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的發源地是哪個國家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
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2. 佛教起源地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誅仙手游文曲初試答案
佛教發源於古代印度。也有一說是尼泊爾。
佛祖釋迦牟尼,是故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父親是凈飯王。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誤認為:印度是佛教國家。
這大錯特錯,事實上,印度不信佛教。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
(有人把印度教,當作了佛教,這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人把天主教,當作了基督教,這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的。
印度教,是笈多王創立的。
天主教,是耶穌創立的。
基督教,是馬丁路德等人創立的。
3. 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
佛教起源於尼泊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
其實,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位於現今尼泊爾境內,所以佛教起源於尼泊爾。
佛教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2、緣起論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
3、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眾生在無量劫的輪回中,獲得人身的機會如「盲龜值木」,極為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
傳印會長指出,佛教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
4、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4. 佛教 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5. 佛教的發源地在哪裡,是在印度還是在尼泊爾
佛教的佛祖叫釋迦牟尼,他出生的藍毗尼園是在現在尼泊爾境內,但傳說他覺悟之地都在現在印度境內。不過釋迦牟尼時代既沒有印度,也沒有尼泊爾,正確地說法應該說佛教誕生地叫“古印度”。
6. 佛教文化最早在哪個國家開始興起的呢
根據歷史記載,佛教最初是由印度的王子所創辦的,於是普遍認為佛教的發源地就是印度。這就導致有很多人便認為佛祖降生在印度。但其實那位傳播的王子的國家其實是在尼泊爾,所以追本溯源佛教,是在尼泊爾發源。但是佛教開始真正興起是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
佛教在歷史的不斷前進中豐富理論,所以佛教也可以說是一種高等哲學,具有非常濃厚的辯證思想。通過各種論證讓更多的人去信仰佛教,所以佛教的意義就是在於宗教教育。
7. 佛教發源在什麼國家。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真名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指大徹大悟的人,佛陀指佛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傳說喬達摩? 悉達多看到人的生老病死,在菩提樹下不吃不睡七天七夜,最終悟道。據經典記載,佛圓寂時,世壽80歲。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權宜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東漢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採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8. 佛教起源於哪個國家創始人是誰
佛教(英語:Buddhism)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現今尼泊爾和印度邊界間靠近尼泊爾)的王室太子悉達多·喬答摩於35歲修道成為釋迦牟尼佛後,在約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的「苦、集、滅、道」的教導內容,因緣轉趨為宗教化,為現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於世界上,尤其是東亞、中南半島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此外在中亞、南亞和南洋群島地區的文化曾具有廣泛的影響,現正在向歐洲、非洲、北美洲發展。佛教經歷史發展,通過南、北兩條傳播途徑,現代存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北傳大乘佛教兩條支脈,其中大乘佛教又分為顯宗(漢傳佛教的主要內容)和密宗(藏傳佛教的主要內容),故也有上座部、漢傳佛教(大乘)、藏傳佛教(金剛乘)三分法,各脈又有諸多宗派;南傳主要為以聲聞乘阿羅漢果為最高聖位,北傳則追求在未來世成佛,皆稱為涅槃。
創教者為釋迦牟尼佛,一般尊稱其為「佛陀」,「佛陀」義為覺者、覺悟者,廣義上也包含三世諸佛。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義更像是一種哲理,這是由於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沒有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甚至反對迷信,佛陀認為不應該浪費時間思考對滅苦沒幫助的概念。「佛法」一言以蔽之,即「痛苦來自慾望」,佛教徒即為「相信這條法則的人」,佛教「最高原則」是「痛苦確實存在,我該如何逃離?」現有佛教的諸佛菩薩均是由後來的教派發展而成。
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六道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離三界,不再輪回。佛教徒修習佛法的目的,即在於追隨並實踐悉達多所覺悟的四聖諦,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結束六道輪回,得到究竟解脫,進入涅槃的境界。
9. 佛教的發源地是哪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喬達摩·悉多所創(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傳入中國: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
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
它於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9)印度佛教在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
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參考資料:網路-釋迦牟尼佛
10. 佛教發源地是尼泊爾還是印度
顯然是尼泊爾!!書中記載:「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境內」!尼泊爾現在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所以應該說佛教起源於尼泊爾!~另一種說法就是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國,而不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