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比較日本、印度、埃及、法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日本氣候
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 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 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 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 范圍為琉球群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國土森林覆蓋率高達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稱為:聖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積狹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達3054人/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僅次於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河流、平原、湖泊
日本境內河流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地貌地質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由於平原較少,日本很多山上都種植農作物,最大的平原為關東平原。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嚴重的地震則每一個世紀都會發生幾次;近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縣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級以上的強震,受到世界各國關注。日本的溫泉很多,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旅遊景點。 由於日本的島嶼呈北東向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有許多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大部分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的九州島、四國、琉球群島有副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的島嶼夏天溫暖,冬天則十分漫長、寒冷,還時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區則冬天比較乾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濕。
經緯度坐標:南緯 15°45', 西經 47°57' ,所處時區 UTC/GMT -3 小時 (西三區) ,和北京時差比中國北京時間晚11 個小時。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其中,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聖保羅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自然資源: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礦砂品位極高,多數在60%以上。鈾礦、鋁礬土和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覆蓋率52.2%,是有名的紅木之國。水力資源極其豐富,居世界前列。海岸線7400公里。漁業資源豐富。咖啡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香蕉產量居世界首位。甘蔗、柑桔產量首世界之首。桔汁的出口產量占國際市場的85%。木薯的產量居世界之首。可可、大豆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三位。旅遊資源異常豐富。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水系
從芝加哥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297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2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 ②兩大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5℃,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烏拉爾區)、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歐洲部分。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平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著達高加索山脈,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溫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歐洲第一長河——伏爾加河,全長3685千米。(俄羅斯的母親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國最長)。 ③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和裏海。
自然資源
俄羅斯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資源。 ②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發電量為1310億千瓦/小時。核電佔俄電力的10%。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 埃及地圖
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乾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傑、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岩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古埃及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6670餘千米。它由發源於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白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後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於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窪地,以蓋塔拉窪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窪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澳四面臨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相望。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長36735公里。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70%。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海岸線長達37521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 澳大利亞大堡礁
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② 古羅馬領土大還是古埃及領土大,分別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肯定是古羅馬。
古羅馬最大時包括,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土耳其,埃及,敘利亞,整個地中海流域土地。鼎盛時期約5,900,000平方公里 。
古埃及只佔領過中亞,和北非那塊地方。差距太多了。
③ 埃及的埃及開羅地圖和那個埃及的總面積是多少
埃及的總面積是1,001,449平方公里。
埃及,全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埃及位於北非東部,領土還包括蘇伊士運河以東、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
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地交通要沖,也是大西洋於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於非洲領先態勢。也是一個非洲的強國,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
④ 埃及是非洲國家,屬於亞洲的部分是印度半島.______(判斷對錯
埃及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簡稱,絕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面的西奈半島屬於亞洲.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上交通要沖,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扼守著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的咽喉,戰略m位十分重要.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
⑤ 同比例的地圖中印度半島和埃及哪個比例尺大
埃及比例尺大
圖幅相同,即圖上距離相同,實際距離越小,比例尺越大
⑥ 七大洲主要的大江大河、湖、海、海峽、島嶼、半島,全都寫出來,作業用的,越快越好,謝謝了啊!
世界著名河流
名稱 長度 流域面積 主要流經國家 注入水域
尼羅河 6671千米 287.5萬平方公里 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蘇丹,埃及 地中海
亞馬孫河 6480千米 705萬平方公里 巴西,秘魯,阿根廷 大西洋
長江 6300千米 181萬平方公里 中國 東海
密西西比河 6262千米【包括密蘇里河】 322萬平方公里 美國 墨西哥灣
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 4100千米 310.3萬平方公里 巴西,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 大西洋
黃河 5464千米 75萬平方公里 中國 渤海
鄂畢河 5410千米 299萬平方公里 中國,哈薩克,俄羅斯 鄂畢灣
剛果河 4640千米 370萬平方公里 尚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安哥拉 大西洋
勒拿河 4400千米 249萬平方公里 俄羅斯 拉普捷夫海
黑龍江-阿穆爾河 5498千米 185.5萬平方公里 中國,蒙古,俄羅斯 鄂霍次克海
瀾滄江-湄公河 4909千米 81.1萬平方公里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南海
尼日河 4160千米 210萬平方公里 幾內亞,馬里,尼日,貝南,奈及利亞 幾內亞灣
墨累河 3750千米 105.7萬平方公里 澳大利亞 印度洋
伏爾加河 3690千米 136萬平方公里 俄羅斯 裏海
怒江-薩爾溫江 3240千米 32.5萬平方公里 中國,緬甸,泰國 安達曼海
印度河 2900千米 117萬平方公里 中國,巴基斯坦,印度 阿拉伯海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河 2900千米 68萬平方公里 中國,印度,孟加拉國 孟加拉灣
多瑙河 2850千米 81.6萬平方公里 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 黑海
幼發拉底河 2750千米 67.5萬平方公里 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 阿拉伯海
恆河 2510千米 95萬平方公里 印度,孟加拉國 孟加拉灣
萊茵河 1320千米 22萬平方公里 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 北海
主要湖泊名錄
1. 鄱陽湖(4125平方公里) 鄱陽湖
2. 洞庭湖(3968平方公里) 3. 洪澤湖(1960平方公里) 4. 太 湖(2250平方公里) 5. 巢 湖(769.5平方公里) 6. 微山湖(1266平方公里) 7. 白洋淀(336 平方公里) 8. 呼倫湖(2339平方公里) 9. 貝爾湖(609平方公里) 10. 興凱湖(4380平方公里) 11. 澱山湖(63平方公里) 12. 巴林錯 13. 洪 湖(413平方公里) 14. 扎陵湖(526.1平方公里) 15. 鄂陵湖(610.70平方公里,鹹水湖) 16. 班公湖 17. 烏梁素海 18. 岱海(165.00平方公里) 19. 博斯騰湖 20. 烏倫古湖 21. 巴里坤湖 22. 艾丁湖 23. 阿其克庫勒湖 24. 西台吉乃爾湖 25. 東台吉乃爾湖 26. 達布遜湖 27. 阿牙克庫木湖 28. 西金烏蘭湖 29. 烏蘭烏拉湖 30. 米提江占木錯 31. 星宿海 32. 哈拉湖 滇池
33. 青海湖(4583平方公里,鹹水湖) 34. 噶順桌爾 35. 瑪旁雍錯 36. 阿克賽欽湖 37. 昂拉仁錯 38. 扎日南木錯 39. 當惹雍錯 40. 昂孜錯 41. 格仁錯 42. 色林錯 43. 羊卓雍錯 44. 滇池 45. 納木錯(1920平方公里,鹹水湖) 46. 長白山天池(10平方公里) 47. 撫仙湖 48. 洱海
海峽列表
太平洋
白令海峽(65'N,168'W),溝通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太平洋和北冰洋) 韃靼海峽,連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 宗谷海峽,連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韃靼海峽)麥哲倫海峽
津輕海峽,連接日本海和太平洋 土淵海峽,連接瀨戶內海的前島和小豆島(世界最狹窄的海峽) 朝鮮海峽(對馬海峽,濟州海峽)(34'N,130'E),連接日本海和黃海 渤海海峽,溝通渤海和黃海 台灣海峽(24'N,120'E),溝通東海和南海 瓊州海峽,溝通南海和北部灣 巴士海峽,連接南海和太平洋 馬魯古海峽,連接蘇拉威西海和班達海 望加錫海峽,連接蘇拉威西海和爪哇海 馬六甲海峽(1'N,103'E),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爪哇海和安達曼海) 巴斯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塔斯曼海和大澳大利亞灣) 德雷克海峽(59'S,70'W),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印度洋
十度海峽,連接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 保克海峽,連接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 八度海峽,連接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白令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 曼德海峽(12'N,43'E),連接紅海和亞丁灣 莫三比克海峽(18'S,42'E),將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島相隔
北冰洋
肯尼迪海峽 史密斯海峽
大西洋
麥哲倫海峽(54'S,70'E),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佛羅里達海峽,連接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大西洋 莫納海峽, 連接加勒比海和大西洋 尤卡坦海峽,連接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 戴維斯海峽,連接巴芬灣和大西洋 丹麥海峽(68'N,24'E),連接格陵蘭海和大西洋 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 英吉利海峽(拉芒什海峽),多佛爾海峽(加來海峽),連接北海和比斯開灣 直布羅陀海峽(36'N5.5W),溝通大西洋和地中海 突尼西亞海峽,位於地中海西西里島和突尼西亞交界 奧特郎托海峽,連接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 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
世界排名半島(面積)面積萬平方千米面積
排名 名稱 面積(萬平方千米) 所屬國家 所屬大洲
1 阿拉伯半島 322 沙烏地阿拉伯、阿曼、葉門等國 亞洲
2 印度半島 209 印度 亞洲
3 中南半島 206.5 越南、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 亞洲
4 拉布拉多半島 140 加拿大 北美洲
5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75 瑞典、挪威、芬蘭 歐洲
索馬里半島 75 索馬里、衣索比亞 非洲
6 伊比利亞半島 58.4 西班牙、葡萄牙 歐洲
7 小亞細亞半島 53 土耳其 歐洲
8 巴爾干半島 50.5 保加利亞、希臘 歐洲
9 泰梅爾半島 40 俄羅斯 亞洲
10 堪察加半島 37 俄羅斯 亞洲
11 亞平寧半島 25.1 義大利 歐洲
12 馬來半島 23.7 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 亞洲
13 朝鮮半島 22 朝鮮、韓國 亞洲
14 尤卡坦半島 19.76 墨西哥 北美洲
15 佛羅里達半島 15.17 美國 北美洲
16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14.3396 墨西哥 北美洲
17 約克角半島 13.7 澳大利亞 大洋洲
18 亞馬爾半島 12.2 俄羅斯 亞洲
南極半島資料暫缺,但是世界地圖上很大的半島之一。
⑦ 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一、七大洲四大洋地圖:
二、、七大洲介紹:
1、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
2、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
3、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4、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
5、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6、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
7、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
三、四大洋
1、太平洋: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 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
3、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
4、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
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
(7)印度半島和埃及地圖哪個大擴展閱讀:
各洲劃分: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4、亞洲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5、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6、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7、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8、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七大洲
網路--四大洋
⑧ 埃及和奈及利亞和埃及哪裡更大
都很大,埃及更大點。
⑨ 埃及和印度是兩個世界文明古國.閱讀兩國有關地圖1、2回答下列問題.(1)埃及北臨______海,印度西臨___
(1)從圖上可以看出:埃及北臨地中海,印度西臨阿拉伯,兩國都被北回歸線穿過,大部分位於赤道和北回歸線之間,位於北半球,屬於熱帶.
(2)①為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陸上分界線.
(3)觀察阿斯旺和孟買氣溫和降水圖,兩地氣溫特徵都是終年高溫.埃及阿斯旺降水特徵全年乾燥;印度孟買的全年降水明顯分為旱雨兩季,其降水多的時候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每年西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水,是南亞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但由於西南季風到來的時間和強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際變率大,容易發生旱澇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4)南北縱貫的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1 530千米.這條磅礴巨川為埃及人民提供了幾乎是惟一的地表水源.主要城市和文物古跡及農業集中分布於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區.
(5)圖4是世界古代七大建築奇跡之一的泰姬陵,位於印度北方邦西南部阿格拉市郊,是莫卧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其愛妃建造的陵墓.5是熱帶沙漠中行走的駱駝,6是金字塔、雄偉的獅身人面像屬於埃及的景觀.
故答案為:(1)地中;阿拉伯;北回歸;(2)蘇伊士;(3)高溫;乾燥;旱雨;西南季風;(4)沿尼羅河兩岸分布;(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