門教將人最初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剎帝利(Ksatriya),吠舍(Vaisya),首陀羅(Sudra),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另外還將一部分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又譯首陀羅、手陀羅)(Sandra),後來種姓制度發展的越來越復雜,到19世紀已經發展成45大類幾百個等級。種姓制度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在印度許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如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也有許多低種姓人改宗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以躲避種姓歧視。新印度教已將種姓制度廢除,但其影響仍存在。

婆羅門教相信輪回,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閻羅王這一神明。許多起源於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哲學和部分傳說。

婆羅門教的神只
三大主神

創造神梵天(Brahma),佛教稱為大梵天王,他創造了世界萬物,他的坐騎為孔雀,妻子是辯才天女,由於他已經完成了任務,印度教徒不太崇敬他,全國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一座是供奉他的。
保護神毗濕奴(Visnu),佛教稱為遍入天,有眾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黑天神克里希納。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徒有一派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Siva),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妻子為雪山神女,他在印度的影響最大,全國有3000多座廟宇供奉他或他的妻子,專門崇拜他妻子的為性力派。
其他神只

因陀羅(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麗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電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它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烏莎女神(Usas),黎明女神,是太陽神的妻子,每天為夫開啟日升的道路。
伐樓那(Varuna)意譯為「遍攝天」,司法神,時間秩序的製造者和維護者,曾經是婆羅門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同因陀羅一樣是雅麗安人從遠古就崇拜的古神,所以地位崇高,但後來地位日漸降低,最後成為了水神。
利普神群,作為抽像名詞為「聰明、才能、技巧、技能」的意思,作為普通名詞則是「藝術家、工藝匠、鐵匠、車匠」的意思,是神話中三個半人半神的共名,他們分別是利普、伐者、毗婆梵,傳說三人生活在太陽城中,是神的工匠。
蘇耶利(Surya),太陽神。
伐尤(Vayu)風神,也名伐陀(vata)。
蘇摩(Some)本是一種可釀酒的植物,因被認為是神,尤其是因陀羅的最愛,所以地位日漸拔高,成為了一種樹神。
阿耆尼(Agni),火神,由於祭祀必須通過火才能成為神的食品,所以火神同時也具有神的信使的性質。吠陀神話也記述了他與閻摩有很深的關系,正是通過他——火葬——靈魂才得以進入死者的國度。

㈧ 印度猴子廟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殊的么

印度有一座寺廟叫做「猴廟。」不過原本這座寺廟不叫做猴子廟了,而是因為在這座古寺廟里的猴子數量太多了,占據的數量比較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很多遊客想,頂多也就是一隻兩只的猴子吧,不是的,幾乎在這個寺廟當中到處都是猴子。長期這樣下來,這座寺廟就被遊客給改名了,改叫猴子廟。

不過,遊客對此也不反感,反而都很溫和的在一旁笑嘻嘻地給猴子食物吃。他們覺得寺廟本來是樂善好施之地,這猴子肯在寺廟呆著,這說明當地風水好,所以面對猴子越多,當地的人非但不開心,反而還歡迎,久而久之當地人就忘記這寺廟原本的名字,大夥都稱它為猴子廟。

印度最「奇葩」的寺廟,供奉著3000隻猴子,遊客:注意自己的物品

㈨ 凱拉薩神廟是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6 窟,為什麼說它是驚世大作

因為它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建造的,雕刻在岩石上。寺廟是供奉皇帝、佛像和神靈的地方。寺廟是一個典型的石頭建築,幾乎沒有變化,它由四個部分組成:塔門、庭院、柱廊和寺廟。我們旅行時看到的大多數寺廟都是用石頭和木頭建造的。

一些學者認為這座宏偉的寺廟是由建築者通過垂直挖掘成功挖掘出來,然後雕刻而成的,而其他人則認為它是用錘子等工具從上到下一點一點地雕刻而成的。因此,直到現在,拉薩神廟是如何建造的仍然是個謎。

㈩ 印度有多少個神

佛教中的護法諸神,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又叫"八部眾",是佛教八類天神。 天眾(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龍王)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摩喉羅迦 大蟒神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帝釋天 帝釋天又稱"帝釋"、"天帝釋",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釋迦"的意思是"能",是其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天帝"。帝釋原為古印度吠陀神話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話是印度上古神話,主要保存於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帝釋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 帝釋成為佛教護法神之後,被安排作了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須彌山頂之善見城。須彌山本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是一座巨大無比的金山,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此說法亦為佛教所沿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的居所,四方又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頂上有座天宮「善見",即帝釋所居。須彌山的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香海、七金山,再外環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帝釋天當上欲界忉利天眾神之王,王宮的設備自然極其富麗堂皇,他身邊的侍女也多不勝數。帝釋天是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他也會去除暴安良。 在佛教神話中,帝釋天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國寺廟里,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quot;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quot;輪回"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據《羅摩衍那》所述,為達剎波舍波提的16個女兒之一,仙人迦葉波娶她為妻,生有5女。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印度寺廟有什麼神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果中國孩子熬夜有黑眼圈怎麼辦 瀏覽:429
印度怎麼養活12億人 瀏覽:133
義大利過濾器哪裡買 瀏覽:936
中國黨員總共多少 瀏覽:361
伊朗出國旅遊帶什麼葯 瀏覽:128
寮國辦中國移民多少錢 瀏覽:326
印度的病毒為什麼會傳過來 瀏覽:427
中國夢哪些平台 瀏覽:932
男士印度濕巾怎麼用 瀏覽:603
印度哪些調料品經常使用 瀏覽:283
被美軍炸死的伊朗將軍怎麼會出現在伊拉克 瀏覽:213
中國雨林面積占總量多少 瀏覽:545
俄羅斯和中國東北哪個火災多 瀏覽:516
義大利紅酒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340
伊朗支票怎麼兌現 瀏覽:579
在印尼為什麼電話打不回中國 瀏覽:906
水稻產於印度和哪裡 瀏覽:819
印尼男雙為什麼那麼強 瀏覽:85
義大利米其林三星哪個好 瀏覽:295
越南哪個國家乳酪最好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