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土著主要生活在哪裡

印度土著主要生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0 12:41:15

① 印度北部主要分布著哪種人

轉一個類似問題的回答:

「由於古代印度受到雅利安人入侵,造成印度北部多為白種人的後裔。而南部多為印度土著後裔,膚色較深。本人在印度工作過,略知一二。」

印度的人種

印度在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和佔領,因而人種繁多,血統混雜,語言紛亂,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如果單從外貌和體型看,有些印度人像歐洲的白種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種人,有些則是棕褐色的亞洲黃種人。他們有的頭發烏黑,有的呈金黃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個子矮小;有的高鼻樑,有的塌鼻子。許多世紀以來,不僅各色人種遷入印度,而且各種宗教和文化一直不斷地傳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種民族的不同傳統,從而變得多姿多彩。

據考古發現,印度最早的居民是舊石器時代的人。以後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斷有許多民族先後從西北部、東北部等地進入南亞次大陸。這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混合人種。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種,各指哪些人,至今說法不一。近百年來,許多人種學家從膚色、身材、眼色、頭、鼻、發質和血型等角度進行了各種分類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見。

據地質學家研究,從前,印度、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和非洲曾連成一片,當時可能已有了人類居住,而且是同一種人。後來,由於地震的發生,或其他原因,而分成了若乾地塊,中間出現了海洋。當然,這里的居民也就被分離,並開始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和宗教。在南印度發現的人類最古的遺跡,在非洲、澳大利亞和爪哇、蘇門答臘等太平洋的島嶼上也有同樣發現。由此證明了上述看法。

數千年以後,在某些地方由於氣候變得乾燥,土地變得貧瘠,人口逐漸增多,人們為了改善生活而到處遷徙,於是出現了人種的分離和融合現象。在印度也有同樣情況。

在印度遼闊的國土上,曾發現大約5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數千年來,又有不同人種不斷進入印度,而且不斷彼此融合。所以在印度的居民中可以看到有不同人種的特徵,故印度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

1.尼格利陀人(Negrito)。其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2.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 Austaloid),又稱維達類型人。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身體特徵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特徵和身體特點是:長頭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

3.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達羅毗荼人佔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關於達羅毗荼人是否屬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古時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才把達羅毗荼人從印度西部和北部趕到印度南方,於是達羅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學者說,達羅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學者從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達羅毗荼人更早的人種名稱,叫做尼沙達。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與原始的澳洲人屬同一血統。這種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亞洲,後來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這種說法在泰米爾語的文獻中也有記載。泰米爾語的五大史詩之一《希爾薄提迦爾摩》和《馬杜拉斯特爾·布拉朗》中有南馬杜賴被洪水淹沒的記載。在那些認為達羅毗荼人是從中亞遷入印度的人們看來,達羅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後800年之間來的。在《摩訶婆羅多》中有關於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亞國)、角爾(朱羅國)和傑爾(其羅國)國王的記載。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經建立了幾個達羅毗荼王國了。

至於「達羅毗荼」一詞的形成,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學者認為,現在的泰米爾納德、安得拉、卡納塔克和喀拉拉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的後裔,他們的語言屬達羅毗荼語系。古時整個南印度稱為達羅毗荼地區,但後來安得拉、卡納塔克和喀拉拉分別獨立,達羅毗荼一詞則演變成了「泰米爾」。

根據文獻記載,泰米爾納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沒,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壞,根據已有文物考證,可以了解到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況。從語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語和泰米爾語很相似。同樣,地中海沿岸的居民與達羅毗荼人的體形、膚色也一樣。從泰米爾納德和巴格達挖掘發現的文物證明,這兩個民族的喪葬儀式也相同。當然,也有印度學者認為,達羅毗荼人並非從外地遷來,他們是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樣,是達羅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發展了莫亨殊達羅與哈拉巴文化,所謂印度河文明,實際上指的就是達羅毗荼人的文明,他們對印度文化曾作出過相當大的貢獻。這一人種後來和其他人種一樣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還有許多混血人種。他們的特徵是:皮膚黑,長頭型,上臂長,扁平鼻子,個子矮小,現在西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便是血統較純的達羅毗荼人。

4.印度的雅利安人。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於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分則淪為奴隸。雅利安人便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種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晰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印度人對此也缺乏研究。直到18世紀,歐洲從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學者發現,梵文跟西方語言非常相似。1786年,英國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臘語、拉丁語、哥特語和西爾特語跟梵語同出一源,從此便出現了研究印歐語系的學說。到19世紀中葉,德國浪漫派代表人麥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學說,並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歐洲、西亞和印度。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那些在語言上屬於梵語系統的印度人稱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過去人種學家認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從俄羅斯大草原遷徙到印度的。現在,劍橋大學考古學家又提出了新見解,認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從今土耳其中部遷徙而來的。這種人起先分布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後來分布到全印度。像旁遮普和拉賈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屬於雅利安人。後來又有蒙古人種的人進入印度,於是出現不同種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種。因此,有的人臉型像歐洲人,但膚色較黑,其中當然也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5.蒙古人種(Mongoloid)。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構成了蒙古人種成分。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② 印度主要人種

印度主要有以下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3、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系,相距甚遠。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2)印度土著主要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印度各個民族:

1、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2、泰盧固族(TELUGU)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3、孟加拉族(BENGAL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4、馬拉地族(MARAT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5、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6、加拿達族 (KANNADA)

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7、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

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8、旁遮普族 (PUNJAB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③ 印度的人口和民族地理分布情況是怎樣的

印度的人口為13.26億人(2016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目前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 (KANNADA)

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

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

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 (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里薩族 (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里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④ 現在的印度人是印度原住民嗎

人們普遍認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島古代歷史上占據文化中樞地位,並且對現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深遠。但是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而主要是一個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

作為一個外來民族,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民的主要組成部分。「雅利安」這個詞源自波斯語Ariya,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獻,「雅利安」在裡面是「出身高貴的人」的意思。他們與歐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種人,為了區別二者,又把他們成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現在印度半島上許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錫克族、克什米爾族、馬拉地族,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內的大部分居民,他們或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或是雅利安與其他人種的混血兒,至今,他們依然是印度半島民族和人口的主體。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約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種移動浪潮,這時,雅利安人也受此影響開始遷移,他們分成東西兩支,一支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成了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亞向東,翻過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來,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山口進入印度。最初,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居住,當時他們仍然以游牧生活為主,只是兼營農業,還沒有出現城市文明。《梨俱吠陀》這部雅利安人的著名經典文獻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編纂的。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一些,該詩集最終編成。當然,那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早期形式的梵文,《梨俱吠陀》就是用這種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戰,進入印度後,他們經常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把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趕到南方,只留一小部分做奴隸。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於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盤。後來,他們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恆河上游地區。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這里,構成了印度半島上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本是白種人,他們的相貌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的特點:身材魁梧,長頭型,多胡須,細高的鼻樑,寬腦門和白皮膚等。

雅利安人遷移到東方的恆河流域,並且擴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後,他們的原始部落組織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聯盟。各聯盟間戰爭不斷。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初,出現了鐵器,與此同時,個別先進的雅利安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有二十多個小國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相繼出現,印度半島逐漸步入「列國時代」。在雅利安人向東和向南挺進過程中,當都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驅散。於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島的主人。當時,剛剛出現種姓制度,宗教也只是剛剛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們對雅利安人知之甚少,大部分認知還得益於《吠陀》《摩訶婆羅多》等。前者是祭祀儀式上的聖歌,後者是敘事史詩,講述的是英雄業績和戰爭故事,直到它們用印度古典語言梵語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學會了讀寫,具備了農業、藝術、科技等文明因素。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前進,雖然土著偏於一隅無人知曉,但誰是主人,誰是客人,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印度的文明是由雅利安人努力的結果,繁榮、進步,發展才是主旋律!

⑤ 印度尼西亞人是什麼人種,哪些才是原住民

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可劃分為馬來人種、澳洲人種、波利尼西亞人種、矮黑人等等,但印度尼西亞人還是以馬來人種為基礎。

原住民有:達尼族、阿斯馬特族、科羅威族等。

一、印度尼西亞人的分布和起源。

1、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掘的智人遠遠早於在南亞發掘的智人。所以馬來群島的印度尼西亞的南島語系的主要來源。

2、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和維傑人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而其他地區南島人則有不同的起源,部分土生土長,部分又來自南美洲和澳洲,比如菲律賓、印尼的部分族群來自澳洲的矮黑人,而玻里尼西亞的部分族群則來自南美的土著。

3、馬來人種,是早期人類學家對中南半島南部與南太平洋群島人種的一種劃分,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被用來形容南島民族。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徵為:膚色淺棕,頭發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部分人無髭。圓顱形。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身高中等偏低。

二、印度尼西亞主要原住民。

1、達尼族,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西巴布亞省,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熱帶雨林部落。他們過著與現代文明隔絕的生活,尤其是一夫多妻的達尼部落更加原始。達尼部落至今還過著原始的生活,住的房屋是乾草搭建的,吃得是狩獵到的野味,穿得很奇特,男人全身赤裸只戴一個「寶貝套」,女人僅一件草裙裹身。

2、阿斯馬特族,生活在新幾內亞島南部海岸。他們保留著自己古老的部落文化和傳統習俗。阿斯馬特族人有一個傳統:凡男子成年之後都得經歷一個考驗,那就是獵取一顆人頭,然後才能去求婚。他們相信,沒有經歷這個過程的男人就不配有後代。

3、科羅威族,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新幾內亞島巴布亞省偏遠的森林中,他們居住在內陸地區,離阿拉弗拉海大約160千米遠。 該部落仍過著游耕生活,石器是最主要的生產工具。雖然他們是首個被公認的棲樹民,但是實際上科羅威人已經不生活在樹上 ,他們說當地部落的特有語言,靠吃野生動物、植物為生。

(5)印度土著主要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1)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

(2)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⑥ 土著居民生活現狀怎麼樣

據報道,在世界各地分布著約5000個土著人群體,千百年來他們沿襲古老的風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世界上的土著人估計有1·5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4%,分布在60個國家。土著人一般居住在現代人很少光顧的地區,如亞馬孫地區和。這些土著人的生活有著各自的特點:


與世隔絕的部落



在波札那的卡拉哈里,布須曼人被強行攆出他們的居住地,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被剝奪。布須曼人自兩萬年前就居住在那裡,該國政府看來是因為當地地下埋藏的鑽石而下令他們遷出這個乾旱無水的沙漠,搬到新的安置地。布須曼人是地球上5000個土著人群體中的一個。可能還存在著至今未被發現的部落,人類學家安東尼奧·佩雷斯說:「據估計,在亞馬孫地區和島上還有未被發現的部落。在玻利維亞查科地區還有一些部落雖然已被發現,但他們與外界沒有接觸。總之,我認為這樣的部落最多不過五六個,每個部落不超過七八十人。」



生活環境遭到破壞



土著人對自然界有著廣泛的知識,西方社會的很多科學家希望得到這些知識,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土著人早已為一些植物和昆蟲起了名字,但植物學家和昆蟲學家至今還沒有確定它們的分類。他們的知識正在被一些國家和葯材跨國公司所利用,這些公司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而保存和傳播這些知識的土著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不過是土著人面臨的問題之一。土地被占、文化瓦解和生存環境被破壞則是他們面臨滅絕的原因。



原始部落的生存,關鍵在於社會的團結,因為採集食物和狩獵取決於部落成員之間的協作。例如,委內瑞拉南部和巴西北部的雅諾馬馬人部落的全體成員都住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區叫西博諾,大家吃飯、睡覺、玩耍和聊天,都在西博諾里。



土著部落具有多樣性,各部落的風俗迥然不同。例如,有些部落的婚姻是很穩固的,是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有些部落為了保持穩定和安全則採取與之相反的方法,如巴西的雅諾馬馬人就通過交換妻子來維持和平。




食人族科羅威人



科羅威人也居住在印度尼西亞的伊里安查亞,這個部落的存在是荷蘭人發現的,但直到1980年人們才知道他們食人肉。科羅威人一般是幾個家庭住在一起,他們崇尚食人肉。如果有人被指控使用巫術,這個人就會被拷打和處死,並被其他人吃掉。科羅威人吃人肉就像吃野豬肉一樣,把人肉放在香蕉葉子上,再用火烤,人頭則掛在樹上,用以警告敵人。



聰明的馬蘇亞內人



馬蘇亞內人是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群島上的游牧部落,他們對季節、森林中的植物和動物有著豐富的知識,從來不浪費自然資源,他們最愛吃的是一種名叫薩古的植物的澱粉,它的營養十分豐富。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喜歡唱歌跳舞。



井井有條的托古蒂爾人



托古蒂爾人也居住在摩鹿加群島上,他們認為,森林、土地和水都是屬於他們的祖先的,現在應該由他們來管理。在他們的部落里,分工明確。婦女做飯,帶孩子,做家務;男人捕魚,用樹皮做衣服穿。他們操辦婚事像過節一樣熱鬧。他們的房子建在河邊,如果有人死亡,他住過的房子就不要了,在河流的下游另建新房。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守衛著森林、土地和水,但是隨著現代人的到來,他們對前途感到擔心。

⑦ 印度人主要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主要是白人人種。大多數印度人是亞利安人,約佔印度總人口數量的70%

亞利安人,在地中海沿岸,經由阿拉伯半島,再到西亞廣泛分布,起源於高加索人種。

據說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當時雅利安人來到了今天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驅趕當地土著居民,並處於支配地位,開始到達了印度許多地區。

雅利安人的鼻子較高,皮膚白亮,感覺像歐洲人。

今天,印度雅利安人的後裔,根據和其他部族的融合程度,膚色從白色到棕褐色不等,通常主要生活在印度北部。

⑧ 印度的人種主要是什麼人種

第一種,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可以說是印度土著,不過卻是印度最悲慘的人種。主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種入侵,對尼格利陀人進行了不斷的殺戮。尼格利陀人最初來自非洲,外貌有很多非洲黑人的特徵,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等等。現在主要生活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等地區。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二種,原始澳大利亞人。也是一支較早來到印度的人種,和尼格利陀人的體貌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因長相酷似澳大利亞土著人,所以稱為原始澳大利亞人,學界普遍認為,他們根本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在體貌特徵,生活方式,甚至語言方面,都和澳大利亞土著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現在這類人種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三種,達羅毗荼人。祖先來自地中海一帶,在原始澳大利亞人之後來到印度。他們進入印度後,和原始澳大利亞人不斷的殺伐融合,形成了達羅毗荼人,所以有澳大利亞土著和地中海人種的特徵,他們膚色呈淺黑或黃褐色,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正是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四種,雅利安旁遮普人。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發濃密,膚色較淺。祖先來自俄羅斯南部與南烏克蘭草原地區,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經開伯爾山口一帶進入印度,然後毀滅了印度河文明,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經過和達羅毗荼人的融合,形成了雅利安旁遮普人,現在分布比較廣泛。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第五種,東亞人種,祖先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他們膚色多呈白色、淡黃色,鼻樑中等,頭發呈黑色,主要分布在現在印度的東北地區。實際上這些東亞人種,也是當地的土著,原本並不屬於印度,歷史上也從未與印度本土統一,直到英國殖民時期才被並入印度,所以印度東北部的東亞人種聚居區,對印度的認同感很低。

印度五大人種的體貌差異,哪一種長相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印度五大人種,及其體貌差異,其實體貌的差異,原本無關地位高低,但自從雅利安旁遮普人來到印度之後,創造了種姓制度,把所有印度人分成了四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膚色越淺,地位越高,其中婆羅門地位最高,主要就是雅利安旁遮普人,所以雅利安旁遮普人的外貌,眼眶深陷,鼻樑高窄,膚色較淺,便成為了印度地位最高的長相。

⑨ 印度的人口分布在哪的地理

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⑩ 印度的土著民族人是什麼

印度的土著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人。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被雅利安人的一支吠陀人滅了。種姓制度就是吠陀人給印度種下的烙印。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土著主要生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玩人妖多少錢 瀏覽:212
中國女人去哪裡找媳婦 瀏覽:734
伊朗最忌諱什麼顏色 瀏覽:272
義大利懸崖餐廳在哪裡 瀏覽:821
英國留學都有什麼特徵 瀏覽:748
中國第一條瀝青路在哪裡 瀏覽:3
美國制裁伊朗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51
越南人吃什麼飯最好 瀏覽:858
從天津如何到達印度尼西亞 瀏覽:17
去印尼過海關需要注意什麼手續 瀏覽:758
中國有直升飛機的有哪些 瀏覽:123
英國女皇有多少國家 瀏覽:594
印度邊境需要什麼邊境證 瀏覽:999
英國租房信息均價費用多少 瀏覽:859
中國人去伊朗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226
中國哪裡的乙肝患者多 瀏覽:1001
中國哪裡的人最靈 瀏覽:588
印度馬丁身高多少 瀏覽:169
印尼賓館發票怎麼開 瀏覽:138
英國富人多少人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