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結束後,印度的發展是怎麼慢慢落後於中國的
其實印度和我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我國和印度都是屬於亞洲國家,其次就是我國和印度都是屬於人口大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印度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都是比我國要好很多的,但是到了現在,印度相比我國那是相差太多了,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本人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第三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印度所存在的重男輕女思想。印度的女性地位一直都是很低的,她們的命運就是結婚生子,對於大部分的女性來說是沒有發展之路的,只有那些等級比較高的女性才有很好的發展。
㈡ 印度到底落後中國幾年
印度和中國作為亞洲兩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發展速度雖敵不上中國,但在世界上說,其發展速度也是相當迅速,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也就自然的開始會享受生活,在假期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門旅遊,他們的步伐不僅僅局限於國內,也是將旅遊的范圍放在了世界各地。
從兩城市來看,北京的基礎建設和環境都好過新德里,而北京更是不會像新德里一樣,存在著貧民窟,這兩國的經濟差距也就是凸顯了出來。
大家對於印度的新德里有過一些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㈢ 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㈣ 現在的印度,相當於中國哪一年代的發展水平
不知道大家對印度有沒有一定的了解,其實在印度有這么一句話就是如果在印度的孟買還不努力,就要被中國的上海超越了。
印度現在也想仿照中國走一條製造之路,但是中國已經轉型。但是印度還在努力,不過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要知道印度的人口十分的多。所以說印度的製造業發展的也是十分的迅猛的,並且一旦,掌握了一定的製造技巧,可以說製造業的發展能夠迅速的追趕前面的國家。並且現在美國有很多的意向,想要讓印度代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所以說中國還是需要穩步前進不斷地前行才好。
㈤ 印度為什麼落後
兩國後來都選擇過計劃經濟和經濟體制改革。總體上,印度在60年前的起點略高於中國,因為中國在1949年之前,連續經歷了百年戰亂。而印度則相對穩定,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該國近代史上的最大沖突,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印度的種族、宗教、語言、民族等問題要比中國復雜。20世紀40年代末,兩國的人均收入(印度略高)、預期壽命、識字率等主要發展水平的指標都比較接近。但兩國屬於完全不同的文明,也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最後兩國發展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少學者認為,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後才導致了印度全面落後於中國。首先,它無力真正廢除種姓制度。由於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無所不在,使得印度社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會之一,人從一出生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次,印度的政治體制無力推動婦女的真正解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印度基本上還是一個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遠遠低於男子。農村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婦女的文盲率遠遠高於男人,就業率則遠遠低於男人。印度傳統中,婦女出嫁要向男方支付昂貴的嫁妝,雖然當年甘地主張男女平等,但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實質性的婦女解放運動,每年因嫁妝不足而被活活燒死的婦女成千上萬。時至今日,包辦婚姻、童婚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婦女地位低下,嚴重阻礙了印度婦女智慧和能力的發揮。
第三,它也無力推動真正的土地改革。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本人當年曾希望推動土地改革,但他所依賴的國大黨代表的是控制印度土地資源的高種姓大地主階層,這個階層又左右了國大黨龐大的農村票源。尼赫魯最後也只能妥協,把土地改革這個問題交給了邦一級的政府和議會,而邦議會歷來都是大地主階層的囊中之物,這也使土地改革更加難以展開。
第四,它解決不了腐敗問題。西方政治理論一般認為靠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腐敗,但在發展中國家實行西方制度的國家腐敗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印度就是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印度學生對我說:「和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廟宇拜神,你要學會做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復雜的動作,懂得什麼時候要跪下、什麼時候要趴下、什麼時候要躺下、什麼時候要念經。申請一個護照出國要經過十幾個人,排幾天的隊。最後大家都想辦法花錢去買通關系,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
為什麼印度採用多黨競爭制度,腐敗卻有增無減呢?原因很簡單:在一個經濟文化教育落後的國家,政客用錢直接買票或間接買票(例如收買黑社會,然後控制票源)如家常便飯。孟買貧民窟里黑社會可以呼風喚雨,使貧民窟成為一大批腐敗政客的穩定票倉。黑社會還與政客勾結,從事毒品買賣,不僅收買了很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而且可以控制選票,這個情況是印度政治體制中難以治癒的「癌症」。
㈥ 以印度目前的經濟水平,相當於美國的哪個年代
印度目前的經濟水平,相當於美國的20世紀60年代。隨著近幾年印度各項政策的執行,印度的經濟開始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現在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但與中國和美國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現在印度的經濟,僅僅相當於中國的20世紀90年代,更是僅僅相當於美國的20世紀60年代。
印度的經濟發展趨勢良好,能夠逐漸趕上中美的腳步。但總體來說,印度的經濟發展已經逐步走入了「快車道」,印度也在調整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側重點。如果美國不對印度採取制裁存期的話,假以時日印度能夠趕得上中國和美國的腳步,進入經濟發展較強的國家行列。
㈦ 印度真的比中國落後嗎
印度真的比中國落後。
1、印度經濟,過去30三十年,中國依靠人口紅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人力成本上升,紅利逐步消失。
外資把很多企業遷往印度或東南亞,印度目前的人口大約13.24億人,而且年齡結構非常良好,年齡中位數25.1歲,15-24歲的人口佔到了17.9%大約有2.4億人,可用的勞動力很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僅佔5.3%;依靠人口紅利的釋放,2016年印度經濟首次超過英國,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2018年印度GDP增長速度超過中國,成為世界GDP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不過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經濟總量排名,中國以14.36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以2.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現在是印度五倍。
2、印度的基礎建設,印度的基礎設施是非常落後的,大家談論印度落後,大都指的印度基礎設施,以臟、亂、差;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印度公廁,印度公廁不能說沒有,是非常少的,即使有公廁,很多也是漏天的,不帶門的,男性入廁還好說,女性非常麻煩,去印度旅遊,對女性來說這是要注意的問題。
3、印度教育,印度目前有2億多文盲,印度是實行免費教育和小學1-3年級強制教育的,但由於貧富不均,資源分布不均,學生的入學率和輟學率非常高,雖然印度每年喊著提高教育投入,把每年GDP的6%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但實際投入不到4%,在印度如果你是一個貧困階層的小女孩基本上就沒有機會得到完整的教育,大部分早早輟學幫家人做家務或者嫁人了。
㈧ 為什麼這些年印度越來越落後
為什麼這些年印度越來越落後?原因在這!
二戰的結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體的時代正在展開。歐洲在美蘇兩國的主導下呈現出一種對抗發展的態勢,而亞洲國家也相繼開始穩步發展,當時還在中國和日本都在戰爭的陣痛期之中,而且日本還被美國把持,短期內無法東山再起。所以這個時候亞洲實際上的第一強國是遭到二戰破壞較少的印度。
(特別是印度在經濟方面發展得不如中國好1. 改革和改革後的排外性
印度在改革後確定了發展民族工業的基本方針,但在這個改革明顯帶有排外性質,主流意識形態中認為一切來自於外部的都是不好的,因此拒絕幾乎一切外國資本和技術。在經濟體發展初期,資本積累和技術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那樣一個一無資本、二無技術的「窮屌絲」國家,引進外資和技術都是對其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排外性,基本沒有引入外資,因此導致發展的滯後。時至今日,印度逐步雖然加強了對外合作,但其在經濟領域依然相當排外。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五十年代大規模引入蘇聯的資本和技術,在七十年代大規模引入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應該說,這些引進的資本和技術為中國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印度在發展初期所極度缺乏的)
2. 城市(工業)貴族與農村(農業)貴族的對立
印度是民主體制,但發展非常不均衡,城市經濟雖然已經相當現代化,但也還存在相當封建的農村社會,部分農業貴族在農村實際上過著奴隸主/大領主一樣的生活,由一個家族支配一片土地上的生殺大權。反映到經濟上,印度在發展過程中,由於資本有限,對工業部門的投入已經不多,再加上農業貴族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又抽走一部分資本和政策傾斜,導致工業發展進一步減慢。現階段體現出的基礎設施缺乏(比如大規模缺電)即是這個問題的一個縮影: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勞力和自然資源(如水利),但農業貴族對土地、人口流動和自然資源的控制阻撓了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發展瓶頸(工業發展對資本很敏感,資本投入對工業發展、以及工業發展後對整個經濟體的帶動作用,都要比資本投入到農業中效果要大)。印度政府缺乏在經濟發展中執行必要的干預的能力,這也是個歷史問題。
(與之相對的,中國在過去的社會運動中,基本將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再加上地方政府一些巧取豪奪,中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土地制約和資源制約。農村反倒成了城市轉嫁危機的軟著陸區,比如你們都聽說過的知青下鄉,事實上政府就是利用領袖的個人魅力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爆發的就業危機的一種方式,印度不存在這樣解決問題的渠道。注意,這里沒有做政治判斷)
近來,印度隨著計劃經濟的弱勢和政府更強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原本在社會福利領域傾向窮人的政策逐漸倒向資本,以提高社會總產值為目標,減少了社會補貼,增加了企業補助。政府從農村「退出」對農村社會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印度農村居民出現了大量的營養不良和欠債。據統計,1995-2006年約二十萬印度農民通過自殺避債。中國近年來也顯露出新自由主義傾向,但在資本管制和農村補貼上並沒有太大放鬆。
3. 民生與教育
印度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要落後很多,尤其是農村地區。2011年,印度識字率為74.4%(一部分邦的對「識字」的定義是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中國為95.9%,青年識字率接近100%。以下鏈接給出的是印度的識字率分布(File:India literacy rate map en.svg)。基礎教育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印度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的特色,即區域不均衡,而若僅從教育方面討論,則這種不均衡要比中國嚴重得多。
(中國基礎教育是厲害,同為金磚四國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其識字率是88.6%,還是低於中國)
一項綜合了教育、民生(人均壽命期待)和人均收入的數據(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類發展指數)顯示,2013年,中國HDI為0.699,在186個世界排名101,而印度HDI為0.554,排名為136。
如上,印度與中國存在很多相似的發展問題,比如發展帶來的不平等、文化上的男女不平等、社會矛盾加劇、環境的破壞等等,這其中有相同點,也有很多不同,而且不同不能僅僅歸咎於政治制度問題,這其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歷史問題和國外勢力的影響特別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望採納)
㈨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㈩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呢
印度跟我們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地域都是在亞洲,並且還都是人口大國,建國時間相差無幾等等。而不同的是,印度在建國時期實力遠遠大於中國,那為何不能超越中國成為亞洲強國呢?這其中不得不從印度本國的國情角度出發來分析。
90年代以後,中國對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的把握極其精準,開始了對老工業基礎的轉型升級,至21世紀初,基本完成工業化第一方陣。而印度缺乏戰略,無所事事,有限資源投入在「大國地位」的形象工程上。維持龐大軍隊對抗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對抗中國,投資海上軍力以問鼎印度洋,都沒有進行基礎性戰略性的准備升級,總想一步到位,空中樓閣越壘越高。印度近年的經濟發展得益於中國經濟的拉動,和印度低端服務業輸出,這些都對工業提升沒有幫助。
雖然印度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觀念早已深入印度社會,所以印度的很多政策制定都是基於種姓制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低級種姓人群基本沒有享受教育的機會,這導致大量的印度人不識字,缺乏基本的文化直接導致印度錯過了不少機會,就連成為練級勞動力的機會錯失了,因為很多組裝工作還是需要基礎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