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經一共有多少部

印度佛經一共有多少部

發布時間:2022-06-26 17:15:11

① 佛經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裡面分作三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認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三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十二部是指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

② 全世界有多少佛經,唐僧取回的佛教經佔印度的佛經總數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親自設計建造了大雁塔,用以供奉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③ 佛經共有多少經卷

這個很難統計,參考一下吧,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大藏經

大藏經之原典,原本有梵語、巴利語二種,梵語原典今已殘缺不全,巴利語藏經及譯自梵語之漢譯、西藏譯、自西藏譯本轉譯之蒙古語譯、滿洲語譯、西夏語譯等大藏經,大體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現今流傳之佛典,從語文上可分為:巴利文、梵文、藏文、漢文、日文、蒙古文、滿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數種;前二種為原始型佛典,後面數種則由前二種轉譯者。

(一)巴利文:巴利文三藏又稱南傳大藏經,為南方佛教所依據之聖典。其成立年代被推定為西元前二至一世紀。另據錫蘭島史(巴Di^pavam!sa )記載,西元第一世紀末,錫蘭王婆他伽

馬尼王(巴Vat!t!aga^man!i )於無畏山(巴Abhayagiri )精舍邀集五百聖者,書寫口傳的巴利三藏,此即今日巴利文大藏經之原型。後經多次變遷,至西元五世紀,佛音(巴Buddhaghosa ,又稱佛陀瞿沙)前往錫蘭,將當時用土語所傳之佛典全部改為印度本土之巴利文,並徹底整理有關之注釋書,巴利文三藏至此乃見完璧。其後,佛音曾至緬甸等地傳道,巴利文三藏亦隨之傳布於緬甸、泰國、越南、高棉等地,故知巴利文三藏系以錫蘭為重心,漸次流布緬甸等處。今

日巴利文系三藏有錫蘭字、緬甸字、暹羅字,及柬埔寨字等之各種版本。十九世紀末期,泰王秋羅隆高五世(Chula Longkorn V)曾發起匯輯、校勘流傳南方佛典,並以暹羅字官本刊行全部藏經,裨益學界至鉅。此外,西洋佛教學者自十九世紀開始巴利文佛典之研究,故巴利文三藏之出版與傳譯情形頗有與日俱進之勢。(參閱『南傳大藏經』3748)

(二)梵文:印度貴族本有一種流行之雅語,然佛陀在世時,由於主張四姓平等,故不採用雅語。佛陀入滅後百年頃,文法學家波爾尼將雅語詳為厘訂,便於通行,佛教徒亦採用之,以記錄佛典,此即梵文佛典。梵文佛典與巴利佛典,孰先孰後,已不可考,惟其流布區域有涇渭之別。據傳,於迦膩色迦王時,曾勘定三藏,凡無傳本者皆書寫之,已有傳本者則校勘之,梵文佛典乃稱完備。然現存之梵文佛典大多僅余片斷,內容亦籠統而雜亂,不若巴利文三藏之完整分明。就教理而言,巴利三藏可說全屬小乘教義,梵文佛典則大部分屬大乘教義,其中多數早已有漢譯本,然亦有不少尚未漢譯之珍貴文獻。近代在尼泊爾、西藏、中亞等地均有梵文佛典之發現,而以尼泊爾發現者為數最多。一八二二年,英人荷吉森(B.H. Hodgson)於尼泊爾搜集梵文聖典,共得三八○部新舊寫本。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間,英人萊特(D. Wright)繼續搜集,共得三百二十餘部。

梵文佛典之所以多存於尼泊爾,據學者研究,佛陀入滅後三世紀初,中印度佛教遭到空前之教難,印度佛教徒多逃入尼泊爾。又於十三世紀,回教徒侵入印度,印度佛教徒再避入尼泊爾。其地氣候苦寒,極適於梵篋之保存。除尼泊爾外,於闐、敦煌、高昌、龜茲等處,均發掘大量梵文佛典,對學界之貢獻及影響極大。現存之梵文三藏原典雖僅吉光片羽,寥寥可數,然在西元一世紀頃即流入西藏、中國,早已翻成部帙浩瀚的藏文及漢文三藏,而於全部佛教經籍中,占著重要位置。

(三)漢文:佛教各系之傳譯經典中,以漢譯大藏經翻傳最早,部帙亦最龐大,起自後漢,迄於元代,系由梵語、巴利語、胡語等譯出。最早期之經典翻譯,以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至洛陽之安世高為代表,主要翻譯小乘經典。桓帝末年之時,大月氏國之支婁迦讖亦至洛陽,主要翻譯大乘經典。經典翻譯之初,僅是各自書寫傳持,至苻秦道安(314?~385),始將譯經加以搜集分類,編成目錄,此即『綜理眾經目錄』一卷,內分:撰出經律論錄、異出經錄、古異經錄、失譯經錄、涼土異經錄、關中異經錄、疑經錄、注經及雜經志錄等八部分,共收經典六三九部八八六卷,為我國第一部之佛典目錄。其後,僧佑、寶唱等亦撰各經錄以增補之。當時並書寫全部譯出之經安置宮室、諸大寺。迄隋唐,譯經事業更盛,而有單譯、重譯、別生、疑惑、偽妄等之分,我國撰述之抄集、傳記及著述等亦相繼入藏。總計歷代所編藏經目錄,多達六、七十部,現存者有二十餘部,其中以僧佑之出三藏記集、法經等之眾經目錄、費長房之歷代三寶紀、道宣之大唐內典錄、智升之開元釋教錄、慶吉祥之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等為最著。又於上舉各種經錄之中,開元釋教錄以收錄完備、記述正確、分類合宜,而受到各時代學者之重視,其分類法亦為開寶藏以降大多數之藏經所沿用。

齊梁以後,抄集諸經要旨之風亦盛,計有梁朝寶唱等之經律異相五十卷、梁朝簡文帝令學士撰之法寶集二百卷、後魏曇顯等之眾經要集二十卷、梁朝虞孝敬等之內典博要三十卷、梁朝賢明之真言要集十卷、梁朝僧旻等之眾經要抄八十八卷、義林八十卷、梁朝凈靄之三寶集十一卷、作者不詳之法苑經一八九卷、唐代道世之諸經要集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唐代玄則等之禪林鈔記三十卷、明代陳實之大藏一覽集十卷等。

隋唐以後,就藏經中之梵語及難解字句附以音義之風亦行,有唐代玄應之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唐代慧琳之一切經音義百卷、遼·希麟之一切經音義十卷、後晉可洪之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三十卷、宋代處觀之紹興重雕大藏音三卷等。此外,解題大藏經亦不少,如唐代玄逸之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三十卷、宋代惟白之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十三卷、宋代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續之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十卷、明代寂曉之大明釋教匯目義門四十一卷、標目四卷、明代智旭之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日本凈土宗僧隨天之緣山三大藏目錄三卷等均是。

漢文大藏經,在隋唐之世即有纂集,然其時未有印刷術,凡有編集,皆賴書寫,直至宋代,始有刊本。而漢文大藏經之刊印,以宋太祖於蜀之成都雕刻(木版印刷)全部大藏經為嚆矢,此即官版蜀版開寶藏。此後,藏

經印刻之事業陸續興起。宋朝計有:遼版之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之萬壽藏、毗盧藏、湖州版(浙版)之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等。元代根據宋本印行藏經,有普寧藏與弘法藏兩種,然元末天下大亂,藏經燒失殆盡。明太祖洪武年間,集碩德於蔣山,點校藏經,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時有脫誤。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嚴寺版、報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

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為底本,復加新籍,刊刻龍藏。此外尚有頻伽藏、百衲藏,及民國四十五年(1956)開始編行的中華大藏經、民國七十二年陸續出刊的佛光大藏經等。

高麗藏亦屬漢文系統,始刻於宋真宗時代(高麗顯宗二年,1011),以宋代開寶藏為底本,加入貞元錄所收各本,此即高麗大藏初雕本。另於高麗宣宗時又開雕續藏本。高宗二十三年(1236)開雕高麗大藏再雕本,即今所傳之麗本藏經。文宗十三年(1059)

,仿契丹本而刊刻高麗契丹藏仿刻本,然今已全部佚矢。(參閱『中文大藏經』1001)

(四)日本:日本刻印之佛典本屬漢文系統,然因日本藏經刊印事業極盛,且至近世,大藏經之編輯愈趨完整,形成後來居上而一枝獨秀之局面。日本印行大藏經,始於德川初期之天海藏,系參照宋本與元本翻刻成者。其次有德川後期之黃檗藏,為明代楞嚴寺版之翻刻。明治時代,有弘教書院刊行之縮刷藏經,系依照麗、宋、元、明四藏校對,並加入若乾的日本撰述。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02~1905),藏經書院刊行卍字正藏,系以黃檗本與麗本為底本,另參照明本而成者。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12),日本藏經院搜羅卍字藏中未收之佚本,集成卍字續藏。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十一年,東京佛書刊行會陸續印行一套以日本撰述為主之佛教全書,即大日本佛教全書。大正八年至十年,由中野達慧主編,日本大藏經編纂會刊行,稱為日本大藏經。大正十三年,高楠順次郎等人發起刊行大正新修大藏經,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內容集古來漢文藏經之大成,共收經律論萬余卷,網羅印度、中國、日本、朝鮮一切佛教名著,為舉世佛學界最完整之一部大藏經。校勘方面,除麗、宋、元、明四藏外,並對照日本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及各種古佚本、流通本而成。昭和十三年,影印、校訂弘教本,而有昭和再訂縮刷藏之刊行。此外,另有南傳大藏經與國譯一切經之編譯,兩者均以日文刊行,前者系南傳系統之巴

利三藏與藏外佛教典籍之整編,後者則為各種藏經中唯一包含解題、註解之藏經。

④ 佛教經文總共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從以下解釋你就知道,其沒有定數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在佛門中,我們經常會聽人說到「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體內容,下面根據《君友會大藏經》記載分別作簡要的介紹。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別。

具體來說,「三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庄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是「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它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三藏」中的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即指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能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論藏又稱論部。
在《大乘庄嚴經論》卷四中舉出了設立「三藏」之九種原因,即:
一、為對治疑惑,故設立修多羅。
二、為對治受用之二邊,即令遠離樂行之邊、苦行之邊,故設立毗尼。
三、為對治自心之見取,故設立阿毗曇。
四、為說三學,故設立修多羅。
五、為成就戒學、心學,故設立毗尼。
六、為成就慧學,故設立阿毗曇。
七、為講說法及義,故設立修多羅。
八、為成就法及義,故設立毗尼。
九、為通達法及義,故設立阿毗曇。
在《釋氏要覽》卷中亦援引《阿毗達磨集論》之說,謂經藏乃用以對治疑煩惱,律藏對治受用二邊之隨煩惱,論藏對治自見取執之隨煩惱。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於三毒,而謂律藏可斷除貪欲,經藏可斷除瞋恚,論藏可斷除愚痴。
有關三藏的先後次第,尚無定論,若就三藏結集的先後而言,則其次第為經、律、論;若就行修之順序而言,則為律、經、論。若將此三藏配於三學,則經相當於定學、律相當於戒學、論相當於慧學。同時,經亦包含戒、定、慧三學,律包含戒、定二學,論唯包含慧學。
在諸宗中,凡是以經立宗者,如華嚴宗、凈土宗、密宗、日本日蓮宗等,皆稱為經宗;以律立宗者為律宗,如我國南山律宗;以論立宗者為論宗,如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別稱為經師、律師或論師。造論弘揚佛教者,稱為論主或論師。精通三藏之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單稱三藏。在我國,三藏之翻譯家亦稱三藏,例如稱玄奘三藏、真諦三藏等。
「十二部」是佛所說的法,按照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
一、契經,音譯修多羅,即契於理契於機之佛教經典,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應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復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這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與古詩相似,這是從梵文、巴利文沿襲而來的文體,一般稱為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復述,故稱應頌或重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
三、記莂,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記。通俗地說就是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明確告訴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據《瓔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專名「授記品」。
四、諷頌,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五、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或者無請問佛法者,而佛自行開示教說的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我們知道,佛陀說法,多是弟子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即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開示眾生。
六、因緣,記載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因緣是有關該經在甚麼情況下,為解決甚麼問題,對甚麼人而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代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等內容。
七、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也就是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葯王菩薩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如《佛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舍己度化眾生的故事。
十、方廣,字面意思是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的經文。寬泛點說,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弘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方廣經典,《菩薩地持經》卷三雲:「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之所以稱名「未曾有」,是因為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贊嘆:「未曾有」而得名。如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論議,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論議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議,明辯法相。」如佛為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理。在文體上顯示為「一問一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諸經中有人稱惟方廣為大乘獨有之經;有人認為除記莂、自說、方廣外,其餘九部皆屬小乘經;也有人認為除因緣、譬喻、論議外,其餘九部皆屬大乘經;或有人以為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又有以為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惟九部與十二部二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為古老,但卻較有力。上所謂九部經,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攝於經律論三藏之何種藏中,古往今來亦有不同的說法。
為了方便後人記憶這十二部經的名稱,古人將十二部經編成了一首偈頌: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詳如大論三十三

⑤ 佛經總共有多少部,誰知道啊

佛經通常是分為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而中華大藏經可以說是目前收錄佛經最全的:

《中華大藏經》為二十世紀由海峽兩岸中國人分別編纂的中文大藏經。茲分述如次∶

(一)民國四十五年(1956)起在台灣編修的大藏經∶召集人為屈映光,蔡運辰任總編審。當初,屈映光主張『應統海內外已入藏、未入藏一切佛典,作空前未有之結集』,獲教內大德及社會賢達的應和,乃於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台北市善導寺成立修訂大藏經會,延請蔡運辰任總編審。

依原議,此藏擬編為四大法類刊行,即∶

(1)選藏∶即正藏,匯集中、日、韓歷代所編纂的三十二種中文大藏經內所有的佛典,去其重復,遍為一藏,共得三千九百餘部經典,分為四輯∶{1}第一輯收《磧砂藏》及《宋藏遺珍》;{2}第二輯為《嘉興正續藏》,去其已見於第一輯者;③第三輯收《卍字正續藏》,去其已見於前二輯者;④第四輯則匯合各藏,去其已見於前三輯者。

(2)續藏∶擬輯未入於前三十二種藏經中的佛典,以補各藏之未備。所搜集書籍多為民國以後的譯籍與著作,譯籍中有南傳的小乘經論、也有日本撰述。但以藏密佛典最多。

(3)譯藏∶擬收集近百年來譯為外文的佛典,並擬繼續翻譯、收羅,以成大觀。

(4)總目錄∶收集各種大藏經的目錄,分為四類∶(1)本藏目錄,即《中華大藏經總目錄》;{2}前述『選藏』四輯的原始目錄及相關著作;③有關目錄,為與基本目錄相關的藏經目錄;④參考目錄,收集歷代中外值得參考的佛書目錄。

自倡議之年至今,僅刊行『選藏』前三輯及總目錄,其餘因故中輟。全藏雖未能完成,但其貢獻仍然不可忽視,如已出版的第一輯宋版佛典與第二輯明版佛典,學術價值頗高。《磧砂藏》與《嘉興藏》之能流行於海內外佛學界,即為此一、二兩輯收錄其書所致。此外,總目錄的刊行,也使人對中文佛典的豐富,有初步的認識。此外,蔡運辰為編輯本藏,嘗將所有中文大藏經的入藏經典作全面的清理對照,所出版的《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一書,亦頗具學術價值。

⑥ 玄奘法師從古印度帶回了多少佛經

玄奘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綸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⑦ 佛家總共有多少部經卷

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

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一般以,《大正藏》配合《卍續藏》可以說是目前漢文藏經來講幾乎最全的了。

《卍續藏》最新版定名為《卍新纂續藏經》

《卍新纂續藏經》本版系由《大日本續藏經》、《日本校訂大藏經》中國撰述部,及若干新增補的典籍所成。 經文有88冊,加上總目錄、索引、解題,計共90冊。共續增1671部經論。

⑧ 佛經大約共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裡面分作三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認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三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第一類契經,是直截說理的長行文字。第二類重頌,這是指在長行文字後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數,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長行的意義的文體。第三類諷誦,它並不依據長行的文義,但同樣是用每句一定字數偈頌的形式寫出來的。第四類因緣,是指經里所說,見佛聞法的因緣和佛說法教化因緣的故事。第五類本事,是指佛弟子們過去世因緣的經文。第六類本生,是指佛說自己過去世的因緣。第七類未曾有,是指記敘佛示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故事。第八類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說明理論。第九類論議,是指用問答體裁來討論佛法的經文。第十類自說,是指無人請問,而由佛自動說法的經。第十一類方廣,是指說方正廣大的真理的經文。第十二類授記,是指佛授給弟子們將來成佛的記莂。

⑨ 佛經一共有多少部

首先佛經不是一本書,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通常指佛教全部經典。所以並沒有具體數量,但可以通過不同朝代的佛經來進行推測。

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一般分大乘經、小乘經兩種。唐代智升之開元釋教錄,始將大乘經分為般若部、寶積部等五大部,及諸經。宋藏收大乘經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麗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縮刷藏經與頻伽藏收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小乘經主要指阿含經及其單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白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麗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縮刷藏經和頻伽藏各收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大正藏則將一切佛經分為阿含、本緣、般若等十部,共收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六祖壇經是唯一由中國人著作,稱為「經」的佛學典籍。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經一共有多少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多吉美多少錢 瀏覽:768
印尼華人佔多少財富 瀏覽:543
義大利學美甲怎麼樣 瀏覽:243
義大利檸檬海灘在哪個城市 瀏覽:936
中國進口伊朗水果有哪些 瀏覽:595
為什麼下了中國銀行的軟體後還不能用 瀏覽:420
中國社交軟體有哪些 瀏覽:875
越南辦理保險公司手續怎麼辦 瀏覽:278
中國虎形祠堂在哪裡 瀏覽:425
伊朗是什麼天氣 瀏覽:689
怎麼學好俄語我是中國人 瀏覽:484
英國品牌奶粉怎麼樣 瀏覽:964
中國移動m821怎麼截屏 瀏覽:356
印尼出國帶什麼材料 瀏覽:444
越南免稅店紅酒哪個好 瀏覽:849
伊朗人為什麼不是阿拉伯人種 瀏覽:684
英國對待紅種人是什麼態度 瀏覽:22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算大一統的王朝 瀏覽:432
中國平安退險去哪裡退 瀏覽:640
印度哪裡產車厘子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