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馬邦糖廠在哪裡

印度馬邦糖廠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0 05:15:51

1. 中國所援助過的國家

1、朝鮮

1960年,中國供應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並供應其他項目。

1961年,中國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1962年以後援外更超過了償債。

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 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2、蒙古

1956年,中國開始向蒙古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中蒙兩國簽訂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5億元人民幣。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於蒙古缺乏技術力量,援助項目都採取「交鑰匙」方式, 即中國包攬一切, 全部建成後把鑰匙交給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發電廠、毛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磚瓦廠、蔬菜農場、養雞場、醫院、療養院、6座橋梁等21個項目,中國不能製造蒙古提出的紡織廠設備,不惜動用緊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3、阿爾巴尼亞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 從1954年起,中國向阿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給每人達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至1978年6月底,中國幫助阿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和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共計承擔了142個項目,其中建成的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

為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並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幾千名技術骨幹。 中國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1公頃地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軍援項目之繁、數量之大,也遠超出阿實際需要。

60年代初,中國把蘇聯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項目全部包下來,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有求必應。 1960年底,正值中國最嚴重的災荒時期,卻還是緊急援助了阿爾巴尼亞5萬噸糧食。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急需的東西,甚至包括2100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0年以來,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1)印度馬邦糖廠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

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

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

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

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

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

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

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

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國網


2. 緬甸的中國人時什麼後劃分過去的

緬甸敢曾西南邊境少數民族域明末量漢族湧入雲南省18世紀支漢移民裔科干山勢力受封世襲敢土司縣19世紀末敢並入英屬緬甸緬甸境內華主體土司縣始百罌粟種植歷史1959緬甸廢除土司制度敢陷入期亂直1989停戰才趨於穩定今撣邦第特區繞滇西驚魄崇山峻嶺經雲南省鎮康縣南傘口岸跨越條界河緬甸塊緬山水相連壩牌坊用緬文寫著緬甸撣邦第特區——敢塊名麻粟壩(麻粟壩傣語意思野蠻今敢首府街所)壩毒品歷史赫赫名金三角帶盛產著名麻粟壩煙土、早武裝護鏢販運鴉片聞名於世塊約十餘公、寬幾公壩管轄著緬北薩爾溫江東岸總面積約5200平公土與雲南省臨滄區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及保山區龍陵縣接壤邊境線達250公今緬甸聯邦總數20萬少數民族敢族95%血統漢族早片土始祖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官兵 敢明清些事明末永曆帝朱由榔李定、白文選等護衛先定都南京(編者註:中國友指永曆帝未入南京故能定都南京實則永曆帝先監皇帝駐蹕稱行宮、行都城仍所奉南明統首都南京)敗逃昆明建立滇都(註:定都昆明與原西軍帥合流)清順治十六(公元1659)月初三吳三桂三路軍數十萬兵逼昆明朱由榔帶1500餘走騰越西逃進入屬緬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緬京王駕崩新王莽白繼位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囚禁永曆帝同底平西王吳三桂軍飲馬怒江直逼緬甸莽白立即獻永曆帝朱由榔押昆明囚禁篦坡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公元1662)4月永曆帝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徹底覆滅於吳三桂叛降清義憤昆明百姓直稱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損清聲譽於道光間強逼死坡改昇平坡並勒石立碑宣揚其昇平盛世昆明至今仍稱逼死坡雲南都督蔡鍔軍三迤士民名義逼死坡立明永曆帝殉處石碑石碑度失落1983幸找今重立坡永曆帝身潰兵千逃麻粟壩始帶撣、克欽克倫等尚處於刀耕火種原始部族原住民打客家原住民打群遠狼似虎謀略職業軍遷周邊高山改朝換代難民休養息敢采訪期間街(敢首府)向記者強調:我漢祖南京府南京與敢深歷史淵源原早敢定居跟隨明永曆帝南逃至兵南明王朝原南京定都所管跑哪、祖籍何鄉幾百統統外說祖自南京府敢公安局楊忠校舉例說:比羅星漢第10代祖先永曆帝身邊偏本幾姓原土司王楊姓支、敢政府主席彭家聲支祖都跟隨永曆帝南逃至定居敢廟守廟告訴記者:其實敢起源於昆明逼死坡我前輩昆明都要看看塊『永曆帝殉處』石碑永曆帝事件今臘戍附近登尼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職命楊姓領土司王(祖南京府)世守其現存敢廟附近封誥碑記載事清政府緬北屬始統治敢帶實際化外邦1852英殖民者侵佔緬甸始失片土控制權英發現土壤氣候適合罌粟派傳授種植技術並指定東印度公司壟斷收購再銷往世界各鴉片戰爭吃敗仗清受害深罌粟稱懶漢莊稼每10-11月播撒刀耕火種坡消間苗再料理直至3-4月實熟刮漿制膏孩都能輕松勝任敢緬北眾民族始墾荒種煙百餘種販鴉片主要經濟源……1897英與清王朝(光緒帝位)談判定界訂立《英續議緬甸條約》勘邊定界敢式劃入英屬緬甸敢區漢族由改稱敢族漢語改稱語漢文改稱文敢水塘(傳統鴉片種植區)記者見用英文寫清與英緬堪界碑及1941由英殖民者頒布土司楊文炳楊振材印襲官敕封碑英制確立英緬抗代楊家末代土司位離碑幾百米處建抗士陣亡紀念碑—抗戰敢與遠征軍93師配合敢街、西山區水塘帶浴血奮戰使1000名寇斃命緬甸抗保土功1947緬甸立班弄議土司楊文炳作敢族代表參加民族中國緬甸聯邦政府簽字儀式緬政府總算式承認300接納敢族其境內合少數民族 罌粟盛土事實世紀20代敢麻粟壩鴉片已經金三角帶遠近聞名交易鴉片煙節僅於春節重傳統節手持文明棍英紳士帶著印度奴僕雇請趕洋腳馬幫每麻粟壩帶走煙土千馱據輩敢說敢1840英鴉片戰爭始種植鴉片《敢志》記載:20世紀初期每至春節三四月鴉片市節川、滇趕馬幫印度、泰商賈都雲集敢街趕煙間10半月等作敢政治經濟帶街盡管條街卻鴉片盛聲名遠播100餘整敢及周邊區產鴉片幾乎全街集散說敢金三角區早形、負盛名鴉片集貿敢做鴉片意金三角要說敢旁莫禮讓三僅金三角區早押運煙土保鏢專業武裝敢致外強悍武勇與團結百敢靠經營聞名滇緬煙集市販運鴉片早先敢靠充煙販押運保鏢獲取報酬抗戰勝利部豪強楊家土司、金三角區第世界級毒梟羅星漢等始自涉毒並武裝販運鴉片牟取暴利基於專業販毒傳統敢產少代表性物、際通緝毒梟鴉片軍羅星漢使金三角毒名揚敢標志性物其祖亡南明永曆帝身邊副傳羅星漢輩剛第10代;前些抓獲泛金三角區新代毒梟譚曉林原盤踞敢敢區勐固基敢南面100餘另著名毒梟坤沙巢萊莫山敢與萊莫山間歷鴉片貿易往民間友交往歷史敢公安局警員劉三透露說:敢現輕都羅星漢、坤沙敢培養物自豪 敢何培養金三角兩代毒王世紀50代初民黨殘軍93師敗逃敢辦敢軍事校14歲羅星漢15歲、敢王彭家聲(緬共創軍元、敢政府主席)該軍校首批22名畢業員羅星漢其畢業均授予少尉軍銜比羅星漢、彭家聲紀稍萊莫山土司坤沙20歲敢入讀所敢軍事校說該校教官蔣殘軍系黃埔羅星漢、彭家聲、坤沙黃埔軍校系統軍事戰術及遠征軍叢林作戰等軍事技術三創業起決定性作用現連敢知道羅、彭曾同窗都已經少少敢公安局幹事何峰說知道兩代毒王羅星漢、坤沙竟師同門更少少 敢三糾葛稱敢三即敢二戰結束初步形三勢力主導局面:楊家土司民族武裝、受緬政府扶持羅星漢自衛隊武裝及彭家聲領導緬共民族武裝敢金三角區早專業鴉片販運區敢政要歷涉毒販毒20世紀80代初彭曾際社宣布金三角毒梟19893月11彭家聲立敢同盟軍實行敢民族自治實行民族解提禁毒口號緬甸境內16支民族武裝15支放武器與政府講敢父彭家聲緬甸民族英雄199211月推行禁毒彭家聲與掌握兵權、肆販毒副司令楊茂良發內訌雙兵戎相見楊轉向強鄰佤邦求助敢歷與南部萊莫山歷史淵源彭家聲與坤沙關系較密切緬政府軍聯合佤邦軍坤沙交戰佤邦於助楊倒彭派1500佤聯軍支援楊氏兄弟19935月彭家聲迫退敢區楊茂良始主政敢雲南省公安廳禁毒官員說楊茂良主政期間敢區毒品問題變更加突楊氏兄弟本身毒梟毒梟主政敢更主要毒品口主通道指向境內度給雲南造極危害公安部楊氏兄弟列危害毒梟1994楊茂賢潛入臨滄區販毒抓獲同由臨滄區級民院判處其死刑楊氏兄弟先宣稱要給政府少少錢想贖楊茂賢命面所楊氏兄弟於叫囂要武力報復楊茂賢猖狂尊鋼炮架相鄰南傘口岸海關前示威脅面迅速調集部隊嚴查封關使敢主要經濟源斷(論消費商貿都靠)導致敢民倒向199511月12彭家聲與其婿敢東部同盟軍司令林明賢聯合緬政府軍數營兵力入駐敢楊氏兄弟迫逃離敢區敢王彭家聲重新控制敢緬政府軍則趁機控制街至清水河42公幾乎所軍事制高點199512月20緬政府、彭家聲、敢三立敢臨政府調查煙種植原態20024月20記者敢西山區水塘副區李樹林派所所趙德帶記者附近山看3月底4月初收割罌粟片片已經枯乾罌粟偶爾能看見晚熟罌粟青堆著已經收割鴉片緬政府軍同盟軍直做鏟除種植罌粟工作政府員水塘砍掉種植面積2000拽左右罌粟(沒畝概念產鴉片量緬斤拽計數產面積拽指緬斤合3.3市斤)舊歷八九月間往種植毒品候緬政府提供豌豆、麥種改種1000拽麥、蠶豆山民習慣性種罌粟政府力限難監管偏遠般要四五勞力家庭容易種七八畝罌粟每畝約產拽鴉片般四五拽產件貨(750克)海洛水塘區煙農零零星星收1000拽鴉片沒禁種前區每產4000拽鴉片膏收購者往往每種罌粟候賒賬給煙農收購再扣除收購價錢每拽才賣1600-1700元民幣拽賣5000-6000元發財都收購者與製造海洛者煙農貧窮依舊 留著余香罌粟敢特區政府承諾2003全境毒區2000煙農達禁種令2001允許限量種植季罌粟2002起再許任何種植罌粟記者指著曬著罌粟種問:曬些種做用煙農笑說:些曬干用磨粉熬芙蓉湯喝熟罌粟種完全毒鴉片含油量超50%榨油真用播種種能曬煙農告訴記者:般每農歷八月份播種罌粟月苗綠油油花前坡除兩草基本用再經管春節幾十鴉片收獲候敢展跨境替代種植幫助鏟除毒品經濟與世界主流文明接軌重新融入現代社記者所著《解毒金三角》書提據雲南植物家研究物間奇妙作用凡種植罌粟土改種葉種普洱茶茶葉別具種香氣段敢美樂茶莊拿作商標貼注向推銷鴉片進行替代種植產品茶葉煙農反映:替代種植茶葉價錢都遠遠低於鴉片收入敢壩搞替代種植品橡膠甘蔗幾邊糖價挫南傘糖廠收購茶葉賣本煙農替代種植熱情高4月初派20配合緬甸禁毒員敢查抄毒品煙農說行沒敢公擺賣煙價跌金三角罕見低價敢公安局官員承認禁煙使毒源百姓水平降說:禁煙條

3. 尼赫魯改革的影響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人主要在上層城市實行統治,基層農村仍有原始公社佔有土地,而原始公社實際上由封建主把持,嚴重阻礙印度農村資本主義發展。
印度國民大會黨政府為了統一國家的田賦徵收制度,簡化地權,促進農村資本主義發展,在英屬印度土地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溫和改革。
取消中間人地主 早在1940年6月,國大黨全國計劃委員會就作出取消中間人地主的決定。以後又多次作出這樣的決定。印度獨立後,北方邦於1950年首先制訂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改立法,接著其他各邦也制訂了類似的立法。這項立法的主要內容是由國家付出贖金徵收中間人地主的土地,在原佃農交納地價的條件下可取得所耕土地的所有權。整個立法的制訂和執行過程大約持續了10年,即從1950~1960年。這項改革大約使2000萬戶有財力支付地價的原來中間人地主的「佃農」(實際上大多是二地主或富裕農民)同國家直接發生了關系。包括柴明達爾、賈吉爾達爾和伊納姆達爾在內的各種中間人地主,除了獲得67億盧比的補償金外,還以「自留園」或「自耕地」等名義保留了大量肥沃的土地。
印度各邦在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同時,也制定了有關規定地租率和鞏固租佃權等保障佃農利益的立法。在規定地租率方面,印度大多數邦都把最高地租率規定為總收成的1/5到1/4,也有少數邦如旁遮普和泰米爾納杜把最高地租率規定為總收成的1/3到40%。在鞏固租佃權方面。幾乎所有各邦都規定了一個例外條款,即地主有權把出租的土地收回自耕。這就為地主大規模奪佃提供了法律根據。由於地主富農在農村掌握實權,關於最高地租率的規定無法實行;關於鞏固租佃權的立法也不過是一紙空文。
實施土地最高持有額 在基本完成取消中間人地主改革後,印度各邦便著手制訂關於土地持有最高限額的立法,規定限額以外的土地由政府徵收並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項立法的制訂和執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1960~1972年,各邦都制定了關於土地限額的立法,限額標准很不一致,最低的為9公頃左右,最高的為16公頃左右。各邦還規定了許多「例外」條款,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園、宗教 慈善組織和教育機構所有的土地、糖廠的甘蔗田、果園以及所謂效率高的農場等都不受這項立法的限制。地主們還通過分散土地所有權或用種種弄虛作假的辦法來逃避土地最高限額立法的限制。有的地主還根據憲法關於公民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用長期訴訟的辦法來保留自己限額以外的土地。因此各邦在執行這項立法時碰到種種困難。1972年以後為第2階段。1972年7月,各邦首席部長在新德里舉行會議討論土地限額問題,會上通過了一項「指導原則」。要求各邦降低土地最高限額。按每戶5口人的標准實施,縮小適用「例外」條款的各類農場的范圍,並把土地限額的立法列入憲法第9附表(即可不受民事訴訟的牽制)。但是,盡管1972年以後各邦在立法上作了一些修正,在實際執行中依然沒有什麼起色。
據1985年聯邦農業和農村發展部發表的土改進展報告,各邦測定的限額以外的土地共有 736.6萬英畝,其中 580.7萬英畝已由各邦政府徵收,在徵收的土地中有448.6萬英畝已分配給331.1萬人。此外,約有162萬英畝限額以外的土地因為民事訴訟的糾纏而拖延不決,邦政府無法徵收,還有89萬英畝限額以外的土地需要由政府保留用於公共事業和造林。因此各邦能夠分配的土地只剩下37萬英畝。據估計,在過去分配的土地中大約有60%是不適宜耕種的。有的土地只是名義上分配給農民。
調整地塊與推行農業生產合作社 調整地塊的土改措施,雖然各邦都已制定了有關的立法,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只有旁遮普和哈里亞納兩個邦和北方邦西部。至於推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只是在喀拉拉邦進行過一些試驗,實際上並沒有實行

4. vivo在印度馬邦怎麼樣

很好啊
這說明兩點:
第一、中國真的開始強大了,強大到在印度人眼裡,我們已經是我們眼裡的日本人了。實際上,中國的很多產品都開始在印度市場泛濫。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第二,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不是中國特色。
人家砸的是廣告牌而不是用戶手裡的手機,從這點上開看,這幫人還是很克制的。

5.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流落緬甸的中國人有四支:

一是果敢族:約14萬人,生活在以果敢為核心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轄1縣、1市、2鎮、15個鄉。第一特區設1縣1市1經濟特區,即果敢縣、老街市、清水河經濟特區。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

三是華族: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發生大規模移民潮,大量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目前華族占緬甸總人口的3%,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四是勐穩族,主要以居住在緬甸北撣邦貴概大勐宜。是早年從德宏芒市一帶遷徙出去的漢族,目前人數大約為一萬左右。

6. 歷史上叫安慶的地方現在在哪裡

就是一個安徽的安慶啊。
這篇文章很全,推薦。
古 城 池: 風 雨 八 百 年
作者署名:老屋
一、尋找古城池的記憶形態
上游——中游——下游:長江自然地理的三級落差,安慶居下游,是為八百里皖江的門戶;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國家行政地理的方位坐標,安慶居長江之北,地處東方文明古國之皖西南,是為千里大江北岸(舊時漢口至南通)惟一的一座古城池。也就是說,它既是下游又是上游,它既稱東方又同時稱西方、南方、北方,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你說怪不怪?
…… ……
許多年前,徜徉在西門老街,還時常看到民居外壁嵌有幾塊「嘉定十年」(1217)或「紹定壬辰」(1232)之類字樣的城磚;如今,倘有興致或到市博物館一走,或上太平寺街訪問學者胡寄樵老先生,或去古玩城程老闆位於工農街私宅的後院,就會訪到一大堆鐫字古磚和拓片,這些磚載記憶差不多有七、八百年光景了。神縈多年的老城牆,恍若遙遠的夢中,當我見到這座「城市」的時候,城牆、門樓、亭台、柵欄、關隘等等盪然無存,「城」的概念沒了,只留著看得見摸得著的「市」,讓人追懷繼往,欷歔不已。對我來說,1958年的大面積拆除古城牆行動,從此化作無法觸摸的記憶。只有通過對鄉邦文獻的消納含化和對一大批先賢傳承的口碑歸並創新,我才有機會與每一代老城牆和某一塊老字磚,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在喧囂的市聲里,我常騎著單車獨自繞「城」一周,希冀找著些老城的影子。每從宜城路口南頭樅陽門商場的江邊北上,經「樅陽門」(東門)、「大柵子」、「小柵子」、「建設門」(菱湖門、小東門),往西過菱湖南路「小北門」(城門洞之一,位於雙井街北街口,出洞門直抵民國時期的國立安徽大學),越柏子橋大轉盤,上德寬路北正街口,走「集賢門」(北門)、遙望西北的「萬觀門」,抵玉琳路口再往東,似見「正觀門」(八卦門、西門)、「玉虹門」、「金保門」、「同安門」,不覺過程良路和西門渡口,來到沿江西路筆直朝東,經「鎮海門」(盛唐門、大南門)、抵「康濟門」(小南門),過港務局碼頭拐個小彎又是往北,返回原點「樅陽門」。這13座城門(含兩柵子門和一城門洞),都是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牆體建築,而建城之初的宋代,又有哪些城門呢?

那是787年前的一個冬天,經過近一年的加緊施工,安慶城牆圓滿完工了。它周長9里13步,牆高2丈,牆腳寬7尺,頂寬3.5尺,中間壘土,兩邊包砌青磚到頂,頂端砌有3032個垛口,牆內面積摺合今制為2.7平方公里,城池略呈圓形。牆體開城門5座:東面,樅陽門;東南面,康濟門;南面,盛唐門;西面,正觀門;北面,集賢門。由此算來,安慶的建城起步時間是公元1217年,即南宋嘉定十年,史稱「山口宋城」或「南宋安慶老城」。

以上5座城門,一改安慶城池史前(1217年前)土城山寨圭角方門之態,砌成牢固的磚石券門,其上有兩層飛檐門樓,5門是為南宋建城之初的名稱。經歷代戰亂、修建、增拆和自然災害,城門的位置、稱謂、樣式、功能等等,如前所述,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提及的是,在西、北之間的萬觀門,為元代余闕(1303——1358)苦心經營的6座城門之一,幾年後,因被起義軍攻潰而破敗,延至明初,已漸雍塞,萬觀門風貌不再……今日,我就這么繞安慶老城一周,用不了個把時辰,似有訪古旅遊的味道。
為了獲取更多的古城牆遺址信息,我又順時針繞老城一周(先前是逆時針方向),此刻感受的,又是它那古樸的文化氛圍。筆者就目力所及,揀選些有趣的說來,與你分享:刻在東門城牆上的「樅陽門」3字,陰文,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涇縣人包世臣(1775——1855)所書,每字直徑約66厘米。見其門樓之上高懸一副楹聯:「經過些雲海升沉,聽野寺晨鍾,恍如一夢;說不盡古今幻變,只中流皓月,曾照千秋,」傳為清末巡撫彭玉麟(1862年在任)親撰。往西行不遠,就是康濟門,其上原有一匾額:「江國風清」,為乾隆間安徽巡撫托庸(1761年在任)所賜。再往前,又見鎮海門,其上也有一額,名「海門天柱」——其題意源自元代小孤山「海門第一關」之石刻,後人又據此生發出「海門夕照」為安慶12景之一;更有墨客據此引申為《史記》上一段「秦始皇渡渚」典故:「(其地)日落霞光萬道,浪金涌,檣帆一障,似俱從日邊來。」不過,明代王世貞(1526——1590)舟過安慶,面對如此美景,確實說過,皖城崇雉(鋸齒形的城牆)環山,浩波抱郭(城廂),城內外皆山,靈霧廣照,萬松之名,驚為海上蓬萊。鎮海門前,遊人不覺駐足,但見城樓又懸一聯:「夕照海門,玉笛數聲搦楊柳;月橫城闕,蓼花幾點掠漁舟。」一路懷古,輕車熟路,不覺早過了城西,望見城北集賢門上4個大字:「宜城天塹」(詳見下文),抬頭望時,又得一古對:「遠眺龍山,雄關地脈來千里;近登鳳闕,古郡江頭有萬家。」站在北正街盡頭集賢門的遺址上,向東望去,思緒滑過龍山路、安師院、到二中拐彎,往南……不如多搜集些古人聯語,順藤摸瓜,「以毛求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逆向思維),以楹柱上的對聯來尋找古建築物遺存,是否可行?在苦無實物資料的情況下,不妨一試!果然,通過中國楹聯專家白啟寰先生辟出的墨路,又找著了城牆上的幾處古建築。越集賢門往東不遠,就是黃花亭,它就建在城北的古城牆上,舊為安慶府的鍾樓,毀於民國時期,亭上有聯,不妨借來一樂:「幾聲清響動山色,十里和風送稻香。」在二中與衛校之間,又發現一「百花亭」,建於城牆的東北角上。需要說明的是,「此亭非彼亭」,它不是當今衛校里的「百花亭」,也不是《百年安慶》中所描述的那兩篇「百花亭」,它是城牆上的連體建築物,故予引征。令人惋惜的是,此亭已毀於太平軍的戰火,聯為後人新作,不贅。回到城東「樅陽門」時,讀聯又得一亭,史料少記,不覺狂喜,聯語很通俗:「八皖風平清四境,一江波穩載千帆。」見聯思亭,它就落在「樅陽門」北側城牆上(今迎江區委大樓南側),名「菜花亭」,民國後期被拆毀。
…… ……
二、四十三年的城池打造史

公元13世紀初,北方金軍大舉南侵,破光州,逼鄂州,沿途多警,長江中下游一帶形勢十分吃緊。那時安慶還沒建城,僅有兩座土城柵,一在皖口(距今懷寧縣山口鎮5華里),一在盛唐灣宜城渡(今安慶市區),兩城柵相距15華里。1217年,為了抗擊南下金軍,扼守長江下游門戶的安慶,成為南宋ZF亟待南渡的戰略要沖,駐安慶的軍人ZF遂決定:在皖口(山口)築起一座戰備磚城,史稱「南宋安慶老城」。14年後的1231年,「安慶老城」從皖口東移15華里,在宜城渡再築磚城,史稱「南宋安慶新城」(今市區)。「新城」所用的磚料中,部分自「老城」拆卸運來,部分來自皖口及周邊的廟宇等建築物,還有部分為各處窯廠燒制……就在打造安慶城池的過程中,約當1236年前後,蒙古人來了,安慶市ZF和市民棄城逃難,一度遷往東郊江面上的羅剎洲和貴池楊槎洲。數年後,形勢稍定,人們陸續回到宜城渡,新的市ZF再度掀起了新一輪造城運動……

1260年,安慶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馬光祖,在「新城」(今市區)的廢墟上,再建城牆。拿現在的話說,他的職銜是:江南東路沿江軍事防務長官代理中央工部所屬之和縣、無為、安慶三地區糧農墾收全權特派員。安慶城的初建工作,自黃干始到馬光祖止,前赴後繼,從1217年到1260年,陸續修建了43年,終於大功告成,同時成為宋代懷寧縣和安慶市兩級ZF所在地和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線「橋頭堡」,它的軍事戰略地位日漸顯要。

這樣綿延下來,安慶城池經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大朝代,直到1958年老城牆被大面積拆除,它的實際存世時間連續計算當為698年(1260—1958),加上前43年陸續修建的南宋「老城」和「新城」,安慶古城牆的全部存世合當741年(1217—1958)!從1958年至今,又46年過去,安慶城誕辰787年(1217—2004)。
三、「安慶速度」的創造者

建城之初,那些造城先賢們的聰明才智以及他們的組織結構、築牆中的管理方法、建築隊伍和工程進度等等,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多想知道。七百多年以來,歷史沒有忘記,它間接錄下了最初的那次高速造城運動,讓我們去分析、去考證。

據查,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全國」人口僅有2785萬,為了修造「南宋安慶老城」,在近一年時間內,先後動員軍民5000人、徵用民工2萬人,合計25000人,幾乎佔了「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想想看,當年它是怎樣的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

這25000人當中,有5000人是屯田軍民,系准軍事化組織,閑時耕作、操練,戰時上前線或運輸或修築軍事工程,他們被指派搶築安慶戰略軍備城,每人參加築城時間最少不得少於90天;按住戶和田產徵用的2萬民工,每人每天輪換出工,歇人不歇工。夏天,每人每月可得到6天的休息日,午間歇息半個時辰,秋後減半。

他們的領導管理方式,是非常縝密的,達到了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至今都還在被我們廣泛應用在各個生產管理環節。即:管理到位、落實到人、分段包干、層層把關。他們把各部門抽調、借調和聘請的各級公務人員(含軍事人員、轉業人員),按品級大小兼顧工作能力,組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再把「班子」成員分解成18個管理單位(不含正、副指揮長),分頭落實、統一協調、緊密配合。如何了解具體的管理動態?我們不妨通過分析他們的組織結構,就不難知道築城的管理方法。

築城總指揮長黃干(1152—1221),職銜:京官正六品代理安慶市市長兼農商軍懇局局長。

築城副總指揮長項強,職銜:正七品官安慶市第一副市長兼文化教育局局長。

築城管理處A段督察官趙善部,正八品官懷寧縣縣長。管理處B段督察官鄭瀛,從九品安慶市公檢法法官。C段督察官趙善琩,從八品安慶市GA局刑警大隊長。D段督察官王栗,從八品安慶市第二副市長兼ZF秘書長。E段督察官張似之,從八品代理樅陽鎮(市直轄鎮)管委會主任。F段督察官柴國安,第28階武官,浙江台州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G段督察官李琦,第35階武官,新設太平州武裝部長。H段督察官趙時利,從八品安慶市警務部隊消防大隊長。I段督察官戴具,第43階武官,太湖縣關防營營長。J段督察官周煜,從九品安慶市懷寧縣公務員。K段督察官陳榕,國家編制注冊學者;候補官王仁,編外國家學者。L段督察官向公榮,地方編制學者、嘉賓。

以上為築城城牆被劃分為12個段(處)的包干負責人,他們行使督察官的職責,向正、副總指揮長負責,並直接受命於築城總指揮部調遣。此外,還設有6個專門的築城原材料供應處、工程部和總監工。如:木竹薪炭供應督察官卜師服,某武官東南路某部第一副長官駐安慶市伐木場總管(其行政職銜相當於築城副總指揮長級)。城磚燒制管理督察官楊傳,從八品安慶市政法長官。城磚燒制管理處監理幹事余隆禮,編外學人。總指揮部秘書兼財糧供應處負責人慕容順,從九品宿松縣ZF秘書長。總指揮部直屬壕溝連連長尹椿,某武官池州燒磚統一管理司屬下。總指揮部直屬營房連連長王先,某武官原淮南東路(揚州)軍區司令部工程兵。總監工張朝宗,第43階武官,安慶市武裝部長。

由此可見,在18個管理處(段)之間,其工程質量和工程(作)進度是互相督促、互相協調發展的,總指揮部是解決各處(段)矛盾並施以獎懲、調度、監理、督促役使的權力機關,它同時又起著銜接、彌補18個工作單位之間因領屬關系所造成的人工割痕,體現了工程的完整性、統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掘了人的潛能,把社會各界和周邊「鄰居」積極性全都發動起來。當300天城慶之日,連百歲婆婆和她的家人都來道謝,男女老幼的親和力加上科學的組織結構,使建城大軍奮力打拚,在787年前完全沒有機械動力的狀態下,人力資源猶顯重要,這一支南宋的建築隊伍,創下了中國古建城史上的「安慶速度」!

四、六朝城建史略
以黃干為領導築建的南宋安慶「老城」和「新城」都在很短的時間內毀於戰火,幾萬人創造的「安慶速度」在戰爭機器面前轟然坍塌,那是因為,人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匆忙逃離家園而將城牆遺棄了。後來的史實證明,在一些歷史條件下,人在牆在,「人牆」聯手就會拒戰火於牆外;而在另一些歷史條件下,人去牆倒,「人牆」分離雙雙又總為戰爭所傷,甚至為自然災害所累。

綜覽六朝城建史,以10個字可以概括它的全部歷程:「建、降、水、修、燒、戰、月、割、拆、保」。

建:宋朝的建城。前文已述,不贅。
降:宋末元初的降城。

公元1275年,南宋朝代任命的最後一任安慶市長範文虎(?—1301),因懼怕元軍,特備酒到九江忽必烈之中書左丞相伯顏處受降,將安慶城恭手讓給元軍。1956年4月,在市內棋盤山的糖廠建設工地,出土了範文虎棺墓,時人得有機會一睹投降派「尊容」。

水:元代的水城。
公元1353年—1356年,元代的安慶市最高長官余闕和督軍韓健,組織軍民,首次開挖3條長壕,引江水環城。第一條壕由樅陽門橋向北引達集賢門,由大湖排出。第二條壕自同安橋轉經太平寺回繞八卦門,經鎮海門、康濟門與樅陽門長壕匯合。第三條壕自今第一制葯廠、德寬路轉南庄嶺、紡織廠流向大湖。在三道壕之外,還圈有一道木柵欄,把城牆增高至二丈六尺,護城壕深至一丈,四周城牆建起了3層箭樓6座,加固了城牆的軍事防禦能力。

修:明代的修城。

關於明代修城,史錄多次。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把它算作「明代」是因為朱元璋是明代開國皇帝的緣故。朱元璋稱帝前,曾一度攻城、棄城。1361年8月,朱元璋再次攻克安慶後,改元代的安慶路為明初的寧江府,不久又改稱安慶府,即命部將常遇春補修安慶城牆。1374年,朱元璋在家鄉臨濠(鳳陽)大興土木,擬建中都,頒詔全國1300多個城池義務獻土和城磚、料石,動用了近百萬軍民勞力築「皇城」。在它的影響下,安慶知府趙好德與懷寧知縣閻琦,為了表現政績,也下令對安慶城牆進行一次全面的大修。今博物館藏的城磚上有「司吏海受作匠段子榮·洪武七年」(1374)便是那年大修中的一件遺物。此後的1390年和1539年,安慶城牆也得到了相應程度的修理。到了1622年,城牆又進行了一次大修,這是在1957年拆城牆時,發現了一批「天啟二年造」(1622)字樣的城磚上而得到的印證。民國初年,在菱湖茶榭中,發現了一塊明代修城紀念碑,上書「宜城天塹」4個大字。碑前刻有修城官員的全銜題名:「欽差整飭安池等處監軍兵備兼理錢糧驛傳江西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提刑按察司史可法;直隸安慶府知府皮應舉;同知康良獻;通判□□□;推官薛之垣;懷寧縣知縣黃配玄。皇明崇禎九年正月吉旦立。」據我市老一輩學者蔣元卿、金杏邨、蔣放考證:明崇禎八至九年間(1635—1636),李自成,張獻忠轉戰安慶各府縣,史可法、皮應舉、黃配玄等為加強抵禦能力,將城周薄弱處加以修固,特別對北門一帶的城樓,雉堞加以增高,拓寬周圍馬道,增建敵樓4座;為防騎兵突破,沿城牆外壕疏浚修建木柵……竣工後,還在集賢門上立了這塊「宜城天塹」碑(後被移至菱湖,前述即此)。

燒:清初的燒城。

公元1645年4月,明末大帥左良玉之子左夢庚,離武昌總兵行營抵安慶城下,初七日破安慶城,大肆放火掠殺,城壕木柵燒個精光,城牆上的5座敵樓也被燒毀,「城中兵變,四面縱火」,安慶府同知王治心被殺,知府傅夢弼和推官陳繼善逃跑,安慶巡撫張亮被活捉(小註:明思宗朱由檢在安慶首設巡撫,時在1637年)。在沖天火光中,安慶城一片焦土,損失慘重。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左夢庚因父突然病故,不出一月便投降清軍,當6月清軍入城時,即驅使戰俘著手修復城牆……5年後,城牆垛口由宋代的每4個合為1個,共修砌758個;在城牆上增建城樓5座,炮台16座,火葯房6所,窩鋪16所,城房238間,在垛牆四周,增建許多槍炮口。

戰:太平天國的戰城。
多年來,關於「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正史也好,野文也罷,無論學者、村夫多有撰述,此事幾成家喻戶曉之勢。本文謹就「戰城」一事,略發式微。

太平天國時期的戰城,當分前、後兩部表述:前部為太平軍攻城,後部為太平軍守城。

攻城:1853年2月18日凌晨,太平軍曾春發帶領先鋒隊50人乘梯入城,打開康濟門,鎮海門和八卦門,太平軍乘勢而入,斬殺巡撫蔣文慶,繳獲各類物資及清軍大炮189尊。同年9月25日,翼王石達開率6000人進駐安慶,將城牆加高5尺,封閉東、西、北主要城門,僅留南邊康濟門供出入。不久,又在樅陽門外圍一道半月形城堡,辟一小門與外聯系。又陸續修建迎江寺炮台、大南門等處城廂內外立望樓,在北門、西門的黃花亭、馬山一線築土城,史稱「子城」,8年後曾國藩入城將其拆除。

守城:1860年3月,曾國荃領1萬余眾共13營湘軍進攻集賢關,曾國藩著手制訂圍城計劃。當時,陸續進軍安慶周邊的清軍有:副都統多隆阿的萬人馬步兵,布政使李續宜的萬餘步勇,鮑超6000名步、騎兵游擊師隊,曾國藩、胡林翼的湘勇1萬餘人,加上澎玉麟、楊載福統領的數千水師及韋俊手下的太平軍叛軍,合計5萬余眾。清軍水陸馬步配合,步步為營,於8月2日部署完成了安慶城的合圍之勢。這樣的合圍態勢,兩軍對峙了18個月之久。清軍在西北門城外挖超寬超深塹壕兩道(一說3道),計70華里,在菱湖水面擊潰太平軍小木船200多條,驅逐皖河口太平軍武裝木排200多隻,與援城英王陳玉成等太平軍打過4次大仗百餘次中、小戰,切斷城中軍民與外界的聯系。所以,戰後曾國荃落得個「曾鐵桶」的雅號——形容他把安慶城圍得象鐵桶那樣滴水不漏。最終導致城內彈盡糧絕,太平軍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1861年8月16日,另一太平軍叛將程學啟率部攻破北門城外3座營壘,並向曾國荃獻計,在西門馬山向城牆根開挖地道。9月4日地道挖成,5日凌晨4鼓(一說上午8時許),叛徒程學啟率徒沿地道從西北城牆攀緣而上,裝上炸葯,「一聲震天轟鳴,城牆被撕裂開幾十丈的缺口,磚石和泥土隨著硝煙沖上雲霄,清軍嚎叫著從缺口沖進城去」(《安慶史話·安慶保衛戰》)。清軍入城後,男女老幼2萬多人盡被殺害,江面上浮滿了無頭屍,連兩艘外輪「總督號」、「迦太基號」都被阻塞,難以前行。清軍這次攻城,共耗費火葯17萬斤,鉛子50萬發,前後圍城費時18個月。城內外的攻、守戰空前慘烈,城池在腥風血雨中嗚咽,其飽受人類戰爭帶來的創傷亦是難以描述……

月:晚清的月城。

1861年9月11日,曾國藩進駐安慶,次年初,把滿目瘡痍的城牆修飾一過。同時,在西北馬山對面的郭家橋(一說四方城)附近起,直到江岸,新增築了一道月城,在月城上開辟了「金保」、「玉虹」兩道城門。1894年,巡撫聶緝槻又在金保門的南邊增開同安門。經測量,月城面積0.95平方公里,加上老城,全城總面積3.65平方公里。此時的安慶城池,因經過600多年的反復修建和西邊被拉直的月城,已由宋時的圓形變成清末的方形城池了。

割:民國的割城。

歷史進入民國時期,大好河山被諸多軍閥分割成塊系「山頭」。安慶老城也不能倖免,牆體被官方、民間任意割裂,加上日本軍的轟炸侵擾,臨近解放時,老城成了一條僵卧的多節斷身蛇。

上世紀20年代初,修建市政路,即今市立醫院大門前的人民西路入口處,在老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供人車通行,開口處釘上木欄門,定時開啟,時稱「大柵子」。

1922年,許世英擔任安徽省長期間,官方在寶善庵「小東門」坡下(今衛校門左)開一門,取名「菱湖門」,此門有門無樓,不久改稱「建設門」。1930年,為迎接第四屆華中運動會在安慶舉行,市政當局用15天時間在城東開辟一條路,取名華中路。路的西頭即為出城的城牆口,拆除的城牆缺口寬同路基(12米),與今孝肅路對接,時稱「小柵子」。1932年,國民黨安徽省ZF主席吳忠信在「大柵子」缺口處樹起一座牌坊,在其西面題詞:「開物成務」(開通萬物成天下之務的意思)。1934年,國民黨省ZF主席劉鎮華在大柵子牌坊的另一面(東面)也題上4個字:「大輅椎輪」(始創者的意思),同時燒制了一批城磚,上嵌「安慶軍民城防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造」的字樣,以修補城東及東北部的一些缺口,用來防禦來自潛山的紅軍部隊。在此10年前,體育場的城牆根也被抄近路的市民打了個鋸齒「貓兒洞」……據手邊的一幅1949年安慶城廂圖來看,其上的月城已完全消失,老城廂與城外的大小通道(包括城門和缺口)共有21段之多,平均二、三百米就有一道門或缺口。民國時期老城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割——誰願意誰打洞,誰高興誰分割。

拆:20世紀50年代的拆城。

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是個動盪不安的歲月,什麼「幹部周末勞動」、「共青團員義務勞動」,還有那街道居民的「愛國公約」,積極分子之間(包括團體、個人)的「挑戰書」、「應戰書」等等,蘇聯老大哥的「星期六義務勞動」的共產主義生活方式感染著每一個人,只要上面一聲令下,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後,「多快好省」地去建設社會主義。從歷史風塵中蹣跚走過來的安慶老城牆,被視為舊中國的封建餘孽、大幹「新中國」的蕃蘺。「北京的兩道皇城都拆了,我們還等什麼?」於是,潮水般的人群一窩蜂湧向城牆,揮舞鍬鏟鋤耙,人們肩挑手提,車拉車載。碎的,用來鋪作路基;好的,大家扛回家,是用來蓋瓦房、蓋小煉鋼爐還是修院牆、砌豬圈,由你高興。磚拆掉了,還有那麼多土呢?能拉走的則拉走,走不了的就近推到護城河裡去。嗚乎!牆倒眾人推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築路材料十分缺乏,很多路面多以城牆磚敲碎鋪就,那麼,那個年代的城區,有多少「磚碴路」呢?據筆者初步統計,當時有9條道路計長5050米被鋪上了磚碴,除有文字載錄的磚碴道路以外,尚有小街小巷的改造、屋基場院的夯實、填埋壕溝的方量等等,已無確切的知曉了。「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1957年梁思成語)。欲尋無歸,我那身首異處的古牆青磚!魂兮,安兮,我那被遠古召喚的皖江文明!
保:當代的保城。

對於現存於世的當代中國古城牆「拆與保」的爭論,由來已久。以著名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兩院院士吳良鏞、文化界人士鄭振鐸、俞平伯、馮驥才、老舍、舒乙以及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等,力保中國的古城牆、古建築不遭毀壞;而以另一位古建築專家華攬洪及北京市原市長彭真、副市長吳晗,全國政協委員葉恭綽、陳公培、劉定五等,則主張「舊的城牆應該拆掉」。北京城牆的拆除,關繫到全國一千多座古城牆的命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思考著……這時,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發話了。1958年1月,在南寧和第14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說:「北京、開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南京、濟南、長沙的城牆都拆了很好,北京、開封的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3月份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又說:「拆除城牆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海看齊」。1958年4月14日,周恩來傳達國務院會議精神,提出:「根據毛主席指示:今後幾年內應當徹底改變北京市的都市面貌」(以上一段文字引自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的《城記》,03年10月三聯書店版)。此後,一股社會主義的城市建設高潮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北京的內、外兩重古城被大面積拆除……一夜之間,消息飛向全國,上海、南京、天津、北京、濟南、長沙……都市「老大哥」都拆了,「小老弟」還等什麼?全國亦然,安慶亦然。於是,出現了前文述及的1958年安慶古城牆拆除高潮……而今,貝聿銘接受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的采訪時告誡說:「城牆你不要拆呀!城裡面保留,高樓做在外面,這個最理想,巴黎就是這樣做的……1950年,北京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機遇,ZF放棄了梁思成等學者提出的新舊分開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簡單地以改造古城為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拆除城牆修建環路,使城市的發展失去了控制與連續性,這是錯誤的。」說的是北京,累及的是安慶。「拆與保」的論辯,同樣發生在安慶……在安慶,經過一代鄉賢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安慶的古城牆總算有兩段被原樣保留下來:

古城牆一段在今四方城西首的玉虹街,全長230.5米。牆體高低起伏,殘損不勻;高處7米,低處僅存1.9米,牆寬0.6~0.7米,由後人改造的坡梯穿隔成3段:66.5米、71米、93米。只是到了兩千年之後,這段城牆因暴雨沖涮和人工開發、周邊人造環境的侵蝕,已是面目全非了。

另一段是為今天的「安徽省第二監獄」的北西圍牆組合部分,長約45米,高約5.2米,斷面呈梯形,下寬1.6米,上寬0.6米。

該兩段城牆上的垛口已不復存在,整齊劃一的完美勾縫也不見蹤影。可喜可賀的是,去年開發商已將玉虹街、四方城一帶民居開發成漂亮的住宅群,在市內各大媒體關注下,開發商對玉虹街古城牆進行了「修舊如舊」的全面修復,連同「玉虹門」、垛口及美麗的勾縫都按原樣重現在當代市民面前。今年2月,安慶日報記者楊雷平為它按下快門,讓它的靚影永留青史。

7. 最大的糖廠在哪

廣西的食糖產量僅次於巴西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南華糖業集團是國內最大的製糖企業,下轄35家糖廠,2006/2007產糖量達170萬噸。
東亞糖業(泰資控股)是國內第二大製糖企業,年產糖量超過80萬噸。
廣西農墾蔗糖年產量超過60萬噸

閱讀全文

與印度馬邦糖廠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玩人妖多少錢 瀏覽:212
中國女人去哪裡找媳婦 瀏覽:734
伊朗最忌諱什麼顏色 瀏覽:272
義大利懸崖餐廳在哪裡 瀏覽:821
英國留學都有什麼特徵 瀏覽:748
中國第一條瀝青路在哪裡 瀏覽:3
美國制裁伊朗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51
越南人吃什麼飯最好 瀏覽:858
從天津如何到達印度尼西亞 瀏覽:17
去印尼過海關需要注意什麼手續 瀏覽:758
中國有直升飛機的有哪些 瀏覽:123
英國女皇有多少國家 瀏覽:594
印度邊境需要什麼邊境證 瀏覽:999
英國租房信息均價費用多少 瀏覽:859
中國人去伊朗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226
中國哪裡的乙肝患者多 瀏覽:1001
中國哪裡的人最靈 瀏覽:588
印度馬丁身高多少 瀏覽:169
印尼賓館發票怎麼開 瀏覽:138
英國富人多少人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