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印度發展的潛力大於中國
印度在一些重要領域的發展潛力大於中國
在全球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今天,另一個經濟奇跡卻也正靜悄悄地在印度出現。新加坡的聯合早報今天報道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東亞的巨龍和南亞的大象互相輝映,同時又相互競爭的時代或許終於拉開了序幕。
官方統計顯示,印度經濟去年7至9月份大幅增長了8.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人相信,印度自1991年推行的改革已顯現效應,一方面IT業正在為印度經濟贏得國際上的重視,另一方面製造業也蓄勢待發,其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長期維持在7%以上的水平。印度財政部長賈斯萬特.星(Jaswant Singh)最近就表示,印度正處在「爆炸性增長」的臨界點。
報道說,印度經濟的樂觀前景也正在改變人們對中印對比的評價,過去輿論完全一面倒認為中國模式優於印度模式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報道舉例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黃亞生和哈佛大學教授凱納(Tarun Khanna)去年年中聯合發表的文章認為,中國利用外資推動經濟增長,發展後勁將不如鼓勵本國企業與國際競爭的印度。
這兩位學者指出,在2002年福布斯評選的世界最佳200小企業中,共有13家印度企業,中國只有4家。他們並認為,相比中國,印度更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高科技實驗室。
投資銀行高盛則在去年底發表的《邁向2050年》報告中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可在2010年左右超越中國,在未來50年裡,它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報道說,在外界看法改觀的同時,印度人的觀念也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在印度國內備受尊重的IT巨子穆爾蒂(Narayana Murthy)日前就在北京說,印度人現在普遍有「一種希望向中國學習,同時和中國競爭的意願」。
報道說,印度政府目前已在醞釀要仿效中國,在今年內設立大約20個經濟特區,以吸引更多外資,並促進出口。這意味著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可能因為來自印度的競爭而減弱。
另一方面,報道亦指出,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印度擁有大於中國的潛力,但在其他發展條件上,中國的優勢仍然明顯。
例如,強項在製造業的中國,比實力在研發的印度更能讓社會上的多數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目前中國有接近1億的製造業工人,印度只有900萬,高速發展的IT業也只為印度製造了100萬個就業機會。
報道又引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的觀點說,「印度的政治結構是現代的,經濟結構基本現代,社會結構卻還屬於前現代。」他指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需要一些前提,例如,社會需要打破以血緣和家族為基礎的傳統結構。
轉帖 不代表個人觀點
㈡ 印度哪來的近9000億的國民生產總值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在全國的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受良好教育人士,還是主要的電腦軟體服務出口國以及大批軟體工程師的母國。
去年12月,美國新澤西州初步通過了一項議案。此議案如同半空里的一聲驚雷,在印度炸響。議案很簡單:今後政府部門的工作一律不外包給非美國公民,不管是軟體設計還是呼叫中心。
對於印度的科技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警醒——就在兩年以前,所有的媒體都還在對印度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威力津津樂道。而現在,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失業率上升,印度的高科技企業終於嘗到了歐美經濟不景氣的苦酒。
對印度的排斥不僅僅來自於幾個議會代表,一些移民官員也有類似表現。比如,三月份,荷蘭移民局以簽證無效為由,扣留並最終驅逐了15名來自印度某知名IT企業的訪問人員。如此種種,都意味著歐美對印的態度轉向,印度高科產業以後將面臨新的考驗。同時,更嚴酷的商業環境,更激烈的競爭,以及更苛刻的消費者,都在蠶食印度高科產業的利潤。
21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經濟中,兩個亞洲巨人在勞動力方面的差別依然清晰:作為全球工廠的中國,生產著從鞋到電腦的所有商品。全球外包中心的印度為全球提供從編寫軟體補丁到跟蹤信用卡信息的各類服務。
印度的服務業享譽全球,但是製造業卻默默無聞。受制於落後的基礎設施、官僚體制的繁文縟節和嚴苛的勞工法案,印度的製造業在全球舞台上仍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至2005年期間,製造業在印度國民經濟所佔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徘徊在25%到27%之間。同期,服務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例從37%躍升至52%。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專家指出,2005年印度製造業出口總值37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6%,同比中國7120億美元和35%的份額。誠然,中國出口商品中60%來自總部設在中國以外的公司。
「時至今日,印度尚未在跨國製造型企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波士頓咨詢公司駐新德里分部主任南德高恩卡(Sachin Nandgaonkar)。「當然,和五年前相比,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波士頓咨詢公司和沃頓商學院的專家們認為,透過表面現象,印度的製造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印度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的帶動下和相對廉價的高技術勞動力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生產業務。福特、現代和鈴木公司,都通過其在印度的工廠大量向外出口汽車。LG、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要麼已經在印度開始生產手機,要麼正在籌備設廠,產品中相當大部分將出口海外。ABB、施耐德(Schneider)、霍尼韋爾(Honeywell)和西門子公司在印度設廠,為印度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生產電工和電子產品。
另外,還有一批具備全球競爭能力的印度本土生產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汽車業——已成功立足全球供應鏈中。桑德蘭姆閥門公司(Sundram Fasteners)為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發電機閥門。總部設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自己發展成為數碼存儲介質,如DVD和CD光碟,的全球生產商。還有發展迅猛的制葯公司:印度現有60家制葯企業達到了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苛刻的質量要求。這是美國以外達到此項要求最多的國家。印度的制葯公司正在全球拓展市場。
「過去的五、六年間,很多公司已經重組了生產部門,並已達世界標准,」波士頓咨詢公司新德里辦事處的印度工業產品部門主管兼研究主任巴塔查亞(Arindam Bhattacharya)指出。「印度正在不同行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製造基地,從制葯、汽車配件,到汽車和摩托車。速度雖然不快,但步伐堅定。」
國內需求
印度製造業的騰飛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它已顯露出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完全不同的特質。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在中國和印度都有業務。其常務董事帕塔克(Dalip Pathak)指出,中國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政府關注就業問題,而為製造型企業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這使得中國成為製造業長期投資的最佳目的地。
在印度,外商投資就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了。印度的文盲率持續超過東亞各國水平,非熟練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也比中國或越南要低。但是,很多情況下,巴塔查亞(Bhattacharya)指出,印度的平均生產率因為高效的企業管理體制而大大提升。嚴苛的勞工法——例如員工人數超過100人的公司在辭退工人時,須徵得政府同意——使得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鞋業或玩具製造業,都會避印度而遠之。印度經濟中一些部門,諸如手工紡織業,仍保留有低效率的小作坊運作方式。電價高而供應無保證、道路糟、碼頭堵,再加上繁文縟節,都阻礙了外商在印度的投資。據國際金融公司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表,在世界各國新開辦企業所需時間方面,印度需要35天,美國需要5天,英國需要18天。在此方面,印度終於能與中國(35天)和泰國(33天)處於同一水平上,並領先於巴西(152天)。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喬胡瑞(Saikat Chaudhuri)認為,印度的全球製造業在其不斷擴張的國內需求帶動下大幅增長。他點出像LG、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樣手機生產商,如福特、現代和豐田一類的汽車廠商。一些公司正在改變其全球布局。巴塔查亞拿現代汽車作例子,現代汽車將其在印度的工廠定位為全球唯一生產小型車的工廠,並將其在韓國本土的生產能力逐步轉移到這里。進口准證制度漸被取消、關稅逐漸降低和外匯監管體制逐步放寬,引發了以消費為帶動的經濟可持續大發展。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印度國內汽車年銷售量從1995年的26.5萬輛,增長到2005年82萬輛;本財年前8個月,汽車銷售量已達87萬輛。印度的手機月銷售量已經高於300萬只。
「印度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使得建立供應鏈成為可能,」喬胡瑞強調說。「只要印度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並能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這將成為另一種成功模式。」印度市場對商品價格的敏感性高,為本地製造業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巴塔查亞說,印度政府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允許私人機構介入港口建設,以及大手筆投資公路建設等措施來壯大製造能力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
福特亞太公司負責業務開發的常務董事施奈德(David Snyder)預測,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包括多用途車,將在未來十年中翻一番,從目前的140萬輛增長到280萬輛。這一增幅雖說只相當於福特在中國市場預計增幅的四分之一,但比其在東盟國家的130萬輛的同期預計增幅要多。福特公司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銷售漸趨平淡,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印度和東盟國家——成為福特公司首要發展市場。
汽車配件:印度製造的舞台
諸如汽車配件廠商巴拉特鑄造公司(Bharat Forge)的成功故事證實了,印度的競爭力在於相對高端的製造領域。印度大學每年為社會培養出4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僅次於中國,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長的汽車配件業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工序,躋身於跨國汽車企業的合格配件供貨商。有十餘家汽車配件企業,包括索納克尤轉向系統公司(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桑德拉姆•克萊頓公司(Sundaram Clayton)和總部設在欽奈TVS集團下屬的TVS Motor公司,都贏得了著名的日本質量大獎—戴明獎(Deming prize)。盡管大多數印度出口的汽車配件技術含量都不高,豐田汽車公司在班加羅爾的工廠已經可以生產變速箱。南德高恩卡指出,豐田公司這一決策,兼顧了質量和成本兩方面因素。「如果我能拿到日本質量,但是價格卻很低,何樂而不為呢?」他說道。
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庫,有助實現分解自動化、本地設計和采購汽車配件生產流程中成本較高的部分。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這樣的工藝工程能將配件工廠的資本成本降低近40%到60%。
「如果與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的經濟結構優勢還是相對有限的,」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巴塔查亞如是認為。「但高效的領導力和將智力應用到改善產品的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這些公司具備了競爭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日歐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從印度購買製成品,全球發展大趨勢也將有利於印度。除了汽車配件、電信設備和制葯業,印度在如金屬製品業、高端化學品、消費電子產品和電腦硬體這類技術密集行業中具備競爭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南德高恩卡說,印度出口工業園近期改善基礎設施並提高效率,讓他對印度充滿信心。他還注意到擁有全球雄心和實力的年輕一代企業家正在不斷涌現出來。華平投資的帕塔克補充說,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調低,調控得當而高效的資本市場在亞洲地區也首屈一指,都是印度的亮點。「未來十年,印度將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帕塔克說。
「在印度日趨增長的國內需求和技術為支持的出口優勢背景下,我看見製造業的神話正在印度上演」,南德高恩卡說。「如果你留意製造業中的新投資或預計開工項目,未來五到十年間,項目數量將會大漲。」
喬胡瑞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所有跨國大公司都盯緊了印度,」他說道。「發展只是時間問題。」
㈢ 英文翻譯
印度經濟特區的三大弱點
Three primary disadvantages of Indian special economic zone.
1.首先表現在規模上。摩根士丹利印度公司的資深經濟學家阿亞先生認為,經濟特區一定要以規模經濟取勝,沒有規模優勢,便失去了經濟特區的意義。印度在建和擬建的經濟特區規模都是微型的
First,it is revealed in the scale.Mr Aayar,a senior economist from Indian MorganStanley Company stated tha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must succeed with scale economy.Without the scale advantage,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will lose its existing value.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that are building or planning to build are all in small scale.
2.其次表現在效率上。一家設在諾伊達經濟特區的日本企業的負責人對印度特區辦事效率的低下傷透了腦筋。他告訴記者:去年在辦理相關進駐手續時,他跑了不下30趟,每次辦事人員都說「快了,快了」,但從遞交申請到得到批復整整花了他3個月。
Second,it』s showed in the efficiency.The executive of a Japanese enterprise in Noida Special Economic Zone bother his head about the poor efficiency of Indian special zone.He told journalist that he spent more than 30 times to work the related residence proceres,every time they said」 all in goodtime, all in goodtime』,but it took him 3 months from handing application to get approval.
3.最後是表現在用工制度上。許多外國公司表示,印度的勞工法規阻礙了它們的投資。根據現行法律,雇員超過100人的公司如要解僱工人,需得到邦政府的批准。而且這些公司也被禁止長期僱傭合同工而不提供永久僱傭待遇。在古爾崗的一家日資企業幾度遭遇工人罷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Third,it』s finally revealed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s.Many foreign companies indicated that Indian Labor policy and Regulation blocks their investmen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aws,a company of more than 100 employees must get federal government』s permission to fire workers.And these companies are also forbided to hire long-term workers without providing a permanent employment treatment.The several strikes of workers of a Japanese-funded enterprise in Gurgaon is a good example.
經濟特區或開發區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政府的權力主導作用,而是市場經濟自由生成的結果,經濟特區或開發區的經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故此,印度的經濟模式非常不成功,失敗或也勢在必然。
The succes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or developing area doesn』t depend on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ow,but the result generated by the free market economy.The economic mode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 or developing area has breach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to some extent.Therefore,Indian economic model is very unsuccessful,and failure will also be inevitable.
終於搞定
純手工翻譯,請驗收! 放心使用吧
㈣ 五大經濟特區哪些在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
㈤ 巴西 印度 中國
中國比巴西和印度要好很多!!
你去問問印度人或者巴西人,他們都會說中國很強!
印度有多少窮人啊,而且印度人虐待婦女。
巴西除了足球強點,有一些名模,其他沒什麼。很多巴西人都對中國很尊敬。
㈥ 討論:印度可以成為像中國一樣的繁榮國家嗎
可以,首先印度至少要推翻種姓制度,大概需要10-20年
種姓制度讓印度成為一個金字塔式的社會形態,而且要知道種姓讓印度人世世代代無法翻身及時你做了多麼了不起的事,你仍然無法改變自己的種姓賤民就是賤民。這種制度讓印度窮富兩極分化,造成大量的階級內耗。
其次是破除教派束縛類似 中國的wg(1966-1976)大概需要10年以上
印度大概80%-95%是印度教,實際上讓印度的底層人民不要反抗,甚至他們把自己的未來寄託到了來世。
然後要實施教育 大概需要1代人的時間20年以上
印度文盲比例達到40%以上其中90%為低種姓和賤民,沒有教育以為這沒有生產力,無法創造財富。
最後發展工業 大概也是一代人的時間(大概20年)
印度第一第二產業即農業、工業斷檔嚴重,正常社會發展是先有農業基礎、然後發展工業基礎、最後發展服務業基礎,但印度奇葩 直接發展服務業 這就像是一個樓房 打好了大梁從樓上開始蓋
綜上 中國從49年發展至今是實實在在的一步一個腳印,認真打好每一個基礎,包括成為「基建狂魔」的稱號 是中國幾代人的努力,和中國民族根性也有關系。而印度民族眾多,體系繁雜、更是教派林立等諸多因素,要想突破現狀任重而道遠。
個人認為如果中國這一刻停滯下來,印度可能需要至少30-50年趕超此刻中國
㈦ 印度採取的對外貿易保護政策
(1)明清兩朝對海外貿易的政策有什麼相似之處? (2)明朝採取這種政策出於什麼考慮?從明朝的實際情況看,這種政策是否奏效?(3)明清政府推行這些政策的社會經濟根源是什麼? (4)應如何認識和評價明清對外政策的影響?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對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的認識。 海禁政策的經濟基礎是中國自給自足 的自然經濟。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之所以推行該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但這種政 策很難達到他們的主觀目的,同時還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答案:(1)都不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對外貿易。(2)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該政策並沒有奏效,明朝仍有 一些奸商勾結倭寇,騷擾東南沿海。(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趨於 沒落,不利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 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不利於資本主義萌 芽的滋長。
㈧ 印度吸引外國投資的環境在哪些方面要優於中國,原因何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相對我國印度是有優勢 但是請看下面的報道 印度的投資環境已經不利於投資了
3月23日,印度西孟加拉邦至少有14名農民因不滿政府為設立經濟特區採取的征地行動,死於和警方的沖突。在巨大壓力下,當地政府不得不於18日宣布擱置經濟特區計劃。印度政府這一史無前例的行為給外國投資者信心以不小打擊。
盡管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為世界矚目,其外國直接投資卻一直是各項指標中的滯後因素之一。
為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印度政府計劃在國內設立眾多經濟特區,依靠低稅收和現代化基礎設施吸引外國投資者,帶動當地製造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還希望那些沒有從以往經濟發展中受益的農民能夠在外資投資浪潮中得到就業機會,分享經濟果實。
然而讓印度政府始料未及的是,經濟特區計劃遭到失地農民的激烈反抗。他們拒絕出讓土地,與警察屢屢發生暴力沖突。印度政府已經被迫於今年1月凍結了63個已經批準的特區計劃。農迪格拉姆農民傷亡事件發生後,西孟加拉邦政府更是史無前例地做出讓步行為,擱置了經濟特區計劃。
對此,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印度政府的退讓對於外國投資者釋放出了一個讓人不安的信號。在已批準的63個經濟特區計劃中,14個業已開始運營,外國投資者已經為此撥付上百億美元資金。但是西孟加拉邦政府前所未有的舉動令外國投資者心懷恐懼,擔心其他地區拒絕出售土地的農民會由此得到鼓舞,或是向政府索要更高的土地價格,或是直接與外國投資者就土地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