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來在印度的地位如何
「如來」即是「佛」,「如來」和「佛」實際是一個意思.
這樣一來如來的地位其實就是佛教在印度的地位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而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種姓制度很出名吧?因為大多數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在印度,印度教其實是最大的。取代了佛教地位,所以如來,也就是佛,其實地位並不高
2.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呢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3.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的地位
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只是諸神中的一位,地位並不尊崇。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沒有釋迦牟尼的影子。
1、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2、濕婆:印度三大神的第三位。又叫「西哇」。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是象徵「昌盛」和「吉兆」的神。同時又象徵「毀滅」,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視為「破壞神」。同時他也是生殖之神,傳到中國後與藏教密宗中的大歡喜菩薩互相影響。
3、毗濕奴:三大主神之一,與前兩者並稱為三聯神。稱謂極多,有一千種以上,常見的為「那羅衍」,「世界之主」等。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3)釋迦牟尼在印度地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歷史淵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宗教方面,出現了耆那教,其藝術和哲學價值也是最高的。
印度神話對佛教影響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釋迦牟尼、幾個弟子、幾個羅漢之外,觀音借鑒了雙馬童、彌勒借鑒了密多羅、毗盧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羅王的名字、各種明王來自濕婆的憤怒相、閻羅王是閻摩、四大天王來自印度的四方護法神(懼毗羅、伐樓拿等)、韋馱是卡爾提克亞、吉祥天是羅乞什。
其中印度神話最著名的要算《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這是兩篇非常龐大的詩史,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摩柯婆羅多》中最有名則是鼎鼎大名的人類英雄黑天。對印度神話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找這兩本書的翻譯版來看看。
其實與印度神話相關的書籍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書系列。通常,往世書分為十八大往世書與十八小往世書。這些書應該算是眾神的個人傳記和專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大鵬往世書》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神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牟尼
4. 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我覺得釋迦摩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變成如來佛祖的原因就是因為佛法在中國其實是被同化了,變成了適應我國國情的一個宗教,所以才會演變成如來佛祖。而且佛共有十個名號,如來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如來可以指一切佛也可以單獨特指某一尊佛。
並且到了明清的時候,因為有很多的小說流行,並且還有了《西遊記》的出現,那麼就更加奠定了。釋迦摩尼在人們心中就是如來佛祖的一個形象。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國家對宗教的信仰沒有限制,所以大家可以隨意地訓教找到自己的信仰,但是千萬要記住不能去信奉一些邪教。那樣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危害的。
5. 佛界三聖與釋迦牟尼的地位誰高。一共有多少佛祖
西天靈山仙佛表
>
> 三世佛:南無過去、現在、未來 註:通常三世佛分橫三世佛與豎三世佛。
> 豎三世佛:
>
> 過去佛的燃燈上古佛,加上現在世的釋迦佛(原名:悉達多),以及未來
> 世的彌勒佛
>
> 橫三世佛:
>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
> 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 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 (因都有如來在,所以本文中就不增加三世佛這個名詞.西遊原著里,提
> 及了南無過去現在未來佛,本書中稱之為三世佛。)
>
> 四大金剛:
>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 峨眉山淸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
> 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 昆侖山金雫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
> 五方佛:
> 東方不動(身)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
> 八菩薩:
> 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
> 十大弟子: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目犍連神通第一 | 阿難陀多聞第一 | 優波離持戒第一
> 阿那律天眼第一 | 大迦葉頭陀第一 | 富樓那說法第一 | 迦旃延論議第一
> 羅睺羅密行第一 | 須菩提解空第一
>
> 十八羅漢:
> 托塔羅漢 | 探手羅漢 | 過江羅漢 | 芭蕉羅漢 | 靜座羅漢 | 騎象羅漢 | 看門羅漢 | 降龍羅漢 | 舉缽羅漢 | 布袋羅漢 | 長眉羅漢 | 開心羅漢 | 喜慶羅漢 | 挖耳羅漢 | 笑獅羅漢 | 伏虎羅漢 | 沉思羅漢 | 騎鹿羅漢 |
> 十八伽藍
> 美音 | 梵音 | 天鼓 | 嘆妙 | 嘆美 | 摩妙 | 雷音 | 師子 | 妙嘆
> 梵響 | 人音 | 佛奴 | 頌德 | 廣目 | 妙眼 | 徹聽 | 徹視 | 遍視
>
> 二十諸天:
> 日天(又名日宮天子)| 大梵天 | 多聞天 | 金剛密跡 | 鬼子母神;
> 月天 (又名月宮天子) | 帝釋天 | 持國天 | 大自在天 | 摩利支天;
>
> (大)辯才天 | (大)功德天 | 增長天 | 散脂大將 | 婆竭龍王;
> 韋馱天(戰神塞犍陀) | 堅牢地神 | 廣目天 | 菩提樹神 | 閻摩羅王。
6. 釋迦牟尼是誰有何作為
釋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釋迦牟尼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後,世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圓寂於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歲,與我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據我國佛經記載,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富庶的小國,這就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年輕的凈飯王是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之人,後與毗鄰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覺大王的女兒摩耶結為夫妻。
王後40歲那年,才有了懷孕徵兆。懷胎10月後的一天,王後生下一個男孩。只見他相貌端麗、神態安詳,並無一般嬰孩的哭鬧表現。這就是後來成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喬達摩·悉達多。他的誕生地蘭毗尼園後來成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聖地。
在皇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釋迦牟尼一天天成長起來。
釋迦牟尼天姿聰慧、悟性極佳,少年時代,便養成了愛思考、愛提問的良好習慣。其父凈飯王期望他長大以後成為「轉輪聖王」,有意加以培養。他命兒子同釋迦族姓兒童約萬人一起到教書法師跋陀羅尼(意為「普友」)的學堂學習。釋迦牟尼很快就脫穎而出。對太子的博學多才,法師常常驚嘆不已。除此之外,太子還學習哲學、韻文、占學、數學、歷法、祭法、祈禱學、妖怪學、技藝、蛇學等多種知識與技能。
當釋迦牟尼長到17歲時,釋迦族姓的長輩們都來拜見國王,請求國王為太子選擇賢妃!凈飯王納言下詔,召集釋迦種姓年輕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讓太子挑選。釋迦牟尼後來鍾情於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親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說:我姓之宗法,須通曉技藝之人,才可把女兒嫁給他。使臣回稟國王,國王頗為不快。釋迦牟尼聽到後倒是極力贊同,應允七天後舉行技藝。比賽那天,五百多名釋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宮競技場上,約定比賽數學、文字、音律、劍術、角力、射箭、騎馬、游泳、跑步等項目。釋迦牟尼在全部項目中都占優勢,最終獲勝。持杖者心悅誠服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在當時社會里,婆羅門教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教義規定青年人要經歷四種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棲期、遊行期。釋迦牟尼就是順從這個社會習慣,進行了四方出遊。
釋迦牟尼成婚後,並未改其沉思的習慣,他對見到的任何一種現象都能作長時間的思考。
一日,釋迦牟尼及隨從數十人乘車馬從東門出遊。在郊外野徑旁,一個老人拄杖而過。駕車者告之:此人為老所迫,「老」非國法,眾人至壯被老殘。太子想像著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論此時多麼年輕富有,終將老去,實在讓人痛苦!於是游興頓無,命起駕回宮。
幾日後,釋迦牟尼又從南門出宮郊遊,行至不遠,見一病人,駕車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纏身,病危常在將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無力,即使頭腦聰銳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麼令人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呢?回宮後,他整日為尋思這個問題愁眉不展,國王見了甚是擔憂。
過了幾日,釋迦牟尼又啟請出遊西門。出城不久,遇見四人抬著一具棺材迎面走來,死者家屬跟在後面,捶胸頓足呼號哭泣。駕車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釋迦牟尼想,怎樣才能使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怎樣才能使疾病遠離,生命長存呢?回宮以後,悶坐苦思,憂形於色。
過了十幾日,釋迦牟尼始終未找到答案,於是啟奏凈飯王,要出遊北門。剛出北門,遇見一比丘(和尚),駕車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時丘僧走近說:解脫之道,不在王宮在山林。釋迦牟尼大受震動,心想: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事業啊!於是下定決心舍棄王位,離家尋找解脫之道。這時釋迦牟尼已經29歲,妻子俱夷即將分娩。
北門出遊回來第二天,釋迦牟尼前去拜見凈飯王,說道:恩愛聚會,必有離別。願父王許我出家,為眾生尋求一條解除痛苦的途徑。凈飯王聽後非常難過,他想盡一切辦法挽留太子。但釋迦牟尼一心謀劃著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釋迦牟尼趁眾人睏乏歇息的機會,偷偷溜出寢宮,來到馬廄,叫醒車夫,讓他駕車送他出城。
釋迦牟尼逃出王宮,經過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離開迦毗羅衛國,來到「毗舍離城」(古印度一國名,第二次經典結集處)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當時矢志的跋伽正在這里苦修。釋迦牟尼看見許多修苦行的婆羅門,釋迦牟尼待了幾日,認為修苦行不能獲解脫之道,便告辭跋迦,繼續尋找真諦。
卻說凈飯王發現太子出走後,立即派出王師大臣及許多隨從,由車夫領路,急追而來。釋迦牟尼正想前往摩揭陀國的灰白山中尋道,在半途就被追上。王師及大臣百般規勸,仍不見太子回心轉意,於是留下橋陳如等五人跟隨太子,率餘下眾人回宮復命去了。
釋迦牟尼繼續南行,他們渡過凶險的恆河,來到摩揭陀國(古印度國名,王舍城之所在國),受到國王頻毗婆羅的熱情款待。
釋迦牟尼帶領五人渡過尼連禪河,來到河邊的迦暗山修行地。此後,他先後尋訪了新學派領袖、年逾百歲的阿羅邏迦羅摩和數論先師優陀迦羅摩子,並且吸收了二位大師的禪定觀想方法。
釋迦牟尼離開兩位數論大師後,又到了伽耶,當時在尼連禪岸邊的苦行村,住著許多苦行者,面對苦修盛行的當時社會,釋迦牟尼一時找不到更佳的修行方法。他想:五濁使世道險惡、人心叵測,我為自身清凈,破除邪謬,普渡眾生,應當修禁行和苦行。於是他就這樣修行了六年。《佛本行集經》中對他的修行結果有如下記載:身體羸疲,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力氣。六年苦修,使釋迦牟尼的體質大大受到了損害。
六年後的一天早晨,太子來到尼連禪河邊飲水,他看見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嘆:六年苦修,殘身傷智,徒勞無益。若丟掉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許能獲得解脫之道。於是決定凈身進食。
太子走進尼連禪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積沉下來的污垢。由於身體十分虛弱,洗浴後感到頭昏眼花,攀著一根樹枝才上了岸。
這時,一個叫善生的村姑沿河而來,她獻上鮮牛乳救了釋迦牟尼。隨從橋陳如等三人見太子喝了牛乳,以為他意志已滅,前功盡棄,大為氣惱,紛紛離他而去。
釋迦牟尼不久來到佛陀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釋迦牟尼端正身體,並發誓不獲誓不起此坐,便默坐進入禪定境界。
他在畢缽樹下連坐了七天七夜,未進一粒米粟。
到第七天黎明,釋迦牟尼忽然感到長期縈繞在頭腦里千絲萬縷的疑難全部釋然,混沌已久的大腦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原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萬物變化的惟一歸宿就是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環。人生如舟,苦海無涯,只有斷絕一切慾望,多積累施捨的善行,才能消除煩惱,才能寧靜地忍受各種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脫。這就是釋迦牟尼所證得的「正覺」。
從此,釋迦牟尼成為佛陀(簡稱佛,意思是覺者,智者)。釋迦牟尼成佛這一天是公元前五三○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那年他35歲。
此後的釋迦牟尼因到處傳播佛教而受人敬仰。
釋迦牟尼成佛後,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尋找跟隨他多年的橋陳如等五人。
釋迦牟尼尋到他們後,開始向他們傳授自己的法道。
釋迦牟尼的初次說法,完全征服了橋陳如五人的心。他們一齊跪拜,乞求佛陀收他們為徒,這就是釋迦牟尼最初的五個弟子,野鹿苑是他得道後第一次傳授經法的所在地。
在鹿野苑最初說法後,釋迦牟尼暫時行走在縛羅迦河的沿岸。為眾人排憂解難、指點迷津,傳播佛教,不久就收了弟子六十多人,師徒眾人在縛迦河岸傳道。後來釋迦牟尼讓六十佛徒分散而去,雲游四海,佛教廣泛地傳播起來。
釋迦牟尼在35歲至80歲的44年間,雲游印度各地,向人們傳布教法,普度眾生。盡管他擁有上千名弟子、上萬個信徒,仍身遭諸多不幸。當時,婆羅門教是佛教興起前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它嚴格劃分人的等級優劣,以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而佛教主張一切教徒皆情同手足,不論貴賤,它的教義對婆教產生了巨大沖擊。於是釋迦牟尼成為被誹謗和詆毀的對象。
在他晚年時候,教團還發生過分裂現象。
此外,釋迦牟尼為協調僧團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使之和睦統一,為了制約比丘和比丘尼的行為,有利於他們的修行和擴大佛教影響,制定了這樣那樣的戒規。為此釋迦牟尼也遭到非議。但他善惡兼容,不計前嫌,最終令萬人傾服,受萬人朝拜。
釋迦牟尼為傳播佛教奔波勞碌了一生,於公元前486年圓寂(涅槃)在拘屍那伽城(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的跋提河邊。
釋迦牟尼死後,古印度各國為爭奪他的遺骨(「舍利」,火化後呈珠狀物)而大動干戈。後經調解,決定將遺骨骨灰分成八份,各自帶回「舍利塔」供養。此外,當地人還搜集釋迦牟尼的毛發、衣物,建塔封存供養。這些「舍利塔」至今古風猶存。供八方遊人瞻仰、祭拜。
7. 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史佛祖,他究竟是何身份
在佛教中,釋迦牟尼是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如來;在現實上,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智者。佛祖釋迦牟尼,一直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影響力最大的宗教聖人之一。在漢傳佛教眼中,釋迦牟尼是創立“教外別傳”的聖者;在《西遊記》中,釋迦牟尼是法力廣大,三界無人可比的如來佛祖;在《封神演義》中,釋迦牟尼渡劫化身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收徒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開創闡截二教。回到起點,那麼釋迦牟尼到底是什麼樣的身份呢?
由此看來,在佛教中,釋迦牟尼如來是一方世界的教主;在現實中,釋迦牟尼也是一位了悟生死的智者。不愧是宗教史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8. 釋迦牟尼屬於印度的哪一種姓
釋迦牟尼屬於印度剎帝利種姓。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8)釋迦牟尼在印度地位怎麼樣擴展閱讀:
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9. 在種姓制度下,釋迦牟尼屬於第幾等級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等級制度,它是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產物。按照這種制度,每個人一出生就屬於一個特定的等級,職業也是世襲的,各等級間界限嚴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飲、同席而坐。即種姓是指職業世襲、內部通婚、不準外人參預的社會等級(身份)集團。種姓在古梵語中稱「瓦爾納」,意為「膚色」、「品質」;印地語叫「闍提」,意為「種」、「出生」;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意譯為「種姓」;葡萄牙人稱為「卡斯特」,意為「族姓」、「出身」。早在奴隸制時期,印度社會即已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治者;「吠舍」(農牧民、工商業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僕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這種制度主要盛行於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為聖書的《摩奴法典》,把這四個等級的起源歸於梵天(造物者)身體的四個部分,即婆羅門出自他的口中,剎帝利出自他的雙臂,吠捨出自他的雙腿,首陀羅出自他的雙腳。印度教的經典還認定前三種等級的人是可以獲得「再生」的,而首陀羅則沒有這種權利。隨著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後來在恆河流域的一些王國里,原來的四個等級又被細分為許多等級(亞種姓)。結果種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趨復雜。在原來的種姓之外,又出現大批「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他們絕大多數人沒有土地,沒有權利,只能在農村當佃、雇農,或在城市從事「不潔」行業,如洗衣、製革、屠宰、清掃等,他們的人身和用過的東西都被認為是「齷齪」的,他們不能同其他種姓的人接觸,不能進入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現代的種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級,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級種姓,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以及被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的第三等級。印度的種姓制度破壞了人民團結,阻礙了社會發展,對整個社會起著極大的分裂作用。印度獨立後,曾經制定法律禁止種姓歧視,不過在今天封建關系佔主導地位的印度農村裡,種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在印度社會中仍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