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大慈恩寺的資料
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大慈恩寺塔林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
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慈恩寺塔林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鍾暮鼓」之說。東側鍾樓內懸吊明代鐵鍾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大慈恩寺塔」,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慈恩寺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大慈恩寺塔林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
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慈恩寺塔林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游覽勝地。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大慈恩寺塔林」,,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鍾樓內懸掛明代鐵鍾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上鑄有「雁塔晨鍾」字樣。為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全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稜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慈恩寺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是必游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大慈恩寺塔已傾斜了1米有餘。大慈恩寺塔林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為安置從印度帶回的經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內裝有樓梯,供遊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全貌,令人心曠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大慈恩寺塔林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布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為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供遊人瞻仰參觀。聯合國教科文組來此參觀,譽玄奘三藏院為當代敦煌。
㈡ 大慈恩寺的文物遺存
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人稱「二聖三絕碑」。
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聖教》。
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於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當初為存放從西域所取經像舍利而建造大雁塔。玄奘法師究竟從西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骨舍利的具體數量未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余粒。」後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從新改建時,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也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取回中原的佛舍利由此成為千古之謎。
當前大雁塔上安放的佛舍利,是印度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所贈。1998年6月10日,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陝西咸陽人,自幼出家並於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訪問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面印著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內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並再三囑托:「這佛寶非常寶貴,要珍藏好定有無量大福」。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便將佛寶陳列於大雁塔上。為慎重起見,大雁塔給遠在印度的釋悟謙法師寄去一封信,向他談明意願,徵求意見,釋悟謙法師高興地回信說:「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無量,猶希呂君能虔誠供奉,定得無量大福。若能公諸大雁塔上層,令眾同為瞻仰,更得無量無邊大福聚,兄為祝頌。」 唐僧西域取經之前,古印度人尚未掌握造紙術,只能將記事文字刻寫在經過特殊加工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佛教經典也無一例外的全被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予以保存和傳誦,史稱貝葉經。
貝葉經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唐僧取經時所帶回的657部經卷全為貝葉經文。據文獻考證,存留下來的貝葉真經不足20片,每片都價值連城。
薦福寺所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說現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大雁塔五層所陳列的釋迦如來足跡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於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復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據佛經記載,在佛祖涅槃後二百年之內是沒有佛造像的,那時佛弟子們都是瞻拜佛祖留下來的足跡印,拜佛足即為拜佛祖。唐僧赴西域取經時將古印度廣為朝拜的佛足跡印圖帶回大唐呈現給了唐太宗李世民,並接受太宗敕令,將佛足跡印圖刻製成足跡印石,供廣大信眾瞻拜。
足跡碑中蓮花象徵純潔,「卍」字代表火焰和光明,雙魚代表解脫,寶瓶象徵聰慧,海螺象徵佈道,三鈷代表護法,掌心千福輪代表轉輪王,轉輪王下面即為大梵天王圖案。
㈢ 唐玄奘西天取了多少部經書
玄奘(602~664),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辯經勝利後,更名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
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學了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但也看到其間所隱含的相異之處,特別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體系裡,在中國佛教中又形成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的重大差別,而在地論學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諸宗,立宗的趨勢是側重一點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決這些分歧,他選擇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統一國內諸家異說的經典。玄奘帶回並譯出大量經典。組織法相唯識理論,而有法相宗的創立。
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7),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
與鳩摩羅什( 344 ~ 413 )、真諦(499—569)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700—711)(又說為不空(743—774))並稱為四大譯師。
和弟子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游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小說《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圓寂於長安大雁塔,葬於白鹿原。
玄奘早年及西行求法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為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玄奘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玄奘主要貢獻
創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於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范。於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范。於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於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庄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
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游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
窺基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於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為《成唯識》一論,即是出於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為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於《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為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跡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圓測 系新羅人,為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
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被視為別系。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玄奘身後之事
玄奘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於長安玉華寺,葬於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於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發現,後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續高僧傳·玄奘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玄奘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里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么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么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里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里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里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里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㈣ 大慈恩寺的歷史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後(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
經過一番「瞻星揆地」的測量定位工作,最後制定了「像天闕,仿給園(祗樹給孤獨園之略)」的建造方案。
整個工程,「窮班孿巧藝,盡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並櫚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堊、金翠備其飾」。
按照設計,寺院建成之後將是「重樓復殿,雲閣洞房」,總共有十餘院1897間,「床褥器物,備皆盈滿」。
至當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說:大慈恩寺工程「漸向畢功,輪奐將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別請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
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為「大慈恩寺」,此後1000多年來,慈恩寺成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4)大慈恩寺保存的印度佛經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建築:
1、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2、大雁塔廣場
大雁塔廣場始建於公元589年,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譯經。大雁塔廣場就位於舉世文明的佛教聖地大雁塔腳下,它是亞洲最大的唐文化主題廣場,已經成為西安百姓宜賞宜聚、觀光休閑的一處文化旅遊勝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慈恩寺
㈤ 西行五萬里,大慈恩寺譯經,玄奘法師究竟寫出了什麼
玄奘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的典籍是《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和《大唐西域記》。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5)大慈恩寺保存的印度佛經有哪些擴展閱讀: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
唐貞觀十九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
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
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㈥ 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該書有何重要價值
書名是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㈦ 介紹慈恩寺歷史
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已有歷史1350餘年。
據史書記載,慈恩寺始建於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他母親文德皇後而擴建,寺院的規模很大,共有13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聖命,為首任上座住持,並在此翻譯佛經十餘年。
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鍾暮鼓"之說。東側鍾樓內懸吊明代鐵鍾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
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為安置從印度帶回的經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內裝有樓梯,供遊人登臨,可俯視西安全貌,令人心曠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坐像,殿內壁面布滿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為銅刻、木雕和石雕。是當前規模最大的玄奘紀念館,供遊人瞻仰參觀。聯合國教科文組來此參觀,譽玄奘三藏院為當代敦煌。
大慈恩寺門前新建的佔地20多畝的以玄奘為主題的雁塔廣場,廣場中央台座上,坐落著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經銅像,花壇錦簇,華燈成行,馬路寬闊,設施齊備。
大慈恩寺大雁塔有著一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據史書記載: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後,皇太子李治恭請玄奘任該寺上座,寺中專為玄奘辟有翻經院,供其翻譯佛經。為了協助玄奘譯經,還特地選擇了50名高僧作為玄奘的助理。玄奘由原來居住的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時,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玄奘與50名助理乘車,京城僧眾列隊隨後,文武百官侍衛陪同,太宗皇帝與太子李治在安福樓上手持香爐目送,長安各界人士夾道歡呼。
大慈恩寺大雁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初,評為首批全國4A級旅遊景區。
㈧ 西遊記的真經放於哪個寺
犀牛賀州,靈山,大雷音寺。
㈨ 唐僧取經都取來了哪些佛經,請大師詳細說一下.
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達京師西郊,道俗相迎者數十萬,人群擁擠,甚至進不了城。當時唐太宗在洛陽,玄奘將帶回的經像放在長安弘福寺,就去洛陽向太宗匯報。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見聞寫出來,又勸他還俗從政,前一條玄奘答應了,後一條卻難從命。玄奘要求譯經,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譯場。玄奘回長安後,組織了一套包括證義、綴緝、錄文、證梵、安字在內的翻譯班子,同年五月就開譯《大菩薩藏經》,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內專設譯經院,玄奘搬入此寺譯經。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為了存放經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內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顯慶之間,玄奘譯出毗曇類經典,晚年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翻譯為梵文,正因為這樣,持《起信論》為非中國撰述的學者,以玄奘此譯為論據。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華宮逝去,臨終前,命僧翻讀所譯經典名目,又囑死後不要葬在宮、寺附近,尋個山中清凈處埋掉。
玄奘回國後的近二十年內,共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等作品,一些表、啟、書等則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從玄奘澤籍來看其思想的組織,范圍很廣,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為主。這一系的經典,玄奘譯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門論》、《五蘊論》(此二為世親著)、《顯揚正教論》、《攝大乘論》(此二為無著撰)、《雜集論》(安慧集)、《辨中邊論》(彌勒頌,世親釋)、《唯識二十論》(世親著)、《唯識三十論》(世親著)、《大庄嚴論》(彌勒頌,世親釋)和《分別瑜伽論》(彌勒著)。最後兩論玄奘未譯。《唯識三十論》在印度注釋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和智月),玄奘依窺基的建議,以護法一家為主,糅譯十家,命名為《成唯識論》,此論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學思想。又譯有《解深密經》五卷(此經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師地論》引用)。
玄奘於瑜伽學的代表性觀點是三性說和阿賴耶識緣起說。三性,亦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在真諦譯作分別性、依他性和真實性)。遍計所執自性指「周遍計度」,即普遍地觀察和度量,產生虛妄分別,執著虛妄的如夢似幻的現象為實有。依他起自性說明一切現象都依「他」而起,這個「他」,指各種條件,特別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此而知萬法為「似有」。圓成實自性指圓滿成就萬法的真實性體,只要認識到萬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礎上遠離遍計妄執,而能體認到圓成實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歸結為種子,這是玄奘所認為的世界的終極原因。種子必須具有產生結果的功能,其來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種子具有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和引自果六種特徵。
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起萬法,阿賴耶識通過末那識的中介,由六識直接變現外境。阿賴耶識即真諦所譯的阿黎耶識,末那即真諦所譯的阿陀耶識。
為了說明識體的作用,玄奘又介紹了護法的四分說,即每一識體都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層次。相分是識體的認識對象;見分是識體的自身的認識相分的能力;自證分是能夠證知見分的認識能力的功能;證自證分是對自證分的再證知。阿敕耶識的最深層本質可以追溯到這個證自證分。
在修證方面,玄奘認為要通過轉依才能得涅盤,得無上覺,轉依就是轉掉依他起上的遍計所執,轉得依他起中的圓成實性。
在達到解脫的過程中,須歷五個階段,稱唯識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
因明也是印度瑜伽學派的思想內容之一,陳那對之闡發尤多,他著有因明八論,其中的《因明正理門論》,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譯出,陳那的弟子商羯羅主對此論之釋,為此論入門階梯而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則於貞觀十九年(645)先行譯出。古印度之因明,在其認識論部分立有現量、比量和聖教量,陳那廢除了聖教量,留現、比二量,又對比量作進一步的分析。玄奘創造了一個「真唯識量」,是在戒日王為他舉行的無遮大會上提出的。他採用宗、因、喻三支的邏輯方法,依照護法的唯識理論而說明境不離識的觀點。
小乘經典的組織,玄奘譯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一身是《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六足是《識身足論》(提婆設摩著)、《法蘊足論》(大目乾連著)、《品類足論》(世友著)、《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著)、《界身足論》(世友著)和《施設足論》(大迦多衍那著)。《施設足論》沒有譯出。又譯有解釋《發智論》的《大毗婆沙論》(題五百羅漢造)二百卷,譯有《俱舍論》。
大乘經典的組織,除了譯介瑜伽行派一系外,玄奘又譯出般若部的《大般若經》,該經十六會,二百七十五分,作為全經主要部分的第一會就有七十九分共四百卷。經中有六會與過去所譯的般若類經屬同本異譯,如第二會原有西晉無羅叉和竺叔蘭合譯的《放光般若》二十卷、竺法護譯《光贊般若》二十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二十七卷;第四會原有東漢支讖《道行般若》十卷、三國之吳國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六卷、苻秦曇摩蜱和竺佛念合譯《摩訶般若鈔經》五卷、羅什譯《小品般若經》十卷;第九會原有羅什《金剛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經》一卷。另外六、七、八三會也有舊譯本。對於舊譯,玄奘都加以重譯或改譯。
玄奘認為,「佛法大乘,般若為本」(《請御制大般若經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所以他對這部經典的翻譯尤為重視,而過去所譯,都未窺其全貌。玄奘專門在僻靜的玉華宮譯此巨制,有人曾建議他依照羅什的做法,刪繁就簡,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點省略。自顯慶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譯,至龍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譯完,這樣六百卷的著作規模,使中土學人大吃一驚。
但玄奘更為流行的般若部經典譯作則是集《大般若經》中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思想的各品而成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在譯完般若部後,玄奘又想譯寶積部的《大寶積經》,但只試譯了幾行,身體不行了。此經後由菩提流支譯出。
玄奘還譯出中觀部經典《廣百論本》,以瑜伽思想貫通中觀學派。
玄奘還譯出大乘戒律方面的經典《菩薩戒本》一卷,此卷是從《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錄出,稱為《瑜伽戒本》,可知玄奘對戒律的重視。
玄奘還譯有密教類經,《不空羂索神咒心經》、《諸佛經陀羅尼經》、《六門陀羅尼經》等。
玄奘於凈土則持彌勒凈土信仰,願生兜率天。他在國內時就有此信仰,到天竺後得知無著、世親都持此願,更加堅信。臨終之前,他默念彌勒佛,並命旁邊的人同稱:南謨(現譯南無)彌勒如來。據說他曾作《贊彌勒四禮文》,載《法苑珠林》卷十六。
㈩ 玄奘從印度帶來的經卷後來全部被翻譯完了么
玄奘大師從印度總共帶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大師用了19年時間,共翻譯出經論75部1335卷。
大師圓寂後,大唐的皇帝就終止了譯經的工作。把所有沒有翻譯的原本,保存。
後代如不空三藏,曾就玄奘大師的梵本進行翻譯,但是後代去動用的很少。
唐代末期整座長安城被毀,這些梵文原本幾乎全部被戰爭所淹沒
到今天僅僅只留下幾頁殘片,被妥善保存在大雁塔下地宮中。
您問佔到所取多少比例,就幾頁殘片而已,何談比例啊!都談不上。
所以,中國只要一打仗,一戰爭,就是文化的毀滅。
大慈恩寺——大雁塔下保存的玄奘大師取來的梵文佛經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