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國王在剎帝利的第二等級,貴族卻在第一等級里呢
因為印度是宗教社會,種姓制度中婆羅門代表的是原人的嘴,他可以代表上天的意志,但事實上來說,國王的權利仍然是比祭司大的,無論從政權還是軍權上看
『貳』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當然和中國古時候的君主制度其實也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最大的幸福。
『叄』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國王命令的
不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才是第二等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這個詞兒,它原來的字義只是「顏色」或「品質」而已。古代印度,也像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一樣,諸侯紛爭、群雄割據。大約3500年到4000年前,雅利安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裡的土著民族。膚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則是品質低賤的種族。在那個時候,種姓制度還只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中間有了反映,於是便有了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高的便是婆羅門種姓,主要是僧侶,大多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其次便是剎帝利種姓,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第三是吠舍種姓,是平民,也就是商人、手工業者和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等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古代印度盛行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視大梵天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按照婆羅門教義的解釋,婆羅門是從梵的口裡出生的,剎帝利是從梵的雙臂出生的,吠舍是從梵的腹部出生的,而首陀羅是從梵的足部出生的,是不為「宗教拯救的人」。連神都不去拯救的人,這樣的人還要得么?於是,首陀羅就只能做「別人的奴僕」,專干那些別人不願干、不屑於乾的最低賤的事。這叫服從梵天的意旨。這就是種姓制度的根據。這等於向所有的人宣告了:每個人的地位都是神早就註定了的,是世世代代不可改變的。神的旨意誰敢妄加揣測和動搖呢?
可見婆羅門種姓如何之高貴,也可見首陀羅種姓地位之低賤。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四種種姓之外,還有比最低賤的首陀羅更不如的人群,就是賤民階級。賤民在印度也叫「不可接觸者」。僅從這一稱呼,就可看出賤民的低賤。據前兩年的資料介紹,全印度賤民就有七千到八千萬人,幾乎佔到印度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這是一支多麼大的隊伍啊!
『肆』 國王屬於印度種姓制度的哪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伍』 為什麼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王排第二
這是「神權至上」的必然結果。印度種姓制度出自於印度教教義,與印度吠陀文化緊密結合,隨著印度教在印度的廣泛傳播。該制度最終在印度確立並持續了數千年之久,至今仍在印度發揮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種姓制度的第一等級為婆羅門,成員為祭司與僧侶,他們掌握著至高無上的「神權」,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種姓之上。屬於世襲的祭司貴族。
第二等階為剎帝利,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剎帝利的意思在梵文中代表著武將,統治者;國王雖然是該國一國之主,但是其地位、聲望在崇拜神明的印度自然無法與神相比,而祭司世代掌控著神權,做為神最直接的僕人,其身份地位,自然必須要在國王所屬的階層之上。這個道理就和中世紀基督教教皇的權利要大過所有歐洲的國王與皇帝;在現代的阿拉伯國家中,最有權利的人往往不是政治上的國家元首,而是掌握宗教力量的伊斯蘭教大長老一樣,都是同樣的原因。這也並非印度獨有的現象。
雖然神權大於君權,但是這樣的約束也依然絲毫無損國王的威嚴,藉助於神明的庇佑,在神話光環的籠罩下,國王權利的正統性和無可辯駁的權威性得到了證實,其統治地位在「君權神授」的證明下得到了鞏固,確保了國家統治體系的穩定。以此而論,婆羅門、剎帝利同屬印度的國家統治階層,二者之間相互結合、相互維系,屬於同一利益集團。
『陸』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國王地位如何
比較悲催,和中國的皇帝這些沒得比。
印度種姓制度,最高的是僧侶,國王只是第二級別。
『柒』 古代印度國王在種姓制度中屬於
剎帝利...
『捌』 君主明明是至高無上的,為何在印度君主是第二種姓剎帝利
印度種姓制度,並非法律規定,相反它早已被印度政府廢除了。問題恰在它不像法律,什麼你能做或不能做,律例如山。
舉一個例子:1962年中印沖突中,我軍俘虜了大批軍隊官兵,在給這些人放飯的時候,我軍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些印度軍官不肯過來排隊,開始我軍覺得是不是吃了敗仗,心裡有氣啊,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些印度軍官是高種姓,而士兵普遍是低種姓,高種姓的軍官覺得和自己去和低種姓的士兵一起排隊是恥辱的,所以寧可不吃飯也不肯去排隊。當時此言論一出,把我軍官兵驚得目瞪口呆。
『玖』 婆羅門國王為什麼處於第二等級
婆羅門是第一等級,而國王是剎帝利種姓,屬於第二等級,這個源於婆羅門教種姓教義出現時,印度社會還處於半部落雜居時代,自然是神性至上,而後來才出現武士階層的 貴族化,另外,在印度,所謂的國王,也只是一個城邦的領主,相當我們的 縣長而已。
『拾』 印度種姓制度中國王是第幾等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剎帝利是古印度四種姓之一。略稱剎利。意譯土田主。即國王、大臣等統御民眾、從事兵役的種族,所以也稱「王種」。其權勢頗大,階級僅次於婆羅門。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釋尊即出身此階級。在現代印度,剎帝利表示職業、統治和軍事階層。
國王屬剎帝利,也就是第二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