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粽子的類型
粽子的種類
一般市面上粽子大致可以分為廣東口味的裹蒸粽、江浙口味的湖州粽、台灣口味的肉粽、粿粽及鹼粽,其中裹蒸粽的熱量可以高達1000大卡,因此,她提出三多一少的建議,也就是少油、少咸、少糖、多纖維,才能在端午佳節過得快樂又健康。
廣東口味的裹蒸粽體積龐大,內容豐富,每個約有3斤重,材料包括有糯米、金華火腿、叉燒、五花肉、鹼蛋黃、栗子、香菇、蝦米、綠豆仁等,所以一個裹蒸粽約有1000大卡以上的熱量,所以一定要數人分食才不會過量。
浙江口味的湖州粽,多半成長條型,有甜咸兩種口味,鹹的是鮮肉粽,以糯米與五花肉所製成,一個約有400大卡熱量,但是由於肥肉比例比較高,對於應忌食肥肉、高油脂的慢性病患都比較不適合;甜口味的多半是豆沙或棗泥甜粽,一個大約有600~800大卡熱量,由於甜餡內含糖與油脂比例偏高,對於糖尿病人較不適合。
對於一般人也會用來當正餐的台灣肉粽又可分為北部粽及南部粽,北部粽是將糯米先炒過,再包入豬肉、香菇、蝦米、鹹蛋黃等配料於竹葉中蒸熱,有點像是油飯,一個400公克重的燒肉粽相當於400~500熱量,口味、香味較重。至於南部粽是以生糯米混合花生,材料有豬肉、麻竹葉、香菇、花生仁、栗子、蝦仁、乾魷魚、鹹蛋黃、糯米等,包在月桃葉中,再整串放進水中煮熟,由於料比較少,加上糯米不經油炒步驟,所以熱量要比北部粽低,口味、香味較清淡。
不過由於南部粽多半會灑上花生粉及醬料再食用,粽子中的花生與配料的花生粉都屬於油脂類,對於需要限制油脂的人要特別注意;至於粿粽因為體積小,餡料熱量較低,一個約250大卡;鹼粽也因體積小,每個不到200大卡熱量,不過若是沾糖吃,熱量就會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粽子的熱量
粽子的熱量依其「大小」、「內容」不同有所差別,「肉粽」每個熱量約含450至600大卡,台式肉粽由385至671大卡,平均495大卡,而湖州粽則由400至520大卡,平均459大卡,肉粽的內容物當然也直接影響它的熱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赤肉當配料,所含熱量自然不同。包粽子時,最好選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素材,調味少一點,或盡量以後腿肉或蒟蒻取代五花肉、以「板栗」取代蛋黃,加入紅蘿卜配色,增加粽子的纖維質,或將糯米混加「五穀米」,增加粽子的纖維;另製作豆沙粽時,建議以「植物油」取代豬油,可降低粽子的熱量。「粿粽」的熱量較一般粽子少,每個熱量約含210至250大卡;「鹼粽」因體積較小,相對熱量較小,熱量在未沾糖前約為100至120大卡,沾糖後則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個熱量約含500至600大卡,熱量在粽子王國中,數一數二偏,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較高外,豆沙粽多以豬油炒過,所以熱量增加很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粽子的材料
台式肉粽的餡料種類最多,被使用最多的餡料是豬肉、香菇、鹹蛋黃、花生、栗子及蝦米等,而湖州粽的材料則較單純,內餡只有豬肉一味,也有粽子是用黑糯米、枸杞等中葯材料,算是相當特別。許多粽子的內餡是事先炒過,再包入米粒中,而內餡的調味影響整粽子的味道,最好以腌料略腌即可,不必下鍋炒過,盡量避免使用鹹蛋黃,因為膽固醇太高,少放點肉,多放點蔬菜,如洋蔥、香菇、竹筍等,至於各種調味料,能少用還是少用。有些傳統鹼粽為增加韌性和保水性,會加入少量的硼砂,由於硼砂會蓄積體內導致慢性中毒,因此已經禁用,可以使用三偏磷酸納來代替。
隨著現代人講求健康飲食,傳統粽子造成負擔,不妨製作另類的粽香,讓今年端午佳節有不同的健康創意。
傳統的粽子內餡多油、多熱量,並不適合在炎熱的端午佳節食用,現代人食用的粽子並不一定要依照傳統方法製作,只要稍加改變,粽子也可以有另類的享受。
如果家中有小朋友,不妨將多油肉粽改為清淡魚粽或雞肉粽,同時增添五穀糙米增加纖維量,在作法上可先將五穀糙米煮熟,然後再將魚肉與雞肉包入粽內,就不需太長的蒸煮時間,又可保有內餡肉類的鮮美,高蛋白的健康粽相當適合發育中的小朋友食用。
對於口味稍重的人,可以自行製作風味獨特的咖哩粽,也就是將內餡的米不以傳統方式炒煮,而是改以咖哩調煮,其他內餡也比照咖哩飯的作法,換成咖哩為主要調味材料。
至於強調健康訴求的中葯高纖素食粽,是最適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內餡全以素食材料,加上以黃耆、陳皮等補身的中葯材浸泡內餡的高纖米料,然後再以浸泡的含有中葯材的水來蒸煮米料,不但爽口低熱量,融入米餡內中葯,還可以有強身之用。
❷ 粽子都有哪些種類,有啥特點
你好!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一兩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 粽子的種類:
1.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
2.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
3.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4.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5.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6. 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夥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夥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夥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7.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葯節」。過葯節時,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葯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葯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三: 外國的粽子種類:
1.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陰歷端午節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2.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3.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4. 泰國的粽子
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5.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6.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7.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8.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9.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10.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11.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12. 委內瑞拉的粽子
每逢聖誕來臨,委內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節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面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橄欖、葡萄乾,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乾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別有一番情趣。
謝謝~~
❸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誰能告訴我啊
五月初五端午節;
雄黃燒酒菖蒲劍;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掛胸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劃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 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說。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祀神�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五日祭祀的神靈之一,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說。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為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系起來。浙江建德地區認為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所以當地在端午節祭白娘子。�
端午節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鍾馗。是日各戶都購買鍾馗圖,掛於門上驅鬼,各戶之間也以贈送鍾馗像為榮。鍾馗既可打鬼,又可驅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鍾馗,如銅鏡上的圖案。張天師、鍾馗皆為道教歷史人物,道教正是善於驅鬼降妖,而五月五日為毒月日,自然會把道教的神仙搬到節日中來,所以這是較晚興起的信仰。�
浙江衢州地區把五月五視為葯王神農的生日,以該日陰晴占卜年成好壞及葯品的質量。而端午采葯則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都較流行。�
另外,在福州稱瘟神為大帝,曾修建廟宇供奉,五月端午舉行大帝誕,殺牲祭祀,搭台唱戲。而浙江湖州地區過謝蠶神節。�
(二)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在端午節劃龍舟。所謂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劃龍舟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龍舟賽會,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潑水節活動時,傣族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華麗,觀者人山人海,頗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鮮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區,也過端午節,劃龍舟,其中滿族又稱「重五節」。
龍舟的特徵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時,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必須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劃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除瘟疫。有的地方還以龍舟送鬼,即驅邪避瘟疫。在廣東民間流行一種紙符,書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滅凶災」,就是劃
龍舟時用的,目的是去災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即大竹葉泡濕,糯米發開,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向他獻的供品。其實吃粽子懷念屈原是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種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後來才把紀念屈原附會上去,並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特點和活動內容,在一首民謠中有充分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小孩嘴邊,認為雞蛋有健身之效,也與蛋生神話有關。�
雄黃酒,是酒內加入葯物——雄黃,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間認為把雄黃酒塗在額上、耳朵上,能防蟲健身。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前後的葯材治病最靈,必多採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葯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早晨,出去采菖蒲、艾蒿。還去水域捉青蛙,然後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令其乾燥,一旦發現有人患浮腫病`,就用蛙墨塗抹傷口,但必須是在端午節時製作的。�
(四)避五毒�
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天津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間多自采自用,城裡則有人沿街叫賣菖蒲、艾草。後來增加了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可與五毒相剋。�
其次,端午節賣五虎花,佩掛護身靈物。這些飾物,又稱香包,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此外,還有貼永安符,舉行鍾馗賽會。有關民間防五毒剪紙也有不少,如倒災葫蘆、艾虎菖蒲劍葫蘆、老虎鎮五毒等。�
第三,游天壇風俗。這主要流行於舊北京地區。此外還舉行石榴花會。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泰國的粽子
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❹ 粽子都有什麼樣的有多少種
各地的都不同,都是用糯米包。北方的是甜的,南方的肉棕是鹹的。我是東北人,剛開始吃不慣廣東粽子,現在發現很好吃!跟北方的比更有「內涵」。幾個角的都有,當然最少的4個角,廣東的有一種是象桶一樣的,細長的4個角.最多8角吧
【 粽子百態 】
國內: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山東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四川粽子包榨菜
四川涪陵榨菜世界聞名,所以用榨菜包粽子也成為我國絕無僅有的一絕。
湖南粽子怕不辣
湘西的辣椒熏魚粽,因當地多山高林密空氣濕度大,人們愛用紅椒加上煙熏魚包粽子,吃完一個粽子會辣出一身汗。
內蒙古粽子奶香濃
內蒙古牧民過端午節時,用剛擠的鮮奶攪拌糯米包粽子,其粽子飄溢奶香,頗具特色。
青海粽子包羊肉
青海省的農牧民,喜用鮮羊肉包粽子,肥而不膩十分可口。這種吃法,在我國西北部地區較流行。
新疆粽子用葡萄乾
新疆人在過端午節時,用上好的葡萄乾包粽子,那雪白瑩亮的粽子猶如鑲嵌了無數顆綠玉寶石一般,食之果香溢人。
汩羅粽子
湖南汩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國際龍舟節期間共推出傳統和新開發的粽子數十種,並採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裝和罐頭包裝,無菌衛生,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閩南粽子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作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台灣粽子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燒肉粽最為流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干貝、芋頭、蛤干、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發號肉粽」都很有名氣。八寶粽也是代表品種,它選料多樣,將豬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蘿卜干、魷魚分別切成丁,鍋燒熱,先下洋蔥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醬油、麻油炒勻,與糯米拌勻後,裹扎蒸熟,香味濃郁。著名歌星鄧麗君以一首台語「燒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歡迎,由此可見台灣粽子在台灣飲食文化的地位。
此外,著名的粽子還有貴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涼粽」、廈門的「燒肉粽」、蘇北的「鹹蛋粽」、上海的「鹹味粽」、雲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國外: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扎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泰國的粽子
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娘家,再嘗娘家粽子的風味。
http://cache..com/c?word=%A6%D7%BA%EA%2C%B0%B5%AAk&url=http%3A//hk%2Elkk%2Ecom/kitchen/dragonboat%5Fwrap%5Fmp%5Fc%2Easp&b=0&a=44&user=鴛鴦XO鹹肉粽的做法(詳細的圖解包肉粽方法)
配料: 圓糯酌量、五花豬肉300公克、鹽1/3匙、粽葉及水草繩適量、醬油1/3碗、米酒、味精各少量
做法: 豬肉切成5公分條,用醬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過肉的醬汁加鹽拌勻,停置10分鍾後再拌到均勻為止;粽葉2張背背相對,由葉蒂1/4處折成一直角匙狀,取約2匙米鋪在葉匙內,肉條直放其中,再鋪2匙米蓋滿肉條,托葉匙的手要保持開頭,配合另一手的動作;將粽葉剩餘部分由米末處折蓋上去在折處把兩邊的角折好。粽身由托葉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將蓋葉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繩將折葉處繞緊紮好,再繞扎整個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後放在大鍋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滾後改用中小火續煮4小時,熄火燜1小時。
主要營養成分: 蛋白質80g,脂肪170g,醣類463g,鈉3930mg,膽固醇210mg,熱量3790cal
簡易肉粽
1. 糯米泡2小時備用
2.
香菇,蝦米,紅蔥頭.肉絲放入內鍋炒香在和糯米一起拌炒一下,在加入少許醬油,麻油及胡椒粉,糖,蚝油調味,直到米半熟
3. 粽葉洗凈,將2中的料包入,可依個人喜好在包入炒香五花肉,及蛋黃,蓮子
4. 電飯鍋外鍋水約放3杯,內鍋水淹過粽子放入蒸熟即可
備注:
1. 這是較簡單做法,用電飯鍋即可,當然最方便還是買來吃啰,自己包味道不同吧
2. 步驟2中若直接加水蒸就成油飯水與糯米比例約1比2
3. 若包不成粽型,其實只要將岳]入即可
綠豆鴨蛋粽 (這個好吃)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鴨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即成餡。取泡過的粽殼葉折成斗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粽子,煮沸1小時後,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咸香雞肉粽
用料:糯米600克、雞肉800克、土豆400克、蝦米80克、蒜蓉1湯匙、生抽半湯匙、蔥、鹽、雞精、生粉若干、粽葉適量、粽繩適量。
做法:1、將雞肉、土豆和大蔥頭剁碎,加入鹽、蒜、雞精、生粉等調料拌勻。
2、洗凈糯米,浸水半小時。燒熱鍋,用蔥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葉2張,折疊成漏狀,放入炒香的糯米1湯匙,加入做法1中扮勻的餡料,再加入1湯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將粽繩把粽子紮好,放入高壓煲中煮30分鍾,即可趁熱食。如果是普通煲須煮2小時左右。
正宗金牌廣式裹蒸粽
用料: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蓮子4粒、蝦米10克、綠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葉1張、干竹葉6片、干鹼草2條。
2.鹹蛋黃1粒、胡椒粉少許、芋頭30克、排骨、肥肉約100克;五香粉、蔥油、味精鹽少許。
做法:1.將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發起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個半小時以上,然後用胡椒粉、蔥油、味精、鹽來腌味。芋頭切塊炸過,備用。
2.將肥肉切塊用五香粉腌味約30分鍾。排骨切塊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麵粉腌過備用。
3、將荷葉對撕,粗面朝下,鋪上3片竹葉,放一半的糯米。然後放入香菇、蓮子、蝦米、栗子、鹹蛋黃、肥肉、排骨、芋頭、綠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將另外3片竹葉蓋上。
4、將荷葉左右兩側對摺抓緊,再前後對摺抓緊包成四角形,用鹼草包緊打結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時即可上桌。
溫馨提示:
粽子好吃要看內餡,但挑選好的粽葉也很重要。最好是選擇比較有韌性、柔軟不易破碎、並且顏色漂亮的粽葉,粽葉需要先泡過水,使其恢復韌度才好便於包裹。
嘉興的粽子
材料:
江米(糯米)
粽葉
做法:(大家參考)
1、把江米(糯米)提前一天泡好
2、肉最好買五花肉的,煮完後,肥油都滋到糯米里,會格外好吃,而且肉煮久後口感叫柴
3、肉洗好後切小塊,然後放醬油、五香粉、蒜粉、料酒、糖、鹽少許,腌制兩個小時
4、包粽子時候,放肉不同與放棗,放肉一定要糯米把肉包起來,這樣肉的味道不會外泄,
油和香氣會被糯米滋住,這樣肉夾雜著米香,米又糾纏著肉香,回味無窮。
5、煮粽子最少要2個小時 ...
香芋肉粽的做法
用料:
糯米2cup,芋4,眉豆1/3cup(可以用美國店的blackeye beas)紅豆1/3cup,胡椒粉少許,麻油1茶匙,蔥頭(切碎)少許,蒜頭(切碎)1瓣,油適量。
餡料:
廣式香腸1根同量的咸豬肉切塊,蝦米一小撮,冬菇朵。
調味料:
五香粉少量,壕油1茶匙,胡椒粉少量,麻油1茶匙,生抽1茶匙,酒1茶匙,油半茶匙,鹽1少許,糖少許。
做法:
糯米和豆洗凈,浸水半小時。芋頭去皮,洗凈,切粒,包油。燒熱油在鍋中,爆香蔥頭和蒜米,倒入用料,炒香,待用。把肉(加1茶匙生粉)蝦米,冬菇和調味料抖勻。然後象包一般棕子一樣包好煮2小時。
真的很好吃這些量可以包10個不大的枕頭粽。約可以包0——15個三角粽。
豬肉粽:
①原料:糯米2.5千克,鮮豬肉1.5千克(肥瘦各半),酒25克,醬油150克,食鹽70克,味精少許,粽葉適量。②做法:先將糯米淘凈,加糖、鹽、醬油拌勻。再將豬肉切成長方形小塊,與剩下的配料拌勻。然後將粽葉捲成漏斗形,裝入40克糯米,放上肥、瘦肉各一塊,再加蓋約30克糯米撥平,包好。最後將包好的粽子放入水中煮沸1時後,再用溫火煮1小時左右,蒸煮過程中要不斷添水保持原有水位,煮熟出鍋即可。
陳皮牛肉粽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末、薑末、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鍾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成。
咖哩牛肉粽
[原料/調料]
(1)美國板腱肉 600公克
糯米 600公克
(2)筍丁 1/2杯
香菇丁 1/2杯
花生 1/2杯
蝦米 4大匙
(3)粽葉 20張
棉線 10條
(1)咖哩粉 1大匙
鹽 少許
(2)咖哩粉 1大匙
鹽 適量
紅蔥頭酥 適量
[製作流程]
(1)糯米洗凈,泡水2~3小時後蒸熟備用。
(2)將板腱牛肉切成12塊,取2塊牛肉切成丁,拌入調味料(1)。其餘加水煮爛(或蒸熟)。
(3)在炒鍋中放入4大匙油燒熱,放入蒸熟的糯米,加入1杯作法(2)煮牛肉的湯汁,將糯米炒至半熟。
(4)另起油鍋將材料(2)與生牛肉丁炒熟後,加入調味料(2)拌炒均勻,然後再加入作法(3)的糯米中拌炒均勻備用。
(5)每2張粽葉疊折起,先放入1大湯匙作法(3)拌炒好的糯米餡,再放入1塊煮熟的牛肉塊,再將糯米餡填滿,包起用棉線綁好,放入蒸淮蠡鷲?0分鍾即可。
台灣北部肉粽
[原料/調料]
長糯米 2斤
五花肉 2斤
咸鴨蛋黃 20個
香菇約 20朵
栗子約 20粒
蝦米 2兩
紅蔥頭 2兩
水 2~3杯
粽葉 60~80片
醬油 3~5大匙
鹽 少許
五香粉、胡椒粉 各適量
[製作流程]
(1)長糯米洗凈後泡半小時瀝干備用。
(2)起油鍋,將紅蔥頭爆香,加入蝦米、香菇、五花肉及栗子一起拌炒,再放入調味料及2~3杯水鹵20分鍾。
(3)將鹵好的五花肉、香菇及栗子挑出備用,利用剩餘的鹵汁將米炒至半熟。
(4)取用2片粽葉背對背重疊,再對折成三角杓狀,放入1杓米,加上五花肉、香菇、咸鴨蛋黃,再蓋上1杓米包成三角錐狀,用棉繩綁好後,放入蒸鍋中蒸1.5小時至2小時,蒸熟為止。
端午節各種粽子的做法大全粽子的南北風味:
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節,家家戶戶少不了吃粽子。盛夏聞艾葉香,包上粽子過端午。雖然現在超市裡有速凍的粽子,但吃起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還是自己動手包粽子,想吃什麼口味全憑自己作主,也許一代名粽就會在你的手上誕生。
1.原料的預加工1.糯米、綠豆、花生米的泡製:
將純糯米淘洗後,用60℃的水浸泡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
綠豆淘洗後,加滾水浸泡3.5小時,或用冷水浸泡12小時後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滾水浸泡3小時,或冷水浸泡5小時後去皮。
2.蔥姜油的製作方法:把蔥末、薑末、精鹽少許放在25克豬油中炒成金黃色,出香味後,撿去蔥薑末,即成蔥姜油。
3.糯米綠豆瓣:將泡好的糯米、綠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勻後,加點鹼(3公斤糯米,10克鹼),再拌入蔥姜油,即成糯米綠豆瓣。
4.陳皮鹹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少許鹽1湯匙蔥白適量姜絲20根陳皮2塊切絲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洗凈,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鹽、料酒調好,搓在肉條上,然後放入蔥絲、姜絲、陳皮絲拌勻。腌漬10小時後,撿去蔥絲、姜絲。
5.腐乳鹹肉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250克糖1湯匙蔥結、姜絲適量料酒少許。
製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把糖、料酒、蔥結、姜絲調好,搓在肉條上,腌漬10小時,撿去蔥、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漬肉條的味料,再腌漬1小時即可。
6.陳皮牛肉製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湯匙醬油100克蔥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許小茴香30粒(以紗布包好)陳皮兩片小蘇打少許
製法:將洗凈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細的條,用小蘇打搓勻,放入適量滾開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蔥、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會兒即放醬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臘肉的製法:
用料:五花豬肉500克甜面醬250克料酒少許蔥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繩毛頭紙(窗戶紙)。
製法:將肉洗凈,切33厘米左右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的條。將料酒、蔥花、薑末放甜面醬中拌勻。把肉條放甜面醬中浸2小時。用窗戶紙分別把每一條肉包嚴,用繩紮好,掛在陰涼處風干,約10天左右即好。
8.臘腸的製法:
用料:豬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腸匙白砂糖3湯匙精鹽1湯匙蔥2根姜25克腸衣3條喜歡陳皮味的,可放些陳皮絲腌漬,或放味精也可。
製法:將豬肉切1厘米見方的丁,用上述調味料腌漬10小時。用50℃的水將腸衣泡5~6小時即軟,再用水灌進腸內輸通備用。將肉丁(撿去陳皮絲、蔥姜)用漏斗灌入腸衣,邊灌邊分節,掛在陰涼處陰干,約1星期左右便可。
9.*燒肉的製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豬肉500克五香粉1湯匙料酒半湯匙白糖50克蔥絲和鮮姜絲少許,高級醬油100克油適量。
製作:把豬肉切成3.3厘米寬、6.7厘米長、2.7厘米厚的長條,用上述調味料腌制24小時,將肉條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製法:
將煮爛的豆子,放在小竹篩中,篩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篩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篩入水盆中,將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擠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類粽子的具體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豬肉末50克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豬油25克蔥末、薑末、精鹽適量白糖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用豬油將蔥末、薑末炒黃,除去蔥薑末後,依次放放火腿肉丁、豬肉末、冬菇丁白糖、鹽炒30秒鍾,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餡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料夾在糯米中間,上面蓋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蒸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便。煮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即好。若用壓力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斗形。
陳皮鹹肉粽用料:泡製好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陳皮鹹肉條250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改用陳皮鹹肉條。
腐乳鹹肉粽用料及製法、煮制時間同火腿肉粽,只是餡心換成陳皮牛肉。
咸鴨蛋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鴨蛋黃5個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鍋煮1小時後,移文火煮10分鍾即好。
臘肉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臘肉丁250克白砂糖2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包法與煮制時間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餡心改為臘肉即可。
臘腸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時間均與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將餡心換成臘腸丁即可。
*燒肉粽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燒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豬油25克白糖1湯匙精製澱粉10克麻油5克馬啼丁50克蔥結、薑片適量。
製法:用豬油把蔥結、薑片炒香,除去蔥姜,依次放入*燒肉丁、冬菇丁、馬蹄丁、白糖、適量腌*燒肉的醬油,炒30秒鍾,勾芡,淋上訂油、即成粽餡。將兩片竹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夾在糯米綠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鍋碼緊,放冷水與粽齊,煮1小時後,再用文火煮30分鍾即可。若用高壓鍋,煮25分鍾,離火再燜5分鍾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製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鮮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豬肉末100克嫩筍絲25克精製澱粉1湯匙蔥花、薑末、白鬍椒粉少許豬油(或素油)、精鹽、白砂糖適量。
製法:用豬油煸炒豬肉末,出香味時放入小蚝、蔥花、薑末、白糖、精鹽、炒1分鍾,放白鬍椒粉,炒勻後,勾芡,即成粽餡。
包法與煮制時間與*燒肉粽相同。干小蚝須用冷水發3小時左右。
以上的9種咸粽,吃時可蘸紅醬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製過的糯米1公斤綠豆沙或烏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豬油250克精鹽、糖桂花適量。
製法:將豆沙用豬油炒勻炒透,加糖(綠豆沙加白砂糖,烏豆沙加土製紅糖,亦叫板糖),出鍋後放點糖桂花。將兩片葦葉折成斗形,填進糯米,豆沙餡,上面再蓋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裝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宜。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開2/3)生豬油100克白砂糖250克鹽少許糖桂花50克精製澱粉1湯匙竹葉、馬蓮。
製法:把白糖、鹽、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勻,拌入生豬油中(撿出豬油中的絲狀物),邊拌邊倒濕澱粉,最後放入糖桂花,拌勻後即成餡。
包制與煮制時間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
製法: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與煮制時間同果仁桂花粽。
小貼士
粽子配茶的學問
如果你吃白粽子,沒有任何餡料,可以搭配喝喝玫瑰花茶,它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還能調理血液循環,十分宜人。
清淡的綠茶和薄荷茶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不讓過多的糖分停留在體內。這兩種茶屬寒性,適合燥熱的甜膩粽。如果你吃特別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就可以喝這兩款茶。
如果吃特別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它們可以去除口感上的油膩,尤其是普洱茶,它是上乘的選擇,因為它屬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而菊花茶能降降吃粽子的火氣。咸甜的粽子如椒鹽、蛋黃等可配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半發酵茶,有溫潤的美感,能襯出咸甜口味的幽遠口感。
❺ 粽子的組成
不一定,有好多種類呢~
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粽子趣聞】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粽子流派】
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復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興粽子中,又以五芳齋最為著名。嘉興五芳齋的鮮肉粽四季供應,用筷子分夾四塊,塊塊見肉,芬芳和潤,酥爛嫩鮮,肥糯不膩。湖州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見長,以豆沙、豬板油丁為餡並不稀罕,難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紅小豆煮爛去殼,再加糖、熟豬油、玫瑰原汁炒至烏黑晶亮有勁,這種豆沙吃口香、潤、細、滑。
【粽子形狀】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粽子做法】
(一)古代
漢代,粽子是「蘆葉裹米」;到了西晉,變成了「菰葉裹黏米,雜以粟」。後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更為詳細:
《食經》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如強湯餅面。手搦之,令長尺余,廣二寸余。四破,以棗、栗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奠二,箬不開,破去兩頭,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可見,明朝的時候,糯米已經成為粽子的主要原料。
(二)現代
現在的傳統做法則是,先將粽葉(蘆葦葉或竹葉等)泡濕,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棱形、方形、枕頭形等蒸、煮而成。具體做法,詳細介紹以下:
1、肉棕
A、5斤香糯米,用(不能過涼或過熱,水溫以手感有些熱但可以接受)溫水浸泡糯米2、3個小時(期間撓1至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個小簸箕或過濾籃濾干水分。
B、2斤去皮綠豆,以同樣的溫水同樣的時間浸泡,濾干水分。
C、2斤半肥瘦豬肉(單是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夠香),把肉切成寬2cm、厚1cm、長10-15cm條狀,接下來放入少許精鹽、味精(雞精)、料酒、薑片、生抽1小匙、(麻油)香油1小匙等調料並用筷拌勻待用。
D、把粽子葉放水裡煮,水開10分鍾後即可取出冷水洗凈剪兩端多餘後濾干。
E、把棉線剪若干條,每條長約20cm。腿上(膝蓋處)放一條毛巾以備弄濕衣物。
F、取兩張(均為反面)粽葉一頭一尾的反方向重疊(不完全),放入一小碗(125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間輕輕劃一字,放入1、2匙綠豆,接著是放肉條,放同等綠豆於肉條上,再填123克米蓋住綠豆。
G、右手先把外端粽葉往裡折疊並向後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樣手法完成另一端,綁粽子要先在中間綁一次後才從一端逐一綁向一端以防變形,繩子緊度不能過緊(煮爆)或過松(進水),以輕扯不移動即可。
H、綁好後逐一放到鍋里,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cm左右,點火……水開15分鍾後把鍋里上下粽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2、紅棗粽子
弄清肉粽的做法後甜棗粽子並不是很難啦。最大差別:棗子溫水泡好去籽剪成豆大顆粒,然後與濾乾的糯米混勻,至於調料方面,喜歡甜的可放些糖
3、綠豆鴨蛋粽
糯米、綠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鴨蛋黃5個。將蛋黃切碎與糯米、綠豆、花生拌勻即成餡。取泡過的粽殼葉折成斗狀,填入適量餡料,包好後入鍋加冷水浸沒粽子,煮沸1小時後,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4、陳皮牛肉粽
泡過的糯米、綠豆各1000克,牛肉、陳皮各100克,豬肉末50克,蔥末、薑末、食鹽適量。用豬油將蔥末炒黃,依次放入牛肉、陳皮、豬肉末炒半分鍾後,淋上麻油即成餡。包時先填進拌勻的糯米、綠豆,將餡料夾在中間,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5、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乾、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即成餡。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鍾,離火燜4分鍾即成。
6、咸香雞肉粽
用料:糯米600克、雞肉800克、土豆400克、蝦米80克、蒜蓉1湯匙、生抽半湯匙、蔥、鹽、雞精、生粉若干、粽葉適量、粽繩適量。
做法:
(1)將雞肉、土豆和大蔥頭剁碎,加入鹽、蒜、雞精、生粉等調料拌勻。
(2)洗凈糯米,浸水半小時。燒熱鍋,用蔥姜蒜爆香,加入糯米和生抽,炒均。
(3)用粽葉2張,折疊成漏狀,放入炒香的糯米1湯匙,加入做法1中扮勻的餡料,再加入1湯匙的糯米在上面。
(4)將粽繩把粽子紮好,放入高壓煲中煮30分鍾,即可趁熱食。如果是普通煲須煮2小時左右。
7、正宗金牌裹蒸粽
用料:
(1)糯米500克、干香菇1朵、蓮子4粒、蝦米10克、綠豆仁50克、栗子2粒、干荷葉1張、干竹葉6片、干鹼草2條。
(2)鹹蛋黃1粒、胡椒粉少許、芋頭30克、排骨、肥肉約100克;五香粉、蔥油、味精鹽少許。
做法:
(1)將用料1中的材料泡水至發起為止,其中尖糯米至少泡2個半小時以上,然後用胡椒粉、蔥油、味精、鹽來腌味。芋頭切塊炸過,備用。
(2)將肥肉切塊用五香粉腌味約30分鍾。排骨切塊用黑醋、醬油、鹽、味精、麵粉腌過備用。
(3)將荷葉對撕,粗面朝下,鋪上3片竹葉,放一半的糯米。然後放入香菇、蓮子、蝦米、栗子、鹹蛋黃、肥肉、排骨、芋頭、綠豆仁。再放上另一半糯米,將另外3片竹葉蓋上。
(4)將荷葉左右兩側對摺抓緊,再前後對摺抓緊包成四角形,用鹼草包緊打結即可。5、用水煮粽子四小時即可上桌。
【注意事項】
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營養。另外,有慢性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外國粽子】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端午節,端午節食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一種特有的節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嗎?現在粽子雖不是中國的特產,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但都起源於中國。
▲朝鮮的粽子 朝鮮人在端午節這天有吃「車輪餅」的風俗,人們把鮮嫩芽艾葉煮後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朝鮮人成它為「車輪餅」。
▲日本的粽子 日本人過端午節時也吃粽子,不過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公歷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狀與中國的粽子不同,其狀呈種子形,別具一格。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沒有節日文化色彩和紀念活動,只是作為一種食品而已。緬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餡,香氣撲鼻,軟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國的粽子 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的粽子又叫「達瑪爾」,其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餡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葉或香蕉葉包成,別有一番風味。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黏性的玉米粉為主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橄欖、辣椒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香蕉葉包成扁方形。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的粽子有點特殊,習慣裹成長條形,味道倒和中國江浙一帶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們在過聖誕節時,把粽子當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種類似粽子的食品,這大概要起源於印第安人的傳統食品,他們用香蕉葉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來味道很香。關於它還有一個傳說: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區,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勞役,婦女們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葉包起來,作為干糧讓親人帶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的傳統。
【「粽子」與超級女聲】
在2005年,對於超級女聲成都三甲的Fans(中文簡稱粉絲)們,媒體上(包括主持人)最津津樂道的稱謂,就是玉米、涼粉、盒飯。玉米,代表「李宇春的歌迷」;涼粉,代表「張靚影的粉絲」;而盒飯,就是「何潔的Fans」了。這三位選手的歌迷們,又自發的組成一個小團體,號稱「成都小吃團」。而對於破壞小吃團團結氛圍的人,則冠名為「粽子」。
在2005年這個瘋狂的夏天,粽子也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粽子是一種身份-
可以是克格勃,可以是007,可以是蘇秦張儀,也可以是和平大使。
粽子是一種心態-
有的窮極無聊,有的渴望和睦,有的企圖從中漁利,有的希望製造歡樂。
史前粽子:反筆聯盟主席 關鍵詞:大時代
在網路超級女聲吧紅紅火火的同時,粽子吧也安靜地開張了。
一時,迎來粽子無數。
有人把粽子吧比作絕代雙驕里的惡人谷。在2005年的超級女聲節目中,「粽子」一詞開始流行。粽子有了新的含義。如果說2005年的超女粉絲是和傳統粉絲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麼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們關心過超女,也許是關心超女現象,或關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種粉絲。
他們沒有粉絲那種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認同感,卻有一種自家人的歸屬感。 但不管怎麼說,2005年的粽子生涯對於他們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他們曾經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娛樂圈,如此近的參與了一場真人秀。 他們這段經歷帶來的思考和領悟,可能還會帶進今後的生活。
畢竟,粽子是一個名稱,粽子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就象粉絲的生活態度,包括了認真,熱情,愛和理想一樣,粽子的生活態度可能更是這樣一些內容,冷靜,寬容,理性,娛樂。
❻ 哪些國家有吃粽子的習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端午節,端午節食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一種特有的節令食品。可是您知道嗎?現在粽子已不是中國的特產,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大多國家的粽子源於中國。
朝鮮的粽子
朝鮮人在端午節這天有吃"車輪餅"的風俗,人們把鮮嫩芽艾葉煮後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朝鮮人成它為"車輪餅"。
日本的粽子
日本人過端午節時也吃粽子,不過日本的端午節是在公歷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狀與中國的粽子不同,其狀呈種子形,別具一格。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沒有節日文化色彩和紀念活動,只是作為一種食品而已。緬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餡,香氣撲鼻,軟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泰國的粽子
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的粽子又叫"達瑪爾",其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餡料是肉片叫辣椒,用玉米葉或香蕉葉包成,別有一番風味。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黏性的玉米粉為主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橄欖、辣椒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香蕉葉包成扁方形。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的粽子有點特殊,習慣裹成長條形,味道倒和中國江浙一帶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們在過聖誕節時,把粽子當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種類似粽子的食品,這大概要起源於印第安人的傳統食品,他們用香蕉葉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來味道很香。關於它還有一個傳說: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區,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勞役,婦女們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葉包起來,作為干糧讓親人帶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的傳統。
端午節各地都興包粽子,但在粽子的包紮形式上各有風格。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桂中地區的大枕頭粽一個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區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桂林以北則喜包形態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粽子包制過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鹼粉,以煮熟的粽子產生鹼香味;而全州人包粽子喜歡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制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鹼香味,亦有誘人食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