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吃的佛鵝呢是什麼
佛鵝呢是牛屎。印度佛羅鵝是印度語言佛鵝呢的音譯,佛鵝呢在印度是牛的排泄物,即牛糞。把牛糞製成「牛糞餅」,一個「牛糞餅」大約200克左右,在印度牛糞餅是一種暢銷的食品。
宗教信仰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對肉食的限制和規定。依據不同的原因和傳說,不同的宗教對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界定。
印度雖然現在對外宣稱已經沒有了所謂的種姓高低貴賤之分,但是長久以來的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卻依舊在發揮著十足的影響力。
比如高種姓婆羅門,絕大多數的人他們就是非常堅定的純素食主義者,他們認為吃素會讓靈魂凈化。但是除去這些人,實際上印度的普羅大眾對吃什麼肉的講究真的已經開始降低了。
除去牛肉和豬肉,實際上雞鴨魚海鮮羊肉等等印度人都會吃。只是如果是吃魚的話,恆河水中的魚絕對是不能打撈和下酒的。因為這條我們看起來臟兮兮的河,對印度所有的人來說都太重要了,那是他們心中的聖河。
⑵ 印度的鬣狗和非洲的鬣狗有什麼不同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鬣狗科共四種:斑鬣狗、棕鬣狗、縞鬣狗、土狼。
1、斑鬣狗(非洲鬣狗1)
物種信息:身長95—160cm,尾長25—36 cm,重40—86千克,雌性個體明顯大於雄性。毛色土黃或棕黃色,帶有褐色斑塊。短、無鬃毛;上額犬齒不發達,但下頜強大,能將9千克重的獵物拖走100米。
斑鬣狗見於視野開闊的生境,如長有仙人掌的石礫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低矮的灌叢等。成群活動,每群約80隻左右,雄性個體在群體中占優勢。性兇猛,可以捕食斑馬、角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動物。進食和消化能力極強,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善奔跑,時速可達40-50公里,最高時速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產2仔。雄性2歲、雌性3歲性成熟。是目前數量最多的捕食動物,在維持被捕食動物種群數量方面具有作用。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較開闊地區,南至南非聯邦、除熱帶雨林地區,是鬣狗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最著名和捕食性最強的一種,可以成群捕食較大的獵物,是非洲除了獅子以外最強大的肉食行動物,也是非洲唯一能對抗獅群的群體。
2、棕鬣狗(印度鬣狗)
物種信息:頭軀干長110—135cm,尾長18.7—26.5cm,肩高64—88cm,體重37—47.5kg,雄性體型較雌性略大。有一對尖耳朵,毛長,呈深棕色,頭部為灰色,頸部及肩部為黃褐色,四肢的下方為灰色,有深棕色的環紋,背上的鬃毛明顯。
棕鬣狗比斑鬣狗體形小,卻給人一種更強有力的感覺。它的毛呈暗褐色,背和兩肋有長長的鬣毛,腦後有一圈淺淺的鬣毛。它們是卓越的倖存者。它的個頭比斑鬣狗小得多,站立身高與德國牧羊犬差不多。它是世界上四種鬣狗中最珍貴的一種,由於對南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一直保持著可觀的數量。
3、縞鬣狗(非洲鬣狗2)
物種信息: 體長約90—120cm,不包括30厘米長的尾巴。體重25—55千克。腳上只有4個趾,前肢比較長,腳爪不能握緊。顎和牙齒特別強健,可以咬碎大骨頭。有時群居,有時獨居,白天和黑夜都可以活動。
縞鬣狗又名條紋鬣狗,產於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皮毛呈淺灰色或淡黃,上有垂直的褐色或黑色條紋。 縞鬣狗是鬣狗科中唯一可見於非洲以外的成員,分布於非洲北部和東北部、南亞和中近東一帶,是著名的食腐動物。
4 、土狼
物種信息:它的體長55—80厘米,尾長30厘米左右,較為溫和,最喜捕食白蟻。
土狼又名冠鬣狗,是鬣狗科中的弱者。土狼居住於荒地及草原。由於只在夜間活動,所以極難見到蹤影。土狼采獨居生活,懷孕期90—100天,一胎產2—4仔。天敵是錦蛇和豹。土狼在用餐後有一個非常良好的習慣,就是將長舌頭拚命縮進伸出或捲曲,以清潔牙齒。許多食肉動物在威脅敵人時都要張開血口展示牙齒,但土狼卻閉口不露牙齒,而是將毛豎起,以增大身體。敵害襲擊時,由肛門放出臭液。
~~期待滿意啊~~
⑶ 聽說印度人將牛奉為神,不吃豬、牛,那他們吃什麼呢
印度教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教中是神),但會吃雞肉,羊肉,魚肉等,很多印度教徒是純素食者,不需要吃肉一樣可以健康的活著。
⑷ 世界上最厲害的食肉動物有哪些
蜜獾
蜜獾(學名:Mellivora capensis)是鼬科蜜獾屬下唯一一種動物,分布於非洲、西亞及南亞。它們以「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被收錄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數年之久。蜜獾淺居在各種類型地帶,包括雨林、開闊的草原和水邊,一般在黃昏和夜晚活動,常單獨或成對出來,白天在蜜獾地洞中休息。蜜獾可稱為雜食性動物,各種食物都吃,包括小型哺乳動物、鳥、爬蟲、螞蟻、腐肉、野果、漿果、堅果等,甚至也吃眼鏡蛇和蒙巴蛇一類的毒蛇。
行軍蟻【1】南美行軍蟻 Eciton burchellii
【2】非洲行軍蟻 Dorylus spp.
它們生活在亞馬孫河流域,群體生活,一般一個群體就有一二百萬只。它們屬於遷移類的螞蟻,就是沒有固定的住所,習慣於在行動中發現獵物。他們每天都在不斷的行軍,發現獵物,吃掉和搬運獵物。晚上,行軍蟻就互相咬在一塊,形成一個巨大的螞蟻團,抱在一塊休息。工蟻在外圈,兵蟻和小螞蟻被圍在裡面,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它們的下一代。
行軍蟻行動非常迅速。雖然每一隻行軍蟻都非常小,一滴水就可以就可以將它沖走或者淹死,但是它們合起來的力量太大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將它們擋住。碰到溝壑,它們就抱成團,像球一樣滾下去連接到對岸,形成一個蟻橋,讓大軍通過。更寬一點的,前面的毫不遲疑的沖下去,好像蓋房子夯實基礎一樣,直到將溝壑填平,讓大軍通過,當然,這種場面是很悲壯的,因為這和自殺差不多,不少螞蟻都被沖走或者掉隊了,但是沒有螞蟻會退縮。
行軍蟻的捕獵能力驚人。蟋蟀、蚱蜢等身體比它們大上百倍千倍的「大塊頭」,都是行軍蟻的美食。雖然一隻蟋蟀很有力氣,對付一兩只行軍蟻很有把握,但是當成百上千隻行軍蟻源源不斷的迅速爬上它的身體咬它的時候,它最後也只要被消滅掉。電視上介紹說,甚至一頭豬或者豹子碰到行軍蟻,半天內也能被吃的只剩下骨頭。電視上說,行軍蟻之所以這么厲害,一是因為它們數量多,二是因為它們的唾液里有毒,獵物被咬傷後,很快就被麻醉失去抵抗力了。而且,行軍蟻一個小時可以移動20米左右。所以說,當地人最怕的就是行軍蟻。
獅子、老虎、熊沒什麼可怕,就連我們這些以好戰著稱的人類也不足為懼。若論作戰之道,只有行軍蟻才會讓你膽寒心顫,嚇出一身冷汗。這些優秀的女戰士披堅執銳,軀殼硬似鐵甲,大顎利如彎刀,以蟻海戰術採取攻勢,數量之大超乎想像,倚仗勢眾砍劈削切,即使體型遠勝它們的獵物也得碎屍刀下。試想一大群人在猛獁象腳邊揮舞長矛的景象——行軍蟻大舉進攻捕鳥蛛或者蠍子時,雙方比例之懸殊正是如此。每天,行軍蟻群能在數萬場這樣的廝殺中取勝。民間傳說把行軍蟻說成戰無不勝,然而其高超戰力還是有限。它們的蟻海戰術並不能將家畜或人類置於死地(盡管有未經證實的傳聞說,某種非洲的行軍蟻偶爾會干出這種事來)。
前往科羅拉多島,它是觀察行軍蟻活動的最佳地點之一。這座面積15平方公里的小島位於巴拿馬運河所形成的一個湖泊中,上面生活著大約50個鬼針游蟻群——它們是世界上研究得最多的行軍蟻。
行軍蟻是貨真價實的超級捕食者,不過還是有可能逃離這種飢餓蟻群的攻擊。有些目標獵物利用「日常」的逃離線制(蒼蠅飛走,蚱蜢跳開),有的則演化出特殊的行軍蟻防衛術。有一種逃離線制利用行軍蟻眼盲的特點,但需要極大的膽量和內心的鎮定:面對數百萬只螞蟻時,竹節蟲會完全靜止不動;如果它有所動靜,行軍蟻會偵測到震動並展開攻擊。同樣地,甲蟲也信賴自己的防護裝備,等待螞蟻大軍過去。
各種蜘蛛和會吐絲的毛蟲利用它們獨特的生理構造,以絲吊掛在植物下;由於絲太過纖細,導致螞蟻無法穿越。某些鼻涕蟲的絲線上有輕微的旋轉,在樹葉上被螞蟻逼到角落時,它會分泌保護性的粘液。如果更多螞蟻出現,鼻涕蟲會再往後退,最後滑下樹葉,吊掛在無法通行的粘性絲線上。
行軍蟻會捕食其它社會性昆蟲,如黃蜂、白蟻與其它蟻類。如果兩種昆蟲對峙,或許會平手?並不會,行軍蟻通常會勝出。某些亞利桑那州的螞蟻遭受行軍蟻攻擊時,會引起強烈的護巢行動,同時整個群集進行撤離。行動迅速的工蟻負責運送卵、幼蟲和蛹。接著它們會爬上附近的植物,好幾個小時保持不動,只不過稍後會再緩慢而小心翼翼地返回遭洗劫一空的巢。
黃蜂遭受行軍蟻攻擊時,一般的反應是逃離,接近時,會大批駐守在蜂巢入口,瘋狂地拍動翅膀來震動蜂巢,以警告巢內的同伴。另一種則會把頭放在巢外,敲擊上顎並發出嗡鳴聲,這聲音連七公尺之外都能聽到。比較好鬥的黃蜂則會試圖飛進行軍蟻集群,挑選個別的螞蟻,把它們丟到遠方,好保護蜂巢。可是螞蟻實在太多,這么做發揮不了什麼效果。還有些黃蜂會幾只聚在一起,用身體擋住蜂巢入口,但不久螞蟻就會抵達,用觸須拖走它們。
行軍蟻的攻擊會引發潛在獵物的罕見行為。在西非,大型蚯蚓發現行軍蟻大軍迎面而來,它們會鑽進土裡嗎?不,它們會溜上最近的樹。有些蝸牛會吹泡泡,足以掩飾並保護自己。即使脊椎動物也不得倖免:非洲尖鼠的長腿和驚人的跳躍能力,發展為快速逃避行軍蟻群的方法。
行軍蟻的兇猛攻擊對森林也有好處,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當森林中有一棵樹倒下,會形成一個混亂的棲地,讓各種物種進入、移居、生長。同樣地,行軍蟻群進駐之後,動物的生命也會徹底毀滅,彷彿被清除殆盡。行軍蟻離開後不久,該區域會成為生物多樣性的溫床,各種生物都有機會……直到行軍蟻再次光臨。
行軍蟻的繁殖特點的,它是當它在一次休息期,也就是它在休息的過程中,在休息期,就是兩三周之內,它在產大量的也就是25萬粒卵的時候。同時能夠產6粒左右的卵最後孵化成為新的蟻王,新的蟻王或者叫蟻後是雌性的,但是它也同時產出了一千多枚能夠發育成為雄蟻的,也就是drone的這種螞蟻。最後它們發育成了之後都會產生翅膀。雄蟻為了避免兄弟姊妹之間的交配,近親繁育,雄蟻盡快飛走,飛到別的蟻群里邊,尋找別的蟻群里邊的處女蟻王進行交配。
食人魚食人魚(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長度達到40厘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咬斷用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可以在10分鍾內將一隻活牛吃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食人魚也用來比喻殘忍不堪、滅絕人性的人。有同名小說。
中文名稱: 食人魚
別稱: 食人鯧、水虎魚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輻鰭魚綱
目: 脂鯉目
亞目: 脂鯉亞目
亞科: 鋸脂鯉亞科
分布區域: 美洲亞馬遜河、蓋亞那河、巴拉圭河
命名者: Géry, 1972
目錄[隱藏]
物種習性
魔魚利齒
生理結構
獵食方式
詞意喻義
同名電影
同名小說
LED型號
[編輯本段]物種習性
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英名:Red piranha
分布: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蓋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成年食人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看!食人魚的牙齒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泛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如果獵物在水中保持靜止,食人魚就不能發現獵物。即使在獵物身上有傷口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因為食人魚對人或動物的攻擊並不是依靠靈敏的嗅覺,而是憑借著水花和水裡的波動感覺獵物的存在。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它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俗語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可是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卻生長著一種群居性的小魚,不怕大型動物,極具攻擊性。
[編輯本段]魔魚利齒
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進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隻大鳥企圖捕獵水中魚的情景。大鳥以俯沖的姿勢沖入水中,卻在水中掙紮起來,最後沉入水中。杜林非常驚訝,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把一頭山羊用繩子綁住推入水中。不到幾秒鍾,湖水便猛烈地翻騰起來。5分鍾後,他拉起繩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乾乾凈凈。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里發現了幾條形狀怪異的小魚,它們掉在草地上亂跳,碰到什麼咬什麼。它們的頭部兩側呈黑色,腹部橙黃色,僅6厘米~7厘米長,奇怪的是小魚的嘴裡卻長著兩排像利刃般鋒利的牙齒。
經研究發現,這正是亞馬遜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魚",當地人稱"水鬼"
我們成群結隊的時候不可一世,但一離開群體,被放到魚缸里時,就會變得膽小如鼠,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了!
[編輯本段]生理結構
食人魚為什麼這么厲害?這是因為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制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魚的生活按屬分是群居性和獨居性,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小6隻也可成群,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靠鐵餅一樣的體形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沖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後讓開,為後面的魚留下位置,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食人魚並非像人們說得那麼的可怕,其實食人魚本不會吃人,而是咬人,食人魚和其他魚在一起養,吃人魚反而攻擊其他魚,多以人們才為這種魚取名叫「吃人魚」。
[編輯本段]獵食方式
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么厲害,為什麼亞馬孫地區的動物不會被它掃盪光呢?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裡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然而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里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魚的游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游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志,這個標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游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而且在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上刺鯰排第一,食人魚只排在第四。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只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兇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里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裡,只要不在水裡劇烈抖動或激起水花,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孫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裡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烏克蘭有關魚類專家在查看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捕捉到的食人魚後認為,這些不速之客是被人為放生的,春季以來烏克蘭河水和湖泊的水溫能夠滿足食人魚生存的需要,因此它們被放生後能自由地生存並開始繁殖。雖然等到冬天水溫下降後這種熱帶魚會被自然凍死,但今年夏天和秋天這段時間如果不捕殺它們的話,這種魚還是會對水禽和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在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傷人的事件是較少見的,在我國非官方引進作為觀賞魚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近來由於無知的新聞媒體炒作在魚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且因為外形不大好看,只有喜愛它的專業魚友手中才能見到。最低的價格都在百元以上,珍稀品種如「紫羅蘭」則高達萬元難求一魚。市場上常見的幾元一條稱為食人魚的大都是它的近親紅腹鯧。是我國早年作為食用魚從巴西引進的。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裡,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鍾就被兇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兇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
獅子
獅子(lion)是唯一的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是地球上力量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和夢幻般的速度完美結合,贏得了「萬獸之王」的美譽。獅的體型較大,綜合統計,非洲雄獅平均體重185公斤,體長1.7~2.1米,尾長1米(《辭海》),著名的貓科霸主。對各地區獅子進行了多次科考測量,其中,辛巴威保護區雄獅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72公斤,平均202公斤,辛巴威北部發現超過272公斤的獅子。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里雄獅平均188.4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克魯格公園雄獅平均187.5公斤,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獅平均124.2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83公斤。東非雄獅平均174.9公斤,最大204.7公斤,最小145.4公斤。雌獅平均119.5公斤,最大167公斤,最小90公斤。德蘭士瓦地區獅子出現過251公斤的測量記錄,1982年在納米比亞Etosha國家公園實測一頭雄獅體重達到260kg,成為最大的實測科考記錄。2005年在辛巴威測量了5頭雄獅,其中三頭體重為199公斤、209公斤、211公斤。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獅體重可達270公斤,體全長超過3米。1960年在肯亞被射殺了一頭雄獅,體重測量為272公斤以及一頭1996年射殺於南非的雄獅,空腹測量超過270公斤(出自肯亞野生動物局)等很多個大個體紀錄。另外一頭野生雄獅狩獵紀錄是313公斤,1930射殺於南非。非洲野生雄獅體重最大的狩獵紀錄為341公斤(出自一個日本著名的介紹獅虎網站和一些科考文獻中,但尚未得到相關動物學承認)。野生亞洲獅體重狩獵紀錄是308公斤。野生非洲雌獅最大的測量紀錄為182公斤,來自肯亞。雄獅籠養最大體重吉尼斯世界紀錄可達366公斤,不過1970年曾出現過一頭圈養獅肩高達1.12米、全長(含尾)3.2米、體重375公斤。還有一些紀錄,有幾頭圈養的獅子體重曾分別達到了454公斤、423公斤、408公斤,雖然有相關資料,但尚未得到權威認證。
開普獅和巴巴里獅是滅絕的兩個亞種,其中前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記錄,現存世的開普獅標本肩高1.02米、全長(含尾)達到2.56米。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里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其中最大的一隻肩高達1.2米、全長(含尾)3.2米、體重405公斤,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記載的最大獅子。還有一些傳言,有兩頭獅子體重達到了454公斤和508公斤。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這兩個亞種曾經被猜測是世界上最大的獅亞種,但由於滅絕太早沒有留下任何可信的資料,平均體重難以猜測。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有關科學家認為其和東非獅大小近似。
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亞洲獅雄性身軀略小,體長1.1~1.7米,體重一般在100~160KG左右,雄性全長1.6~1.9米多,體重一般在160~220KG左右,皮膚比較皺。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亞洲獅是亞洲最兇猛的貓科動物之一,也是亞洲最頂級的食肉動物之一。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肩膀高度超過了1.2米。也可以說除體重和體長指標以外,獅子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
獅子擁有貓科動物中較大的頭骨和肩高,雄獸的顱全長,一般在35-38cm, 雌獸的, 一般在28-32cm. 顯而易見,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 在我分析的來自非洲各地和印度的標本中, 南非, 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里全部以雄體為准),顱全長一般都超過37cm、38cm、39cm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一個有40.2cm,文獻上的一個標本(HEMMER,1974),頭全長達到44cm,這已經是非常巨大的個體了。東非的,一般在35-37.5cm之間。印度的獅子比較小,一般只有33-34cm左右。有趣的是,一向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頭骨並不大,最大的一個,也僅有36cm,頭全長的范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
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傢伙或許在母獅眼裡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注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我注意到有些人因為名字里都有個「獅」字,就把美洲獅和母獅搞混在一起。其實單從外觀看就能有所區分,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另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相差頗遠。)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獅子一般以食肉為主。非洲獅的數量在減少,但是它們目前並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亞洲獅瀕危)。
[編輯本段]生活地點
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的「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 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獅子原來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一起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老虎
老虎(tiger),貓科動物,也是亞洲陸地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之一,是當今亞洲現存的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之一,老虎擁有貓科動物中最長的犬齒、最大號的爪子,集速度力量敏捷於一身,前肢一次揮擊力量達1000KG,爪刺入深度達11厘米,一次跳躍最長可達6米,是最為完美的捕食者。
中文名稱: 老虎
外文名稱: tiger
二名法: 老虎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
亞門: 脊椎動物
綱: 哺乳
亞綱: 獸
目: 食肉
亞目: 貓型
科: 貓
亞種: 8個
大白鯊 名稱:大白鯊
學名:噬人鯊
拉丁文: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文:Great white shark;white shark
別名:亦稱白鯊(great white shark)
目:鼠鯊目
科: 鯖鯊科(Isuridae,或稱鼠鯊科〔Lamnidae〕)
生活環境:海洋
相關習性:
被認為較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沖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食物包括魚類、海龜、海鳥、海獅、體重可達3噸與它相似體重的象海豹,甚至瀕死的巨大須鯨,海船上所棄雜物等。
其標本重3,300公斤(7,300磅),身長約6.4公尺(21呎)。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
大白鯊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舉世無雙。作為大型的海洋肉食動物之一,大白鯊有著獨特冷艷的色澤、烏黑的眼睛、凶惡的牙齒和雙顎,這不僅讓它成為世界上最易於辨認的鯊魚,也讓它成為幾十年來極具裝飾性的封面「人物」。
大白鯊是分布最為廣泛的鯊魚之一,這是因為它有一種不尋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
⑸ 吃肉的動物有哪些
狼、蛇、鷹、獅、虎、豹等。
一、狼:狼是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次級掠食者。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到20世紀末期前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佛羅里達黑狼、基奈山狼等都已經滅絕。今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二、蛇:屬於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等別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於有鱗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紐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
三、鷹: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Accipiter)的種類,包括蒼鷹和雀鷹。廣義的鷹一詞也常用來稱呼鷹科的其他種鳥類,甚至用來稱呼某些隼(sǔn)科鳥類(如隼、卡拉卡拉鷹)。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它體態雄偉,性情兇猛,動物學上稱它是猛禽類。 在我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松雀鷹三種。
四、獅: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於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於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餘年。
五、豹:四種大型貓科動物(其餘三種為獅、虎及美洲豹)中體型最小,體呈黃或橙黃色,全身布滿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錢狀的黑環。豹可以說是敏捷的獵手,身材矯健,動作靈活,奔跑速度快。既會游泳,又會爬樹。它的食物包括麂、羊等有蹄類動物,也吃一些貓類動物、鼬科動物以及猴子、兔子、鼠類等。另外也偶然捕食鳥類、魚類。食物缺乏時,也食青蛙、螻蛄、蝗蟲等。有時,還吃較甜的植物性果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肉食性動物
⑹ 印度人不愛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那他們吃什麼肉呢
印度人不愛吃豬肉,也不吃牛肉,他們主要的肉食還是以魚肉海鮮和雞肉為主。
印度的信仰印度是一個非常注重信仰的國家,他們不喜歡吃肉,偏好於素食其實就跟印度人的信仰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根據印度的信仰,其實他們是不能殺生的。肉類食物肯定已經算是殺生了,所以大部分的印度人其實不僅不吃豬肉和牛肉,其實所有的葷菜都是不能吃的,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印度人是可以開葷的。
而魚肉中的蛋白質的含量很豐富,白肉也比紅肉更加健康,所以說印度人逐漸就放棄了紅肉,如果不吃魚肉的話,也可以選擇雞肉。所以可以看到在印度很少有非常肥胖的人,大部分的印度人身材都是保持的很好的,這也跟印度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要麼是吃素的,要麼就是吃魚肉和雞肉的,這跟很多人的減肥餐有得一拼。
⑺ 印度尼西亞熱帶叢林中的一種食肉性巨蟒,無毒,已瀕臨滅絕,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
你說的這個是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名科莫多龍,是已知現今存在種類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兇猛,成體吃同類的幼體,有時吃其他的成體。能迅速運動,偶爾攻擊人類;但主要以腐肉為食,每天出洞到幾千米以外的地方覓食。
科莫多巨蜥已瀕臨滅絕,野外僅存不到3000隻,印度尼西亞已在科莫多島上建立國家公園,以使科莫多巨蜥的家族壯大。
無亞種分化。
科摩多巨蜥是已知存在的體型最大的蜥蜴,平均體長2至3米。
重量:雄性:50—80千克:雌性20—45千克,最高紀錄的圈養個體為108千克。
雄性體型較大,但在外型上和雌性幾乎沒有區別。幼崽皮膚顏色是綠色、黃色和黑色。成年的巨蜥全身呈黑褐色。
它們皮膚粗糙,身上長滿了隆起的疙瘩,無鱗片,粗厚的硬皮可讓它們在獵蛇時防止被蛇咬傷,有長長的舌頭,堅硬的爪子。科莫多巨蜥的尾巴十分有力,粗壯的大尾末端的尾鞭可掃倒敵人,尖爪則可以輕易地將獵物撕成碎片。頭上有和耳朵的圓形的開口,頭骨是靈活而尖銳,牙齒為鋸齒狀。它們敏銳的舌頭能夠像蛇一樣起到收集到氣味顆粒的作用,可以察覺1000米范圍內食物的氣息。它撲食動物時,兇猛異常.奔跑的速度極快,下顎前部有巨大的毒腺管,而且口腔滋生大量細菌、病菌,會讓被其咬傷的獵物血壓降低進而流血不止然後感染而死。
分布范圍:科莫多巨蜥多集結於印尼小巽他群島(科莫多島、林卡島、莫堂島、弗洛雷斯島)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⑻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平時吃什麼肉呢
首先這個問題,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是有考究的。印度人不吃羊肉並沒有考究,印度人在吃羊肉上並沒有避諱。印度人不吃羊肉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在印度是有很多人吃羊肉的。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的原因。以及那麼他們平常都吃什麼肉。
印度人不吃牛肉
在印度人幾乎沒有人會吃牛肉,你去餐館幾乎是沒有牛肉供應的。牛肉作為一道美味佳餚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但是在印度,牛肉是被禁止的。
圖為,印度恆河鯰魚泛濫成災
總而言之,平常不吃牛肉和豬肉的印度人,他們多會選擇雞肉和魚肉,這兩個肉類是印度人最經常吃的。另外恆河的魚肉他們是避諱的。
關於印度人的肉類飲食習慣你怎麼看呢?
⑼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豬肉,那他們具體吃什麼肉
現代人喜歡旅遊,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因為旅遊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而旅遊的同時,我們也喜歡品嘗不同口味的美食,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勵志要吃遍當地的美食。但是有很多地方對與「吃東西」還是有很多的偏好與禁忌的。而去印度的朋友,不要點牛肉和豬肉這兩種肉,否則很容易打!這很奇怪,豬和牛是最常見的家畜,肉也很好吃,為什麼印度人不吃這兩種肉呢?
那麼印度人什麼肉都不吃嗎?不,印度人也吃雞和鴨,但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魚和蝦。這也和他們做飯的方式有關,因為印度人喜歡把食物打成泥,而魚和蝦打成泥以後都是很鮮美的。但是恆河的魚印度人不吃,因為印度人覺得,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印度人經常在恆河中沐浴,以凈化自己的靈魂,消除疾病和災難。所以印度人也尊重恆河裡的魚,不可能吃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