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南到底是哪國的
藏南地區地圖
藏南地區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有的主權領土。中印邊界東段印度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佔領區。
偽「阿魯納恰爾邦」(印度方面 稱, 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魯納查爾邦)的主體部分,藏南印占區總人口約數為90萬左右。偽「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約有120萬人。
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八十二種的不同民族。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藏傳佛教的門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信仰泛靈論的阿地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信仰小乗佛教的主要部族是康迪族和傈僳族,信仰印度教的主要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納迦族的一個部族,阿魯納恰爾邦的納迦族和阿締族有部分的人是信仰浸信會的基督新教以及羅馬天主教。
從衛星地圖上看,整個藏南一片蔥郁,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中國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亦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西藏東南林芝地區中段,坐落著世界聞名的山峰——南迦巴瓦峰。據傳,在藏傳佛教中,南迦巴瓦峰是眾神聚會的地方,終年煙霧繚繞,難得睹其真貌。
從鎮守藏南的南迦巴瓦峰向南,有一片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自1914年以來,同樣籠罩在迷霧之中,它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留給中印的歷史難題。
2. 印度佔了中國的藏南地區而中國又從印度佔了哪個地方的
阿三一直把西藏阿里班公湖一帶的領土(阿塞克欽)指認為印度領土。我國沒有從阿三那裡佔到任何便宜。
相反,雖然打勝了1960年的邊境戰爭,太祖不但從戰前的習慣線撤退,還多撤了20公里,慷慨拱手多讓給阿三3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打了勝仗丟領土,滿清在越南有一次,太祖又做了一次。
3. 「藏南」是哪裡為什麼把印度人稱為「阿三」呢
藏南是中國西藏南部和印度阿魯納恰爾邦交界處的克什米爾地區,現為中印爭端去。不過印度對此地已有50年的控制權,國際慣例上已經將此地列為印度的領土。但我國對此予以否認和嚴厲批評譴責。
阿三這個稱號來源樓上解釋的很清楚了,不過現在更多的就像韓國的棒子 日本的鬼子 俄羅斯的毛子 一樣是對印度人一種帶有歧視意味的稱呼~~
4. 藏南(原印度陸塊大陸邊緣)地區
根據地層古生物和地質結構的研究,公認特提斯內的陸塊(羌塘、拉薩、藏南)在古生代同屬岡瓦納大陸。王乃文認為:金沙江縫合線是南、北大陸的分界,是晚古生代—三疊紀大洋裂谷;班公湖—怒江是侏羅紀大洋裂谷,雅魯藏布是白堊紀大洋裂谷。而林寶玉[417]認為到P1晚期(茅口期),雅魯藏布江南、北開始分屬為兩個不同生物地理區。這和J—K時期才拉開的新特提斯洋的觀點有異。看來,P—T時期已開始拉裂,印度陸塊北緣在古生代台地型的基礎上,出現面向深海的大陸邊緣;J—K時期更是非常有利於油氣的廣闊被動大陸邊沉積。烴源岩總厚度超過2500m,有機岩含量很高,油氣原生條件很好。
新特提斯洋在K2—E時期向歐亞大作B型俯沖,在拉薩陸塊有弧前、島弧、弧後等明顯反映。此時印度陸塊藏南地區表現為海退隆升。大洋封閉後,由於印度洋拉張速度快,驅使印度陸塊繼續向歐亞大陸作A型俯沖擠插,力度不斷增強,以至爆發了罕見的喜馬拉雅晚期運動,至今尚未停止,並徹底改變了印度陸塊藏南大陸邊緣油氣的命運(圖169b)。
圖168 拉薩(岡底斯)陸塊及鄰區岩相略圖(粗黑條為縫合帶)(據[109]資料編)
圖169 阿拉伯—扎格羅斯地質剖面圖及喜馬拉雅區構造形變略圖[2][410]
大致和雅魯藏布碰撞同時的扎格羅斯新特提斯縫合帶(圖169a)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B型俯沖碰撞後,阿拉伯陸塊沒有繼續向歐亞大陸強力擠插,這可能與紅海沒有繼續擴張有關。扎格羅斯碰撞後向阿拉伯陸塊被動大陸邊緣逆沖推擠,並形成前陸海盆,構造一浪接一浪,逐步減弱,造就多排構造圈閉。下生上儲,且有前陸膏鹽封蓋,真是天作之合(圖169a)。
雅魯藏布縫合帶由於印度陸塊持續強力擠插,巨量岩石圈下部疊接於歐亞陸塊之下,無依的上地殼只有靠反復重疊逆沖,褶皺及拆離推向印度古陸之後,靠近縫合帶原被動大陸邊緣被擠成懸掛式復向斜,保留了部分中、古生界地層,人們稱之為 「崗巴-定日盆地」。但緊密倒轉褶皺(圖169b)和直立的劈理及成排的岩漿岩和外來岩(包括蛇綠岩)發育。地層破碎和不同程度的變質,非常緻密。在一些封閉的裂縫系統,可能殘留有局部油氣聚集,地震技術或其他方法近期很難查明深部復雜多變的地質現象。雅魯藏布縫合帶對歐亞大陸的擠壓與走滑,對大半個中國油氣都有深遠的負面影響。當然,本區作為板塊縫合的特殊典型,是地質現象博物館,對深入認識中國乃至全球地質規律,加強科學研究仍是必要的。
圖169展示的雅魯藏布和扎格羅斯,是板塊縫合對外來陸塊的兩種極端模式,優劣鮮明,多種中間模式則應具體研究分析。
5. 我國和印度爭執的地方叫什麼
東段:中印東段邊界問題源自英治印度時期。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 雙方同意劃定「麥克馬洪線」將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地區劃入印度,但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承認。這個地域,中方稱之為藏南。在印度獨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雙方就這個地區的主權誰屬未能達到共識。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更爆發中印戰爭。有關地區在1972年被編為印度的「東北邊境特區」,後來又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段:中國和印度在錫金邦的金手指地區存在領土爭議在中段,印度實際控制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沖、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的領土。西段:國實際控制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塞欽地區(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闐縣),印度控制巴里加斯的部分地區約450平方公里。
另外,根據196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二國政府達成的《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巴方承認在中方劃歸新疆、巴方劃歸北部地區部分區域(喀喇昆侖走廊)屬於中國。
印度對這兩片中國控制的地區聲稱擁有主權,但中國政府聲稱對西段不存在領土爭端。
6. 藏南谷地現在中國的還是印度的
「藏南谷地」與印度強占我國「藏南」並非同一地區。「藏南谷地」現在中國的。
「藏南谷地」———山南西藏山南地區(地區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帶,雅魯藏布江中游,地處西藏南部邊陲。有「藏南谷地」之稱,屬於雅魯藏布江谷地 ,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北與拉薩毗鄰,西連日喀則地區,東連林芝地區,南與印度、不丹接壤,邊境線長達630公里。是一個集娛樂、休閑、科考、探險於一體的地方。
「藏南」屬於西藏的一部分,並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為西藏自治區的下屬地區。中印邊境戰爭之後,主體為印度控制,並且為阿魯納恰爾邦。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談,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西藏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地區割與英國。後來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該線,中方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中方至今的觀點是: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曾經奪回藏南,但由於種種原因而退回實際控制線。印度在1982年建立阿魯納恰爾邦,遭到中國的強烈抗議。但中國並沒有採取軍事行動以奪回該土地。
參考鏈接:藏南谷地_網路
http://ke..com/link?url=_Fj28j2Qc_Su8YALIvxSXSeV-ide7Cf0TSgZxPoN1II0-sYa#2
7. 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即我國藏南地區,在我國地圖中是劃在國內了還是劃在印度了
在我國出版的地圖上是劃在我國境內,不過在印度出版的地圖上是劃在印度境內,實際為印度佔領。
8. 中印所說藏南是指哪裡
藏南地區
中國固有領土。中印邊界東段印度非法佔領區。中國政府完全不承認印度的非法佔領。該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山南地區、林芝地區,包括了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墨脫、察隅四縣的大部分國土。該地區被「麥克馬洪線」所切割,按當前中國內地出版的地圖計算,藏南印占區面積約為6.5萬平方公里。藏南是印度所宣稱的「阿魯納恰爾邦」的主體部分,人口不到90萬(據2001年印度官方統計數據阿邦為109萬,其中中國藏南區域內約為75萬),除少數印度移民外,大部分是珞巴族、門巴族、僜人等中國西藏的少數民族
9. 中國與印度爭議的藏南領土具體是哪部分
藏南:你打開網路地圖,西藏東南角,察隅縣以西,錯那縣、隆子縣、米林縣、墨脫縣以南那塊地區,什麼縣市都沒有標的一塊地方就是藏南地區,印度叫阿魯那恰爾邦,印度實際控制。
10. 藏南地區
力量不足,勝利很容易,已經是強弩之末,大災之年,傾全國之力獲得了勝利,中國國力無法支撐,蘇聯美國英國等國的軍事援助全部都趕到了,蘇聯陳兵百萬在北線,此戰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放棄藏南就賺了,否則整個政權都會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