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洋海嘯縱深多少
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於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地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到2005年1月1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15.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右圖為各國在此次海嘯中死亡人數統計:
(2005年1月10日)
資料:何為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的狂濤駭浪,洶涌澎湃,它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沖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智利大海嘯形成的波濤,移動了上萬公里仍不減雄風,足見它的巨大威力。
海嘯無情人有情。印度洋地震和海嘯給當地人民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浩劫,中國人民感同身受,我們雖不富有,但我們真情無私。
澳大利亞政府1月5日宣布,該國將向地震和海嘯受災國提供價值8.1億美元的援助,超過德國的6.74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捐助國。到目前為止,全球援助總額增至30億美元。
香港為災區捐款7億 創下單一城市及人口捐款之冠
中新網1月9日電 印度洋海嘯災情前所未有地觸動了香港市民,他們踴躍為災民捐款。港人這次賑災捐款,除了打破香港有史以來的捐款紀錄外,也創造了以單一城市及人均捐款計算的全球之冠。據了解,香港各界已籌得近7億港元的賑災款項,平均每位香港市民捐款達100港元。據香港大公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香港各大賑災機構中,香港紅十字會籌得賑災款項達 2.89億元,宣明會籌得1.05億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籌款7300萬元,樂施會籌款逾3800多萬港元,「無國界醫生」籌款為1700萬港元,救世軍籌款1300萬港元。再加上香港特區政府及其它民間賑災團體的籌款數字,以及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等地200多位演藝人士參與的「愛心無國界演藝界大匯演」已籌得的3641萬港元善款,賑災捐款總數已接近7億港元。
遇難人數統計:
印度尼西亞:238,945
斯里蘭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國:5,393
馬爾地夫:82
馬來西亞:68
緬甸:61
孟加拉:2
索馬里:298
坦尚尼亞: 10
肯亞:1
總計:292,206
㈡ 為什麼印度洋海嘯會達到不可思議的35m浪高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
最大海嘯阿拉斯加西南的瓦爾迪茲海面太平洋北部1964年3月28日「威廉王衛之聲」地震後的海嘯浪高 67米.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
㈢ 印度洋海嘯
(一)印度洋海嘯概況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處發生里氏9.1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使印度洋周邊的十幾個國家受災,造成約30萬人死亡,600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嚴重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索馬里和塞席爾等。海嘯還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災區很多水井和泉水源頭都受到了海水的沖擊無法使用,土地鹽鹼化,海岸受到侵蝕,海草、紅樹林沼澤、珊瑚及海洋動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和影響。
(二)印度洋海嘯原因
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地震震中位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發震斷層沿板塊邊緣延展1200km,斷層上下盤平均錯距15m,地震活動強烈。
海嘯的破壞力來自高大海浪強烈水平沖擊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沒。海嘯沿海岸線呈帶狀分布,直接襲擊低平的河口與海灣等。對房屋、橋梁、供排水、供電、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和船隻、車輛、農田、果園、風景區、鹽場等造成破壞。印度洋海嘯災損嚴重還在於:災區人員(包括遊客)密集、居民缺乏有關海嘯及逃生的知識、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系統等。
(三)救援情況
災後,聯合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等向受災國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資、醫療和救援人員、損失評估專家等救災援助。
(四)災後重建
災後各國援助受災國建設學校、醫院、飲水及衛生設施、基礎設施工程。2007年教育領域投入資金達到1.5億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學校,仍有250多所學校正在建設中。其他方面如兒童保健及營養、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減災對策
1.合理規劃
海岸地帶參考本次海嘯受災范圍,發生海嘯頻度與強度、距海岸線的遠近、地勢高低等因素,規劃建造永久性居住區時避開容易遭受海嘯災害的區域,將房屋布局在海拔較高且有適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體結構、附屬構件以及相互連接要有足夠的強度,靠近海邊的房屋盡量建3層以上,底層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規劃上考慮給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過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頭。
2.消減海嘯水頭
海灘上種植紅樹林,沿岸低平地帶,按一定寬度相間種植高密度的椰樹、蒲葵、檳榔等喬灌木,可以有效地消減、阻擋海浪的湧入。
㈣ 看完電影海嘯奇跡怎麼寫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案例分析內容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陸的巨型超強台風(代號5612),不僅給浙江帶來嚴重災難,同時給上海、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市造成嚴重災害,迄今已50年過去了,回顧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強台風,溫故知新或許有所裨益,特別是當前全球氣溫變暖,災害性天氣不僅頻數增多,而且強度特大,動輒打破歷史記錄,例如前年影響我省台風多達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陸浙江,這是82年來所沒有;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把美國新奧樂良市幾乎全城摧毀,至今未全恢復。氣象災害無疑是造成社會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為了今後更好的防禦特大超強台風特對5612作一回顧。
檢索對比近60年登陸我國大陸的台風,中心氣壓之低、范圍之廣、風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壞力之強,未有超過5612者,強度居我國大陸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頭登陸的6903台風,暴潮也曾給汕頭牛田洋軍民造成嚴重損失。至於登陸浙江強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風(卡努)強度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麥莎)和前年的0414(雲娜),強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點是:
1、范圍特大:6級風圈半徑超過1000公里,當中心在象山登陸時,北到青島南至廈門同時都在6級風圈的范圍內,曾有學者把半徑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巨型台風」,半徑小於100公里的稱為「微型台風」,普通台風的半徑多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風的3倍以上實屬罕見。
2、中心氣壓特低,風力特強。5612登陸時中心氣壓為923百帕,這是中心登陸大陸迄今所測到的最低值。風速達65米/秒,往年氣象部門由於採取原始的蒲氏風級,最高只有12級,對12級以上的超強台風難以表達,今年起採用擴充的蒲氏風級延伸到17級,這樣對超強台風就可以正確表達了,但是5612台風風速達65米/秒,超越了17級的最高等級,到了18級,可見5612是一次罕見的超強台風。
據象山巡守的崗哨稱:台風襲擊時人們根本站不起來,只能伏地爬行,暴風雨如同竹絲鞭一樣的抽打在臉上疼痛異常,就連喘氣都很困難。
3、暴潮特高產生海嘯,海嘯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另一種是強台風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於氣壓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徑有數十公里和眼區大小相當,中心在象山林海鄉登陸時把守護在海塘上軍民3084人捲走,據生還者稱海塘高為3米,暴潮超過海塘約4米,潮水越過海塘後很快散開,故海嘯持續時間不長約15-30分鍾,潮水急進急退,縱深10公里,海嘯短短幾十分鍾就把平時十分熱鬧的鎮市夷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礫場,景物十分凄涼。1922年廣東汕頭一次登陸的台風也出現海嘯,海水急進急退奪去5萬人,以後瘟疫流行又死亡20萬人,那一次潮高為4.6米,比5612要低,6903襲擊汕頭牛田洋的海嘯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約4.4米。
4、暴雨特強,山洪特大,中心所經之處浙北到處山洪暴發,景象恐怖,當山洪奔注時水頭如一條白練(布)飛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兩邊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時,起初未見身後有水,轉瞬間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間就水深沒膝,其勢如錢江大潮,所到之處沖毀堤塘、房屋、人畜、樹木、水稻等,片刻間一片汪洋。不少山區還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山洪暴發殘酷 情景甚至超過暴風雨。
由於風雨潮特大,造成的災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傷5萬餘人,洪澇面積735萬畝,毀房85萬間,毀水利設施2.7萬處,橋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壞,沉毀船隻3500多條,死牲畜萬頭,……杭州景區3萬多株樹木倒斷。
5612台風的預報警報正確及時,大大減輕了損失,收到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並在1956年10月23日專為此發函《關於八月初台風預報有功人員授獎的指示》。
既然預報正確及時為何還造成重大損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對台風引起的海嘯認識不足,強調軍民在海塘上堅持「抗台」而被巨浪捲走,這是一條血的教訓。
近60年為什麼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台風影響次數多的廣東福建而出現在浙江?這是因為登陸廣東的台風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東西向寬度還不到1000公里,難以形成 直徑達2000公里的巨型台風,另外,廣東緯度較低,距南海台風源地很近,還沒充分發展加強時就登陸減弱了。而正面登陸浙江的台風都來自太平洋,這里有足夠大的空間形成巨型台風,浙江緯度偏北些,移來的台風大多充分發展壯大,尤其浙江以東遼闊的洋面毫無屏障,不像福建,東有台灣的阻擋而削弱台風,因此巨型超強台風不出現在粵閩而出現在浙江。
通過5612再結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陸浙江的台風,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1、有序的組織人員安全轉移是減免傷亡的有效措施,通過5612與去年幾次超台風襲擊浙江進行對比,為什麼去年人員傷亡特少?除氣象部門准確的預報外,與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級有關部門,領導有力、措施得當,事前組織群眾有序轉移有關,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強台風,風力達17級,由於事前轉移了105萬人,在這樣超強台風襲擊下只死亡14人,這實在是個奇跡!同樣去年0509麥莎15級強台風由於轉移了124萬人,只死亡4人。對比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去年卡特里娜颶風,登陸時風、雨、潮卻把新奧爾良市搞得狼狽不堪,颶風襲來前未能有組織的轉移,颶風臨近,倉促間又大量堵車,結果死亡1千多人,看來浙江省的防颱水平和防颱組織能力遠遠超過最先進的美國,這是我們「以人為本」的方針創造的奇跡。
2、全球變暖,強台風和超強台風出現頻數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強台風出現的省份,因此防災應立足於防大災和特大災害。在「三農」建設和長遠規劃中,似應考慮百年一遇的情況,隨著我省經濟不斷的增長,應能有條件進行高標準的防災建設,資金來源可從多方面多渠道的籌集,用以逐步改變不堪一擊的設施成為經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災考驗的工程。對住房、廠房、校舍、倉庫、大型 活動場所的選址要避開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發生的地方,各種建築物都要能抗大風、防雷暴。
3、台風海嘯和天文大潮是人員傷亡的最大殺手。5612的海嘯奪去3084人,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能產生海嘯最重要的指標是中心氣壓,凡中心最低氣壓小於930百帕時,必然要產生毀滅性的海嘯,事前一定要組織群眾及早轉移。海嘯的破壞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濫溢,二是海潮的挾裹下,對建築物的堤塘的猛烈沖擊,三是對海岸的沖蝕。
台風襲擊時如在陰歷的初三或十八前後,這時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強台風,中心氣壓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嘯,但因風雨潮三結合,也能出現暴潮造成重災,例如9417台風在瑞安登陸時農歷7月15日,狂風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決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圍困。天文潮的烈度雖然不及海嘯,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連續台風的疊加災害。鑒於台風活動頻數增多,應注意「連環台風」的襲擊,也就是短時間內連續有兩三個以上台風先後襲擊同一地區產生疊加災害,後到的台風即使強度不大也能出現大災,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連續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風襲擊浙江,造成40年來飛雲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萬畝農田受淹。
5、不僅5612等各次台風能造成山洪暴發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發地質災害,特別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是農村建設的重要問題。當前需進一步強調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保護森林,制止亂砍亂伐現象;不斷宣傳森林對抑制山洪,減輕地質災害,改善局部氣候的重要作用。雖然我省森林復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為了眼前局部利益亂砍亂伐對減輕山洪和地質災害非常不利,極應引起重視。
6、5612台風期間,各地曾普通發生「四斷」。所謂「四斷」是指斷水、斷電、斷交通、斷通信。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警報後如對本地有嚴重影響時,應做好各方面的預防措施,為避免因「四斷」而發生生活困難,各家各戶最好准備「應急非常袋」,袋內應放好手電筒、蠟燭、涼開水或純凈水及3天用量的干糧以及常用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當發生意外或洪水包圍時可維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難見真情,通過每次防災救災工作都能涌現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範人物和優秀黨員幹部,從5612抗災經驗曾級大的密切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軍民關系;尤其是駐浙三軍在防災救災中都曾做出突出貢獻,今後我們也應該抓住一些動人事跡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報導 ,無疑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災後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災區進行慰問、救助、安置災民、處理善後、指導恢復生產,能使群眾切實感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衷心感激黨和政府。
8、5612過後在農村中曾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為正確的氣象預報群眾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學知識,當前農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頭,應結合「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榮辱觀的宣傳,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人力財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國氣象局秦大河局長,前年曾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一篇《不斷開創氣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氣是永恆的話題,天氣預報警報直接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化的到來,氣象科普要不斷更新內容,提高公眾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又說「氣象科普要與時俱進,就必須樹立大科普觀念,不僅大力宣傳普及天氣知識,也要普及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還要提高人們開展利用氣象資源水平與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趨得避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這些指導性意見如何貫徹執行,建議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定期召開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一方面研究秦局長的意見,同時研究如何集中優勢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氣氣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塵暴,南有台風、暴雨等,應分別提出一些科普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災害生態、趨得避害等多方面課題,分工協作,搞出一些豐富多彩、科學性、趣味性、可讀性強的作品,有些可製成影視片、圖片、科普 文章。要獎勵優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關單位。
㈤ 歷史上海嘯最高是多少米
人類歷史的前三是
1771,琉球,85米
1963,智利,25米
2004,印度洋,10米以上
但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具有殺傷力的海嘯是恐龍滅絕時彗星撞擊造成的,保底1km,當然當時爆心附近1000公里的水基本上都被炸出大氣層了,所以浪高無限,不過這已經不能算海嘯了
㈥ 為什麼頂級海嘯大多隻有幾十米,美國利圖亞灣海嘯卻能達到500米以上呢
美國利圖亞灣海嘯並不是單純的海嘯,它和地震也有關系。1958年利圖亞灣大海嘯發生於1958年7月9日,規模達到8.3級的地震引發了一場山崩,使得逾3千萬立方米的冰山掉入阿拉斯加利圖亞灣。利圖亞灣的海水因而嚴重移位,造成了高達524米的海嘯。該海嘯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海嘯,也顛覆了海洋學學家對海嘯的認知。
利圖亞灣是一個潮汐汊道,最深有220米。但海灣出口的地方最深只有10米。海灣到最後分成兩個峽灣,皆為夏洛特皇後斷層的一部分。
在過去的150年中,利圖亞灣還有另外3個超過50米的海嘯,分別為:1854年(120米),1899年(61米)以及1936年(150米),但都沒有比1958年那次海嘯來得高。利圖亞灣有21船員死於該灣強勁的潮汐水流。
死亡人數最多的2004年印度洋海嘯:
死亡人數:約22.6萬
原因:海地地震
2004年12月26日,強達里氏9.1—9.3級大地震襲擊了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岸,持續時間長達10分鍾。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甚至危及到遠在索馬里的海岸居民。僅印尼就死了16.6萬人,斯里蘭卡死了3.5萬人。印度、印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爾地夫和東非有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死亡22.6萬人,在地震死亡人數中只排名第四,但在海嘯死亡人數中卻排名第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1958年利圖亞灣大海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利圖亞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嘯
㈦ 印度洋海嘯是什麼回事
說道海嘯就想到印度尼西亞!一個大膽屠殺中國人的國家!每次看到他們國家海嘯我打心裡高興!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地震海嘯分兩種
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㈧ 海嘯最高能達到多少米
世界最高的海嘯是1771年的琉球群島海嘯,浪高85米.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注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歐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60,000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000
日本三陸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萬以上海嘯
㈨ 印度洋海嘯多高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里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海嘯高10餘米。
㈩ 印度洋海嘯是由什麼引起的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導致地震進而引發大規模海嘯。地震和海嘯發生於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
在這次罕見的巨大地震中斷層移動又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便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罕見的大海嘯產生了。
在地震約半個小時後,每秒200米速度傳播的海底波動就到達了蘇門答臘島亞齊省海岸,約1個小時後就在泰國普吉島登陸,2個半小時後殃及印度和斯里蘭卡,最後甚至沖到東非索馬里,造成當地9人死亡。
(10)印度洋海嘯縱深多少米擴展閱讀
印度洋海嘯的突如其來
據報道,在此次災難中,全球最早得到地震警報的是位於美國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它也是全球公認的水平最高的海嘯災害研究機構。當地時間2014年12月25日下午2時59分,該中心專家通過BP機收到地震訊息,顯示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了里氏8級地震。
之後,專家最終將地震確定為9級,不過,他們並沒有意識到9級地震將會產生致命的海嘯。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沒有任何一個地震研究機構發出類似的海嘯預警。直至新聞播報後,科學家們才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
的確,此次地震產生的海嘯「隱蔽」得非常巧妙:盡管它能以每小時數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進,但它的實際高度不過幾厘米左右,行駛在上面的船隻根本感覺不到。然而,一旦遭遇地勢起伏不平的海岸線、淺灘或相對狹窄的港口,它的猙獰面目就會顯現出來。
最重要的是,由於印度洋地區缺乏海嘯預警系統,當海嘯襲來時,人類的脆弱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便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