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中國和德國,印度的產業結構構成情況
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輕、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註:小宮隆太郎等編:《日本的產業政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頁。)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
德國: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
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印度的產業結構:
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
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首先用兩類指標: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其特點是:
1.從第一產業看,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
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
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而是按照一、三、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一、二的產業結構格局。
❷ 與中國相比,印度經濟發展具有那些優越條件
我認為,印度想不中國最大優勢是有龐大的財團,中國少,中國只是公家的企業發展好。因為印度曾是殖民地,所以他更有西方的財團體系。就像中國的香港、澳門,很有經濟實力。
❸ 為什麼說印度電工是最神奇的職業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他們的國土面積卻沒有想像當中的那麼大,所以人口非常密集,導致直接性的貧窮。前段時間印度對外宣稱,國家公路里程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長的一個國家甚至已經超過了我國的交通設施,這完全就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行為。
其實印度的基礎設施非常的差,對於城市當中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尤其是電線,亂搭亂放,沒有一個合理化的處理方式,所以印度的電工工作起來也特別的困難。而且印度的電工他們並不需要過多的輔助器材,只需要一把鉗子一卷膠布就能夠爬到混亂的電線之中去處理問題,所以印度的電工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職業。
印度現在連發展中國家都算不上,它只是一個落後的國家,相當於中國70年代左右的生產水準以及生活質量。這么說真的不是過於貶低它們,本身就是這樣,印度貧富差距太大。
❹ 印度製造業(家電行業)對中國的影響
天前,汽車製造巨頭之一尼桑公司的CEO卡洛斯·甘在東京汽車展上宣布了該公司的一項新戰略計劃:在經濟較不發達國家推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售價從3000美元起的廉價汽車。要製造這樣低廉的汽車,人們一個自然的反應恐怕是:到中國去。然而,尼桑卻選擇了與印度的Bajaj公司合作。用有些媒體的話說,這是「跳過了中國,直接進入(人均GDP更低的)印度」。
正如很久以來,一直有人預測中國將在軟體外包領域成為印度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樣,也一直有人預測,「印度製造」將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威脅。不過,這種紙面上的威脅,並不容易轉變成現實。印度雖然和中國一樣有龐大的低收入人群,但一直未能轉化為有效的製造業低價勞動力,其中原因,包括其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種姓制度遺毒尚存、政府缺乏連貫的引進外資戰略,以及在我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在製造業起飛階段,沒有像中國的香港和台灣那樣的「境外」地區,能夠向本土強勁輸入製造業所需的資本和專業知識。
不過,中國的這些優勢也許正在逐步喪失。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資本輸入恐怕已過了頂點,接下來如果發生內地向台灣香港的大規模反向資本流動,我一點也不會奇怪。雖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大大領先印度,但印度依仗其過去2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已經邁過了起碼的門檻。政治日趨穩定,種姓制度在印度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已經相當淡薄。最可能對中國不利的一個因素,則是人口結構。
目前,印度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而中國由於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18-40歲的適合製造業就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高達10%且不斷上升。有些國際媒體甚至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年輕的印度,暮年的中國」。這話固然對中國人很不友善,卻不無尖銳地讓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制約:如果我們的勞動力優勢逐步喪失,中國的製造業還能繼續保持出口強勢嗎?「中國製造」會被「印度製造」取代嗎?印度已經在金融、軟體等服務產業領跑中國,其產業結構也優於中國,GDP的超過一半來自於服務業。如果在製造業上我們又讓印度人後來居上,中國將何以自處呢?
當然,即使勞動力優勢喪失,中國製造還可能有如下出路:第一就是建立品牌認知。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先入為主,總體上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如果在此基礎上,又能就具體產品形成廣受認可的品牌,建立忠誠的用戶群體,則後來者將難以奪走市場份額。在軟體產業,印度企業目前是領跑者,在歐美市場有很高品牌信譽,讓試圖分一杯羹的中國企業難以措手。在製造業,我們也許能反過來讓印度人吃同樣的苦頭。不過,「中國製造」一直走的是代工之路,自主品牌不多。中國在世界上叫得出名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靠個頭大規模巨而出名,真正用市場手段建立國際品牌認知的例子不多,比起印度人來說中國人在這方面經驗還真是不足。
第二就是通過產業分工而實現「鎖定效應」,這樣即使沒有很強品牌,但通過掌握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也會讓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產生依賴。但是,目前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的基本是一個被動角色,所謂「中國製造」,關鍵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往往並不在中國人手中,產業鎖定效應有限。而要在產業分工中由被動化為主動,恐怕要靠很強的資本市場能力,通過對上下游的資本滲透、對專業知識技能的並購來實現。恰恰在資本市場能力方面,中國被公認落後於印度。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一般企業制度的改革,金融業相對於製造業很不發達,這將讓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爭取主動的夢想難以實現。
第三條辦法當然就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製造業的能力而立於不敗。這條道路很符合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而且中國的研究開發實力、專利形成能力整體上說強於印度。不過,研究開發實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金融體系不夠發達將是一個制約因素,而另一個更嚴重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不少人心目中,侵犯外國人的知識產權甚至是一種愛國行為。問題在於,侵權一旦成為習慣,很少會真的區分本國或外國。
有哲人說過:最高明的解決問題之道,是把問題本身解決掉。也許,答案並不在我們如何維持「中國製造」的統治地位,而恰恰是讓我國怎樣從對「中國製造」的片面依賴中解脫出來。也許,中國的經濟、人口結構、生態環境和國際角色都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繼續扮演「世界車間」,對中國無論是提升國內福利還是增強國際聲譽方面都並無裨益。也許,與其費盡心機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車的層次上肉搏,還不如設法在其他方面賺錢,而讓印度人替我們生產汽車。只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將會要求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有更加激烈的革進。而在這方面,印度人恐怕不幸又已悄悄走在了我們前面。
❺ 與中國相比,印度經濟發展具有那些優越條件其經濟優勢表現在那些方面
印度最大的優越條件是人力資源價格優勢。其次,印度在軟體,特別是軟體服務外包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印度的教育與西方接軌)。而且,還有向實體經濟滲透的趨勢。不過,在廣大的其他領域,特別是裝備製造、傳統白色家電等,無法與中國抗衡。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5)印度家電行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制葯、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巨大。
❻ 金融危機對家電行業的影響(論文)
在過去一年,國內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甚至產生某種程度的過熱。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國內外經濟倒退已成定局,國外市場萎縮對國內經濟已經造成影響。
據業內人士介紹,經濟萎縮特別是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已經開始波及到彩電、白電以及廚衛家電的銷售勢頭。首次發布的2008中國家電行業景氣監測報告認為,在嚴峻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下,我國家電業也從高速增長轉向低速增長,未來2~3年,我國家電業將遭受巨大的沖擊。
在2008年下半年,中國市場需求繼續表現為放緩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消費需求放緩使得技術更新產生的刺激需求作用下降。
? 通脹、房地產市場委靡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導致消費需求放緩。
? 現時的經濟景況導致消費者信心受挫,不敢消費。
? 發達國家經濟低迷導致出口環境更加惡化。
盡管如此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的家電產品市場仍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但限於全球的經濟陷入衰退,致使家電消費市場呈現萎縮的態勢,目前首要的任務是應對金融危機對家電業所帶來的沖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政策扶持,刺激需求
在未來的若干年內,政府將堅持執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引導和鼓勵消費。特別是國家現在正努力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促進住房改革、加強消費信貸,這些措施的執行刺激了家用電器的需求,同時也會使家電需求保持一定增長的速度。
二、生活質量帶動消費
居民消費總體傾向從提高生活水平慢慢向提高生活質量轉變,人們將更注重家電商品的品牌消費,環保、節能、耐用的產品將成為消費的熱點,智能化、方便化、個性化、綠色化的家電商品將更受消費者青睞。
三、「家電下鄉」,拉動內需
剛剛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將進一步推動農民生活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從今後幾年農村居民家電消費意向看,隨著城鎮家電市場發展趨於飽和,農村家電市場具有較大需求空間,未來農村市場的家電消費增長速度將有可能快於城鎮家電消費速度,因此農村家電需求潛力十分可觀。
近日,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下發通知,將進一步擴大「家電下鄉」的試點范圍。經過擴大後,試點范圍增加至內蒙古、黑龍江等共14個省市地區。這次還將下鄉家電范圍在彩電、電冰箱、手機的基礎上增加了洗衣機。在財政補貼方面,新方案沿用了先前試點的財政補貼政策,國家財政比照出口退稅率,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手機均按產品銷售價格的13%給予補貼。通過「家電下鄉」,拉動內需,為家電企業能順利熬過嚴酷的寒冬提供了新的契機。
四、家電業實施「抱團過冬」
在每年接近年末時候,多數家電廠商已經開始年終盤點准備過年了。不過今年面對經濟危機的沖擊,作為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國,中國家電業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抱團過冬」。廠家紛紛聯手各大連鎖家電終端賣場展開新一輪促銷攻勢,盡可能緩解廠家庫存壓力,共同渡過這個寒冬。
五、實行「差異化戰略」
我國家電業正處於從量到質的轉變,即從銷售的重點從產品數量向產品核心技術與品牌提升轉型。在這樣的轉型中,必將伴隨行業內的激烈競爭,同時也意味著品牌價值更加重要。價格競爭不再是企業僅能依賴的手段,「差異化」戰略將為企業贏得先機。
六、調整對外策略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白色家電輸出國之一,其國外的主要消費市場在歐美、日本地區,在金融海嘯發生以後,按照傳統的思路,這些市場出口會受到影響。
國家的出口貿易政策已經開始進行調整,從今年11月開始,將提高出口退稅率,這意味著所有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家電都會享受退稅,退稅的杠桿調整對於中國企業向世界各地的出口都是有力的刺激。歐美市場的價格競爭和發展中國的市場競爭存在著不同,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出口退稅政策的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大出口,這樣即使利潤不高也可確保證不會產生積壓庫存或嚴重虧損的情況。
目前金融海嘯已經切實的影響到實體經濟領域,對於耐用消費品、家電這類產品的需求會減少,家電行業的冬天已經來臨。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危機的到來也意味著重新洗牌的機會,能夠渡過危機的企業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機會。經濟危機只是外部環境,家電企業要走出困境最終還是要依賴內因,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適應市場變化,提高自身能動性,在危機之中主動出擊而不是消極等待,則一定能夠渡過時艱,在下一個春天來臨之前埋下生命的種子
❼ 印度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1、【服務業】
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
2、【旅遊業】
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
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
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7)印度家電行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原則:
1、突出重點原則
「大而全」、「小而全」,觀望、攀比,這是我國區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是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效率低下、重復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
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原則。
選擇一、二個具有確定優勢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圍繞「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支撐整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技術開發原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支柱產業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是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實現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還有利於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並且有助於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延長支柱產業的生命周期。
只有源源不斷地將新的科學技術注入支柱產業,才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達到投資成本利潤最大化。
3、扶持培育原則
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並不等於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
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實施有利於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
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
❽ 家電行業的競爭狀況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嚴重影響了家電市場,但是,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發展和各項促消費政策的落地生效,廠家商家積極調整措施到位,家電行業的生產、銷售陸續恢復正常,市場需求也逐步恢復;
同時,全產業鏈的優勢還給我國的家電製造業來了更多的海外訂單。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電業出口自6月份開始強勁反彈。全年累計出口額661.28億美元,同比增長23.5%。
行業經濟效益稍有下滑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8萬億元,同比下降1.06%,利潤額1157億元,同比下降5.61%。在2020年第一季度行業運行形勢十分嚴峻情況下,自4月以來持續好轉,全年整體來看基本彌補了第一季度的損失。
從細分領域來看,2020年國內大、小家電均延續三季度以來的向好增勢,且增幅持續擴大,零部件出口與去年持平。分區域來看,2020年中國家電業對亞、歐、北美三大主要經濟區出口增速均創年內最高,且規模也均創歷史新高;拉美地區持續好轉;非洲增速首次轉正。
2021年市場發展展望
2021年,家電行業面臨的仍是傳統家電產品保有率較高,新增需求有限的大背景,加之整個國內消費熱情沒有全盤激活,行業在2021年也難以出現全品類,全平台大幅上漲的景象。更大概率會延續傳統品類恢復性增長,新興品類高速增長的分化走勢。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家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❾ 印度的電腦行業為什麼那麼發達
不是電腦業發達,是軟體業發達,印度是全球主要軟體出口國和外包承攬國。主要是因為:1,印度官方語是英文,做出口加工比非英語國家佔有優勢;2,精英培養,印度人口多,所以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到一些優勢行業;3,政府扶持,設計孵化基金,減稅;3,產業集中,主要在一些大城市的產業園內;4,產業定位,國內市場狹小,只能面向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