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紹一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潛力
1.自然資源
印度尼西亞礦物資源豐富, 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天然氣、鈾、鎳、錳、銅、鉻、鋁土礦、金剛石儲量也較豐富。石油探明儲量總計13億多噸, 是目前東南亞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另外, 據估計,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要比陸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馬林達近海的阿塔卡油田為最大。印尼天然氣儲量也很可觀, 約73萬億立方米。印尼的錫礦儲量也很大, 是繼馬亞西亞之後的世界最大錫生產國, 鎳礦儲量562萬噸, 居世界前列。 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廖內群島的賓坦島有鋁土礦。日惹附近產錳。金剛石推測儲量約150萬克拉, 居亞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
在農林產品方面,印尼的胡椒、金雞納霜、木棉和藤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橡膠、椰子產量居世界第二。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僅次於巴西亞馬孫地區。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鐵木、努沙登加拉 的檀木、蘇拉威西的烏木、爪哇的柚木都是馳名於世的珍貴木材。印尼海域水產資源豐富, 種類繁多。蘇門答臘東海岸的巴眼亞比等地附近為著名漁場。勿里洞沿海產海 參, 馬魯古群島沿海產珍珠,馬都拉島沿海產海鹽。
2.經濟簡史
自1945年獨立以來, 印尼致力於推行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由石油產業支持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 同時對外國資本進入印尼加以限制,以保護印尼民族經濟的發展。自 1967年蘇哈托政府執政以後的前十五年裡,印尼通過開發豐富的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 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國家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出口,1982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國家收入的80%。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 石油出口景氣, 印尼經濟一度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1973年到1981年,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7-8%。從1982年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開始趨向疲軟, 印尼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 世界石油價格暴跌, 印尼經濟出現了衰退。
1982-83年度, 出口和政府收入下降, 財政赤字和經濟項目逆差擴大。自八十年代初以來, 印尼經常項目赤字連年不斷, 外債償付額高達27.6億美元(1988年外債總額為530 億美元), 支付石油和天然氣服務費用為26億美元。另外印尼在對外貿易的運輸費用上也支付了大量的外匯(印尼用於對外貿易的船隊不足), 同時直接投資收入又用於再投資, 不能為支付平衡起作用。 印尼雖有巨額外債, 但印尼嚴格履行金融契約, 因而能得到國際組織的友好資助。印尼的旅遊業發展比較快, 1990年相當興旺, 遊客達211萬人次,外匯收入為18億美元。
3.經濟概況
自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印尼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 以內。1994年4月印尼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採取了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手續、降低關稅、放寬投資政策等措施,把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使印尼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1995年5月起,印尼政府頒布了放寬經濟限制的一攬子計劃,開放投資領域,減少對產 業部門經營和發展的限制,鼓勵私營企業在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1995年、1996年分別吸引外資399億和299億美元。1996年批准外資項目959個,比 1995年上升23%。但由於外資投入猛增、人口和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將制約經濟的發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全國擁有可耕地1980萬公頃。1995年,農業總產值616370億盾,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7.2%。農業人口約占勞動力人數的50.6%。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由小農分散經營。 糧食作物主要是稻穀, 其次是玉米、木薯、甘薯、大豆等, 大米是印尼人民的主要食糧。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國之一, 經濟作物大都在種植園種植, 是外匯 收入的重要來源, 主要有橡膠, 咖啡, 棕櫚油, 椰子, 甘蔗, 胡椒, 奎寧, 木棉, 茶 葉等。橡膠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大部分在民間小膠園內種植, 產量僅次於馬來西亞, 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供出口。咖啡也是主要的經濟作物, 約90%的產量供出口, 椰 子是傳統的出口作物。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印尼工業發展的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1995年製造業、采礦業產值各為919290 和351450億盾,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3%和8.4%。主要部門有製造、采礦、紡織、輕工、裝配業等。1994年、1995年製造業增長率分別為12.5%、11.1%。工業品出口額已超過29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1995年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0%。煤炭生產約 3830萬噸,其中出口3160萬噸,成為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
工業行業產值統計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90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0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8.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8025.00盾
通貨膨脹率(1996年):6.47%
經濟增長率(1996年):7.8%
② 印度尼西亞 通貨膨脹 急!!
一、總量態勢
1.經濟增長明顯回落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1306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00億元,增長3.5%,回落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7419億元,增長11.3%,回落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1400億元,增長10.5%,回落1.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5.9%。分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2.7%,集體企業增長10.5%,股份制企業增長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14.3%;重工業增長17.3%,輕工業增長13.8%。產銷銜接狀況良好,產品銷售率97.7%,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7.9%,比1-5月份低0.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7.6%,農村上漲8.6%。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20.4%,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64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6.9%,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1.02個百分點;其餘商品價格有漲有落。
3.就業目標完成較好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40萬,完成全年目標的6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82萬,完成全年目標的56%;就業困難人員就業77萬,完成全年目標的77%。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長14.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增長1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
4.國家外匯儲備增加
2008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3%。上半年增加2806億美元,同比多增143億美元。6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591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6.099%,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75%。
二、因素與結構
1.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城鄉消費同步增長
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02億元,同比增長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其中,城鎮58436億元,增長26.8%;農村9966億元,增長23.2%。在城鎮投資中,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增長69.5%、26.6%和26.2%,第一產業同比加快32個百分點;中、西部投資分別增長22.4%、35.3%和28.6%,中西部增速明顯快於東部。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043億元,同比增長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9%。其中城鎮34819億元,增長22.1%,縣及縣以下16224億元,增長20.0%;批發和零售業43068億元,住宿和餐飲業7207億元,分別增長21.3%和24.0%。
2.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
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23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666億美元,增長21.9%,回落5.7個百分點;進口5676億美元,增長30.6%,加快12.4個百分點。貿易順差990億美元,同比減少132億美元。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24億美元,增長45.6%,比上年同期加快33.4個百分點。
3.財政收入增長加快 企業利潤和個人收入增速減緩
1-5月份,國家財政收入完成2906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8%,增速同比加快3.2個百分點,增長最快的是關稅和企業所得稅。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944億元,同比增長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最多的5個行業分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長14.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增長1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3%。
4.貨幣供應量增幅回落 本外幣存貸款反向變動
6月末,廣義貨幣 (M2)余額44.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0.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 (M1)余額1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19%,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別低6.86和3.74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28%。上半年凈回籠現金194億元,同比多回籠2億元。
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7.84%。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90萬億元,同比增長18.85%,比上月末低0.84個百分點。外匯各項存款余額1638億美元,同比下降1.75%,上半年外匯各項存款增加30億美元,同比少增23億美元。
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0.51萬億元,同比增長15.17%。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8.6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2%,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別低1.98和0.74個百分點;外匯貸款余額2753億美元,同比增長48.63%。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4525億元,同比少增899億元。外匯貸款增加553億美元,同比多增388億美元。
5.銀行間市場成交量擴大 利率略有所回升
6月份銀行間市場人民幣交易累計成交8.31萬億元,日均成交 4153億元,同比增長55.9%,同比多成交1489億元。
6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3.07%,比上月高0.2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0.68個百分點;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3.08%,比上月高0.20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0.61個百分點。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1.95%,比上月末高0.4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1.05個百分點。
6.全球股市普遍下跌,A股跌幅全球之最
受全球經濟下滑和油價持續高走的影響,全球股市普跌,美股創兩年來新低。A股處於下跌中繼當中,第二季度上證綜指收於2746點,單季跌幅達20%。由於越南股市已反彈30%,因此上證股指自6000點以來跌幅是同期全球之最。
影響A股下跌趨勢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有對國內經濟下滑的擔心和CPI的持續上揚,並且與國際資本市場聯動性越來越強。國內機構對A股仍是一片看淡,基金贖回壓力大增,反過來又進一步對A股走勢構成壓力。
三,政策效應
1, 總體經濟形勢判斷
今年可謂是多事之秋。繼南方雪災之後,四川又發生8級大地震;美國次貸危機一波三折,國際金融動盪加劇,全球通脹上升,增長趨緩。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經濟運行基本穩定,上半年GDP增長10.4%,CPI上升7.9%,呈現出經濟增長明顯滑落,通貨膨脹高位趨降的態勢,與人們的預測大致相符。
經濟增長回落,表明我國的經濟運行進入了本輪增長周期的下行區間。不過,目前仍處在高位,回落的空間還有。人們對增長回落給予了過分的關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果回落過大,很多矛盾和問題就可能無法掩蓋和拖延;二是官員晉升的錦標賽以及政府的正當性和威信也可能受到影響;三是就業困難有可能增大,社會穩定會受到威脅。
其實,真正值得人們關注的是,經濟運行風險的進一步積累。這從一些結構性因素的變化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一是進口高速增長,出口增長大幅回落,雖然符合經濟調整的需要和方向,但增加了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二是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操作方向不錯,但一時難以到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依舊,甚至呈加劇之勢。三是企業利潤增長下滑,個人收入增長趨緩,而政府收入增長過快,再加上相對價格扭曲,既可能在通脹較高的情況下使增長進一步下滑,更不利於結構調整。
關於地震的影響需要具體分析。在經濟上,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估計在上萬億元左右,有的甚至無法補救,但損失的是存量資產,而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過程,引致和增加的是新的社會需求,拉動的是流量的增長。在社會生活方面,地震也是危險和機會並存,應對和把握得好,有利於促進社會的整合,否則,也可能是又一次付出的學費。
2, 關注全球通脹和國際金融動盪
今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基本趨勢是經濟增長趨緩,通貨膨脹加速。歐元區一季度經濟增長達到0.8%,二季度會進一步萎縮,CPI已經達到3.7%,今年夏季有可能超過4%,是歐洲央行通貨膨脹控制目標的2倍。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接近4%,晚些時候有可能達到5%。美國經濟增長率一季度為0.6%,全年預計為1-1.6%,6月份消費價格指數上升了1.1%,為2005年9月以來的最大升幅,也是26年來的第二大升幅,預計全年通貨膨脹率將達到3.8%-4.2%。許多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而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亞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兩位數,越南的通貨膨脹率超過25%,形成了全球通貨膨脹的態勢。
很多人將通貨膨脹的上升歸之於石油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此議有一定道理。近四年來,國際油價每年以每桶10―20美元的幅度上漲,自去年7月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市場監督原油一籃子平均價翻了一番,從70美元漲至140美元,今年漲得更快,前6個月提高了近50美元,漲幅超過了40%。近三年,國際糧價上漲了181%,食品價格上漲了83%,3、4月份國際大米價格猛漲75%。然而,通貨膨脹說到底是一個貨幣現象。全球通脹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國際貨幣政策環境過於寬松,特別是美國為了應對次貸危機而實行了過分寬松的貨幣政策,再加上日本央行長期實施的低利率政策。至於一些新興經濟國家,由於採取不同形式使本幣與美元掛鉤,因而當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美元走貶時,也就無法收緊自己的貨幣政策。實際上等於美聯儲輸出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這是目前國際經濟運行的實際,並不是什麼人的陰謀。因為,現行的世界秩序是一種強權主導和盛行的格局,而各個國家又都是民族利益至上,其行為方式和政策選擇都是為了最大化本國的利益。
與全球通脹密切相關,國際金融動盪的加劇也值得特別關注。最近,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現運營危機,一周之內兩家公司的股價跌去了50%,半年內市值合計蒸發了460億美元,受此拖累,紐約三大股指全線下挫,全球市場發生「金融海嘯」。與此同時,美國印地麥克銀行由於包括次貸在內的信貸資產出現大批壞賬,造成虧損,發生流動性困難,出現擠兌,因而倒閉,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銀行倒閉案。於是,次貸危機遠未結束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自去年9月次貸危機暴發,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次貸危機的沖擊一浪接著一浪。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著名金融機構相繼報虧和擴大損失計提,並向外尋求融資,市場流動性壓力劇增,美聯儲在向市場流入資金的同時,與歐洲央行等聯手干預。一些人預斷,次貸已經見底。今年三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迫使美聯儲緊急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點。到了4月份,歷時幾個月的金融市場動盪一度出現了某些緩和跡象,一些人又預測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去。這一次的沖擊讓人們重新認識次貸危機及其影響。由於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國住房金融體系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承擔著美國12萬億美元普通住房的融資或者信用擔保,其破產倒閉可能是災難性的,與之相比,次貸危機已經引發的金融動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美國政府不可能見死不救。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規模已達5065億美元,僅次於日本(5787億美元),並且是兩房的最大債權人,損失已無法避免,即使美國政府通過發行更多的國債施以援助,也只是減少了一些損失而已。
3, 貨幣、匯率與短期資本流動
今年以來,面對通貨膨脹上升之勢,央行採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曾四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2.5個百分點,回收流動性1.3萬多億元,並按季度加強了對貸款的控制。應當肯定,從緊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應當堅持,不能因通脹率的高位回落而改變。但是,具體操作還是可以討論的。數量控制是剛性的,沒有迴旋的餘地。中小企業資金緊缺,就是證明。不如適當放鬆數量控制而運用利率調節,這就會給那些能夠承受得起的企業以選擇的餘地。
央行偏好於數量手段而擯棄價格手段的原因在於,在中美利差倒掛和升值壓力未解的情況下,運用利率調節會刺激熱錢流入。特別是最近,有人估算熱錢流入的規模達到1.75萬億美元之巨,更增加了央行的顧慮。其實,熱錢本身的概念就不清楚,不如改用短期資本流動,其數量也是一個難以准確估算的問題,上述估算就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合理之處。我們曾經指出,短期資本流入套匯套利的激勵,主要來自於匯率升值預期,利差不是主要問題,因為短期資本不可能在銀行呆那麼長的時間,而實際利率為負和存貸款利差過大造成的相對價格扭曲和財富逆向轉移才是主要問題。對此最好的證明是,在股市走低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的利潤猛增,中信、浦發、民生、招商預增100%以上,其中,中信和浦發分別是150%和140%,全部上市銀行上半年預增利潤有望達到70%,全年達到50%,其中,利差收入佔1/3以上。要知道,政策操作和市場調整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最好的政策,只有適當的政策。因此,政策調整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不能只求穩妥,不求進取,否則,只能處於被動挨打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尷尬境地,其失誤和風險可能更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了6.1%,從2005年7月21日以來,累計升值接近20%,但對歐元不升反貶。有人認為,升值已經到頂,升值速度過快,升值並不能抑制通貨膨脹。其實,短期資本流入加速,升值壓力依舊,說明升值並未到位。通貨膨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通脹需要多種政策的配合作用,既不能把抑制通貨膨脹的責任完全歸之於貨幣政策,也不能把升值的目標定位於治理通貨膨脹;匯率升值主要是調整內外相對價格關系和解決經濟內外失衡。不僅如此,匯率升值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既有互補的一面,也有互替的一面。匯率升值減少了相對價格扭曲和外部需求,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但在沒有調整到位以前,升值預期和升值壓力造成的短期資本流入,還會推動通貨膨脹。CPI和PPI的不同走勢、儲蓄存款迴流、一般市場價格與資產價格漲落互見以及本外幣存貸款的反向運動,均與此有關。
人民幣匯率升值必然會增加進口和抑制出口,今年以來出口增長趨緩、進口增長加快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一部分出口企業出現困難,甚至關閉破產,紡織等一些出口行業和珠三角等出口導向型經濟發達的地區也受到明顯影響。這正是匯率調整的目的以及調整的代價或者機會成本。須知,任何政策都不是免費的午餐。經過調整,匯率趨向合理,內外失衡緩解,國內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改善,失業的工人就會重新就業,經濟也會恢復增長,雖然會有一個過程和時滯。應當指出,人民幣匯率升值,一部分出口企業出現困難,正是進行調整的好時機。如果沒有困難,生產多少出口多少,利潤不斷增加,日子很好過,誰還去調整?事實上,真正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來的。陷入困境的企業都是技術水平低、加工程度淺、增加價值少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正是需要退出的企業。這些企業不退出、不轉型和不升級,新的企業就進不來,只有低水平和低技術的企業退出去或者轉型升級了,新的高水平和高技術的企業進入了,技術水平才能提高,產業發展才能提升,出口結構才能改善,中國才能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這是匯率升值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貨幣政策獨立性不足和操作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匯率政策就成為調整的主要手段。在最近的匯率政策操作中,央行改變了一升一貶的操作方式,開始了對美元、歐元和日元同時升值的操作。這是一個進步。實踐證明,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風險,反而擴大了匯率政策的操作空間。至於匯率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運用其他政策手段予以平衡和緩解。最近出台的提高紡織業出口退稅的辦法就是如此。
在國際金融體系不穩和國際金融動盪加劇的情況下,短期資本的大量流入造成了風險的積累,而資本流動的逆轉則將是危機的來臨。最近越南的情況就是證明。因此,央行不僅要治理通貨膨脹,保持貨幣穩定,而且要關注資本流動,保持金融穩定。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有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經濟增長雖有滑落,但依然保持了10.4%的增長速度,似乎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但是,資本流動的逆轉也許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事情,其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災難性的,而中國目前的情勢又是歷史上不曾遇到過的。所以,對此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方面在加強資本流動監管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匯率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對資本流動趨勢和情況進行有預見的研究和事先的充分准備。這樣,在事件來臨時就能處於主動地位,進退有據,應對自如。
4, 把治理通脹和調整相對價格結合起來
在上個季度的經濟分析報告中,我們明確地指出,中國進入了一個中度通貨膨脹時期,這個時期並不是一、兩年的短期的,而可能是中期的。即使下半年的消費價格走低,今年的通脹率也不可能降到6%以下,明年也不會更低,企圖把消費價格控制在5%以下是不可能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流動性過剩,不得不調整人為壓低資源要素價格,都是推動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即使別的因素存而不論,僅就糧食來看,問題也是很清楚的。盡管今年的夏糧取得了豐收,預計達2400億斤,全年糧食產量10241萬斤,但是,在國際糧價大漲和糧食危機顯現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表面上波瀾不驚,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上升通道。據了解,現在山東、河北等地的小麥市場價格已經達到0.82元/斤以上,雖低於5月份國際市場小麥價格(接近1元/斤),但遠高於2008年國家規定三級白麥的最低收購價格(0.77元/斤),再加上農資價格上漲的壓力,糧價上漲是不可避免的。否則,不僅現行收購價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再一次發生谷濺傷農的事情,也阻止不了糧食的走私出口。因此,與其採取價格控制和扭曲相對價格的辦法,不惜代價地把通貨膨脹率壓至5%以下,還不如面對現實,在穩定通脹預期和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同時,相機抉擇,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校正相對價格關系的人為扭曲。
在面臨通貨膨脹上升的情況下,人們更關注價格總水平和通貨膨脹,而忽視相對價格和比價關系。這一點不難從新聞媒體的輿論中得到證明,政府把治理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就是其集中表現。不僅如此,為了治理通貨膨脹,政府甚至採取了控制物價、扭曲相對價格的做法,如擴大實際利率負值,保持資源要素低價,進行不適當的價格補貼等等。其中一個重要依據是一個傳統的錯誤觀點,即認為通貨膨脹會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財富轉移。其實,通貨膨脹上升是價格總水平上升,雖然對低收入階層的損害較大,但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財富轉移的是相對價格扭曲,而非價格總水平的變化。
如果說在通貨膨脹率高的時候,相對價格的調整比較困難,那麼,用扭曲相對價格來抑制通貨膨脹,造成的問題可能更大。因此,把抑制通貨膨脹和調整相對價格結合起來,也許更為恰當。6月20日成品油價格的調整就是一例。如果成品油價格不作調整,油品的消費和浪費還會增加,財政補貼和社會不公也會繼續擴大,供應緊張的局面就會加劇,油價還要進一步上漲。而調升成品油價格,雖然有可能使今年的消費物價稍有上升,但會使以後的通貨膨脹受到抑制。中國提高成品油價格,國際油價應聲回調就是證明。因此,對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來說,成品油提價是長期利好。目前,美國的汽油價格是4美元,日本是188日元,香港是16港元,而國內提價後是6元多。如能通過幾次調價,與國際油價接軌和聯動,進而放開油價,就可以徹底消除油價管制中發生的種種荒唐事件,降低經濟運行風險,改善中國的能源安全。因此,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奧運會以後,應當繼續做下去。油價如此,其他價格也是一樣。
此次成品油提價雖然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與此同時採取的一些價格管制和補貼措施還值得討論。發改委在把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電價每千瓦時提高2.5分錢的同時,宣布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鐵路客運、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計程車、液化氣、天然氣價格均不得提高,城鄉居民用電、農業和生產化肥用電價格不作調整,對全國發電用煤價格實行臨時價格干預,發電用煤出礦價不得超過提價當日的實際結算價格。此外還出台了一些價格補貼。從這些情況中不難看出,一是價格調整的政策目標全部集中於此次提價不能影響消費物價,這與其說是關注民生,不如說是為了政府的面子,結果是大大削弱了調價的效應。比如,如果說低保補貼標准較低,應當及時提高;既然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價格不得提高,為什麼藉此提高低保標准。再如,計程車租價不能提高,油價提高由政府補貼,究竟補貼了誰?能夠經常打的的不會是低收入群體。二是進一步扭曲了相對價格關系,比如,與油品相比,天然氣價格本來偏低,現在更低了。再如,煤電聯動搞了多年,很難推動,這次政府乾脆把它取消了。三是政府的價格管制大大加強,以至於深入到很多具體行業和具體產品中去,這才是更令人擔憂的事情。可見,用加強價格管制和扭曲相對價格關系的辦法來治理通貨膨脹,其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四,體制分析
1, 關於國企高管的激勵和薪酬
在第1季度的報告中,我們討論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提出了先收租,後分利,收租和減稅並行的建議,這里根據新的情況再做一點補充。
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對企業高管的激勵和薪酬問題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國資委和有關部門做出了一系列規定,並著手實施股權激勵。開始時,境外高管的高薪和股權激勵只是畫餅充飢,名義上與國外高管一樣,實際上拿的仍是國內工資。當年劉金寶案就涉及到這樣的問題。然而,只要有了這類制度規定,企業及其高管都會通過自發的制度創新,千方百計地將其從名義規定變成實際的好處。於是,除了令人膛目的在職消費以外,國企高管的薪酬也如脫韁野馬。資料顯示,2002年中央國企主要負責人的實際平均薪酬與職工平均工資的差距是12倍,2003年擴大到13.5倍,前不久,人大常委鄭功成在審議國有資產法案時說,央企高管年收入與職工收入差距高達數百萬元,廣東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2006年省情調查報告》指出,有的企業經營者自定薪酬,有的企業實行股權激勵,高管年薪超過數千萬元。中移動1997年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激勵范圍從最初總公司董事、高管擴大到分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員,歷年來,這家公司經理人員共動用100.6714億港元認購期權3.5395億股,以行權時的市價計算,相關收益高達111.2196億元。
針對這種情況,最近國資委發布了《關於規范國有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徵求意見稿),為此設定上限封頂,規定激勵對象的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權授予時薪酬總水平,境內上市公司和境外H股公司不得超過40%,境外紅籌公司不得超過50%,超過上述規定尚未行權的股票期權不再行使。與此同時,中紀委也發布《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違反廉潔自律「七項要求」適用於〈中國共產黨緩慢行走處分條例〉若干問題解釋》,對國企老總違規自定薪酬要進行黨紀處分。其實,股票期權封頂也與當年的獎金封頂一樣是管不住的,黨紀處分也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在相對價格扭曲,資源要素租金變成企業利潤的情況下,對企業高管的任何激勵安排都缺乏基礎和依據。其次,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以內部董事為主制定的激勵方案不可能合理。因此,與其在激勵安排的具體辦法和管制上做文章,不如在基本制度基礎的改革上下功夫。
五,趨勢預測
第三季度,全球通脹和金融動盪還會繼續,國內政策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奧運會是最重要的事件,對當期的經濟運行既有推動,也有影響。根據前面的分析,具體預測如下
季度
經濟指標 2007年全年(實際) 2007年上半年(實際) 2008年上半年(實際) 2008年3季度(預測)
增長(%) 增長(%) 增長(%) 增長(%)
GDP 11.4 11.5 10.4 9.8
工業增加值 18.5 18.5 16.3 16.0
固定資產投資 24.8 25.9 26.3 25.0
消費品零售額 16.8 15.4 21.4 22.0
出口 25.7 27.6 21.9 20.5
進口 20.8 18.2 30.6 28.0
消費物價 4.8 3.2 7.9 7.5
註:1.GDP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其餘指標按現價計算;
2.固定資產投資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工業增加值為國有企業和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的增加值。
③ 除中國外,世界上有哪些比較典型的發生通貨膨脹的國家及實例
蘇聯當年崩潰就是通貨膨脹然後解體!美國1929年通貨膨脹經濟蕭條,通過二戰打仗經濟空前景氣,德國一戰戰敗,國內經濟崩潰通貨膨脹,希特勒上台德國人民富裕了!90年代日本通貨膨脹! 今天出現危機的有 迪拜 中國 俄羅斯 烏克蘭 等國 迪拜和中國尤其危險!特別是迪拜沒有製造業 只有房地產和旅遊業,很容易崩潰,不過幸好有它大哥阿布扎比的石油在支撐著!
④ 中國的通貨膨脹平均是多少
在經濟領域,通貨膨脹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為物價上漲,而物價的上漲,又會令等值的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常說的貨幣貶值。雖然通貨膨脹會讓貨幣貶值,但一個經濟體又離不開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真的不存在了,那就說明這個經濟體已經陷入了蕭條。所以,只要通貨膨脹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是對經濟有利的。那麼,我們國家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多少呢?是高還是低?或者是正好合適?
首先,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多少。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的 CPI同比上漲2.5%,PPI同比上漲3.3%,二者平均下來,應該在3%左右。而前三季度的名義GDP和實際GDP增長率的差值也是在3%左右。由此可見,目前的通貨膨脹率應該就是在3%左右。當然,肯定會有人站出來反對,覺得目前的通貨膨脹應該要更高才是。但既然官方的數據是這么多,那我們就當它是這么多好了。
3%的通貨膨脹算不算高?
根據通貨膨脹的速度分類,可以分為爬行式通貨膨脹(3%以下)、溫和通貨膨脹(3%-10%)、急劇的通貨膨脹(10%-50%)和惡性通貨膨脹(50%以上)。前兩類屬於良性的通貨膨脹,只要在這個范圍內,那通貨膨脹就是適中的。由此可見,我國的通貨膨脹可以說是不高不低剛剛好。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過去20年裡,我國通貨膨脹率最低為-1.4%,最高為5.9%,中間值為3.65%,所以目前的通貨膨脹率還在歷史中間值的下方,並不算高。而過去20年的平均值為2.06%,目前的通貨膨脹率比歷史平均值要稍微高一點。
外國的比較處什麼水平?
首先,在主要的發達國家中,美國通貨膨脹率大概為2.7%左右;德國通貨膨脹率為2.9%左右;英國通貨膨脹率為2.9%;法國通貨膨脹率為3%;日本通貨膨脹率為2.1%左右。而我國3%的通貨膨脹率,除了比日本高那麼一點之外,與其他國家相差不大。
其次,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們來看一下同為金磚國家的其他幾個國家的情況,其中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為2.5%左右;印度的通貨膨脹率為為4.9%左右,巴西的通貨膨脹率為2.9%左右,南非的通貨膨脹率為為4.4%左右。所以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在金磚國家中也屬於中等偏下的。
由此看來,如果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只有3%的話,那還真的不算高。
⑤ 印度普通人家的一半花銷都用在吃飯,印度的食物價格有多高
根據印度最新的官方媒體表示,目前印度的一個普通人家,一半的開銷都要用在吃飯上面,是因為現在印度5月份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3%,是這六個月以來的最新高了。要知道,印度的疫情現在一直都沒有控制住,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所以導致他們本來就有很多人已經受到了減薪或者是失業的困擾。再加上現在對各通貨膨脹導致印度人民的生活極其的艱難。
其實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他們的勞動力和資源非常的匱乏,所以他們的條件一直都很差,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居住條件,他們賺的工資也很少,能夠基本的維持溫飽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如今受到疫情的影響,再加上通貨膨脹,使他們的生活是雪上加霜。溫飽都顧不上了,可想而知他們的內心是有多麼的絕望,實在是太慘了。
⑥ 關於印度.
【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自稱328.78萬平方公里。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億(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萬(2001年)。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 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後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舉行第14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獲得的議席居首位,國大黨獲得組閣的優先權。5月15日,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被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19日,曼莫漢•辛格被推選為總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團結進步聯盟政府根據《最低共同綱領》,對內強調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推行人性化的經濟改革;強調社會和諧與地區平衡發展;提高對教育和衛生的投入。對外強調外交獨立性;突出周邊外交,優先發展與鄰國關系;重視大國外交,注意發展同大國關系。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經 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印於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
「十五」計劃期間,GDP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7/2008財年預計增長9.0%。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46.93602萬億盧比(2007/2008財年),約合1.16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1美元(2007/2008財年)。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0%(2007/2008財年)。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盧比。
通貨膨脹率:8%(2008年11月)。
失業率:8.3%(2004/2005財年)。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工業】 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葯、鋼鐵、水泥、采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十五」計劃期間,工業分別增長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業同比增長4.1%。近年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農業】 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由於投資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十五」期間,農業增長率分別為-7.2%、10.0%、0.0%、5.9%、3.8%,年均增長率2.5%。2008/2009財年第二季度增長率為2.7%。近年來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百萬噸):
【服務業】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增幅在5.7%至10.5%之間,2005年成為世界第六大服務業出口國。2007/2008財年,服務業增長10.8%,佔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訊業和建築業發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15.3%和12.9%,2006/2007財年增幅為16.6%和12%。金融服務業「十五」期間分別增長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長9.5%。
【旅遊業】 旅遊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2005/2006財年,外國遊客405.3萬人次,增長12.5%,創匯59.31億美元。2006/2007財年,外國遊客463萬人次,增長13%,創匯96.96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 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最大鐵路網之一。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承擔全國70%貨運量和85%客運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總長6.33萬公里(2006/2007財年),其中電氣化鐵路1.78萬公里,占鐵路總長的28%。年度客運量62.19億人次,貨運量為4834億噸公里。
公路:總長334萬公里(2006年初),其中國家級公路6.6萬公里,占總長2%,承擔運輸總量的40%,邦級公路13萬公里。機動車輛8589.6萬輛(2006/2007財年),其中客車93.4萬輛,貨車478.2萬輛。公路運輸收入中央為4999.1億盧比,各邦為2168.91盧比。
水運:主要港口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集裝箱運輸經此港。中小港口200個。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1.4萬公里,但實際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2006/2007財年,港口貨運總量6.5億噸。
空運: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和特里凡特琅。國內機場92個。「十五」期間,航運業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數量翻一番。2003/2004財年至2006/2007財年,貨運量增加45%。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佔GDP的80%。「十五」期間,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財年,中央財政赤字14257.3億盧比(約合340億美元),佔GDP的3.4%。2007/2008財年,中央財政赤字預計為15094.8億盧比(約合360億美元),約佔GDP的3.2%。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債為1696.29億美元,其中長期外債1433.90億美元,短期外債262.39億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匯儲備約2908億美元。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對外貿易】 近年來,進口激增,出口增長緩慢,貿易赤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
(單位:億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68.6%,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15.1%,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30.8%,電子產品8.6%,金銀7.9%,機械7.5%,化工產品5.2%。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外國資本】 1991年起積極引進外資。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累計23204.1億盧比(約合546.28億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資4509.8億盧比(約合111.4億美元),同比增加36%。模里西斯是第一大投資來源國。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對印累計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24%)、美國(9.37%)、英國(7.98%)、荷蘭(5.84%),吸引外資較多的行業包括金融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通訊、建築、汽車、房地產、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財年頭7個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87億美元,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新加坡(8%)、美國(8%)、英國(7%)、荷蘭(5%)和日本(3%)。
【外國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6/2007財年,外援總額1941.90億盧比(45.045億美元),其中貸款1689.06億盧比(39.18億美元),贈款252.84億盧比(5.865億美元)。
人民生活 據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2007年3月公布的統計結果,全國有2.4億貧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於6.78美元,農村居民低於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嬰兒死亡率57‰。人均壽命為63.2歲(2001年至2005年)。醫院和診所共3.2156萬家(2006年1月),各類郊區、基礎和社區衛生中心17.1567萬家(2006年3月),醫生66.0801萬人(2005年),護士148. 127萬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電話(包括行動電話)2.7288億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鎮60.04%,農村7.9%。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 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國防預算為9600億盧比(約合240億美元),約佔GDP的2%,同比增長10%。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包括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4/2005財年,有小學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19403所(2005/2006財年),其中綜合性大學350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監督報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識字率從49.4%提高至61%,但15歲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億,居世界之首。2004/2005財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3612種,總發行量6761.1萬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種方言播音。對外使用27種語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國共有56家電視台,23個衛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77.5%和人口的89.6%。
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印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印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考慮到所有國家利益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籲各國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議擴大安理會,實現決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聯大期間正式向大會提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2005年,印度與日本、巴西和德國組成「四國集團」,提出安理會改革框架決議草案,要求擴大安理會,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並堅決要求擁有安理會否決權。
在人權問題上,主張推進人權應考慮各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最根本的人權是生存的權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問題優於民主和人權,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損害別國的主權和統一。
重視全球環境保護問題,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環保的主要責任應由發達國家承擔,建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從事研究和開發來解決環境問題。
2008年以來,印政府繼續推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高度重視印中關系,優先發展與美關系,鞏固印俄傳統關系,推進與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與巴基斯坦關系因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而趨於緊張。繼續推行東向政策,推進與東盟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注重發展經貿科技合作,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
【同中國的關系】 見「中國印度雙邊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6年3月,美總統布希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劃達成協議,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長蓋茨訪印。3月,美助理國務卿鮑徹訪印,印外長慕克吉訪美。9月,印總理辛格訪美,與布希總統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設駐海德拉巴總領館,印在美新增駐亞特蘭大和西雅圖兩個總領館。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後,美眾議院批准《印美核協議》。11月,印總理辛格赴華盛頓出席20國集團金融峰會。12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印,就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了解情況。
【同俄羅斯的關系】 印俄雙邊關系密切。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8年2月,俄總理祖布科夫訪印,出席在印舉辦俄羅斯年開幕式。雙方簽署關於執法和檔案合作的2份諒解備忘錄。9月,印外長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分別會見印總統、副總統、外長及議會反對派領導人,與印總理辛格舉行會談,並出席印「俄羅斯年」閉幕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能源、經貿、金融、海關、旅遊、航天等領域的10個合作協議。
【同日本的關系】 印日關系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系,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遊交流年」。
2008年7月,印總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會議。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印。10月辛格總理訪日,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等問題上加強合作,發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系進展聯合宣言》。
【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關系】 2000年,印度與歐盟建立首腦會晤機制。2005年雙方正式確立印歐戰略夥伴關系。歐盟作為整體是印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2008年1月,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先後訪印。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印,出席第四屆印英峰會。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作為主賓出席印共和國日慶典。2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英國首相布朗訪印。3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印。9月,印總理辛格訪法,與法國總統、歐盟輪值主席薩科齊舉行會談,出席印歐商業峰會並發表演講。雙方簽署了《印法聯合聲明》、《印歐聯合行動計劃》等文件。12月,英國首相布朗訪印。
【同東盟及東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積極參與東亞合作。
2008年1月,緬甸外長吳年溫訪印。印防長安東尼訪問馬來西亞。8月,寮國總統朱馬利•賽雅貢訪印。11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越南、印度尼西亞。
【同南盟及南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是南盟創始國之一,現為輪值主席國。印於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辦南盟首腦會議。作為南盟最大國家,印強調加強南亞各國聯系,積極推動在南盟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員、技術、知識、資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南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8月,辛格總理出席在科倫坡舉行的第15屆南盟峰會。
2004年以來,印巴保持和平對話進程,雙邊關系繼續緩和。2008年5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巴,雙方決定繼續推進印巴和平進程。6月,巴外長庫雷希訪印,商討兩國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安排。7月,印巴啟動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9月,印總理辛格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里。10月,印總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會見巴總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長庫雷希再次訪印。11月26日,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後,印指責巴境內的恐怖組織「虔誠軍」製造了此次事件。印巴關系緊張,和平進程中斷。經國際社會斡旋,兩國緊張局勢有所降溫,但尚未根本緩解。
2008年2月,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訪印。3月,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莫因訪印。5月,辛格總理訪問不丹。6月,印度外長慕克吉訪問斯里蘭卡。8月,印總理辛格赴科倫坡出席第15屆南盟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9月,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訪印。10月,印度外長慕克吉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斯里蘭卡外長波格拉加馬。11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問尼泊爾,辛格總理在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第二屆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12月,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訪印。2009年1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印。
⑦ 日本和印度的經濟現狀是什麼
印度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印度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9.3%,這一世界文明古國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正煥發出青春.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本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現狀和特點,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做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1,經濟增長呈現加速趨勢
1991年印度發生國際支付危機,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之後經濟發展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加速,該財年經濟增長高達8.5%,在剛剛過去的2005-06財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經濟增長又達到8.4%的水平,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圖1:印度經濟增長率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2,產業結構獨具特色
印度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由於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農業增長波動很大,農業增長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波動.與農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06財年達到54%,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趨勢,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不同,印度的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相對較低,2005-06財年僅為26.1%.
表1:印度經濟結構(%)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業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務業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表2:印度經濟增長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0.0
6.2
-6.9
10.0
0.7
3.9
工業
6.3
2.7
7.0
7.6
8.6
8.7
服務業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3,消費處於重要地位
2004-05財年,印度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1%和11%,二者合計高達72%,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僅為24%.而2004年我國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1%,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到中國的10%.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印度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4,對外貿易快速增長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中國相反,印度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國內消費.盡管出口增長迅速,但2005-06財年出口依存度僅為17.5%,這說明印度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印度的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表4可以看出,1994-95財年出口額最高的是初級產品和服裝紡織品,而2004-05財年出口最多的則是軟體和工程貨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年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增長率%
進口額
增長率%
貿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額最大的前五個部門
1994-95年
2004-05年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寶石及珠寶
45.0
軟體
172
成品服裝
32.8
工程貨物
145.8
棉紗線,織物,成品
22.3
寶石及珠寶
137.0
海產品
11.3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126.7
皮革製品(不包括鞋類)
10.6
紡織品
120.1
數據來源:商務部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
5,財政收入和財政赤字雙重增長
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07第一財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財政收入增長37.8%,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增長了40.5%,財政赤字高達77740億盧比(1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印度政府希望將本財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8%以下.
6,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貨膨脹率為4.84%.為了抑制潛在的通貨膨脹,7月25日印度儲備銀行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是2004年10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6次上調利率,共加息150基點.印度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首先是較強的國內消費需求,其次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7,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3月底超過1500億美元,是世界上新興國家和地區第五大外匯儲備國,前四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台灣和俄羅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流入印度資本市場是近年印度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1,改革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營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營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放鬆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公營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改革之後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財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持續好轉,外匯儲備大大增加,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資逐步增多,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戰略,使其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有印度特色的經濟增長.
2,私營經濟的推動
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但對其有嚴格的限制,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將這種改革進一步深化,私營經濟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釋放,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團,比拉集團,維普羅軟體公司,蘭巴克西制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營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經營管理規范科學,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到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3,中產階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的經濟學者將能夠買的起車子和房子的群體定義為中產階級,據此推算印度有3.5億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階層擁有持續穩定增長的購買力,同時具有西方人的消費觀念,是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和結構不斷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4,相對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印度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4.7萬家,多為私營.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35%是給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給私人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與GDP的比率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經不如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目前,印度共有23 個股票市場,其中National市場和孟買市場是全國性的,其他21家是區域性交易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 萬家.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將IT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扶持,9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大發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IT產業迅猛發展並帶動了貿易,旅遊,電信,金融等行業發展.目前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IT產業已成為印度的支柱產業.
6,製造業的發展是印度經濟新的推動力量
1991年的經濟改革,印度設計了繞過工業化階段而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路線圖,這就規避了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局限.目前服務業已經比較發達,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印度准備壯大製造業,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表明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可以預見,工業化將成為印度今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
7,注重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印度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目前印度不僅能製造眾多的高級技術產品,而且開始涉足尖端技術領域,在核電,衛星,電子及軟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這對其產業結構變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於其他國家,由於英語是其教學語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國際化背景.
三,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由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將國民經濟帶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際油價,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99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從而誘發了經濟危機.目前印度具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⑧ 印度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印度高增長光環為何褪色
印度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究其原因,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不振是印度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重要原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一半的個人消費第二季度增長很低,創18個季度以來最低增速。個人消費的低迷是是經濟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同時企業的投資的下滑也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放緩。
為了應對的經濟增長放緩,印度政府出台了多項措施來振興經濟,不僅僅有刺激房地廠行業還有央行的降息政策。但是可以遇見雖然增長在放緩,但是印度的經濟還會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