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調整基於大國平衡之路戰略。印度之所以採取上述立場,並非為避免惹怒中國。印度該決定與它強調在印太地區維持多極化和非集團化的安全架構主張一致。
冷戰後, 為增強對中國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長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國外交, 一方面謀求良好且穩定的印美關系, 另一方面繼續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系。自獨立以來,印度外交戰略的總體走勢表現出明顯的「大國平衡外交」特徵,印度以大國外交為基本著眼點,積極在各大國之間尋求某種戰略平衡以確保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學者古普塔認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缺乏「解決方案、資源和再想像」,並且區域影響帶來「不可避免的稀釋」正在醞釀之中。 「四國聯盟」是華盛頓在亞太地緣政治中的最後一場「華爾茲」
⑵ 美對印政策調整與「再平衡」戰略有何關系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引言:美方一直很有圖謀,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擁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他們會對一些有威脅的國家進行相應的制裁,同時也為了制衡他國,採取一些平衡手段。美方與印度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這些都是為了平衡與我國之間的發展。下面小編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各位讀者可以提前有一個了解。
此外。是因為印度擁有著很多自然的能源。而美方消耗極大,美洲原有的領土已經沒有過剩的物資,因此只能把目光放在亞洲地區。而印度本身人口也非常令人震驚,擁有的自然力量也很豐厚。這些都讓美方非常覬覦,因此為了得到這些能源,美方一直在不斷改變自己的政策,這些謀略都能看出美方強大的野心。
⑶ 印度政府調整出口政策
全球頭發出口大國印度,據稱近日和中國商家產生糾紛。印度《經濟時報》5日報道稱,印度頭發出口商聲稱,目前有近30億盧比(約合2.6億元人民幣)的貨款未能從中國買家手中取得。據印度人發、頭發產品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成員蘇尼爾·埃馬尼介紹,許多出口商是在沒有信用證的情況下,將頭發出口到中國。
資料圖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xport Genius的數據,2021年,中國從印度進口價值6.25億美元頭發。中國佔印度頭發出口總量80%的份額,是印度頭發主要出口國。《經濟時報》稱,印度主要收集兩類頭發——順發和非順發。順發主要從印度寺廟收集,朝聖者會把頭發捐贈出來,作為宗教行為的一部分。非順發則是一種家庭廢棄物,一般由鄉村或城市中的小部分人群成堆收集而來。人們會將這些頭發分離出來,再出售給經銷商。比較而言,順發品質更高,多用於製造假發。據了解,深色的印度頭發一向受到全球各地時尚人士的歡迎。據埃馬尼介紹,印度頭發出口市場約為15億美元。其中,中國從印度進口的主要是非順發。
今年以來,印度頭發出口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據《印度時報》報道,從今年1月25日起,印度政府將頭發出口政策從自由調整為限制,出口商必須向官方申請,獲取許可證後才可從事相關國際貿易。報道還稱,印度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當下還受到來自中國、柬埔寨、緬甸、越南等國家的競爭。
⑷ 急!!!印度人口政策 具體的!
印度人口控制計劃目前是由印度國家人口控制委員會進行策略制定的以期通過政策鼓勵來控制印度人口的政策計劃。[1] 這項計劃被印度認為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壓倒一切的目標。[2]
由於印度中央政府對各地區管理力度較小,事實上只有馬哈拉施特拉邦,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安德拉邦4個省(印度實際佔有包括藏南地區在內28個邦,6個聯邦屬地,1個首都)施行有自己的人口控制計劃。
印度的人口控制計劃是在1952年開始提出的,這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將人口控製作為國家計劃的國家。計劃目的是以「把人口和國民經濟穩定相符於同個階段內」(「to stabilize the population at a level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而1952年以後隨著醫療衛生的發展,印度人口死亡率急劇下降,出生率並未伴隨著同時下降是被印度政府認為人口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2000年5月11日印度預計已有10億人口,即佔印度將用佔2.4%的全球陸地面積負擔16%的世界人口總數。依照目前趨勢繼續,那麼可能會在2045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這盡管全球人口在本世紀從20億增長為60億人口已增加了三倍,但是印度更是同期從2.38億人口劇增到了10億人口增加了近5倍。
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計劃。
1976年印度修改了憲法,英迪拉·甘地總理開始進行強制性的人口控制,絕育人數從1974-1975年度的130萬升至1976-1977年度的810萬。
1977年1月提前舉行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因政見及推行強制性的人口控制計劃而敗選。印度人民黨當選後實行了以自願和政策鼓勵為導向的家庭幸福工程。1975年的35.2‰人口增長率下降到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開始回升到33.3‰。
1980年,英迪拉·甘地重獲權利,但是國大對人口控制相關無實際行動。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繼續以2.2%的速度增長。國大黨隨後宣布了健康政策並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
199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持續增長勢頭。
2000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提出人口政策2000及推動設立全國人口控制委員會。
2001年再次人口普查,數據驗證了增長勢頭會推動印度在21世紀中葉成為第一人口大國。
[編輯]人口普查和男女失衡
約兩百萬人口普查官員於2001年2月28日完成了三周的印度2001年的人口普查,他們約在5千多個城鎮和60多萬個村莊中訪問每戶家庭。而當時1月發生於印度北部古吉拉特邦發生的大地震使當地部分人口普查工作停滯。官方將提高普查工作中的計算機使用率,並保證相關數據有98%的准確率。
1991年的普查數據表示,印度人口男女比為1000:927,BBC報導「對女孩照顧不周、墮女胎及殺害女嬰等因素促成了男女比例失調」。[3][4]而在2000年的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聯合國人口基金也發表了報告批評印度的男女人口失衡,報告指出了印度對國內存在的女性胎兒墮胎和殺害女嬰的問題處理上似乎根本「不在意」,而這些問題正使印度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5]
[編輯]相應措施
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星期六(2000年7月22日)主持印度新成立的全國人口控制委員會的首次會議時也宣布成立行動論壇,針對人口迅速膨脹的主要五個北部邦制定控制人口計劃。 印度新的全國人口控制委員會由一百多名成員組成,他們包括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代表、家庭計劃專家和醫療專家。
[編輯]公眾支持
大力推行小家庭範本,以個人為例,通過政治、社會、商業、行業、和宗教領袖以及影視體育明星、輿論製造者,將提高全社會的接受程度,而政府則要積極爭取有影響力的他們有具體行動的支持。
[編輯]新構架
[編輯]國家層面
國家人口控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Population)由總理主持,各個邦或聯邦屬地的首席部長,家庭福利部(Department of Family Welfare)部長和其他相關部門的中央部委,例如婦女和兒童發展部(Department of Woman and Child Development),教育部,社會保障部(Departm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Empowerment)的人力資源開發,農村發展部,環境和森林 部,和其他必要的,著名人口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及非政府組織作為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將負責監查政策地執行,而委員會秘書處將由家庭福利部組建。
[編輯]省級層面
各個邦和聯邦屬地都可能考慮組建自己的人口控制委員會。委員會應由首席部長主持,其他事宜應類同國家人口控制委員會,如同樣監查人口控制計劃的執行情況。
[編輯]人口計劃委員會協調小組
計劃委員將會有一個對各部門間的協調以加強效率的協調小組,尤其是在邦或聯邦屬地需要特別注意人口統計和人類發展中不利的指標。
[編輯]家庭福利部技術特派團
為了提高工作能力,尤其需要是那些在目前人口統計指標低於平均水平的省,家庭福利部的技術特派團(Technology Mission)將建立起能提供關於生育,兒童健康以及信息教育交流(IEC,Information, e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活動項目方案的設計監測的技術支持。
[編輯]全國人口穩定基金會
印度政府2003年2月正式建立了全國人口穩定基金會,由總理瓦傑帕伊親自擔任基金會主席。該基金會由來自政府、工業界、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團體代表組成,從慈善機構、民間組織等各個渠道籌集資金,目前總金額已達10億多盧比(約合2130萬美元),將為印度各邦控制人口增長、降低生育率、推廣避孕措施以及保障婦女兒童的醫療健康提供財政援助。[6]
[編輯]印度人口數據對比
主條目:印度人口
根據2000年的印度人口政策報告,對比印度1951年和1999年的相關數據:
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由1951年的40.8降低為1998年的26.4。
嬰兒死亡率由1951年的146每1000名活產嬰兒降低至1998年的7每1000名活產嬰兒。
夫婦保護率(couple protection rate)由1971年的10.4%提高至1999年的44%。
減少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從1999年的25降低至1999年的9.0。
人均壽命從37歲延長到62歲。
⑸ 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印度政府面對這樣多的人口採取了什麼措施政策
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印度人口數量凈增1.8億,於2000年5月正式跨越10億大關,成為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 地區之一。據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計,到2050年,印度人口 將增至15.93億。聯合國人口專家謝麗爾·索耶稱,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 度人口將於2030年左右超過中國,而且有理由相信,這個時間可能會提前。
印度人口增長率居高不下,主要有4個原因:一是生育率沒 有隨著死亡率的降低而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印度早婚現象仍十分嚴重,生育周期縮短;三是農村地區多生多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四是醫療系統薄弱,育齡婦 女缺少避孕指導,預期外生育偏多。
優勢: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多,消費的能力和潛力就大,消費需求的增加又會帶動生產的增加。而正常情況下,生產多於消費,由此導致社會財富的積累。人口多,市場競爭也就激烈,只要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合理,良性的市場競爭會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提高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市場的完善,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另外,內需市場的擴大可以幫助我國抵制外來不良經濟沖擊的影響。
劣勢: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僅甘於以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作為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主導力量,而提高勞動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知識附加值本質的途徑是提高教育水平。如此大的人口數量和城鄉差距,使得提高總體教育水平的成本加大,這會嚴重製約印度的經濟發展後勁。
⑹ 印度應採取什麼樣的人口政策
印度人口控制計劃目前是由印度國家人口控制委員會進行策略制定的以期通過政策鼓勵來控制印度人口的政策計劃。 這項計劃被印度認為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壓倒一切的目標。 由於印度中央政府對各地區管理力度較小,事實上只有馬哈拉施特拉邦,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安德拉邦4個省(印度實際佔有包括藏南地區在內28個邦,6個聯邦屬地,1個首都)施行有自己的人口控制計劃。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計劃。 1976年印度修改了憲法,英迪拉·甘地總理開始進行強制性的人口控制,絕育人數從1974-1975年度的130萬升至1976-1977年度的810萬。 1977年1月提前舉行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因政見及推行強制性的人口控制計劃而敗選。印度人民黨當選後實行了以自願和政策鼓勵為導向的家庭幸福工程。1975年的35.2‰人口增長率下降到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開始回升到33.3‰。 1980年,英迪拉·甘地重獲權利,但是國大對人口控制相關無實際行動。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繼續以2.2%的速度增長。國大黨隨後宣布了健康政策並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 199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持續增長勢頭。 2000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提出人口政策2000及推動設立全國人口控制委員會。 2001年再次人口普查,數據驗證了增長勢頭會推動印度在21世紀中葉成為第一人口大國。
⑺ 1857-1947年印度殖民政策變化
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後,英國開始調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政策.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後,繼續對印度進行殖民主義改造.維多利亞時代前期(1837-1857)英國對印度政策的調整,主要體現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據法
⑻ 印度政府調整出口政策,未來,印度對華頭發出口生意難做了
印度對華出口生意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做。
雖然印度和中國是非常密切的經貿合作夥伴,但是隨著中印兩國的經濟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之後,印度對華出口生意也變得越來越難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印度也開始調整了自己的出口政策。
由於中國已經是工業體系非常完善的國家,這使得中國在進行工業產品生產的時候,並不需要過度依賴其他國家的產品,而印度由於是一個非工業體系健全的國家,所以印度反而非常需要中國的產品。正是由於印度對於中國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所以才導致印度產品的出口生意變得越來越難做。
⑼ 印度應對經濟危機的財政政策有哪些方面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⑽ 中國怎樣調整對印度政策
不需要刻意調整,以不變應萬變就是了,印度短時間內不會對中國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