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不猛建狠建化肥廠
和其本身的需求和生產力具有關系
印度是聯邦制導致了其中央政府在經濟上可沒中國的中央政府這么大權力,從而沒有辦法貫徹落實這一系列的問題
印度是私營經濟為主——在農化行業,所以他們沒法像中國企業那樣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和貸款。要知道化肥企業可都屬於資源型企業。
我們用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沒錯,但我們用掉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化肥和農葯,一半的農膜,以及製造了我們城市中1/3的污染和霧霾。
需求導致結果,而且不做化肥場也不見得不是好事
⑵ 印度成為農業大國是因為
印度用佔世界土地面積的2.4%,養活世界人口17%。的原因是印度擁有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耕地面積,約160萬-180萬平方公里。印度地處亞熱帶、熱帶地區,降水量豐富、氣候溫暖,糧食大多一年兩熟、一年三熟。養活印度13億人口沒有問題。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多,氣候也更好但是糧食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今天的印度依然有很大的糧食壓力。如印度現在是小農經濟不利於印度用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進行農業生產,還有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如農民的保守觀點,無知,文盲,迷信等)阻礙了印度農業採用現代技術。農業基礎設施不齊全等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⑶ 印度經濟問題
國家經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至1996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2%。九·五計劃(1997至 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有所下降,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計劃,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經濟增長率達到5.6%,較上年提高了1.6%。
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2年度):209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2002年度):5.6%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盧比
年均通貨膨脹率(2001/2002年度):4.3%
(資料來源:印度中央統計署2003年1月公布數據)
【工 業】 2001/2002年度,工礦業比上年度增長2.7%,產值3368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4%,是過去10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其中製造業2.4%,電力工業2.7%,礦業1.1%,初級、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增長都較上年有大幅減少。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鐵礦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氣(億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鋼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億平方米) 236 402 n.a.
發電量(億度) 4807 4996 5153
汽車(萬輛) 87.5 79.7 83.4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n.a.暫無統計)
【農 業】 2001/2002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5.7%,產值30205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7%。由於全年降水的時間和地區分配均勻,糧食產量增長6.3%,為2.12億噸。糧食儲備目前已達5000萬噸。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72%。全國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2001/2002年度牛奶產量約為8460萬噸,人均每天226 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
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糧食總產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麥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萬包)* 1160 970 1010
黃麻(萬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服 務業】 80年代以來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1993-2000年,印服務業實現了7.1%-10.5%的高速增長。2001/02年度,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5%,總產值為6163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8%。從業人數1994年為1261.8萬人,其中85.2%為政府機關和國營部門職工。印度軟體製造與服務業近幾年來以年均超過5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2001/02年度軟體總產值 98.6億美元,其中出口78億美元。政府計劃到2008/2009年度,印軟體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出口500億美元。
【旅 游業】 政府已將旅遊業作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創匯產業列入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1999年各類旅館1229家。近年來,外國旅遊者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受9·11事件影響,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國遊客量下降了10.2%,人數242.3萬,收入下降8.1%,為 29.1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2001/2002年度鐵路線總長6.3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7萬公里,約占鐵路總長的25%;2001/2002年度客運量4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32億噸公里,鐵路運輸總收入3783.7億盧比,比上年增長8..5%。
公路:2001/02年度總長約330萬公里,其中國家級路5.8萬公里。1999/2000 年度登記的各種機動車輛約4839萬輛,其中客車55.9萬輛,貨車268.1萬輛,公路運輸總收入為3393.3億盧比。目前,公路承擔著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
水運:印有港口共約200個,其中12個大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約 1.4萬公里,實際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到2002年3月,印全國水運總能力為3.44億噸,2001/2002年度印水運貨運總量為2.88億噸。印還在十·五計劃中將主要港口的總貨運量提高到4.7億噸。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運: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營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數量為3998.3萬,貨運量為85.4萬噸。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國內機場92個。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地方債務累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龐大的赤字已成為經濟中主要的不穩定因素。 2001/200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為解決赤字問題,印政府提交了財政責任與預算管理法案,目標是到2006年將中央政府赤字削減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並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狀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總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總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財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匯儲備(包括黃金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為704億美元。到2001年9月,外債為996.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其中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從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進口增加、出口不振,貿易赤字日益嚴重,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進口額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額 37542 44894 44915
差 額 -17841 -14370 -12703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經濟概覽)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長0.8%,進口下降0.2%,貿易逆差與非貿易盈餘基本相抵,經常賬戶大體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戰略,計劃以下列部門為重點將年出口總額增加到800億美元:工程、機電、電子、紡織、寶石和首飾、化工、農業、皮革和鞋類。該年度印主要進口商品為:珍珠、寶石、電子產品、金銀、化工產品、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化肥、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及其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主要進出口方向是歐盟(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日本。
【外國資本】 印度從1991年起實行積極吸引外資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達639億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國投資52.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9億美元。到2002年10月,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美、日、英、德、荷蘭、韓、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資多的行業是能源、通訊、電子設備、運輸業、服務業、化工、旅館和旅遊、紡織業等。
【外國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1/2002年度獲貸款及捐贈總額為2509.5億盧比,約為5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援1755.9億盧比,約為36億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6.78 720.85 803.70
國際開發協會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亞洲開發銀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國 41.00 38.60 41.20
英 國 204.10 47.40 194.40
美 國 7.45 8.11 12.20
荷 蘭 13.37 7.03 33.2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⑷ 關於印度的工業發展的資料
印度一向以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自豪。其中,探明的鐵礦砂儲量達到120億噸,成為世界上繼澳大利亞、巴西之後第三大鐵礦砂出口國。2003年,印度生產鐵礦砂1.2億噸,出口6200萬噸,其中對華出口4200萬噸。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迅速增長的影響,印度國內2003年鐵礦砂價格由每噸793盧比(約17美元)上漲到1,300盧比(約28美元)以上,出口價格由34美元左右上漲到36美元以上。隨著國際市場鐵礦砂需求量增加,印度鐵礦砂開采量和出口量也在增加。印度計劃2010年鐵礦砂產量達到1.9億噸。
豐富的鐵礦資源為印度鋼鐵生產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是,大量鐵礦砂出口導致印度國內鐵礦砂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使鋼材生產成本大大增加,鋼材出口競爭力受到很大影響。印度鋼鐵行業協會力促政府禁止鐵含量64%以上的鐵礦砂出口,優先保證國內鋼鐵企業對鐵礦砂的需求。
印度鋼鐵工業一直發展較慢,過去政府只允許公眾公司(上市公司)從事鋼鐵生產。鋼鐵產量低,國內消費量不高,出口數量少。自從1991年印度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以後,印度政府相繼取消了鋼鐵企業增加產量審批制度和只有公眾公司才能生產鋼材的規定,允許私人企業興建中小鋼鐵廠,允許外資企業以自動審批方式建全資鋼鐵廠。1992年,印度政府為提高本國鋼鐵企業效率和競爭能力,取消了鋼材銷售價格控制和分銷調控政策,取消了鋼材進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資本貨物進口關稅、實行貿易帳戶盧比可兌換、允許動用海外金融市場資源、穩定現有稅收結構等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鋼鐵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從此使鋼鐵產業出現轉機。目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中,大鋼鐵聯合企業生產的數量佔43%,中小鋼鐵企業佔57%。
印度生鐵產量增長速度很快。1991-1992財年印度生鐵產量為159萬噸,2002-2003財年生鐵產量達到529萬噸。
1991-1992財年以來印度生鐵產量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財政年度 生鐵產量
1991-1992 1.59 1998-1999 2.97
1992-1993 1.85 1999-2000 3.18
1993-1994 2.25 2000-2001 3.11
1994-1995 2.79 2001-2002 4.07
1995-1996 2.80 2002-2003 5.29
1996-1997 3.30 2003-2004 5.22
1997-1998 3.39 2004-05(4-9月) 2.32
1991-92財年印度鋼材(成品碳鋼)產量為1,433萬噸,到2003-04財年,其鋼材產量達到3,619萬噸。以下是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產量情況: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產量 財政年度 產量
1991-1992 14.33 1998-1999 23.82
1992-1993 15.20 1999-2000 26.71
1993-1994 15.20 2000-2001 29.70
1994-1995 17.82 2001-2002 30.63
1995-1996 21.40 2002-2003 33.67
1996-1997 22.72 2003-2004 36.19
1997-1998 23.37 2004-05(4-9月) 18.80
印度國內鋼材消費量不大,人均鋼材消費量為26.7公斤,與2000-01財年世界人均鋼材消費量121公斤相距甚遠,與印度日益增長的鋼材生產能力不相符。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設法通過建造發電廠、石油化工廠、化肥廠等項目,通過房屋改造、道路和港口等交通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大國內鋼材消費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2財年印度鋼材表面消費量,即:印度鋼材總產量與進口數量之和減去出口的數量為1,484萬噸,2003-2004財年鋼材消費量達到3,032.8萬噸。
印度1991-1992財年以來鋼材消費情況如下:
單位:百萬噸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財政年度 消費碳鋼數量
1991-1992 14.84 1998-1999 23.15
1992-1993 15.00 1999-2000 25.01
1993-1994 15.32 2000-2001 26.87
1994-1995 18.66 2001-2002 27.35
1995-1996 21.43 2002-2003 28.897
1996-1997 22.12 2003-2004 30.328
1997-1998 22.63 2004-05(4-8月) 12.66
鼓勵鋼材出口是印度政府解決鋼材供求矛盾的另一種方式。為調動本國鋼材出口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印度政府按鋼材出口企業實際鋼材出口數量,給予一定比例的進口免稅額獎勵。鋼材出口企業可憑此進口免稅額進口本企業所需商品。然而,1999-2000財年,受歐盟和美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影響,印度鋼材出口受阻。2002年開始,隨著中國對鋼材需求量的增加和進口鋼材數量的大幅度提高,給印度鋼材出口帶來轉機。2002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2.63億美元,出口鐵礦砂6.96億美元。2003年印度向中國出口鋼材10.78億美元,出口鐵礦砂14.77億美元。由此,印度把中國列為其鋼鐵出口的主要對象。
印度1991-1992財年出口生鐵和鋼材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財政年度 生鐵 鋼材
1991-1992 0 373 1998-1999 281 1,944
1992-1993 16 895 1999-2000 290 2,998
1993-1994 620 1,605 2000-2001 230 3,000
1994-1995 466 1,272 2001-2002 242 3,000
1995-1996 502 1,320 2002-2003 629 4,966
1996-1997 451 1,922 2003-2004 576 5,922
1997-1998 785 2,383 04-05(4-8) 75 1,666
1992年初,印度政府取消對鋼鐵價格的調控。2004年2月,印度政府將碳鋼進口關稅降低到15%,生鐵關稅由10%降為5%,合金鋼進口關稅由20%降為15%。2004年8月,印度政府將非合金鋼進口關稅由10%降到5%,碎鐵屑進口關稅由5%降為零,廢船進口關稅由15%降到5%,次品鋼材進口關稅為40%,非煉焦煤、冶煉用煤、鎳進口關稅為5%,煉焦煤進口關稅為零,高熔點原料進口關稅由20%降到15%。鋼鐵消費稅為12%。印度政府降低鋼鐵進口關稅使鋼材進口大大增加。
印度1991-92財年以來進口生鐵和成品碳鋼情況如下:
單位:千噸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財政年度 生鐵 碳鋼
1991-1992 152 1,043 1998-1999 2 1,637
1992-1993 73 1,115 1999-2000 3 2,200
1993-1994 21 1,153 2000-2001 2 1,632
1994-1995 1 1,936 2001-2002 2 1,375
1995-1996 8 1,864 2002-2003 1 1,510
1996-1997 15 1,822 2003-2004 2 1,650
1997-1998 3 1,815 04-05(4-9) 0 900
目前,印度鋼鐵企業面臨許多問題。除以上提到的鋼材供需矛盾之外,還有冶煉焦炭不足問題,電、鐵礦砂、焦炭等價格上漲問題等。為應對這些難題,該行業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度米拓鋼鐵公司收購北美最大的鋼鐵廠-維爾博羅斯國際鋼鐵集團公司,印度塔塔鋼鐵公司收購新加坡NatSteel鋼鐵公司,印度金達爾鋼鐵集團公司收購印尼不銹鋼冷軋鋼廠等。印度積極利用自身海綿鐵儲量大的優勢,大力開采海綿鐵。以此代替進口貨緊價揚的廢鋼鐵,大大提高優質鋼材生產量。2003年印度海綿鐵產量比2002年增長17.5%,達77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⑸ 印度的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恆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恆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印度的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分布:
水稻對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麥比較耐旱,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
⑹ 印度地形特徵對農業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恆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恆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印度的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分布:
水稻對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麥比較耐旱,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 29 7 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
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
自然條件。在社會條件方面,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1981 年
總人口68,863 萬,勞動力資源充足。印度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還在歷史的早期,印度的農業就較發達,精美
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如絲綢、棉布、毛織品、顏料、香料等遠銷歐洲等地。
冶煉技術也比較高,在文化藝術和雕刻建築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紀以後,由於遭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奪,在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封建
生產關系的束縛下,印度卻成為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獨立以後,印度
致力於民族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從全世界來看,
印度經濟發展還是較為緩慢的,其增長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個國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後,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長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81 年時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國家之一。農業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
獨立後經濟結構雖有所改變,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農業由51%降到33%,但是總的說來印度
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的農業,獨立後生產技術有明顯提高,單位耕地
面積上的化肥施用量和農機擁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幾乎年
年進口糧食的印度,最近已連續幾年基本自給,茶葉、油脂、糖、香料等農
產品的出口也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
但是,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1)生
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在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耕地總面積中,印度佔22.7%,而其化肥消費量
僅佔16%,拖拉機數量則不到11%,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印度雖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但因營養缺乏,體質退化,生產性
能低。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
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
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⑺ 印度耕地面積遠超中國,為什麼糧食產量不足中國一半
毫無疑問的原因是印度工業的落後。從肥料這一方面來說,印度耕地的化肥用量很少,在所以肥料中,磷鉀肥所佔比例較低。2015年度化肥使用量排名:中國6022.6萬噸,其中氮肥3086.8萬噸,磷肥1568.3萬噸,鉀肥1367.5萬噸。印度2675.3萬噸,其中氮肥1737.2萬噸,磷肥697.9萬噸,鉀肥240.2萬噸。美國2070.6萬噸,其中氮肥1199.6萬噸,磷肥415.3萬噸,鉀肥455.7萬噸。可以看出印度雖然在施肥方面位居世界第二,但實際上用量還不到中國的施肥量的一半。在2014年,中國化肥產量為6772萬噸,印度的化肥產量僅為1643萬噸,與此同時,大概1000萬噸化肥都是印度進口獲得的。到了2014年,印度的化肥產量成為世界第四位,氮肥產量是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中國。
還有就是科學技術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我國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我國的糧食產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⑻ 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大於中國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麥,肉類食品以雞肉為主,印度人的牛奶飲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說印度人的飲食是非常簡單的。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食譜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糧食的肉類動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糧食才能在滿足十幾億人的飲食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大量的出口糧食。
很多人都是這樣解釋印度和我們國家糧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這些飲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讓印度人節省下大量的糧食,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處於溫飽線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
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飢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於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
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第二,印度對農業投入不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葯。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農葯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前一段時間印度的農民用可樂做殺蟲劑殺蟲,就是因為可樂比農葯還要便宜,可見印度對於農業的投入該有多麼不足了。連基本的農業生產物資都無法做到供給充足更何其他的農業設施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在土地上實現收入增長,沒有較多的收益就只能減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惡性循環襲來印度的農民怎麼可能不貧窮呢?
對於農業投入不足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換取其他的生活物資,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處於飢餓但是卻還大量出口糧食的問題。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並導致糧食大量外流
由於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這些糧食只能賣給城市人或是出口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飢民無糧果腹但是卻大量出口糧食的現象。
印度糧食外流的問題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們看到印度有1400萬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國內的農民之中卻缺乏高端人才就連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誰還有多餘的錢去學習技術呢?而沒有技術就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在城市這類人也只能淪為貧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帶來的弊端。
農民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售賣自己活命的糧食,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也要引以為戒,當農業發展處於停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傾其所有讀書到城市打工,起碼溫飽可以保證。要不然就只能持續地減少我們的生產資料投入,到最後有可能溫飽都成問題。
⑼ 全面的介紹印度
【印度經濟】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2001年至2006年「十五」計劃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76%。2006年,印出台十一�6�1五計劃,將2007年-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9%。
近幾年來,印政府不斷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2006/2007年度印度經濟實現9.6%的高增長。2007/2008年度為應對通脹,印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大幅提高利率,經濟增長小幅放緩至8.7%。
國內生產總值(2007/2008年度):311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7/2008年度):8.7%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4/2005年度平均):1美元=40.41盧比
通貨膨脹率:2007-2008年5.5%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資源】資源豐富,煤儲量居世界第四,產量居世界第三。鐵礦石產量居世界第四,鋁土產量居世界第六。截至2007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億噸,鉻鐵礦0.97億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30萬噸,鉛238萬噸,石灰石756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86噸,石油6億噸,天然氣92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6783萬公頃,覆蓋率為20.6%。
【工業】印工業增長佔GDP比重2007年為26.4%。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煤41290 28242 29515
原油3400 3210 3480
水泥13360 14780 16130
鋼材3930 4650 5080
(萬噸)
化肥1540.5 1557 1609
(萬噸)
布 453.8 495.8 533.9
(億平方米)
發電量6086 6175 6624
(億度)
汽車 156.5 170.2 206.5
(萬輛)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農業】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67%。全國耕地面積約1.4億公頃,人均0.13公頃。2007/2008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2.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5%。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糧食總產量 20461 20860 21610
稻米 8531 9180 9270
小麥 7200 6940 7490
牛奶 9070 9710 10090
油料 2610 2800 2380
甘蔗 23232 28120 34530
茶(1-12月) 82.0 90 90
皮棉(萬包)* 1700 1850 2270
黃麻(萬包)** 1049 1000 1030
注*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印度軍隊制服閱兵式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上將S. 潘德馬那巴汗(S.Padmanabhan),空軍參謀長上將S.克里希納斯瓦米(S.Krishnaswamy),海軍參謀長上將M.辛格(M. Sing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分東、南、西、北和中央五大軍區,擁有中程導彈,已具備核能力。海軍7萬,分為西、東二支艦隊和南部科欽訓練基地;孟買和維沙卡帕特南為最大的海軍基地,分別是西、東艦隊司令部所在地。1999年新成立遠東軍區,司令部設在布萊爾港。空軍17萬,分成西、西南、東、南和中央五個軍區,擁有米格29、幻影2000等先進作戰飛機。海岸警衛隊分西岸、東岸、安達曼和尼科巴三個大隊,指揮部分設於孟買、馬德拉斯和布萊爾港。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1998年5月,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聯合政府進行核試驗,堅持建立最低有效核威懾。 1999年8月17日,印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提出核構想草案,提出印要建立陸基、空基、海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強調印將奉行擁有可信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的理論,稱印擁有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阻止任何國家或實體對印及其部隊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動用核武器。 2003年1月,印正式全面出台核政策框架,成立核指揮機構及其直屬戰略部隊司令部,核指揮機構由總理、國防、內政、外交和財政部長、各軍種參謀長等組成的政治委員會控制。
2001/2002年度國防預算開支為6200億盧比(約合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開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但顯然是偉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勝,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的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遊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千眼萬眼看不夠。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樣這么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巨大的文學寶庫的發展完善的19種語言被承認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的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1/2002年度,印政府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99%,成人識字率為65.38%。2000/01年度中小學入學率81.6%,但小學綴學率為40.7%,初中綴學率為53.7%。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至2000/01年度,各級學校、學生和教師情況如下:
學校(萬所)在校人數(萬人)
高等院校1.04606*
高級中學12.62880
初級中學20.64280
小學63.8711380
⑽ 請求專業高手回答:化肥主要生產國有哪些 按年生產量高到低排名。前十個國家就行了
世界化肥產量前3名國家的化肥生產情況
單位 千噸 世界總計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其它
氨 132051 中國 印度 俄羅斯
(產品) (1.434億噸) 42579 12270 12180
尿素 115618 中國 印度 美國 俄羅斯+烏克蘭
(產品) (1.279億噸) 44000 20567 6200 總計8676
氯化鉀 54255 加拿大 俄羅期 白俄羅斯 德國6170
(KCl) (5430萬噸) 17480 10150 7950 (包括硫酸鉀)
硫磺 43670 美國 加拿大 俄羅斯 哈維克斯坦1735
(S) (4710萬噸) 8410 8350 6245 中國970
磷礦 143355 美國 中國* 摩洛哥
(產品) (1.632億噸) 36000 29800 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