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中有記載的佛、菩薩有多少位
小乘佛教認為只有一個佛,就是釋迦牟尼。大乘佛教認為,眾人皆可成佛,也就是說多不勝數。
菩薩的數量也非常的多。在漢傳大乘佛教里以四大菩薩為代表,分別為:
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以普陀山為道場
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以九華山為道場
文殊菩薩:代表大智,以五台山為道場
普賢菩薩:代表大行,以峨眉山為道場
(1)印度有多少佛像擴展閱讀:
地藏菩薩,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菩薩之一,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合稱為四大菩薩,在中國境內各有其應化道場,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就是文殊道場五台山、觀音道場普陀山、普賢道場峨眉山、地藏道場九華山。
地藏之「藏」,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世有秘密庫藏,蘊藏金銀財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比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眾生、咸登覺岸。
一切眾生皆為累世父母,明了本心,方能真實孝親報恩。「地藏」之「地」,也是一切眾生之本然清凈心地,是一切眾生之本覺。「佛」即是「覺」,我們通過學佛,了達本覺之後,當依本覺而修,戒惡修善,積累一切功德資糧,福慧圓滿,才成為「究竟覺」。
2. 佛祖在印度立的佛像還在嗎
首先,佛祖在世時並不主張立什麼偶像,而且在佛祖親傳的佛法里也並不存在什麼其他的佛陀,佛祖滅度後,隨著佛教流傳衍化,從小乘到大乘,才開始出現寺廟,塑像,盡管如此,在至公元十三世紀初葉,印度伊斯蘭教大軍焚毀了印度最後一座佛寺-超戒寺,印度土地上的佛教被連根拔起,消亡了,除了近幾十年從西藏反傳回來的佛教等新建的寺院外,印度已不存在就有的佛教寺院了,所以也就沒有就有的佛像了,如有,也只是以文物出土的方式出現的零星數量而已。
3. 過去7佛都是印度的彌勒佛也是
末學 有一點思考 希望對樓主 有幫助
看釋迦摩尼佛傳的時候 當年佛他還沒有下生的時候 就考慮過 考慮什麼呢 在什麼地方出生 所謂佛菩薩 都是這樣的 他做什麼事情之前 都要考慮的很嚴謹的
比如 印度當時是梵語 這個語言可了不得 你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了 他的整體表達等等都非常厲害 並且 八地菩薩的智慧 都是無高下的 也就是說 他是一致的 因為 在一定的環境束縛之下 畢竟有相同智慧的人 他一定都是選擇同一個答案
所以 他也選擇印度 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不過 這並不代表印度人 他就高於誰了 而是印度這個整體的環境 語言 氣候 人文 組織 社會 等等等等等等 很多方面 都被考慮到的
換個角度考慮 佛當時是在印度說的法 對吧 所以 他只能因地制宜了 說不定在中國當時還有什麼什麼佛呢 他說了也沒用啊 畢竟要說給最近的人聽啊 對不對 況且 佛 這個概念 就是智者 覺者 你能說整個印度以外沒有智者 覺者了嗎 那我也要問 你印度人憑什麼 對不對
而且 你不知道吧 中國雞足山那個地方 他已經有一個羅漢在那裡等待著彌勒佛了 准備給他傳佛袈裟 這個是釋迦摩尼佛交代過的
作為一個佛弟子 我們不會擔心你選什麼宗教 因為 佛教他不是宗教 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他是一種智慧 超越性的智慧 是告訴我們怎麼成佛的
你已經產生這種智慧了 以後你看基督教 伊斯蘭教 等等 甚至有些你根本了解不到的宗教 我也了解過了 在學佛之前我也慎重的體察過 結果 還是佛教比較完美 所以 你信什麼 沒有任何一個佛弟子會硬拉你進教 因為 我們不是迷信組織 不需要壯大隊伍 就像成佛不需要考慮是出家還是在家一樣子 那隻是形式上的
所以 我建議樓主多看看 佛教的歷史 從歷史真正的角度上 看看 佛教在印度衰敗 然後再中國興起 是什麼樣子的經歷 你讀到那一段 有個和尚為了等著唐僧去拿瑜伽師地論 本來已經要死了 結果文殊菩薩告訴他入定堅持 看一看佛教的教義 主張 他的歷史 和真實的事跡 他反應了什麼 這個時候 在選擇佛教 也不遲
4. 印度佛像的發展歷程 印度佛像有什麼特點
在佛陀時代是沒有佛像的(2600年前,公元前5世紀左右)
佛陀涅槃後,為了紀念佛陀,人們用法、獅子等圖像來代表佛法佛陀,這是最初的佛教造像形式,一直持續到公元元年左右。
之後,公元元年後,大乘佛教逐步興起,開始有了佛陀相,一開始主要是來自於健陀羅的佛像,有明顯的雅利安人特徵。
印度的佛像,主要呈現雅利安人特徵,也就是歐洲人特點較多。
然後在公元13世紀左右,印度佛教滅絕了,佛像也變成了婆羅門教裡面大神的第九個化身
5. 印度佛像
摘要 最早開始出現的是菩薩像,後來才出現佛像。佛陀被神化,明顯地發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羅,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印度佛像的特點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6. 印度佛像
印度古老佛像 亟待妥善保護
印度北部的「卡吉爾」地區有許多古老的石刻佛像。考古學家指出,如果人們再不採取措施進行保護,這些佛像有可能面臨粉碎和倒塌的危險。
這些佛像就修建在卡吉爾邊境幽靜的山上。雖然它們不如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有名,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幾乎是和巴米揚大佛在同一時期修造的。
在過去印巴局勢劍拔弩張的時期,這里雖然地處戰略制高點,但是由於佛像的位置隱秘,並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反而是惡劣的天氣和缺乏維護,使它們目前的狀況岌岌可危。有的佛像上已出現長長的裂紋,有的已是滿目瘡痍,還有的早已面目全非。
歷史學家指出,這些佛像見證了佛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傳播,卻沒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保護,非常讓人心痛。為此,當地人開始呼籲人們承擔起保護佛像的使命。當地居民說:「 這些佛像是我們佛教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標志。在我們佛家弟子眼中,它們是非常神聖的。我們有責任來保護這些歷史遺產。」「 我們要好好地守護這些佛像。毀壞它們就是對神靈的不敬。」
雖然一些佛像的周圍已經被人們圍起了圍欄、豎上了指示牌,但佛教人士仍對佛像的未來感到擔憂。他們擔心,這些佛像會成為宗教沖突的犧牲品。
目前,為了加大對佛像的保護力度,印度政府已經宣布將這一地區劃為文化遺址,並打算在這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相信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些佛像能得到妥善的保護。
7. 佛教中一共有幾位佛
佛教中一共有9位佛。
分別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葯師佛,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歷史派別
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於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聖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亦稱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7)印度有多少佛像擴展閱讀
漢傳八宗
禪宗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陰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義帝為佛陀禪師修建,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薩提達摩來此,於寺凝修壁觀,建立禪宗,歷代屢次重修。禪宗傳承以達摩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於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題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匡救寺,位於河北成安縣,禪宗二祖慧可說法之處,相傳達摩曾在此為二祖說法。
山谷寺,又稱乾元寺、三祖寺。位於二安徽潛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講經說法,寺廟有僧璨大師塔。
真覺寺,又稱東山寺,位於湖北黃梅東北二單的馮茂山上。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於此。
南華寺,位於廣東韶關南六十里處,原名寶林寺。禪宗六祖慧能開法於此。寺內有六祖肉身塔,供於六祖殿內。
「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簡稱,意譯為修習方法,禪宗以「禪」概括佛教的修行實踐,「靜慮」。禪原本是佛教普遍奉行的一種故而得名。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宗派。
天台宗
祖庭——浙江省天台山國清寺
三論宗
祖庭——陝西西安戶縣草堂寺、江蘇省南京市郊棲霞山棲霞寺
法相宗
(慈恩宗)祖庭——陝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陝西長安區的興教寺
華嚴宗
(賢首宗)祖庭——陝西西安長安區的華嚴寺
律宗
(南山宗)祖庭——陝西西安凈業寺
密宗
(真言宗)祖庭——陝西西安的大興善寺和青龍寺
凈土宗
(蓮宗)祖庭——陝西西安的香積寺、江西廬山的東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教
8. 印度是佛教的起源,那麼印度有觀音嗎
《大藏經》裡面的佛經,多數都是佛祖在古印度講的,其中很多佛經都講到觀世音菩薩,比如《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心經》、《楞嚴經》、《地藏經》等等等等,都記載了觀世音菩薩,由此可見,印度當然也是有觀世音菩薩的。
全世界都有觀世音菩薩,只不過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人信,無緣的人就不信。正如佛祖在世的時候,舍衛城也有不信的人,這就是說,無緣的人,佛菩薩在面前,他也不會信的。現在的印度,信仰佛教的人並不多,也是因為他們有佛緣的人很少的緣故。
9. 印度有幾種佛像有幾種
勝義諦上說話應該是無窮盡的,也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沒有。在文化層面上說話,據《甘珠爾》上所畫應要多於756尊。
10. 三大佛分別是哪幾個
三大佛分別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葯師佛。
釋迦牟尼主要主宰佛教的婆娑世界,是佛教的創立者,是至尊。
阿彌陀佛掌管西方極樂世界,又稱無量壽佛和無量光佛,他主要指引人們通往極樂世界。
葯師佛在東方琉璃世界裡,主宰著佛教所說的善惡因果。
一般我們可拿到的大雄寶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祖,東邊是葯師佛,西邊是阿彌陀佛。
拓展資料: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