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化包裝有哪些

印度佛化包裝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2 08:00:56

❶ 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其佛像造型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之後有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普受漢人的認同,而加以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尤其觀世音菩薩,時常變化不同的法相,來救渡世人,所以有了三十三應化身之說。
一、楊柳觀音
楊柳觀音別名為葯師觀音,自古中國人相信柳枝,具有靈力, 因而命名楊柳觀音,是中國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身的首尊,楊柳觀音的像很多種,有手持柳枝,還有身邊放著,裝有楊柳的凈瓶,相傳每年 正月十五日,有楊枝凈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經過七天加持祈禱之後,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凈水增加觀音力,然後法師為參拜者舉行,結緣灌頂法會。
在日本靈異記記載,接受此法會之人,可消 災解厄,也可治療疾病,有這段傳說,所以說楊柳觀音,又變成葯王觀音。
在台灣也有用柳葉,來凈身洗手才進入廟內,代表借著楊柳的靈力,來驅邪趕煞,每次祭典或者神 佛聖誕,還是做法事,高僧與法師,手持楊柳來清凈。楊柳觀音的真言梵文為
二、龍頭觀音
觀世音菩薩乘龍在雲頂的法相非常多,可見觀世音與 龍的關系密切,在中國或者台灣大部份,早期都有龍王廟,當作進行祈雨儀式的地方,還有安撫帶來洪水之龍王的意思。
民間傳說大多數的龍王,會引發大洪水,讓天下蒼生受苦,有能力懲罰龍王罪惡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另外一方面,少數秉性善良的龍王,經常跟隨在觀世音的左右,呼雲喚雨,澤被大地使五穀豐收,因為在祭拜龍王之時,信眾也會祭拜觀世音菩薩,使龍王不敢隨興發飆,中國與台灣相信這種講法,而來信仰,就創造出站在龍王頭上的觀世音菩薩。
古印度相信觀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濕婆神演進而成,與波斯水神阿難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觀音乘在龍的法相,是承襲太古時代水神的信仰,這是古印度之時的說法。
三、持經觀音
持經觀音的法相,大部份有端坐蓮花,也有盤坐在岩石上,右手持經卷,也有雕刻左手,經卷並非古印度式的梵篋,而是中國的卷書,透出時代感的氣息
四、圓光觀音: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圓光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隻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一個小孩來到村口,等怪獸進村傷人時,現出身後烈焰閃爍的寶像,將怪獸降伏。表示眾生只要臨危不亂,樹立必勝信念,觀音菩薩就會保佑眾生解除災難。
五、游戲觀音:五色祥雲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受,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
游戲觀音又稱三面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洛陽城內,取出一面寶鏡,聲稱只要人們拿出三文錢,就可以從鏡中照見自己的過去與來生。待人們一一照過驚疑不定之時,觀音菩薩現出寶相,但人們看到菩薩的相貌卻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樣。於是,人們便用菩薩沒有拿走的錢塑了一座三面觀音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告誡眾生不要以為做了惡沒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沒有人逃得了因果報應。
六、白衣觀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蓮花,右手結與願印,身著白衣,處白蓮花之中,或結定印以為是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白衣觀音又稱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中原兵亂,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觀音菩薩在鬼節的那天來到中原,現出一襲白衣的寶相,超度冤魂。表示觀音菩薩懷有純凈的菩提之心,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七、蓮卧觀音:雙手合掌,在蓮葉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觀音之小王身。卧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多寶觀音像上的寶物,便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個兒子,得到觀音菩薩點化的他來到江邊撈起了菩薩的法像,並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但由於觀音法像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只好側卧在蓮葉之上。一年後,潘夫人如願生下一個男孩。表示觀音菩薩對有心向佛的眾生有求必應,求財者得財,求子者得子。
八、瀧見觀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飛瀑,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壠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杭州有個叫胡家莊的地方,有個農夫在耕地時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觀音像,便送到寺廟供奉起來。從此那裡便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表示觀音菩薩關注眾生的苦難,保佑眾生五穀豐登,人畜安康。
九、施葯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蓮花,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施葯觀音又稱施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山東登州府瘟疫盛行,許多病人不治身亡。觀音菩薩化身賣葯的老翁前來救治,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惦念著世間疾苦,解救眾生於病痛之中。
十、魚籃觀音: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西遊記》中對此形象有發揮,因而在民間影響很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羅剎鬼,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魚籃觀音又稱馬郎婦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表示眾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十一、德王觀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楊枝,左手置手臍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德王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梵王身,象徵著福與祿。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滿足眾生的願望,保佑眾生福祿雙全。
十二、水月觀音: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釋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水月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在杭州城內的河中顯現寶像時,恰巧有一個叫丘子靖的畫家也在河邊觀看。為了讓世人共瞻菩薩寶像,他便將觀音菩薩在水月中示現的寶像畫了出來。後來,不少百姓紛紛前來求畫,並供奉在家中。表示眾生只要心中有佛,觀音菩薩就會在眾生的身邊永保眾生的平安。
十三、一葉觀音:又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一葉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得到菩薩的點化後,便到各地朝禮名山,他因感念菩薩的點化之恩,每到一處便會雕刻一尊他曾經看見過的觀音法像。他雕刻最多的便是一葉觀音。表示觀音菩薩為普濟眾生,不辭勞苦。
十四、青頸觀音: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葯傳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頸呈現青色。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青頸觀音又稱青頭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賈一峰的商人夢見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賈一峰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康七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情婦賈妻。官府懷疑賈一峰殺了妻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逢凶化吉,遇險化夷。
十五、威德觀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蓮花,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將軍身,威德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天大將軍身。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眼前的一切障礙和危難,從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十六、延命觀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頤,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葯,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延命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太倉有許多小孩患了痧疫,觀音菩薩知道有一種赤檉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來送葯治病。當地人們為感謝菩薩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檉柳的觀音寶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幫助眾生消除災難,保佑眾生延年益壽。
十七、眾寶觀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於彎膝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長者。

多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江北百姓兇殘貪財,觀音菩薩便化身一個帶著許多財寶的和尚前來點化。一夥貪婪的歹徒見到後,便把財物搶劫一空,沒想到財寶拿回家後全都化為灰燼。表示貧富自有天命,不可強求。只要是正當的願望,觀音菩薩都會讓眾生得到滿足。

十八、岩戶觀音: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元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岩戶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有個叫吳璋的孝子為了尋找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有一次,吳璋在途中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觀音菩薩念其純孝,便現出大慈寶相,將吳璋救醒,最終讓他們母子團聚。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免受蛇蠍等毒物的侵害。

十九、能靜觀音: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能靜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靜慧如海,不為煩擾所動。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世間的煩擾,求得內心的永遠安寧。

二十、阿耨觀音: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阿耨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來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靜修時,常常從海水中見到世間的疾苦和罪惡。於是菩薩便大發慈悲之心,決定到世間點化有緣之人。表示觀音菩薩洞察世間一切,解救眾生苦難。

二十一、阿麽提觀音:常乘白獅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魚、白吉祥鳥、鳳頭、箜篌。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門身。

阿摩提觀音又稱獅子無畏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河南登封縣時,正碰上李全的軍隊攻打少林寺。為使佛門凈地免受兵禍,觀音菩薩便在山頂現出提棒騎獅的寶相,幫助少林寺僧殺退敵兵。後來,少林寺內便供奉一尊手提寶棒怒目嗔容的觀音塑像。表示觀音菩薩匡扶正義,懲治邪惡。所謂邪不壓正,只要正氣凜然,就能無畏無敵。

二十二、葉衣觀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之帝釋。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葉衣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觀音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關注眾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積德的眾生最終都會得到好的報應。

二十三、琉璃觀音: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琉璃觀音又稱氽來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一峰和尚得到觀音菩薩點化後,便雲游四海,宣揚佛法。有一次,他來到東海之濱,正想找一塊奇石雕刻觀音寶像,卻見海浪之間飄來一尊琉璃觀音像,他便撈起來送到附近的寺廟中供奉起來。表示心誠則靈。只要心誠,觀音菩薩就會幫助眾生實現自己的心願。

二十四、多羅尊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為密宗所奉。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多羅觀音又稱多眼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表示觀音菩薩知曉世間的一切善惡,並對眾生懲惡揚善。

二十五、蛤蜊觀音: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緣出唐文宗食蛤,遇觀音現於其中的故事,也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菩薩身。

蛤蜊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唐文宗愛吃蛤蜊,地方官吏便借進貢蛤蜊為由而魚肉沿海漁民。觀音菩薩便隱身蛤蜊內,文宗見到蛤蜊內的觀音寶像後,大驚之餘,便下旨取消進貢蛤蜊。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憐憫之心,樂於救苦和勸善。

二十六、六時觀音:作居士裝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時觀音。

六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六時為佛教中的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表示觀音菩薩在這六時之中格外掛念護佑眾生,並普為施惠。

二十七、普悲觀音:衣端受風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普慈觀音又稱普悲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中的自在天身寶相。象徵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著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眾生平安度世。

二十八、馬郞婦觀音:婦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婦女身。
二十九、合掌觀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羅門身。

合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象徵觀音菩薩時刻心懷著眾生的疾苦。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化解眾生的一切苦難,實現眾生的良好願望。

三十、一如觀音:形象為乘雲飛行空中,右手持說法印,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普門品》中有:「雲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配圖的經本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場面。

一如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觀音菩薩觀照眾生的一切,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懲惡揚善。

三十一、不二觀音:雙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於蓮葉之上,身著天衣,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表三十三身之執金剛身。

不二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消難,福壽無邊。

三十二、持蓮觀音:手持一蓮花,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持蓮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是觀音化身童男童女的一種顯示寶相。表示觀音菩薩慈悲為懷,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十三、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一手持瓶作瀉水狀,一手作法印,或持楊枝。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相傳姑蘇有數十萬百姓慘遭金兵殺害,觀音菩薩便化身一位美麗少婦前來建台誦經超度,將甘露功法水遍灑四方,讓亡靈往生樂土,並在河中顯示寶相。於是姑蘇人便在觀音菩薩誦經的地方供奉一尊誦經灑水的觀音法像。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救贖眾生,即解除生者的苦難,還超度死者的亡靈。

❷ 印度有哪些佛教聖地

去印度朝聖,佛陀聖跡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跡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跡線路,是根據蟬友圈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佛教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辟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閱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辟,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群,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庄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志)。

6、涅 槃——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槃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說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庄嚴之涅槃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說諸多經典,如《佛說般舟三昧經》等。

8、祇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凈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說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槃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百大阿羅漢結集之山洞。

七葉窟---第一次佛經結集處及阿難開悟處

15、雞足山——祖師迦葉尊者入定在此山中,等候彌勒菩薩下生傳授佛陀衣缽。

16、恆河——最古老的的城市瓦拉納西(6000多年歷史),觀賞世界最美麗的日出—恆河日出,迎請佛教最重要的聖物佛陀舍利所化的恆河沙(金剛沙),印度教沐浴與焰口聖地

17、世界八大奇跡之泰姬陵、紅城堡(印度三大紅堡之一),建築博物館。

泰姬陵及阿格拉紅城堡

18、印度首都德里,朝聖藏於印度國家博物館佛陀舍利。遊走於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印度首都、各大城市與農村,深入了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今昔,全方位體驗印度古今宗教、文化等各領域。真實感受真正的印度。

蟬友圈每年9月到次年4月組織專業印度朝聖。

❸ 想了解一下印度關於佛教的聖地有哪些

菩提伽耶。佛陀成佛之地。有金剛菩提樹
鹿野苑。佛陀初說法地。有遺址
阿育王石柱。佛教鼎盛時期的代表。有遺址
雙樹間。佛陀涅槃地
靈鷲山說法台。佛陀多部大經的傳法地。並留有遺址
七葉石窟。佛陀涅槃後。五百羅漢在此集結佛經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❹ 印度有個象鼻子的佛像叫什麼啊

象頭神Ganesha(伽內什)

象頭財神也稱象鼻天或障礙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為婆羅門之神,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後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消滅災禍,後變為一尊授與富貴之有德善神。

梵名Gan!es/a, Gan!apati 。為印度教所信奉之智慧神,乃將人與象之智慧相結合,尤為印度教中的濕婆派與毗濕奴派所崇奉。因其統御一群善於作祟之小神,故又稱『群主』。

其造型為人身、象頭,及一根象牙;性格和善仁慈,而於戰爭中則勇敢堅定,特有之標幟為象鉤與念珠。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激進派領袖蒂拉克曾利用對象頭神之祭祀掀起反對英國殖民主義之運動,使象頭神成為民族神之象徵。

(4)印度佛化包裝有哪些擴展閱讀:

起源:

來自《濕婆往世書》的版本。濕婆沉醉於修行,經常外出修行N年也不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帕爾瓦蒂在一次濕婆外出修行期間,利用凈身用的姜黃黏土做出一個小男孩並賦予其生命,這便是最初的「男孩Ganesh」。

22年後,濕婆終於回家了,剛到家門口,就看見一個他不認識的英俊帥氣的男孩兒守在那裡,濕婆告知自己是帕爾瓦蒂的丈夫,誰知只聽從母親吩咐的男孩兒就是不肯放其入內,濕婆失去耐性,說話間便與男孩兒開戰,不料這個小子力大無窮。

這下濕婆可急了,為了盡快取勝,使出殺手鐧三叉戟(Trishula)一下子就把男孩兒的頭顱給砍下了。待帕爾瓦蒂沐浴完畢後發現兒子居然在看家護院時被自己不知情的父親所害,萬分傷心難過並且氣憤,隨即要求濕婆救活他們的兒子。

然而威力強大的三叉戟早已將Ganesh的頭顱砍飛到不知去向。濕婆只好向創造神梵天求助。梵天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過程中所遇到的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便可將其首級拿來代替做Ganesh的腦袋,於是濕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

於是待大象死後便取下其首級裝到了Ganesh身上,男孩Ganesh復活了,也從此,男孩Ganesh正式化身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象頭神。世界第一長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創作經過也與象頭神密不可分,今天的印度神話,幾乎都包括在這本巨著裡面。

智慧女神薩拉絲瓦蒂(Saraswati)送給Ganesh神筆和墨水,使他成為學識之神。傳說《摩訶婆羅多》的構思者廣博仙人在經歷了班度與俱盧兩個王族的爭權戰爭後,悟得真理,在腦海中浮現出史詩詞曲,可他卻無法做到邊口述邊記錄,便求助於創造神梵天。

經梵天指點,仙人找到Ganesh幫忙,用Ganesh的神筆記錄下廣博仙人的口述內容,但由於這篇史詩的長度有如海量,以至於把Ganesh的神筆都寫壞了,為了不打斷仙人的思路,Ganesh急中生智,折斷自己的右牙,沾上墨水,繼續聽著廣博仙人的口述,不斷書寫。

最終完整記錄下了這篇被譽為印度最偉大經典之一的巨作。也從此,Ganesh變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只有左象牙而沒有右象牙的模樣。 Ganesh那隻被折斷的象牙也無時無刻的告誡著人們:世上不會有完好理想的命運,凡要達到成功,身體和心靈,知識和智慧,都會要做出犧牲。

喜歡Ganesh,喜歡他憨厚可愛的外在,更喜歡他蘊含於心的內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象頭神

❺ 隨佛教進入中國的印度文化有哪些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印度文化也大量湧入。印度人的哲學、詩歌、傳說、寓言、民間故事、音韻學、醫學、武技、幻術等等,漸漸為中國人所熟悉、所喜愛、所接受。

《摩訶婆羅達》是印度最古老的大戰史詩,出現於紀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紀;歌頌英雄羅摩的《羅摩衍那》(意譯為「羅摩游記」)出現得則較晚些。這兩部長詩至今還是印度家喻戶誦的詩篇。此外,還有《佛所行贊》與《羅怙系譜》(怙:hù)、《童子出生》等,都是很長的敘事詩。特別是《佛所行贊》等譯成中文後,對於中國的詩歌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像《孔雀東南飛》(全詩353句,1765字,被視為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那樣的詩中新體,很可能由於受印度長詩的影響而產生;至於傳說、寓言、民間故事等,中國與印度所流傳的往往從一個母體誕生,其中有不少情節面貌頗為相似。這里的影響,或許是相互的,有些恐怕已經很難考查明白了。

四聲,本是漢語言所固有的,但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明確地定為平上去入,則是受了印度語言的影響。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知識界只注重漢字的形象和意義,對漢字的聲音並不十分重視。東漢以後,很多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印度的古文字梵文。學習中他們發現,印度人研究語言時所關注的,是文字的聲音而不是文字的形象,這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於是人們也開始研究漢語里的聲音,並逐漸建立起中國的漢語音韻學。在南齊永明(武帝,公元482年繼位,改年號為「永明」,在位11年)時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國人很多,他們都用自己本來嫻習的聲調轉讀佛經。建康的土著和尚學習了這一套本領,成為善聲沙門。據史書記載,居住在建康審音文士也受了這種影響,其中最著名的周顒(zhōuyǒng,公元?~485年,南朝齊音韻學家,曾撰《四聲切韻》)和沈約(公元441~513年,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為齊梁時文壇領袖,著有《四聲譜》)就是四聲的發現者和確定者。到了隋朝(公元581~618年),又有些學者在分析每個漢字的輔音和母音的基礎上,定出了漢語一切字的讀音系統。平上去入四聲的發現和確定,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平仄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古代印度的醫學相當發達。印度醫葯是緊跟著佛教傳人中國的。中國古代醫學中常常講到的岐伯,很可能就是古代印度富有神話色彩和傳奇色彩的大醫學家Jivaka的音譯。最早到中國來譯佛經的安息國僧人安世高所譯《捺女耆城因緣經》中,講到了神醫耆域的種種奇術,耆域所指,與中國醫書中的岐伯是同一個人。三國時候有一位神醫叫華倫,《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了有關他的許多奇術,比如他能給病人破腹洗腸,然後再縫好,一個月之內便可平復;廣陵太守陳登得了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華佗為他診過脈,告訴他說,他肚子里有許多蟲子,是因為吃腥東西太多造成的,於是給他煮了二升湯,先讓他喝一升,過一會兒再喝一升,喝下之後不久,陳登便吐出將近三升的紅頭蟲子,等等。華佗的故事與《捺女耆域因緣經》里的故事十分相似,其中極可能有一些淵源。這個事實說明,像《三國志》(歷史著作,西晉陳壽撰,共65卷。此書為紀傳體斷代史,較完整地記錄了三國60年間的歷史。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一類的中國正史已經受到了印度傳說的影響。據此也可推斷,古代印度著名的外科手術大概在這個時期已經傳到了中國。

《隋書·經籍志》(《隋書》,唐魏徵等著,紀傳體隋代史,85卷。其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錄書籍分類的標准)中記載有一些醫書的名字,比如《龍樹菩薩葯方》、《龍村菩薩和香法》、《龍樹菩薩養性方》、《婆羅門諸仙葯方》、《婆羅門葯方》等等。只看書名就可以知道,這些醫書都與印度有關。盡管《隋書》中記載的這些書籍都已散佚(yì,散失。失傳),但可以肯定,它們在隋唐時代必然起過作用。事實也正是這樣,唐代著名醫典如《外台秘要》、《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不少印度成分。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里也有印度醫學理論和葯材的介紹。中國的許多醫典里還談到印度的眼科,因為眼科也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曾寫過一首題為《贈眼醫婆羅門僧》的詩,同樣給我們留下了印度眼科的明證,詩曰:「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蓖(bì)術,如何為發蒙。」描寫自己患白內障的情景,真切而生動。當時的中國皇帝對印度醫生特別信任,貞觀(唐大宗李世民年號,起始於公元627年,終止於公元650年)六年,太子患病,太宗下令迎印度醫生波頗人宮,為太子治病,波頗在宮中住了100多天。

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藝術也逐漸在中國的土地上生了根,並開出艷麗的花朵。

音樂古代印度人有著勇猛、快樂的人生觀。在印度古代最神聖的聖經寶典《梨俱吠陀中》,就記載有印度人喜愛的體操、斗羊、弓術、競技、唱歌、舞蹈、野遊等各種游戲。聲樂與器樂,在那個時代已經並行。當時印度人所用的樂器有笛、太鼓、尾那等,到佛教時代,樂器的種類就更多了。《妙法蓮華經》中所記的「蕭、笛、琴、箜篌、琵琶、銅鐃鈸』(鐃:náo,鈸:bó)等,都可在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見到,由此可知這些樂器早已傳人中國。特別是箜侯,中國人在漢代時就已能夠仿製。箜篌盛行,才有了題為《箜篌引》這樣的樂府詩,才有《孔雀東南飛》中「十五彈箜篌』的詩句。箜篌是古印度的代表性樂器,印度文學及漢譯佛典中有許多關於此種樂器的記載。在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西武周山南麓)中,所刻不少樂伎都抱有箜篌,敦煌壁畫中也繪有很多箜篌,在印度佛陀伽耶發掘的石刻,有彈箜篌,為四世紀中葉至五世紀初笈多王朝時代的藝術品,與雲岡石刻約略同時。箜篌到隋、唐時又東傳日本,現日本奈良正倉院尚存此器,為唐代舊物。在日本古樂中,有《奏箜篌》,也與北魏石刻彈奏方法相似。

西域的另一種主要樂器是琵琶。琵琶是古印度與波斯所共有的一種樂器,相傳在漢代傳人中國。《隋書》卷十五《樂志》說:「今曲項琵琶、豎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這些樂器,既然出自西域,它的名稱應該也是域外語的音譯。《宋書》卷十九《樂志》引晉傅玄《琵琶賦》說:「欲從方俗語,故名日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可知外國俗語中,已先有了這個名稱。開始時,有的書中寫做「枇杷」,有的書中寫做「批把」,大概到了晉代,才寫做琵琶。

由西域傳人的琵琶,在漢、唐時期的文獻中,約有三種:一種叫阮咸,一種叫曲項琵琶,一種叫五弦琵琶。四弦曲項琵琶,又稱屈茨琵琶。屈茨、拘夷、丘慈、歸茲、屈支、龜茲(qiúcí)都是Kucha的音譯,即今新疆庫車。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說:「屈支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在當時,龜茲是西域諸國中最能吸收印度文化並加以發展創造的民族。印度文化的東來,到龜茲是一個中間站。龜茲的管弦樂伎樂傳人中國後,在隋、唐的宮廷中居於主導的地位。龜茲琵琶的傳習,與印度七調的傳人,對於中國中古音樂的變遷,影響極大。

唐代詩歌中,有許多詠唱琵琶的詩篇和詩句。大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塑造了一個長安琵琶女的形象,成為極富獨創性的千古名篇。

舞蹈印度舞蹈也與中國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舞蹈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在漢民族中,可以說很不普遍,但在古代的中國,卻是非常流行的。漢、唐之際,中國舞蹈更是吸收了域外舞藝,逐漸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域外舞藝中,印度與波斯的成分最為主要,特別是天竺舞藝,幾乎領導了藝壇;西域各國的舞樂,無不受其影響。

印度人自古就喜歡舞蹈。古印度人普遍尊敬的大神是濕婆,濕婆的另一稱號便是舞王。舞蹈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祀神(祀:Sì,祭祀)、聚會、節令,人們都要歌唱、舞蹈,與古代中國相似。這種風俗在印度一直流傳至今。在古梵文的《樂舞論》中,討論了各種各樣的表情與韻律,並說明不同的手勢所代表的不同「語言」。在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中,至今仍保存著古代舞蹈的優美舞姿;在中國的敦煌石窟壁畫中,也保留有北魏到隋、唐時代的樂舞姿態。

中國與印度舞樂的接觸,最早可以上溯到漢代。東漢以後特別是北朝(公元386~534年)時期,天竺的舞樂,隨佛教源源傳人中國並佔領了中國古舞的地位。《舊唐書·樂志》中講到的大面(代面)、撥頭(缽頭、拔頭)、踏搖娘(蘇中郎、蘇郎中)等舞曲,據現代學者考證,都能從印度找出淵源。蘭陵王的服裝面具、拔頭舞與胡飲酒舞的古舞,由唐東傳日本,被人們保存至今。另外,傳人_日本的舞蹈還有渾脫舞、蘇幕遮舞等數十種,多是域外舞藝,只是在中國早已失傳。

隋、唐時代,外來的舞樂最盛。不過中國對印度樂舞,並非生硬的吞食,而是經過了融化與吸收。唐代最有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裳:cháng),據史書記載,便是從西涼樂曲改制而成的;另一著名的宮廷樂舞《秦王破陣樂》,東傳於日本,西傳於印度,可以說是中國吸收外來樂舞後的一個偉大創制。應該說,中國和印度的舞蹈,在唐代已經融為一體了。

中國在漢代以前的古舞,分為文舞、武舞.到唐代卻分為軟舞、健舞。健舞的名稱,在古梵文中可以找到根源。這些健舞的姿勢,在今天中國京劇的武打中,在雜技中,尚有不少存在;軟舞如大垂手小垂手等,來自印度的北部與波斯;波斯的古畫,北印度的古畫以及唐代的舞涌中,都有這個姿態。

雕刻在古代,中國雕刻與印度雕刻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東漢以後,在與印度雕刻藝術接觸的過程中,中國雕刻才發生了變化。從印度現存的雕刻遺物看,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人們就已經能夠創作出相當成熟的藝術品了,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印度雕刻,起初用木材,漸漸改用石材,因此有不少雕刻藝術品得以保存至今。

東漢以前,中國的雕刻雖已相當精美,但卻缺少巨大製作,與印度風格差異較大。佛教傳人中國時,恰是印度的犍陀羅期與笈多期。在印度藝術史上,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也正是這兩個時期。犍陀羅藝術是入侵印度的希臘人創造的,人們以希臘神像為樣板創作佛像,採用的是希臘、羅馬風格,表情豐富,造型生動。到笈多時期,印度人又努力復興其固有的文學、宗教和藝術,兼取鍵陀羅藝術之長,雕刻風格也有明顯變化。中國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雕刻,恰恰受了印度笈多時代藝術的影響。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四世紀,正當笈多王朝盛期。據文獻記載,雲岡石窟不僅樣取自印度,而且還有印度僧人參與了開鑿。雲岡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其石雕造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最小的僅有幾厘米。大佛神態肅穆安詳,雖靜欲動。窟壁多飾以浮雕,有佛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像等,姿態逼真,場面生動。雲岡石窟的雕刻技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隋唐藝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石窟中雕造佛像,源於印度。此法傳人中國,從北魏到隋唐,成就了不少偉大工程,除雲岡石窟外,還有新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敦煌的千佛洞、太原的天龍山石窟、河北的響堂山石窟、遼寧義縣的萬佛堂石窟以及河南鞏縣的石窟寺和洛陽龍門石窟等。如此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成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更是光耀千秋的藝術瑰寶。

繪畫印度的原始繪畫與中國漢代以前的繪畫,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因此風格各異,並無相似之點。東漢明帝時,蔡和秦景奉命赴天竺,用白馬馱回佛像和佛經至洛陽;繪於白馬寺內壁上的《千乘萬騎三匝繞塔》(匝:zā),被認為是中國人創作最早的佛教畫。隨蔡、秦同來的天竺沙門迎葉摩騰等,也曾畫《首楞嚴二十五觀之》於保福院。那時,中國還沒有繪制佛像的畫家。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造佛像、建寺院之風逐漸由洛陽輻射到大江南北,擅作佛畫的畫家也越來越多。東來傳教的西域及印度僧人攜來的佛畫,多被中國畫家當做臨摹傳寫的範本。由此,佛教畫像及其裝飾、構之法,便在中國的藝苑中紮下了根。

三國時代吳國人曹不興,擅畫龍、虎、馬和人物,後受天竺僧人康僧會帶到吳國的佛畫影響,成為中國早期佛畫家中最有名的一個。曹不興喜歡作大幅佛像,據說曾在50尺長的絹上畫人物,運筆迅速,轉瞬即成。西晉畫家、曹不興弟子衛協,技藝更為進步,他吸收印度藝術長處,擅繪神仙、佛像及人物故事畫,曾作《七佛》、《上林苑》、《北風詩》等;所繪人物,表情自然,栩栩如生。東晉時代,傑出畫家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愷:kǎi)傳承了兩漢藝術,也創作了許多神仙、佛像和人物肖像畫,所作建康(今南京)瓦棺寺壁畫《維摩詰像》,光彩照人,轟動一時。其繪畫與理論,對中國畫發展影響很大。南朝梁畫家張僧繇(yáo)擅畫道教和佛教人物像。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崇信佛教,大興佛寺,經常讓張僧繇去作壁畫。張僧繇畫的如來像、維摩詰像、盧舍那像,出神人化,生動異常。相傳他作安樂寺四白龍壁畫,其中二龍點睛後旋即飛去,此後便有了「畫龍點睛」這一典故。

中國繪畫由六朝經隋唐的過渡,在唐代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局面:大畫家輩出,新畫派不斷出現,在吸收外來技巧的基礎上,民族風格逐漸確立。這一時期,佛教題材仍在繪畫中佔有很大比重,許多大畫家都與佛教有關,而且都畫過佛畫,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畫家有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孫位(又名孫遇)以及大詩人王維等。

宋元時代,中國畫發生了明顯變化:壁畫已不再像唐代那樣占據重要地位;山水畫、花鳥畫以及世俗人物畫都向卷軸方向發展。且逐漸成為時尚。但宋元時代畢竟還存在著佛教,存在著佛教的影響,所以佛畫依然不絕如縷。

到明清時代,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更加繁榮的時期,各種流派競相發展,爭奇斗艷。這一時期,佛教對繪畫的影響已不像宋代以前那樣主要表現在佛畫的繪制以及佛寺壁畫上,而主要表現於畫家的宗教信仰以及創作中對意境的追求。畫家中有一大批僧人或信仰佛教的人。畫論方面,也出現了以禪品畫的傾向。其代表畫家有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陳洪綬(號老蓮,公元1598~1652年)、八大山人(本名朱耷zhūdá,公元1626~1705年)、石濤(法名原濟、字石濤,公元1642~1718年)等。

❻ 印度有什麼特產

對於印度這個國家來說,我的印象一直不算太好,印度這個國家驕傲自大,在整個東南亞來說,和中國的關系也一直最差。

印度曾經也發生過直接的沖突,也正是因為領土的紛爭,其實我們在他們的眼中也並不友好,所以不建議大家到印度去旅遊

相對印度這種大米來說,泰國的大米更加的受歡迎,只不過印度真的沒有太拿得出手的特產而已。如果喜歡吃咖喱的朋友,去印度也可以帶一些咖喱粉回來。

但是印度的咖喱味道更加濃厚,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咖喱,都是被稀釋之後才使用,印度的咖喱吃起來更加的辛辣。

❼ 求印度本土佛教袈裟樣式圖及製作圖

印度袈裟和中國本土的袈裟沒太大區別,佛制傳下來的東西,這兩千年變化本不大,何況唐僧取經之後若干年,印度的佛教遭到劫難,反而又到中國來請佛經回去,你說印度的佛教是自傳還是從中國回傳回去的呢?要考究這個,已經很難了,畢竟過了那麼多年。所以不用那麼在意這些東西,太過於在意,那是分別心太重(這本是修行路上的大障礙啊),所以按照漢地的祖衣做一件就好,或者直接披一領黃袍吧。

❽ 印度神油有幾種包裝

最好的是用氣囊包裝的!高檔時尚

❾ 印度包裝具有 的三大特點

印度包裝具有的三大特點是簡便快速和鄭潔三大特點

❿ 古印度佛教建築有哪兩大類,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應該是3類,窨堵坡,石窟,佛祖塔.
窣堵坡,又稱窣堵波,音譯自梵文的 stupa,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坡就是墳冢的意思。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
佛祖塔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化包裝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印尼什麼翻譯軟體好用 瀏覽:169
中國哪些城市有共享汽車 瀏覽:132
德龍鋼鐵在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742
欽州至越南河內有多少公里 瀏覽:369
中國電信永春分公司在哪裡 瀏覽:498
英國為什麼不同意歐洲統一 瀏覽:815
印尼的旅遊簽證啊多少錢 瀏覽:684
義大利面煮吃怎麼做好吃 瀏覽:540
伊朗花園房價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308
地板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66
越南椰子粒怎麼吃才好吃 瀏覽:670
義大利十大瓷磚品牌有哪些 瀏覽:858
2021中國有多少hiv患者 瀏覽:882
印度洋海域有哪些未發現的生物 瀏覽:670
哪些國家使用義大利語言 瀏覽:500
印度在英國之前是個什麼樣的 瀏覽:330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啊 瀏覽:952
印尼什麼島比較繁華 瀏覽:572
龍州有多少條馬路通越南 瀏覽:282
中國有哪些好的神經內科醫院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