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徒是什麼樣的

印度教徒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6-24 04:11:49

㈠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是個宗教大於歷史的國度,被稱為宗教的博物館,其中印度教徒佔82 %,伊斯蘭教12%,基督教徒2.3%,錫克教徒1.9%,佛教徒0.8%,耆那教徒0.4%,此外,印度還有數萬人信仰拜火教,這些人是古代波斯的移民,為了保留拜火教傳統,他們移民到了印度孟買附近,他們形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少數民族族群-帕西人,另外現代新興的宗教-巴哈伊教在印度也有大量的信徒;

㈡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2)印度教徒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㈢ 印度宗教印度的宗教都有什麼,有什麼習俗

印度主要宗教與風俗習慣

一、宗教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

(一)印度教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印度教沒有單一的信條,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他們崇拜三大神:「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破壞再生神」濕婆。這些神象徵宇宙間各種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四部吠吒經等。

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即所謂靈魂的轉世。虔誠的印度教徒一般願望是獲得解脫,即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恆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種狀態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

在印度眾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印度現有印度教信徒約8億多。

(二)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數僅次於印度教徒人數,約1.3億人。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11世紀後隨著穆斯林入侵印度而傳來的。13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伊斯蘭勢力曾先後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卧爾帝國,伊斯蘭教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體系之一。但由於印度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論教,只相信一個真主(安拉),主張該教信仰者親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無種姓等級的社會。

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與印度其他人種屬同一血統,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主要分布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北方邦、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爾邦等地區。

(三)佛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他被佛教徒敬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興盛,佛教內部派系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現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僅佔印總人口的0.8%。絕大部分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比哈爾邦等地區。

(四)錫克教

錫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納克祖師於十五世紀創建。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規定教徒必須蓄鬍須,加發梳,衣長至膝,右手腕戴鐵鐲,佩劍。錫克教徒絕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亞納邦。

(五)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為筏馱摩那。該教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操行和貞潔會修成解脫之路,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種禁慾宗教。當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納塔克邦。

二、節日

(一)共和國日(1月26日)

193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在抗英斗爭中曾發誓要堅持不懈地爭取建立一個主權的印度民主共和國,這個目標在1950年1月26日實現,這一天在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從此,1月26日成為共和國日。

每年共和國日,印度全國各地舉行慶祝活動,首都新德里舉行大型遊行和閱兵典禮,全國放假1天。

(二)獨立日(8月15日)

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獨立。每年8月15日,印度總理在德里紅堡城樓向全國人民致辭並主持升國旗儀式。全國各地懸掛國旗,舉行慶祝集會和遊行等活動。

(三)灑紅節(公歷2、3月間)

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性質類似於我國的春節。節日早晨,人們見面後互致節日問候並擁抱,相互潑灑紅水或塗抹各色顏料。

(四)燈節(公歷10、11月間)

該節日在印歷8月朔日舉行,類似我國的元宵節,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節日來臨,家家戶戶點燃一排排的油燈,同時燃放煙花爆竹,四鄰和好友還互相串門祝賀,並一同觀賞花燈和焰火,其熱鬧景象與我國春節相似。

三、禮儀

印度人在日常相見,往往雙手合十,表示問候。根據與對方長幼、級別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對長者,指尖應與前額齊平。平輩相見,手在下頜與胸口之間。對於晚輩,手還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握手禮在一般場合也很盛行。與印度人握手時,應避免用左手,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象徵。

四、服裝

印度婦女的服裝一般是由色調相稱的緊身短上衣和「莎麗」組成。「莎麗」是用五、六米長的布料、紗或絲綢包頭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傳統女裝。莎麗里穿同長的襯裙,多為白色。現代婦女更喜歡穿旁遮普式套裝,由細長褲和半長或長袍組成,並配上2.5米長類似圍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圍褲,稱為「陀地」(這是一塊用來包裹身體下部股、腿,直至膝蓋的白色料子)、「古爾達」(長襯衣)、「格米茲」(襯衣),有時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蘭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瑪」(長褲)、「吉爾達」並戴帽。印度錫克教徒頭上通常纏著各色包頭巾。現代男子普遍喜歡穿方便的襯衣和褲子。正式場合則穿西服,系領帶。

五、飲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餅、蔬菜、豆類、牛奶、酸奶和乳酪。葷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雞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蘭教徒吃牛肉,忌食豬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飯、面餅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六、喪葬

按印度教風俗,人死後,由家屬給屍體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後,將屍體放上柴堆,覆蓋乾柴,澆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揮下,死者直系男親屬高舉火把,繞柴堆轉多圈後,點火將屍體焚化。火葬後第四天,死者家屬到火葬場取死者骨灰,並盛放在一個金屬罐里,後投到聖河裡。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規,實行土葬,葬禮由阿訇或牧師主持。

㈣ 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印度教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2、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3、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所以兩教之間,歷史上一直沖突不斷,大多數時候,印度教還是占上風;佛教誕生於古印度著名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對婆羅門思潮的反思,所以說從一開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對印度教大部分觀點的。古代的婆羅門教就是現代印度教的基礎,在印度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以《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廣義上講還包括著名的《奧義書》),一直主宰著印度主流思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拓展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參考資料:印度教-網路

㈤ 印度信仰的是什麼教去到那裡的話,要特別注意些什麼著裝、言論、行為等有什麼需要避忌的呢

印度有80%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回教、錫克教、佛教、基督教等在印度。其中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被視為是神聖的動物。一般人不用牛皮製品。印度角寺廟不允許牛皮製品入內,需赤腳入內。婦女要穿著適宜,上衣不能過短,下身需穿長褲或長裙。

㈥ 印度教信仰什麼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一神論,也就是泛神論。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會選擇其中一個天神來崇拜。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努和濕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很多其他的小神,都是這三位大神的應化。而這三大主神,又都是最高存在「梵」的不同化身,所以印度教實際上崇拜的只是一個神。這個「梵」類似於中國的「道」,先於宇宙而存在,沒有人格形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2.四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回。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5.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㈦ 印度是什麼色系人種

是黃色系人種

印度人

㈧ 印度教是怎樣出現的它的起源是怎麼樣的

印度教的起源要從哈拉帕的轉世說起,在吠陀這個時代的晚期,轉世和靈魂不死這個說法就出現了,成為印度教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們都知道生活在人世間當中的人都是煩人,而且在一生當中都會產生不同的業障,這些業障也就決定了,這個人的靈魂在下次轉世的時候會轉變成人還是轉變成其他的動物,所以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印度教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非常的有說服力,對於信奉印度教的人來說,對於印度教的說法非常的虔誠。

印度教在印度人的心目當中是真理,所以印度的人都信奉印度教,每個人都相信一個人會有轉世,如果說不按照印度教裡面的內容來做的話,可能就會受到懲罰,可能在下一次轉世的時候就會轉生成別的動物。

㈨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9)印度教徒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㈩ 印度教的教義是什麼

印度教教義
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種姓分立
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印度教與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以僧侶貴族為主的第一等級婆羅門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以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為主的第二等級剎帝利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牧、漁、獵等,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級首陀羅,只能從事農、牧、漁、獵等以及其他低賤的職業。
種姓制度規定: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剝削階級世襲地統治印度被剝削階段的工具。婆羅門和剎帝利是印度的剝削階級,吠舍和首陀羅是印度的被剝削階級。
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2017年,印度剝削階級婆羅門和剎帝利通過印度教成功地世襲地統治了印度被剝削階級吠舍和首陀羅2617年。
因果報應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
解脫的道路有三種:
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
二是知識的道路,通過學習、修行、親證等;
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祭祀萬能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類型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
此外,印度教認為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回之苦。
吠陀經典
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徒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趕上發達國家還要多久 瀏覽:341
英國交學費遲了有什麼後果 瀏覽:198
印尼排華史實印尼的華人怎麼看 瀏覽:603
藏文和印度哪個歷史更遠 瀏覽:94
印度的拖拉機從哪裡來的 瀏覽:803
伊朗烤串怎麼布置 瀏覽:33
京東印尼怎麼進 瀏覽:700
越南語35怎麼說 瀏覽:590
中國多少層以上設電梯 瀏覽:707
世界盃摩洛哥伊朗哪個實力強 瀏覽:182
印度小葉紫檀有多少顏色 瀏覽:275
伊朗英語怎麼寫 瀏覽:644
中國的自然港口有哪些 瀏覽:565
英國對疫情什麼態度 瀏覽:245
伊朗糧食自給率怎麼來的 瀏覽:857
uwc義大利在哪個城市 瀏覽:422
越南椰子肉汁多少錢一杯 瀏覽:978
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 瀏覽:447
伊朗有什麼豐富的資源 瀏覽:480
美國為什麼不敢打伊朗張召忠 瀏覽:588