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皇帝有多少個皇宮

印度皇帝有多少個皇宮

發布時間:2022-07-07 11:47:11

① 印度末代皇帝的概況

印度末代皇帝:82歲高齡參加反英大起義
反英起義的精神領袖

1857年初,由於英國在印度軍隊中大肆褻瀆士兵宗教信仰,最終引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5月10日,德里附近的印度第三騎兵團士兵率先發難,並宣布擁戴巴哈杜爾·沙為印度皇帝。

面對千載難逢的良機,巴哈杜爾·沙積極與起義軍進行合作,試圖把印度從英國人的魔掌中解放出來。他不但派太子擔任起義軍的總司令,還整天在皇宮里祈禱。

作為起義軍的精神領袖,他不斷發布激勵民心的文告,呼籲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印度人起來反抗。

他在文告中說:「印度斯坦的子孫們!如果我們抱定決心,立即就能消滅敵人」,這些豪言壯語對起義軍起了巨大的鼓勵作用。

在起義初期,起義軍取得了巨大勝利,英軍總指揮巴納德也被擊斃。不過當英國把派往中國、錫蘭的軍隊召回後,形勢就急轉直下。不幸的是,起義軍內部的分裂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惡化。9月21日拂曉,英軍重新奪回了德里。當起義軍撤退時,巴哈杜爾·沙拒絕隨同,而是率領家人躲藏到祖先的陵墓中。沒過多久,在內奸——皇太子岳父的指引下,英軍騎兵包圍了他們。起初,英軍少校霍德森曾承諾保證巴哈杜爾·沙等人的安全。然而當他們束手就擒後,霍德森卻殘忍地槍殺了2位皇子和一位皇孫,從而使莫卧兒王朝失去了繼承人。令人發指的是,英國人竟把他們的頭顱作為禮物送到了巴哈杜爾·沙面前,使後者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刺激。

流放異國的詩人皇帝

戰爭結束後,東印度公司於1858年進行大審判時,將巴哈杜爾·沙列為「首惡」,巴哈杜爾·沙的「印度皇帝」稱號也被剝奪,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趁機攫取了這一稱號。為了防止新的動亂,英國將巴哈杜爾·沙和剩餘的皇室成員押解到緬甸仰光軟禁起來。

在緬甸期間,陪伴巴哈杜爾·沙左右的只有他的皇後。這位曾一度輝煌的皇帝,唯一自由的活動就是寫詩。1862年11月7日,巴哈杜爾·沙在仰光去世,這也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的徹底終結。臨死之前,他還滿懷悲傷地在詩中寫道:「愛的一切都去了,就像被秋天奪去美麗的花園,我只擁有記憶中的輝煌。」

巴哈杜爾·沙死後,英國人怕印度人找回自己皇帝的遺骸後,利用它再次發動反英大起義,於是將巴哈杜爾·沙秘密安葬在仰光附近的一座佛教寺廟內。直到1991年,人們才找到了巴哈杜爾·沙的墓地,並樹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這位憂郁的印度詩人皇帝。

② 古代全世界皇帝一共有多少個宮殿

摘要 9999間半宮殿。

③ 印度皇帝世系表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

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

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

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

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④ 皇宮一共有多少宮院

9999間半宮殿。

皇宮,屬於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們生前居住的地方。傳文,玉皇大帝居所紫微宮有10000個宮殿,而皇帝為了不超越神,所以故宮修建了9999間半宮殿。皇上是極陽之身,所以皇宮是是風水學上的陽宅。

中國皇宮歷經秦咸陽宮、阿房宮;西漢未央宮、長樂宮,東漢南宮、北宮;隋朝大興宮、紫微城,唐朝大明宮、上陽宮等;其中,始建於隋朝的洛陽皇宮紫微城歷經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北宋七朝的相繼使用,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

(4)印度皇帝有多少個皇宮擴展閱讀:

「故」,舊也。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故宮博物院有90年的歷程,但故宮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故宮」的名字出現,是在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歷史落幕之後。

從明永樂四年(1406年)興土木,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故宮的興建歷經14年時間,耗費無數人力財力。據統計,這座佔地逾72萬平方米的世界文化遺產,僅房屋就有9000多間。

從明永樂皇帝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儀,明清兩代,這座恢宏的宮殿里,前後居住過24位主人。他們在這里起居、辦公、祭祀、延續,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這里一直是中國政治的中心。

人們今天參觀故宮,仍會為其紅牆綠瓦的壁壘森嚴感所震撼。它的宮牆高12米、周長達3400米,牆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

這座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四方、對稱等結構原則,更是「上應天象」——按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天帝所居之處乃位於中天之紫微垣,天人對應,帝王居住之故宮,則被稱為「紫禁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皇宮

人民網-故宮從皇宮到博物院

⑤ 印度宮殿

這個印度宮殿是: 泰姬陵

中文名稱: 泰姬陵
英文名稱: Taj Mahal
國家: 印度
所屬洲: 亞洲

泰姬陵(印地語: ताज महल 波斯語,烏爾都語: تاج محل ),全稱為「泰吉·瑪哈爾陵」,又譯泰姬瑪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 (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卧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後阿姬曼·芭奴(ممتاز محل)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完美建築」。它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C%A9%BC%A7%C1%EA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泰姬陵的情況,就看看下面的網站把!

希望你喜歡!!!

⑥ 古印度共建立了多少個王朝,分別是誰在幾時建立的,在幾時後又為何被替代,古印度和古中國那個發達些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
(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 吉祥天
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策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
(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⑦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濕婆神者為濕婆教派,信奉毗濕奴神者為毗濕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⑧ 印度最有名的宮殿

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於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⑨ 和武則天同年在位的印度皇帝是誰

古印度形成大一統的帝國皇朝只有在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1527年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這是印度史上第一個未經冊封的皇帝。其他都是受疆域和宗教:佛教、婆羅門、印度教、伊斯蘭教教義影響其統治者並不成為皇帝、一般稱王朝以及國王、
而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唐高宗時為皇後(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這段時期在印度屬於:

戒日王朝(公元606—647年)印度北部(唐初):公元 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印度南部。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
莫卧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17世紀以前,統治了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莫卧兒帝國君主僅僅使用「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拉丁化:Pādishāh)的稱號,這個稱號在西方國家也被認為與「皇帝」同等,而且沒有地理上的意義(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在1857年爆發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揭竿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兵佔領了德里,並攻擊莫卧兒皇宮紅堡,殺死5名英國人,還要求已經失勢的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復位。巴哈杜爾·沙二世勉強同意成為起義軍的領袖,起義士兵便宣布他為印度巴底沙(波斯語:پادشاهي هند‎,拉丁化:Pādishāh-i Hind),即印度皇帝。這是第一次使用「印度皇帝」的稱號。第二年(1858年)起義失敗,巴哈杜爾·沙二世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並流放到緬甸的仰光,莫卧兒帝國正式滅亡。

⑩ 印度總共有幾個王朝

共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蘇丹王朝、莫卧爾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死後,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年~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華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高原東部。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時期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佛陀笈多以後(約500年)發生經濟危機。嚈噠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滅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

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為中亞帝國,占據著伊朗大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佔領加茲尼,其子薩布克蒂金建立加茲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但名義上仍承認薩曼王朝的宗主權,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薩曼王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個地方。不過地方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對中央威權構成威脅,同時一些邊遠、偏僻地區由各個藩屬、附屬國、游牧部落頭人等代理統治。

4、德里蘇丹王朝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

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

5、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皇帝有多少個皇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女性戴頭巾什麼意思 瀏覽:981
伊朗為什麼是聖裔 瀏覽:572
現在英國為什麼這么富 瀏覽:325
印尼引進什麼商品 瀏覽:438
亞洲怪談之印尼篇結尾什麼意思 瀏覽:500
英國讀研需要什麼學歷 瀏覽:99
越南為什麼老停電 瀏覽:848
印尼的臭豆有什麼作用 瀏覽:334
英國怎麼廢除奴隸制的 瀏覽:634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會怎麼樣 瀏覽:845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9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2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60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
印度捷豹路虎多少錢 瀏覽:924
義大利虐狗怎麼判 瀏覽:447
印度面條多少錢一碗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