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的年令有多大謝謝!
中國古人推測:「自開辟至於獲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17世紀西方國家的一個神甫宜稱,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的。如此等等說法,純屬臆想,毫無科學根據。
最早嘗試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球年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鹽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決地球年齡問題的依據。1854年,德國偉大的科學家赫爾姆霍茨根據他對太陽能量的估算,認為地球的年齡不超過2500萬年。186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說,地球從早期熾熱狀態中冷卻到如今的狀態,需要2000萬至4000萬年。這些數字遠遠小於地球的實際年齡,但作為早斯嘗試還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明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測定地球年齡的最佳方法,是計算地球歷史的標准時鍾.根據這種辦法,科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億歲。然而,最古老岩石並不是地球出世時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不能代表地球的整個歷史。這是因為,嬰兒時代的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後保存下來的。
本世紀60年代末,科學家測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標本,發現月球的年齡在44至46億年之間。於是,根據目前最流行的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太陽系的天體是在差不多時間內凝結而成的觀點,便可以認為地球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然而,這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來的。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沒有在地球自身上發現確鑿的「檔案」,來證明地球活了46億年。
⑵ 地球有多少歲
46億多歲了.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I 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問題是同太陽系的起源緊密相聯系的,因此探討地球的起源問題,首先了解目前太陽系的三個主要特徵是必要的。概括起來說,它們是:
1.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太陽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轉,這個特徵稱為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接近於同一平面,並且這個平面與太陽自轉赤道面的夾角也不到6°,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都很接近於圓軌道。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近圓性。
關於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歷史了。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聖經》中的創世說。在人類歷史上,創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天體演化的討論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開始了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問題的真正科學探討。1644年,笛卡兒(R.Descartes)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第一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他認為太陽、行星和衛星是在宇宙物質渦流式的運動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渦里形成的。一個世紀之後,布封(G.L.L. de Buffon)於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個學說,認為:一個巨量的物體,假定是彗星,曾與太陽碰撞,使太陽的物質分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實上由於彗星的質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從太陽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質的。在布封之後的200年間,人們又提出了許多學說,這些學說基本傾向於笛卡爾的「一元論」,即太陽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氣體雲凝縮而成;也有「二元論」觀點,即認為行星物質是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1755年,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雲假說」。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由於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學說在基本論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後人稱兩者的學說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到本世紀初,由於康德-拉普拉斯學說不能對太陽系的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致使「二元論」學說再度流行起來。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學說,稱為「星子學說」;同年,摩耳頓(F. R. Moulton)發展了這個學說,他認為曾經有一顆恆星運動到離太陽很近的距離,使太陽的正面和背面產生了巨大的潮汐,從而拋出大量物質,逐漸凝聚成了許多固體團塊或質點,稱為星子,進一步聚合成為行星和衛星。
現代的研究表明,由於宇宙中恆星之間相距甚遠,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摩耳頓的學說不能使人信服。由於所有災變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歸因於某種極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學依據。著名的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先生於1979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太陽系起源學說,他認為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這個星雲的主要成份是氣體及少量固體塵埃。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形成星雲並進一步吸積演化為行星。
總的來說,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已有40多種。本世紀初期迅速流行起來的災變說,是對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挑戰;本世紀中期興起的新的星雲說,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加完善的解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人們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對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和方式給出如下可能的結論。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上述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II 地球的演化:
地表的基本輪廓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大部分,即大陸和大洋盆地。大陸是地球表面上的高地,大洋盆地是相對低窪的區域,它為巨量的海水所充填。大陸和大洋盆地共同構成了地球岩石圈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岩石圈的演化問題,也就是大陸和大洋盆地的構造演化問題。
大陸的起源和演化:
現在,絕大部分地球科學家都確認大陸漂移現象,並一致認為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結構分布和變化與大陸漂移運動直接相關。比較堅硬的地球岩石圈板塊作為一個單元在其之下的地球軟流圈上運動;由於岩石圈板塊的相對運動,導致了大陸漂移,並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地球岩石圈可分為大洋岩石圈和大陸岩石圈,總體上,前者的厚度是後者的一半,其中大洋岩石圈厚度很不均勻,最厚處可達80公里。
大部分大型的地球板塊由大陸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組成,但面積巨大的太平洋板塊由單一的大洋岩石圈構成。地球上陸地面積約占整個地球面積的30%,其中約70%的陸地分布在北半球,並且位於近赤道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很可能與地球自轉引起的大陸岩塊的離極運動有關。
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在大陸附近的大陸殼島嶼幾乎全部位於大陸的東海岸一側,個別一些大陸東部邊緣,則被一連串的大陸殼島嶼構成的花彩狀島群所環繞,形成了顯著的向東凸出的島弧。這種全球大陸殼島嶼的分布特徵,可以用岩石圈板塊的普遍向西運動和邊緣海底的擴張理論來加以解釋。長期以來,人們就注意到地表上的某些大陸構造能夠拼合在一起,這就好像是一個拼板玩具,特別是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之間的吻合性最為明顯。這種現象可以用大陸岩石圈的直接破裂和大陸岩塊體的長期漂移得到解釋。這就是我們後面將要介紹的關於杜托特提出的現今的大陸是由北半球的勞亞古陸和南極洲附近的岡瓦納古陸的破裂後漂移形成的。
1966年,梅納德(H. W. Menard)等匯集了當時所有的有關海洋深度的探測資料,再度進行了世界海洋深度的統計,得到全球陸地在海平面以上的平均高程為0.875公里,大洋的平均深度為3.729公里。大陸和大洋之間存在為海水所淹沒的數拾公里寬的邊緣地帶,這個地帶包括大陸架和大陸坡,兩者共佔地球表面積的10.9%。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差異非常明顯,大陸地殼的化學成份主要是花崗岩質,而大洋盆地下的岩石主要是由玄武岩或輝長岩構成。因此,整個地殼又可以分為大陸硅鋁殼和大洋硅鎂殼兩大類型。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L.Du Toit)於1937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麼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一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後,便逐漸發生破裂,並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 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並將其合並成一個古大陸進行研究,並稱其為岡瓦納古陸,這個名稱源於印度東中部的一個標准地層區名稱(Gondwana)。岡瓦納古陸包括現今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它們均形成於相同的地質年代,岩層中都存在同種的植物化石,被稱為岡瓦納岩石。杜托特用以證明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證據,是來自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古氣候學方面。根據三十多年中積累起來的資料,有力地證明岡瓦納古陸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勞亞古陸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結合體,這些陸塊即使在現在還沒有離散得很遠。勞亞古陸有著很復雜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它主要由幾個古老的陸塊合並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陸塊、古歐洲陸塊、古西伯利亞陸塊和古中國陸塊。在晚古生代(距今約3億年前)這些古陸塊逐步靠擾並碰撞,大致在石炭紀早中期至二疊紀(即2億至2億7千萬年前)才逐步閉合。古地質、古氣候和古生物資料表明,勞亞古陸在石炭~二疊紀時期位於中、低緯度帶。在中生代以後(即最近的1-2億年間)勞亞大陸又逐步破裂解體,從而導致北大西洋擴張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帶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破裂和漂移的構造結果。在這過程中,大陸岩塊的不均勻向西運動和離極運動的規律十分明顯。總的看來,勞亞古陸曾位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帶,岡瓦納古陸則曾一度位於南半球的南極附近;這兩個大陸之間由被稱為古地中海(也稱為特提斯地槽)的區域所分隔開。
在杜托特(1937年)提出勞亞古陸與岡瓦納古陸理論之前,魏格納(A.L.Wegener)早在1912年曾提出了地球上曾只有一個原始大陸存在的理論,稱為聯合古陸。魏格納認為,它是在石炭紀時期(距今約2.2億-2.7億年前)形成的。魏格納把聯合古陸作為他描述大陸漂移的出發點。然而根據人們現在的認識,魏格納所提出的聯合古陸決不是一個原始的大陸。雖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贊同聯合古陸觀點,但他們所作出的古大陸復原圖與魏格納所提出的復原圖相比,已存在很大的差別,相反倒有些接近杜托特的兩個古大陸分布的理論。
最近2億年以來的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已得到了確切證明和廣泛的承認。然而有人推測,板塊運動很可能早在30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且不同地質時期的板塊運動速度是不同的,大陸之間曾屢次碰撞和拼合,以及反復破裂和分離。大陸岩塊的多次碰撞形成了褶皺山脈,並連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大陸,而由大洋底擴張形成新的大洋盆地。因此,要准確復原出大陸在2億多年前所謂的"漂移前的漂移"是十分困難的。地球的年齡已有46億年歷史,目前已經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為37億年,並且分布的面積相當小。這樣,從46億年到37億年間,約有9億年的間隔完全缺失地質資料。此外,地球上25億年前的地質記錄也非常有限,這對研究地球早期的歷史狀況帶來不少困難,因此,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關於地球早期歷史的統一的理論。
大洋的起源與演化:
有關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從本世紀初才開始,在此之前一般認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態,也即大洋盆地自從貯水形成以來,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隨著地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初以魏格納為首的大陸漂移這一革命性的學說的提出,對自最近的2億多年以來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對於大陸漂移學說,並非一開始就得到許多人支持的,因為當時對引起大陸漂移的機制,即力源問題並沒有很好解決。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對流學說,用於解釋大陸漂移的力源,然而這個觀點在當時很少受到人們的注意。19世紀後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縮的全球構造學說,用於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然而,本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張性證據的發現,收縮學說被普遍放棄了,與此同時,地球膨脹學說很快流行起來。膨脹說認為,地球開始時很小,直徑是現今地球的一半。由於地球大幅度膨脹,原始地殼裂開成為現在的大陸,裂開的地方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現代的大洋盆地。並且,由於地球的大幅度膨脹引起的所謂大陸漂移,表明大陸塊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陸之間和大陸相對於地幔之間並沒有發生過顯著的移動。由於膨脹說無法解釋大陸地殼上廣泛發育的褶皺山脈構造特徵是怎麼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對流說很快再次被重視。60年代初,隨著洋底探測資料的迅速積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對流方案發展為海底擴張的學說。赫斯在1962年發表了《大洋盆地的歷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觀點,即海底擴張理論。赫斯認為洋底的主要構造就是由地幔對流作用的直接表現。海底擴張理論證明,大陸和洋底是在對流著的地幔上被動地移動著,而不像早期的大陸漂移說所主張的大陸在洋底上主動漂移。海底擴張理論提出後不久,一些別的洋底觀測結果,諸如洋底地殼構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熱流量分布等對這個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這種情況下,使得大部分的學者都轉向了關於海底擴張的研究。現在已經普遍確認,可以用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論看來是過時了。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對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論解釋的基礎都是地幔對流說。
現代研究證實,大洋最初是在大陸內部孕育的,並開始於大陸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陸在裂谷處破裂並相互分離,從而開始產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納曾把南大西洋兩對岸的吻合作為闡述大陸漂移說的出發點。事實上,把南美洲與非洲兩大陸拼合到一起,不僅大陸邊沿地形輪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類型和地質構造也可以對接起來。現已證明,大西洋在二疊紀(2億5千萬年前)時還根本不存在,據估計,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陸裂谷發生在稍後的三疊紀(約1億6千萬-1億9千萬年前)。至侏羅紀末期(約1億2千萬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張開達1000公里的寬度;南大西洋的張開大約開始於早白堊紀(約1億1千萬年前),而最初的裂谷發生在晚侏羅紀(約1億3千萬年前);北大西洋張開最晚,大約開始於第三紀初(約6000-7000萬年前),與此同時,由北大西洋裂谷向東北延展而伸入格陵蘭與歐洲之間,挪威海隨之張裂開。從6千萬年到2千萬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體都在擴張,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變化。綜上所述,現今的那些廣闊的大洋盆地並不是從來如此,而是長期的地球運動和演化的結果。大洋由狹窄海灣到寬闊盆地的發展,是通過持續發生的大規模海底擴張過程實現的。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的動力都是地幔對流。
由於地球原始地殼自從形成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大規模的地質構造形態的運動。因此,
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地球上大洋和陸地的形態就是過去數拾億年來大規模地殼運動的結果。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613278.html
⑶ 地球的年齡有多大
45.4億年,誤差1%,這是今天科學界測定的地球年齡。這個年齡漫長得超出人們的想像能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幾千年的歲月已是人類能夠想像的最漫長的歷史時間。難怪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所謂「年輕地球論者」無視科學證據,堅信地球的年齡只有幾千年。
對古希臘自然哲學家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為世界是極其古老的,或無始無終永恆存在著,處於循環往復的變化之中。亞里斯多德在《氣象學》一書中,闡述了這一觀點:
「地球的相同部分並非總是潮濕或乾燥的,而是隨著河流的出現和乾涸而發生變化。而且,陸地和海洋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一個地方並非總是陸地或海洋,以前是陸地的,變成了海洋,而現在是海洋的,有一天將變成陸地。……但是地球的整個有機過程是逐漸發生的,與我們的壽命相比,其時間間隔是極其漫長的,因此這些變化沒有被觀察到,在能夠對這個過程從頭到尾加以記錄之前,所有的民族都已衰亡、毀滅了。」
基督教在西方占據統治地位之後,這種世界觀就成了異端。基督教《聖經》詳細地記載了從亞當開始的人類的家譜。理論上,回溯這些家譜,即可以推算出神創造世界的時間。事實上,《聖經》對家譜的記載有的很含糊甚至自相矛盾,要推算出准確的日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推算時還要參考其他資料,估計一代人的平均時間(通常按一個世紀三代計算)和君王平均在位的時間 (通常按20~25年計算),當然還免不了臆想。
最早這么做的是敘利亞安提俄克的主教西奧菲勒斯(約115-180)。169年,為了反擊異教徒對基督教的批評,他通過研究《聖經》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5529年創造出來的。他承認這個數據未必很精確,但是即使有50年甚至200年的誤差,也足以反駁異教徒認為世界歷史很漫長的觀點。後來的神學家也如法炮製,雖然推算的結果各不相同,但是都認為世界歷史只有幾千年,不超過1萬年。例如在基督教神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354-30)曾推算出世界歷史為6321年。
這些推算中,以愛爾蘭首席主教詹姆斯·烏瑟 (1581-1656)的最為出名。他在1650和1654年發表兩部著作,推算出上帝在羅馬儒略歷710年10月22日傍晚時創造天地,相當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奇怪的是,烏瑟認為上帝創造世界的年份是儒略歷710年而不是儒略歷1年,那麼在太陽被創造出來之前的710年沒有太陽,怎麼紀年呢?烏瑟和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矛盾,烏瑟的推算被普遍接受,自1701年起被印在了英國出版的《聖經》上。
就在烏瑟發表其推算的時候,啟蒙時代已經開始了。啟蒙先驅們至少在私下裡對《聖經》不以為然,不再相信地球是上帝直接創造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1644年出版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法國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設想地球可能源自一顆熾熱的恆星,這顆恆星冷卻後,掉進了環繞太陽的以太「旋渦」中,變成了地球。另一個法國人德梅耶 (1656-1738)進而試圖根據自然現象來推算地球的年齡。推算的結果要比根據《聖經》推算出的古老得多。德梅耶深知這么做要冒著受到教會迫害的風險,因此他把這個觀點寫成了文學作品,虛構了一位法國傳教士與一位印度哲學家的對話,由後者表述出來。這位印度哲學家顯然是德梅耶的化身,他的名字特里梅德(Telliamed)是德梅耶(deMaillet)的倒寫。即便如此,德梅耶也不敢出版這部著作,只供朋友們傳抄,在他死去10年後,《特里梅德》才出版。
德梅耶認為地球曾經完全被水淹沒,其證據就是在內陸高山上發現的海貝化石。之後,地球的水慢慢掉進了以太「旋渦」中,導致海平面逐漸下降。德梅耶指出,在迦太基、亞歷山大城、艾可等地,有一些建築原先是建在海平面的,現在都遠離海平面了。根據這些建築的位置和建造時間,可以算得海平面每100年大約下降3英寸。那麼,從世界最高峰的海拔高度,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齡大約有20億年。
在今天看來,德梅耶的推算當然經不起推敲。地球從來沒有完全被水覆蓋。高山上的海貝化石不是由於海平面下降留下的,而是由於高山從海平面以下隆起帶來的。他也忽視了,同樣在地中海一帶,還有很多地方的地面反而下陷到海平面底下,沉入了海底。德梅耶試圖根據海平面下降來推算地球年齡,是站不住腳的。但是德梅耶第一個猜測到地球的年齡可能長達幾十億年,而不是只有幾千年。世界要比《聖經》所記載的古老得多。更重要的是德梅耶採用的研究方法:不是把《聖經》或某部宗教著作當作依據,而是去研究自然現象,試圖找到能用以測定地球年齡的規律。
德梅耶的宇宙觀深受笛卡兒的影響,但是這種旋渦宇宙觀在當時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牛頓 (1642-1727)的宇宙觀。在1687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牛頓提出物體散熱的速度和物體的大小成正比。他認為,一個燒得通紅的直徑1英寸的鐵球會在1小時後失去所有的熱量,那麼,一個和地球一樣大的熾熱鐵球(直徑大約4000萬英尺,1英尺=12英寸),就要花上5萬多年的時間才能冷卻下來。
牛頓並不是在計算地球的年齡,但是他為後人計算地球年齡指示了一個重要方向:通過計算地球從最初的熾熱狀態冷卻到現在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齡。法國博物學家布封(1707-1788)是沿著牛頓指示的方向前進的眾多學者中的第一個。他認為太陽系是一顆彗星撞擊太陽形成的,在撞擊下,太陽拋出的氣體和液體形成了各個行星和衛星。其中的一個就是地球。接下來布封要計算地球從一個熔球到冷卻到現在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為此他首先需要知道熔球冷卻的速度。他用10個直徑相差半英寸的鐵球做實驗,把它們加熱到通紅,然後測量冷卻到室溫所需要的時間。他發現冷卻時間和球的直徑大致成正比,由此外推到地球大小,算出地球從熔球冷卻到現在的溫度需要96670年。
但是地球畢竟不是鐵球。布封重復實驗,這回用的不是鐵球,而是和地球的組成相近的球。根據實驗結果算出地球的年齡是74832年。雖然這是布封印在書上的結果,但是他私下承認這可能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年齡。他注意到,暴露在阿爾卑斯山的沉積岩層非常深,而岩石沉積的速度又極其緩慢,這些都說明地球年齡遠遠不只幾萬年。在一份沒有發表的手稿中,布封對地球年齡重新做了幾次估計,結果都比他發表出來的長得多。其中的一個估計是,地球有近30億年的歷史。
布封不敢發表這些估算,顯然是擔心激怒宗教勢力。說地球只有幾萬年的歷史也許還能被教會容忍,說地球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就會被認為是在和教會作對了。在布封小心翼翼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更具革命性的力量。他是第一個用實驗方法研究地球年齡的,也是第一個認識到地球的面貌是在自然力量持續而均一的作用下形成的,今天我們所觀察到的地質過程,與過去的相同——這種思想後來被稱為均變論。因此通過觀察地球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發生的緩慢變化,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齡。布封採用的具體推算方法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卻是正確的。
⑷ 地球幾歲了地球有多長時間了
地球目前的壽命是46億歲,至於未來地球能存在多久,這還是一個未知數。以下是參考資料。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據推測,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但它到底能活多久呢?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⑸ 地球的年齡是多少
(上)
45億4千萬年,誤差1%,這是今天科學界測定的地球年齡。這個年齡漫長得超出人們的想像能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幾千年的歲月已是人類能夠想像的最漫長的歷史時間。難怪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所謂「年輕地球論者」無視科學證據,堅信地球的年齡只有幾千年。
對古希臘自然哲學家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為世界是極其古老的,或無始無終永恆存在著,處於循環往復的變化之中。亞里斯多德在《氣象學》一書中,闡述了這一觀點:
「地球的相同部分並非總是潮濕或乾燥的,而是隨著河流的出現和乾涸而發生變化。而且,陸地和海洋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一個地方並非總是陸地或海洋,以前是陸地的,變成了海洋,而現在是海洋的,有一天將變成陸地。……但是地球的整個有機過程是逐漸發生的,與我們的壽命相比,其時間間隔是極其漫長的,因此這些變化沒有被觀察到,在能夠對這個過程從頭到尾加以紀錄之前,所有的民族都已衰亡、毀滅了。」
基督教在西方占據統治地位之後,這種世界觀就成了異端。基督教《聖經》詳細地記載了從亞當開始的人類的家譜。理論上,回溯這些家譜,即可以推算出神創造世界的時間。事實上,《聖經》對家譜的記載有的很含糊甚至自相矛盾,要推算出准確的日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推算時還要參考其他資料,估計一代人的平均時間(通常按一個世紀三代計算)和君王平均在位的時間(通常按20~25年計算),當然還免不了臆想。
最早這么做的是敘利亞安提俄克的主教西奧菲勒斯(約115~180)。169年,為了反擊異教徒對基督教的批評,他通過研究《聖經》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5529年創造出來的。他承認這個數據未必很精確,但是即使有50年甚至200年的誤差,也足以反駁異教徒認為世界歷史很漫長的觀點。後來的神學家也如法炮製,雖然推算的結果各不相同,但是都認為世界歷史只有幾千年,不超過1萬年。例如在基督教神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354~430)曾推算出世界歷史為6321年。
這些推算中,以愛爾蘭首席主教詹姆斯·烏瑟(1581~1656)的最為出名。他在1650和1654年發表兩部著作,推算出上帝在羅馬儒略歷710年10月22日傍晚時創造天地,相當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奇怪的是,烏瑟認為上帝創造世界的年份是儒略歷710年而不是儒略歷1年,那麼在太陽被創造出來之前的710年沒有太陽,怎麼紀年呢?烏瑟和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矛盾,烏瑟的推算被普遍接受,自1701年起被印在了英國出版的《聖經》上。
就在烏瑟發表其推算的時候,啟蒙時代已經開始了。啟蒙先驅們至少在私下裡對《聖經》不以為然,不再相信地球是上帝直接創造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1644年出版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法國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設想地球可能源自一顆熾熱的恆星,這顆恆星冷卻後,掉進了環繞太陽的以太「旋渦」中,變成了地球。另一個法國人德梅耶(1656~1738)進而試圖根據自然現象來推算地球的年齡。推算的結果要比根據《聖經》推算出的古老得多。德梅耶深知這么做要冒著受到教會迫害的風險,因此他把這個觀點寫成了文學作品,虛構了一位法國傳教士與一位印度哲學家的對話,由後者表述出來。這位印度哲學家顯然是德梅耶的化身,他的名字特里梅德(Telliamed)是德梅耶特(de Maillet)的倒寫。即便如此,德梅耶也不敢出版這部著作,只供朋友們傳抄,在他死去10年後,《特里梅德》才出版。
德梅耶認為地球曾經完全被水淹沒,其證據就是在內陸高山上發現的海貝化石。之後,地球的水慢慢掉進了以太「旋渦」中,導致海平面逐漸下降。德梅耶指出,在迦太基、亞歷山大城、艾可等地,有一些建築原先是建在海平面的,現在都遠離海平面了。根據這些建築的位置和建造時間,可以算得海平面每100年大約下降3英寸。那麼,從世界最高峰的海拔高度,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齡大約有20億年。
在今天看來,德梅耶的推算當然經不起推敲。地球從來沒有完全被水覆蓋。高山上的海貝化石不是由於海平面下降留下的,而是由於高山從海平面以下隆起帶來的。他也忽視了,同樣在地中海一帶,還有很多地方的地面反而下陷到海平面底下,沉入了海底。德梅耶試圖根據海平面下降來推算地球年齡,是站不住腳的。但是德梅耶第一個猜測到地球的年齡可能長達幾十億年,而不是只有幾千年。世界要比《聖經》所記載的古老得多。更重要的是德梅耶採用的研究方法:不是把《聖經》或某部宗教著作當作依據,而是去研究自然現象,試圖找到能用以測定地球年齡的規律。
德梅耶的宇宙觀深受笛卡兒的影響。但是這種旋渦宇宙觀在當時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牛頓(1642~1727)的宇宙觀。在1687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牛頓提出物體散熱的速率和物體的大小成反比。他認為,一個燒得通紅的直徑1英寸的鐵球會在1小時後失去所有的熱量,那麼,一個和地球一樣大的熾熱鐵球(直徑大約4千萬英尺。1英尺=12英寸),就要花上5萬多年的時間才能冷卻下來。
牛頓並不是在計算地球的年齡,但是他為後人計算地球年齡指示了一個重要方向:通過計算地球從最初的熾熱狀態冷卻到現在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齡。法國博物學家布封(1707~1788)是沿著牛頓指示的方向前進的眾多學者中的第一個。他認為太陽系是一顆彗星撞擊太陽形成的,在撞擊下,太陽拋出的氣體和液體形成了各個行星和衛星。其中的一個就是地球。接下來布封要計算地球從一個熔球到冷卻到現在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為此他首先需要知道熔球冷卻的速度。他用10個直徑相差半英寸的鐵球做實驗,把它們加熱到通紅,然後測量冷卻到室溫所需要的時間。他發現冷卻時間和球的直徑大致成正比,由此外推到地球大小,算出地球從熔球冷卻到現在的溫度需要96670年。
但是地球畢竟不是鐵球。布封重復實驗,這回用的不是鐵球,而是組成和地球的組成相近的球。根據實驗結果算出地球的年齡是74832年。雖然這是布封印在書上的結果,但是他私下承認這可能大大低估了地球的年齡。他注意到,暴露在阿爾卑斯山的沉積岩層非常深,而岩石沉積的速度又極其緩慢,這些都說明地球年齡遠遠不只幾萬年。在一份沒有發表的手稿中,布封對地球年齡重新做了幾次估計,結果都比他發表出來的長得多。其中的一個估計是,地球有近30億年的歷史。
布封不敢發表這些估算,顯然是擔心激怒宗教勢力。說地球只有幾萬年的歷史也許還能被教會容忍,說地球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就會被認為是在和教會作對了。在布封小心翼翼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更具革命性的力量。他是第一個用實驗方法研究地球年齡的,也是第一個認識到地球的面貌是在自然力量持續而均一的作用下形成的,今天我們所觀察到的地質過程,與過去的相同——這種思想後來被稱為均變論。因此通過觀察地球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發生的緩慢變化,可以推算出地球的年齡。布封採用的具體推算方法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卻是正確的。
(中)
到了19世紀,科學家已無需擔心由於發表離經叛道的觀點而受到宗教界的迫害。科學界實際上已無人相信地球如《聖經》所記載的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各種證據都表明地球的年齡必定非常古老。但是究竟老到什麼程度,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以及生物學家)卻有不同的看法,發生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大爭論。
物理學家延續牛頓、布封的傳統,試圖根據地球的冷卻來估算地球的年齡。牛頓、布封的估算未免過於粗陋,要做較為精確的計算,需要用到熱力學的方法。創建熱力學的關鍵人物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後來成為開爾文勛爵)(1824~1907)成了最佳人選。
湯姆遜在1852年寫了一篇簡短的論文,指出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總會有一部分能量變成熱量耗散掉。這意味著地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也都在逐漸散熱,持續冷卻下去。當時已知的化學反應能夠補充一些熱量,但是遠遠不足以補償散發的熱量。換言之,地球在過去必定比現在熱,曾經熱得生命無法生存,在將來則會比現在冷,會冷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假定地球一開始是完全熔化的,之後熱量從地球內部傳導到地球表面耗散掉,地表逐漸冷卻到現在的溫度,那麼如果知道了地球的初始溫度、岩石的熱導率和現在地表的溫度梯度,就可以算出地球的年齡了。
湯姆遜在1862年的一篇論文中就是這么算的。但是他所需要的三個數據在當時都不確定,只能先做一番估計。湯姆遜把地球的初始溫度設為3870攝氏度。他認為這是岩石熔化的溫度,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方面的實驗,其實也就是瞎猜的。對岩石熱導率,湯姆遜倒是自己做了測量,分別測了沙、沙岩和輝綠岩的熱導率,把它們的平均值做為地球岩石的熱導率。至於現在地表的溫度梯度,有一些數據,但是彼此差別很大,湯姆遜挑了其中的一個。據此,湯姆遜計算出在9千8百萬年前地球從熔化狀態開始凝固下來。考慮到數據可能有錯,湯姆遜給出一個比較大的估算范圍,下限是2千萬年前,上限是4億年前。
盡管湯姆遜的估算所用的假設很成問題,數據也很不確定,但是在此後的幾十年內卻被認為非常權威。畢竟,湯姆遜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物理學家,身上籠罩著無數的光環:連續6年當選王家學會會長,被授予爵士和男爵爵位,成為第一個入選英國上議院的科學家……不相信這樣的權威還相信誰呢?
地質學家們卻不以為然。一億年的歷史聽上去已極為漫長,但是在地質學家看來卻過於短暫,與他們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不符。湯姆遜的估算也讓達爾文深感苦惱。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進化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才能進化出現在我們見到的如此眾多、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但是按照湯姆遜的估算,只有最近的2~4千萬年地球才冷卻到能夠讓生命生存,這個時間框架顯然遠遠少於達爾文所需要的時間。實際上,湯姆遜之所以選擇在《物種起源》出版3年後挑起有關地球年齡的論戰,就是針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而來的。湯姆遜做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是廣義的神創論者,雖然接受進化論,但是相信生物進化是在上帝的指導下進行的。
地質學家有自己的辦法估算地球的年齡,例如根據岩層的厚度。當時的地質學家已經知道沉積岩是水中的物質沉積而成的。那麼,如果知道沉積的速度和一組沉積岩的厚度,就可以計算花了多長時間形成這組沉積岩。如果知道了所有沉積岩的總厚度,就可以知道花了多長時間形成所有的沉積岩,那麼就可以知道地球的年齡的下限。但是這樣的估算很難做到精確,最主要的缺陷在於物質沉積的速度並不是均一的,根據情況變化很大。而且沉積岩的總厚度也難以知道,特別是寒武紀之前的岩層很不完全,而那段時期佔了地球歷史的大部分。
因此達爾文無法具體地估算地球的歷史究竟有多長,但是他有理由相信它必定是非常古老的。例如,當時英國地區沉積岩的已知總厚度是77584英尺,美國密西西比河的泥沙沉積速度據估計是10萬年600英尺,即每166.67年沉積一尺。按這個沉積速度,英國沉積岩花了1千2百萬年才形成,而實際的沉積速度可能比那慢得多,因此所用的時間也就長得多。在另一個例子中,達爾文估計要用大約3億年的時間才能把一個高度為500英尺的懸崖侵蝕成現在的韋爾德平原(假定侵蝕速度是每百年1英寸)。
但是物理學家用別的方法估算出的地球年齡卻都比較接近湯姆遜的估算。當時的物理學家認為,太陽最初從星雲凝聚,達到現在的大小和亮度,只用了大約2千萬年的時間,地球的年齡當然不可能比這老。當時太陽核聚變還未被發現,他們計算的時候,錯誤地假定了太陽能夠發光是引力收縮釋放出的能量導致的。物理學家採用的另一種估算方法是海洋中鹽分的累積。海洋中的鹽來自水土的流失,據此估算出海洋的年齡大約是8千萬到1億年。就連達爾文的二兒子、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喬治·達爾文也獨立地驗證了湯姆遜的估算。喬治·達爾文假定地球和月球是在熔化狀態下分離形成的。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地球的海洋出現潮汐。潮汐摩擦會讓地球自轉速度變慢。喬治·達爾文估算出自月球從地球分離出去,到潮汐摩擦讓地球自轉減慢到現在的速度,大約用了5千6百萬年的時間,與湯姆遜的估算相當。
這些根據物理定律所做的計算,看上去要比達爾文本人的估算準確得多。在地球年齡的問題上,物理學家似乎更有發言權。達爾文無法反擊,只能說「我確信有一天世界將被發現比湯姆遜所計算而得的還要古老」。「達爾文的鬥犬」托馬斯·赫胥黎則抨擊說,湯姆遜的計算貌似精確,其實是基於錯誤的假設。達爾文相信地球的年齡至少有幾十億年老,生物才有足夠的進化時間。我們今天知道達爾文、赫胥黎是對的,而物理學家們算錯了。在地球年齡問題上生物學家比物理學家更靠譜,這很有諷刺意味,不過,後來證明物理學家算錯的,也是物理學家。
1895年,湯姆遜以前的助手約翰·佩利(1850~1920)發現了湯姆遜估算的一個漏洞。湯姆遜把地球當成了固體。但是如果地球內部是液體,地球內部的導熱率就要比湯姆遜估計的高得多,地球的年齡相應地要比湯姆遜計算的大得多(地球內部導熱率高使得地表溫度增高,冷卻時間變長)。佩利算出地球的年齡大約有20~30億年。但是佩利的觀點在當時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放射性現象被發現以後,湯姆遜計算的另一個大缺陷也暴露了出來。湯姆遜假定地球內部沒有熱源,地球形成以後就一直在冷卻。1903年,法國物理學家居里(1859~1906)發現放射性同位素鐳能夠釋放出熱量,喬治·達爾文和幾個物理學家幾乎同時指出,這表明湯姆遜的假定是錯的,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熱量足以平衡湯姆遜假設的冷卻效應。1904年,核物理之父盧瑟福(1871~1937)在湯姆遜出席的一次報告會上,指出了這一點。盧瑟福以後也將由於他的物理學上的重大貢獻被授予爵士、男爵,獲得諾貝爾獎,學術地位不亞於湯姆遜。不過在當時,他還只是個嶄露頭角的年輕物理學家,要當面挑戰德高望重的權威,不免戰戰兢兢。盧瑟福在回憶錄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幕:
「我進了昏暗的房間,很快發現開爾文勛爵就在觀眾中,並意識到我有麻煩了,我的報告的最後部分是關於地球年齡的,而我的觀點和他的觀點相抵觸。開爾文很快睡著了,這讓我鬆了一口氣,但是在我講到關鍵部分時,我看到老傢伙坐直了,張開眼睛,惡狠狠地盯著我!我突然靈機一動,說:『開爾文勛爵已限定了地球的年齡,條件是沒有發現新的熱源。這個高瞻遠矚的觀點指的就是我們今晚討論的東西,鐳!』瞧!老傢伙對我發出了微笑。」
(下)
放射性現象的發現不僅推翻了此前物理學家對地球年齡的低估,而且讓准確測定地球年齡成為可能。
放射性現象的發現純屬意外。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1852~1908)在准備實驗時,驚訝地發現鈾鹽已讓包在厚黑紙里的底片感光,表明鈾鹽發射出能穿透黑紙的射線。兩年後,皮埃爾·居里(1859~1906)和瑪麗·居里(1867~1934)夫婦發現釷元素也能發出類似的射線,把這種現象命名為「放射性」。之後,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釙和鐳。
盧瑟福和索迪(1877~1956)一起為放射性年齡測定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們發現放射性現象是由於元素的自發衰變造成的。在衰變過程中,一種元素變成了另一種較輕的元素,同時發射出射線。一種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率是固定的。這樣,如果知道了某種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率和衰變產物,就可以根據衰變產物的量計算出用了多長的時間產生這些產物。
盧瑟福在1905年首先想到了可以用這種辦法來測定岩石的年齡。當時,他已經知道鈾、鐳發射出的阿爾法射線其實就是氦,那麼,通過測量岩石中鈾和氦的比例,以及鈾產生氦的速率,就可以知道岩石的年齡。用這個辦法,他測定兩塊岩石的年齡大約是5億年。盧瑟福謹慎地指出,這只是下限,因為有一部分氦可能從岩石中逃逸了,導致測定的氦含量比實際的要少,測定的岩石年齡也就偏小。
在同一年,美國化學家波爾特伍德(1870~1927)注意到鉛總是出現在含鈾和釷的礦石中,推測鉛是鈾和釷衰變的最終產物。在盧瑟福的建議下,波爾特伍德開始通過測量鈾礦石中的鉛含量來計算岩石的年齡。他測了26份岩石樣本,發現它們的年齡在4億到22億年之間。這表明地球的年齡至少是22億年。
波爾特伍德的結果於1907年發表在地質學雜志上。盡管這個測定結果符合地質學家的預想,他們卻對此沒有什麼興趣。地質學家對物理學家、化學家闖入他們的領域的舉動仍保持戒心。波爾特伍德沒有做進一步的研究,後來患了抑鬱症,自殺身亡。盧瑟福的興趣也轉移到其他方面。
在其他人都放棄的時候,只有英國地質學家霍姆斯(1890~1965)堅持了下來。早在1911年霍姆斯還是一名本科生時,就開始用鈾-鉛法測定岩石的年齡,並測出最古老岩石的年齡是16億年。此後,隨著對放射性現象、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的深入,霍姆斯一直在改進其測量結果。但是直到進入20年代,霍姆斯的工作才逐漸受到重視。此時,地質學家已發現地層的沉積速度並不是恆定的,因此想根據現在地質變化的速率來精確地算出地球的年齡是不可能的,只能藉助放射性方法。1931年,美國科學院指定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地球年齡的測定問題,由霍姆斯執筆的委員會報告認定放射性年齡測定法是測定地球年齡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有關放射性測定法的爭議消失了,接下來就是如何盡可能准確地測定地球的年齡。岩石越古老,當然就越接近地球的年齡。目前測定的最古老的岩石年齡大約是38~39億年,其中有的是沉積岩,含有更古老的礦物晶體。已知最古老的礦物晶體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鋯石小晶體,年齡至少為44億年。但是用地球岩石無法直接測定地球形成的年齡。這是因為地球由地殼、地幔、地心幾部分組成,由於板塊運動,新的地殼持續地產生,然後又被循環,岩石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其結果是,地球最早形成的岩石已不存在。
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片星雲形成的,形成太陽系各個天體的過程所花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短,可能不到1億年。太陽系其他天體的年齡也就基本等於地球的年齡。因此,有關地球年齡的最好證據反而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月球和降落到地球上的天外來客——隕石。月球上不存在板塊運動,可以在上面找到月球剛形成時就有的岩石。對阿波羅號帶回來的月球岩石的測定結果表明,最古老的月球岩石大約是44~45億年。對許多隕石的測定結果,年齡也都在45億年左右。現在被普遍接受的地球年齡45.4億年(1%誤差),根據的是美國地質球化學家帕特森(1922~1995)在1956年發表的測定結果,測的是一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惡魔谷發現的隕石。
地球年齡大約45億年,科學界對此已無疑義,它做為一個科學事實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但是在科學界之外,仍然有許多人不能接受這一事實。這主要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他們堅信地球的年齡只有大約1萬年。這些「年輕地球論者」的依據是基督教《聖經》,但是卻給自己披上科學的外衣,試圖動搖放射性測定法的科學基礎。
簡單的放射性測定法有兩個假設:一、在岩石剛剛形成時,只有母元素(例如鈾),子元素(例如鉛)都是後來由母元素衰變形成的。二、自岩石形成以後,沒有母元素、子元素逃逸出去,也沒有母元素、子元素從外界滲透進來。顯然,這兩條假設如果有一條不成立,就會影響到測定結果,因此就受到了「年輕地球論」的質疑。
但是存在這兩個假設並不會讓放射性測定法變得毫無價值。在許多情形下,有足夠的依據可以認定這樣的假設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也可以通過對同一個樣本用不同的同位素、不同的測定方法進行核對。實際上,現代放射性測定法普遍採用的是等時線法,通過測量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量,以及通過測量在同一時間形成的不同物體(例如岩石中的不同礦石晶體),取消了這兩個假設。因此「年輕地球論者」對此的質疑是沒有道理的。
放射性測定法還有一個基本假設,某種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率是恆定不變的。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測定的結果當然就靠不住。因此「年輕地球論者」最喜歡攻擊這一假設。但是這一假設有充分的量子力學理論依據,攻擊它也就是在攻擊量子力學。這個假設也被實驗所證實:物理學家做了很多試圖改變衰變率的實驗,對放射性同位素施加不同的溫度(高達2000攝氏度,低達零下186攝氏度),不同的氣壓(從真空到幾千個大氣壓),不同的引力場和磁場,都未能顯著改變衰變率。
而且放射性測定法的結果已被別的方法所獨立驗證,例如日震年齡測定法。上個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太陽表面在有規律地振盪,稱為日震。日震波的傳播與太陽的組成,特別是太陽中心的氦和氫的相對含量有關。自太陽誕生以來,其內部就一直在進行著把氫聚合成氦的核聚變。因此,通過日震測定太陽中心氦的含量,就可以計算出太陽的年齡。用這個方法測出的太陽年齡大約為45.7億年,與用放射性測定法測出的吻合得很好。
當代「年輕地球論者」對地球年齡的質疑沒有任何科學含量,不能算是科學爭論,也無法通過學術爭論獲得解決。這是宗教與科學的沖突,這些偏執的信徒還生活在17世紀烏瑟主教的時代。
2009.12.23.
2010.1.6.
2010.1.13.
⑹ 【佛教】認為人類在在這個地球上多久了
1、 是的。我們地球叫南閻浮提,又叫南贍部洲。光音天的天人下凡到地上的。
佛教認為人類距今有多少年不好說,但可以算一下。現在是住劫第九小劫的前半劫,人壽減短至75歲(每100年減或增一歲,釋迦佛時人壽100歲,佛教產生距今2550多年),住劫有人生存,一小劫是(84000-10)*2*100這些歲,自己算吧,八小劫再乘8,再加上(84000-75)*100 這些歲。這就是人類的歷史,沒算錯應是這樣。古印度的數學挺厲害吧。
2、 我們處在住劫的第九小劫,人壽少出多減(及減歲階段),上面說了。
住劫是20個小劫,用它減去人類的歷史就出來了,自己算吧,太麻煩了。
您還算滿意吧。
⑺ 地球的年齡有多大科學家有什麼方法才確認了地球的正確年齡
最早嘗試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球年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鹽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決地球年齡問題的依據。1854年,德國偉大的科學家赫爾姆霍茨根據他對太陽能量的估算,認為地球的年齡不超過2500萬年。186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說,地球從早期熾熱狀態中冷卻到如今的狀態,需要2000萬至4000萬年。這些數字遠遠小於地球的實際年齡,但作為早斯嘗試還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明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測定地球年齡的最佳方法,是計算地球歷史的標准時鍾.根據這種辦法,科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億歲。然而,最古老岩石並不是地球出世時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不能代表地球的整個歷史。這是因為,嬰兒時代的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後保存下來的。
本世紀60年代末,科學家測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標本,發現月球的年齡在44至46億年之間。於是,根據目前最流行的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太陽系的天體是在差不多時間內凝結而成的觀點,便可以認為地球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然而,這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來的。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沒有在地球自身上發現確鑿的「檔案」,來證明地球活了46億年。
⑻ 地球現在已經幾歲了
地球現在有46億歲了~這是科學研究結果。
⑼ 你知道地球有多少歲了嗎
你知道地球有多少歲了嗎?今天的科學家會告訴你,地球至少有46.5億歲了。可是人類的祖先――猿人,也不過是200萬-300萬年前才出現的。在人類出現之前,是誰記載了地球的歷史,今天的科學家又是怎麼知道地球年齡的呢?我們知道,樹有年輪。一棵樹生長的年數會在樹干橫切面上的圓圈數上顯示出來,層與層之間的界限非常清晰。與此類似,地球也有「年輪」。科學家測定地球年齡的一個方法就是對地球上岩層的性質和變化進行研究。通過各種不同的岩層,人們可以追溯那些過去年代的情形,也可以追溯一些地方的地質歷史。
在20世紀發現放射性元素和它?變成的同位素後,人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精確計算岩石年齡的方法。根據科學方法鑒定出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阿米佐克片麻岩,這種岩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測定它約有38億歲,測定時所使用的方法是銣―鍶放射性同位素法。不久前,科學家把放射性年代測定法運用到對隕星碎塊年齡的測定中,發現太陽系碎屑的年齡大都在45億-47億歲問。他們認為,在同一時期,太陽系的成員大多形成了,從而也可以證明地球大約有多少歲了。
澳大利亞地質學家最近發現了一種岩石晶粒,這種岩石晶粒具有41億-42億年的歷史,它比格陵蘭西部岩石至少要早3億年。地質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認為,地球早在46.5億年前,就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和月亮一起形成了,而且地球在它起源以後遭受到了隕石的重力沖擊,時間至少長達5億年。隕石猛烈的轟擊毀壞了地球原始表殼的全部形跡。在發展過程中,地殼形成了各個不同年代的地層,還有各種岩石保存在各種地層中,它們從低等走向高等,從簡單走向復雜。它們留下的痕跡記錄並展示著地球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歷史。
地質學家把地球的歷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時期:太古代從地球誕生到25億年前。那時,地球上是一片廣闊的海洋,散布著一些火山島,狹小的陸地上盡是些禿山。地球上的生命剛剛孕育發生,原始細菌開始繁衍發展。元古代距今24億-6億年前。這個時候大片陸地出現,海洋藻類和無脊椎動物開始繁衍。古生代距今6億-2.5億年前。地殼劇烈變動,亞歐和北美大陸已形成雛形。最早出現的三葉蟲興盛一時,隨後大批魚類繁殖起來。兩棲動物作為陸上脊椎動物之一,已成為當時最高級的動物,爬行動物和有翅昆蟲也出現了。中生代距今2.5億-1億年前。
已基本形成了大陸輪廓,太平洋地帶地殼運動劇烈,大山系和豐富礦藏開始形成。這時是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中的霸主是恐龍。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在此時出現了。新生代1億年前到現在。一次規模巨大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地球上出現,地球上海陸面貌同現在基本相似了。哺乳動物開始繁殖的時代是新生代的第三紀,第四紀則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的年齡一定能做出更加准確的測定。
文藝復興時期帶來了藝術與科學的復甦,同時也見證了歐洲航海家的探險之旅。歐洲的航海家們不再局限於地中海狹小的海域,一方面,他們開始尋找穿越印度洋抵達印度的新航路;另一方面,他們向西穿越大西洋去發現新大陸。一直以來,歐洲與印度和中國往來的唯一途徑就是陸上的「絲綢之路」――開路先鋒是13世紀後葉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海上通道未開辟並不是由於人們缺乏好奇心或者膽量,而是受制於當時落後的技術――他們掛著方帆的船隻不適合在風向多變的海洋里航行。阿拉伯人似乎有更好的辦法,他們的獨桅帆或雙桅三角帆船能夠遠航至非洲大陸的東岸。大約在1445年,葡萄牙的造船師製造出了一種多桅快帆船(最早的發明可追溯到1200年),這種船有2-3個桅桿,有一個方形帆及一系列三角帆。這種能抗風浪、易於操控的新型船使得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海外探險第一人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1487年,他率領一支小型船隊從葡萄牙出發,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在風暴的推動下,他的船隊抵達了大陸最南端的尖角,並繞過尖角,於1488年在非洲東海岸登陸。迪亞士稱這個尖角為「風暴角」,以紀念自己這段不尋常的經歷,後來被葡萄牙國王多姆,喬奧二世改名為「好望角」。1498年,另一位航海家家斯科達.伽馬重復了迪亞士的這條航線,並在繞過好望角後繼續北上到達東非沿岸,在穿越印度洋後最終在印度靠岸。達伽馬開辟了一條通向印度和亞洲的新路線,並最終到達了香料島(摩鹿加群島)。
在此期間,確切地說是1492年,一位來自熱那亞的義大利航海家說服了西班牙國王和皇後,資助他去尋找一條向西穿越大西洋通往印度的新航線。這位航海家就是哥倫布。與哥倫布同樣聞名於世的有3條航船――「聖瑪利亞號」、「尼娜號」以及「品塔號」,這些船與葡萄牙的船同屬於多桅快帆船。但他到達的地方並不是預期中的亞洲,而是美洲東海岸附近的巴哈馬群島。在1493年哥倫布返航的時候,39人留住在了那裡,也就是現在的海地(當時哥倫布稱之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此後他又進行過兩次航海:一次是1493- 1495年,船隊共有17艘船1500人;另一次是1498- 1500年。他的第二次旅行到達了中美洲,同時還發現了許多加勒比地區的小島。第三次遠航時,他先後抵達了特立尼達和南美大陸。在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航海中,他抵達了墨西哥灣。據說哥倫布常依靠恆星,結合德國天文學家雷紀奧蒙塔拉斯在1474年繪制的天文星座表判斷航行方向。
當向東航行抵達印度成為可能時,人們產生了西行繞過美洲南部前往印度的設想。第一個嘗試這個想法的人是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費迪南德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他率領由265名水手及5艘航船組成的探險隊伍,在1519年秋季揚帆起航,穿過大西洋南部海域,並成功越過了南美洲南端那個多風暴與湍流的合恩角。為了紀念他:合恩角附近的海峽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在穿越太平洋時,船隊遭遇了惡劣風暴天氣,損失了4艘船隻。麥哲倫在1521年登上菲律賓某小島時被當地居民殺死。1522年,船隊僅剩下1艘船載著二十幾名水手返回西班牙,但他們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隨後的一次環球航行發生在1577- 1580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駕駛「金鹿號」完成了環球航行。他發動了對西班牙艦隊的襲擊,同時還援助在弗吉尼亞的殖民者。在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航行途中,弗朗西斯。德雷剋死在了自己的船上。
⑽ 佛教中一個大劫是不是只有13億年呢地球又經歷了幾個大劫呢
從佛教徒到基督徒 ——高大鵬教授棄佛歸主的信仰歷程
很多人都看過林語堂先生一本很有名的作品「信仰之旅」,他的原書是用英文寫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這一本書,就是說到他怎麼樣從信儒、道、佛三教回到基督教的過程,可以說是他一生的見證。我的見證剛好可以套用他這本書名 —— 從一個異教徒變成基督徒的經過。
我們中國人都一樣是在五千年文化背景下長大,大概都接觸過儒、道、佛,特別是佛教的信仰。我個人在佛教的信仰當中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是佛教里的老弟子。
生命是很不安全的
我之所以轉變過來成為基督徒,自己也感覺很吃驚,當然也非常感恩。我生於一九四九年,那個時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代,國民政府自大陸遷台,在生長的過程中,感覺到生命很不安全,生命的根基虛空;那個時代又很苦,是個苦難的時代,所以對苦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覺得這個世界是苦的,人生是無常的,也是沒有什麼意義。那個時候很自然就接受佛教,愈信愈迷,竟會有二十年那麼久。
信仰是一種冒險
現在佛教似乎很興盛,但是一般人信佛,以我來看,只是玩票的,插插花,並不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進去。像我當年信佛的情形,真的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投進去,是很認真的。我從高中一直到大學都是很認真的在追求。我個人家裡就有自己的佛堂,客廳里有各式各樣的神像,就像一座小廟、一座萬神廟,像龍山寺,熱鬧得不得了,香火鼎盛,很難想像那是一個家庭。事實上我是想去做和尚,害得父母常常哭哭啼啼,找了很多親戚朋友從南部來對我曉以大義,動之以情,勸我千萬不可出家,必須傳宗接代。
聽起來好像很好笑,但是當時我真的是很認真在追求,等於是半個和尚一樣,平常打坐、念佛,有時候念一萬聲,有時念十萬聲,絕對比一般信徒要虔誠認真得多,真是全身投入。打坐一個小時,算不了什麼,最好半天、全天,有時希望能打坐一個月,兩個月都不起來。我非常認真追求,絕對不是泛泛的,插花式的,玩票式的,我認真的追求了二十年。 那些佛是真的?還是假的?
台灣大學繼承北大的傳統,就是五四以來科學的精神,凡事要求證據,我們提任何報告、論文,一定要拿出充份的證據,否則不管你寫得多好,多麼有見解,理論多麼周嚴,證據若不完全,這篇論文還是不及格的。
我個人是學文學的,就是受過這樣嚴格的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當中,我思想所拜的那些佛是真的還是假的,有沒有證據?比如我曾拜過的那些菩薩、觀音、地藏、阿彌陀佛、三寶佛……還有很多很別的名號。有本經名叫「萬佛名號經」,厚厚的一本,統統是佛名,我常常念、常常背,我就想,這是從那裡來的?我找來找去,參考了我所能找到的各國資料,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後的結論就是,沒有什麼根據,不知那裡來的;既然沒有歷史的根據,也沒有地理的線索,我就信了,而且信的那麼厲害,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為自己所信的打了一個問號,我拜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問師傅,他們都說:「這個沒關系,這種東西你信其有就有,誠則靈,心裡有就有。」 心裡也沒有平安
這些話實在令人很難接受,因為我心裡就是覺得沒有啊?我該怎麼做?打坐,坐一天,坐兩天,沒有就是沒有,而且心裡也沒有平安。「打坐」這個東西,是一種工夫,屬瑜珈術的一種,當你打坐後,短時間你會覺得有一種安靜;其實,如果你靜坐養神一段時間,也覺得安靜,但你心裡仍會有很多問題,特別是罪的問題,七情六慾並不能靠打坐、人工的方式平復,只是暫時壓抑下去,壓抑久了,它們又以別的方式出來,那更是如火如荼,轟轟烈烈,所以從修行本身,我發現它有很大的限度和後遺症。 佛教是否有證據?
因此,首先我就對佛教是否有證據開始懷疑了。確實,我找了日文資料、英文資料、各國的資料,說到這些所拜的佛、菩薩,原來是印度教的一些神,釋迦牟尼要反對這教,他的弟子要靠自己努力修行,就是自求解脫,以戒為師,以自己的心為燈,不靠外界任何神明。後來佛教徒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所能做的很有限,而且還要跟婆羅門教、印度教競爭,所以,偷偷的從前門趕走的那些所謂的神,從後門又迎回來了,改頭換面,用佛教的一些理念,加上一個名號,比方觀世音、地藏等,這些各有各樣說詞的功能,就像觀音是救苦救難的,肚子痛趕快叫觀音,地藏菩薩是讓你陞官發財的,有人運氣不好,想要去賭博買彩券的時候,就叫它的名號,說是它會幫你發個小財;如果一個人覺得快要死的時候,要到極樂世界就念「阿彌陀佛」,也許它就派牛頭馬面送人直達西天,還有葯師佛,人生病時,可以拜這個佛;它就給人一粒靈丹或者香灰,吃下去病就好丁。 可是我發現這些都是問題,心裡就開始不安,剛好在這個時候,我在電視上,看到七○○俱樂部的節目,聽到他們所講的,我一樣一樣深入了解,知道這個福音是真的,耶穌基督他怎麼出生,他怎樣在地上傳道,他做了那些醫病趕鬼的事,怎樣被釘死、復活。我看了很多研究,發現這些證據確鑿,有歷史的根據,有地理的線索。
兩相一比較,你就知道那一個占上風,至少對一個做研究的人來講,明顯的,耶穌這邊的證據是確鑿的,他是有血有肉的,道成肉身,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的事實,那佛教這邊呢?是傳說之言,愈去研究,愈覺得那是有問題的,他們和尚大師說是幾萬大劫以前的一個人修行成功的,一個劫大概有千萬年吧!幾萬劫,都比地球的年齡還老,那時候的事情你如何追究?如何證明?
佛家的教義,最通俗的有三句話,可以說是佛家的基本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茲簡析如下:
一、諸惡莫作:
「諸惡莫作」,即一切的惡事,如殺生、偷盜、姦淫、妄為都不要做,佛家最忌的惡事就是「殺」。不過佛教所說的殺,跟基督教在十誡裡面講的不可殺人不太一樣。佛家所指的殺,范圍很廣,不可殺生,是指一切有生命的都不可殺。殺生是最大的罪惡,所以佛教要吃素、長齋,據說羅漢走路像幽浮一樣,飄浮在地面上三尺,希望不要踩死小螞蟻、小蚱蜢、小蟑螂。很可惜我練了二十年,仍沒法離地三寸,踩死了很多不該踩死的,照說罪惡豈不是深重了嗎? 「不可殺生」,真的能夠不殺生嗎?科學家告訴我們,一杯水裡有很多微生物,佛家也講一杯水裡有十萬八千蟲,那不是生命嗎?蔬果裡面也都有生命,也就是你吃喝就在「殺生」,你呼吸之間也在殺生。就算一個人已經修到一個程度,可以離地一二尺,萬一人生病怎麼辦?要醫病,不外乎吃葯、打針,吃葯打針為了什麼?殺菌嘛!那些菌是不是生命?如果你要實踐教義只好坐以待斃,就坐在那邊,求佛來救,沒有第二條路。 我所認識的大和尚、大法師,他們生病時沒有不看病、不吃葯的,沒有不開刀而不把身上壞組織一刀砍斷的,這時還不是殺了不少的生嗎?那不殺生,這條戒律如何去守呢?所以,我就發現「諸惡莫作」這一條,至少我是沒有辦法做得到,這個教義是很高,但落賣下來,是空的,不可能的。
二、眾善奉行:
「眾善奉行」,一切好事都要去做,基本上也沒有錯,好事人人都願意去做,可是也有很多困難,就像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是不是能夠做到我們中國人說的「百善孝為先」?佛教也教導人要行孝!人倫要顧到!可是他很年輕就出家,他有父母、妻子、孩子,他還是一個王子,要繼承國位,在人倫裡面,他有所虧欠?他出家,對他的父母、妻子、兒女,怎麼交待?他和妻子的婚約,國家要他治理,對父母的義務,對國家的義務,沒有一樣能夠達成,孝悌忠信這些最基本的,他自己能不能做到這些眾善呢?我看,他連最基本的這幾個善都無法做到,都是虧欠的。 保羅說:「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因為這世界是在惡者權下,我們不可能跳出來,不可能的,所以,要「眾善奉行」,原則理論上是對的,實際上,人很可憐,根本就做不到。
三、自凈其意:
「自凈其意」,自我潔凈,自我超越,潔凈自己的心思意念,乍聽之下也對,應該常常保持心思的潔凈,心地的純潔。可是實際去做時,就發現很困難。我自己在教書時,常問班上的同學們:「有誰是絕對沒有不可告人之念頭的,請舉手,讓找們瞻仰一下這位現代聖人。」我從來沒有瞻仰到一位,連那些我認為很純潔,很可愛的小女生,都低著頭,不敢舉手,那我就知道,「自凈其意」哪有那麼簡單,就算修行一輩子,大概那些粗的念頭可以克服,那細的念頭呢?佛洛依德告訴我們,人心裡的意念在做夢的時候還是會流露出來,佛家稱為「夜夢顛倒」。花豹不可能去掉身上的斑紋,黑人不能改變他們的膚色,壯士也不能把自己舉起來,這是一個事實。 因此,所謂自凈其意,基本上就是壓抑。比如我打坐很久,又不愛運動,結果下半身循環出了問題,現在還在受這個苦,那是因為打坐太久,一坐半天,一天,持續一個禮拜,一個月,這樣努力的打坐,使體內的器官受到虧損。我為什麼打坐?就是為了自凈其意,怎麼自凈?就用打坐修行,但是沒有做到自凈其意,反而很糟。事實上,釋迦牟尼本人到了晚年,也腰酸背痛,就是他在雲山修行的後遺症。
佛教人生太消極
在佛教教義上,我也感覺到動搖了,在人生問題上,我跟基督福音做一個比較,也覺得佛教太消極。譬如佛經和聖經都講到類似的故事。佛經說到一個寡婦的兒子死了,哭哭啼啼的來找釋迦牟尼,她實在很痛苦,需要心理輔導、內在醫治與協談,釋迦牟尼說:「很簡單,你到城裡去找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請他給你喝一杯茶,你的痛苦就必好了。」一這個寡婦很高興,就進城到處去找,最後發現,沒有一家人沒有死過人。當然,生、老、病、死,誰家沒有過?這時,她才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要接受命運,就得安慰了。其實這是認命!但是,在聖經福音書里,耶穌的做法就不一樣,耶穌救活了那寡婦的兒子,使她的兒子,失而復得,施了莫大的恩典。這樣一比較,你也就知道,一個理智的人,他可能會選擇那一個信仰。 再拿一個信耶穌基督的家庭和一個拜偶像的家庭比較,也確實是信仰耶穌基督的家庭要來得和睦、幸福、快樂。單就耶穌基督的命令,基督徒一生之中,只可一夫一妻,這樣就可免去夫妻離婚或夫妻之外不正當的感情糾紛。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撫愛真是可憐,雖我國法律也規定一夫一妻的制度,卻無法限制多欲的人心。唯有信靠耶穌賜給信徒新的生命才能從一切罪惡中拯救出來
偶像跌碎
我從多個角度比較之後,慢慢就覺得,過去所信的,似乎應該放棄了,應該要改弦更張,另起爐灶。但是要離開一個舊信仰,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得心裡很掙扎。有一天我禱告,希望神指點我,究竟誰是真?誰是偽?忽然我家裡的佛燈就滅了,偶像掉下來,跌碎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見證,我個人以前頭腦里沒有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但這是一個事實,燈滅、偶像跌碎,在那黑暗當中,我知道我要走那一條道路,這也是一個轉變的關鍵。後來我慢慢的去參加很多聚會,然後就從那一個信仰當中離開,正式受洗,接受耶穌基督做我的救主直到如今。 道理是不能救人的,必須重生,做一個新造的人,原始佛教是講些人生的道理,告訴我們人生一些基本事實,如生老病死,這是事實,無可否認、無可推諉的,人生苦空無常,這也是事實。拜偶像者努力要追尋一個脫離苦海的道理,總而言之,是一套道理,企圖用這一套道理去減輕人類的痛苦,增加人類的幸福。但問題是任憑道理再好,道理是不能救人的,因為人不是道理所造,這很重要,人是神的大能所造 (記載在聖經創世記第一章 17 節 ),唯有那造人的可以救人,其它的道理都不能救人,如果只是接受道理,沒有重生,沒有接受聖靈的感動、相信耶穌基督是獨一的真神、受洗歸入主的名里,是不能得救的。 如今我們全家都歸向創造天地萬物的真神,主耶穌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喜樂充滿了我們的家。朋友!你也願意有這份平安、喜樂嗎?請來信耶穌。
聖經說:「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拜偶像),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這是誠摯的忠告,盼望你和一家早日都能蒙恩、得救、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