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印度糧食產量那麼少還能出口。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過去三個市場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過1000萬噸,占據1/4強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場。印度也是小麥凈出口國。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有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飢餓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飽,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並不能強制低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那麼,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中,印度人為什麼也自願「勒緊褲帶」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需要考慮看似比較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們就看看一國內部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裡面,農民總是賣糧食,市民總是買糧食。那麼,有餘糧賣的農民是否比需要買糧食的市民吃的更飽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營養水平整體上比農民更高。「飢餓」的農民為什麼不先喂飽自己呢?
其實,也可以同樣問:為什麼沒有房子的建築工人反而在給別人蓋房子?為什麼沒有iphone的工人在給別人生產iphone?為什麼沒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手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人早就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種田的人吃不飽,這其實並非社會不公,而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對於種糧的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的手段。他當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糧食,但是由此拿來賣錢的糧食就變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僅僅是農民眾多需求中的一個,還有穿衣、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社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糧食並不足以滿足農民全部的需求。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權衡。他可能會為了小孩的上學會減少一些口糧的消費,他也可能會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壓縮自己的口糧。然而,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個農民可以耕種幾百乃至上千畝土地,農民的多樣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出售糧食獲得滿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營養水平為代價。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飢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平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農業國。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糧食安全水平應該從收入水平去判斷。高收入水平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任何形式的糧食危機總是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收入水平高的國家總能夠通過出價更高來獲得食物的優先分配權。
有人可能說,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
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佔主導地位,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謂的農業國,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為農業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達國家富裕的農民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非農部門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完全依賴農業收入,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在內部也是處於底層的。
㈡ 正常人的飯量有多大
你好,每個人每天的進食量是有差異的,年齡、性別、勞動強度不同,食量會有一定的不同。主要還是根據自己的以上方面來決定。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可吃的過飽,這個量的把握還需要自己判斷每餐應該吃多少,一般七分飽就可以。如果你每次吃完後感覺很飽甚至吃不下任何東西,那就是飲食過量,七分飽是自己感覺還可以再吃一些食物,但是不吃東西也不餓。如果你的食量和體力活動不平衡,體重就會增加,腰圍就會超標,也可以判斷。
㈢ 正常人一頓飯一般吃多少克
正常人的身體素質基本相同,成人的飯量也基本相同,一般主食250g至400g,油25g,鹽6g。加水1200毫升左右是一個標准條件,50公斤的女性每天攝入的食物約為200克,男性每天攝取的食品約為250-300克,與女性相比,體重相同的男性攝取的食物略多些。
應該吃的糧食要跟體重成正比,否則會引起浮腫,而且男女也是有差別的,同體重的男性比女性吃的要稍微多一些。例如,體重50公斤的女性一天所食用的糧食大約在200克左右,同體重的男性大約是250至300克左右。
五果同樣也是泛指各種水果,「助」在這里有幫助、輔助的意思。現代研究表明,水果是居民膳食維生素A和C的主要來源,還含有水分、糖、果膠、氨基酸、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
由於遠洋航行的水手遠離陸地,沒有新鮮水果和蔬菜,身體中嚴重缺乏維生素C,從而產生了一種當時死亡率很高的壞血病。由此可以看出:水果在生活中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如果嚴重攝入不足,會帶來很壞的後果。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每天吃飯如何搭配好?
㈣ 印度人的傳統食物
去印度之前以為印度只有咖喱,去了才知道,咖喱的確是他們平常食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印度奶茶外,米飯、薄餅、青菜、西紅柿等等,一律都加上咖喱,黃黃的,無一倖免。
大家都說在印度應避免吃街邊小吃,其實旅行除了看風景名勝,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體驗當地人生活,知道別人是怎麼活的,啥都不吃,回家睡覺得了!其中奶茶更是個中極品,每天都要喝上幾杯才舒坦。在街邊坐滿當地人的茶檔喝奶茶,和大家一起看著煮茶的老伯不慌不忙加茶葉,倒牛奶,再煮上十幾分鍾才成事。一般一鍋茶只能倒十杯小茶左右,完了還得再等。而好喝的奶茶與煮茶人的年齡及煮茶時間一般成正比,我喝過最好喝的奶茶就在泰姬陵門口的茶檔。那是個50來歲的老伯,煮一鍋茶要起碼15分鍾,就算被大家團團圍著他也不為所動。茶一好馬上就被瓜分完,我一般是仗著自己是老外死活把茶搶回來,不然扮斯文等別人給你端茶的話,渴死了茶也等不到。
在印度,街邊水果檔的鮮榨果汁系列絕對要喝!真正的價廉物美,一杯200ML的甘蔗汁竟然與一口燜的奶茶同價,可見奶茶其實一點都不便宜。果汁全部純天然,不加糖、不加人造色素、不加防腐劑。我終於知道,我們現在喝的果汁都號稱沒有添加防腐劑,其實都是假的。
說到衛生問題,那就是這些街邊茶檔和果汁檔用的杯子都是固定的,果汁一般備5個杯,而茶檔是10個左右。喝完就放在旁邊的水桶里洗,然後下一個客人接著喝。那個水桶大概一天就用一桶,所以不要看,一定不要看他們的水桶!免得有心理陰影。
㈤ 印度人的生活習慣
印度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如下:
在日出之前起床。古人相信早起的重要性——西方甚至還有這樣的諺語:「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聰明.」東方人也認為人體在清晨的時刻功能較佳。在夏天和冬天,適合在6點起床。起床前先花幾分鍾計劃一下今天的行程,想想在這一天當中要完成些什麼;
起床後用水洗臉,清潔眼睛、鼻子與嘴巴。用特殊設計的銀質或不銹鋼的刮舌器來刮除舌苔。舌頭如果被臟物遮蓋住了,就無法完全品嘗到食物的滋味。用牙膏刷牙,再用漱口水漱口;
喝一大杯水以啟動身體機能,清潔膀胱與腸道。試著每天早上建立固定的排便時間。我們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都有一定的習慣。當我們的身體建立起行事秩序時,身體功能就能運動順暢,便秘是由慢性疾病所引起,一個人如果在趕時間,就沒有辦法讓身體自然運作。這也是為什麼人要早起,好有充分時間完成一天工作的原因;
在東方,排便過後總是會清洗肛門,當然最好是能洗個澡或淋浴一下。把全身清洗干凈,保持新鮮潔凈感是非常重要的事。阿育吠陀醫生相信「潔凈清純使人親近上帝」,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衣服與家居環境。洗過澡後,應該塗抹阿育吠陀精油(依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精油),並用尼莉迪油(neelyadi oil)按摩頭部,可以預防頭痛、禿頭、白發、保持發質柔潤;
早餐前做一些運動。瑜伽適合每個人做(不只限於受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而且不拘於地點,也不需要特殊的服裝或工具。運動可以加強循環系統,保持督夏平衡,促進身心健全,完成一天的工作;對抗憂慮情緒也很有效;
早上8點以前吃早餐。飯前飯後要洗手,餐後要清洗牙齒及舌頭。如果可能,做一些輕微的運動,如散步15分鍾以幫助消化;
擦一些適合你的阿育吠陀香水,也建議戴一些適合你屬性的寶石。一般相信戴耳環能保護你避免受到行星與惡魔的侵害。比較時尚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穿著,搭配的色彩與風格,這樣我們的外表才能呈現內在的寧靜和諧。所謂特殊的顏色適合特定的人這種說法來自阿育吠陀,也就是說每個人應該依照自己的督夏(體質傾向性)來穿著,就像我們應該依照法規與章程來生活一樣;
將午餐當做一天的大餐。吃一定的分量(阿育吠陀相信一餐該吃的量就是你的雙手可以捧起來的分量),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頻率,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注意你吃的東西,專心致志地吃。如果可能最好安靜地吃,不要說話也不要笑,更不要爭執。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新陳代謝的過程順利進展;
吃飯時不要喝水(頂多喝一小口以滋潤消化液)。不過在一天當中要多喝水。避免喝可樂或其他加工飲料,也不要喝酒。一天當中頂多喝一到兩杯茶或咖啡。一天該喝多少水,依個人情況而定;
兩餐之間不要吃零食,因為零食會讓胃口變得不穩定。在吃下餐之前,要確定前一餐所持的食物都已經消化了(一般來說是四、五小時之後,依個人情況而定);
不要抽大做廣告的香煙。阿育吠陀建議抽一種有治療效果的煙草(含有葯草療效的香煙),這種葯草可以緩和肺病、咳嗽、打嗝、喉嚨痛、頭痛、鼻竇痛、牙痛、鼻痛、失眠與一般的症狀。用餐過後,刷過牙之後才可以抽葯草香煙。這種葯草香煙可以刺激腦部活動(廣告上的香煙卻會造成反效果);
早一點吃晚餐可以讓身體在入睡前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盡量在餐後或睡前散步約30分鍾;
晚十點該是睡覺的時候了。這是適合性生活的時刻。理想上,十點鍾就應該關燈了。不要俯卧,可以側卧,膝蓋微屈。
㈥ 問大家一個問題:印度人能吃飽飯嗎
上層人士揮金如土,普通百姓飯都吃不上
㈦ 印度人喜歡吃什麼
印度人重口味,喜歡吃咖喱和辣的食物,特別愛吃咖喱菜,手抓餅。喜歡吃甜的所以印度人都比較胖。喜歡吃洋蔥,印度有很多街邊小吃都喜歡放洋蔥,在印度,洋蔥可以稱得上是全民食品,洋蔥是任何印度菜的基本成分,不論是富豪,還是乞丐,餐中必有洋蔥。
"咖喱"一詞來源於坦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咖喱飯非常有名,主要材料有牛肉、豬肉、雞肉等,輔料有土豆、胡蘿卜、洋蔥、咖喱塊等,口味屬於咖喱味。在印度咖喱飯常常被用來做主食。
㈧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印度人如廁之後,確實是用手去清潔的——(只限於左手。這點請記住)。一開始我在網上看到相關說法,也不敢相信,認為是醜化印度人。現在經過多方認證。證明這個說法屬實。
其次,說說他們的方法。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幹凈。印度廁所不像我們的公廁有衛生紙,但是全部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專門用來幫助事後清潔。連最豪華的酒店衛生間也是如此。因此,去印度的朋友,除了護照,衛生紙是必須隨身配備的。否則,你只能學習印度模式了。
在印度,用手清潔的問題,和文化、素質、學歷、階層是毫無關系的。即使白領階層也照樣是這個習俗。因此,印度人來中國旅行,感覺最不方便的,是衛生間蹲坑旁邊沒有水槽,如廁之後比較別扭。
印度人是手抓飯。孟加拉人也是這樣。都是用右手的。絕對沒有人用左手。因此,如果和印度人吃飯,最好左手不要伸到桌面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