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西藏有哪個地方有印度文化

西藏有哪個地方有印度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07 18:01:15

A. 西藏的昌都地區有靠印度邊界的地方嗎

昌都地區不在我國的邊界處。昌都地區位於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

B. 西藏跟印度有什麼關系,在歷史上,在地理上,在人種上,在文化上。

英國在印度殖民的時期,曾經強迫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侵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但是,這始終沒有獲得中國中央政府的批准。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這一衣缽,繼續佔領了這一大片我國領土。其中,以麥克瑪洪線(是當時簽不平等條約的英國人的名字)最為引人注目。該線是中印雙方的實際控制線。上世紀50年代,印度曾經在此處挑釁,我國被迫自衛反擊,痛擊了印軍。我軍隊越過此線,打到中印原來的邊界處。後來,我軍又主動撤回到該線的北邊。印軍再不敢進犯。但是迄今為止,印度仍然佔領著我國的大片土地。

C. 西藏屬於漢字文化圈嗎西藏屬於漢字文化圈還是印度文

嚴格地說,在西藏解放之前西藏不屬於漢字文化圈。
西藏文化是在印度文化和漢族文化雙重影響下形成的本地獨特文化,以印度文化影響較大。漢族文化是隨文成公主入藏的,但印度文化在此之前已經傳入西藏,松贊干布的大夫人來自尼泊爾。
西藏文化實際上是佛教文化,藏族文化大部分是以佛經的形式記錄下來的,而藏傳佛教屬於佛教的密宗。密宗是後期佛教在印度形成的派別,傳入西藏後才發揚光大興盛起來,在漢傳佛教中沒有影響。
藏族沒有採用漢字,而是從印度學來了拼音文字,創制了藏文字母。

D. 西藏歷史文化有哪些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包括:

1、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1961年3月,國務院列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3、甘丹寺

甘丹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寺內還保存著歷代甘丹赤巴的遺體靈塔九十餘座,並藏有許多明代以來的文物和工藝品。

4、薩迦寺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意為「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尼色日山下。是該地區最大的寺廟。明朝正統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興建。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7年8月,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6、昌珠寺

昌珠寺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屬格魯派寺院。建於松贊干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昌珠寺系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

E. 西藏哪個市與印度接壤

中國和印度重新開放連接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復這條中斷44年的邊貿通道。此舉將有助於推動中國——南亞陸路大通道的形成,開啟現代「絲綢之路」。

乃堆拉山口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交界處,海拔4545米,距拉薩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爾各答約550公里。這里曾經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也曾是中印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

F. 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西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聯系

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採取限制政策。康熙時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使已經衰微的佛教一時又吳現出活躍的氣象。雍正雖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親制《揀魔辨異錄》、《御選語錄》,提供不問宗派異同,都應念佛,對近世佛教有重要影響。乾隆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譬大藏全咒》,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清末以來,楊文會、歐陽競無等在日本和西歐佛學研究的推動下,創辦刻經處、佛學院、佛學會等,為佛教義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都受過佛學的影響。佛學思想曾是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閑、圓瑛、太虛、弘一等也都奮起從事振興、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了新的氣象。

藏 傳 佛 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歷史 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前者自7世紀至838年朗達瑪禁佛約200餘年。後者開始之年頗多異說,依仲敦巴之說,當始於978年,至今已達千年。
前弘期 開始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並為她們帶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傳說當時曾請印度人俱薩羅、尼泊爾人向達爾及漢人大天壽和尚譯出少量經典,但未建立僧伽。據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其時唐僧往還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還曾受到文尬以主的禮遇。至赤德祖贊時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廟,漢地佛教隨之傳入。同時,因西域動亂及大食東侵,於闐及中亞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贊都予以收容。他還曾派人至岡底斯山迎請印度密教學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辭謝未來。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漢地取回大量經典並帶回漢僧一人。赤德祖贊死後,崇奉本教的貴族大臣掌權,發動第一次禁佛運動,驅逐漢、尼泊爾等地僧徒,拆毀寺廟。至贊普赤松德贊年長親政,才又興復佛教。赤松德贊時從印度請來寂護和蓮花生,營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請譯師翻譯經典。還曾召集佛教徒與本教徒乾地辯論以滅本興佛;又舉行漢僧與印僧的辯論以統一信仰。赤松德贊後又歷牟尼贊普、賽那累赤德松贊兩代,至熱巴巾赤祖德贊在位時,請印、藏高僧審定譯名,編輯梵藏辭匯,校訂已譯經典,編定三大譯經目錄。據迦登目錄所載,在此以前譯出的小乘、大乘、顯、密的經、律、論、注共有700多種。他又規定「七戶養僧」,任命僧人缽闡布為大相,委以軍政大權。最後,反佛大臣謀殺了赤祖德贊,擁立其兄朗達瑪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內流傳。經過此次禁佛運動,至100多年(838~978)後,佛教才從多康地區重新傳入西藏,開始了後弘期。
後弘期 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詞,藏語意為「上師」。密教中尊師如佛,以上師居首而倡「四皈依」,有別於前期佛教之「三皈依」。這一時期中藏傳佛教的特點,一為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一為以密教傳承為主形成各種教派。傳譯工作至13世紀初基本結束。200多年中,不僅印度許多顯密兼通的高僧到西藏傳法譯經,西藏也有大量僧人前往印度、尼泊爾學法,以後成為著名的譯師。雙方有名可考的譯師達300餘人。這些譯籍以後都收入甘珠爾和丹珠爾中。1680年刻成的北京版,甘珠爾有1055部,丹珠爾有3522部,共4577部。1730年刻成的德格版,甘珠爾有1114部,丹珠爾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經》收入甘珠爾1055部,丹珠爾4907部,共5962部。漢藏兩種文字的大藏經相較互有短長。漢文大藏經中經藏有四「阿含」、《大涅盤經》、《大集經》等,律藏有《十誦律》、《四分律》、《彌沙塞律》等,論藏有《大智度信紙》、《大毗婆沙論》、《成實論》、《順正理論》等重要典籍為藏譯所無。而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中,譯有大量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論、疏釋以及中觀、因明、聲明、醫葯、歷算、工巧等論著為漢譯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數量也很龐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經的蒙古文譯本,始於元成宗時(1295~1307),至明神宗時(1573~1619)完成甘珠爾的翻譯,至清初章嘉呼圖克圖又完成了丹珠爾的翻譯。藏文大藏經的滿文譯本完成於清乾隆(1736~1795)末年。
藏傳佛教的各派,是在後弘期中逐漸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本之爭,佛教內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後弘期中因傳承的不同產生若干教派,較大的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較小的有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派。本教雖為西藏原有宗教,但在後弘期中漸與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為佛教的一個派別。

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
經典內容和南傳巴利語系三藏相同,但編次稍有差別。三藏典籍有巴利語的傣語譯音本及注釋本和部分重要經典的傣語譯本,還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經典注釋外,還有天文、歷算、醫葯、歷史、詩歌、傳說及佛經故事等。
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庄、多列、左祗四派、又可細分為八個支派。傣族男童達到入學年齡必須出家為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個別被認為優秀的,可繼續留寺深造,並按僧階逐步升為正式僧侶。僧階大體可分帕(沙彌)、都(比丘)、祜巴(都統長老)、沙密(沙門統長老)、僧伽羅闍(僧王、僧主長老,這一僧階長期來虛職無人)、帕召祜(闡教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等八級。或在帕之前增帕諾(行童)一級,在都之後增都龍(僧都)一級則為十級。自五級以上晉升十分嚴格,最後兩級在整個西雙版納地區只分別授與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個,成為地區最高宗教領袖。

綜觀道教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南北朝時期,道教得到帝王貴族統治者的支持,躋身社會上層,這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唐朝皇族與老子攀親,自稱李耳之後裔,政治上給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第二個發展時期.北宋真宗開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藉以掩蓋北方強鄰壓境造成的恥辱,這是道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圖成仙,道教受到重視,並干預政治,參加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這是道教發展的第四個時期.
本文章僅以最簡易的行文方式,總結論述道教的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礎的理論與相關知識,使那些對於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個最直接的了解,對於復雜的學術性理論與論述,本文沒有太多的講解,如果您對於道教有深刻的興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資料充實自己的知識.

G. 西藏文化遺產有哪些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礱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於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漸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從中原、印度、尼泊爾傳入吐蕃,逐漸形成和發展為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與此同時,南亞的印度、尼泊爾文化以及西亞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特別是中原的漢文化,對西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西藏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族建築藝術和雕塑、繪畫、裝飾、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戲劇、語言文字、書面文學、民間文學、藏醫藏葯、天文歷算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於歷史的原因,西藏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極少數上層僧侶貴族掌權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的地方政權,使得藏傳佛教文化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處於西藏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前。當時,西藏的生產資料和文化教育為極少數上層僧侶貴族所壟斷,文化藝術只供少數上層僧侶和達官貴人消遣,佔西藏人口95%的廣大農奴和奴隸生活極度貧困,連基本的生存權都毫無保障,根本談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長期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不僅嚴重束縛了西藏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使西藏傳統文化包括文物古跡、道場勝跡處於自我封閉和萎縮的狀態。至於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則更是一片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中明確規定:要「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的民族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1959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度,解放百萬農奴和奴隸,逐步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西藏的社會和文化發展邁入了嶄新的時代。西藏文化從此結束了為少數上層封建僧侶貴族所壟斷的歷史,成為西藏全體人民繼承和發展的共同文化遺產。40多年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為滿足西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在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保護和弘揚藏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創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藏全體人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共同繼承、發展和分享藏民族傳統文化,共同創造現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業,使西藏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

閱讀全文

與西藏有哪個地方有印度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讀研需要什麼學歷 瀏覽:98
越南為什麼老停電 瀏覽:848
印尼的臭豆有什麼作用 瀏覽:334
英國怎麼廢除奴隸制的 瀏覽:634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會怎麼樣 瀏覽:845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9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2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60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
印度捷豹路虎多少錢 瀏覽:924
義大利虐狗怎麼判 瀏覽:447
印度面條多少錢一碗 瀏覽:282
亞投行為什麼幫印度 瀏覽:166
中國的睡衣出口怎麼樣 瀏覽:442
德軍為什麼有印度兵 瀏覽:192
中國五千年有多少次被滅族 瀏覽:940
朝鮮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