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高糧食產量,印度的措施有哪些(地理)
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現在印度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還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印度的綠色革命首先從引進墨西哥的矮株小麥和東南亞的水稻開始,農業科學家們將引進的小麥和水稻雜交,培育成新品種,由於新品種生長期短,產量高,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配合新品種的使用,印度還用化肥代替了傳統的糞肥,引進了灌溉技術,推廣了機械化生產,綠色革命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在,印度的糧食產量比獨立初期翻了幾番
㈡ 怎樣解決印度糧食產量不足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過去三個市場年度,印度大米出口均超過1000萬噸,占據1/4強的全球大米出口市場。印度也是小麥凈出口國。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有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一般人的印象,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飢餓的印度,自己都吃不飽,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
印度早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並不能強制低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那麼,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中,印度人為什麼也自願「勒緊褲帶」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不需要考慮看似比較復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我們就看看一國內部的情況。在一個國家裡面,農民總是賣糧食,市民總是買糧食。那麼,有餘糧賣的農民是否比需要買糧食的市民吃的更飽更好呢?不但不是,事實往往恰恰相反,市民的營養水平整體上比農民更高。「飢餓」的農民為什麼不先喂飽自己呢?
其實,也可以同樣問:為什麼沒有房子的建築工人反而在給別人蓋房子?為什麼沒有iphone的工人在給別人生產iphone?為什麼沒有LV手袋的女工在工廠為別人生產LV手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古人早就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種田的人吃不飽,這其實並非社會不公,而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平相對低下。對於種糧的農民來說,種糧只是謀生的手段。他當然可以自己吃掉更多的糧食,但是由此拿來賣錢的糧食就變少了。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吃僅僅是農民眾多需求中的一個,還有穿衣、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需求。在生產效率低下的社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糧食並不足以滿足農民全部的需求。這個時候,他就需要權衡。他可能會為了小孩的上學會減少一些口糧的消費,他也可能會為多添置一件新衣而壓縮自己的口糧。然而,在一個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個農民可以耕種幾百乃至上千畝土地,農民的多樣性需求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出售糧食獲得滿足,不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營養水平為代價。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飢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平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印度5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而農業只佔GDP的18%。這意味著印度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6%,而印度全國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29位(2011年),印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農業國。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平,更大程度上,糧食安全水平應該從收入水平去判斷。高收入水平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任何形式的糧食危機總是要通過價格表現出來,而收入水平高的國家總能夠通過出價更高來獲得食物的優先分配權。
有人可能說,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平?
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佔主導地位,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也即所謂的農業國,其收入水平往往是低下的。
因為農業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達國家富裕的農民其收入來源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非農部門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完全依賴農業收入,發達國家的農民收入在內部也是處於底層的。
㈢ 印度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實行了什麼
實行了改進良種提高糧食產量的的綠色革命和飼養奶牛推廣棉花種植的白色革命,印度於20世紀70年代實現了糧食和農產品的基本自己。
㈣ 印度糧食能自給自足嗎
印度糧食自給自足現局勢不穩定。
印度有非常廣闊肥沃的土地,降水充沛,氣候條件非常優越,印度每年最低的降雨量都比中國高,可以一年種三季水稻,是完全可以養活印度所有人。
印度調整了農業生產方式,採取了「綠色農業」這一戰略模式。辛格政府及時吸納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使得印度得以短時期內改變了糧食不能自給的狀況。
1990年,印度的糧食才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可好景不長,隨著印度城鎮化深入,農民對耕種熱情下降,以及印度農業的落後,印度的糧食產量又開始下滑,印度又再次面臨糧食危機。
直到現在印度農業技術依舊不發達。印度不像其他農業大國一樣,擁有先進的農耕設備。印度的農業發展,全靠「人海戰術」。印度落後的農耕方式,即便如今在我國的農村,都很少見到了。
㈤ 97.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改進糧食生產技術的舉措,被稱為「_____________」。
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改進糧食生產技術的舉措,被稱為「綠色革命」。
資料:
印度的「綠色革命」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國,耕地面積約有1.6億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87%,有一半國土已開墾為耕地。全國有近75%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印度的「綠色革命」取得了顯著成果。糧食總產量從1950年的5 500萬噸提高到1999年的1.95億噸。其中,水稻產量增加了3倍,小麥增加了近7倍。
在開展「綠色革命」之前,印度糧食根本無法自給,必須從國外進口。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致力於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措施包括擴大耕種面積,實行集約化生產,改善灌溉條件,推廣優良品種,以及提供肥料和農葯。1965年糧食總產量上升到8 936萬噸,但仍然不能自給。而這個數字已是印度靠傳統作物品種和傳統耕作技術所能獲取的最高產量。繼續沿襲傳統耕作方式和種植已退化的傳統品種,已無法再提高糧食產量,於是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應運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開始了「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尤其是對小麥生產進行「綠色革命」的變革,結果糧食總產量一下增加到9 500萬噸,1999年已增至1.9億噸以上。
「綠色革命」使印度農業發生了巨變。最重要的變化是把原先只適於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適於較寒冷和較乾旱地區種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適於種植夏季作物的地區變成重要產糧基地。農民現在種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蟲害的高產優良品種。「綠色革命」還使農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們採用輪作制,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可收兩三種作物,從而在單位時間內增加了單位土地的糧食收獲量。
但是,盡管「綠色革命」成果巨大,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劇增長的人口抵消掉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急劇增長的人口已形成尖銳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佔有可耕地0.48公頃,到1981年降到0.21公頃,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頃。印度科學家呼籲,要在加速應用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盡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長率。
㈥ 印度要解決糧食問題合理的措施
兩次綠色革命,第一次引進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第二次,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葯,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
㈦ 針對印度糧食生產的現狀請你提出兩點合理化建議答案 知道的請說一下,謝謝!
(1)①新德里?⑤恆河?⑥德干高原 ⑦巴基斯坦?(2)②孟買?③加爾各答?④班加羅爾?(3)A小麥? B水稻 試題分析:(1)圖中代號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首都①新德里,河流⑤恆河,自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地形區⑥德干高原,鄰國⑦巴基斯坦,(2)主要工業中心名稱:傳統的工業中心②孟買,印度的棉紡織中心;③加爾各答,麻紡織中心,軟體外包產業發源地④班加羅爾,印度的軟體開發中心,(3)圖中A、B所在區域代表著印度糧食的分布地,請寫出A、B所代表的的糧食作物的名稱:A小麥,主要位於西北中,B水稻,主要位於東北部。點評:本題還可以考查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首都新德里。位置:①印度位於東半球、北半球,②位於熱帶、亞熱帶,③印度位於亞歐大陸南部、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海,南臨印度洋。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雨兩季。降雨受季風影響,6~9月雨季西南風,風強來早去晚出現水災;風弱來晚去早出現旱災。10月至次年5月旱季吹東北風。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 「綠色革命」;印度的黃麻產量世界第一,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城市。棉花產量世界第二,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還是印度最大的海港。班加羅爾被譽為亞洲「矽谷」。泰姬陵世界著名。
㈧ 用2%土地養活17%人口,印度是怎麼做到的
無非是地理位置好和消耗少等以下幾個原因,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一是印度耕地的面積大,地型對種植比較有利。我們中國好多地方都是山川和戈壁沙灘,根本不適合耕種。但是印度就不同了,雖然只有2%的土地,但是大多數地方是平原,可用於種植的耕地面積多。
三是因為印度的傳統飲食習慣,導致糧食需求量少消耗少。看印度的電視電影你會發現,印度人很少吃牛肉,再看他們習慣吃魚肉。這跟他們印度有吃素的傳統和三面靠海就地取材有很大關系。印度因為靠海近,捕魚業發達,這個花費比養牛花費的代價要少多了,所以他們更少吃牛肉了。因為養牛,就要消耗很多糧食以及糧食有關的食材,而他們少吃牛,那不就變相的節省了糧食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