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遠征軍到印度有幾個師多少人

遠征軍到印度有幾個師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6-27 03:59:30

『壹』 中國遠征軍一共多少人出多少人回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國遠征軍建立的背景:

中國遠征軍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當1939年9月1日在歐洲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藉助中國長期抗戰的經驗和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戰局,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國而言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華民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


『貳』 二戰美國再印度訓練了多少中國兵

最後人數大約為10萬。當時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後,第66軍之新編第38師4000餘人和遠征軍長官部600餘人,第5軍之新編第22師和軍部約4500餘人去了印度。後來又空運去大約3.4萬人(駝峰航線的回程飛機)。1944年初,中國政府將在國內新編成的新編第30師空運印度編入新1軍序列,後在4月又將第54軍第14、第50師空運印度,並於1944年5月1日下令將中國駐印軍編成新編第1、第6兩個軍共5個師。人數為10萬人。

『叄』 中國遠征軍在二戰中共有多少人 由誰率領出征的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 羅卓英 副司令長官 杜聿明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軍長 杜聿明(兼)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六師 師長 余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國民革命軍第二百師 師長 戴安瀾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二師 師長 廖耀湘 國民革命軍裝甲兵團、炮兵團、工兵團、騎兵團、汽車兵團。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軍長 甘麗初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九師 師長 彭璧生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 師長 呂國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十五師 師長 陳勉吾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 軍長 張軫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八師 師長 劉伯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十九師 師長 馬維驥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 師長 孫立人 派出遠征軍10萬人,組成3個軍

『肆』 十萬遠征軍回來多少人

十萬遠征軍回來約3.3萬人。

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4)遠征軍到印度有幾個師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援英作戰。3月同古保衛戰,中國遠征軍共殲滅日軍5000餘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緬軍。

1942年5月初,緬甸戰局惡化,中國遠征軍一部撤回雲南,另一部撤到印度。中國遠征軍應英方的請求,緊急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歷時近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多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伍』 遠征軍207師620團去過印度嗎

有207師?

『陸』 中國遠征軍主要軍職人員、各軍將領、戰斗序列、傷亡人數、司令部主要人員

中國遠征軍主要軍職人員及司令部主要人員: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 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 戴安瀾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 新編第96師(師長) 余韶
游擊支隊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 甘麗初
第49師(師長) 彭壁生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 張軫
新編38師(師長) 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 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 李志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軍長) 王凌雲
第9師(師長) 張金廷 新編第33師(師長) 楊寶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 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 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 洪行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軍長) 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又軍 第87師(師長) 張邵勛
輜重團 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 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 胡家驥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 趙鎮藩(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師長) 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軍長) 方天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第198師(師長) 葉佩高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6軍 何紹周(軍長)
榮譽1師(師長) 汪波 第82師(師長) 王伯勛 第103師(師長) 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系統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 孫立人(李鴻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潘裕昆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 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

戰斗序列:

1942年第一次遠征:

同古戰役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光復騰沖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遠征軍殉國軍職以上將領:
凌則民 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柳樹人 陸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戴安瀾 (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桿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抗擊日軍的戰斗中犧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終因天氣炎熱3日後被部下火化帶回中國。1942年7月6號,騰沖縣臨時縣長張文德,領騰沖縣數萬老少下跪迎接戴安瀾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閔季連 陸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胡義賓 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李竹林 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陳范 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張劍虹 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洪行 陸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李頤 (?--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任中國遠征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1944年11月29日,民國政府追任為陸軍少將。
覃子斌 ( ?-1944)湖南大庸人。陸軍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曾建「華夏敢死隊」與日軍148聯隊第一大隊長吉原少佐「戰神沖鋒隊」於高黎貢山冷水溝對決。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後助攻北齋公房時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傷亡人數: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各軍名將: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 - 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余 韶 - 第96師師長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張 軫 - 第66軍軍長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 -(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 -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 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李 濤 - 新22師師長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 傑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鍾 彬 - 第71軍軍長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 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李 彌 -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柒』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印度的戰役過程是怎樣的

1937 年7月7日,侵華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以後沒多久,我國僅有的幾條國際交通線路就相繼被切斷了。 1938年8月,由20萬名中國民工修築而成的滇緬公路全線通車,所有國際援華物資幾乎都通過滇緬公路進入中國。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1942年3月,國民政府抽調了10萬名精兵組成遠征軍奔赴緬甸。到達緬甸以後,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但後來因為英軍配合不力,遠征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5月上旬,中英軍隊開始撤退。日軍切斷了遠征軍的歸國通道,少數戰士跟隨美國統帥去了印度,大部分戰士都在杜聿明將軍的帶領下走進了野人山,他們准備從那兒繞道回國。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綿延千里,縱深200多公里,山上喬木遮天,終年不見天日,猛獸成群,螞蝗遍地,傳說還有野人出沒,當地人把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1942年6月,數萬名疲憊不堪的遠征軍戰士走進了野人山,開始了他們的「死亡之旅」。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來了,野獸凄厲的吼叫聲回盪在山谷里,聽得人毛骨悚然。戰士們用芭蕉葉和樹枝搭成棚子,一個棚子大約有三四平方米,能睡10個人,大家就擠在棚子里過夜。
進山10多天以後,熱帶原始叢林的雨季到來了,天天都下著傾盆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戰士們舉步維艱,下山的時候就在泥水裡滾。有時山洪「轟隆隆」地沖下來,一下子能沖走很多人。』有一次,劉桂英看到整個班的戰士一起被山洪沖走了。
軍部那張地圖也不管用了,戰士們經常是走了好幾天又回到原點。在這片原始叢林裡面,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艱險而漫長。
一個月後,部隊開始斷糧了,有幾名戰士餓死了。杜聿明只得把馱物資的100多匹戰馬都殺了,讓戰士們飽餐了一頓。戰馬吃光以後,大家就開始吃皮鞋,吃皮帶,就連手槍套也成了他們的食物。當這些東西全都吃光以後,大家就只能夠靠樹皮和草根來維持生命了。一天,一位戰士看到河邊長著野生魔芋,極度飢餓的他急忙挖了一小塊兒野生魔芋,用舌頭舔了舔,誰知道他的舌頭馬上就腫了起來,連話都不能說了,直到4天以後他的舌頭才消腫。有的戰士誤食了有毒的植物,痛得滿地打滾,哀號不止,但是因為沒有葯品,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毒死。
連續多日以樹皮和草裹腹,很多戰士的身體開始浮腫起來,步履蹣跚。有的戰士走著走著,突然「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然後再也爬不起來了。劉桂英和護士班的另外4名女戰士想:我們5個人要走就一起走,要死就死在一起!她們手拉著手,互相鼓勵著往前跋涉。
雨季的叢林是螞蟥的天下,叢林裡面到處都是螞蟥。戰士們走在路上,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著頭在樹葉上等候,人體一接觸到樹葉,它們就趁機爬到人身上吸血。緬甸的螞蟥個頭特別大,據說一隻大螞蟥一次能吸一斤血呢!小螞蟥會通過衣服的縫隙鑽進人的皮膚里,不知不覺間,它們已經把人體內的血吸了出來。等到戰士們發現的時候,螞蟥已經變得又粗又大了。劉桂英每天都能從身上逮到一大把螞蟥。至今她腿上還有很多傷疤,都是當年被那些螞蟥咬的。
和螞蟥一樣猖獗的還有蚊子。野人山的蚊子也大得出奇,翅膀一張開簡直就像蜻蜓似的,戰士們被咬得滿身都是包,又紅又腫,奇癢無比。細皮嫩肉的女兵是蚊子的重點攻擊目標。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白凈漂亮的何珊發現自己臉上滿是大紅包,都是被蚊子咬的。她數了數,竟然有20多個大紅包。她覺得痛癢難忍,只好用手拚命地抓臉,結果把臉抓得鮮血淋漓。有時走到低窪處,埋伏在那兒的成千上萬只蚊子如同一片黑雲似的向大家飛過來,大家只能抱頭逃跑。
越往山林深處走,山林就越顯得陰森恐怖。這時,更加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瘴氣開始在軍隊里肆虐橫行,成千上萬名戰士倒下了。路邊和草棚里堆滿了戰士們的屍體,屍體散發出惡臭的味道,聞之使人暈眩。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野人山回歸國境的只有3000多人。

『捌』 中國遠征軍整200師的簡介

一九三六年三月,蔣介石接受徐庭瑤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一九三七年,在交輜學校基礎上又擴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一九三八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後擴編為第二○○師。同年冬該師又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一九三九年一月,番號又改為第五軍,杜聿明任軍長,下轄第二○○師(師長戴安瀾)、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和新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第五軍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唯一的機械化軍。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意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五軍在昆侖關戰役中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殲敵六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此役後鄭洞國調升,帶走榮譽一師,第五軍由廣西移駐雲南,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調歸其建制。一九四二年三月,根據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及英方請求,國民政府令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三月上旬,第二○○師到達同古,接著便在此與日軍發生第一次惡戰,殲敵五千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由於孤軍深入,日軍兇悍,第二○○師被迫撤退。新二十二師繼而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四月中下旬,第九十六師又在平滿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猛烈攻擊,雖傷亡甚重,但陣地始終未被敵人突破。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並於4 月底開始撤退。第五軍的第二○○師、九十六師歷盡磨難,撤回國內;而第五軍軍部、新二十二師及第六十六軍的新三十八師則撤退至印度。這次撤退損失慘重,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在指揮部隊撤退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噩耗傳來,舉國悲慟,蔣介石親自為其舉行葬禮,中共頭目毛、周、朱、彭等均打電報表示哀悼。第五軍在出國作戰前共有四萬兩千人,戰斗中死傷七千三百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一萬四千七百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當時的情景實在是慘不忍睹。許多將士後來回憶談起那段遭遇時,仍不免為之動容。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在漢口組建第七十四軍,俞濟時任軍長,下轄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師和俞濟時自兼師長的第五十八師。該軍成立後不久就奉命參加淞滬會戰,一戰便名震淞滬,真乃「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參加完南京保衛戰後,第七十四軍被調至湖北沙市休整,補充乒員。一九三八年,第七十四軍又先後參加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十一月,該軍開赴湘陰、長沙一帶整訓,並擴充為三個師,分別為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第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第五十七師(師長施中誠)。一九三九年,俞濟時又率部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一九四○年,俞濟時升職,由王耀武任七十四軍軍長,李天霞接任五十一師師長一職。王耀武對蔣介石的提拔感激涕零,立誓要將第七十四軍訓練成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服從指揮的軍隊。一九四一年三月,王耀武指揮七十四軍參加上高會戰,大敗日軍。軍政部長何應欽曾在國民參政會上說,這次作戰是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第七十四軍因作戰有功,國民政府特頒軍中最高獎旗 ---- 飛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七十四軍也一時名聲大噪,被譽為「抗日鐵軍」。上高會戰後,第七十四軍又參加了後兩次長沙會戰及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常德會戰中,該軍表現極為英勇。當時第五十七師固守常德,與日軍血戰十六晝夜。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第五十七師官兵傷亡殆盡,最後師里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余程萬師長親率衛隊參戰。官兵彈盡肉搏,誓死拼殺,戰場慘烈空前。此役僅五十七師就斃傷日軍萬人以上,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蔣介石在給余程萬的電文中說:「欣悉我五十七師全體官兵保衛常德,奮勇殲敵,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一九四三年五月,周志道接替李天霞任五十一師師長,一九四一年余程萬接替施中誠任五十七師師長,五十八師師長先後由陳式正、廖齡奇接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張靈甫又升任該師師長。常德會戰後, 王耀武調升,施中誠接任第七十四軍軍長一職。後施中誠又率部參加了長衡會戰,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也表現不俗,真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玖』 中國遠征軍撤退時,跟隨杜聿明走進野人山的一共有多少女兵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緬甸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高黎貢山回歸國境的只有96師3000多人,到達印度的有3個師8000多人,劉桂英是惟一一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當時有5個女護士,分別是劉桂英、何珊、笑春、孫月霞和王蘋護士班的女兵
劉桂英在國共內戰後,共黨勝利後,因為有跟隨遠征軍(國民黨軍隊)出國征戰的「歷史問題」,劉桂英成了「女特務」和「黑五類」,被揪出來批鬥。1962年,她被遣送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這一改造就是30年。直到1990年,劉桂英才獲得平反,恢復了教師身份,按照退休教師的待遇領取退休金。這一年,她已經70歲了。

『拾』 請問中國遠征軍一共在印度駐了就個師

1942年,為保衛抗戰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國民政府將第五軍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3月底,中國裝甲兵在緬甸首開與外國盟軍聯合作戰的記錄,戰敗被迫撤回國內。此後隨著大量美援陸續運抵,國民政府開始在印度藍姆伽編練美製的國民革民軍新軍-中國駐印軍,這群「美械中央軍」乃是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所編成的最精銳部隊,初期為步兵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後來擴編為新六軍、新一軍。新二十二師曾在緬北索卡道打過一場不折不扣的典型殲滅戰,讓日軍屍盈山壑,從兩軍戰斗結束後累積的戰果來看,足已使抗戰前期的所謂「德械」中央軍相形見絀。在此精銳的中國駐印軍之下,陸軍機械化學校便成立了「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負責培訓官兵;並又於駐印軍之下成立「中美第一臨時戰車群」,計劃下轄七個戰車營,負責作戰。同年八月,便將第一批戰訓班結訓官兵編成以美製M3A3史都華(Stuart)輕戰車為主的戰車第一營。
1944年初,戰車群美籍指揮官命令趙振宇上校為營長、趙志華為副營長,帶隊由藍姆加至加爾各答接收作戰用車輛。戰車第一營為中國駐印軍的軍直屬戰車部隊,也是國民黨陸軍使用美製戰車作戰的開始。由於戰車第一營的驍勇善戰,美軍司令部又決定在瓦魯班戰役後再提供美製M4A4謝爾曼(Sherman)中型戰車一個連,補充給該營作戰使用,加強戰力。其後該部隊在緬北其它戰役中繼續協同,中、美等國友軍部隊並肩作戰,經常扮演沖鋒陷陣的關鍵角色,更曾與日軍戰車聯隊於緬北的貴街,發生了戰史上少見的「中日坦克戰」,結果當然是以裝甲火力俱差的倭國戰車被殲收場,該部對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體的傑出表現,直到抗戰勝利,加上隨後在藍姆加訓練未上陣的六個戰車營官兵,與國內留存的老戰車部隊的兩個團,使國民黨陸軍裝甲兵發展到達巔峰全盛期。國民革命軍的戰車兵是以德國軍事顧問依據德國的裝甲兵發展經驗而成立的。但由於德國顧問們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戰的軍事理論中(步兵是戰斗的絕對核心,戰車只作為步兵的輔助支援火力。這種思想在日軍和許多二戰初期戰敗的西方國家軍隊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戰車兵在早期並不是獨立的兵種,而是隸屬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交通兵即輜重兵。隨著軍事思想的進步,條件的成熟,國民革命軍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戰車兵。早期的戰車兵使用的兵種專用色為黑色(國民革命軍陸軍輜重兵的兵種專用色),後期建立了裝甲兵這一兵種,其兵種專用色也改為銀色,同時有其特殊的軍銜領章.叫做「克羅米領章」(鉻質的電鍍章)。 早期的獨立戰車營因其隸屬於交通兵第二團,故其臂章的部隊符號為X2。裝甲兵頭戴的是一種橡膠制的防撞頭盔。其型號與德國機械化部隊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執行訓練和維修保養作業時,穿連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戰帽。進行檢閱和參加戰斗時,戰車乘員習慣穿著一般的野戰制服,帶防撞頭盔。有的還戴有德式鋼盔,配發駁殼槍及專用彈匣包,戰車內的每位乘員配發德國原裝或國內仿製的德軍制式風鏡。 抗戰中期的第五軍直轄的戰車兵團還沿用早期的軍服,接收義大利菲亞特CV-33戰車時隨車配給了數量不詳的義大利式橡膠頭盔。193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蘇聯坦克,但沒有資料記載軍隊是否使用過蘇制的坦克帽。
中國駐印遠征軍部隊服制裝備

中國軍隊在以極其落後的裝備與日軍抗衡了五年後的1942年元月,終於與美、英、蘇為首的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德、意、日法西斯三國的《共同宣言》。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成員。於是,中國政府得到了大量來自西方盟國的援助,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在東南亞戰場保衛其盟國的沉重責任,和重要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的安全。1942年2月,日軍在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後入侵緬甸,國民政府派遣由衛立煌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為參謀長的中國遠征軍(杜聿明的第5軍、甘立初的第6軍和張珍的第66軍)入緬作戰;雖然中國軍隊作戰英勇,取得部分的勝利,但因英軍指揮官缺乏作戰決心,不斷退卻避戰,使得中國遠征軍難以支撐大局,讓整個戰局急轉直下,我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被捲入潰敗的旋渦中。於是,中國遠征軍開始分兩路退出緬甸。一路為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本想由滇緬公路退回國內,但因日軍進展迅速,回國之路遭到截斷(其間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高麗貢山戰死),不得不進入野人山谷,穿越蠻荒叢林向國境推進。經過千辛萬苦,累病餓死官兵無數,終於返抵國門,後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另一路由孫立人帶領新38師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爾後在雷多與國軍新編新22師(師長廖耀湘)殘部會合,並在美國的協調下,由英國盟軍提供印度藍姆伽作為該批入印國軍的整訓基地,成為日後中國駐印遠征軍的種子部隊,簡稱駐印軍(即國軍服制的另一大類-美式師)。

閱讀全文

與遠征軍到印度有幾個師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冬令是什麼 瀏覽:154
我的世界中國版怎麼不能登錄 瀏覽:360
英國怎麼買雞爪 瀏覽:157
印尼鐵木多少錢1噸 瀏覽:535
帶孩子去越南玩什麼 瀏覽:221
伊朗關稅怎麼收 瀏覽:641
義大利面醬料怎麼保存 瀏覽:121
印度新聞肺炎一共有多少人 瀏覽:9
如何在英國注冊百度網盤 瀏覽:483
伊朗派了多少人參加東京奧運會 瀏覽:38
伊拉克為什麼幫助伊朗 瀏覽:415
印尼kak什麼意思 瀏覽:502
印尼怎麼查話費余額 瀏覽:598
印尼人屬於什麼宗教信仰 瀏覽:61
中國落地國籍有哪些國家 瀏覽:819
義大利主要食物有哪些 瀏覽:320
為什麼中國版 瀏覽:305
印度軍事武器有多少 瀏覽:174
家義大利語怎麼寫 瀏覽:231
中國地區哪裡養老最好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