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和印度教的不同是什麼它們不都是創建在印度嗎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佛教與印度教思想的差異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業報輪回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回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欲」與無始以來的「無明」。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為,「我」是生命輪回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羅門教的輪回觀和業力說是恆貫三世,建立在「實有」我思想上,與真我論相結合。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回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如同燃燒中的薪火,盡管一個個的火焰剎那竄起,又剎那熄滅,火的本身仍以一種焚燒的狀態繼續蔓延。而這個由眾緣和合,假名為我的生命,也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承受自己過去的業報,流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在無限時空循環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修行解脫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須舍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游期;按照每個階段規定的義務,致力履行祭祀、祈禱、持戒及禁慾等,以求解脫。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嚴謹的僧團組織為圭臬。二者雖同樣奉行「五戒」,但佛教著重生活的實踐,令人容易遵行。
相較於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種種苛刻條件來說,佛教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因此採取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修持,與慈世濟物的利他行。
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在婆羅門教的聖典中,記載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才有資格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直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才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光明。
佛陀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並不贊成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雖然他本身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所以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告知當時受到種族制度壓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沒有辦法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都是由於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沒有誰能夠主宰我們,能主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既然是由我們自己種種的造作,成為種種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萬法沒有所謂「固定的」、「不能改變的」,或是「永恆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因此,其本質是「空性」的,不可能永遠是同一種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羅不可能永遠是首陀羅,婆羅門也不可能永遠是婆羅門。例如:優婆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民,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尼提原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糞夫,出家後精進,證得羅漢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別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羅門教的領袖,因聽聞佛陀所說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皈依佛陀的座下,並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由於這些事實證明,外在的階級區分並不能決定人們的解脫與否,每一個人只要透過佛陀所說緣起性空的教法,依著去實踐,必定能夠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習慣和信仰,如果沒有佛教,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誠如聖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譬如印度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做為祭神供養的犧牲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後來由於佛教業力思想的主張,使他們以不殺生為第一美德;又德拉維達地區的寺院組織和僧侶戒律以及在商羯羅的哲學中,和在純宗教範圍以外的印度邏輯學的發展中,也都同樣可以發現到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說,我們不難發現:佛教的教義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傳統以來的天神信仰,終究無法解決人類身心的苦惱束縛,獲得究竟解脫,反而在恪守嚴格的種姓制度中,泯滅了眾生既有的平等尊嚴。而佛教則著重開發自我內心的覺性,這個「覺性」窮究至極,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這種平等的對待,來自於佛陀覺悟到:宇宙萬法都在緣起之中,彼此互為因緣,就像因陀羅網,一一網珠映現無量光彩,無量光彩又同時攝於一網珠中,彼此互相交攝,重重無盡。所以,沒有一法能單獨生起,法與法之間是同體而共生的。此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與印度教「梵我」為永恆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緣起無我之理,則知萬物一體,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進一步發展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思想,是為佛教真精神所在。
⑵ 印度教的內容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應該指出:「印度」一詞不但在古代著作中找不到,在梵語或泰米爾語那樣的印度古代語言中也找不到任何蹤跡。事實上,「印度教」一詞根本不是起源於印度本土。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執意用它,把濕婆教、耆那教、沙克蒂教及外士納瓦傳統等多種多樣的傳統說成是「印度教」。這樣說可能很方便,但最終是不正確的。 現代哈瑞—奎師那運動的創始人、靈性導師——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認為「印度教」這個詞是錯誤的用法。他說: 「有時,無論是印度國內的印度人,還是旅居國外的印度人,都認為我們傳播的是印度教,但這不是事實。『印度』一詞不在《薄伽梵歌》中。實際上,所有的吠陀文獻中都沒有'印度』這個詞。這個詞是由與印度毗鄰的阿富汗、俻路支和波斯等省的穆斯林叫起來的。在印度西北部邊界上,有一條叫辛度的河,穆斯林因為發不準辛度這個音,所以便把這條河叫做印度河,把住在這一帶的居民叫做印度人。」 就有關這個概念,歷史學家C.J.福勒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他強調說,「印度」一詞原本只是用在地理方面的,與文化或宗教無關。 考慮到當今印度存在著外士納瓦傳統和濕婆傳統等許多不同的宗教傳統,因此只用「印度教」一個詞來說明是極不恰當的。 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印度教
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
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只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只配偶、神只肉化身和小神只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只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 印度教
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教義: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四種姓分立
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 Shiva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
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神的化身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們的保護不被宰殺。牛被稱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使用牛糞來治療皮膚病和一般的外傷,療效非常好。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們稱天河,每年的許多節日和祭典都在恆河河畔舉行,小孩子的成人禮也需要恆河水來淋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恆河中洗浴身體,人們希望通過聖水消除疲勞、驅除疾病、洗凈身體的罪惡。 人們還通過製作護身符來建立自己與神和神力之間的聯系,幾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止一個的飾物。這些物品大都是懂得祭祀的人精心製作的,是老師給弟子的禮物,也是朋友之間的信物或是來自施法的祝福。不管怎樣,那都是代表生命親近另一生命的善意的行為。 印度教的前身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以四《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由此延伸出《往世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宗教經典。經過公元後數百年,商羯羅等人的全新闡釋,而形成了後來的印度教。
⑶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
4,錫克教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
6,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
(3)印度教說什麼祈禱擴展閱讀:
國家環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
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⑷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發源地之
一,宗教氛圍很濃。基本在印
度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教派
以及信仰。印度人每天起來第
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祈禱。當你
的朋友問你有什麼信仰。假如
你回答沒有,他們會非常驚嘆
與差異。在印度有著大大小小
許許多多的教堂。
印度人口的80%左右信奉印度
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
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3.32%
;錫克教徒,佔2 .99%;佛教徒,
佔0.77%;耆那教徒,佔0.41%,
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
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教的人
口佔了8憶左右。印度教也叫
婆羅門教印度教內有各種各樣
的印度神。每一個神都也有一
個故事。
伊斯蘭教在印度地位位於第
二。伊斯蘭教來源於阿拉伯世
界,與印度教在教義、法律、
習俗上有較大的差異。印度教
是多神教,而伊斯蘭教是一神
論,相信世界末日。錫克教產
生於1469年,試圖把印度教和
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宗教,其
教義、教規、以及穿戴與眾不
同,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
強調現實,反對多神論。錫克
人男子英俊健壯,頭裹長巾,
鬍子很長。在從前也經常因為
教派,教徒產生分歧有許多教
派之間的屠殺。
基督教在4世紀傳人印度的影
響極小。6世紀時,在印度馬拉
巴爾地區已有數百基督教徒。
但該教在印度獲得較大發展是
在近代。西方文化傳人印度的
一個重要方式是傳教活動。不
少西方傳教士是隨歐洲人在印
度貿易活動的擴大和發展來到
印度的。印度還有許多宗教例
如佛教。許多中國學生來印度
求學。印度的歷史,與發展都
與這些宗教密不可分。宗教也
是印度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⑸ 佛教都喊"阿彌陀佛,……";基督都喊「上帝,……」,那麼印度教是說的什麼呢
印度教是去恆河沐浴。
另外,佛教不是都喊阿彌陀佛。南傳上座部佛教地區是不念阿彌陀佛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禪修
⑹ 印度教的神物是什麼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如果說吠陀神話還停留在對自然力和原始崇拜上的話,那麼印度教神話便已經形成了相當規范的體系,而後來的佛教神話在吸收了印度教神話的基礎上將宇宙觀提升到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程度。
印度神話的歷史演變概說
對於系統的印度神話的形成,學界也頗有爭論,為了方便介紹,我們可以將它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印度河文明時期(不可考)——吠陀時期——後吠陀時期——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及至往世書時期,印度教的神話體系已經成型,而在之前,多有復雜和矛盾的敘述,尤其在大史詩時期,由於後人的添加和修改,原本的故事和神話已經面目全非。為了簡單起見,這里不做更深層次的論述,只是以現在所存的記述來介紹。
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前印度神話,目前因為遺跡的湮滅以及文字的破譯困難,已經只能揣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印度神話有濃厚的自然崇拜色彩,對於後來的印度神話體系有著深刻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為生殖之神、動物之神和公牛象徵的濕婆,在前印度神話里已有的前身,即那塊著名的印章上的「獸主」。
印度神仙魚神牛
畫在印度神牛(Sacred/Holy Cow)身上的印度教神祗
雅利安文明侵入印度並和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乃是同時具有古代歐亞雅利安人色彩和印度本地色彩的吠陀神話。吠陀是印度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是記錄了各式詩歌、傳說、哲學的宗教典籍,「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頌歌之書)《闥阿婆吠陀》(咒語之書)《夜柔吠陀》(祭儀之書)和《娑摩吠陀》(歌書),同在吠陀體系中的還有四部吠陀的詮釋性著作《梵書》、《奧義書》和《森林書》。最古老的吠陀和最重要的吠陀是《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神明的頌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梨俱吠陀》的神話體系,和印歐神話體系有著顯而易見的對照和關聯關系;吠陀中的萬神殿中的主要眾神,大可對照找出他們的希臘或者波斯兄弟,最典型的就是雷神和天神。吠陀的詮釋書籍,則建立起了以「梵」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並逐步演化具有典型印度色彩的神話意象。
吠陀中的主要神明大多為自然神明,比如天空之神帝奧斯,雷神因陀羅,黎明女神烏莎斯,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樓那等等,也有抽象事物的具體化神格,比如造物者、憤怒等等,但是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自然神明。在後來成為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的三大神,此時要麼尚未成型,要麼地位不高;濕婆的前身還只是一個風暴和豐饒的象徵魯奈羅,而毗濕奴只是作為因陀羅的夥伴出現。
印度教神話真正的轉折史於大史詩時期。大史詩指的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記述了兩個部族之間的戰爭,後者記述了英雄羅摩的事跡,實際可能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南進的史實。這兩部史詩篇幅浩大,內容豐富,特別是《摩訶婆羅多》,通過插話的形式大量記述了印度神話,成分復雜,但成為眾多神話的來源。在兩部神話中,出現了所謂「護世天神」的意象,而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則急劇上升,遠遠超越了往昔的吠陀眾神,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梵天從《奧義書》開始從抽象的哲學象徵和生主的意象中具體出自己的神格,至此完全成為創造之神和世界之父。昔日偉大的吠陀眾神,此時已經下降到從屬地位,尤其是因陀羅,雖仍有天帝之名,但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自然英雄,而且人格也有所轉變。此時,人間的英雄以及其事跡開始在記述中佔主要地位,但是到了後來卻被附庸上眾神的化身之說。
主奎師那神
在印度備受廣泛崇拜的主奎師那神(Lord Krishna)小時候
到了往世書時期,印度神話已然成型,三大神特別是濕婆和毗濕奴的地位越發崇高,神話中的宗教意味也越發明顯。往世書形成較晚,此時出現的論述矛盾,大都反映在了哲學思想和教派的分歧上。主要分為十八部「大往世書」和眾多數目有爭議的「小往世書」,著名者有《蓮花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林迦往世書》等等。內容更加龐雜,但文學的價值則遠不如兩大史詩。至此,遠古的吠陀眾神徹底淪為三大神的附庸,有的如烏莎斯等則乾脆徹底從神殿中消失,而濕婆教派和毗濕奴教派的對立已然形成,黑天Lord Krishna(主奎師那神)作為毗濕奴化身的新神地位也已經確立。此時在史詩時期出現的新神則地位上升,如戰神和黛維女神的諸多化身等。除了眾神事跡外,一個龐大精妙的世界體系也已經完成,特別是關於創始諸階段的敘述和世界的諸時期及其毀滅的描述。
印度教的形成簡介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與佛教也頗有淵源,它在約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起源於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術。一般認為,印度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大約在8世紀,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說法稱,印度教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逐漸演變成吠陀教,最後發展成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三大主神組合——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Lord Brahma、毗濕奴Lord Vishnu、濕婆Lord Shiva(從左至右)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介於世界已經被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毗濕奴(Vishnu)在吠陀神話中僅以跨出丈量世界的「三步」而著稱,並不是十分崇高的神祗,而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卻大大提高,被認為是擁有和梵天對等的地位,甚至很多毗濕奴教派的信徒認為毗濕奴的地位在梵天和濕婆之上,認為只有毗濕奴才是唯一真正的神,而梵天和濕婆等都只能算是「半神」等等(當然了,崇拜濕婆的信徒也會反過來認為自己信奉的神才是最偉大的)。在創造世界之神話的一個版本中提到:在創世之初,只有一望無際的大海,毗濕奴神躺在大蛇那伽的身上,從他的肚臍中張出了一株蓮花,蓮花綻放時發出了數千倍於太陽的光華,其中誕生了梵天,然後梵天再創造了世界——深受印度教影響的佛教經典《大正藏》上記載:「……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指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也有人認為毗濕奴是創造神梵天的創造者,因此理應擁有比其更高的地位。毗濕奴以各種各樣的化身而聞名,有些神話說毗濕奴擁有一千種化身,還有的神話說他擁有無限種化身(目瞪口呆中),不過一般認為毗濕奴擁有十種化身:魚(馬特斯亞)、龜(庫爾馬)、侏儒(瓦摩那)、野豬(瓦哈那)、人獅(那羅辛哈)、執斧羅摩(帕羅蘇羅摩)、羅摩旃陀羅(羅摩)、克里希納、佛陀(佛陀是毗濕奴的第九中化身)以及伽爾基(白馬),其中第六,第七和第八化身衍生出了無數的神話,第八化身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最著名和最受推崇的化身,甚至會從毗濕奴的化身中脫離出來成為被單獨崇拜;最後的第十化身伽爾基是唯一沒有降臨於世的化身,傳說只有到了世界的道德淪喪到了最低點的時候第十化身伽爾基才會降世,毗濕奴會騎著白馬伽爾基用手中的寶劍毀滅一切(騎著自己的化身),從這一點上來說,毗濕奴和濕婆在職能上發生了重合。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和毗濕奴的化身直接有關,從大量對這位功德無限的大神的詩篇來看,毗濕奴確實是印度教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神明之一。神話中的毗濕奴為藍膚色,四臂,坐騎是大鵬金翅鳥,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妙毗天。
濕婆(Shiva)是印度教中三神組合中的毀滅神(或破壞神)。普遍認為吠陀神話中的魯陀羅(Rudra)就是濕婆的前身。魯陀羅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是強大無比令人恐懼的破壞神,而另一方面卻又因替人畜治病而被稱為「Jalasa-bhesaja」(治療者),當時魯陀羅已經具備了毀滅和醫葯這兩方面的職能,而在印度教神話中,這位大神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濕婆普遍被認為是毀滅、醫葯、音樂、舞蹈、苦行之神,堅定的瑜珈修行者,也被稱為「吉祥者」濕婆,由他而衍生出來的林伽(Lingga)崇拜體現了印度教徒對於男性生殖力的敬畏和贊賞。印度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就是描繪濕婆跳舞的青銅像,當時濕婆腳踩著一個魔鬼,身軀呈現出優美的S形,身體周圍的火焰呈放射狀朝四周擴散,雖然姿勢異常華美,但是濕婆的表情卻非常嚴厲,因為該舞蹈就是傳說將整個宇宙都重新歸無虛無的坦達瓦之舞。濕婆同時還擁有其恐怖像——這是一位復雜而多變的大神,從他身上也產生了無數的神話。一般認為象頭神迦內什和戰神卡爾蒂凱耶是濕婆神的兒子,關於迦內什為什麼是象頭也有不同的傳說,另外由於迦內什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嚴而失去了一根象牙,這位憨態可鞠的象頭神在印度擁有眾多的信徒,他的能力范圍相當廣泛,印度人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要向迦內什祈福。神話中的濕婆為五面,三眼(當濕婆感到憤怒時從前額上的第三隻眼就會噴出紅蓮之火燒盡一切),四臂,青喉(傳說是因為眾神攪拌乳海的最後大蛇那迦吐出的可以毀滅世界的毒液被濕婆吞下才會變成青色,又說在攪拌乳海的過程中產生了美貌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眾神都想娶她為妻,而拉克希米最終選擇了自己最為之傾心的毗濕奴,濕婆因此感到絕望才把毒液吞下,而他的妻子佩爾巴蒂搶先捏住了丈夫的喉嚨才沒讓毒液生效,以後濕婆也被稱為「青喉者」),眉心有新月標記,坐騎是青年南迪(它是所有四足動物的保護者),在佛教中被稱為大自在天。
⑺ 印度部長視察醫院勸民眾向神祈禱,為什麼印度人會迷信祈禱可以治病
因為印度是一個傳統宗教國家,所以印度老百姓才會非常相信祈禱能夠治療一切疾病。
印度官方人員勸印度老百姓用祈禱的方式來治療疫情這件事情確實顯得非常的荒誕。因為這位印度官員在面對受到疫情影響的老百姓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讓老百姓用更加科學的辦法來治療疫情,反而用一種迷信的祈禱手段來治療自己的病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印度老百姓在聽到政府官員勸說的時候,反而輕易相信了政府官員的言論,這種迷惑行為之所以會在印度經常上演,就是因為印度是一個傳統宗教國家。
一、印度的底層民眾大部分都非常愚昧無知。由於印度的底層民眾大多都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所以使得底層民眾很難掌握科學應對疫情的辦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底層民眾只能夠把一切希望寄託給宗教信仰。而印度官員的勸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印度底層民眾起到了誤導的作用,因為一旦印度底層民眾相信了這種政府官員的勸說,那麼必然會導致印度的疫情出現無法挽回的局面。
當然我們也希望印度民眾能夠在如此敏感時刻減少宗教祈禱活動。因為宗教祈禱活動只能夠給印度民眾增添心理安慰作用,並不能夠給印度民眾的身體帶來任何的健康幫助。
⑻ 印度教的傳說
與佛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伊斯蘭教出現之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傳說為伊朗人先知瑣羅亞斯德所創,流行於古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現存於伊朗偏僻地區並盛行於印度境內帕西人中間。該教教義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兩種力量在斗爭,善和光明終將戰勝惡和黑暗,而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儀式是禮拜「聖火」,一切重大的祭奠祈禱都要燃起聖火。南北朝時傳入中國,稱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譯者)一樣,印度教接受邪惡的存在,願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認人——他們自己就是善與惡、愛與恨、悲與喜、低賤與高貴、自私與利他的混合——必須服從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質。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製造痛苦,又帶來福祉,是本來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在印度教發展的後期,印度教的主流教派逐漸向一神論發展,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原的尊嚴。即使沒有宗教信仰,沒有默想和對永恆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種中間媒介,也可能找到通向創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門。正如印度教箴言所說,「神雖唯一,名號繁多,惟智者知之。」印度教的改良主義流派耆那教和錫克教(分別在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14世紀後期)都有一神論傾向。與聖徒崇拜或其他崇拜的民間基督教不同的是,這一情形也適用於純基督教。而出身於印度教的佛陀從印度教導出的佛教教義的萬能真理未被賦予人格化身份。
⑼ 印度宗教印度都有哪些宗教
印度是宗教種類最多的宗教,大體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而印度教實際上是一個泛稱,因為印度教是由成千上萬的教組成的。
⑽ 印度宗教的簡要介紹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在,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大約400年前,錫克教創立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2001年,印度有1930萬錫克教徒。今天許多錫克教徒還住在旁遮普——世界最大的錫克人省份和錫克人的發源地或家鄉。其餘的主要集中在鄰近的哈里亞納邦和新德里。最著名的錫克教廟宇是金廟,位於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許多錫克人在軍隊服役。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也是一名錫克教徒。旁遮普是錫克教徒的精神家園,也是印度唯一一個錫克教徒佔多數的邦。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錫克教是起源於印度的四種主要達摩系宗教之一。總體上,盡管耆那教徒只佔印度總人口的0.4% (大約420萬),他們在印度社會中的地位卻相當顯要。絕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和財富與較少的人口很不相稱。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統計,耆那教徒的識字率最高,達到94.1%,而全國平均水平只有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