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同印度的關系怎麼樣了
就是關於國界問題,據說中國最近已經在青藏高原建設了三個空軍基地,運動半徑可以覆蓋了大半個印度,且中國如果空襲新德里所行進的距離是印度到北京距離的十分之一
印度和中國正在跳著探戈,每一方都有舞蹈天賦,舞步嫻熟,然而把對方當作一個舞伴時,彼此又十分警覺。不過,它們必須共舞。
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本月在北京同中國簽署了一份協議,尋求在確保原油資源的問題上同中國進行合作。這一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亞洲能源地緣政治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表明了亞洲這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今後走向。
「我非常清楚,」艾亞爾在北京說,「印度和中國之間任何激烈競爭行為都對和平無益。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對方的能源安全受到威脅的基礎之上。」本月早些時候,印度外交秘書希亞姆公開發表演講時說,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誰也控制不了對方,也不會被第三方所控制。」
由於印中的經濟都在繁榮發展,所以兩國間的貿易、投資異常活躍。印度的高科技公司蜂擁來到中國尋求進一步發展,中國的製造商也視印度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在政治上,印中做到了相互理解,前者不再談西藏問題,後者置身於克什米爾問題之外。中國還支持印度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不過,在雙方共同分享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每一方都對對方存有戒心。雙方在尋求不同的戰略盟友,印度希望與美國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確保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占據上風。幸運的是,地緣條件使印中很難再起戰事,喜馬拉雅山脈將打消任何一方的軍事冒險主義。
印中關系中一個復雜的因素是日本。日本把中國視為「不斷上升的戰略威脅」,認為和印度交好是抵消這種「威脅」的一個方法。這就是日本外相1月初訪問新德里、尋求同印度進行定期高層對話的原因,而印度也在尋求這種額外優勢。
② 什麼舞蹈不要舞伴
這個問題問得···
除了國標非要舞伴以外,其他舞隨便要不要啊~~~
什麼民族舞、街舞、爵士、芭蕾、古典、現代、肚皮舞···還有幼兒舞,哈哈
其實你想展示拉丁舞,也可以一個人跳,就一個人展示單人動作就可以了嘛,那些模特的才藝展示,還不是一個人跳拉丁
這個也沒人限制你哈····喜歡就好
③ 三強爭霸賽期間的聖誕舞會,哈利的舞伴是誰
兩印度的孿生姐妹其中的一位帕瓦蒂.佩蒂爾。
三強爭霸賽是J.K.羅琳所著魔幻系列小說《哈利·波特》中提到的魔法界中的一種比賽。三強爭霸賽大約是七百多年前創立的,是歐洲三所最大的魔法學校之間的一種友誼競爭賽。
這三所學校是霍格沃茨、布斯巴頓魔法學校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學校。每個學校選一名勇士,然後比試三種魔法項目。三強爭霸賽每五年舉行一次,三所學校輪流主辦。
人物簡介
哈利·波特,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魔幻系列小說《哈利·波特》系列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原名莉莉·伊萬斯)的獨生子,出生於1980年7月31日,教父為小天狼星布萊克(Sirius Black),或者說西里斯·布萊克。
因只有待在有母族血緣的身邊,血緣魔法才能生效,所以被麻瓜弗農·德思禮姨夫與佩妮·德思禮(原名佩妮·伊萬斯)姨媽收養,就讀於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格蘭芬多學院,魔杖長11英寸,冬青木,杖芯是鳳凰福克斯的尾羽,曾兩次在阿瓦達索命咒下依然存活的人,被稱為「大難不死的男孩」。
在1998年5月2日前是一個蛇佬腔(會說蛇語,能與蛇交流),5月2日伏地魔的殺戮咒擊中哈利,摧毀了伏地魔附在哈利體內的靈魂碎片。頭銜有三強爭霸賽勇士、格蘭芬多找球手、格蘭芬多球隊隊長、鄧布利多軍領導人、死神的主人、S.P.E.W.秘書、傲羅。
④ 異國習俗禮儀。急!知道者幫幫忙!
在涉外活動中,女性應保持適度禮節與禮貌,以防男女間某些誤解或誤會。對於一般相識的男性,在相見時不宜過於主動熱情地行握手禮或擁抱禮,即使須握手,也不宜力握久握。與對方暢談時,應適當問及其妻子、孩子,並應談及自己的男友、丈夫或孩子。不宜以個人身份向男性贈送禮物,若非送禮不可時,應特別說明禮物是送與對方夫婦的,或是代表自己的單位送與他的。已結婚或結過婚的女性,應讓對方稱自己"XX太太"。在歐美的一些飯館或旅館里吃飯時,可以讓服務員把飯送到自己客房裡,也可邀請男朋友或女朋友一同進餐。到朋友家做客時,不要談論公務,而應和對方的全家人聊天。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男子有時可能公開向女性調情,若遇此種情況,女子可不予以答理或顧及,適度的禮貌與禮節,可拒之於"千里之外"。
中東商人飲茶禮
在中東地區,商人們在辦公或社交場合,總要喝茶或咖啡,但每人以不超過三杯為宜。當喝完之後,要將杯子轉動一下再遞與主人。這種禮節動作,意為"夠了,謝謝!"
互跪禮與長跪禮
各國佛門男僧與女尼的跪禮有所不同。男僧行互跪禮,女尼行長跪禮。
互跪禮兩腿輪換跪於地。《釋門歸敬儀》申:"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左右兩膝,交互而跪。此禮行於僧人。
長跪禮兩膝同時久跪於地。《釋門歸敬儀》言:"兩膝一 著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拄地,挺身。"此禮行於女尼。僧、尼的跪禮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僧是丈夫,剛於事立,故制互跪;尼是文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
交誼舞會禮節
參加交誼舞會時,男士的衣裝宜莊重整潔,舉止大方,女土的衣裝宜明快典雅,不宜濃妝艷抹。
禮儀,進入舞廳時應彬彬有禮,熟人舊友要握手致意或點頭問好,陌生人也應以禮相待。話音宜低,步態宜輕。
邀舞,舞曲響起時,男士應主動走到女士面前,可行半鞠躬禮,並輕聲說:"請您跳舞"。女方要點頭表示同意,然後由男方陪同並肩走入舞池。在正常情況下,女方不應謝絕男士的邀請,若不願接受邀請,可婉言說"累了"或"身體不適"之類的托辭,並致"對不起"的歉意。被謝絕的男士,不要再向女方強求,更不要表示不滿。
共舞,在共舞過程中,男方對女方應多關照、配合。雙方不要互盯著對方的臉,要始終相待以禮,一曲音樂結束時,男方要點頭致意或道謝,也可將女方送歸原位。
名片禮
在許多社交場合,彼此初識時,往往將自己的名片畢恭畢敬地呈遞與對方,以示禮遇。有些國家的人,如印度尼西亞的商人,就頗重視此禮。
在涉外活動中,人們也可在名片的左下角用鉛筆寫上具有一定含義的法文小寫字母,如"p. f. "(敬賀)等,或上極簡短的話語,如"謹呈示賀,深致謝忱"等,然後寄送予對方,以示恭賀、感謝、慰問、辭行或弔唁等禮。
合十禮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原是印度古代的一種禮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行禮時,兩掌合於胸前,十指並攏,以示虔敬。此禮可分為下列幾大類:
跪合十
各國佛徒拜佛祖或拜高僧時所行的禮節。行禮時,右腿跪地,雙手合掌於兩眉中間,頭部微俯,以示恭敬虔誠。《法華經》載:"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
蹲合十
某些國家的人在拜見父母或師長時的一種禮節。行禮時,必須蹲下,並將合十的掌尖舉至兩眉間,以表尊敬。
站合十
一些國家的平民之間、平級官員之間相拜,或公務人員拜見長官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要站立端正,將合十的掌尖置於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
正統的西餐禮儀
凡事由侍者代勞
在一流餐廳里,客人除了吃以外,諸如倒酒、整理食具、撿起掉在地上的刀叉等事,都應讓侍者去做。在國外,進餐時侍者會來問:"How is everything?"如果沒有問題,可用"Good"來表達滿意。
聊天切忌大聲喧嘩
在餐廳吃飯時就要享受美食和社交的樂趣,沉默地各吃各的會很奇怪。但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也是極失禮的行為。音量要小心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別影響到鄰桌。
中途離席時將餐巾放在椅子上
萬不得已要中途離席時,最好在上菜的空檔,向同桌的人打聲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再走,別打亂了整個吃飯的氣氛。吃完飯後,只要將餐巾隨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疊整 。
如何招呼侍者
侍者會經常注意客人的需要。若需要服務,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會馬上過來。如果對服務滿意,想付小費時,可用簽帳卡支付,即在帳單上寫下含小費在內的總額再簽名。最後別忘記口頭致謝。
花木交往禮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往往以贈花的方式示禮。
在歐洲許多國家,贈送戀人、情人、伴侶的,多為紅色的鮮花。成束的白花多用於婚儀贈禮。近親好友相互贈送的,多為色澤鮮艷的花束,如小蒼蘭、香石竹、月季等。白花也可作生日或命名日的禮花。送與中年人的,宜為大朵花;送與
年輕人或孩子的,宜為多色彩的小花。許多歐洲人贈花時,只送單數。復活節時,可送盆花。
日本人在探視病人時,往往選擇紅、紫、粉或綠色的鮮花為禮。向母親獻花時,日本人多用凌霄花、僧鞋菊、櫻草、金錢花、冬青等5種花組成的花束。這種花束表達的特定含義是:慈母的愛,撫育著子女的青春、歡樂與幸福。
阿拉伯問候語
在阿拉伯各國,當友人相見時,雙方除問候"你好"、"早安"或"晚安"之外,往往還要恭恭敬敬地說:"在你面前的,是你的親人",或說:"在你面前擺著的是平坦大道"。
涉外禮節性稱呼
對一般成年男子,稱"先生";對已婚女子或有地位的女士稱"夫人";對未婚或不明婚姻情況的女子,稱"小姐"。這些稱呼亦可冠以姓名或職銜,如"XX先生"、"XX小姐"。對部長以上的男女官員,可酌情稱"閣下"、"先生",並冠以職銜 。有些歐美國家,如德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往往不稱"閣下"而稱"先生"。在日本對身份高的日本女子也稱"先生"。對國王、皇後,稱"陛下";對王子、公主、親王,稱"殿下";對有爵位的人,稱爵位,也可稱"先生"或"閣下"。
對軍官,稱軍銜,或冠以姓名加"先生"。對將軍、元帥等高級軍官,稱"閣下"。
對知識分子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職銜,或同時冠以姓氏或加"先生",如"X X律師先生"、"X X博士先生"。
對神職人員,稱職銜,也可同時冠以"先生",如"牧師先生"。對主教,可稱"閣下"。
對男女服務員,分別稱"先生"、"小姐"。 對以"同志"相稱的外賓,可同時冠以姓名或職銜,如"服務員同志"。
在非洲許多國家,無論年長或年輕的男子,對女子均要敬稱"媽媽",無論其結婚與否。
家庭舞會禮節
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家庭舞會都通行有一定的禮節。應邀參加舞會的人,宜穿西服和晚禮服。跳舞時,男子嚴忌不系衣扣,也不宜隨便脫去外衣。第一輪舞必須由主人夫婦、主賓夫婦共舞,若夫人因故不能舞,可由其成年女兒代之。第二輪舞時,賓主眾人要交換而舞,男主人及男賓必須注意陪同無舞伴的女子共舞,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男子之間,女子之間,嚴忌共舞。男子請女子跳舞,應先向其丈夫、戀人或情人致意,然後再立正向女子點頭致禮。在跳舞過程中、不要叼著煙,不能戴口罩,不宜吃零食(可含口香糖),不宜做過於親昵的動作,舞姿要力求正確。一曲完畢後,男子要向女子致謝,並送其回到原位。在一般情況下,女子不應拒絕男子的邀請,否則亦屬失禮。有些西化的家庭舞會,每一輪舞常以一吻作結束,但不可長吻狂吻。
軍 禮
現代,許多國家的軍人,都通用一種立正舉右手於右鬢際的禮節,稱"軍禮"。此禮起源於英國。相傳,在英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祝捷大會上,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為立功將士頒發獎品。為了維護女皇尊嚴,大會特別規定將士受獎時,必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不得平視女皇。隨著時代的演進,這種遮眼的動作就演化為軍禮。按照傳統習慣,當軍人戴著軍帽行禮時,必須首先行軍禮。
海 禮
在海上,當遇到本國或有外交關系國家的商船或軍艦時,各船必須在近距離內互致海禮,又稱"旗禮"。行禮時,先將國旗降於旗桿的三分之一處,然後再升至桿頂。回禮船也要回敬此禮。商船抵達外國港口時,在升起本國國旗及本航運公司旗幟的同時,必須在前桅頂上升起所抵之國的國旗,以示友誼和敬禮,直至離港後才降下。如遇該國國喪,則必須將該國國旗降至主桅桿的三分之一處,以示哀禮。
當停泊於有外交關系國家的港口並遇該國的國慶時,商船要行"掛滿旗禮"。其禮儀是:將船上所有的信號旗,按照方旗與尖旗一一間插的方式,從船頭至船尾懸掛起來,以示同慶與敬禮。
涉外性受禮
在各種涉外交往中,當接受賓朋的禮品時,主人應極有禮貌地雙手接過,並握手致謝。許多歐美人,當接受別人禮品時,往往要打開包裝親眼欣賞並贊美一番。此時,送禮人可酌情對禮品作幾句介紹,以表"禮輕情意重"。若遇寄來的或派人送來的禮品,應及時復寄一張名片或簡信,以示謝意。
涉外性送禮
在涉外性的各種友好交際中,為了向他人表示慰問、祝賀或感謝,往往需要贈送一些物美價廉的小禮物。在選擇禮品時,應考慮到受禮人的愛好、習慣和忌諱,還要考慮到禮品的意義、特色和價值。
一般而言,應邀出席私人家宴時,應向女主人贈送小件土特產、小藝術品、小紀念品、小食品、干鮮果品或花束,也可向主人的小孩贈以糖果或玩具等。應邀參加他人的婚禮,應贈送小型藝術品、鮮花或其他日用實物。探視病人,可贈以營養食品、果品或鮮花。元旦、聖誕節時,可送日歷、煙酒、名茶或糖果。出席各種宴會,可酌情贈送花束或花籃。
所送禮品,即使已有包裝盒,也應再用花色或彩色禮品紙包紮,並用綵帶繫上梅花結或蝴蝶結。禮物宜當面呈送,但婚禮贈品可事先送去。節日禮品也可派人送或寄送。
在挪威,商人出席對方晚宴的第二天,應當給主人送上一份禮物。
在丹麥,商人被邀請做客時,應給同行的其他商人各送一束鮮花或精美禮品。
涉外活動日常禮
守時,按時赴約,忌早到和遲到。若已遲到,應向主人致歉。若不能赴約,必須盡早通知對方。
敬老,乘車、進電梯、上下樓梯、同行、開關門或用餐時,要主動禮讓,照顧老人與婦女。
尊俗,要認真尊重各國的風俗、教俗、習慣等,其基本原則是"入境隨俗"。
吸煙,在公共場合或重要活動中,不要吸煙。在私人住宅或辦公室,應征詢主人同意後再吸煙。
持重,舉止端莊,情態誠懇;站立時,不歪身,不斜靠;坐下時,不搖身,不蹺腿;走路時,不搭肩,不尾隨;講話時,不放縱,不比劃。
涉外場合見面介紹受禮
在涉外交際場合,彼此若要結識,可相互自我介紹,也可由第三者介紹。自我介紹時,要主動自然地講清自己的姓名、職務和國別。為他人介紹時,還應說明被介紹者與自己的關系。在具體介紹過程中,應將年紀輕、身份低者引導介紹給年紀大、身份高的人,把男子介紹給女子;要以手示意,忌諱以手指點。無論自我介紹還是為別人介紹,都應有禮貌地起立點頭致意;但女子、長者及會談桌、宴會上的人可不必起立,僅微笑點首即可。
涉外慰問禮
當某國遇到重大天災或重大傷亡事故時,有外交關系的各國政府及其首腦,往往要致電或致函慰問,或責成有關使節向受災國的外交部長致函,以示慰問之禮。各國政府或紅十字會,還要酌情向受災國贈款、贈葯或贈其他物品。
脫帽禮
歐美國家以及受歐美影響的許多國家,廣為流行著脫帽禮。此禮源於歐洲中世紀。據說,當時武士對女子講話時,必須把頭盔舉起,以示對女性的敬重。當武士們友好相見時,為了相致友情,彼此都要把頭盔掀起而露出面目。久而久之,便形成脫帽禮。
在公共場合行此禮時,男子摘下帽子向對方點頭致意即可。若相識者側身已過,雙方亦可回身補問"您好",並將帽子略掀一下即可。若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先後每次相遇,雙方不必反復脫帽,只點頭致意即可。當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以示敬意。在莊重場合,人們應自覺脫帽。
眼神禮
世界各族民眾,往往用特定眼神來表示一定的禮節或禮貌。
注視禮:阿拉伯人在傾聽尊長或賓朋談話時,兩眼總要直直地注視著對方,以示敬重。日本人相談時,往往恭恭敬敬地注視著對方的頸部,以示禮貌。
遠視禮:南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當同親友或貴客談話時,目光總要向著遠方,似東張西望狀。如果對三位以上的親朋講話,則要背向聽眾,看著遠方,以示尊敬之禮。
眯目禮:在波蘭的亞斯沃等地區,當已婚女子同丈夫的兄長相談時,女方總要始終眯著雙眼,以示謙恭之禮。
眨眼禮:安哥拉的基母崩杜人,當貴賓光臨時,總要不斷地眨著左眼,以示歡迎之禮。來賓則要眨著右眼,以表答禮。
擠眼禮:澳大利亞人路遇熟人時,除說"哈羅"或"哈"以示禮遇之外,有時要行擠眼禮,即擠一下左眼,以示禮節性招呼。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電話禮節問候
在接電話時,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禮節性問候習慣。
華人--"喂,您找誰?"
美國人--"哈羅!"
德國人--"我是X X(自報姓名)。"
俄羅斯人--"我在聽著呢。"
法國人--"您是哪一位?"
義大利人--"准備好了,請您說吧!"
英國人--"我是X X X X X(自報電話號碼)。"
香港地區人--"我是XXXX(單位名)的XXX(姓名)。
進外國人居所禮節
進外國人寓所或辦公室,應事先約定,按時到達。若無迎候,應先敲門或按鈴,經同意再進門。在主人休息時間或因急務而未經約定,不得不登門造訪時,相見後應向主人致歉,並簡要說明原因。入室後,未經禮讓不應自行入座,洽談時間盡量少而短。登門拜訪外國友人,以上午10點或下午4點左右為宜。相見後,要主動向主人全家人問安。對主人的小孩要示以喜愛之情,若主人家養有狗、貓等,不要表現出厭惡情緒。歐美人有以飲料及小食品待客習慣,客人應隨俗 受。在未經主人邀請情況下,不要自行參觀主人的其他房間或庭院,嚴忌隨意觸動主人書籍、文稿、資料、花草及陳設品。
頂 禮
頂禮,是各國佛門的重要禮節。行禮時,兩肘、兩膝和頭部均要著地,即"五體投地",然後用頭部觸尊者之腳。向佛像頂禮時,"則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頭觸佛足。《釋門歸敬儀》道:"我所高者頂也,被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禮之極世。"
握手禮
握手禮是流行於許多國家的一種見面、離別、祝賀或致謝的禮節。此禮源於原始社會,人們扔掉棍棒武器而相握結好的動作。
現代的握手禮,雙方往往先打招呼,然後相握致意。關系親密的人,可各伸出雙手久握力握;關系一般者,可各伸出一手輕握即止。男女相握時,男子宜輕握女子手指部位。晚輩與尊長相握,晚輩宜稍躬身迎握。握手禮的順序,應是主人、尊長、女子先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男子再予以迎握。多人握手時,且忌交叉相握。男子相握時,要先脫帽,並示以微笑,忌戴手套相握,更忌邊握邊注視第三者。軍人戴軍帽時,必須先行軍禮,然後再行握手禮。與男子握手,女子可不摘手套。
握手禮還可表示向對方進行鼓勵、贊揚、致歉等。正確的握手方法是:時間宜短,要熱情有力,要目視對方。女子同外國人握手時,手指與肩部要自然放鬆,以備男賓可能要行吻手禮。
陪車禮
在亞洲許多國家,人們把轎車的後排座視為禮賓的上座。迎接貴賓時,主人總是陪同客人坐於轎車的後座,以示敬客。相反,歐美的許多國家,人們卻把轎車的前排座視為禮賓的上座。迎賓時,若讓客人坐在後排座,會被視為"失禮"。
傷病慰問禮
當某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患病或負傷時,國內外各界人士通常要以不同方式致以慰問禮。有些國家,當元首病情惡化時,還要及時向國內外公布有關病況。各友好國家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往往發慰問電,有時還要指示駐當事國的使節赴醫院作暫短探視。若因種種緣故,使節不能親晤患者時,亦可致慰問函,或送上花籃並附上名片,以表慰問禮。
鳴炮禮
許多國家在舉行大典或迎送國賓時,往往要行隆重的鳴炮禮。按照慣例,鳴炮21響為最高規格,每用於國家大典或迎送外國元首的儀式;19響為二級規格,多用於迎送外國政府首腦的儀式;17響是三級規格,多用於迎送外國政府首腦副職的儀式。有些國家的鳴炮禮不劃分級別。
擁抱禮
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見面禮節。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特別是現代的上層社會中,亦行有此禮。
擁抱禮多行於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祝賀致謝等場合。行禮時,通常是兩人相對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環撫於對方的左後肩,左手環撫於對方的右後腰,彼此將胸部各向左傾而緊緊相抱,並頭部相貼,然後再向右傾而相抱,接著再做一次左傾相抱。當代,許多國家的涉外迎送儀式中,多行此禮。
親吻禮
親吻,是源於古代的一種常見禮節。人們常用此禮來表達愛情、友情、尊敬或愛護。據說它產生於嬰兒與母親間的嘴舌相昵,也有人說它產生於史前人類互舔臉部來吃鹽的習俗。據文字記載,在公元前,羅馬與印度已流行有公開的親吻禮。有人認為,古羅馬人愛嚼香料,行親吻禮足以傳口中芳香。也有人說,古人用親吻時努唇的形狀來表示愛情的心形。還有人考證,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當代,許多國家及地區的上流社會,此禮日盛。
行此禮時,往往與一定程度的擁抱相結合。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戀人或情人之間,宜吻唇;長輩與晚輩之間,宜吻臉或額;平輩之間,宜貼面。在公開場合,關系親密的女子之間可吻臉,男女之間可貼面,晚輩對尊長可吻額,男子對尊貴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親吻酋長的腳或酋長走過的地方為榮。在古羅馬與古波斯等國,同階級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階級的人只能吻面。
西方現代的親吻禮,在歐美許多國家廣為盛行。美國人尤其受行此禮,法國人不僅在男女間,而且在男子間也多行此禮。法國男子親吻時,常常行兩次,即左右臉頰各吻一次。比利時人的親吻比較熱烈,往往反復多次。
在當代,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面或貼面的連動性禮節,以示敬意。
點頭禮
在亞洲許多國家,當熟人相見時,彼此往往一面微微點頭,以象徵鞠躬,一面舉舉右手,以示敬意。許多歐洲人也常行點頭禮,但它僅行於不熟悉的人們之間,恰與亞洲相反。
禮 拜
各國穆斯林都把禮拜當做生活中的大事。按照伊斯蘭教教規,每日禮拜要進行五次。
第一次為"晨禮",時為日出之前;
第二次為"響禮",時為午飯之後;
第三次為"晡禮",時為下午五點;
第四次為"昏禮",時為日落之後;
第五次為"宵禮",時為晚寢之前。
每星期五,穆斯林還要到清真寺舉行"聚禮"。每到禮拜之時,穆斯林的一切活動都要停止,並朝著麥加城方向頂禮膜拜,虔誠祈禱。
禮節性小費
許多國家均流行有顧客向服務人員付小費的習俗。小費,含有一定的禮節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著顧客對服務人員的愛護與尊重。相傳,"付小費"之風源於18世紀的倫敦,當時,有些酒店的餐桌上擺著寫有"保證服務迅速"的碗。當顧客將零錢投入碗中後,必得到服務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久而久之,遂形成"小費"之風。
由於各國各地各行業小費的數額沒有統一規定,所以顧客宜入境隨俗,酌情而付。 在日本,當進人飯店大門時,顧客可向女招待員付一些小費,而對於其他人員可不必付。
在泰國,顧客所付的小費,無論多少,都是需要的。
在新加坡,付小費是被禁止的,如若付小費,則會被認為服務質量差。
瑞士的飯店餐館,不公開收取小費,而司機則可按明文規定收取車費 10%小費。
在法國,付小費是公開的,服務性的行業可收不低於價款10%的小費,財政稅收也將小費計入。
在義大利,收小費屬於"猶抱琵琶半掩面"的半公開現象。當遇到"拒收"的"示意"時,你最好是乘送賬單之機遞上小費。
在北非及中東地區,收取小費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許多從事服務性活動的老人與孩子,小費是其全部收入。如遇顧客忘卻付小費,他們會追上去索取的。
在美國,小費現象是極普通而自然的禮節性行為。
墨西哥人將付小費與收小費視為一種感謝與感激的行為。
小費之風,日趨流行於越來越多的國家。但有些國家禁行小費,許多官方服務人員遂在私下進行收費或收禮,以免有損於"文明"。這種私下收費或收禮,其價值往往高於公開的小費。
⑤ 新成長的煩惱每集講的的都是什麼
新成長的煩惱劇情第一、二集
丹尼要在周末舉行一個大型派對,利齊和米蘭達受到邀請。就在利齊興沖沖地要去參加派對時,發現那天是她奶奶的生日,她要去參加奶奶的生日聚會。利齊的同學凱特要米蘭達請她媽媽在派對那天去幫他們畫文身,米蘭達同意了。
新成長的煩惱劇情第三、四集
凱特進了啦啦隊,而利齊沒進。利齊很生氣,在網上和米蘭達聊天的時候誣蔑了凱特。凱特向利齊和米蘭達兩個人問罪,米蘭達替利齊承擔了責任。凱特教練在體育課上發現利齊有藝術體操的天分。
新成長的煩惱劇情第五、六集
利齊和班上的同學一起去野營,由於帶隊老師有事,利齊的媽媽喬臨時成為女孩的陪伴。起初利齊覺得有媽媽在很尷尬,當喬的表現讓大家都覺得她是個很酷的媽媽時,利齊的看法也轉變了。
新成長的煩惱劇情第七、八集
利齊要競選班長,希望能代表普通人說話。在競選過程中,利齊為了獲得大家的支持,必須和很多團體搞好關系,慢慢地,她竟忘了競選的初衷。雖然利齊競選失敗了,但她懂得了怎樣做一個普通人。
新成長的煩惱 劇第九、十集
數學課上安傑拉想抄利齊的試卷被老師發現,利齊也一起被關進了觀察室。在觀察室里,利齊和安傑拉成了朋友,還學到安傑拉身上一些不好的東西。米蘭達和戈多及時把利齊拉了回來。
新成長的煩惱第十一、十二集
利齊和米蘭達看同學都穿了胸衣,也去買。邁奎爾夫人得知後,陪她們去了商店。但她們覺得自己是大人了,可以自己買。但當邁奎爾夫人離去,她們自己買的時候,才發現根本無從下手。這時她們才明白,長大了也需要大人的幫助。
新成長的煩惱第十三、十四集
利齊是學校報社的記者,米蘭達被選為學校一部戲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由於第一次參加演出,米蘭達的表演很失敗,利齊在考慮之後還是做了如實的報道。米蘭達看了很生氣。
新成長的煩惱第十五、十六集
利齊為了拯救地球和米蘭達吵翻了。馬特當上了安全巡警,但做得有點過分。二人都被老師提前遣送回家。戈多參加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在慢騎自行車比賽就要獲勝時,因為太累掉了下來。在經歷了這些事之後,他們懂得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13、14集
利齊是學校報社的記者,米蘭達被選為學校一部戲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由於第一次參加演出,米蘭達的表演很失敗,利齊在考慮之後還是做了如實的報道。米蘭達看了很生氣。
第15、16集
利齊為了拯救地球和米蘭達吵翻了。馬特當上了安全巡警,但做得有點過分。二人都被老師提前遣送回家。戈多參加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在慢騎自行車比賽就要獲勝時,因為太累掉了下來。在經歷了這些事之後,他們懂得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17、18集
阿倫•卡特,一個13歲的男歌手要來本地拍攝音樂錄像帶,利齊三人知道了拍攝地點,帶著馬特一起溜進了拍攝地點。在繞過保安的層層圍截後,終於見到了阿倫,並參加了他錄像帶的拍攝。
利齊和馬特兩人經常爭吵,馬特不小心把兩個人用手銬銬在了一起,喬把鑰匙悄悄的藏了起來,希望兩個人學會和睦相處。兩個人一起去參加了慈善節,在這個過程慢慢學會了互相幫助,等薩姆把鑰匙拿回來的時候,兩個人已經比以前更了解對方了。
第19、20集
利齊為了拯救地球和米蘭達吵翻了,馬特當上了安全巡警,但也有點過分。兩個人都被老師提前遣送回家。戈多參加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在最後的慢騎自行車比賽中,在就要獲勝的時候,因為太累從車上掉下來。三個好朋友在經歷這些事後,知道做事情會欲速則不達的。
在體育課上,老師教救生方法。本來利齊喜歡的伊桑要和利齊演示嘴對嘴的救生方法,但因為伊桑不會,最後換成了拉里,因此利齊成了大家的笑柄。利齊的同學都看過一部被定為R級的電影,但利齊,米蘭達和戈多的父母不讓他們去看。於是周六的時候,他們謊稱去打高爾夫而去了電影院。在電影院里利齊用上了學的救生方法救了一個人,並因此上了電視新聞。他們意識到會被父母看到新聞,去電影院的事情會被拆穿,於是趕回家。誰知利齊的父母早就知道了這個消息,最後他們說了實話,雖然收到了懲罰,但利齊的父母允許他們去看電影了。
第21、22集
戈多為了買新音響,為伊桑輔導數學。利齊和米蘭達很興奮,總是去打擾他們,戈多很生氣。在戈多輔導了幾天後,班上進行數學測驗,伊桑仍然不及格,但老師看在他很努力的份上,再給他一次機會。於是伊桑要求利齊給他輔導,因為他覺得利齊比戈多講得更輕松易懂。戈多為此很生氣。在利齊的幫助下,伊桑在測驗中得了72分,戈多也明白不是分數高就可以教好別人的。
薩姆,利齊的父親覺得和利齊比較疏遠,於是決定周五晚上和利齊出去吃晚飯。但周五晚上,利齊和米蘭達,戈多及她喜歡的伊桑去打保齡球。利齊取消了和爸爸的約會後,薩姆很難過。在喬,利齊的媽媽和她談過以後,利齊和爸爸一起去打保齡球,他們玩得很愉快。
第23、24集
利齊為一個時尚雜志做模特出了名,大家對她的態度都改變了,紛紛邀請她參加派對等活動。戈多和米蘭達變成了利齊的跟班的。利齊很苦惱,迪格先生建議利齊像對待普通人那樣對待他們。這招果然管用,兩個朋友又變成了以前的樣子。
米蘭達喜歡上了男孩賴安,但不敢和他說話,利齊幫助米蘭達寫下要說的話,還在他們一起吃飯的時候藏在附近。但這一切都讓賴安誤以為喜歡他的是利齊,米蘭達知道會很生氣,責備利齊。最後,兩個好朋友弄清楚原來都是誤會,和好如初。
第25、26集
利齊三人決定參加知識競賽,請迪格先生當導師。迪格先生用各種方法讓他們感受了知識,但由於他們沒有記住具體的時間地點,在知識競賽中敗北。當凱特三人從邁阿密回來的時候,傷痕累累,利齊三人很感激迪格先生教會了他們真正的知識。
拉里塔奇曼喜歡上了利齊,利齊為了不讓拉里傷心和他出去約會。他們在科學博物館玩得很高興,利齊對拉里有了更深的了解。雖然兩個人沒有真的成為男女朋友,但都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第27、28集
有人要在學校拍紀錄片,戈多被選中當主演。但在鏡頭前,戈多為了製造矛盾,對周圍的人都很刻薄,還慫恿利齊和米蘭達說出了彼此的秘密。在利齊和米蘭達的勸說下,戈多決定放棄這個機會,不再演了。拍好的素材也在混亂中作廢了。
戈多迷戀上了一種游戲,到了痴狂的地方。他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天天都沉迷在游戲當中。最後,利齊和米蘭達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手段,綁架了戈多,讓他看了以前的錄像,才讓戈多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第29、30集
周圍的很多男孩都開始有摩托車,刮鬍子,戈多很著急,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變成男人。他的父母還是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舉行成人典禮。他采訪了很多人,也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後他覺得更了解自己了,才進行了成人典禮。
由於利齊生病,和凱特分到一組完成作業。兩個人在一起學習的時候雖然會有爭吵,但也發現兩個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彼此並不像想的那麼糟糕。通過愉快的合作,兩個人很好的完成了作業。
第31、32集
利齊成為一個新來的新生,安迪的偶像。利齊把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學到的東西都教給她了。但由於安迪對利齊的模仿,安迪慢慢取代的利齊的地位,利齊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偷走了,於是告訴安迪不要再模仿自己了。安迪和利齊決裂了,投向了凱特。其實最重要的是做自己,而不是模仿別人。
戈多得到了跳級到高中的機會。戈多去了高中之後,利齊和米蘭達很想念他,尤其是利齊。戈多在高中過得並不愉快,最後決定回到初中。他覺得和朋友在一起分享生命是最重要的。
33、34集:情人節快到了,學校里大家都是成雙成對的。利齊偶然間認識了送報紙的男孩,兩人一見鍾情。就在利齊准備和他過情人節的時候,他說有另外一個女孩也喜歡他。利齊和他分手了,很傷心。但在戈多的安慰下,還是恢復了過來。
利齊的班上轉來了一個印度尼西亞的學生,他聽不太懂利齊的話,利齊對他也有點不耐煩。利齊三人和米蘭達的表兄一起參加一個西班牙語的節目,在懂西班牙的表兄離場之後,剩下利齊三人由於不懂西班牙亂做一團。通過參加節目,利齊明白了在一個不了解其中語言和習俗的環境下生活是多麼的困難,也更了解那個印度尼西亞的同學了。
第35、36集:利齊要一篇關於母女關系的讀書報告。在看了這本書後,利齊受到感動,想和喬成為朋友。他們一起學制陶,玩得很愉快。但當喬談起外婆和爸爸稅務上的問題時,利齊很受困擾,因為這些事情是她這個年齡無法理解和承受的。利齊和媽媽說出了真相,他們決定等利齊長大了再做好朋友。
凱特因為手臂受傷沒法參加拉拉隊的訓練,克萊爾因此取代了她在拉拉隊的位置。因為克萊爾奪了位置,利齊三人只能坐在草地上吃午飯,他們三個人因此想幫助凱特奪回在拉拉隊的位置。利齊教會了凱特用一隻手做動作,凱特因此奪回了自己的位置。克萊爾在比賽中扭傷了手腕,但凱特並沒有像克萊爾對待她那樣對待克萊爾,因為她明白了朋友的意義。
第37、38集:利齊見到戈多,米蘭達和其他同學都有自己的專長,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很著急,叫來戈多和米蘭達,在家裡抓鬮決定未來。馬特看了恐怖片以後疑神疑鬼,覺得家裡有鬼。最後,薩姆不得不請他的朋友來抓鬼,卻發現原來是一群小狗。利齊也明白了只要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有美好的未來。
米蘭達考試得了B,又看到戈多給她拍的照片,覺得自己很胖,一無是處,於是決定節食減肥。但因此,米蘭達在他們排練舞蹈的時候暈倒了。利齊和米蘭達談了,但米蘭達不僅不聽利齊的話還很生氣。在正式拍攝音樂錄像帶的那天,米蘭達和利齊,戈多說出了心裡話,三個好朋友和好如初。
第39、40集:凱特要舉辦自己的生日晚會,邀請了全班同學,利齊,米蘭達,戈多都在其中。但利齊的媽媽,喬因為沒有大人監護不讓利齊去參見。利齊和她的朋友謊稱商店,而偷偷去了晚會。晚會都是凱特表姐的朋友,而且漸漸失去了控制。在這個時候利齊打電化向喬求助,喬趕過來控制了局面。
利齊為了獨立和自由,在餐館找了份工作。當真的工作以後,她發現根本沒有她想的那樣得到獨立和自由,相反她不得不忍受經理和客人的無理取鬧。利齊一氣之下辭了職,享受她應該享受的學生生活。
第41、42集:利齊,米蘭達和戈多因為一件小事吵架,互相不說話,並在歷史測驗中分別選擇了別人做搭檔。他們要在城裡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才能知道下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在他們的搭檔的勸說下,在到達終點線的時候他們終於互相道歉,和好如初,並一起沖過了終點。
利齊和米蘭達在商店買東西的時候,米蘭達被保安抓住偷東西。最後由於米蘭達的父母,米蘭達才沒事,但米蘭達認為利齊不相信她沒有偷東西,兩個人吵了起來。馬特和他的朋友蘭尼也因為網路直播的事情有了分歧,但當蘭尼需要幫助的時候,馬特還是毫不猶豫的去幫助她。利齊從馬特身上學到了東西,主動和米蘭達和好了。
第43、44集:喬和薩姆出門參加體育博覽會,利齊留下來照看馬特。馬特不小心把薩姆最心愛的橄欖球壓壞了,利齊指責了馬特並找來戈多和米蘭達幫忙。但沒想到馬特和蘭尼偷偷跑出去,修理橄欖球。最後利齊在一家商店找到正在修球的馬特,並用壓扁了的球交換了由另一個明星簽名的橄欖球。早上利齊和馬特吵架的時候兩個人的身體互換了。馬特在利齊的學校鬧了很多笑話,但和伊桑談得很來,還懲治了凱特。利齊在馬特的學校幫馬特找到了真正的肇事者,使他免於被觀察。到晚上兩個又換回來了。他們都了解了對方的生活。
第45、46集:戈多邀請帕克參加舞會,帕克以戈多矮為名拒絕了戈多,戈多明白高矮並不是最重要的。舞會上帕克的舞伴是伊桑,但帕克玩得並不高興,因為伊桑只顧自己跳舞根本不和帕克交流,帕克又回頭來找非常自信的戈多。
利齊和凱特一起負責春季舞會的裝飾,凱特不小心打碎了校長塑像的頭,但卻不肯承認。利齊把頭藏了起來,在現任校長威脅取消舞會的情況下,為了讓大家都能參加舞會,犧牲自己,承認是自己做的。雖然利齊去不了舞會了,但大家不約而同的來到利齊家和她一起跳舞。
第47、48集:一年一度的評獎開始了,利齊想競選最佳著裝獎。米蘭達建議利齊去買一條很漂亮的褲子,但褲子的價錢很貴,利齊的媽媽不同意給她買。利齊和米蘭達,戈多偷偷的計劃先買下那條褲子,穿過後再去退。利齊的媽媽給利齊買了一條很漂亮的打折的褲子。競選當天。利齊穿著自己買的褲子到了學校,但意外之間褲子被弄臟了,只好換回媽媽買的褲子。利齊雖然沒有贏得最佳著裝獎,但覺得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是無價的。
賽迪•霍金斯日的舞會就要到了,在舞會上女孩可以邀請男孩跳舞。利齊主動邀請伊桑卻遭到了拒絕。
第49、50集:馬特房間的水管漏水了,不得不搬到利齊的房間和她同住。一個星期的時間,讓兩人學會了如何相處。利齊的學校安排大家把手印印在牆上代表團結,最後他們發現,當大家把手印都印在一起的時候,根本分不出哪個小組,他們就明白了團結的含義。
第51、52集:利齊和米蘭達去現場觀看了一場兒童節目,被凱特看見了,並大肆在學校里宣揚。兩個人受到了同學們的恥笑,兩人不堪重負。
學校中午的餐廳發生了食物大戰。校長讓利齊,凱特,塔奇曼三個人交待是誰發動的這場食物大戰。他們三個人分別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都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第53、54集:在戲劇課上,迪格先生的朋友,一個名演員弗蘭克看見了利齊表演,並邀請利齊一起出去。利齊和弗蘭克約會後,成了名人,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弗蘭克主動和利齊提出友好分手,但還是邀請利齊在他的電影里出演了一個小角色。
新來的基思老師教大家詩歌。因為基思老師很帥,引起了全班所有女生的主意。利齊和米蘭達為了引起基思老師的注意還起了爭執。
第55、56集:利齊打破學校的一項體育課記錄,還在掰手腕比賽中贏了伊桑。於是男孩們邀請利齊參加橄欖球比賽。在比賽中,利齊表現出色,打贏了比賽。
戈多的奶奶在他父母不在的時候,來戈多家照顧戈多。戈多覺得奶奶和以前不一樣了,總逃避她。利齊的父母都病了,戈多的奶奶在這期間照顧了他們,戈多也很受感動,和奶奶消除了誤會。
第57、58集:米蘭達要舉辦自己第一個正式的派對,她非常緊張。為了讓派對完美,她沒有邀請塔奇曼。利齊想出個辦法,讓塔奇曼完全轉變了形象去參加派對。塔奇曼變得很帥,米蘭達主動邀請塔奇曼跳舞並認出了他,最後米蘭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利齊無意間邀請迪格先生到家中做客,迪格先生和薩姆成了朋友。馬特的老師查普曼小姐最近心情不好,總是刁難大家。於是馬特也邀請查普曼小姐到家中做客,希望查普曼小姐能和喬成為朋友。查普曼小姐在利齊家遇到了迪格先生,心情大悅,對馬特的態度轉好。
第59、60集:戈多無意間得到了一家信用卡公司寄的信用卡,於是決定先預支信用卡上的錢拍電影。在拍攝過程中需要錢的時候發現信用卡過期了,於是電影停拍,戈多還要還透支的錢。
周末在利齊家幫了一個秘密謀殺案的派對,在派對上大家扮演各種角色,但要找出殺人兇手。利齊在最後時刻沒有說出猜中的兇手,讓戈多獲得了勝利。
第61、62集:聖誕節快到了,利齊在忙著做聖誕彩車,希望參加聖誕遊行並能獲勝。養老院的水管壞了,其他人都去幫忙修理只剩下利齊一個人。聖誕的真正含義是要幫助他人,而不是輸贏,於是利齊也到養老院去幫忙。遊行的時候,利齊的彩車奇跡般的完成了。
利齊要初中畢業了,很興奮。她嘗試了很多東西,雖然失敗了,但爸爸鼓勵他嘗試才是最重要的。利齊在學校里和同學們互相留言,回顧整個初中生活,她覺得最重要的是有兩個最好的朋友。在高中,他們還將在一起。
⑥ 社交禮儀
1、在涉外交往中應注意哪些禮節?
尊重各國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禮。涉外工作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
知識,在接待中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各國來賓出現的問題。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也忌談豬,連
豬革製品也要迴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葷;印度教徒把牛當「神」,絕不吃牛肉;吃抓飯的國家,如印度
、馬里、阿拉伯等國家,認為左手不清潔,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天主教把「13」
和「星期五」看做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子;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搖頭表示贊賞,點頭表示不同
意;羅馬尼亞禁過堂風;埃及人忌諱針;伊朗人忌議論嬰兒的眼睛;巴基斯坦人嚴格禁酒;尼泊爾等國
在衛生間要備清水,便後沖水用;西薩摩亞男女都穿裙子;馬里人以黑為美;有些非洲國家的男子對女
子的尊稱是「媽媽」,不管女子結婚與否,等等。如對這些風俗習慣不了解,就容易做出使對方感到失
禮的事。
尊重老人和婦女。在接待外賓時,要特別尊重照顧老人和婦女,這是一種美德。行走時,請老人、
婦女先行;乘車時,請老人、婦女先上;上、下電梯時,請老人、婦女在先。在用餐或宴會席上,如果
鄰座是老人或婦女,請老人、婦女先行入座。進出大門主動幫老人、婦女開門、關門。如果想抽煙也要
先徵得鄰座婦女的意見後再定,等等。這些都應養成習慣。
遵守時間,講究信用。參加各種涉外活動,一定要按時到達,不能提前過多,更不能遲遲不到。如
果不能赴約,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如確實因某種原因遲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時間,無故失約,
在國際上是失禮的行為。
舉止端莊,注意言行。不要作一些異乎尋常的動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嘩,不放聲大笑,不在
遠距離大聲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腳步要輕,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忙奔跑。無論站立或坐下,
姿勢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車、等人。站立時,身子不要歪靠在牆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
上。坐著時腿不要亂蹺、搖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褲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鄰座的椅背上。
女同志不要叉開雙腿。
切勿隨地吐痰,可吐在自己手帕里。不亂扔煙蒂或其他廢棄物品。
在公共場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齒,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癢,搖腿,脫鞋
,打飽嗝,伸懶腰,哼小調。打噴嚏、打呵欠應用手帕掩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聲音。
演出和進餐等場合不許抽煙。如婦女在座,應徵得婦女同意。不要邊走路邊抽煙,進入會客室、餐
廳前,應把煙掐滅。
參加活動前不要吃蒜、蔥等味大的東西;必要時,嚼一點茶葉可沖淡蒜、蔥味。
2、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如何握手、擁抱和行禮?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最常見的禮節。西方人通常是在經人介紹與別人相識時
才握手,若相識的對方是婦女、年長者、職位高者,則應尊重對方意願,不主動伸手。賓主之間,主人
有向客人先伸手的義務,無論在機場或賓館接待外賓,不管對方是男是女,主人都應先伸手。握手要有
適當力度,太輕會使人感到冷淡,太重會使人覺得粗魯。男士與女士握手可輕些,不要握滿全手,只握
其手指部位即可。握手時男士應脫去手套,女士除遇地位高的人外,一般不用脫手套。握手時切忌站在
門口一腳門里,一腳門外。多人同時握手時注意不要交叉,可等別人握完再伸手。
擁抱 是歐美、中東及南美洲國家常見的熟人和朋友間的一種親密禮節,有時與接吻禮同時進行
。擁抱的方法是右手扶住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以「左—右—左」交替的方式進行。一般
禮節性的擁抱多用於同性別之間。
鞠躬禮 一般通行於日本、朝鮮、韓國等東方國家,歐美國家較少採用。行鞠躬禮時需脫帽,呈
立正姿勢,兩眼注視對方,上身前傾15度,而後恢復原狀並致問候。
合十禮 盛行於信奉佛教的南亞、東南亞國家。行禮時,兩只手掌在胸前對合並微微上舉,同時
頭微向前俯下。
在對外交往中,當對方以這種禮節致禮,我們也應以合十還禮,但要注意合十的同時不要點頭。
其他見面禮節 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厚地域及民族風格的見面禮俗:有西方
國家通行的「脫帽禮」,有流行於波蘭和法國上流社會的「吻手禮」,還有非洲國家的「吻腳禮」、「
蛇環禮」等,對這些禮俗應有所了解,可減少一些場合中的誤會。
3、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如何使用稱呼?
正確使用稱呼,是涉外交往中應掌握的基本禮儀技能。如果稱呼不當,是有失身份的事情,也極易
引起誤解,影響雙方正常交往。
按照國際慣例,在交際場所,一般稱男子為「先生」,稱已婚女子為「夫人」,稱未婚女子為「小
姐」,如無法判斷女方婚否,用「小姐」比貿然稱之為「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場合,為了表示對女性
的尊重,可以將女性稱為「女士」。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職稱、頭銜等,如市長先生、懷特夫人等
。對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一般可稱「閣下」;對軍人一般稱軍銜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對
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或在職稱前冠以姓氏,但稱呼其學位時,除博士外,其他學位(如
學士、碩士)不能作為稱謂來用。
德國人十分注重禮節、禮貌。初次見面,一定要稱其職銜。如果對方是博士,則可以頻繁地使用「
博士」這個稱謂。
同美國人打交道時在稱呼上不必拘禮。美國人在非正式場合,不論男女老幼或地位高低,都喜歡直
呼對方名字。但在正式場合,如果與對方初識,還是先用正式稱謂,等相互熟悉了或對方建議直呼其名
時再改變。
日本人習慣用「先生」來稱呼國會議員、老師、律師、醫生、作家等有身份的人,對其他人則以「
桑」相稱。在正式場合,除稱呼「先生」和「桑」外,還可稱其職務,以示莊重。對政府官員要用其職
務加上「先生」來稱呼。
阿拉伯人對稱呼不大計較,一般稱「先生」、「女士」即可。但是由於受宗教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
影響,同阿拉伯婦女接觸時不宜主動與之打招呼,多數情況下可以微笑或點頭示意,就算禮節周到。
4、如何稱呼外國人的姓名?
世界各國的姓名排序與用法各有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姓前名後,多在朝鮮、越南、日本、蒙古、阿富汗、匈牙利及中國通行。朝鮮、越南人的姓名
習慣與中國相同,日本最常見的是四字組成的姓名,前二字為姓,後二字為名。一般口頭稱呼姓,正式
場合稱全名。
二是名前姓後,多在歐美國家通行。口頭稱呼一般稱姓,正式場合則用全稱。大多數歐美人的姓是
一個詞,而名則由兩個或更多的片語成。法國人往往把自己尊重的知名人士或家中某一個人的名字加進
自己的名字中以示紀念,但別人稱呼或書寫時則只用其為首的本名,如前總統戴高樂的全名是夏爾·安
德烈·約瑟夫·瑪麗·戴高樂,但一般人都稱他為夏爾·戴高樂。俄羅斯人的姓名一般由「名—父名—
姓」三節組成。他們一般口頭稱姓或只稱名,為表示客氣和尊敬時,稱名字加父名。為特別表示對長者
的尊敬,也有隻稱父名的,如列寧的全稱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而人們常稱列寧
為伊里奇。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3或4節組成,即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姓。正式場合用全名,簡稱
時只稱本人名。
三是有名無姓,緬甸、印度尼西亞人最有代表性。緬甸人有名無姓,但通常在名字前面加個稱呼,
表示此人的長幼、性別和社會地位。對年紀較大的人名前加「吳」,意即「先生」和「伯叔」;對平輩
或青年人稱「郭」,即「大哥」的意思;對幼輩或少年稱「貌」,即「小弟」的意思;對年輕的姑娘,
一般稱「瑪」,為「姑娘、姐妹」的意思;對年紀較大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意為「姑、姨、嬸
」。
5、怎樣邀請和回復?
邀請有四種方式,即電話邀請、信函邀請、E-mail邀請和寄卡邀請。邀請信函要用質量較好的信紙
書寫。而邀請卡(請柬)則是特別印刷的卡片,附有回執,還帶有一個信封。送請柬不要太早,免得對
方忘記。如果是重大活動,可在一個月或三個星期前發出。回復邀請時應注意:在收到請柬的一星期內
按對方要求的時間、內容予以回復,如果你已接受了邀請,但臨時有事不能出席,一定要打電話給主人
,事後再寄上一張道歉卡。有些人收到邀請後忘記了回復,還有人應邀時帶去了未被邀請的人,這都是
不禮貌的行為。西方國家的人在被邀請後一定要表示感謝,感謝的形式不限,用卡片、信件、E-mail或
電話均可,答謝的話語不在多少,但卻能夠給友人留下良好印象。
6、怎樣使用名片?
名片在各個國家的使用都極為廣泛,是現代人際交往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名片通常分為個人名
片、公務名片與單位名片三種。個人名片約為6×10厘米,正中為姓名,左下角或右下角印有住宅地址和
電話號碼,有的還印有職務或學銜。日常交際中,名片主要用於作自我介紹與建立聯系之用。經介紹與
他人相識或自我介紹後,可取名片相贈。事先約好的訪問,可握手後先交談,告別時再留下名片。登門
之初,為證實自己是所約來訪者,也可先贈名片。交換名片的方法是:事先將名片工整地握在手中,或
易於取出的衣兜里。遞名片時應恭敬,還可邊作口頭介紹。與多人見面時,須依次遞送,並記好對方姓
名,不能像發傳單一樣派發。在接受他人名片時,應畢恭畢敬,雙手捧接並致謝,一定要當時看一遍,
然後鄭重放好,同時應迅速遞上自己的名片。若一時忘帶,切記第二次見面時主動送上。西方人在送禮
時通常附一枚名片,以示親自前往了,用作簡單的禮節性表示。
7、參加宴會活動應注意哪些禮節?
守約。接到請帖後,按規定時間赴宴,不要遲到。如不能出席,要提前通知舉辦宴會的單位,不能
隨便缺席。
入座。進入宴會廳應脫大衣、脫帽、脫圍巾和手套。然後,要先找到自己的座位卡,按排定的座位
入座。如身旁有女賓,應先請女賓入座。桌上的主人或譯員,應主動介紹全桌的客人和主人,以便相互
交談。如遇有外賓國家節日或某外賓的生日,應表示祝賀。
進餐。坐的姿勢要端正。不可玩弄杯、盤、刀、叉等餐具。用公筷、公勺幫人讓菜,不可用自己用
過的筷子、勺子幫人讓菜。湯和食物如果太熱,不要用嘴吹,應等到稍涼時再用。進餐時以食就口,不
要以口就食。不要大聲咀嚼。口中有食物時,不要談話。用過的餐巾要折好後放在盤子右邊。餐後剔牙
時,應以餐巾或手掩口,用過的牙簽折斷放在盤子里。
在宴會上,無論天氣如何炎熱,都不能當眾解開衣服紐扣,脫下制服。如主人請客寬衣,男客可脫
下外衣,搭在自己的椅背上。
祝酒。祝酒時,主人和主賓先碰杯。人多時可同時舉杯致意,不要交叉碰杯。主人和主賓講完祝酒
詞後,到各桌祝酒時,應起立舉杯。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在主桌沒有起立祝酒前,其餘各桌不要
搶先祝酒,更不要大聲勸酒。飲酒不得超過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
交談。主人和陪客應該和同桌的人普遍交談,不要只和本國人交談,也不要只和一個外賓長談,而
冷落了其他客人。在主人、主賓致詞時,要暫停進餐,注意傾聽,不要交頭接耳,也不要借機抽煙。
用語。主人在席上不必說過於謙虛的話,如「今天的菜不好」、「招待不周」、「不如你們國家的
好吃」,等等。有時外國朋友在宴會席上給每位出席者備了小紀念品或一朵鮮花,宴會結束時可按要求
帶走。這時,可說一兩句贊揚的話,但不要鄭重表示感謝,更不要顯出愛不釋手的表情。
結束。在我國,宴會結束時一般不正式宣布。主桌人員退場,其餘各桌人員可相繼退場。
8、有代表性的宴請形式其禮儀要求主要有哪些?
宴請是國際交往中最常見的交際活動之一。國際上通用的宴請形式有宴會、招待會和工作餐、茶會
等。不同的宴請形式有不同的禮儀要求。
國宴 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舉辦的國家級慶典活動。宴會由主辦人主持,宴會廳懸掛國旗,賓
主入席後樂隊奏國歌,主人與主賓先後發表講話或祝酒辭,奏席間音樂。國宴有兩個特點,其一講究排
場,對出席者的入場儀式及客人著裝有一定規定,以示隆重;其二,對宴會廳的陳設、菜餚的道數、品
種及服務人員的儀態都有嚴格規范。
正式宴會 除不掛國旗、不奏國歌外,其餘安排大體與國宴相同。賓主均按身份排座就位。如果
是西式宴會,一般都在餐前上開胃酒,在餐後上餐後酒,常用的開胃酒有雪梨、馬提尼、蘇格蘭威士忌
等,另上啤酒、礦泉水、果汁等軟飲料。餐後酒通常有白蘭地等。餐前與餐後酒一般都在另一大廳飲用
並可自由交談。
冷餐會又稱自助餐,是最常見的招待會形式之一。它的特點是不排席位。菜餚以冷食為主,也可用熱菜
,連同餐具擺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取。冷餐會一般在室內、院子或花園中舉行。可設桌椅自由入座,也
可不設座椅站立進餐。舉辦時間一般在中午12時到下午2時或下午5時至7時左右。這種形式常用於官方正
式活動,以宴請人數眾多的賓客。
酒會 又稱雞尾酒會(CocktailParty),是國際上舉辦大型活動(如慶祝各種節日、歡迎代表團
訪問以及各種開、閉幕典禮)前後通常舉辦的招待會。雞尾酒會以酒水為主,配以甜點、香腸等小食品
,形式活潑、簡便,不設座椅,客人可隨意走動交談,舉辦時間亦較靈活,中午、下午和晚上均可。客
人來去自由,不受約束。雞尾酒會中因需不時地與人握手,所以應注意食後及時用紙巾擦拭,並以左手
持杯,用干凈的右手與他人握手。
晚宴(Dinner) 分正式晚宴(FormalBlackTieDinner)和便宴(CasualDinner)兩種。正式晚
宴多是為了某項慶祝活動。西方國家一般將其安排在晚8時以後舉行,中國則在晚6時或7時開始。正式晚
宴要排好座次,在請柬上註明對著裝的要求;席間有祝辭或祝酒,有時還伴有小型樂隊的演奏。便宴則
適於親朋好友間進行。這種宴請形式簡便,氣氛親切融洽,服裝、席位、餐具布置可不必過分講究,但
也有別於一般家庭晚宴,仍應注意遵守席間禮節。西方國家設晚宴一般要求夫婦同時出席。如果接到邀
請,需仔細閱讀邀請函,確認是一個人還是先生或夫人陪同。回復邀請時,必須告訴主人赴宴者的姓名
。
工作餐 一種非正式的宴請形式,有時還須參加者自己負擔進餐費用。按就餐時間分為工作早餐
、工作午餐、工作晚餐。就餐者利用共同進餐的時間邊吃邊談。一般只請與工作有關的人員參加。
茶會 一種更為簡單的招待方式,一般在上午10點或下午4點左右舉行,通常在客廳、會議室等場
所舉行,廳內設茶幾、座椅,不排座次。如果是為某貴賓舉行的活動,則安排主賓與主人坐在一起,其
他人隨便就座。茶會主要是招待茶,因此對茶葉、茶具的選擇比較講究,一般用陶瓷茶具,不用玻璃杯
與熱水瓶。茶會上可略備點心與小吃,但要便於食用。也可選用咖啡作主飲料。
家宴 即在家中設便宴招待客人。西方人喜歡採用這種形式。以示親切友好。家宴往往由主婦親
自下廚烹調,家人共同招待。
9、西餐進餐禮規有哪些?
西方就餐的禮儀以自然、實際為主,不講客套、謙讓,但用餐中的規矩卻很多。
刀叉的用法 分美國式和歐洲式兩種。美式用法是切完肉把刀放在盤子上,叉子從左手換到右手
,然後用叉子叉起切好的肉;歐式用法則始終為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可以用刀子往叉子上放食品。餐
桌上擺放的刀叉有一定順序,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用餐時由外向內依次取用。冷盤用叉,吃魚用銀刀
叉,吃肉用鋼刀叉,吃生菜用叉,布丁或點心用叉或匙,水果用刀叉。用餐過程中,如未吃完,請把刀
叉放在盤的兩側,擺放方法是叉在左邊面朝下,刀在右邊與叉形成一個角;用餐完畢,刀和叉應並排放
在盤子的右邊或中間,以示意服務員收去。刀放下時刀口應向內。
餐巾與「洗指碗」 西方人用餐,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餐巾平鋪在自己的膝蓋上。小餐巾應完全打
開,大餐巾只需打開一半,折成對折,折口對著自己。餐巾是用來擦嘴和手的,切勿用其擦臉或鼻子。
進餐中,餐巾應始終放在腿上,如果暫時離開,應將餐巾折起,放在位子上或盤子旁,表示還要回來;
如放在桌子左方,則表示「一去不復返」了。餐畢離開前,要很自然地將餐巾疊好放在桌子左方,但不
必折疊得太整齊,那樣反而不禮貌。「洗指碗」通常在上必須用手的菜或甜點之前送上,碗內盛有溫水
,還有一些小花般的飾物,用時可將雙手的手指在水中洗一下,然後用餐巾擦乾。
進餐西餐的上菜順序是:開胃菜——湯——魚或肉——蔬菜沙拉或乳酪——甜食或水果——咖啡或
茶。西餐的取菜方式一般是由服務員或主人將每道菜送到餐桌旁供賓客取用,一個人取完後再傳給旁邊
的人。取菜時量不宜過多,如需要可再取。麵包等食物放在大盤子里根據需要自取,並可在餐中任何時
候食用。在歐洲,當第一道菜端上來時就可以吃了,在美國則要等最後一個人上好菜後才開始進餐。
用西餐要做到舉止得體、姿態優雅,還須注意下列事項:進餐時坐姿端正,不可伏在餐桌上,也不
要將碗碟端起來吃;進餐中不能隨意脫下外衣、摘下領帶或挽袖、解扣;用餐應閉嘴咀嚼,口中有食物
時切忌說話;不要隔人取食,不要用自己的刀叉取托盤中的食物;避免當眾擦、擤鼻涕,剔牙時用手或
餐巾遮口。
10、怎樣吃西餐?
西餐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其吃法是:
湯喝湯不能發出聲音,用湯匙應從里往外舀著喝,千萬不要端起湯盤直接飲用。
麵包與義大利面條麵包通常與黃油搭配,吃時將麵包掰成幾小塊,抹上黃油,用手拿著吃,不要拿
著整個麵包咬著吃,應抹一塊,吃一塊。吃義大利面條時可叉子、調羹並用,用叉子慢慢挑起少量(四
五根)面條,將其繞在叉齒上成團狀,同時以調羹輔之,即可方便地進食。
肉與魚西餐中的肉一般都是大塊的,無論是羊排、牛排還是豬排都要用刀叉將其切成小塊,邊切邊
吃,不要一口氣都切成小塊後再吃,也不要用叉子將整塊肉夾至嘴邊,邊咬邊吃。吃雞或龍蝦可以用手
,小雞、鵪鶉、田雞的腿骨頭很小,可用手抓著吃,也可用叉子,但骨頭需用手指從口中取出。西餐中
的魚一般都已去了骨刺,吃起來很方便,對少量小刺,應用手捏出放在盤子上,不能直接往盤中吐。
沙拉既可作第一道菜,又可作配菜和間隔菜。對沙拉中大塊(片)的蔬菜,可用叉或刀切成小塊(
片)。對沙拉中的豌豆可以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用刀把豌豆推到叉子上。而美國的吃法乾脆就用叉子
舀著吃。
甜點與水果蛋糕、西餅用小甜食叉子,冰淇淋、布丁等用甜點調羹。許多國家把水果作為甜點或隨
甜點一起送上,通常為水果沙拉或拼盤。若是未加工的水果,則應以刀叉配合使用:梨或蘋果不能整個
去皮,應用刀先切成四到六塊,削皮去核後再吃;香蕉應先剝皮,再切成數段食用。在沒有刀叉時,可
用手將果核從嘴中取出,放在果盤邊上,不能直接吐在餐桌上。
咖啡與茶西餐的最後一道「菜」是咖啡和茶。喝咖啡時可以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也可以只端
杯子,將小碟留在台上,喝完一口後,一定要把杯子放回碟上。茶匙僅用於攪拌,用完即放回茶碟,不
能用它舀著喝。飲用中國的綠茶、薄荷茶不加任何東西,如果是印度茶、黑茶或英國紅茶則可以加少量
的奶和糖。
11、西餐中飲酒有哪些講究?
西餐宴會幾乎每道菜都要跟一種酒。對於吃什麼菜跟什麼酒,喝什麼酒用什麼杯,都有規定。例如
:冷盤或海味配烈性酒,用立口杯,喝湯時配淡味雪利酒,用雪利杯;吃魚時喝白葡萄酒,用白酒杯;
食烤肉牛排以及其他肉類時,飲紅葡萄酒,用紅酒杯;食野味時,飲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食甜品時,
飲白葡萄酒、香檳酒或甜味白酒;食水果時,飲啤酒、白葡萄酒;食任何菜時,都可飲香檳酒。在佐以
多種酒時,應注意:度數低的酒,比度數高的酒先飲用;不甜的酒,比甜的、濃的酒先飲用;不甜的白
葡萄酒,應比紅葡萄酒先用。要避免在吃完甜食或有甜味的食品時,再喝不甜的酒;飯前飲用不甜的雪
利酒和雞尾酒,是比較合適的。
葡萄酒是一種普遍受歡迎的低度酒,酒精含量通常在14—21%之間。按飲用的時間來分,有餐前酒、
餐酒和餐後酒之分。按顏色可分為白、玫瑰紅、紅色三種。白色和玫瑰紅配魚類,用酒類冷凝器冷凍到5
—10°C左右喝;紅色配肉類,不必冷凍,在17—18°C左右時喝。
葡萄酒杯為高腳杯,喝時用手拿住下面杯腳部分,不要用手包圍上壁。要求注酒時,把杯子放在桌
上;不想再喝時,只需將右手掌按在杯子上,而不必說「我不再要酒了」之類的話,這不僅限於葡萄酒
,對其他的飲料也適用。香檳酒是發泡性葡萄酒的一種,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被稱為酒中之王。它能
夠增添宴會的氣氛,適宜在餐前喝,適宜配合每一道菜喝,也適宜在餐後喝。飲用香檳酒時,一般要冰
凍,適宜溫度是2—7°C。
香檳酒的酒杯有兩種,一種是高腳開口淺杯,另一種是狀似切頭的鬱金香外形杯。
雞尾酒源自西方,傳說外國人喜歡斗雞,每當斗雞得勝時,總喜歡拿一支公雞的尾巴毛到酒館飲酒
,以表示自己是斗雞的勝利者。人們便把這種酒稱作「雞尾酒」。現在,雞尾酒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飲
料。由於它色香俱全,光彩奪目,在歐美各國受到歡迎,本世紀初傳入我國。
喝雞尾酒時,需用雞尾酒杯,通常是呈倒三角形的高腳玻璃杯,不帶任何花紋。因雞尾酒要保持其
冰冷度,所以手應接觸其高腳部位,不能直接觸摸杯壁,使其變暖而影響酒味。
甜酒一般叫「力喬」,英語叫甘露酒。它是一種含有酒精的飲料,是在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
葡萄酒、朗姆、金酒中加入一定的「加味材料」,如果皮、砂糖、香料等,經蒸餾、浸泡、熬煮而成。
它是傳統的餐後酒,有助於消化。
啤酒是種清熱、消食的流行飲料,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飲用啤酒時一般要加以冷凍,以5—10°C
為宜。不能太冷,也不能加冰塊,這會加速氣泡的消失,沖淡香味。同樣不加冷凍或溫度過高,都將破
壞其風味。
12、怎樣為外賓安排家宴?
為外國朋友安排家宴,一切都可按照本國和本地的風俗習慣行事。因為外國客人的興趣,也就在於
看到另一個國家和一個家庭的風土人情。總的來說,家宴較之其他宴請,其氣氛比較隨便和親切。
當客人到達時,主人應主動趨前握手。如果主人因忙於周旋未發現客人到來,客人也可上前去和主
人握手問好。
家宴結束後,如主人安排余興,應設法安排客人感興趣的事,還要盡可能讓客人也熱情地參加。如
果無余興安排,飯後客人即可陸續告辭。通常是先與男、女主人告別,然後再與家庭其他成員告別。
13、參加涉外舞會有哪些應該注意的禮節?
參加涉外舞會的禮節比較講究,需要認真了解並正確掌握:
衣服穿著和儀容修飾都要美觀大方。因為整齊的服飾能體現人的禮貌修養與精神風貌。如果
是外國人邀請的舞會,通常在請柬上會寫明服裝要求,決定參加時應尊重東道主的要求。一般以穿西裝
和晚禮服居多。只有西方國家舉行的正式舞會,要求穿大禮服或稱「燕尾服」。但涉外活動中穿著燕尾
服的人畢竟微乎其微。目前,按我國習慣,著裝除了式樣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在很多隆重和正式的場合
也只是穿著深色質料好的西裝。如果在天氣炎熱的晚會上,外方主人未表示大家寬衣,男賓不能隨便脫
下外裝。跳舞的時候,紐扣也要扣好。
14、怎樣對待一位外賓舞伴?
在涉外舞會上,如果有人將一位外賓女士介紹給你,你就必須請她與你跳舞,因為在社交場合拒絕
與人共舞是很不禮貌的事。如果自己跳得不好你可以問問這位舞伴,是否願意在你旁邊稍坐一會而不參
⑦ 印度男人是不是對喜歡的女人才會稱呼為親愛的還是只要是認識的女人,都叫親愛的
出於真情流露 對喜歡的女人自然會稱呼親愛的。對其他的女人,如果是以一種紳士風度來看,比如誇贊一下舞伴或是打扮的很好看很迷人而且關系較好的女性朋友,可能也會稱呼親愛的;而且外國人的表達有時更加直白,「親愛的」既是關系較好較親密的表現,也是一種不吝的贊美和喜愛。
⑧ 外國人一般用哪只手脫帽行禮的
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