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有沒有原子彈有是那年研究成功的
印度發展核武的計劃起步早於中國,74年首次核試驗,98年5月小型化純裂變鈈彈5次核試驗成功,但氫彈沒有證據表明已經成功。印度已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目前有360千克武器級鈈(高濃度鈈),少量高濃縮鈾,可製造幾十枚核彈。印度海陸空三軍正在部署核武,並已初具規模,具有40-50枚核彈。印度實行首先不使用核武器下的最低核威懾戰略。
⑵ 印度有原子彈嗎
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98年,相繼進行了核試驗,強行進入了核俱樂部。印度連續爆炸了5個核裝置(70年代印度就秘密進行了核試驗),巴基斯坦連續爆炸了6個。除了朝鮮,世界上公開宣布擁有並得到承認的核國家就7個:美、俄、英、法、中、印、巴。
一般認為,印度擁有 50—100枚核彈頭。
印度已經擁有中程彈道導彈,可以覆蓋半個中國。
⑶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原子彈內部構造都一樣么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原子彈結構都一樣!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原子彈的結構說起:
1、原子彈的原理是讓核裝葯在瞬間超過臨界質量,使其自身產生的中子增值系數大於1(也就是每一個中子肯定能集中一個原子核,並造成其裂變反應釋放出能量,同時再釋放出兩個中子。而這兩個中子又保證能擊中兩個原子核。以此類推),從而導致裂變反應的無限制擴展。核裝葯的瞬間聚集則利用常規炸葯來完成。從這點上來說,所有能夠製造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出來的原子彈結構都一樣,都是由分散的核裝葯+中子反射層+核裝葯聚集裝置+引爆保險機構+堅固放輻射外殼。
2、依據起爆形式的不同,原子彈引爆構型可以分為槍式和內爆式兩種。槍式構型就是在起爆瞬間將一部分核裝葯像槍支射擊一樣打入到另外一部分核裝葯中,使其超過臨界質量並引發核爆炸。內爆式構型則是將核裝葯分散成很多部分,每部分都小於臨界質量。在起爆的瞬間將所有的核裝葯同時聚集在一起並超過臨界質量,引發核爆炸。槍式構型的核裝葯最多隻能達到臨界質量的99.99~%,而內爆式構型理論上可以達到臨界質量的N倍。因此內爆式的原子彈威力要遠遠大於槍式結構。但槍式可以做到體積小和低當量,適合搞小型原子彈。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用的是內爆式構型。
3、依據核裝葯的不同,除了使用鈾233、235,鈈239三種常規核裝葯以外,還有在核裝葯質量中心點加一些氘或者氚等熱核材料用於加強原子彈威力的增強型原子彈。當核裝葯發生裂變反應時,其高溫高壓足以引發這些熱核材料的聚變反應,它們將釋放出更為密集的中子讓外層包裹的核裝葯在沒有被炸飛前更多的參與到裂變反應中去。增強型原子彈能夠提升威力一倍。印度曾經就用這種增強型原子彈來冒充氫彈試驗成功。朝鮮在去年底號稱研製成功氫彈,估計也是這種增強型原子彈。
⑷ 印度有沒有原子彈是那年研究成功的
印度有原子彈,第一課原子彈是在1998年爆炸成功的。
⑸ 印度連子彈都不會造,為什麼會造出技術先進的原子彈
印度連子彈都沒辦法生產,但是為何卻能造出原子彈呢?其實主要是三點原因。
⑹ 印度1974年爆炸的是核彈嗎核裝置與核彈有何區別
核武器系統,一般由核戰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部分構成,核戰斗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斗部亦稱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 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葯與雷管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但通常還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斗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系統。
印度試爆了核裝置在1974,真正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是1998年
印度
發展核武的計劃起步早於中國,74年首次核試驗,98年5月小型化純裂變鈈彈5次核試驗成功,但氫彈沒有證據已成功。印度已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目前有360千克武器級鈈(高濃度鈈),少量高濃縮鈾,可製造幾十枚核彈。印度海陸空三軍正在部署核武,並已初具規模,具有40-50枚核彈。印度實行首先不使用核武器下的最低核威懾戰略。
印度的核武主要靠自己研製,但也引進了一些核技術和設施,如55年以「和平利用研究堆」的名義從加拿大引進可提供武器級鈈的反應堆;鈈的分離技術也是從國外引進;2005年7月,美、印簽署新的核合作,對印度核發展更有利。
⑺ 印度當初連子彈都造不出,它是怎麼造出原子彈的
可是讓人不解的是,印度的工業差勁的不是一點半點,甚至連子彈都有困難。首先,印度製造核武器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的。最主要得的原因是發達國家對他們的支持。印度首先打著發展民用核的幌子找到了英國。印度的核材料和反應堆,以及第一個民用核電站,都是在英國的幫助下完成的。此後又得到了法國和蘇聯的幫助。
在冷戰時期,蘇美兩國勢均力敵,都希望印度可以加入自己的陣營,對印度十分的友好。所以對於印度核試驗的研究並沒有太多的制裁。特別是美國,還在暗地裡幫助印度,賣給印度許多的核武器。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是在冷戰特殊時期,或許印度也沒那麼容易就研製出自己的核彈來。
⑻ 原子彈長得什麼樣
原子彈主要是利用核裂變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來起殺傷作用的一種武器。它與核反應堆一樣,依據的同樣是核裂變鏈式反應。
按理,反應堆既然能實現鏈式反應,那麼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數k大於1,不加控制,鏈式反應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則最終會發生爆炸。也就是說,反應堆也可以成為一顆「原子彈」。實際上也是這樣,若增殖系數k大於1而不加控制的話,反應堆確實會發生爆炸,所謂反應堆超臨界事故就是屬於這樣一種情況。
但是,反應堆重達幾百噸、幾千噸,無法作為武器使用。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裂變物質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因此,要製造原子彈,首先要減小臨界質量,同時要提高爆炸威力。這就要求原子彈必須利用快中子裂變體系,裝葯必須是高濃度的裂變物質,同時要求裝葯量大大超過臨界質量,以使增殖系數k遠遠大於1。
在講述原子彈的結構原理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原子彈的裝葯。到目前為止,能大量得到、並可以用作原子彈裝葯的還只限於鈾235、鈈239和鈾233三種裂變物質。
從原理上講,最簡單的原子彈採用的是所謂槍式結構。兩塊均小於臨界質量的鈾塊,相隔一定的距離,不會引起爆炸,當它們合在一起時,就大於臨界質量,立刻發生爆炸。但是若將它們慢慢地合在一起,那麼鏈式反應剛開始不久,所產生的能量就足以將它們本身吹散,而使鏈式反應停息,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和核裝葯的利用率就很小,這與反應堆超臨界事故爆炸時的情況有些相似。因此關鍵問題是要使它們能夠極迅速地合在一起。
將一部分鈾放在一端,而將另一部分鈾放在「炮筒」內,藉助於烈性炸葯,極迅速地將它們完全合在一起,造成超臨界,產生高效率的爆炸。為了減少中子損失,核裝葯的外面有一層中子反射層;為了延遲核裝葯的飛散,原子彈具有堅固的外殼。
1945年8月,美國投到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代號叫「小男孩」)採用的就是槍式結構,彈重約4100公斤,直徑約71厘米,長約305厘米。核裝葯為鈾235,爆炸威力約為14000噸梯恩梯當量。
⑼ 印度子彈都造不出來,為何卻造出了原子彈
通過別的國家的幫助印度造造出了原子彈,但是子彈的技術印度並沒有。印度能夠造出原子彈也不是自己的功勞,印度的武器來自各個國家自己造子彈並不劃算,其次印印度製造原子彈得到了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支持。
印度製造業並不是很發達,但是印度的軍事實力非常的強大,不僅僅有航母還有原子彈,但是都不是自主製造的。印度能夠造出原子彈也不是自己的功勞,恰恰得到了因為兩國關於原子彈方面知識的資助,其次由於自身國情決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