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其他非金屬礦床及能源礦床
一、產於前寒武紀變質基底中的金剛石礦床
分布於科克切塔夫地塊中與榴輝岩有成因聯系。科克切塔夫地區的庫姆的—科爾金剛石礦床是世界上唯一的變質金剛石礦。現已控制的金剛石儲量達到30萬克拉以上。
該礦床產於科克切塔夫變質雜岩的中心部位附近的庫姆的湖附近,礦區由黑雲母片麻岩(含榴輝岩透鏡體)、混合岩、綠泥石—透閃石石英岩、輝石—石榴子石大理岩以及泥盆紀花崗岩組成。含金剛石的石榴子石—黑雲母片麻岩的雲母 Ar/Ar年齡為515~517Ma。
金剛石分布在黑雲母片麻岩(通道的240~244m處)、石榴子石—輝石—石英岩(256~260m處)和大理岩(300~303m 處)中。黑雲母片麻岩、陽起石—綠泥石—電氣石—石英岩中含金剛石,這些岩石(包括強烈退變的岩石)占該礦床含金剛石岩石的85%,白雲石大理石和石榴子石—輝石岩在體積上占礦石的約15%。
礦床的平均品位為20克拉/t,金剛石在不同岩石類型中的分布很不均勻,石榴子石—輝石岩和白雲母大理岩富含金剛石,超過1000克拉/t。金剛石顆粒大小一般在10~20μm之間,少數超過30μm,多數呈金剛石聚晶,具不規則外形。不少專家對本區含金剛石大理岩的研究證明,本區變質岩是地殼物質俯沖到地幔>240km深處後折返的產物。
這些金剛石均為變質金剛石,其外形與金伯利岩和鉀鎂煌斑岩中的金剛石完全不同。雖然也存在完整八面體,但主要表現出蜂窩狀或草莓狀,顯然是在快速生長條件下結晶的結果。如此快速的金剛石生長發生在大陸地殼物質在俯沖帶中的深循環過程中。本區含金剛石大理岩是目前報道的俯沖到>240km深度地殼物質的唯一實例。並認為該礦床中的金剛石物質來源是俯沖到>240km深度的碳酸鹽岩。在後期退變過程中部分金剛石轉變成石墨。
此外,在印度不整合於中元古界上的新元古界溫德亞群,下亞群以碳酸鹽岩為主,上亞群為砂、頁岩夾灰岩其中含兩層金剛石礫岩。
二、鋁土礦
主要產於圖爾蓋盆地東西兩側及田吉茲盆地內,後者是哈薩克最主要的鋁土礦產地。屬岩溶型鐵—高嶺石—三水鋁石、產於白堊紀—古近紀沉積蓋層下的老地層粘土風化殼中。其中以阿爾卡雷克、烏什托賓、切利諾克勒礦床最重要並成為帕夫洛達鋁廠的主要原料基地。
印度鋁土礦資源也十分豐富,探明儲量27×108t,居世界第五位,主要為風化殘積型,以三水型鋁土礦石為主。另外,在印度以德干玄武岩為原岩的鋁土礦也有重要意義。
三、磷、釩礦
主要分布在烏盧套的拜科努爾至卡拉套地塊內,以寒武紀底部的含磷層為主,除磷釩可形成大—超大型礦床外,還伴生鈾礦。
蒙古國具有豐富的磷酸鹽資源,主要集中在與俄羅斯接壤的庫蘇泊含磷盆地中,盆地南北長300km,寬30~60km,內有31個磷礦床(點),儲量大約為24×108t。其中八個較大礦床中的Burenkhaa磷礦,位於額爾登特銅礦西北370km,Khovsgol湖以南100km,磷酸鹽岩中的P2O5平均品位20%,總儲量3×108t,其中1.92×108t可露天開采。
新疆磷礦資源主要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周緣,產於寒武紀被動大陸邊緣的硅質含磷建造中,有的還含鈾、釩。一般以中-小型礦床為主。
四、能源礦產
中亞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卡拉庫姆(土庫曼、烏茲別克)、濱裏海盆地(哈薩克)被稱為亞洲十大重要產油氣盆地之一;煤在中亞國家中以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資料量較豐富;亞洲鈾資源量豐富,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亞地區的中克孜勒庫姆盆地、錫爾河盆地、楚薩雷蘇前盆地和費爾干納盆地等,現分別簡述於下:
(一)油氣
能源礦產在哈薩克佔有重要地位。已證實的石油和凝析油地質儲量為85×108t天然氣量為9000×108m3。已查明的218個油氣礦床中投入開採的有70個。儲量巨大的油田有:田吉茲、烏澤爾、卡拉姆卡斯、日納諾爾、卡拉贊巴斯、庫姆科里、北布扎奇、日特爾、巴依、阿利貝克莫拉。儲量巨大的天然氣田有:卡拉哈甘納克、伊馬謝夫、烏連赫套、契納列夫。所有儲量巨大的油氣田,如田吉茲、卡拉哈甘納克、烏澤爾、日納塔爾、卡拉姆卡斯等都位於西哈薩克,而東哈薩克只有一個大型油田——庫姆科里。西哈薩克又以濱裏海盆地最重要,其含油氣量將超過哈薩克探明的油氣儲量。
在濱裏海盆地,無論是在陸上或是海域,含鹽地層之上的中生代沉積物的油氣潛力相對來說更大。在南圖爾蓋、鹹海、齋桑等盆地中也有發現新油氣田的可能。
此外,烏茲別克、土庫曼都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產地。西土庫曼盆地屬南裏海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生油岩為漸新統—中新統Maykop群頁岩,成熟生油岩段一般認為是侏羅系—上新統頁岩和灰岩。
新疆是我國重要油氣資源基地,經過數十年石油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對塔里木、准噶爾、吐哈、三塘湖和焉耆等盆地的油氣分布范圍進行了確定;搞清了塔里木盆地有7個面積大於 20000km2生油坳陷,從6×108年的震旦紀地層至距今300×104a的古近紀、新近紀都有生油層。主要生油層為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等地層,生油層累計厚度約 3800m,模擬計算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229×108t,其中石油115×108t、天然氣11.4×1012m3。准噶爾盆地共有10個面積合計5.6×104km2的生油坳陷,生油層為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生油層厚度累計約4000餘米,模擬計算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106.8×108t,其中石油85.7×108t、天然氣2.1×1012m3。吐哈盆地,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地層都有生油潛力,累計生油層厚1100~1300m,生油層系分布面積約2.8×104km2,模擬計算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16.12×108t,其中石油15.75×108t,天然氣3700×108m3。
此外,三塘湖、焉耆、伊寧等小盆地,總資源量估計約12×108t。可見新疆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為365×108t,其中石油227×108t,天然氣13.8×1012m3,約佔全國陸地油氣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占我國西北地區油氣資源總量的80%。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新的油氣資源量將會不斷增加。更多的油氣田等待我們去發現。
(二)煤
哈薩克總儲量估計為2000×108t,已查明的400多個煤礦床中,有300×108t 探明儲量。其資源量主要集中在中哈薩克,這里勘探和開采著三個巨大煤田:卡拉甘達煤田,儲量大於500×108t;埃基巴斯圖茲煤田,儲量90×108t左右,此兩煤田含煤層位為石炭紀,邁科普煤田儲量50×108t,含煤層位為侏羅紀。此外舒巴爾科里煤田儲量15×108t;在圖爾蓋坳陷中也查明了巨大的煤炭資源量,總儲量達900×108t,如奧爾洛夫、克孜爾塔拉等礦床儲量都在10×108t以上。在圖爾蓋坳陷南部查明有日蘭什克煤田總儲量估計有140×108t;在哈薩克南部地區具有工業意義的煤層產於侏羅系中,最大的下伊犁煤礦,探明儲量達32×108t;哈薩克東部地區含煤層為二疊系和侏羅系,目前開採的肯季爾雷和尤比列伊礦床,後者儲量達14×108t;西哈薩克煤炭資源較少,只有阿克糾賓斯克州的烏拉爾礦床具開發意義,儲量約15×108t。
蒙古國有300個煤礦和礦化點,分布在12個含煤盆地中,推測儲量1520×108t,其中 20%為煉焦煤,百分之80為褐煤或鍋爐用煤,被證實的儲量為200×108t。目前蒙古國的煤主要產自四個煤礦,約佔全國產量的90%。最具有潛力的是塔旺托勒蓋超大型煤礦,被認為是世界上未被開採的最大煤礦,方圓90km2含高品位煤,位於南戈壁省的Ulannuur含煤盆地中。
該煤礦賦存於大型向斜構造中,含煤岩系為晚二疊世礫岩、砂岩、粘土岩和含煤層,含煤岩系為幾條主幹斷裂分割為多個次級塊體。礦床地表面積250km2含煤地層厚達2000m,共有16個含煤層,平均厚度2.5~21m 不等,單個含煤層厚度從0.3~46.5m 。含煤層分上部和下部兩組,下部粒度較粗含煤層厚度較大,上部由粉砂岩、泥岩組成含煤層厚度較小。在向斜構造中央部位煤層最厚為163m。該煤礦儲量大約為50×108t,其中28×108t 適合露天開采,目前因資金不足尚未大規模開采。
Ulannuur盆地包括塔旺托勒蓋煤礦共有四個煤礦,總儲量約70×108t,其中40×108t為各種質量的煉焦煤,35×108t適合露天開采。
新疆地域遼闊,煤炭資源豐富。已發現大、小含煤盆地27個,含煤面積約31×104km2。預測2000m 淺煤炭資源量2.19×1012t,佔全國預測資源總量 40%,居全國首位。目前已發現煤礦產地187處,其中大型煤礦 20處,中型煤礦57處。已探明儲量345×108t,居全國第五位。煤層多、厚度大,單層最大厚度達146.95m。煤層埋藏淺有的露出地表,不少可露天開采。煤品種、牌號齊全,煤質優良。新疆可劃分為阿爾泰、准噶爾、天山、塔里木、昆侖五個含煤區,含27個含煤盆地、57個煤田。由於塔里木、吐魯番、准噶爾盆地中心煤層埋藏深,超過3000m,現階段不具開采價值,故預測資源量主要分布在准噶爾盆地周緣、天山山間盆地及塔里木盆地北緣等。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准東煤田、沙爾湖煤田、伊寧煤田、托里-和什托洛蓋煤田、庫車-拜城煤田等主要煤田內。
其中准東、沙爾湖、伊寧、吐魯番、大南湖等五煤田預測資源量均超過1000×108t。含煤地層以下、中侏羅統為主,特別是北疆、東疆地區分布面積廣,含煤性好。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地層僅見個別地區含煤層,且分布面積小,厚度薄而不穩定,質量差不成規模。
(三)鈾
哈薩克鈾儲量和資源量約為150×104t。已探明總儲量(B+C1+C2級)為567700t,為總儲量的49.4%。其中417500t(72.4%)儲量的成本為低於80 美元/kg、159200t(27.6%)為80~130 美元/kg。
哈薩克的已知工業鈾礦床可分為二種基本系列:—為前中生代建造中的內生礦床;二為中生代和新生代建造中的外生礦床。並可劃分為北哈薩克(Kokchetav)和(Kendyktas-Chu-Iy-Betpak D ALA(濱巴爾喀什)內生礦床鈾礦省;楚—薩雷蘇、錫爾河、伊犁、濱裏海外生礦床鈾礦省。
1.內生系列礦產
內生系列礦床分布廣泛,由兩種截然不同亞類的脈—網狀脈礦床組成。一類與褶皺雜岩的形成有關,另一類產於陸相火山成因的雜岩內。
1)元古宙和中生代雜岩內的脈—網脈狀礦床
主要分布在北哈薩克(約26個鈾礦床),主要產於志留紀—泥盆紀頁岩、長石砂岩、碧玉岩、灰岩和花崗岩等之中,與古生代造山作用和活化期有關。
礦化主要與黃鐵絹英岩化和其他鹼交代蝕變岩伴生。控制鈾礦化的定位因素為斷裂構造,主要是眾多長期活動斷裂的交匯處,礦體呈扁平透鏡狀或筒狀網脈狀,絕大多數礦床中,瀝青鈾礦是主要鈾礦物常與鈾石一起產出,有的尚含少量鈾磷灰石,礦石品位中等。其中大型礦床(Vostok、Manyba、Grachevsk、Zaozernoe、Semiz)其儲量約為20000t,金屬鈾和相對較小的礦床(Balkashinskoye-Tastykolskoye等)其儲量約3000t金屬鈾。
該區總儲量為208000t左右,其中已探明儲量為9.92×104t,已探明儲量中,鈾產品成本低於80美元/kg 的佔73%。副產品為鉬酸銨和磷肥。有的礦床已采空,Grachevskoe、Zao-Zernoye、Vostok礦床仍在開采中。
2)陸相火山岩雜岩中的脈—網脈狀礦床
多產於濱巴爾喀什(Kendyktas-Chuily-Betpak-Dalynskaya)鈾礦省內。其最大特徵是產於泥盆紀火山岩帶中,帶內廣泛發育酸性噴出岩和火山碎屑岩、破火山口、次火山岩體發育。該區鈾礦屬脈—網脈狀熱液類型。在形成的空間和時間上與流紋質火山雜岩密切相關。主要礦床(Botaburum、Kyzylsai、Kurdai、Djidely)相距不遠。Kurdai:礦床在花崗岩中,在構造上與火山頸有關。其它礦床直接賦存在火山岩中,礦體受斷裂與火山岩相接觸面的聯合控制。
礦石為鈾—鉬型,平均品位0.1%~0.3%,在Djidely礦床的某些塊段上有富礦石,鈾含量在10%以上。
該區鈾儲量為12×104t,其中探明的為2.19×104t。目前該區采礦作業處於停止狀態。
新疆准噶爾白楊河鈾鈹礦,是與陸相火山岩有關的又一重要類型。發現於20世紀中期,後來又發現了瑪門特等鈾礦,都分布在塞米斯台南緣推覆帶上。礦化圍岩為三疊紀酸性火山岩和石英斑岩(238Ma)次火山岩接觸帶,包括流紋質火山角礫岩(231Ma)、粗面質流紋岩、球粒流紋岩、石英斑岩及熔結凝灰岩等。螢石化強烈,屬富氟流紋岩型鈹鈾礦床。礦體分布於流紋岩火山頚周邊接觸帶內。平均U含量0.0021%~0.14%,Be含量較高,主要鈹礦物為羥硅鈹石、鈾礦物為瀝青油礦、硅鈣鈾礦、鈣鈾雲母等,伴生多種金屬元素(王中剛等,1995)。含礦岩體稀土含量較高,與美國猶他州斯波山含鈾玻斑岩近似。鈹鈾礦化過程中輕稀土(La-Eu)劇增而重稀土(Gd-Lu)未增高,說明Be、U礦化是成礦後的熱液階段發生的。
從稀土元素分布形式看,白楊河流紋岩及岩頸相流紋岩和美國猶他州斯波山玻斑岩均與A型花崗岩的稀土分配型式相似,即稀土分布曲線近於水平,具強烈負銪異常,表明富含氟的鈹鈾流紋岩與A型花崗岩岩漿相似,物質來源較深,具有高硅富鹼和氟,貧水等特點。
新疆白楊河富氟鈹鈾礦床與美國斯波山礦床屬同一類型,為陸相火山岩型礦床,是以羥硅鈹石為主,在國外以其高BeO含量和巨大儲量為特徵,是世界鈹礦床的主要工業類型之一。控礦因素:①地層控制。美國斯波山鈹礦受古近紀—新近紀玻斑岩控制,新疆白楊河鈹鈾礦受三疊紀酸性火山岩控制。②陸相火山機構控制。③熱液蝕變受螢石化、蒙脫石化、蛋白石和玉髓化控制。④斷裂構造和火山岩接觸帶控制。
2.外生系列礦產
外生系列礦床,表現為3 種礦化類型:①有機磷酸鹽型(濱裏海鈾礦省);②區域成礦氧化帶的後成鈾礦建造(楚—哈雷蘇和錫爾河鈾礦省);③土壤層狀氧化帶的後成鈾礦建造(伊犁鈾礦)。
(1)濱裏海(Mangyshlak)鈾礦省,位於Mangyshlak半島上,Aktau城位於礦區中心,濱裏海礦冶聯合體建廠於此。
該區為相對年輕的地台,其基底為褶皺的二疊紀—三疊紀沉積雜岩組成,蓋層為白堊紀—新近紀沉積。主要含礦建造為漸新世—早中新世沉積。鈾礦化產於黃鐵礦粘土中帶有磷酸鹽化的魚骨化石碎屑堆積中。其中鈾含量很低(0.03%~0.05%),但魚骨碎屑很容易用淋洗法分離。鈾在精礦中的含量可提高1~2倍,而含磷硬石膏中含量可達30%。除鈾和磷以外,碎屑中還含稀土和鈧。
其中最大的礦床(Melovoye)儲量為4.38×104t,其它礦床(如Tomakskoye、Tasmurunskoye、Taibagarskoye等)的儲量均在4000~9000t之間)。這些礦床總共探明儲量6.44×104t。
(2)楚—薩雷蘇鈾礦省,位於楚—薩雷蘇中新生代窪地的中部,該窪地形成於中-晚古生代盆地之上。其組成為中-晚古生代准地台陸源沉積物,其上為中-新生代沉積物所覆,含二種構造—建造組合:是地台型白堊紀—古近紀沉積,為主含礦層,並為活化的晚漸新世—新近紀沉積所覆蓋。中-新生代盆地蓋層為單斜構造,向南西卡拉套山系緩傾,並被—北西向巨大沉積隆起及局部短軸背斜復雜化。
楚—薩雷蘇窪地為一自流盆地、晚白堊世和古近紀—始新世為含水雜岩,晚始新世海相粘土岩是區域性的上部不透水儲水層。在晚漸新世—新近紀的新構造運動中,自流盆地主要發育了淋濾體制,使含水層中層狀氧化帶廣泛發育。
工業鈾礦化在6個含水層(從下土倫階—中始新統)上與層狀氧化帶邊界有關。晚白堊世和古近紀為湖相—沖積平原相砂岩和礫—砂沉積。古近紀主要為三角洲相和水下三角洲相的粘土—砂岩建造。每一層構成厚50~70m的沉積旋迴,各層中夾有連續或斷續的粘土不透水層。
平面上,礦床呈捲曲狀,延伸長達10~20m以上,少數具不規則或等軸狀,礦體長幾十米至1~1.5km不等。寬數米至15~20m不等。礦石為低品位(0.02%~0.05%),但有的也可達0.1%-0.3%,少數還可達百分之幾。礦化深達800~1000m至400~00m,以單金屬為主,伴生錸、偶爾有硒。
鈾石和瀝青鈾礦呈細分散狀發育在石英砂岩和長石石英砂岩的多孔隙粘土—粉砂充填物中。適於地浸法開采。
其中主要工業礦床是古近紀沉積中的Uvanas、Kanzhugan、Moinkum礦床;白堊紀沉積中的Mynkuk 和 Zhalpak 礦床。已勘探的最大礦床是Mynkuk(12.7×104t)、Moinkum(8.25×104t)、Kanzhugan(5×104t)、Uvanas(2×104t)。有的正由Steppnoye和Central礦產公司開采。該鈾礦省資源總量為50×104t,已探明22.1×104t。
(3)錫爾河鈾礦省,位於復雜的錫爾河盆地內,主要由白堊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地層構成,寬約2.5~30km,鈾礦產於盆地東部和東南部。含礦岩系由白堊紀和古近紀地層組成。鈾礦與錫爾河平原自流盆地有關。盆地內水總體流向西北即鹹海方向,盆地東北、東南和西南為晚期造山隆起所圍,並為內部的隆起—凹陷所復雜化。
中白堊世—古近紀地層被不透水的岩塊切割為若干含水雜岩體。控制鈾礦化的是晚白堊世和始新世含水層中的層狀氧化帶區域氧化—還原界面,它是楚—薩雷蘇礦區相應層位中氧化界面向南的延伸。控礦的區域層狀氧化作用發育最廣的是土倫階(K1-2)上部、孔尼阿克階(K2)、桑托階(K2)和坎潘階(K2)沉積,窪地西南部的陸相粘土—礫石—砂岩建造是一套高滲透性的碎屑沉積,十分有利於層狀氧化作用發育。區內發現了北Karamurun、南Karamurum、Irkol、Zarechnoye礦床及其他工作程度較低的鈾礦產地。
工業價值最大礦床集中在錫爾河下游的Karamurum礦田內。礦床產於砂岩和礫石—砂質沉積物中,中間夾有明顯的不滲透層。礦體長750~5500m、寬25~50m至300~650m。平面上呈捲曲狀的條帶狀,不同形態礦體的成分很復雜,鈾含量由萬分之幾至百分之幾,平均含量為0.05%~0.07%,礦體寬度6~24m。延伸300~700m,一般為鈾—硒綜合礦石、鈾礦物為瀝青鈾礦和鈾石、硒呈針狀自然硒吸附或聚集在氫氧化鐵中。
在已勘探礦床中,工業價值最大的是下列礦床:Irkol(3.7×104t),北Karamurun(2.8×104t)、Zarechnoye(2.5×104t)。本區總資源量為14.3×104t。
(4)伊犁鈾礦省,位於哈薩克東南部,地跨伊犁和巴爾喀什兩盆地,形成於中-新生代發展階段。伊犁盆地東南和巴爾喀什盆地西北發育早-中侏羅世陸相含煤層。軸部深達1500m或更深,並與我國領土毗鄰。在其西南發現Koldjat鈾—煤礦床。含煤沉積中的鈾礦化和伴生的鉬礦化形成於該區氣候乾旱化和構造活化期間,在含氧地下水和層間水的還原障附近。鈾礦化在煤層和砂—礫沉積圍岩中均有發育。工業鉬礦化發育在煤層中鈾礦體范圍內。鈾含量變化很大,從0.05%到1.0%~1.5%,以瀝青鈾礦為主,少量鈾石和氧化瀝青鈾礦,鉬主要為輝鉬礦、藍鉬礦和膠硫鉬礦。Koldjatskoye 礦床鈾儲量3.7×104t(尚未開采)。
巴爾喀什盆地中的Nizhne-Ilysky鈾—煤礦床的中—新生代陸源沉積岩寬400~500m,構成一個被埋藏的地塹構造,長達100km,寬15~20km。礦化產在煤層蓋層內的超覆的滲透性砂岩和粗砂岩邊緣,定位於地下水層間氧化帶發育處。礦床呈簡單層狀,面積0.1~3.2km2。鈾含量0.05%至1.0%~2.0%之間,以鈾石、瀝青鈾礦為主,鉬與鈾礦化密切相關。鈾儲量為6×104t。
伊犁鈾礦省除主要的鈾—煤型礦床外,還發現了砂岩型層狀淋積鈾礦床(Suluchkinskoye、Kalkanskoye和Aktau)。這些礦床鈾礦化與坎潘期(K2)—古近紀的砂岩層有關,受層間氧化帶尖滅的邊界所控制,其中以 Suluchekinskoy 礦床最大,儲量3.3×104t。
伊犁鈾礦省,探明鈾總儲量為9.2×104t,附加儲量為3.7×104t,是哈薩克共和國一個大的放射性燃料基地。
蒙古國的鈾礦多與煤礦有關。印度的鈾礦主要有三種類型,產於前寒武系破碎帶中的鈾礦(最大的賈杜古達礦床),砂岩型礦床(多米亞薩特大型礦床),近來又發現了不整合型鈾礦(圖6-2)。
續表
⑵ 哪些國家有核電站,哪些國家鈾礦資源多,哪些國家已經合法擁有核武器,哪些國家非法擁有核武器
2006年IAEA的統計的世界各國核電站數量為428座。詳細如下:
國家 核電站數量 核電占總發電量百分比/%
法國 58 78.1
立陶宛 1 72.3
斯洛伐克 1 57.2
比利時 7 54.4
瑞典 10 48.0
烏克蘭 15 47.5
保加利亞 2 43.6
亞美尼亞 1 42.0
斯洛維尼亞 1 40.3
韓國 20 38.6
匈牙利 4 37.7
瑞士 5 37.4
德國 17 31.8
捷克 6 31.5
日本 55 30.0
芬蘭 4 28.0
西班牙 8 19.8
美國 104 19.4
英國 19 18.4
俄羅斯 31 15.9
加拿大 18 15.8
羅馬尼亞 2 9.0
阿根廷 2 6.9
墨西哥 2 4.9
南非 2 4.4
荷蘭 1 3.5
巴西 2 3.3
巴基斯坦 2 2.7
印度 17 2.6
中國 11 1.9
總計: 428 我國的鈾礦不多,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近年我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我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
俄羅斯的鈾礦資源非常豐富,它是世界鈾礦貯量最大的五個國家之一。
澳大利亞則擁有全球40%的鈾礦資源,是世界第二大鈾礦出口國。
世界第三大產鈾國尼日。
還有加拿大也是一個產鈾大國。
⑶ 藏南地區白堊紀中期鈾、釷及鉀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徵與環境意義
4.4.3.1 鈾、釷及鉀元素的分析原理
鈾(U)、釷(Th)及鉀(K)均為親石元素,主要集中於岩石圈。鈾、釷屬錒系,為放射性元素,它們在沉積岩中的含量很低。鈾在泥質、鈣質頁岩中的含量較高,為4 μg/g左右,而在碳酸鹽岩中則比較低,為1~2 μg/g。相對於鈾來說,釷的含量稍高,在泥質含量稍高的頁岩中,其含量一般在12 μg/g左右,而在灰岩中則較低,約為2 μg/g。鉀屬於造岩鹼性元素,主要以活潑的陽離子形式遷移和存在,鉀在岩石中的含量比較高,在頁岩中其含量一般為2.66%左右,而在碳酸鹽岩中則較低,約為0.27%(王劍鋒,1986)。在海洋地球化學的研究中,鈾和鉀屬於保守元素,也就是說它們是在風化作用中表現活潑而在沉積作用中表現惰性(行為保守)的元素,它們不易自海水中移出和進入沉積物;而釷元素屬於清掃元素,它在一些粘土質沉積和富有機物泥質沉積中表現含量的異常,它易為無機顆粒(如粘土礦物、鐵錳氫氧化物)和有機顆粒(如腐殖酸)所吸附、絡合或通過離子交換等從水體中被「清掃」出來,並一道進入海底沉積物(趙其淵等,1989)。
沉積岩中,鈾、釷及鉀的分布除與元素的克拉克值有關以外,主要與沉積物中粘土礦物及有機質的含量有關。一般情況下,岩石中有機質及粘土礦物的含量越高,沉積岩中這3種元素的含量就越高(王劍鋒,1986;趙其淵等,1989)。
4.4.3.2 西藏南部白堊紀中期釷、鈾、鉀含量曲線的變化特徵
4.4.3.2.1 定日地區白堊紀中期釷、鈾、鉀含量曲線的變化特徵
我們在西藏南部定日地區貢扎剖面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測試了24個元素地球化學樣品中鈾、釷、鉀的含量(豐度)(表4-3)。
表4-3 西藏定日地區貢扎剖面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鈾、釷、鉀豐度測量數據
藏南定日地區白堊紀中期鈾、釷、鉀含量曲線變化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即從賽諾曼中晚期—土侖早期,鈾、釷、鉀的含量都由高到低,並且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下部鈣質頁岩中含量較高,而上部碳酸鹽岩中含量較低(圖4-6)。這主要是受元素克拉克值的影響。
圖4-6 西藏定日地區白堊紀中期鈾、釷、鉀含量變化特徵
定日地區鈾在鈣質頁岩中的平均含量約為3 μg/g左右,與標准平均含量(約為4 μg/g)相比,其值相當或略為偏低。在碳酸鹽岩中鈾含量為1.2~2.3 μg/g,與標准平均含量(約為1~2 μg/g)相比其值相當或略為偏高(圖4-7)。
本區釷元素在鈣質頁岩及碳酸鹽岩中含量與標准平均含量相比均偏高,在鈣質頁岩中其平均值約為15 μg/g(標准平均含量約為12 μg/g),而在碳酸鹽岩中其平均值約為10 μg/g(標准平均含量約為2 μg/g)(圖4-7)。
本區鉀元素的含量在鈣質頁岩中約為2.5%,這與標准值(約為2.66%)基本相當或略為偏低,在碳酸鹽岩中的含量約為1.5%,這與標准值(約為0.27%)相比明顯偏高(圖4-7)。
4.4.3.2.2 江孜地區白堊紀中期釷、鈾、鉀含量曲線的變化特徵
江孜地區床得剖面白堊紀中期為一套灰黑色頁岩沉積,主要以鈣質頁岩為主,還見有硅質頁岩及微晶灰岩夾層。在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所測試的25個元素地球化學樣品均選取灰黑色的鈣質頁岩,消除了因岩性不同而引起的元素地球化學含量的偏差。
圖4-7 西藏定日地區白堊紀中期鈾、釷、鉀含量異常變化特徵
該地區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U、Th、K含量均比南帶定日地區偏高。在所測樣品中,K含量的平均值為2.6%,U含量的平均值為2.5 μg/g,與標准值相比相當或略微偏低,而Th含量的平均值卻為20 μg/g,比鈣質頁岩中標准平均含量高出8 μg/g(表4-4)。
表4-4 西藏南部江孜地區床得剖面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鈾、釷、鉀豐度測量數據
另外,在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附近元素地球化學含量變化曲線上,可明顯區分出兩個峰值階段:上面的峰值階段位於床得剖面第26層中,與賽諾曼階/土侖階界線相對應,同時TOC含量也出現一個峰值;下面的峰值階段位於該剖面的第23層及24層之中,與阿爾布期的大洋缺氧事件有關(圖4-8)。
圖4-8 西藏江孜地區白堊紀中期地球化學特徵
4.4.3.3 釷、鈾、鉀含量變化曲線的古環境解釋
西藏南部定日地區在賽諾曼中期—土侖早中期位於印度被動大陸邊緣陸棚區,江孜地區則位於被動陸緣一側的次深海—深海環境。其陸源碎屑物質均來自其南方的印度古大陸。餘光明、王成善(1990)通過對泥質岩微量元素的相關關系分析推斷出西藏地區白堊系可能有兩個物源區,一個是以基性岩為主,另一個是以花崗岩為主。花崗岩類可提供含量較高的鈾、釷及鉀,而基性岩類中鈾、釷及鉀的含量則很低(王劍鋒,1986)。定日及江孜地區白堊紀中期岩石中釷含量較高,這說明當時物源區母岩岩性特徵應以花崗岩為主,這可以從印度古陸上的岩漿岩多為早古生代酸性的花崗岩類得到驗證(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
西藏南部地區賽諾曼中晚期的鈣質頁岩等是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沉積產物,當時海水中含氧量充足,海平面處於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具吸附作用的有機物質及粘土礦物含量不高,而且鈾、鉀為保守元素,不易被吸附沉澱。此時鈾呈正六價,形成鈾醯絡陽離子或[(UO2 )(CO3 )3 ]4-絡陰離子溶解於海水中;鉀多以K+陽離子的形式存在於海水中。而釷是清掃元素,它易為顆粒物質所吸附而自海水移出,進入沉積物。這就形成了沉積物中鈾、鉀含量基本正常、而釷的含量偏高的事實。
而該區賽諾曼晚期—土侖早期的黑色頁岩沉積等則是海水變深、海平面上升的產物。海平面變化主要受全球氣候的影響,而全球氣候的變化主要與當時的全球構造活動有關。據Larson(1991)的研究表明,在白堊紀中期,太平洋海盆中存在一個產生於地球核幔邊界的超級地幔柱,其向上的發展導致洋中脊快速擴張及大量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噴發,而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噴發向當時的海洋及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CO2,造成全球一致變暖(Ken Caldeira and Michael,1991),並最終導致此時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同時伴隨著海侵的發生,這給大洋中的海水帶來了大量的粘土礦物質及有機物質,從而為某些化學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更多的吸附劑。而伴隨著海侵的發生,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逐漸減少,大洋中的海水開始缺氧,使海水由氧化環境轉變為還原環境。在還原環境及有機質、粘土礦物質明顯增多的情況下,較多的鈾、釷及鉀被吸附而進入沉積物,特別是清掃元素釷,更多地被吸附劑吸附而進入到沉積物中,導致其在岩石中的含量遠遠地偏離了標准值。
⑷ 有關鈾-238、鈾-235和鈾-234的問題
鈾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相當廣泛,地殼中鈾的平均含量約為百萬分之2.5,即平均每噸地殼物質中約含2.5克鈾,這比鎢、汞、金、銀等元素的含量還高。鈾在各種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勻。例如在花崗岩中的含量就要高些,平均每噸含3.5克鈾。依此推算,一立方公里的花崗岩就會含有約一萬噸鈾。海水中鈾的濃度相當低,每噸海水平均只含3.3毫克鈾,但由於海水總量極大,且從水中提取有其方便之處,所以目前不少國家,特別是那些缺少鈾礦資源的國家,正在探索海水提鈾的方法。由於鈾的化學性質很活潑,所以自然界不存在游離的金屬鈾,它總是以化合狀態存在著。已知的鈾礦物有一百七十多種,但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鈾礦只有二、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有瀝青鈾礦(主要成分為八氧化三鈾)、品質鈾礦(二氧化鈾)、鈾石和鈾黑等。很多的鈾礦物都呈黃色、綠色或黃綠色。有些鈾礦物在紫外線下能發出強烈的熒光,我們還記得,正是鈾礦物(鈾化合物)這種發熒光的特性,才導致了放射性現象的發現。
豐度為3%的鈾235為核電站發電用低濃縮鈾,鈾235豐度大於80%的鈾為高濃縮鈾,其中豐度大於90%的稱為武器級高濃縮鈾,主要用於製造核武器。獲得鈾是非常復雜的系列工藝,要經過探礦、開礦、選礦、浸礦、煉礦、精煉等流程,而濃縮分離是其中最後的流程,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獲得1公斤武器級鈾235需要200噸鈾礦石。 由於涉及核武器問題,鈾濃縮技術是國際社會嚴禁擴散的敏感技術。目前除了幾個核大國之外,日本、德國、印度、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國家都掌握了鈾濃縮技術。提煉濃縮鈾通常採用氣體離心法,氣體離心分離機是其中的關鍵設備,因此美國等國家通常把擁有該設備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行核武器研究的標准。現時的核電站使用的是鈾核燃料。鈾有三種同位素,即鈾-234、鈾-235和鈾-238。其中的鈾-234不會發生核裂變,鈾-238在通常情況下也不會發生核裂變,而鈾-235這種同位素原子能夠輕易發生核裂變,或者說,做核燃料的實際上是鈾-235。但是,從礦山裡開采出來的鈾裡面,鈾-235的含量卻又是很低,僅佔0.66%,絕大部分是鈾-238,它佔了99.2%。這就相當於我們的煤餅廠或煉油廠,生產出的煤餅里大部分是泥沙,當然也就沒法燃燒。根據研究結果,在鈾核燃料中鈾-235的含量要達到3%以上才能燃燒。因此,開采出來的鈾,並不同於開采出來的煤塊直接可以用做燃料,它需要經過提純、濃縮的手續,把鈾-235的含量比例提高之後,方能用做燃料。
⑸ 速求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資料
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面積 1,904,443平方公里(陸地面積)。海岸線長3.5萬公里。 公元3至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紀末14世紀初爪哇形成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先後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入侵,1602年荷蘭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開始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後爆發8月革命,8月17日宣告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居民
2.079億(1999年統計),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爪哇族佔47%,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7%。各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約佔87.2%,基督教新教6.1%,天主教3.6%,其餘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自然環境
全境島嶼分布比較分散,領域范圍南北寬1 9 0 0 千米、東西延伸5 0 0 0 千米,由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島西部等組成。各島多山,僅沿海有平原。除加里曼丹島外,各島幾乎都有活火山,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位於巽他海峽中,海拔8 l 3 米。大巽他群島中的爪哇島北部是平原,土壤肥沃;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火山群島之間有寬廣的山間盆地,分布著許多茶園、橡膠園和金雞納樹園。爪哇島及其延伸的馬都拉島歷史上為國家重心所在,稱為內島或內省,其餘各島通稱為外島和外省。全境多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溫度高、降雨多、風力小、濕度大的特徵。年平均氣溫攝氏2 5 —2 7 度。年平均降水量在2 0 0 0 毫米以上。由於季風影響,有多雨季節和少雨季節之分。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豐富。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鈾、鎳、錳、銅、鉻、鋁土礦儲量也很豐富。石油主要產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伊里安查亞(原名西伊里安),錫主要產於邦加、勿里洞和林加群島的新格等島,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印度尼西亞陸地面積6 5 %為森林覆蓋。
經濟概況
經濟以農林礦的原產品生產與出口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 0 %以上。主要農產品是稻米、玉米、木薯、花生。種植園主要種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胡椒、木棉、金雞納霜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還產豆蔻、丁香、甘蔗、椰子、茶葉、咖啡和棕櫚油等。工礦業產值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 0 %。主要外貿對象有美國、日本等。出口原油(約占出口總值的3 /4 )、木材、天然橡膠、錫,此外還有椰干、棕櫚油、茶葉、鋁土礦、香料等。進口棉紗、棉布、糧食、工業原料和機械設備等。
重要城市
雅加達:首都,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陸空交通樞紐。有食品、機械和造船工業。市東約1 0 千米的丹戎不碌為其外港。
萬隆:1 9 5 5 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此舉行。附近盛產金雞納霜,有紡織、橡膠等工廠。
其它
國慶日:8 月1 7 日。
與我國建交日:1 9 5 0 年4 月1 3 日。
貨幣:印度尼西亞盾(RUPIAH)。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7 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 小時。
國花:茉莉花。
國徽格言:殊途同歸。
國名來源:源於希臘語意為「印度群島」。1 9 2 8 年後逐漸替代了「荷屬東印度」的舊稱。
譽稱:千島之國、火山之國(活火山約佔世界活火山1 / 6 )。
民俗:爪哇人在社交場合接送禮物要用右手,對長輩則用雙手,切忌單用左手。米囊加保人實行男嫁女娶。
古跡拾萃:婆羅浮屠佛幹革命塔,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塔之一,為世界聞名的石刻藝術寶庫,素以「印尼的金字塔」之稱。
(人民網資料)
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婆羅浮屠
⑹ 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
比較而言,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較為集中,重點是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周邊國家、非洲和中東等,以下對16種重要礦產資源分別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2.2.1 石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
2005年中東地區仍為我國原油主要進口地區,從中東的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47.2%,為5985.1萬噸;其次為非洲,佔全國總進口量的30.2%,為3834.2萬噸;再次為俄羅斯和中亞地區,佔全國總量的11.1%,為1407.0萬噸;從亞太地區的石油進口量為969.0萬噸,佔7.6%。
位居我國原油進口前5位的國家,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羅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計進口量為7752.4萬噸,佔全國總進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進口國還有:葉門(5.4%)、蘇丹(5.2%)、印度尼西亞(3.2%)、越南(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科威特(1.3%)、哈薩克(1.0%)。2005年從南美進口我國所需石油的3.4%,來自歐洲的佔0.4%,來自澳大利亞的進口量佔0.2%。
與2000年相比,我國原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總體依賴程度基本維持不變,但是,對中東地區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而從非洲的進口量大幅增加。
2)來自北線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大幅度增加,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時,開始從中亞地區進口原油。
3)來自歐洲、拉美這些相對遙遠地區的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來自歐洲的原油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層面,主要是來自亞太地區的原油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來自越南的石油進口量呈現增加趨勢。
2.2.2 天然氣: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管線天然氣的進口正在談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國不進口天然氣。從2006年起,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據深圳海關發布的統計數據,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進口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154.1萬噸,同比增長17.5%,價值7.43億美元,增長30.3%。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32.5萬噸,價值5558萬美元;進口液化石油氣121.6萬噸,下降7.3%,但受價格提高影響,進口價值6.87億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氣進口結構呈現如下特點:一是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進口出現此消彼長態勢。二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較低,液化石油氣進口價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較高。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較低,僅170.9美元/噸,但液化石油氣1~10月進口均價高達564.6美元/噸,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的3倍多。三是進口來源的趨向分散,但仍以中東和澳大利亞為主。
目前中國正在沿海建設6個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未來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將大幅度增加。預計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來源主要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曼等。同時,建設中俄和中國一中亞天然氣管線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預計到2010年後還將從俄羅斯和中亞通過管線進口天然氣。
2.2.3 煤炭:主要進口國是澳大利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並且也有相當多數量的煤炭出口到東亞等地區,但是,我國南方相對缺煤,因此從澳大利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向我國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國煤炭進口量約260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1.3%,預計2006年進口約4000萬噸。
煤炭主要從東南沿海各口岸進口。我國進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東南沿海以及長三角地區,進口的品種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進口來源國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朝鮮、俄羅斯等國。中國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場,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進口地區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從越南進口煤種主要是無煙煤。2006年1~10月我國從越南共進口無煙煤1587萬噸。印度尼西亞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國,2005年中國進口印度尼西亞煤炭約260萬噸,2006年1~10月份進口達329萬噸。澳大利亞生產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亞煤炭市場佔47.0%,韓國佔12.0%,中國台灣省佔9.0%。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2006年1~10月進口總額為552萬噸,其中動力煤392萬噸,煉焦煤160萬噸。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煉焦煤在中國將會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2006年1~10月中國共進口朝鮮無煙煤194萬噸。2006年1~10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煤炭約78萬噸。預期今後我國還將從蒙古大量進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測算,中國煤炭進口的地區結構為:越南53.0%,澳大利亞19.0%,印度尼西亞11.0%,朝鮮6.5%,俄羅斯2.5%,其餘國家8.0%。
2.2.4 鈾礦
2006年中國和澳大利亞簽署協議,在今後10年內從澳大利亞進口約2萬噸鈾礦。
2.2.5 煤層氣
不存在進口問題。
2.2.6 銅
參與貿易的各類銅產品非常豐富,包括銅材、銅合金、粗銅、精煉銅、銅精礦、廢雜銅等,總共大約包括72種銅產品;銅市場相對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國銅精礦進口額在整個銅產品進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不大,銅精礦進口來源相對分散,自30多個國家進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亞、蒙古等。從貿易方式看,我國銅精礦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占總量的83.0%以上,小額邊貿也佔一定比例。2004年中國銅精礦的主要進口國為:智利(29.1%)、蒙古(20.1%)、秘魯(12.5%)、澳大利亞(9.1%)、哈薩克(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亞紐幾內亞(3.2%)等。
精煉銅進口來源也比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賓、韓國、俄羅斯、哈薩克等。
2.2.7 鋁土礦
鋁土礦礦石本身不是貿易的產品,我國進口的主要是中間產品氧化鋁,但同時還出口一部分電解鋁。我國電解鋁行業投資迅速增加導致氧化鋁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動了氧化鋁的進口增長。進口規模由2001年的188.0萬噸擴大到2004年的587.0萬噸,年均增長46.2%,2005年進一步增加到701.6萬噸,同比增長19.4%,進口價值26億美元,增長27.0%。我國氧化鋁進口大部分以現貨貿易為主,目前進口數量已佔到世界現貨貿易總量的60.0%以上,我國進口量的變化對國際氧化鋁價格影響非常大。中國30.0%的進口氧化鋁以及80.0%的出口原鋁都與來料加工有關。為節省電力以及增加國內市場原鋁供應,從2005年7月1日起廢除有關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政策,此外,商務部已不再發放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許可證。我國氧化鋁進口來源基本穩定。2005年我國自澳大利亞進口392.4萬噸氧化鋁,增長20.0%,占當年氧化鋁總進口量的55.9%;自印度的進口大幅度增長,進口100.5萬噸,增長37.0%;自牙買加進口56.7萬噸,下降24.7%;自美國進口57.1萬噸,增長7.3%。自上述4個國家合計進口占總進口量的86.5%。
2.2.8 鉛
我國鉛礦砂及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秘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土耳其、納米比亞、伊朗、韓國和朝鮮等。
我國精煉鉛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哈薩克、日本、韓國、朝鮮和加拿大等。
2.2.9 鋅
我國鋅礦砂和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秘魯、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緬甸等。
我國精煉鋅的主要進口來源是:哈薩克、朝鮮、比利時、韓國等。
2.2.10 鐵礦石
「十五」期間,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從2001年的9231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27500萬噸,增加1.83億噸,增長197.9%。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石2.75億噸,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主要進口來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首先,澳大利亞一直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近年來大幅度上升,從2000年的327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1218萬噸,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亞對中國鐵礦石的出口量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例,卻有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過巴西成為中國鐵礦石第2大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印度進口1100萬噸鐵礦石,佔中國進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達到6855萬噸,占當年中國總進口量的24.9%。從2000~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增加了5.23倍,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印度本來是我鐵礦石第3進口國,並且長期以來作為平衡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價格的一個手段,但現在我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已成為一種主要的進口來源,並且不僅量增,而且價格的增長幅度還大於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巴西是我國穩定的鐵礦石進口國。巴西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穩定增加,從2000年的148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5471萬噸,增加269.2%,並且自2000~2003年,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重也連續增加。2005年與2004年相比,盡管巴西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增加,但由於來自印度進口量的增加,所佔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南非一直是我國第4大鐵礦石進口國,每年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大約在1000萬噸左右,並且近年來有略微增加的趨勢。但是,由於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國第4大進口國。以上4個國家,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比重,2005年為90.0%。2001年,這一數字為95.8%。秘魯、智利等也是中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秘魯進口173萬噸鐵礦石,2001年進口184萬噸,2002年進口198萬噸,2003年進口220萬噸。目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每年200萬噸左右。2002年中國從智利的鐵礦石進口量為123萬噸,2003年為164萬噸。除此之外,中國還從其餘近20個國家進口鐵礦石,但數量不大。
2.2.11 錳礦石
近年來我國錳礦石進口量不斷增加,主要通過廣東口岸進口。我國錳礦石進口來源主要包括以下7個國家:澳大利亞、加彭、迦納、緬甸、巴西、印度、南非等。從這7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占我國全部錳礦石進口總量的95.0%。從澳大利亞、加彭、迦納這3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均佔全國進口總量的2/3。
2005年中國進口錳礦石457.8萬噸,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澳大利亞34.3%,加彭13.4%,迦納12.1%。3個國家合計佔59.8%。
2.2.12 鎳
2005年,中國共進口鎳(未鍛軋鎳)89580噸,主要來自於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2.2.13 鎢
鎢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4 錫
錫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5 鉀鹽
2005年中國進口鉀肥883.4萬噸,進口來源主要為:俄羅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羅斯19.3%。這3個國家合計佔全國進口總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黃金約200噸,其中90%用於首飾製造。我國黃金市場已放開,進口來源廣泛。
⑺ 擁有濃縮鈾國家有哪些
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伊朗,朝鮮,印度,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