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衛城
衛城概述
[編輯本段]
衛城一詞來自西方,是指建在高處城邦國家的都城,利於防守。內部建有宮殿、神廟、糧庫、衛兵住所與水源。其實,每座古希臘城邦都擁有自己專屬的衛城,且必定建於城邦的最高點,平時作為公共集會的場所,戰時則發揮堡壘作用,成為居高臨下的作戰指揮中心。雅典衛城現存的最重要遺跡除了巴特農神廟,還包括門樓、尼基勝利女神廟以及伊拉克里翁神殿。每座神殿的建築也大有看頭。
雅典衛城(圖示)
[編輯本段]
在希臘古代遺址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雅典衛城。雅典衛城,希臘語稱之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丘上的城邦」。古代在此建有神廟,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
衛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個不大的孤立的山岡上,山岡面積約為4平方千米,山頂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於四周平地70~80m。東西長約280m,南北最寬處130m。
古代希臘城市具有戰時市民避難之處的功能,是由堅固的防護牆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堅固的城牆築在四周。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高地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地形十分險峻。 公元前1500年,這里是王宮所在地,從公元前800年開始,人們在這里興建神廟等祭祀用的建築物,使之成為雅典宗教活動的中心,並且逐漸於高地下形成城市。
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聖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建築物的安排順應地勢。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主要建築物貼近西、北、南三個邊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Parthenon)從前在山頂中央,重建時移到南邊,人工墊高它的地坪。
波斯人曾在希波戰爭中破壞了雅典衛城。人們在公元前5世紀後期希波戰爭結束之後,修築了一條「長牆」,長65千米,連結雅典與比雷埃夫斯港。此外,衛城內的神廟也進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紀以後,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築物,體現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如競技場、會堂、擴建的狄奧尼索斯露天劇場、大柱廊等。17世紀阿克羅波利斯遭受破壞,變成一片廢墟。1833年希臘建立王國後,逐漸進行修復。
在希臘古代遺址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均建造於雅典黃金時期的雅典衛城。作為古希臘建築的的代表作,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號為545-00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為:「文明、神話、宗教在希臘興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羅波利斯包含四個古希臘藝術最大的傑作——巴特農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被認為是世界傳統觀念的象徵。」
公元前5世紀,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邦里,從平民中產生了工商奴隸主。他們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方式。他們聯合了以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的平民群眾,進一步戰勝了經營農業的貴族奴隸主,建立了城邦范圍內的自由民民主制度。這時候奴隸制並沒有普及到生產的多數領域,小自耕農經濟與獨立手工業是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小農和小手工業者在這些城邦里獲得更加多的政治權利。
自由民民主制度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與平民文化中健康、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發展。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人以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在一場生死攸關的艱險戰爭中(公元前500~前449年)打敗了實行專制制度的波斯的侵略,進入了古典主義時期。民主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光輝的高峰。希臘建築也在這時結出了最完美的果實。作為全希臘的盟主,雅典城邦在古典盛期領土面積約1600k㎡,有25萬人口。同時的科林斯有9萬人口,阿各斯(Argos)約45000人,有些城邦只有5000人或更少,雅典在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城市類型豐富了許多,造起了元老院、議事廳、劇場、俱樂部、畫廊、旅館、商場、作坊、船埠、體育場等公共建築物。建設的重點是衛城。
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贊美雅典,紀念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衛城建設成為全希臘的最重要的聖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來,以繁榮雅典;第三,給各行各業的自由民工匠以就業的機會,建設中限定使用奴隸的數量不得超過工人總數的25%;第四,感謝守護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堅苦卓絕的反波斯入侵戰爭中贏得的輝煌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工匠的積極性很高。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tarch,約46~120年)寫到衛城建設時說:「大廈巍然聳立,宏偉卓越,輪廓秀麗,無與倫比,因為匠師各盡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競賽,不甘落後。
衛城由大量重要的建築物組成,包括:
* 巴特農神殿
是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坐落山上的最高處,在雅典的任何一處都可望見。有「希臘國寶」之譽,已有約4,000年歷史,供奉希臘神話中雅典娜的守護神,亦即智慧女神雅典娜。雅典娜女神鵰像有12米高,由象牙和金子製成,在昏暗的廟中金光閃爍。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羅馬皇帝帶往君士坦丁堡,從此下落不明。神殿長228公尺、寬11公尺、高65公尺,內外比例對稱,每根巨柱均向內微斜,這種獨特的設計在美學原理上,矯正了視覺上的偏差,被認為現存建築最具均衡美感的偉大建築。現今雖有點破敗,但當年的雄姿,卻也依稀可辯,令人著迷。
* 艾力費郎祠堂
祠堂位於巴特龍神殿左側,本為放置八聖徒遺骨的石殿,最吸引人之處是石殿的巨柱,設計成少女托柱石像,支撐著殿頂,宛似女神,造型栩栩如生,神態極為優美。傳說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東為爭做雅典保護神而鬥智的地方。
* 山門:位於登山頂入口處,全部以大理石築成,十分宏偉。
* 勝利神殿:在巨門之側,是座小神殿,有記述眾神與波斯人大戰的雕刻。
* 衛城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主要收藏了雅典衛城及附近挖掘的歷史文物,陳列品中以雅典鼎盛時期,即巴特龍神廟建造時期的文物最多。雅典娜古神廟的遺物也多有保留,由此可見昔日雅典娜古神廟的英姿。
和巴特農神廟遙遙相望的伊拉克里翁神殿,六尊立於石柱上的女神一字排開,特別吸引人們的目光。和巴特農神殿簡單利落的陶立克石柱相比,羊角般的愛奧尼亞式石柱,是伊拉克里翁神殿的特色。
說起來,希臘人已經靠著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庇蔭,口袋賺金無數。希臘考古學家為了讓神殿殘留的石頭不再繼續被市民搬回家蓋房子,又不想破壞衛城原貌,所以特別將博物館建於地下,並把衛城殘留的石柱、神殿、雕塑一一搬入,打上美美的燈光,讓你細細端詳品味。
從衛城博物館旁的城牆往下眺望,山下有座羅馬式的阿提庫斯音樂餐廳,音樂餐廳會固定推出結合現代燈光技術的古典戲劇,說穿了,也就是專為遊客打造的聲光秀。眩目歸眩目,不過太觀光化,不一定人人喜歡,可以省下這筆預算。但是,聽說這音樂廳偶爾會有世界級的男高音、流行樂女天後在此辦演唱會,這時,無論票價多麼昂貴,也別錯過親耳聆聽古劇場音效,才算不虛此行。
從衛城下山時,繞行穿越曲折的民宅,直抵熱鬧的波卡拉區。這個深受旅人眷戀的山丘區域,以錯綜復雜的巷道串連,美食餐廳林立,書店、紀念品店穿插其中,加上車輛禁止進入,逛起來很過癮。
傍晚時分,空氣中飄盪著串燒的香氣,這些粗獷的鮮蝦、肉排和蔬菜串燒,以及油炸小花枝,深受遊客喜愛,價格雖然也是觀光客級,不過看在山城氣氛浪漫,還能抬頭遠眺衛城神殿,也就心甘情願挨了這「溫柔一刀」。這種置身大古跡里的不可思議的經驗,讓人忘了去計較食物是否真的美味道地。
邁錫尼衛城
[編輯本段]
邁錫尼城的衛城由四十五道城牆串連組成,入口「獅子門」有一對鑲嵌在門上的巨石雙獅,重約二十噸,算是歐洲使用獅子作為皇室象徵的始祖。整座邁錫尼城以堆壘的大石磚建造,石塊大小雷同但四周卻無裁切痕跡,石與石之間也沒有任何接著物,全賴交叉堆疊而成,建造方法類似埃及金字塔,有些考古學家因而推斷必有「外力協助」,更添神秘氣息。
距離邁錫尼城不遠處,值得順道尋訪的遺址,還包括亞翠爾斯寶藏庫以及艾帕迪奧斯戶外劇場。盡管外頭的天氣艷陽高照,一進入寶藏庫卻覺得涼爽無比,這座建築也是由巨石堆壘而成,高十三公尺,直徑約十四點五公尺,酷似金字塔原理,即使一扇窗戶也沒有,卻可以達到通風透氣又乾燥的效果,令人贊嘆。
古時候,希臘人把體育競賽看作是祭祀奧林匹斯山眾神的一種節日活動。公元前667年,在距離雅典約三百公里的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村舉行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運動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為紀念奧林匹亞運動會,1896年在雅典舉行了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後,運動會雖改為輪流在其他國家舉行,但仍用奧林匹克的名稱,並且每一屆的火炬都從這里點燃。
聽說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文明和《木馬屠城記》有關,整個邁錫尼遺址的發現與挖掘,前後分作好幾個時期,最早是德國查理曼博士在一八七一年發現了邁錫尼遺址,緊接著希臘考古學家陸續挖掘出埋葬了十九個遺骸的墓穴。
目前,藏在雅典考古博物館邁錫尼室的鎮館之寶「黃金面具」就出土自墓穴,其中一個雕刻最精細的黃金面罩,更被大膽猜測是當年領軍攻打特洛伊城,阿格曼農國王所擁有。雖然後來證實,黃金面罩的歷史比阿格曼農去世的時間還要再早五百年,但由於他功勛彪炳,打贏了跨越神人兩界的特洛伊戰爭,希臘子孫寧可相信面具就是阿格曼農國王所有。
五女山衛城
[編輯本段]
五女山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山體呈長方形,主峰海拔821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這里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敗於宮廷之爭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王城,史稱紇升骨城。明永樂22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扎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
近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遺跡和遺物。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AAAA級景區。2004年五女山山城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公元3年,高句麗王朝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類利把都城遷到了集安。公元427年,高句麗王朝遷都平壤。公元668年被滅亡之後,一部分人遷入內地今河南一帶,與漢族融合,還有一部分人投奔突厥、靺鞨和新羅。因此,不能把古老的高句麗民族與現在的朝鮮族視為一個垂直的體系。作為第一代王城,高句麗王朝的政權在此經歷了整整40年的時間,先後有兩代國王在這執掌政權,發號施令。
五女山被稱為東方第一衛城。提到衛城,大家會想起雅典衛城和邁錫尼衛城。五女山同樣具備衛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廟、宮殿、糧倉、兵營、水源和海拔高度相對200米高的城牆,因此,五女山山城被譽為東方第一衛城。
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築遺址長16.4米,寬9.3米,深1.4米,北面藉助山城鑿出土壁,另三面砌有石牆,底部是一片較為平坦的岩石。當年,在此放上滾木和木板,用作屯放糧食。凹坑便是兵營遺址,它們呈半地下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地窨子,主要起到一個冬暖夏涼的作用。裡面這個摺尺形的建築便是火炕,裡面分別設有2至3個煙道,上鋪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炕內設火灶,土塄上設有煙囪。前些年,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了大量陶器、鐵器等遺物,其中多見兵器,還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斷,這里應是當時的兵營,是山城衛戍部隊的駐地。
「霜重險峰紫,葉落滿坡紅;松抱一線月,雲繞五女城。」這是原遼寧省副省長林聲為五女山寫的一首詩。如果您春季到五女山,會發現山上生有大片的山野菜;夏季您可以看到天女木蘭花;秋季,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如火如荼;冬季,整座山峰銀裝素裹,整個世界彷彿被淡化了,到處白茫茫一片。五女山四季皆景,處處為史,願大家游五女山能有一份收獲。
㈡ 請教印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的歷史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發達,或者說,文明的創造者是一些斤斤計較的居民。
最能體現這個文明規模的是城市遺址及其建築藝術。在眾多的城市遺址中,較大的只有幾處,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最大,而保存較好的是摩亨佐·達羅,因此,我們將通過介紹摩亨佐·達羅城遺址來了解印度河的城市文明。
摩亨佐·達羅城佔地266公頃,城的西部是建在磚台砌高台上的衛城,東部是居民住宅區和商業中心所在地,兩部分有一道寬厚磚牆圍護,使其形成一體。衛城有高厚的城牆和塔樓,衛城內有一系列建築物:中心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用磚建成,塗以瀝青,以防漏水。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並有排水溝。學者們認為,這個浴池不單純是為了洗澡,可能也是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的場所。浴池的西邊是大谷倉,東、南、北三面是富麗堂皇的建築物,這顯然是統治者居住、辦公、和集會的地方。下城顯然是按規劃建成的,大街筆直,有東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下城也分區,每區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主要大街寬達10米,街道交叉處建築物的牆角砌成圓形,以免有礙交通。街道還有不少分布均勻的柱子,專家們認為是夜間供照明的燈柱。垂直相交的街道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網路,下水道用磚砌成,上有石板頂蓋。街道兩邊都是建築物牆壁,但這些建築物的窗戶不是臨街而開,而是朝自家的院子開的,門基本上也是臨小巷而開,很少臨街而開。從下城的街、區、建築物來看,顯然是一個貧富差別較大的階級社會。因為有的城區街道整齊,建築物是豪華式的樓層建築,並自備水井和浴室,浴室的地面呈坡度,並有下水管道直接通向室外的街道下水管道,有的建築物還有垂直的陶管,說明樓房的主人把浴室設計在樓上了。有的城區則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狹窄,茅屋土舍,街道無下水道,室內無浴室,這些城區顯然是貧民區,想必是熱天臭氣熏天,雨天道路泥濘。
印度河文明的建築物與同時期埃及和蘇美爾的建築物相比,有其明顯的獨特風格。從建築材料來看,埃及是巨石建築,蘇美爾是用太陽曬乾的磚,印度河文明的則是窯內燒的磚,且尺寸標准;從建築風格來看,他們比埃及和蘇美爾似乎更注重實用和實惠。在藝術方面,基本上無壁畫和浮雕之類的東西。但有單獨性的青銅和石制雕刻品,其特產印章上有不少動物圖案,如牛、獨角獸等可謂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雖庄嚴呆板,但發須整潔,一付貴族氣派。青銅雕的舞蹈少女,佩帶著手鐲和臂鐲,梳著披肩發,且身材苗條健美。
文明的毀滅 印度河文明的出土文物無不使人感到驚奇。這些輝煌燦爛的文明是誰創造的呢?由於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沒有釋讀通,所以,專家們提出各種不同的假說:有的認為,這個文明是從蘇美爾輸入的;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有的說是混血種人創造的。至於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僅靠考古學也無法了解。總之,這個文明後來又突然消失了,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學者們同樣有爭論,一說是外族入侵;一說是人民起義。因為下城區一個房子里有13個成年男女和兒童的骨骼雜亂地躺著,其中一個人的頭蓋骨上有146毫米的傷痕,還有一個象牙雕刻匠一家人的屍體,其中5個是兒童。但問題是這些屍體中有些人還帶著手鐲、戒指和串珠等,打劫和起義一般是不會留下寶物的。於是,又有的學者認為是地震等自然災害,並且說這個地震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發生的,地震後又接著引起水災。總之,眾說紛紜。
需要說明的是,印度河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中心地區的文明毀滅後,有的地區還在持續發展。據考古所知,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還保存有發達的印度河文化。如一個名叫羅塔爾的地區,城市建設就有很好的規劃,大街兩側的房屋櫛次鱗比,地面和地下均有完備的排水設備。這里還發現約200個印章,還有一個造船台。這顯然是印度河文明的余輝,或者說是一些倖免遇難者。不過,大概是雅利安人太落後,難以繼承這些先進文化。原有的居民又處在被雅利安人驅趕或殺戮的狀態下,所以,印度河文明連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後來人徹底遺忘了。
三、古印度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
社會經濟 雅利安人是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次大陸的,由於他們還處在野蠻狀態,所以在早期吠陀時代,盡管這些入侵者自稱為「雅利安」,意即高貴的人,而當地人被他們蔑視地說成是一種黑皮膚、低鼻子、說邪惡語言的「達薩」或「達休」(男女敵人),但他們的社會經濟是十分落後的。這些長於砍殺的游牧人,最初仍以畜牧業為主,他們馴養的動物有牛、羊、馬、駱駝和象等,並把牛糞作成餅狀充當燃料。後來,他們逐漸以農為主,懂得用兩頭牛牽引一張犁來耕地,用鐮刀收割莊稼,但仍不忘把一部分田地或草地留下來作為牧養性畜的地方。他們也會製作戰車、運物車、船、犁及各種家庭用具。金屬匠製作各種銅和青銅的工具和器物,也製作各種金銀裝飾品。鐵器也開始出現。不過,從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來看,極有可能是從印度河文明的余輝那裡學來的,因為這是生活必需品范圍,不像印章上的文字,對野蠻人來說用不用關系不大。
在後期吠陀時代,由於鐵器有了一定的推廣,這為開發恆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農業上已用重犁耕地。據文獻記載,有時竟用24頭牛來牽引卧式重犁,為得是深耕。田地里有畦溝,動物肥施用已受重視,並有了一些灌溉系統。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地位,這是野蠻人的遺風。手工業較前有一定的發展,文獻提到的職業比較多,如木匠、鐵匠、金匠、珠寶匠、弓弦匠、織席匠、陶匠等,甚至還有制飲料的人、剃頭匠、送信人、擺渡人、鼓手等。這表明,勞動分工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商品交換還處在物物交易階段,不過,也出現了放貸牟利之人。
列國時代的社會經濟有重大變化。首先的鐵器使用普遍。農業方面生產水平和產量有較大的提高,水稻的種植相當普及。畜牧業仍然比較重視,各村有公用的牧場。手工業分工更加專門化,文獻提到有18種手工業匠人,重要的手工業行業還組織有行會,行會的頭人通常都是能接近國王的有勢力的人物。列國時代最大的變化是商業特別活躍。當時有八大城市,商業在各城市的市場進行,城市之間有商路連接。商人還組成商會,目的是控制價格,謀求厚利。物物交換已被淘汰,交換媒介是銀和銅鑄成的貨幣。受人遣責的高利貸和正常的借貸都有。對外貿易也很活躍,同斯里蘭卡、緬甸、西亞都有商業往來,商人通常結成商隊,由保鏢護送,商隊的規模也比較大,這表明已有合夥經營性質。但商隊的人數文獻記載通常不夠嚴肅,如《雜阿含經》中記載居薩羅國有500輛商人貨車遇500群賊而免於劫掠的故事。《增一阿含經》中提到500商人入海采寶在島上被害。此外,文獻還提到波羅尼斯城有50豪族,迦毗羅衛國有500叛奴等。顯然,這些數字只能供參考。古印度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口述為憑證,書寫的則無效。
孔雀帝國時代,是社會經濟繁盛時代。在農業方面,水利灌溉事業較前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尤其是工商業有顯著的發展。當時的首都華氏城是帝國工商業的中心,城內設有專門管理工商業具體業務的職能部門。城市的手工業者一般都住在城內的各個街坊,組成同行業公會。國內外貿易都很活躍,通常的貿易商品是王公貴族所需要的貴重紡織品、寶石、裝飾品和香料等,礦產品、鹽和酒之類的民需品由國王專利。此時,內陸貿易有一條從西北邊境通過首都華氏城直達東方的皇路,構成內陸貿易大幹線。海外貿易與斯里蘭卡、緬甸、西亞、埃及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有的研究者認為,此時中國的絲織品已輸往印度。不過,當時的商業貿易主要是為上層服務的,這歙使城市經濟與農村很少發生聯系,從而使農村長期處在帶有農村公社殘余的自然經濟狀態。
到貴霜帝國時代,由於該帝國包括了許多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所以帝國的建立為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條件。帝國又處在橫貫中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顯然有助於帝國海內外貿易的發展。在迦膩色迦時,帝國西與羅馬和安息,東與中國東漢帝國都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印度的珠寶、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亞的玻璃,以及中國的絲綢、漆器等,在東西方貿易中都得經過帝國領地,這使貴霜統治階級和商人大獲其益。貴霜製造的金、銀、銅幣在各地的發現,表明當時帝國的商業貿易是很活躍的。
政治制度 也是由貴族政治到中央集權制,由列國並舉時的多樣性到統一帝國出現後的單一性。
在早期吠陀時代,因雅利安人還處在野蠻時代,所以還存在著原始社會所特有的氏族部落組織和軍事民主制機構。雅利安人的軍事首領稱「羅舍」,貴族會議稱「薩巴」,民眾會議稱「薩米提」。
到後期吠陀時代,民選的羅舍已發展為世襲的君主。文獻中提到有「十世相承」的王國,不過,這些小君主雖能世襲,但也有被罷免、重選,甚至放逐的情況,這說明君主的地位還不鞏固。薩巴和薩米提兩種會議仍存在,這是對王權的限制,也標明此時的政治制度還處在貴族政治階段。
列國時代的政治制度呈多樣化。16個大國中只有兩個是共和國,其餘已發展為君主國。16大國以外的小國,則多為小共和國,同時,這些小國的政治機構也形式多樣,不完全相同。16大國中,摩揭陀最為強大。文獻誇大說,該國統轄有8萬個村鎮,每個村鎮都設有村長和村長領導下的村議會。此時,王權加強,但有五個國王都是靠殺父即位上台的。國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還有由村長組成的大議會。摩揭陀國還不斷向外擴張,到難陀王朝時,文獻記載說有2萬騎兵、20萬步兵、2千戰車、3千戰象(還有一說是8萬騎兵、8千戰車、6千戰象、20萬步兵),難陀王朝不僅統一了恆河流域,同時也初具帝國規模,不過,這個進程被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打斷了。
孔雀帝國建立後,政治制度由多樣性轉為單一性。此時,最高統治者國王已集軍事、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並開始神化。第三個國王阿育王就自稱是「諸神的寵愛者」。《摩奴法典》則宣稱國王是帶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陽,眼睛和心燃燒著,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國王之下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劃分為若干行省,由總督統治,總督多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為了強化統治,帝國建有號稱60萬人步兵、3萬騎兵、9千頭大象和1萬輛戰車的軍隊。此外,精乾的密探無處不在,通過信差和信鴿將一連串的報告送交首都。維持秩序的手段是無情的,這是一個嚴厲的官僚政治社會,體現了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的謀臣喬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學是懲罰的科學」。帝王的生活也極其奢侈。據文獻記載,國王行獵時,伴隨國王的全是武裝起來的女獵手,她們或駕馭戰車,或騎馬,或乘象,儼如出征一樣。在舉行某種宗教大典時,宮庭***隊伍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許多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貴重寶石的各種黃金或黃銅器皿的侍從、還有許多水牛和馴服好的獅子和豹子等,國王通常駐被24頭大象保護著。王室服務的除侍從外,還有宮女、舞女、歌手、樂師、乳媼、按摩者、看門人等。但帝王的享樂並不是高枕無憂的,國王在夜間常常更換自己的寢室,以防突然事變,這表明宮庭中隱藏著尖銳的矛盾。
孔雀帝國的君主善於採取寬猛相濟、恩威並用的統治政策。如阿育王最初據說是個窮凶極惡的暴君,為奪得帝位,竟誅殺了99個兄弟。他還專門挑選最凶惡的人設立「人間地獄」,任意殘害人民。在征服南印的羯陵伽國時,阿育王擄走15萬人,戰場上殺死10萬人,還有若干倍於此的人死亡。但這次戰爭後,據說他表示懺悔,轉而信奉佛教。這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阿育王的統治政策確有改變,即由暴力轉為精神征服,如派傳教團宣揚「聖法」等。這當然是為了緩和矛盾不得不採取的一種統治政策,因為,帝國已建立,繼續搞暴力征服已無必要。所以阿育王宣揚仁愛與慈悲,主張宗教寬容,不許各教派互相攻擊,他曾明確地說,他關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麼,而是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他宣揚非暴力,要求不殺生,甚至規定王室生活應吃素等。阿育王還倡導公益事業,如修路、種樹、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還改善醫治病人的設備,並派官員詢察民眾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於政事的帝王,據說他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捨不得浪費,仍讓報告者向他報告國事。為了紀念他的威望,他還在帝國各地立了許多巨大的砂石柱,這些石柱均用整塊石頭打鑿而成,高達40多英尺,是波斯的鍾形柱頭,上有動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應該遵守的宗教法規。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傳,他的後繼者們多是平庸之輩,缺乏他的統治才能。所以阿育王一死之後,帝國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將軍包殺。
動盪了近兩個世紀的古印度,到貴霜帝國的第三王迦膩色迦時,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又進一步加強。迦膩色迦雖不是印度人,但為了鞏固帝國的統治,同樣崇信佛教,並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學者招到自己的宮庭,使佛教成為帝國統治的精神支柱。但迦膩色迦也不排斥其它宗教,貴霜帝國的錢幣背面有希臘的、兩河流域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或者說他不能不利用各地的神來作為其帝國政治統治的精神工具,不能不採取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不過,盡管他設法緩和帝國存在的各種矛盾,但貴霜帝國依然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帝國,迦膩色迦本人就是死於非命的。
社會性質 多分裂少統一的古印度是什麼社會性質,當然只能從其短暫的統一時代去考察。一般認為,孔雀帝國是奴隸社會,貴霜帝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存在著意見分歧。
從土地制度來看,孔雀帝國的土地表面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是分三類:一是國家和國王佔有的土地;二是僧俗貴族佔有的土地;三是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國家的土地是指全國的山林、水源、地下礦藏、無人佔有的荒地和農田,這類土地的耕種者對份地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要向國家納稅;國王的土地是指其直接經營的王莊,其收益歸王室,王莊上的勞動者是奴隸、僱工、罪犯,這些人不佔有份地,由王莊視其勞動情況發給口糧或工資。僧俗貴族的領地也有兩種情況:一為封邑,即國王賜與的土地,這類土地可免稅,也可繼承,但無所有權,不得買賣和轉讓;二為直接經營的私人農庄,這種土地一部分由自己的僕人和奴隸耕種,一部分交給僱工耕種,這種土地可買賣和轉讓。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情況也不同,一為公有制;二為公私並重,即水源、森林等屬公有,份地則分給每個家庭使用,村社社員要向國家交納賦稅。此外,經濟發達區也有小土地所有制。
從奴隸制度來看,孔雀帝國之前是家內奴隸,是小農帶著奴隸種地,或小農種地奴隸送飯。孔雀帝國時,王莊和貴族領地有生產性的奴隸。從《摩奴法典》可知,奴隸來源大體分七種:戰俘、家生的、買來的、授贈的、繼承的、為取得給養自願的、犯罪的。但帝國對奴隸也有種種規定:一是雅利安人一般不允許淪為奴隸,如出賣或抵押孩子為奴隸的家長,要受處罰;二是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隸,應由其親屬盡早贖回,以恢復其自由身份,非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隸,也不能隨便虐待,如讓奴隸搬運死屍,清掃糞便,或打罵奴隸,破壞女奴隸的貞操等,就要給受害奴隸以自由,所以有人說這是溫和奴隸制。有的長期研究古印度史的權威專家甚至認為,奴隸在生產領域的使用規模也是有限的。這樣,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因為在生產領域使用有限,就意味著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不佔主導地位,或者說這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所以,這個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
三、多種姓與多教派
種姓制度 這是古印度的特產,西方人通常稱此為「卡斯特製度」,印度人稱此為「瓦爾那制度」,瓦爾那意即顏色、品質或膚色。這種制度在早期吠陀時代就萌芽了,進入次大陸的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即把自己當作高中貴者集團,而把當地居民稱為「達薩瓦爾那」,意即敵對集團。隨著雅利安人的內部分化,部落中出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差別,平民稱為「吠舍」(vis氏族成員的意思),貴族稱為「羅舍尼亞」(
㈢ 衛城有多高
雅典衛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雅典衛城遺址位於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岡上,是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神聖地,建築群建設的總負責人是雕刻家菲迪亞斯
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為古希臘的核心城市。公元前6 世紀,經過克里斯蒂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雅典國家確立了民主政體,成為世界上最先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公元前5 世紀,雅典進入全盛時期出現高度繁榮的景象,成為希臘政治、經濟中心,產生了光輝燦爛的文化。
公元前492年,波希戰爭爆發(波斯vs希臘)雅典在戰爭中擔當主力,戰勝波斯。於戰後興建衛城。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歷時二十餘年,以雅典失敗告終。其後雅典走向衰落。
從公元前1世紀末期開始,雅典先後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土耳其統治。1830年希臘宣布獨立並成立希臘王國,確定雅典為希臘的首都。
在希臘諸城邦中,雅典憑借奴隸制民主政體和進步的經濟制度率先崛起,而後經歷戰爭和改革不斷發展壯大,到公元前5世紀時已經成為全希臘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繁榮讓雅典得以充分繼承和融合全希臘的文化成就。在這里,希臘建築孕育出了最完美的果實。
雅典建築群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均建造於雅典黃金時期的雅典衛城。作為古希臘建築的的代表作,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
㈣ 衛城的功能意義
古代希臘城市具有戰時市民避難之處的功能,是由堅固的防護牆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堅固的城牆築在四周。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高地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地形十分險峻。 公元前1500年,這里是王宮所在地,從公元前800年開始,人們在這里興建神廟等祭祀用的建築物,使之成為雅典宗教活動的中心,並且逐漸於高地下形成城市。
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聖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建築物的安排順應地勢。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主要建築物貼近西、北、南三個邊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Parthenon)從前在山頂中央,重建時移到南邊,人工墊高它的地坪。
㈤ 衛城歷史是怎樣的
衛城是雅典的心臟,它坐落在老城中心的一座高156米的小山丘上,故也稱「高城」。衛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56米,四周以城牆圍合。衛城的建設始於麥基尼時代,當時是一位國王的城堡,公元前480年被波斯人焚毀。後來衛城得到重建,但它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國君的城堡變成宗教聖地,其上相繼建造了萬神廟,山門,勝利女神廟以及黑德克神廟等宗教建築。今天,衛城經歷了3000年的變遷,已不再是宗教聖地,而是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㈥ 衛城是什麼樣的
所以山頂或城堡最初便是城市,在希臘語里叫做Polis,由於居留地擴大,分布到山岡很遠的地方,衛城就是位於中央高處,冠以建築的地方。衛城的山頂大致平坦,高於平地70~80米。東西長約280米(一說300米),南北最寬處130米。衛城的建築群的一個重要的革新是突破小小城邦國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綜合了多立克藝術和愛奧尼藝術。
㈦ 摩亨佐達羅城為什麼會毀滅
20 世紀初,一個振奮人心的考古發現,解開了長期以來歷史學家為之爭論不休的一個科學課題——誰是印度古代文明的主人。隨著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古城的發現和發掘,迷霧終於撥開,歷史以其無可辯駁的真實,向世界宣布:是黑色皮膚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印度古代燦爛的文明,而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印度河流域無愧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輝煌的哈拉帕文化 這兩座古城遺址連同此後在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的其他古代城市文化遺址,分布在東西約1500 公里,南北約1100 公里的廣袤地區,歷史學家將它們稱之為哈拉帕文化。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城規模最為宏大。
從遺址的發掘中,人們驚異地看到了古代達羅毗荼人非凡的創造歷史的偉力。
這兩座古城的建築形制大致相同,周長均在3 英里以上。其中摩亨佐·達羅佔地達260 公頃,由衛城和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四周建有高聳的塔樓。
城內有大浴池、大糧倉、寬敞的會議廳以及其他許多公共建築。除此以外, 古城還有寬闊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精緻的汲水井等。
這些都顯示了古達羅毗荼人建造城市時的周密設計和高度的技術水平。
遺存在城裡的還有各種農業生產器具和手工業工具;農產品有棉花、麥類、椰棗、瓜果;家畜家禽已廣為馴養,品種有水牛、綿羊、駱駝、狗、馬、雞等;工業品有素陶、彩陶、紗、布、青銅器皿;最引人注目的是遺物中還發現有刻有犀牛的印章以及大量的石制砝碼。從對比中,我們知道當時達羅毗荼人已掌握了十進位制的計算規則,重量的基本單位是0.86 公斤。一具用貝殼製成的尺子的碎片上鐫有精密的刻度;城裡還發現有船隻,這使人們相信,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已經發達起來。許多商人聚集在城裡經營商業,並且跟海外發生了貿易往來。
出土的文物中,還有大量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小雕像、骨刻、繪畫等, 其中護身符印章尤多,達2000 余枚。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印章上的動物形象和文字元號,據統計將近有400 個左右,有人形、魚形、腳形、桌形等,雖迄今未能准確辨認,但人們卻有理由判斷,當時的文化藝術水平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
總之,古代的摩亨佐·達羅是一座繁榮美麗的城市。同時也說明在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印度次大陸地區已經進入了早期的國家階段。這座城市也許是當時統治者的都城。
摩亨佐·達羅的突然毀滅 雖然摩亨佐·達羅的繁榮經歷了漫長的幾個世紀,然而,在歷史學家的眼裡,也只能是一瞬間的過眼煙雲。到了公元前18 世紀中葉,哈拉帕文化突然衰落了,印度河流域很多地方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尤以摩亨佐·達羅為甚。發掘中除燃燒的殘跡外,街頭巷尾,到處都是男女老少的屍骨,整座城 市變成了一片廢墟,人們稱之為「死亡的山丘」。
摩亨佐·達羅是怎樣毀滅的呢?這又成了考古學家探測的重要課題。
有人設想是由於城市內部發生劇烈的變革和斗爭的結果。但是這種設想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又有人認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導致這一毀滅過程的基本原因。雖然這種觀點找到了考古文獻的佐證,如俾路支諸部落、臨近伊朗的諸部落、或與印度河流域文明相近的周邊各部落,很可能都先後參與了這一過程。考古資料證明,他們確實入侵過這一地區的。然而,究竟是哪個部落首先進入這一地區的?誰是這種「英雄行為」的創造者呢?無論從史實還是從有關參與這一過程的部落神話或傳說中.都找不到哪怕是模糊的一鱗半爪的資料。
通過科學家長期的探索與研究,這個歷史之謎終於解開了。原來它是被一場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毀滅的。巨大的爆炸力不僅使古城半徑1 公里內所有建築物被摧毀,而且使走在街上和呆在家裡的人和動物,都遭到了毀人性的殺戮。原來是自然災害摧毀了這座繁榮而美麗的古代城市。
科學家證實,這種巨大的爆炸力來源於大氣中電磁場和宇宙射線的雙重作用。空氣中非常活躍的化學微粒,導致氣溶膠的產生,並迅速積聚占據了廣闊的空間,形成大小不等的球體。這種物理化學性球體有的被稱之為「冷球」,這是一種未曾燃燒起來的色暗不透明的「黑色閃電」;有的是一種「發亮」的球體,呈檸檬黃色或亮白色。
上述現象,自古至今,多有出現。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時的編年史中就有關於在22 年冬季的第3 個月的一個早晨,空中曾出現一團明亮的火球的記載。古希臘羅馬人也曾多次描述過這種現象。
大氣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黑色或白色球體,能產生劇毒物質,使空氣迅速毒化。摩亨佐·達羅的居民,大概是受到有毒空氣的折騰後,緊接著又經歷了劇烈的爆炸,使他們連同他們創造的文明一道同歸於盡的。
古印度的長篇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曾隱約地提到了摩亨佐·達羅文明被毀一事。詩中描述了「天雷」和「無煙的大火」、「驚天動地的爆炸」、以及高溫使河水沸騰、游魚煮熟的悲慘景象。
科學總算暫時解開了這一歷史的千古之謎。但是,還有新的解釋嗎?科學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我們畫下的只是一個暫時的句號。
㈧ 衛城是什麼樣的建築
位於雅典中心的衛城是最出色建築的集合。它建立在150米高的陡峭的山巔之上,全部用大理石修建而成,庄嚴精美,輝煌燦爛。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銅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尊雕塑,它出自古希臘最負盛名的雕刻家菲狄亞斯之手。這尊神像高12米,形象威嚴而又優美。雅典娜身穿黃金戰袍,頭戴黃金頭盔,胸前的護身甲上嵌著女妖美杜莎的頭像,端正地站立著。她左手持著一柄長矛,右手托著勝利女神尼凱的小雕像,身邊放著一面圓形女神盾,盾上雕刻有一條盤旋而卧的巨蛇。神像裸露出來的肢體部分都是用上等的象牙雕刻而成。但這尊雅典娜神像在公元146年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安東尼?庇烏搬走,至今下落不明。
㈨ 關於古代印度!!!
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一些城邦。遺址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最著名。摩亨佐·達羅城分衛城和下城。衛城有巨大的公共建築物和糧倉,下城有規劃整齊、垂直相交的大街小巷還有一整套下水道網路
公元前15世紀後,從中亞南下的雅利安人陸續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他們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記數法。
公元前6世紀,印度種姓制度引起強烈不滿,社會矛盾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佛教宣揚「眾生平等」,提倡消除慾望以解脫苦難,教人忍耐順從以求進入「極樂世界」。因為佛教教人忍耐順從,有利於鞏固統治,所以在公元前3世紀中葉,印度摩揭陀過的阿育王定佛教為國教。他在過內廣建寺院和佛塔等,佛教得到很大發展。此後。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
還有簡單點的:
印度的第一大河是印度河,第二河是恆河,國教是佛教,它有世界上最早發現數學符號的國家,代表人物有摩亨佐.達羅及釋迦牟尼。
㈩ 衛城最大的建築物是什麼
希臘古典文化在建築和雕刻藝術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雅典衛城,是古典時代希臘建築藝術的綜合和典範。衛城建在雅典城的最高處,由一系列大小神廟和獨立神像、門廳結合成的一組復雜的建築群,其中最大、最主要的建築物是聳立於衛城最高處的帕德嫩神廟。它長70米,寬30米,周圍環繞46個多利亞式圓柱,氣勢極為雄偉壯觀。所以,有人把雅典衛城比作希臘建築藝術的王冠,而帕德嫩神廟則是王冠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珍珠。
希臘的古典時代是雕刻藝術發展和高峰時期。米隆是該時代第一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雕刻家。他的傑作「擲鐵餅者」(青銅雕塑)塑造的是一個裸體青年在擲鐵餅前一瞬間的體態,把運動員的健美和青春活力表現得盡善盡美。這是古典時代第一個現實主義傑作。玻里克利特是阿哥斯派雕刻家的領袖。他的代表作「持矛者」(青銅雕像)塑造的是一個裸體運動員手持長矛,步入運動場的姿態,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健壯和朝氣蓬勃,這是另一現實主義的傑作,長期以來被譽為人體雕像的樣板。菲狄亞斯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的偉大雕刻家,他的代表作是帕德嫩神廟中神殿大廳中的雅典娜女神像。雕像高12米,以木雕成,表面鑲嵌著黃金和象牙。雅典娜頭戴戰盔,金衣飄逸,左手扶盾牌,右手托勝利神尼凱。面部表情庄嚴沉靜,反映了雅典人的民族自豪感。
在史學方面,古典時代出現了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諾芬等世界著名的史學家。希羅多德是西方史學的真正創始人,在歐洲有「歷史之父」之稱。他的代表作《歷史》一書是了解希波戰爭、西亞和埃及風土民情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表現在修昔底德的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尊重史實的治史精神,長期以來為史學者所稱道。色諾芬是一位多產作家,他的著作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