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河和恆河流經國家,注入海洋,主要在哪個國家流過
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注入印度洋
恆河主要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印度洋。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中國境內的獅泉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後,轉向西南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見印度河流域水系示意圖)。左側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內,少部分在中國境內,右側的一些支流源於阿富汗。印度河總流域面積為103.4萬km2,幹流長約2900km,平均年徑流2070億m3,年輸沙量約為5.4億~6.3億t,平均含沙量3kg/m3。
恆河恆河(梵文: Ganga)位於印度北部,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恆河源頭巴吉拉蒂河(the Bhagirathi R.)和阿拉克南達河(tAlaknanda)發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Gangotri)等冰川,它橫越北印度平原(即恆河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Yamuna),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為多條支流注入孟加拉灣。
『貳』 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
1、絲綢之路路線圖
(2)橫渡印度河怎麼過擴展閱讀:
公元7世紀以後,由於戰亂的影響和西域諸國關系復雜,曾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大動脈——陸上「絲綢之路」,不再那樣暢通無阻,取而代之的是海上「絲綢之路」。
明永樂年間,一支由鄭和率隊的皇家艦隊出海了。1405年7月,世稱「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門戶」的太倉劉家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08艘大小船隻雲帆高掛,浩浩盪盪,涉彼狂瀾,27800多名將士舟師以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敢為天下先的雄才膽略,開通從中國橫渡印度洋直達東非的新航道,登上人類遠航探險的巔峰。
鄭和在28年的時間里七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遠航一次,航程近10萬公里,繞地球三圈還多。鄭和航海不僅到了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東岸,登陸30多個國家。
鄭和的船隊,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羅盤指向、測量航程等技術結合起來,將人類航海技術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並且繪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
這是我國最早的海圖,從世界范圍來說,比所謂的世界第一部航海圖集——荷蘭瓦格涅爾《航海明鏡》還早很多年,在世界地圖發展史中佔有輝煌地位。
『叄』 恆河和印度河的知識
恆河 發源喜馬拉雅山脈 流入孟加拉灣(印度洋)流經孟加拉印度
意義 恆河(英文:ganges,印度稱:genga)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意義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印度河
發源喜馬拉雅山西部 流經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 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洋)
意義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肆』 麥哲倫環球遊行具體路線
1518年3月,葡萄牙王國冒險家麥哲倫和其好友利羅在西班牙商會會長阿蘭達的推薦下,於巴拉杜利德謁見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麥哲倫向其呈現了自製的地球儀並提出了在不侵犯葡萄牙人的勢力范圍的前提下向西航行從而到達東方的香料群島的建議,而且表明香料群島也在教皇劃歸的西班牙的勢力范圍內。在大主教方查加的支持下,麥哲倫的計劃得到了查理一世的贊同。[註:實際上,教皇子午線的位置一般認為是在西經46度,它所對應的東半球的經度應該是東經134度,而摩鹿加群島的中心位置是在東經128度的經線上,因此,香料群島應該「屬於」葡萄牙王國。但是,當時確定經度還很困難,也還沒有從實踐上證實地球到底有多大。]
3月22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與麥哲倫、法利羅簽訂了遠航探險的協定。協定責成麥哲倫和法利羅前去發現香料群島並擴大卡斯蒂王室的版圖,並約定不得在葡萄牙王國的勢力范圍內進行探險。協定還承諾麥哲倫和法利羅擁有對新開辟的航路十年的壟斷權,並規定把新發現的地區的全部收入的1/20分給他倆,委任麥哲倫和法利羅為新發現地區的總督,世襲罔替,而且每年賜給他們價值1000杜卡特的商品,用皇家船隻運到新發現的地區。協定還規定,對新發現的島嶼的所有權從6個起價,四二分成,麥哲倫和法利羅可以獲得領地上全部收入的1/15。首航帶回的貨物,他們可留下1/5。按照協定,查理一世負責為探險提供5艘船隻和200名船員,並派人隨船出海監航,去回均要清帳。[註:若把哥倫布與伊莎貝拉女王簽訂的聖塔菲協定與此協定進行比較,不難發現,這個協定在前者的基礎上有了一些發展和揚棄,例如繼承了按成分紅的內容,發展了特許專利的內容,但揚棄了「唐」、元帥、副王這些空頭稱號,這反映出了社會的進步。而如此快速的達成協定,也反映出當時西歐主要國家之間競爭的態勢。]
1519年8月10日,西班牙王國著名冒險家麥哲倫的船隊從塞維利亞拔錨啟航。共有帆船五艘,旗艦為特立尼達號,船長是歌米什,載重約110噸。另外還有聖安東尼奧號[船長是卡爾塔赫納,載重120噸]、康塞普遜號[船長是凱塞達,載重90噸]、維多利亞號[船長是門多薩,載重85噸]和聖地亞哥號[船長是茹安•塞拉奧,載重75噸]。由於麥哲倫的好友法利羅另有任職,所以沒有參加遠航,所以麥哲倫成為船隊的唯一司令官。船員共有268人,主要系招募而來,其中西班牙人佔100多人。船隊起航後,駛向聖魯卡爾灣[瓜達爾基維爾河河口]。
9月20日,船隊進入大西洋。9月26日,船隊到達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島。10月3日,船隊離開加那利群島駛向西南方的維德角群島。因為部分船長反對麥哲倫的航行路線,船員之間發生了內訌。麥哲倫當機立斷,把聖安東尼奧號船長卡爾塔赫納扣押了起來,另派德•科卡代理船長。隨後,又經歷了兩個月的海上漂泊,戰勝了持續一個月的暴風雨,11月29日,船隊到達了巴西海岸的伯南布哥。在稍事休整後船隊迅速南下,12月13日,船隊進入了里約熱內盧灣。船隊在這里休整了數日,補充了淡水和新鮮給養,並與當地的印第安人進行了不等價交換。12月26日,船隊離開了里約熱內盧灣。[註:當時從歐洲到美洲既可以走哥倫布開辟的西班牙航線,亦可以走卡伯拉爾開辟的葡萄牙航線,走葡萄牙航線的話,看起來似乎要在海上多漂泊些日子,但卻可以利用赤道洋流和東北信風的順流順風。況且,麥哲倫的任務是探尋南美地區通向大南海的海峽或南美洲的盡頭,直接去南美還可以縮短整個航期。所以麥哲倫才主張取道葡萄牙航線。]
1520年1月10日,西班牙王國著名冒險家麥哲倫的船隊來到了拉普拉塔河河口。起初,他們誤以為這里是海峽的入口,但經過探測才知道它是流向大西洋的大河河口,於是,極度失望但不露聲色的麥哲倫率船隊繼續南下。從此,他們進入了文明人類未曾航行過的水域了。2月3日,船隊到達了巴伊奧德洛斯帕托斯,探險者在那裡第一次發現了企鵝[後來,這種企鵝被命名為麥哲倫企鵝]。2月24日,船隊在約南緯41度處發現海岸走向突然由南轉西,很向一條海峽或南美的盡頭。他們沿海岸向西前進了約250公里,才發現那隻是一個普通的海灣[即聖馬蒂斯灣,事實上葡萄牙航海家弗洛伊什和列什波亞早已考察過這里了,參考1514年]。進入3月份後,因為天氣轉冷,晝短夜長,所以航行十分困難。3月31日,船隊駛入南緯49度的聖胡利安港,麥哲倫決定在此過冬。這一帶很是荒涼,杳無人煙,所以補給很困難,麥哲倫下令縮減口糧並大量獵捕飛禽和魚類以為貼補[這個決定相當的英明,否則探險隊根本熬不過後面在太平洋的百日航行]。因為自然條件惡劣以及屢遭挫折,使許多船員灰心失望,船隊上下一片不安。
4月1日夜,康塞普遜號船長凱塞達和已被撤職的聖安東尼奧號船長卡爾塔赫納率領30餘人發動叛亂,他們偷襲了聖安東尼奧號,綁架了新任船長麥蒂梅斯基塔並殺死了二副,佔領該船。同時,維多利亞號船長門多薩也參加了叛亂。這樣,五艘船中有三艘已被叛亂分子所控制,形勢危急。但經驗豐富的麥哲倫出奇制勝,派保安官埃斯皮洛薩率人乘小艇去維多利亞號佯裝談判,卻在登船後突然把門多薩刺死,迫使維多利亞號上的叛亂分子投降,重新控制了維多利亞號。隨即,麥哲倫下令將自己所能控制的三艘船[特立尼達號、聖地亞哥號和維多利亞號]停泊在港灣的出口處一字排開,以堵住兩條叛船的逃路。4月3日凌晨,凱塞達欲率聖安東尼奧號奪路逃跑,向旗艦沖擊,並命令開炮,但無人聽命。麥哲倫命令特立尼達號鳴炮警告並喊話勸降,結果聖安東尼奧號上原本被脅迫的船員們均表示願意繼續追隨麥哲倫遠航。麥哲倫派人乘小艇去把凱塞達等幾個為首的叛亂分子逮捕。最後一艘叛船康塞普遜號及其船長卡爾塔赫納見大勢已去,於4月4日投降。麥哲倫下令嚴懲主要的叛亂分子,將已死的門多薩分屍,凱塞達在被砍頭後肢解,卡爾塔赫納與一名參與叛亂的神甫被放逐到杳無人煙的阿根廷海岸上,其餘叛亂者均被赦免。船隊在聖胡利安港一共停泊了近5個月,後來,他們在那裡發現了身材高大的土著人巴塔哥尼亞人,麥哲倫哄騙著綁架了兩個土人[這是麥哲倫遠航以來乾的第一樁殖民勾當]。
進入5月,麥哲倫派茹安•塞拉奧率領聖地亞哥號沿著海岸向南探航。5月22日,聖地亞哥號在今聖克魯斯灣一帶遇險沉沒,除一人外,所幸其他船員們都得以上岸。他們在聖克魯斯河畔堅持了兩個月,並派兩名船員去聖胡利安港求援。最後,所有人都順利歸隊。8月24日,早春,麥哲倫的船隊向南駛向聖克魯斯灣,在這里又休整了兩個月。10月18日,船隊重新出海探航。10月21日,探險隊終於在南緯52度半處發現了一個海峽口。麥哲倫派遣茹安•塞拉奧率領的康塞普遜號和麥蒂梅斯基塔率領的聖安東尼奧號進入峽口探航,最後證實了那裡確實是海峽。隨後又是一段艱苦的航行,因為在晚上麥哲倫常見南岸有篝火燃起,於是將其命名為火地[即今天的火地島]。11月1日,舵手哥米什劫持了聖安東尼奧號叛逃返航[哥米什返航後,向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誣告麥哲倫叛變賣國。後來直到維多利亞號返航後此案終得以平反,但那時麥哲倫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已經被迫害而死]。在經歷了38天的探航後,船隊終於找到了海峽的出口,並看見了大洋,麥哲倫把該海峽取名為「聖徒海峽」[後來人們把其改名為「麥哲倫海峽」]。11月28日,船隊終於駛出了海峽,進入大南海。離開海峽後,船隊向北航行了23天,順風浪小。12月21日,在大約南緯30度一帶,船隊離開了智利海岸,開始向西北橫渡大南海的艱苦歷程。[註:應該說,麥哲倫在這次橫渡大南海的遠航中犯過很多錯誤。首先,他把大南海估計的太小;其次,航行前糧食裝載量嚴重不足;第三,就是急於到達目的地而沒有在南美西海岸停靠補給。這些重大的錯誤將使這次橫渡成為航海史上最可怕的苦難航行之一。]
1521年西班牙王國著名冒險家麥哲倫的船隊繼續橫渡大南海。此間,船隊在夜空中發現了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星雲。1月中旬,已有船員患上壞血病,食品開始短缺。1月24日,船隊發現了聖巴拉夫島[即普卡普卡島],2月4日,船隊發現了鯊魚島,但兩島均荒無人煙,無法補給食物。2月上旬,飢餓與壞血病的威脅愈加嚴重,一個月之內,包括兩名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在內的19人相繼死亡,船員開始烤食桅桿頂部的牛皮,以及食用木頭的鋸末。3月5日,船上徹底斷炊,情況萬分緊急。但就在一天後的3月6日,船隊發現了物產豐富、人口稠密的關島,絕處逢生。登陸後,船員與當地土著發生沖突,殺死土人7名並焚燒茅屋,終於得到了所需補給。3月9日,船隊離開關島。同一天,他們登陸附近的羅塔島,並與土著進行易物交換。3月16日,船隊發現了薩馬島[今菲律賓三描島]。3月17日,船隊在菲律賓東部萊特灣中的無人小島霍蒙洪島停靠休整。3月27日,船隊來到里馬薩瓦島,麥哲倫方知他們已經到達了亞洲。在那裡,船員們與當地人進行易物交換並傳播基督教。
4月3日,船隊在里馬薩瓦島拉甲的領航下來到了宿物島。宿物島的拉甲胡瑪波納放棄對他們的征稅,欲利用西班牙人的武裝力量向周圍擴張勢力,於是策動麥哲倫進攻附近的麥克坦島。4月27日,胡瑪波納率領土邦軍隊1000人進攻麥克坦島,其中麥哲倫率領60名西班牙人打頭陣。麥克坦島拉甲拉普拉普率領其土邦軍隊1500人迎戰,戰斗中,宿物島土邦與西班牙人的聯軍大敗,麥哲倫在戰斗中陣亡。隨後,胡瑪波納覬覦西班牙人的船隻和貨物,乃設計殺害了包括船長茹安•塞拉奧和麥哲倫的內弟巴爾波查在內的20多名船員。5月1日,僥幸逃脫的船員立即解纜起航,逃離了宿物島。不久,因為大量減員,探險隊在保和島把康塞普遜號燒掉,把物資和人員轉移到別的船上。至此,探險隊只剩下了特立尼達號和維多利亞號兩艘船了。此後的幾個月里,船隊在今印度尼西亞一帶盲目行駛,先後經過了棉蘭老、巴拉望、加里曼丹、巴蘭西等島嶼。10月底,船隊在菲律賓南部的薩蘭尼加島上找到了一當地人作為引水員,才得以駛向摩鹿加群島。11月6日,船隊終於到達了摩鹿加群島中的蒂多雷島,並在此大量采購香料。當船隊准備啟程返航時,卻發現旗艦特立尼達號嚴重漏水,必須留下來修理,於是,53人自願留下,另外60人(包括當地人10多人)則在埃爾•卡諾船長的率領下乘坐維多利亞號經印度洋和大西洋返航。12月21日,維多利亞號向特立尼達號和香料群島鳴炮告別。為了避開葡萄牙人,埃爾•卡諾下令先航向南。12月29日,維多利亞號抵達安汶島。[註:埃爾•卡諾系巴斯克人,曾經參與過在聖胡利安港的叛亂,後被麥哲倫寬恕,從此洗心革面。他也是最後領導維多利亞號完成環球航行的人。]
1522年西班牙王國麥哲倫的接替者埃爾•卡諾率領的維多利亞號離開安汶島後,穿過了班達海,並在帝汶島做了最後的補給,然後航向西南方向,進入印度洋茫茫大海,目標好望角。3月18日,他們在南緯38度附近發現了阿姆斯特丹島[今法蘭西屬地]。此後,壞血病再度襲來,埃爾•卡諾下令按西南方向朝南緯40度前進,以便到達好望角以南若干。在橫渡印度洋的過程中,25人因壞血病而死去,船上的60人減員到了35人。5月20日,維多利亞號進入了南大西洋,這時遭遇風暴,前桅桿斷裂,船身嚴重漏水,只得用人力不停的抽水。6月8日,維多利亞號第四次越過赤道[亦是最後一次]。7月9日[當時船上的日期是7月8日,上岸後方知已是9日了],維多利亞號被迫駛進葡屬維德角群島,以便補給。本來他們謊稱從美洲返回,但部分船員露出了馬腳,結果,有13人被葡萄牙當局抓去。7月18日,維多利亞號離開了維德角群島。
9月6日,維多利亞號進入西班牙王國的聖魯卡爾灣,此時船上僅剩18人,而且全部疾病纏身。至此,麥哲倫環球航行勝利完成。9月8日,千瘡百孔的維多利亞號被另一艘船拖回了出發港塞維利亞。西班牙王國從這次遠航中收益甚微。查理一世獎賞給埃爾•卡諾紋章一枚,其他船員亦皆有賞賜。另外,在維德角群島被葡萄牙人抓去的那13名船員在查理一世的交涉下很快得到了釋放。[註:由麥哲倫指揮的西班牙王國的首次環球航行,在地理發現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地圓說和海洋一體說得到了證實,確定了大地的基本形狀的大小,從而真正發現了地球。這次遠航探險發現了南美洲的南部,首次考察了從南緯35度的拉普拉塔河口至南緯52度的麥哲倫海峽、長達3500多公里的南美東南大陸的海岸線,發現了麥哲倫海峽,首次考察了從麥哲倫海峽到南緯30度、長達2500多公里的南美西南大陸海岸線。這樣,就確定了南美洲南北兩端的跨度。船隊在人類文明史上首次橫渡了太平洋,基本上確定了太平洋的大小以及南美洲與非洲南部之間的跨度。船隊到達了亞洲大陸的東南邊緣,包括南洋群島和千島群島附近。從實踐上進一步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西印度並不是亞洲的東部,而是一塊獨立的大陸。麥哲倫也開辟了從南美洲到菲律賓的新航路,從而把美洲與亞洲聯系了起來,進而把除澳洲以外全世界有人居住的各大洲都聯系了起來。船隊還發現了太平洋中的島嶼若干。而且,維多利亞號返航的時候首次從東西方向上橫渡了印度洋。總之,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把地理大發現推到了最高潮。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在航海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這次航行從西歐出發,向西橫渡大西洋,繞過南美洲,橫渡太平洋,穿過南洋群島,橫渡印度洋,繞過非洲,最後回到了西歐。前後歷時整整三年,行程80000公里,東西經過了360個經度,南達南緯52度,特立尼達號北抵北緯43度,經過了世界上有人類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這是人類歷史上到那時為止航程最長、歷時最久的航行。大航海時代也從跨大洋的遠洋航行發展到了環球航行。這次環球航行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艱難困苦的航行,船隻、人員的損失均過半。此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對殖民主義史、商業航運史、天文學、博物學、啟蒙思潮、人文主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義和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補充特立尼達號停留修理之後的情況
1522年4月6日,特立尼達號在埃斯皮洛薩的指揮下,帶著50噸的香料離開了蒂多雷島向西返航巴拿馬,全船53人。他們先繞過哈馬黑拉島北端,旋即朝東駛向巴拿馬,但強勁的東風把特立尼達號吹向北方。5月初,他們在北緯5度左右發現了加洛林群島西部的索索羅爾島,接著,在北緯12度至北緯20度一帶發現了馬里亞納群島的14個島嶼。6月11日,特立尼達號到達了北緯43度,東經155度一帶,這里已經非常接近今日本的千島群島了。7月中旬,他們遭到了連續12天的風暴襲擊,壞血病伴隨著飢饉重新襲來,船員死亡過半。7月下旬,特立尼達號掉頭返回。8月22日,埃斯皮洛薩又發現了包括毛格島在內的馬里亞納群島北部的幾個島嶼。10月20日,特立尼達號又重新回到了摩鹿加群島,此時出航的53人中,僅19人尚生存。10月底,特立尼達號被葡萄牙人俘獲到特爾納特島。葡萄牙總督安東尼•布里杜下令查封了船上所有的貨物,並沒收了地圖和航海日誌。被俘的19人中,個別水手被立即處死,其他船員被轉到里斯本囚禁關押,大部分人在監獄中被慢慢折磨致死。4年後[1526年],埃斯皮洛薩等僅存的4人才被釋放,活著回到了西班牙王國。
『伍』 海輪從西非經過大西洋,過直布羅陀海峽,紅海,向東橫渡北印度洋。一路上都是晝短夜長。海輪航行的情況是
首先 季節的確定是冬季
1西非沿岸有迦納利寒流 溺水 逆風 東北信風
2進入直布羅陀海峽時順水 順風(西風)海水之間 此時受西風影響 風浪較大
密度有差 形成密度流 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3紅海 鹽分高 因此在這里船隻經過蘇伊士運河 逆水 到紅海
4 進入印度洋 印度洋的洋流分夏 冬兩種 由於此時是冬季 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所以為順風 順水 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 印度河和恆河流經國家,注入海洋,主要在哪個國家流過
印度河的發源地是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系凱拉斯峰的東北部;
流經的國家是中國和巴基斯坦;
注入的海洋是阿拉伯海(印度洋);
重要意義是:印度河是巴基斯坦最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
『柒』 鄭和下西洋穿越【】橫渡【】洋
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
『捌』 印度河流經印度嗎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玖』 印度河有沒有流經印度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拾』 歸來前後有什麼不同
當玄奘一行橫渡印度河時,在河心遇到了大風浪。座船上下顛簸,船上的行李嘰哩咕嚕滾得到處都是。飛濺起的浪花像傾盆大雨一樣,打濕了不少行李。
玄奘也顧不得風浪,站在船頭大喊:「快!快!快救經書!還有那些種子!」大家七手八腳地四處搶救,雨布不夠就紛紛脫下自己的衣服,覆蓋在書籍上。猛然,船身劇烈一顛,幾捆行李撲嗵嗵落入河中。玄奘大呼一聲,撲過去想救,船身一下子傾斜了,玄奘的上半身都沖進了水中。悟空在後面尖聲大叫,不顧一切地沖過去拚死抱住師父的腰,然後向後一坐。兩個人都重重地跌倒了。玄奘坐在船板上,失聲哭了出來:「書!我的書!」
上岸後一清點,一共丟失了50夾經卷,還有很多名貴的果木的種子。玄奘痛心不已。悟空一邊勸慰著,一邊和其他弟子們一起把打濕了的書籍小心地鋪在空地上曬干。他們的經書太多,白花花地鋪滿了河岸,引得過路人紛紛圍觀。
忽有一騎快馬馳來,馬上一個身穿官服的人大聲問:「大唐的玄奘法師可在這里?」
玄奘站起來回答;「貧僧正是玄奘。」
馬上的人興奮地說:「法師果然到了!請法師稍候,迦畢試國國王馬上來這里迎接法師!」說完,他又打馬飛奔而去。
悟空擰著衣服上的水說:「這下好了,有人管飯,還能布施幾件干凈衣服。」
片刻後,迦畢試國王在侍從的簇擁下來了。見了玄奘,他高興地說;「我聽說法師要來,已經在這里等候很久了。前面不遠就是烏鐸迦漢荼城,請法師一定要多住一段時間,迦濕彌羅王馬上也要來與法師相會。」
他們在烏鐸迦漢荼城住了五十多天,主要是為了尋找丟失的經書。印度河河寬流急,打撈實在不容易。僥幸打撈上來幾本,也早已被水浸泡沖刷得稀爛成一團,面目全非了。這對玄奘來說,簡直比從心頭剜(wān)下一塊肉還要痛。
玄奘一行繼續前進,翻過雪山,又走過了幾個小國。
走在朅(qiè)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自治縣)境內的山路上,打前站的悟空忽然跌跌撞撞地跑了回來。他滿臉是血,僧衣劃破了好幾外,驚惶失措地喊著:「師父!師父!有強盜!大家快跑啊!」玄奘在象背上問:「你沒有告訴他們,我們是取經的和尚嗎?」
「我一上來就告訴他們了!可這伙強盜貪心得很,說是縱然沒有錢財,必須把衣服、牲口留下來。他們說著,就真的來剝我的衣服。我不幹,他們舉刀就砍。菩薩保佑,這一刀砍偏了。師父快跑吧,他們可是殺人不眨眼的!」
玄奘匆忙爬下座象,把兩捆經書拈在肩上,懷里又抱了一捆,說:「咱們分散進山,強盜們就算追上來,也搶不走所有的經書!」
「嗨!師父,只有你把這些經書當作命根子似的,那些強盜們卻連看也不舍看一眼!他們要的是財物,沒有財物就要咱們的命!快走吧!」悟空雖這樣說,還是一手拎起了兩捆書,另一隻手挽扶著玄奘,深一腳淺一腳地奔進了山林。其他僧人們和戒日王派來護送的人也是各自逃命。身後,強盜們吶喊著殺到了。霎時馬嘶象吼,一片大亂。
玄奘和悟空伏在一條淺溝里,看著強盜們腳步親沓地跑過去,那明晃晃的刀刃亂探亂舞,幾乎是貼著他們的頭皮擦過。
強盜們遠去了,師徒二人才爬出淺溝,回到原地。其他僥幸逃脫的人們也陸續回來了。只見滿地狼藉,衣物、經書、佛像散落在泥濘中,樹杈上。幾匹馬在慌亂中跌斷了腿,在地上掙扎、哀號著。大象一頭都不見了,大家四處尋找,只在山洞裡找到幾頭溺死的象的屍體,其它的不是被強盜趕起去了,就是在林中逃散了。所幸經書沒有多大損失。玄奘的心情很是沉重,因為沒有了大象,這些沉甸甸的書籍、佛像只有靠馬馱、人拈,費工費力不說,前進的速度要慢很多,何時才能回到久別的故國呢?
天氣漸冷。一行人冒著嚴寒,繼續向東北走,到了佉沙國(今新疆疏勒縣),又折向東南,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抵達了於闐(tián)國。
於闐國王盛邀玄奘留住講經,玄奘答應了。
悟空問:「師父,你不是一路上都在說,巴不得一步就走到長安嗎?怎麼如今到了唐境邊上,反而不走了?這幾本經,沒有三五個月講不完。師父真能耐住性子在於闐住上三五個月?」
「於闐國王那麼熱情,我怎好讓他失望?」
「就為這個?」
「咱們途中遺失了那麼多經本,我始終心中不安。我想乘此機會派人到附近的屈支等國補抄這些經本,不然,我會終生覺得遺憾的。」
悟空還是不肯罷休:「就為這個?」
「你說我是為了什麼?」
悟空眨了眨眼睛:「我猜呀,師父最主要的還是擔心歸國後朝廷會找你的麻煩,對不對?」
「你這猴頭,倒像是我肚裡的蛔蟲呢!」玄奘說到這里,又嘆了口氣:「不知道朝廷能不能看在我求法心切,誠心向佛的份上,對我當年私逃出境的事既往不咎既往不咎: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
就這樣,玄奘在於闐一住就是七個月。他一邊講經,一邊擬寫表章,委婉地陳述了自己的情況:當年在佛學研究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為求得佛經真諦,才決定不顧一切到印度求學取經。行程五萬里,其中艱險無數。在印度的十幾年中,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還向印度各國宣揚了大唐的威儀與昌隆。如今取經歸來,奈何大象溺死,眾多經卷無法馱運,因而滯於於闐,靜候旨意。
表章擬好了,可是請誰代為呈遞呢?
恰在這時,麴洪海的駝隊也到了於闐。
再次見到玄奘,他連聲感嘆:「奘師現在可謂名揚天下了!我在路上就聽說奘師在於闐設壇講經,沿途還碰到不少專門趕來聽講的人。等到了經堂一看,啊,真是壯觀呀!上千人擠在一起,卻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我實在擠不進去了,就趴在門口聽了一陣,嗬,奘師講的每個字都聽得清清楚楚,彷彿就在耳邊似的。再由我們這些走南闖北的人邊走邊傳揚,用不了多久,長安城裡也會知道奘師的大名的。」
玄奘問:「你要去長安嗎?」
「是啊!奘師有事嗎?」
「我有一道上奏朝廷的表章,想煩勞你代為呈遞,行嗎?」
「喔喲!好啊!奘師這樣的大德歸國,皇上一高興,沒准兒還能重重地賞我呢!」
悟空插話說:「我師父一直擔心朝廷會追究他當年私逃出境的事。」
麴洪海使勁搖頭:「奘師去國太久,不了解貞觀天子的賢德。你們就等著好消息吧!」
很快,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封熱情洋溢的親筆信由使者專程送到了於闐。李世民熱切盼望玄奘早日成行,期待早日在長安見到這位高僧。他還告訴玄奘,唐政府同樣歡迎其他懂得梵文和經義的僧人來中國。更使玄奘感動的是,唐太宗已命令於闐等各國組織人力和交通工具,護送他回唐,同時還命令沿途所經的敦煌、鄯善等地的地方官妥善接待,給予一切應有的關照。
玄奘越聽越激動,待使臣念完時,他已是熱淚盈眶了。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闊別十八年的玄奘回來了。
悟空興奮地指著涌動的人潮說:「師父,你看!你看!人們都來迎接咱們來了!」
一匹高頭大馬迎面而來,雖然天氣寒冷,但馬上那個黑鐵塔一樣的人卻是汗流浹背,直喘粗氣。他跳下馬來,喊著:「倔(juè)和尚,你還認識我嗎?」
玄奘又驚又喜地迎了上去:「郝仁!你是郝仁!」
兩個人久別重逢,緊緊擁抱在一起。
郝仁老了,黑黑的臉膛上除了皺紋,還有傷疤。
玄奘老了,十八年的旅行使他的臉上布滿了滄桑。
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祐(yòu)也趕到了。他們建議,鑒於交通阻塞,無法進城,請玄奘一行暫且在城外委屈一宿,明天再進長安,也給地方官留出充足的時間准備盛大的歡迎儀式。玄奘再三合十相謝。
二月,唐太宗在儀鸞殿召見了玄奘,太子李治、國舅長孫無忌在陪,場面十分隆重。
李世民和玄奘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李世民對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他很欣賞玄奘的博學,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地說:「大法師如果能脫去袈裟,參與國事,一定能建立不朽的功業。」
玄奘對此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忙說:「陛下美意,玄奘心領了。但玄奘自幼出家,一心向佛,對治國安邦之學知之甚少。如果還俗做官,就好比順水行船時,偏偏棄舟登岸,實在不是高明之舉。玄奘願以畢生之力弘揚佛法,藉以報效國家。」
他說得婉轉婉轉:說話溫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而懇切,李世民知道勉強不得,就又換了個話題:「我馬上要親自率人馬遠征高麗了,可否請大法師一同前往?這樣,我就能與法師在軍旅之餘繼續敘話了。」
玄奘看出皇帝的愛才之心甚切,但還是拒絕了:「佛門戒律,不得觀看兵戎征伐,請恕玄奘不能從命。」
他兩次拒絕皇帝的邀請,若是換了別的君主,恐怕早就火冒三丈了。李世民卻是個非常開明豁達的人,對此並不在意。閑談中,他問起玄奘歸國後有什麼打算,玄奘說:「我從印度帶回六百多部佛經,都是梵文。我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盡心盡力把它們翻譯出來。聽說嵩(sōnɡ)岳之南,少室山之北,有一座少林寺,遠離塵囂(xiāo),泉石清幽,為北魏孝文帝所建,當年菩提達摩曾在那裡譯經。玄奘希望在那裡潛心譯經,以報答朝廷之恩。」
李世民搖了搖頭:「法師如果去了那裡,我再想與法師敘談就難了。譯經不一定非要去深山。長安城裡的弘福寺是我當年為太後所建,雖居鬧市,倒也甚是清靜,法師就住在那裡吧。一應所需,盡管去找房玄齡。」
玄奘拜謝。
李世民又說:「我想能夠更多地了解西域各國的山川物產、風俗人情,望法師能在譯經之餘,將西行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書,如何?」
「玄奘遵旨。」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中旬,萬事俱備,譯經正式開始了。
玄奘通過宰相房玄齡征選了眾多高僧、學者。譯經場秩序井然,各有角色。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七月,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整理,完成了關於西行見聞的記述,最後定名為《大唐西域記》。此書共計12卷,10萬余字,描述了玄奘游學18年所經歷了的110個國家及所聽說過的28個國家的概況。它不僅是中國的一部名著,而且是研究中亞各國和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資料。書中的許多情況,多數在《新唐書》、《舊唐書》中沒有記載。且書中行文文筆流暢,對各國的描述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這部書的學術價值很高,為各國學者所重視。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9年)五月,玄奘又譯成了卷帙(zhì)浩繁的《瑜伽師地論》100卷。這部經書和《顯揚聖教論》一樣,為印度高僧無著所著,都是大乘有宗派的重要理論經典。
唐太宗李世民在玉華宮內捧著墨跡猶香的《瑜伽論》,讀得入了迷。長孫無忌和中書令褚遂良被冷落在一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插嘴。
李世民看到妙處,拍掌大叫了一聲:「好!」
長孫無忌這才找到開口的機會:「我沒看過幾本佛經,因為那些經文太深奧了。雖然知道其中含義深微廣博,無奈無法入門。玄奘法師能把經文譯得這樣精彩而平易,真是千載難逢的人才!陛下慧眼識英,尤為難得!」
褚(chǔ)遂良也趕緊說:「玄奘法師能夠捨身求法,涉險萬里,又能歸國譯經,孜孜不倦孜孜不倦:非常勤奮,不知疲倦。,這就是為陛下的聖德所感呀!」
李世民大笑:「法師學問高深,毅力過人,與我有什麼相干?我倒有個主意,應該讓有司馬上將這部經抄錄九份,分送九州,使其輾轉流通,不會失傳,也使天下有緣的人都能受益。」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又齊聲說:「陛下慈悲,實乃天下蒼生之幸!」
李世民搖頭而笑:「這樣的好話聽多了,的確讓人有些飄飄然了。你們把什麼事都算成我的功勞,我無論說什麼你們都說是對的。玄奘法師就和你們不一樣,他不同意的事就決不附和。他的確是個少有的人才呀!這樣的人才一輩子埋沒在寺廟里,卻不為我所用,實在很可惜。你們有什麼好法子能幫我勸他還俗入仕?」
長孫無忌說:「許給他高官厚祿,他說不定會動心的。」
「功名富貴,對他來說都如糞土一般。」
褚遂良說:「那就明白地告訴他,如果不肯為陛下所用,必是有異心。他一害怕,就會從命的。」
「他捨身求法,歷盡艱險,還會怕死嗎?弄不好,我倒落個心胸狹窄、陷害賢能的惡名。」李世民顯得很苦惱:「玄奘現在正等在宮門外,可我始終想不出說服他的理由。不要讓他久等了,讓他進來吧。」
太監出去傳旨,一會兒,玄奘身著法衣,上殿行禮。
李世民指著案上的《瑜伽論》說:「我正在拜讀法師新譯成的經文,確實妙不可言。」
玄奘拜謝,說:「臣斗膽請陛下為新經作序,使佛法真經能夠頒行天下。」
「這個,我答應就是。法師能否也答應我一件事:還俗入朝,共謀朝政?」
玄奘又拒絕了,說:「陛下青睞(lài),玄奘感激涕零。唯有嘔心瀝血嘔心瀝血:形容費盡心血和精力。多用於教育和創作方面,獻身佛法,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李世民嘆了口氣:「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法師的執著很令我佩服。如果人人都有法師這樣的痴心與毅力,世上還有什麼事辦不到呢?今後我再也不提還俗這件事了。願法師早日完成譯經的宏願!」
李世民才思敏捷,洋洋灑灑781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他一揮而就。寫罷,他自我欣賞了一陣,甚覺得意,又親筆謄(ténɡ)抄了一遍。
李世民在文中稱頌玄奘的德操是「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jù)能方其朗潤」,贊揚他的才學是「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玄奘得此殊榮,弘福寺上下也是一片歡騰。寺中有個懷仁和尚,擅長書法,便仿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用行書將唐太宗的序文抄寫了一遍,後來也刻成了石碑,這塊碑,書法界稱為「王羲之聖教序」。褚遂良用楷書所寫的碑,稱為「褚遂良聖教序」。這兩種碑帖一直流傳至今,都是書法界著名的法帖。
十二月,由太子李治親自主持督造的慈恩寺落成了。這座宏偉的寺廟是李治為了紀念已故的母後長孫皇後而修建的,所以命名為慈恩寺。寺中專門建造了一座翻經院,院中虹梁藻井,朱欄玉砌,丹青雲氣,金環華鋪,真是無比壯麗。太子宣令,請玄奘法師入住翻經院,並出任慈恩寺住持。
出發當日,長安各大寺廟均排列幢帳,沿途相送。浩浩盪盪的隊伍中,當先是錦彩軒檻的帳座車,上面安放著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佛像、佛舍利等寶物。玄奘自己乘車居中,弟子們和其他僧侶們隨後,坐滿了五十輛車。太子李治親自派遣了東官兵卒一千多人,供玄奘調遣。只見錦幡(fān)如林,彩幢如海,文武百官簇擁護送。長長的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足有一千五百多輛車馬。路旁有太常寺卿、江夏王李道宗率領九部樂工夾道鼓樂,萬年令宋行質和長安令裴方彥各率本縣樂工在後吹奏。一時間鼓樂齊鳴,震動全城。觀者如潮,填街塞道。
在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治和後宮妃嬪們手提香爐,出現在了安福門城樓上。李世民一直疾病纏身,但此刻仍面帶微笑,揮手致意。
玄奘被眾人如眾星捧月一般迎進了慈恩寺,與太子李治及諸位高僧見禮。李治親自為玄奘引路,四下參觀慈恩寺的各處廟宇屋舍。
公元664年的二月初五夜,當世最偉大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圓寂圓寂:佛教用語,稱僧尼死亡。了。
第二天清晨,李治派來兩位御醫風塵僕僕地趕到玉華寺來為玄奘法師診病,未進山門就聽見了滿寺悲聲。兩人頓足大哭,懊悔來遲了一步。
噩(è)耗報進長安,唐高宗李治悲痛至極,連說了幾聲:「我失去了國寶!我失去了國寶!」話音未落,已淚如雨下。
惋惜之餘,李治下詔,安葬玄奘法師的一切費用。均由國家開支。法師譯完的經本,由朝廷安排抄寫;未完成的部分,由慈恩寺保管,不得有任何損失。
不久,悟空等遵照遺命,以粗竹席為輿(yú),將玄奘的靈柩(jiù)運回長安,安放在慈恩寺翻經堂內。數百弟子遮道哀號,悲聲驚天動地。
四月十四日,葬玄奘法師於長安以東的白鹿原(即灞(bà)上)。當日,京城內的僧尼、士庶各界都加入了殯葬之列,白幢、素蓋、挽幛徹地連天。長安及周圍方圓五百里內的州縣,共有百萬餘人沿途相送。
當晚,有三萬餘人身穿皂衣素服,自願在玄奘法師的墓旁結廬守靈。入夜,悟空慢步在白鹿原上,只見燭光點點,浩瀚(hàn)如海,與天上的繁星相映生輝。一路走過去,忽見師父墳冢(zhǒnɡ)的後面,有一個苦行僧跏跌跏跌(jiā):盤腿而坐,腳背放在股上,是佛教徒的一種坐法。而坐,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支起一個遮風蔽雨的帳篷,甚至身下連一條草席也沒有,就在這春夜的料峭寒風中,一動不動地坐在冰冷的土地上。悟空走近,只見這人面無表情,形容枯槁(ɡǎo),瞳仁如木刻一般,定定的。悟空忽然覺得他有幾分面熟,想了想,最終還是沒有打擾他。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四月,李治下詔將玄奘火化後的遺骨遷到樊川北原(今陝西西安市南部),並在那裡營建了塔和寺廟,以作紀念。埋葬玄奘的舍利塔是五層五檐架結構,從底層向上逐層縮細,氣勢巍峨。後來唐肅宗李亨在塔額上又題寫了「興教」二字,以示對這位偉大的佛學大師的敬意。
到了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將關於玄奘西行取經的神話傳說加工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說。在《西遊記》小說中,出於藝術上的需要,玄奘已將第一主角的地位讓給了他的徒弟孫悟空。但是,這部偉大的不朽名著,仍是以玄奘取經的傳說做為主要題材,書中把取經的目標視為一種光明、正義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