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世界觀有哪些

印度的世界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0 06:13:00

『壹』 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和佛教的相同嗎

婆羅門教的世界觀是神創論的代表,依據吠陀經典的解釋,把人生的遭遇都歸於神的賞罰,人世間一切的現象,都為神的安排。宇宙山河為神的創造,梵天或上帝為萬能的,主宰一切,永遠的存在,人是渺小的,只有屈服在梵天或上帝座下,永為上帝的奴隸。
婆羅門教的生死輪回觀也依據梵天神創理論而來,認為一切階級、生命的狀態,都是固定的,神的安排的,人應該安於自己的遭遇,服從自己的等級安排。印度社會受宗教的觀念支配,造成社會嚴格差別的制度。
佛教的世界觀是緣起論,否認神造萬物說。認為人世間一切物質和現象的生起變化,皆假因緣所生,都是以「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相依相助的關系而成立。要是捨去彼此相依的關系,則一切法象根本不存在。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完全取決於人生自己行為——業,絕不是取決於神的賞罰。所以佛教否認神格的創造,確信自力更生,發揚人生的價值。
佛教的生死輪回觀依緣起的觀點,否認階級的制度,主張人類一律平等,不但人與人平等,人與其他眾生在生命的價值和行為的意義上也是平等的。認為人與其它眾生是因自己的無明愚痴,造種種業,而後受業力影響進入不同的六道輪回中承受苦惱,種族優秀的婆羅門族,身犯殺、盜、淫等十惡法,身壞命終,要墮地獄。首陀羅族行善,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同樣的要生善處天上。所以人只要在自己的業行上能夠改變,就可以改變未來的境遇。

『貳』 有什麼講印度神話或者佛教世界觀的書

印度神話:《吠陀經》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叄』 印度的哪三個方面,是比西方發達國家都要強的

用一個詞來形容印度,大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奇葩這兩個字,因為印度人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總會讓人覺得可笑,但是相對於印度自己國家而言的話,這些事情又會顯得合情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總喜歡拿中國來和自己作比較,並且最終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國比不上印度。

『肆』 古印度宗教文化有哪些

古印度人重視人類精神的價值取向,崇尚簡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熱愛,這構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與來世的獨特的世界觀。為了祈福和實現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並因此影響到古印度人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菩提樹和生殖女神的崇拜

宗教起源於對自然和世界的敬畏。在古印度,最早的信仰就是對自然的圖騰崇拜。而對植物和生殖女神的崇拜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內容。

在植物中,菩提樹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菩提樹成為印度宗教信仰中最聖潔的象徵,在菩提樹下組織祭祀活動幾乎成為印度宗教活動的慣例。為什麼菩提樹獲得印度人如此高的敬仰和崇拜呢?據學者分析,可能是這么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印度人看來,樹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因為樹木是能夠給人左:奧地利出土的溫林多夫維納斯

中:早期地母神

右:印度河女神類提供避難和吸取營養的場所,是為動物提供自然生長的地方,而動物又給人們帶來豐富的食物,因此樹不愧得此殊榮;二是菩提樹生命旺盛,常把根盤到舊建築、大石塊下,或盤在另一種樹的樹幹上後漸漸將大石塊或大樹吞噬,以此讓最初的幼苗紮根成長。古印度人觀察到這一現象,特別敬畏菩提樹旺盛的生命力量。如此一來菩提樹便經常出現在印度神話中,成為豐收、保護和死亡的象徵物。

早期印度人還將生殖崇拜作為信仰的重要內容。祈求豐產、繁榮是人類的共同願望,而生殖崇拜也就成了人類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主要表現為對生殖女神和母親女神的崇拜。所以當我們走進古印度文化藝術的殿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生殖女神和母親女神鵰像,這些雕像都有突出的乳房和臀部,突出反映了古印度人的生殖信仰。

『伍』 印度佛教哲學的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約興起於 1世紀前後。這一時期正是印度奴隸制度開始向封建制度過渡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印度的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商業經濟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富裕的商人。在商業和高利貸的影響下,農村公社的成員迅速分化,越來越多的自由公社成員淪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佃農或者賣身為家務奴隸,印度封建關系的形成並沒有完全消滅奴隸制的殘余。這些是大乘佛教興起的社會背景,也是它的群眾基礎。
大乘佛教興起以後,把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乘」有 「運載」或 「道路」的意思。在大乘看來,小乘是「小道」。大乘和小乘在佛教理論與修持實踐方面都有區別。在理論方面,小乘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大乘則主張「我法兩空」。在實踐方面,小乘各部派或多或少地認為佛陀是一個歷史人物,大乘則把佛陀完全看作崇拜的偶像;在修持的行徑和結果方面,小乘主張求取阿羅漢果,即要求達到自我解脫,大乘認為小乘的目的太低,主張進取佛果。因此在修持的內容和方法上,小乘主修戒、定、慧,大乘兼修普渡眾生的「六波羅密」(到達彼岸世界的六種道路),即布施、守戒律、忍辱、精進、坐禪、智慧。所謂小乘重在利己,大乘強調利他,即是指此。
大乘佛教興起的初期,在印度很多地區特別是在南印度出現了一批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典,如般若經典、凈土經典、華嚴經典和法華經典等。一般認為般若經典中的八千頌《般若經》(小品)為最原始的般若經,以後逐漸增廣。這種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多佛、三乘分別、一心本凈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太乘的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或空宗,瑜伽行派或有宗。 創始人是龍樹和他的學生提婆。龍樹著有《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提婆著有《百論》。提婆的後繼者有羅羅跋陀羅(約 3世紀)。羅羅系傳至清辯及佛護(約470~540)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著不同的解釋,分裂為自續派或稱獨立論證派和應成派或稱歸謬論法派。
中觀派把他們最高的真理稱為「空」,認為「空」是不可描述的絕對。《中論頌》宣稱,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等等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系(因緣、緣會),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實體性或自性(無自性),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只有排除了這種因緣關系,亦即破除了執著名相的遍見,才能達到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後來的注釋家對「空」有著不同的解釋歸謬論法派的佛護認為,龍樹的空「是遮非表」。所謂「是遮」是指否定「實有自性」,「非表」是指不肯定任何規定性的存在。他還進一步認為,「非唯空有,亦復空空」,就是說,任何對空的認識本身也要加以空除。而獨立論證派的清辯、月稱(600~650)等則持相反的意見,主張用因明中的推論形式積極地表述「空」,「空」不是意謂著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禪思中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
中觀派在排除關系,破除名相中提出了「八不」,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個相對的辯證模式。其中不生、不滅是從實體方面說的,不常、不斷是從時間方面說的,不一、不異是從空間方面說的,不來、不去是從運動方面說的。他們認為,破除了這四對作為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疇,那就否定了客觀世界和人們的認識,從而也就顯示了空的真理。他們從「理」和「事」兩個方面作了論證。《中論頌》寫道:「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觀派在這里對當時印度哲學派別中的四種世界起因論進行了批駁。數論認為,一切事物是從自身中產生出來的,因為原因已經存在於結果之中,而中觀派認為,如果因中有果或者因果相同,那麼因果之間就沒有差別,結果的東西就成了原因的重復,這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認為,事物是從他物產生的,因為因與果是不同的。而中觀派認為,如果因中無果或者因果差異,那麼,就會導致因果的消滅,一個事物會產生任何一個另外的事物;耆那教和勝論認為,事物是從自身並和他物共生的,因為眾多的原因產生眾多的結果。而中觀派認為,如果在同一事物中,有時因等同於果或者有時因差別於果,那麼,這種折衷的結合會在一個事物中同時出現矛盾的性質,這也是不可能成立的;順世論認為,事物無因所生,中觀派認為,這是一種「巧辯」,正象沒有母親就能生出孩子一樣。
中觀派在《中論頌》等著作中把存在歸結為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另外在分析世界的基本范疇即「八不」中,承認一切現象或概念的外在形式都是互相對立的、矛盾的,每一個矛盾又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它承認現象或概念的相對性以絕對性為基礎,這是一種辯證的說明,但是他們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和不徹底的。他們承認矛盾是為了排除矛盾,最終不得不承認沒有矛盾的最高真理──空或真如。
中觀派為了溝通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關系,提出了真諦和俗諦的「二諦說」。他們宣稱,對一般覆蓋無明的凡夫來說,應該承認經驗或現象世界的存在,但是對於已經消除無明、洞察真理的人來說,經驗或現象世界只是一種幻現,一種執著遍見的名相,應該承認最高的真理是空或中道。 興起於4~5世紀,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瑜伽行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該派的主要經論是《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唯識二十論》和《成唯識論》等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410~479)和火辨(410~490)。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440~520)、安慧(475~555)。史家稱以上為前期瑜伽行派或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特別注意因明的研究,是後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識派的先驅者,其主要著作有《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530~610)、戒賢(529~645)和法稱。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
瑜伽行派的世界觀是唯識說。他們否認中觀派一切皆空的觀點,認為世界上一切的現象都是由精神的總體──識所變現出來的,所謂「萬法唯識」「三界唯心」。按識的變現和作用可分為三類八識:①前六識,即眼識、耳識、舌識、鼻識、身識、意識,主要的職能是起了別和認識的作用,這六識都以各自相應的認識器官即眼耳、舌、鼻、身、心為其活動的根據,並以相應的、幻現的外境即色、身、香、味、觸、法為其認識的對象。②第七識,即末那識,職能是起思維度量的作用。末那識是前六識和第八識即阿賴耶識的中介,它以阿賴耶識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認識對象。由於末那識的活動伴隨有四種根本煩惱,從而使人們陷於痛苦和生死輪回③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意譯「藏識」),是前七識的共同根據,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個方面:一是能藏,即阿賴耶識能攝持和保存一切「種子」(「潛在力」),這種潛在的能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能夠生出宇宙萬有(「種子生現行」);宇宙萬有也可發生(「熏習」)新的宇宙萬有的潛在能力或狀態(「現行熏種子」),這種勢如瀑流永恆不斷的因果變化,也就是人間苦海的無限變化過程。二是所藏,即生起宇宙萬有潛在力的所藏處。三是我愛執藏,阿賴耶識原非自我(靈魂)而是識的流轉,但第七識妄執為永恆主宰的靈魂,被稱為我愛執藏。這個「我」(靈魂)也就是輪回果報的精神主體。
唯識派對認識的職能和作用作了分析,認為有「四分」,即四種作用之分:「相分」是幻現的外界對象反映在人們認識中的形相,亦即客觀對象反映在主觀上的表象;「見分」是人們自己對於形相的認識能力或作用;「自證分」是證知、鑒定自己如何認識形相的了別作用,亦即 「見分」「相分」 的自覺作用,所謂「自之證」;「證自證分」是對於「自證分」的再證知、再鑒定;所謂「自證之證」,這是認識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階段和總結。唯識派曾以用尺量布的例子來說明這四分的關系。「相分」好比布,「見分」好比尺,「自證分」好比是根據尺所量知布的大小,「證自證分」好比是對於所量布的大小的證實。
瑜伽行派對於識所表現的宇宙萬有進行了繁瑣的分類,改造了有部的五位百法,把宇宙萬有分為「五類百法」,論證一切現象無非都是識的變現。他們還對宇宙萬有的本性作了說明,宇宙萬有可分析為三性:①遍計性,即虛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對的表相,這是由因緣或條件所引起的;③圓成實性,即絕對的表相。圓成實性不借因緣或條件,是由自身並在自身中存在著的一種最真實的實在,它是由修行完成了的人通過瑜伽直覺所親證的。圓成實性也就是「真如佛性」。
瑜伽行派的八識是一種虛構的精神作用的體系,在八識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客體,它們的認識作用不是主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是八個識對於由它們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認識對象的認識,就是認識自體的認識。就八識的認識作用和過程來說,瑜伽行派是主觀唯心主義;但就阿賴耶識是永恆瀑流的種子,它在因果業報中一味相續,阿賴耶識不單為個人所有,而為眾生共有而說,瑜伽行派又是客觀唯心主義。佛教唯心主義到此進入了高峰。

『陸』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和國人有何區別

印度人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會非常奇怪。
重視普遍性,輕視特殊性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善於思辨,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於思考普遍性原則,而忽視具體
的個體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這個特點還反映在印度人的語言之中。印度人喜歡使用抽象名
詞和普遍性名詞。
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則、屈從於普遍原則的傾向。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慾望,將自我與絕
對發生直接關系,而拒絕任何中介。他們認為拯救個人的靈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無需依
賴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個法律機構或解釋經文的權威機構。
"空亦復空空更空"
印度人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充分認識現實與想像、事實與空想之間的差別,也不
在通過直覺得到的東西與通過推理了解的東西之間作嚴格區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觀
里,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可以輕易轉換。他們空想起來,簡直是沒有邊際,可以完全不
受時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與物、人與獸、人與神、事實與假設、現實與夢境之間穿越。
一個能說明印度人喜歡空想的例子是他們發明的計量方式。中國人表示時間的最大單位
是"年","年"以上沒有獨立概念,只有"××年"的說法。而印度在年以上還有"尤迦","尤
迦"上面還有"大尤迦"。古典文獻中還有一個更大的時間概念,叫"劫波",一個"劫波"時間
之長遠遠超出人的想像:如果比作一個非常長壽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平方英里的山,每一百
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還未過完!這個數字實際上接近於無窮大。
印度古代經典經常出現超大數字,如億,百億等,實在沒辦法表達,就說"如恆河之沙"。另
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像。中國人通常用"一眨眼"來表示時間之短,這之
下再無更小單位。"剎那"是我們從佛教中借用的,"一剎那"比"一眨眼"更短。而且,古印度
還把"剎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單位。在現代數學單位未出現之前,印度人的數學思維已達到
如此的地步,實在令人驚嘆。印度人喜歡空想、疏遠客觀自然界的思維特點,還表現在以下
兩方面:第一,認為現實與觀念、事實與想像、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沒有差異。西方人認為
上帝在天堂,中國人認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認為,"終級真理"進化論在過去、現在或未
來,都存在於宇宙的每個角落。
第二、喜愛神話和詩歌,缺乏歷史意識。印度人極喜愛神話和詩歌的表現形式,喜歡把現實
理想化、把歷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歷史記錄。印度的歷史著作和英雄傳奇也要以神話的
方式表達,使人難於分辨哪些是歷史事實,哪些屬於理想和想像。這一點與中國人正相
反。中國人的神話是有限的,在歷史著作方面卻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話方面比起印度人來卻
有些遜色。

『柒』 六道輪回的六道,分別是哪六道

六道輪回是佛教中的說法,認為生命會生生不息,在六種不同的生命形式間互相轉換輪回,善良的人會輪回到高的生命形式享受福報,惡的人會輪回到低的生命形式贖罪。這六道分別是屬於三善道的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三惡道的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餓鬼道

餓鬼道從名字來看就知道是做餓鬼了。其來源當然是人做了許多壞事,死後轉生到惡鬼道承受飢餓之苦了,這個世界的生命肚子總是餓的,根本沒有什麼食物吃,而且還要挨刀挨打。

地獄道

地獄道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指18層地獄,那個專門還罪業的地方。在這里的生命多是業大罪深之人,會經受刀山火海、鐵鍋煮沸、斫身輾身等多種痛苦。

『捌』 古印度人獨特的世界觀是什麼

古印度人重視人類精神的價值取向,崇尚簡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熱愛,這構成了印度人所理解的今生與來世的獨特的世界觀。

『玖』 除了佛教以外還有那些類似三界六道的宗教世界觀劃分

除了佛教講六道輪回外,還有以下三種宗教明顯承認三界與六道

1.印度教,也是承認六道輪回的。最早的印度教經典里有許多關於六道的記載。

2.中國儒教,也是承認六道輪回的,中國儒家講「敬鬼神而遠之」,顯然是承認有鬼神的,再者儒家也講究祭祀,可見儒教是相信六道存在的。

3.道教明顯與佛教相同,承認六道的存在,道教的很多著作都講到六道輪回的事跡,比如《陰鷙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等等等等。

另外,聖經裡面也講了天人、人、畜生、鬼、地獄,講了這五道的生命,只差一個阿修羅沒有講。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世界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伊朗會和以色列打仗 瀏覽:346
英國留學自費要多少 瀏覽:185
義大利養什麼鳥最好 瀏覽:847
為什麼伊朗的女生這么好看 瀏覽:426
印尼怎麼把燕窩郵寄到中國多少錢 瀏覽:427
義大利哪個轉運公司好 瀏覽:207
印度老香檀手串怎麼盤 瀏覽:187
中國四冶有哪些分公司 瀏覽:987
中國玩人妖多少錢 瀏覽:212
中國女人去哪裡找媳婦 瀏覽:734
伊朗最忌諱什麼顏色 瀏覽:272
義大利懸崖餐廳在哪裡 瀏覽:821
英國留學都有什麼特徵 瀏覽:748
中國第一條瀝青路在哪裡 瀏覽:3
美國制裁伊朗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51
越南人吃什麼飯最好 瀏覽:858
從天津如何到達印度尼西亞 瀏覽:17
去印尼過海關需要注意什麼手續 瀏覽:758
中國有直升飛機的有哪些 瀏覽:123
英國女皇有多少國家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